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差异_一个理论假说及其证据_周黎安
地方债、政府投资与地方财政空间
地方债、政府投资与地方财政空间作者:何代欣刘诗阳滕可心来源:《产业经济评论》2023年第05期摘要:地方政府债务可持续性发展是地方财政平稳运行的关键,财政空间如何变化成为地方财政可持续的重要依据。
本文采用中国2014-2020 年地级市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财政收支、政府投资等数据,构建含有政府投资、名义利率和实际经济增长率的财政反应函数模型,实证检验了地方债对地方财政空间的影响以及地区异质性表现,并探索了其背后的作用机制。
研究发现,地方债规模膨胀会压缩地方财政空间。
具体而言,地方政府债务负担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地方基础财政盈余率会减少17.14%。
进一步分析发现,上述影响在土地出让依存度较高、政府固定资产完成额较大的区域表现更为突出。
机制分析发现,地方债可以通过政府投资对地方财政空间产生影响。
本文的结论可能对于理解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行为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未来应推动政府公共投资和债务融资方式相分离,提高债务资金的绩效管理和使用效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地方债;财政空间;政府投资一、引言地方政府债务是财政政策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重要发力点和着力点,地方政府债务可持续性发展是地方财政平稳运行的关键。
自1994 年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变大,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高企,是中国防范化解重大债务风险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宏观层面看,根据财政部每月发布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债务余额情况,截至2022 年12 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35.06 万亿元。
按中央财政国债余额限额26.70 万亿元和121 万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计算,全国显性政府债务负担率接近50%。
对于隐性债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别报告显示(图1),中国2020 年广义政府债务规模达93.17 万亿元,广义政府杠杆率91.7%。
按此口径计算,中国隐性债务规模为46.62 万亿元,占广义政府债务规模的46.85%。
汪德华和刘立品(2019)重新甄别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核算行业范围,认为2018 年底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在21.39-45.14 万亿元之间。
“项目制”与“行政发包制”概念的对比分析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项目制”与“行政发包制”概念的对比分析(作为积压已久的课程论文,留着还不如拿出来供大家批评!希望能有好的反馈,届时再作进一步修改。
)本文就近年来组织社会学最新的两个概念“项目制”和“行政发包制”之间的模糊性,试图根据目前的文献来归纳总结出二者的区别,以期有助于理论的掌握和进一步探索。
就分析结论来看,本文认为二者有概念参考系、适用的制度环境、参与选择权、激励模式和理论视域五个方面的不同点,以及相同的控制权理论视角。
这个区分也许是不够全面的,但是有助于在理想类型的意义上界定二者的界线,促进学科话语对话。
近年来,组织社会学领域对我国国家治理模式有很多富有启发性的理论创新,提出了一些具有普遍解释力的概念。
其中,“项目制”和“行政发包制”就是其中两个广为人知的概念。
若未对这两个概念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在很多借助这两个概念分析有关国家治理中的组织问题是文章中,总会令人疑惑此两个概念是不是同一个概念。
从粗浅理解来看,“项目制”或许就是指国家将一系列行政任务以项目的方式在全国广泛开展的一种项目治国的机制,其核心就是把项目向基层发放,从而实现组织目标。
而“行政发包制”就字面意思来看,似乎更加清楚地表达了“项目制”这个机制的运作逻辑。
但是,很明显这两个概念是不一样的。
一个项目涉及的是组织资源如何在科层体制内分配,而“行政发包”涉及的是组织内部如何设计其职能结构。
为了在更加清晰的理论语境中把握“项目制”和“行政发包制”这两个概念,本文在对有关文献仔细阅读和分析的基础上,试图总结和归纳出此二概念之间的异同,并指出把握这些异同的重要意义。
一、概念界定与问题在分析两个概念的异同之前,有必要参考有关学者的表述,将这两个概念的定义进行准确把握。
在提炼出它们的概念之后,我们依然会发现二者之间存在诸多令人困惑的地方。
(1)项目制说到“项目制”,较早的文献中注意到了由于我国分税制改革带来的国家财政集权化,进而使得各级地方政府在财政收入减少的情况下,通过中央政府的专项资金来维持公共服务的供给。
“新公共服务”研究综述
“新公共服务”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在公共管理领域中,"新公共服务"理论自其诞生以来,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这一理论强调公共行政的民主性和公民参与,提倡公共服务的公共性,而非仅仅关注管理效率和经济利益。
本文旨在对"新公共服务"理论进行全面的研究综述,梳理其理论背景、主要观点、实践应用以及面临的挑战和争议。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深入理解"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内涵和价值,以及它在当代公共管理实践中的影响和意义。
本文首先将对"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包括其产生的社会背景、理论渊源以及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贡献。
接着,我们将详细介绍"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其对于公共行政的角色定位、公民参与的重要性、公共服务的公共性等方面的论述。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对"新公共服务"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包括其在政府改革、公共服务提供、社区治理等领域的具体应用案例。
