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设计制作”:内涵、价值与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设计制作”:内涵、价值与实施
钱旭鸯
设计制作是《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所规定的四大主要活动方式之一。它是对当前科学与技术迅猛发展所做出的教育回应,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具有特定的内涵、价值和实施框架。
一、设计制作的内涵
适当的设计制作活动也是一个发现问题、界定问题、通过创造性使用各种材料、工具和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与创造过程。
“设计”从狭义上说,是指为了提升后续创新行为品质,而在开发某事物或者解决某问题之前所进行的系统精细的规划、观念生成的过程。从广义上考虑,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建构,而不是为建构所做的准备,包括视觉的、空间的、造型的以及问题解决方案构思等方面的建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设计正是通过为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建构创造性解决方案而进行学习
(design-based 的过程,具有“基于项目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PBL)和“基于设计的学习”
learning, DBL)的特征,体现的是具有百年历史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教学法”(project method)的价值诉求。
“制作”是儿童本能之一,通常是指对原材料进行手工拆解、装配或加工,形成人工制品并理解其工作原理。相对于基于教科书的文化知识传授倾向来说,基于制作的学习具有典型的“操作学习”(Hands-on Learning, HOL,又译动手学习)特征,更加倾向于杜威所提出的“做中学”实用主义教育观,强调在真实世界中开展实践性操作、体验性学习。技术孕育的是一种更加强调动手能力的、基于活动的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过为学生提供手工制作、数字制作实践机会与环境,促使其成为人工制品的制造者,而不仅仅是消费者。
可见,设计制作是以尊敬学生的制作本能为思想基础,以参与实践为特征的创造性学习活动。
二、设计制作的教育价值
设计制作在本质上需要的是深度参与实践性设计、协作学习,以及计算思维、工程思维、创造思维及反省思维等,从而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
1.有利于深度学习的实现
“学会学习”是时代发展对于当代学习者提出的要求,也是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一。要发展这一素养,需要从学习的“获得”隐喻转身“参与”隐喻。学习设计存在这样的悖论:学生无法理解他要学习的东西,只有通过开始做他尚且不理解的东西,在做的过程中才能教育自己。从这一意义来说,“参与实践促成学习和理解”。
设计制作鼓励学习者能够结合自身兴趣爱好与现实需要,对具有“理智悬念”的问题做出观
察与思考,提出多种问题解决方案,并创造性运用各种活动材料和工具、将理论、概念等应用于实践,产生实践结果——创意物化,从而获得更加丰富、具体的经验(concrete experience)。此时,学习涉及到对自身所处的真实世界和工具本身的理解,学术性学习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得以加强,学习本身的内涵也超越了浅层意义上的“获得”,走向更为深度的学习。
2.有利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育
实践创新能力、开发高质量产品的能力或生产力是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内容。对于如何实现这一素养的发展,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三种思路:其一是在教学中注重与创造力相关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倾向;其二是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上为学生创造空间,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对现实、知识和意义进行独特的建构;其三是通过参与特定领域(艺术、科学、商业、技术等)共同体的创造实践活动培养与之相关的习惯、性向、知识,从而形成专长,并跃升到创造新的理念、方法和产品的新水平。从设计制作的立意来说,以上思路均有所体现,而第三种思路尤为突出。虽然传统的行为研究理论倾向于把身体行为视作一种“刺激—反应”的单向机械关系,但在突破了“身心二元论”的今天,人们逐渐意识到身体作为创造力的核心基础意义。譬如,德勒兹(G. Deleuze)曾向我们揭示:人的创造力不只是来自于大脑,源自人类精神的凝思或理性的逻辑,而更重要的是发生在身体感觉层次上的具体的活生生的体验与行动;身体本身就是一种生产性的力量。