本文还将对"新公共服务"理论面临的挑战和争议进行深入的探讨。
我们将分析这一理论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公民参与的局限性、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问题、政府角色的定位等。
我们也将对"新公共服务"理论与其他公共管理理论的比较进行分析,以更全面地理解其特点和价值。
本文将对"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探讨其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我们期望通过这一研究综述,能够为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新公共服务"理论在实践中的深入发展和应用。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框架新公共服务理论框架是建立在对传统公共行政模式和新公共管理理论批判与反思的基础之上的。
它强调公共服务的核心价值和目的,提出了七个基础原则,作为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框架。
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新公共服务理论之比较
丁 文
摘 要 :2 0 世 纪7 O年代末 8 0 年代初 ,在西方国家掀起 了声势浩大的政 府改革运动 。这次改革以公共管理 为导 向,以政 府职能 的市场 化 、社会化和企业化为 目 标 ,充分体现 了新公 共管理理论 中的政府职能转变。政府 改革 中引用企业化的管理方 法,虽然提 高 了政府 管理 的 效率 ,但市场化过程中出现 的问题也导致 了 社会公平 以及责任和价值取 向等公共管理价值的缺 失。本 文通过对新公共 管理理 论与新公共服 务理论进行 比较分析 ,从 而为我 国政府部 门行政 改革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 :新公共管理 ;新公共服务 ;理论 ;比较
而降低行政成本 , 提高公共服务的选择和质量。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政
府组织机构企业化 的过程 中,腐败和不道德 的行为都有增加 的倾 向。从 另一个方面来说 , 腐败无疑是进一步隐性地增加 了政府提供公共 服务的 成本 ,助长了不道德行为的蔓延 ,而且 远不 于政府独 自提供服务 时的公
・ ・
领袖负责
官僚 组织 以机构 内 白上而 组织 结构 下的权 威和 对委 托人 的控 制或 管制为 特征 允许 行政官 员掌 握有 限 的 行政自由裁量权 行政裁量权
所希望的结果负责
责任
分枚 豹组 织结 梅
合 作性 的组织 结构
有更 大 的余地 去实 现企 业家似的目 标
一
、
平 。因此 ,必须注重民营化过程 中公 民精神 ,促使公共组 织朝着有利 于 公共利益的方向发展。 传统公共行 政、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新公共服务理论 的 比较表如 下所 示 :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新公共服务 理论 的比较表
地方官员更替与经济增长
DO I : 10 . 13821 / j. cnki . ceq . 2009 . 04 . 002
第 8 卷第 4 期 2009 年 7 月
经 济 学 ( 季 刊) China Econom ic Quarterly
V ol. 8 , No. 4 July , 2009
地方官员更替与经济增长
王贤彬 徐现祥 李 郇
*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 , 中国的省长 、 省委书记更替成为一种 常态 , 现有文献忽视了其对辖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 本文对此进行了 探讨 。 在理论上 , 我们讨论了多种地方官员更替影响短期经济增长 的机制 , 强调省长 、 省委书记更替会对辖区经济增长带来短期的负 面影响 。 在实证上 , 我们采用 1979 — 2006 年间我国 29 个省区的官 员更替样本进行检验 。 结果发现 , 省长省委书记更替对辖区经济增 长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 这种影响的程度因地方官员更替频率 、 更替 的地方官员的年龄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 ;地方官员更替主要影响辖 区的短期经济增长波动 , 并非长期经济增长趋势 。 本文的发现是稳 健的 , 能够增进对如何现实省区经济平稳增长的理解 。 关键词 地方官员更替 , 经济增长 , 政治晋升激励
晋升激励、政府竞争与公共服务供给
晋升激励、政府竞争与公共服务供给作者:***来源:《国际公关》2023年第20期摘要:本文利用2008—2021年全國27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研究了地方官员晋升激励、政府竞争对地区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
研究发现,当前GDP主导的官员绩效考评制度惯性仍存在,地方官员任期内会策略性“安排”公共服务供给,官员任期与政府公共服务供给呈“U”形关系。
此外,政府竞争尤其是经济增长竞争能显著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因此,增加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要着眼于长期性和系统性。
关键词:晋升激励;政府竞争;公共服务供给当前,我国经济已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们对高质量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
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对于辖区民生质量和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但中国式分权下的地方政府面临财权和事权不匹配的沉重压力,导致其辖区内公共服务供给积极性不高。
2021年地方政府民生性财政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为35.11%,与西方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在当前以GDP为核心的多目标政绩考核体制下,兼具“经济人”和“政治人”双重属性的地方政府和官员既追求区域经济效益最大化,更追逐晋升概率最大化,[1]地方官员为了完成上级考核获得晋升,其任期内的公共服务供给行为是否存在策略性安排?同时,上级在考核地方官员的过程中往往会参考周边地区官员的相对表现,部分地方政府可能因经济发展滞后于周边地区且短期无法赶超而面临沉重的竞争压力,此时地方政府如何进行公共服务供给决策以凸显地方官员执政能力也是本文拟探讨的问题。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晋升锦标赛”假说为学者从晋升激励角度研究地方官员行为提供了理论框架。
地方官员为了获得更大的晋升机会,会对辖区经济增长倾注极高热情。
近几年,中央政府不断强调民生建设的重要性,逐步增加民生在官员绩效考评体系中所占权重。
地方官员为了实现职位晋升,必须在任期内通过多维指标考核,[2]成为“全优生”,彰显自身综合治理能力。
任何一项未及格都可能面临“一票否决”。
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新公共服务的比较研究
、
服务型政府 、 公 共 服 务 型 政 府 和 新 公 共 服 务 的概 念 辨 析
“ 概念 是学 术研 究得 以展 开 的工具 , 要促 进学 术研 究 水平 的不 断 提高 , 任 何 学 科都 必 须 对 它 的基
收稿 日期 : 2 0 1 6 — 0 3 — 1 7
基金项 目: 国 家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一 般 项 目“ 京 津冀 生 态 治理 中的府 际 关 系研 究 : 基 于 整体 性 治理 的分 析框 架”
府治理模式 , 在 实 践 中建 设 满 足 公 民服 务 需 求 的政 府 。服 务 型 政 府 并 不 等 同于 公 共 服 务 型 政 府 。 公 共 服 务 型 政
府 强 调 政 府 职 能 由经 济 建 设 转 向公 共服 务 , 而服 务 型 政 府 是 对 营 理 型 政 府 的替 代 。 服 务 型 政 府 不 同 于 新 公 共 服 务, 新 公 共 服务 不 是 服 务 型 政 府 的 理 论 来 源 。走 向服 务 型 政 府 需 要 整 合 治 理 方 式 , 实现“ 为 我 所 用” , 妥善 处理 三 者关 系, 借 鉴其他两者的优势。
韩 兆柱 , 翟文 康 。
( 1 . 燕山大学 , 河北 秦 皇岛 0 6 6 0 0 4 ; 2 . 厦 门大学, 福建 厦 门 3 6 1 0 0 5 )
摘
要: 服 务型政府从理论、 模 式、 实践三个维度理解 , 指 一 种 强 调 服 务 理 念 的理 论 与 以服 务 行 政 为 主 导 的政
设 服务 型政府 ” , 并在《 政府 工作 报告 》 ( 2 O 0 5 ) 中提 出 了“ 努力 建设 服 务 型政 府 , 创 新 政府 管 理 方 式 , 寓 管 理于 服务 之 中 , 更好 地为 基层 、 企业 和社 会公 众 服务 ” 。在 理论 层面 , 有 一大批 学者 研究 并产 生 了可 观 的学 术研 究成 果 ; 在 实践 层 面 , 各 地方政 府 也相 继推 进 服务 型 政 府 的建 设 。但 是 , 在 服 务 型政 府 建 设 不断 发展 的 同时 , 也 出现 了一 些“ 小插 曲” 。很 多学 者将 “ 服务 型 政府 ” 与“ 公 共 服 务 型政 府 ” 混 合 使 用, 认 为公共 服务 型政 府 与服务 型政 府是 “ 平 行关 系 ” 、 “ 等 同关 系” , 甚 至 前 者优 于 后 者 。这 种概 念 的 混 淆也 将成 为新 时期 服务 型政 府研 究 和建设 的 阻碍 。 中 国学者 在 研究 问题 时形 成 了一种 惯 性 思 维 ,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共3篇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共3篇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1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公共服务能力的提高,地方政府也在不断地努力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本文旨在探讨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如何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一、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现状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包括教育、医疗、交通、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等方面。
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公共服务的投入,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以教育为例,各地政府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中小学校舍、设施、师资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
在医疗方面,地方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提高了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包括建设医疗卫生中心、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水平等。
交通方面,政府加强了城市交通建设,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环境保护方面,加大了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力度,加强了环保法律的实施。
然而,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城市发展较好的地区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而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公共服务设施不够完善,存在一定的差距。
此外,一些政府部门执行不力,暴露出公共服务管理水平不够高的问题,导致公共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
二、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影响因素1.政策。
政策是影响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因素。