设计制作正是籍由信息技术类、劳动技术类活动,发掘学习者身体的生产性力量,培育其实践创新能力。一方面,学生通过经历丰富多彩的劳动活动,在了解劳动世界、理解劳动意义、获得积极劳动体验的基础上,形成较强的劳动意识,尤其是尊重他人劳动、愿意参与劳动等积极的劳动观念和态度。另一方面,通过安全而有责任心地参与通用技术、信息技术实践,学生对技术与人类文明有更深入、全面的理解,对技术发展与用技术解决问题有较大的兴趣和较强的能力,同时,在创意设计和创意物化中充分发展工程思维、计算思维、材料认知能力,以及相关的审美意识、安全意识、经济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以及关心社会发展的责任意识等,从而形成自信而批判性使用技术的技术素养。此外,设计制作作为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学生通过经历如何辨别问题、评估需要,如何思考各种选择及其约束条件,如何制定计划、建模及迭代的方式解决问题等,而发展将未知情境转化为已知情境以及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等重要问题解决能力。
三、设计制作的实施框架
虽然不同类型的设计制作过程不尽相同,但总体来说,设计制作的关键要素一般包括:创意设计,选择活动材料或工具,动手制作,交流展示物品或作品,反思与改进。
1.创意设计
设计作为一种“热情的目的性行为”,本身是关于多元解决方案的提出与选择。因此,几乎所有的设计活动都有两项关键要求:创造性和想象力,全面性和苛求性。这一阶段主要包括:首先是定义问题,即明晰“问题”的本质属性,全面考虑设计的约束条件(如可用材料的限制),厘清与该问题相关的学科知识(如科学概念);然后进行猜想,通过集体讨论并运用大量的独创性设计理念和解决方案,表达出(如用思维导图画出)设计理念,并将不同的解决
方案呈现出来。接着,从中选出一个设计理念、一套解决方案。
为了体现设计的教育价值,还需注意设计的一般特征,如:设计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设计需要互动,设计需要理性和直觉性思维,经由设计得来的新事物具有实用效能等。
2.选择活动材料或工具
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或工具是使创意设计的梦想变成现实的重要条件。设计制作的材料可以包括:纸、木、皮、布、纱线、泥沙、金属制作材料等;工具可以包括:使用锯、钳、锥、钻、锉、针、仪器、饮具、笔、电加工等传统工具,以及编程工具、数据库、可视化工具、概念图、超媒体等思维工具、激光切割机、3D打印机、摄影摄像机、机器人等数字化、智能化工具。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为学习者对材料的判断、自身能力的判断提供机会。材料的判断是指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现实条件及材料本身的属性特征选择恰当的材料。为了发展这样的“材料认知技能”,需要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独立判断与选择的机会,哪怕是做出不恰当的甚至是错误的选择,也可以是反思性学习的契机。能力的判断是指学习者可以观察并判断自身能力的限制。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者若夸大自己能做的事情,也需要通过体验其后果才能进行学习,因而教师仍需为此提供机会。
3.动手制作
创意物化意味着学生需要进行现场工作,进行系列程序的“动手”操作——将创意物化为人工制品。动手制作的程序可能包括:折叠、裁剪、切割、测量、烧铸、制模、作图、激光雕刻等手工制作,以及建模、编程、3D打印等数字制作。例如,在小学阶段,学生可以开展手工设计与制作等;借助于信息技术,设计并制作有一定创意的数字作品。在初中阶段,设计、制作不断改进较为复杂的制品或用品,或以各种思维工具进行建模等。
当然,制作活动并不仅限于“手”,通常还包括心灵、眼、耳、口、手、足等方面的技能和动作的相互适应和协调。在这个环节中,需要特别注意工具使用的安全性与规范性。
4.交流展示物品或作品
交流展示物品或作品是设计制作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学习者通过交流设计制作的实践过程(包括期间所经历的快乐乃至痛苦),展示实践成果,解释其工作原理,澄明并提升其思维过程等,以期与同伴在思维、情感上“相遇”。
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一是鼓励以多元方式进行交流、展示,促进多元化自我表达能力的发展。例如,可以以戏剧表演、绘画、数字故事等方式进行表现;以展板、橱窗、电子显示屏等多种手段展示物品或作品。二是鼓励相互欣赏、相互关心,不断践行积极的倾听与对话,避免消极的批评与指责。这既有利于审美意识、交流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于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的形成,为学生发展社会责任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5.反思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