地方政府应制定出具有可行性的政策,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领域、不同区域的公共服务政策,有效解决公共服务不平衡的问题。
2.财政支出。
公共服务能力的提高需要财政的支持。
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增加公共服务设施和人员的配备。
政府还应在财政分配和使用方面实行公正合理的原则,使公共服务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倾斜,推进公共服务设施的整体发展。
3.人员素质。
公共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政府注重提高公共服务工作者的素质,加强人员培训,提升服务水平。
三、如何提高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1.注重公共服务质量。
地方政府应注重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加强服务流程管理,强化技术运用,建立完善的服务评估制度,及时发现并解决公共服务中出现的问题。
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_周黎安
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周黎安内容提要:本文研究了中国地方官员的治理模式)))/晋升锦标赛治理模式0的性质与特征,并试图揭示这种特定模式与中国高速经济增长及其各种特有问题的内在关联。
本文认为,晋升锦标赛作为中国政府官员的激励模式,它是中国经济奇迹的重要根源,但由于晋升锦标赛自身的一些缺陷,尤其是其激励官员的目标与政府职能的合理设计之间存在严重冲突,它目前正面临着重要的转型。
关键词:晋升锦标赛地方官员的激励中国经济增长一、引言:中国经济增长之谜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保持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长,被世人誉为/增长奇迹0。
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一方面表现为GDP增长速度高、持续时间长。
从增长速度来讲,自现代以来,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大国能在30年间保持每年将近百分之十的增长速度,日本的高速经济增长也只持续了20年。
按照中国经济目前的发展趋势,许多学者估计,中国的高速增长很可能不止30年,有可能长达40年。
但另一方面,从经济理论的角度看,这个奇迹的神秘之处在于其/非常规0的性质:经济增长理论所强调的若干增长条件,如自然资源禀赋、物质和人力资本积累以及技术创新能力,中国与其它国家相比并无独特之处,甚至处于低水平阶段,如人均资源禀赋、技术创新水平。
也就是说,按照这些理论的预言,中国不应该有经济奇迹发生。
由于诺斯的开创性贡献(North and Thomas,1971;North,1981),近年来经济学家开始关注制度尤其是经济和政治制度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物质和人力资本的增长以及技术进步被认为只是增长的结果,而不是增长的内在源泉,更深层次的决定因素是一国的制度安排。
最近有大量的研究表明,一国的司法制度对金融市场和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而政府的结构以及受到的权力约束也同样影响经济增长(Shleifer and Vishny,1993;Delong and Shleifer,1993;La Porta等,1998)。
《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范文
《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重要的研究议题。
面对快速发展的城市和亟待提高的农村地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配置已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等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制约了基本公共服务的公平分配。
因此,本篇研究将对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进行研究,以期提出解决对策。
二、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现状目前,我国在医疗、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基本实现了城乡全覆盖,但城乡之间仍存在明显的差距。
城市地区在基础设施、服务水平等方面相对较好,而农村地区则相对滞后。
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上,还体现在服务质量和水平上。
此外,不同地区之间也存在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相对发达,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相对落后。
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性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对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有助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其次,能够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此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还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四、影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因素影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能够投入更多资源用于基本公共服务建设;二是政策支持力度,政府的政策扶持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三是地区间发展差异,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地理环境等因素也会影响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四是城乡人口流动和城镇化进程。
五、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措施为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政府投入,增加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资金支持;二是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合理分配;三是推进医疗卫生、教育等领域的改革创新,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四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服务效率;五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挥社会组织和企业在基本公共服务中的积极作用。
《公共服务理论》课件
公共服务的特点
公共服务具有普惠性、无差别性、稳定性和公平性 等特点,以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服务的好处。
公共服务提供者
政府
政府是最常见的公共服务提供者,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提供教育、医疗、交通等各种服务。
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在公共服务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慈善机构、NGO组织等。
《公共服务理论》PPT课件
# 公共服务理论 ## 概述 - 什么是公共服务 - 公共服务的特点 ## 公共服务提供者 - 政府 - 非营利组织 - 市场 ## 公共服务提供过 - 决策制定 - 资源配置 - 实现服务 ## 公共服务评估 - 评估指标 - 评估方法 ## 公共服务创新
概述
什么是公共服务
社区参与
促进社区居民的参与和自主管理, 增强公共服务的针对性和可持续 性。
结论
1 公共服务的重要性
2 未来公共服务发展趋势
公共服务对于社会发展和公民福祉至关重要, 能够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和公共产品。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科技的进步,公共服务将 趋向数字化、社区参与和多元化发展。
市场
市场机制也可以提供公共服务,例如私立医院、学校等通过市场竞争提供服务。
公共服务提供过程
1
决策制定
制定公共服务的具体政策和计划,明确服务的目标和范围。
2
资源配置
根据服务的需求和优先级,分配资源,确保服务的有效实施。
3
实现服务
将资源转化为实际服务,满足社会需求,提高生活质量。
公共服务评估
评估指标
评估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包括公众满意度、 效率、公平性等指标。
评估方法
转型中的地方政府
◆激励理论(如何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激励契约——锦标赛激励 效率工资理论——高薪养廉 职业前景理论——“新官上任三把火”,无薪实习现 象,干部年轻化
◆治理理论(使交易费用最小化的组织设计 和制度安排)
机会主义 有限理性 资产专用性 交易的复杂性 和不确定性带 来了交易的风 险 寻求适当的治理 结构防范交易风 险,节约交易费 用
• 原因分析:
• 这些问题本质上属于跨界行政协调的失败,这是 由政治晋升博弈的零和性质决定的。政治参与人 不但关心经济利益,而且更关注自身的政治晋升 和政治利益。落选者与获胜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不 可调和,收入转移支付和利益补偿困难,导致他们 只做利己不利他的事情。他们关注溢出效应,不 论结果如何,只要有利于自身相对位次的提高都 会去做。即使合作结果有利于实现合作收益,但 不改变相对位次,也不会去做。
• 调节工具:干部异地交流制度 △减弱地方官员因为晋升博弈的零和性而从 事恶性竞争的程度 △强化政治锦标赛的激励效应:两个层面上 的相对绩效评估
• 政治锦标赛的成本: 1.偏好替代问题 2.多任务下的激励扭曲问题 (政绩工程,三大难题——上学难,看病难,住房 难) 3.软预算约束问题 • 发展过程中面临两大转变: 1.政府职能转变(引入民众满意度和差额选举) 2.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绿色GDP,节能减排的问 责制)
政府间关系架构(属地化的行政发包制)的 演变历程
古代中国: 计划经济时期: 中央垂直管理 部门的出现, “条块管理”; 地方政府的建 制从县到乡镇 一级: 贯彻“党管干 部”的基本原 则 (单位制,人 民公社体制) 改革开放以后 (1978-1993): 行政性放权(经济 特区,沿海开放城 市的建立); 1994年分税制 改革以后: 垂直管理的收权 浪潮 中国单位制在改 革浪潮中逐渐瓦 解和消失; 市场经济的迅速 发展与属地化管 理和行政发包的 矛盾突出 Eg:银行系统 的管理问题;假 冒伪劣商品的问 题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及城乡效率差异研究共3篇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及城乡效率差异研究共3篇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及城乡效率差异研究1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及城乡效率差异研究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与农村的差距逐渐拉大。
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和服务不平衡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问题。
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和质量问题尤为突出。
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保障公民基本权益,提供的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在内的一系列公共服务。
这些服务是城乡居民享有的权利,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和标志。
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共服务水平不足。
城乡居民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很多地区在公共卫生、文化体育等领域存在着较大的服务缺口,甚至出现了“一日诊所”。
二是公共服务平衡差。
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的权利不平衡,城市大多数居民能够享受到高质量、全面的公共服务,而农村地区则相对落后,与城市的比较明显。
三是公共服务缺口大。
以医疗卫生为例,我国医院集中在城市,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尚未完备,服务能力和质量明显不足。
四是公共服务的差异。
城市居民相对于农村居民享受的公共服务更多,且服务质量更高,这造成了城乡居民的经济差距。
此外,由于不同行政区域之间人口、财政等基础条件的不同,不同地区公共服务水平的差异也非常明显。
综合以上问题,我们需要对我国城乡公共服务的现状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解决其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要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和布局,制定相关政策,保障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权利,根据居民需求和基础条件,建立完备的服务网络,搭建各层级医、教、保、卫、文五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形成城乡公共服务的良性循环。
其次是要提高服务的供给质量,此时关键是要完善市场机制,促进公共服务领域的多元化竞争,建立具有竞争性的机制,引入社会力量,合理分配资源,优化整合服务,提高服务效率和品质。
最后是要提高公共服务的使用效率。
各地要加强人才培养,结合区域特色培养和吸引一批基层医疗、教育和文化设施服务的职业人才,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进一步优化城乡公共服务。
《公共管理学》黎民课后答案
第一章绪论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有何区别?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在性质上的差别集中表现在如下方面:(一)公共利益目标与私人利益目标。
公共管理必须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私部门管理的目标可以定位于包括管理者在内的私人利益,公共管理组织和公共管理者不应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自己活动的目标,而应以实现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休戚相关、私人活动又难以增进的公共利益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垄断强制性与自由竞争性。
处理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确保公共利益的优先性,而优先性是通过公共权力或政治权威来体现的。
(三)制衡性与自主性。
公共管理受较多制衡有其必然性:由于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的需要,公共管理组织获得了合法的垄断性,拥有合法的强制力,同时公共管理过程产生的影响也是全社会的。
(四)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
公共管理部门作为增进公共利益的立法者与执法者,处在基本社会资源分配的中心,公共决策通常是在多元的、甚至冲突的利益与价值之间进行平衡和做出抉择。
(五)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
公共管理主要通过政府机制来实现,私部门管理则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完成。
政府与市场是现代社会的两个最重要的资源配置和控制体系。
2.传统行政学在公共管理上存在哪些局限?用行政学的理论与方法处理当代公共领域的管理事宜时,主要存在着以下局限:(一)理论框架局限。
行政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由政治学和管理学两者构成的,行政学以政府管理作为研究内容,无法独立于政治学,而采取管理学的一般的工具取向又会抹杀公共领域特有的政治文化价值。
(二)管理主体局限。
政府或国家行政机构无疑是最重要的公共管理主体,各种非政府公共组织也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组织形式。
(三)管理理念与手段局限。
现代公共管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管理,从根本上突破行政学在管理理念和手段上的局限,成为公共领域管理发展的内在要求。
(四)管理对象与目标局限。
行政管理学讲管理对象确定为两类:一类是政府本身,包括人、体制和过程;另一类是属于政府管辖范围的公共事务。
城市公共服务的区域差异分析
城市公共服务的区域差异分析现代城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涵盖着各种人口组成、文化背景、经济发展状态和社会组织模式的巨大区域。
城市的公共服务的质量和覆盖率,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竞争力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城市公共服务的区域差异,探讨其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一、城市公共服务的区域差异城市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文化、交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
不同地区的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存在明显差异。
一些中心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齐全、服务质量高,而一些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缺乏、服务质量低。
教育方面,一些繁华商业区和富裕社区的学校实力雄厚、师资力量强大,而一些贫困和基础薄弱地区的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简陋。
医疗方面,一些大型综合医院位于中心城市和商业区,医疗设备齐全、医疗水平高,而一些边缘地区的医院缺乏高端医疗设备和人才。
文化方面,文化设施更集中在中心城市和富裕地区,人们普遍更容易获得良好的艺术资源和文化活动。
交通方面,一些中心城市的公共交通设施完善,包括地铁、公交和出租车等。
而在一些贫困地区,公共交通设施缺乏,居民的出行受到限制。
社会保障方面,一些中心城市和较为发达的地区,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健全、保障力度大,而在一些边缘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缺乏,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受到影响。
二、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城市公共服务的发展,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组织模式密切相关。
从根本上而言,形成城市公共服务的区域差异有以下原因:第一,经济发展不平衡。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方收入水平不同,财政能力强弱不同,导致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和服务水平有差异。
第二,城市规划不合理。
城市规划是城市公共服务的基础,不合理的规划可能导致公共服务设施无法充分覆盖城市各个角落,导致区域差异。
第三,社会组织模式不同。
城市的社会组织模式对其公共服务的发展和服务水平也有重大影响。
一些地区的社会组织模式尚未完善,公共服务供给难以为继,形成与发达地区相比的区域差异。
行政发包制_周黎安
社会2014·6CJS第34卷行政发包制周黎安*作者:周黎安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Author:ZHOU Li-An,Guanghua School ofManagement,Peking University)E-mail:zhoula@gsm.pku.edu.cn 感谢周雪光、张静、曹正汉、冯仕政、陆铭、陈钊、王永钦以及第十届组织社会学工作坊和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经济与社会工作室参会者的评论和建议。
文责自负。
摘 要:本文试图论证行政发包制在中国作为一种分析政府间关系、官员激励和政府治理的理论框架所具有的独特内涵、价值和意义。
行政发包制是指政府内部上下级之间的发包关系。
作为一种理想类型,它既有别于韦伯意义上的科层制,也有别于纯粹的外包制,而是居于两者之间的一种混合形态。
行政发包制在行政权分配、经济激励和内部控制三个维度上呈现相互配合和内在一致的特征,适合概括中国政府间关系和治理模式的长期稳定而鲜明的特征。
提出行政发包制,有助于重新解释许多有关中国政府运行的特征和现象,同时也可以揭示一系列未被现有文献系统关注的政府现象和问题。
本文还将行政发包制与“政治锦标赛”理论结合起来,从纵向行政发包和横向晋升竞争两个维度进一步拓展关于官员激励和政府治理的分析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行政发包制 政府治理 科层制 政治锦标赛Administrative SubcontractZHOU Li-AnAbstract:This paper attempts to demonstrate the significance,relevance andimplications of“administrative subcontract”a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tounderstand China’s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bureaucratic incentives,andadministrative governance.As an ideal type,administrative subcontract refersto a subcontracting relation inside the government system,represent a hybridgovernance structure between bureaucracy in a Weberian sense and puresubcontract which occurs among independent entities without any hierarchicalrelations.Administrative subcontract exhibits a coherent and consistent set ofcharacteristics along the dimensions of authority relations,economicincentives,and internal control.With respect to authority relations,·1·administrative subcontract features an allocation of authority between theprincipal and agent where the principal has the formal authority and residualcontrol rights(such as the authority to appoint/remove,supervise and monitorsubcontractors and the option to intervene when necessary),and the agent,byway of subcontracting,enjoys considerable discretion and de facto power to dothings in his own way.Under the administrative subcontract regime,the agentis a residual claimant over the budget money or revenues either collectedthrough service-provision or allocated by the principal.In terms of internalcontrol,the administrative subcontract is outcome-oriented rather thanprocedure/process-oriented.I argue that these three dimensions arecomplementary and mutually supportive,and tend to commove if the systemencounters systematic shocks.This new framework helps us pin down the keyand durable features of China’s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and administrativegovernance.The notion of administrative subcontract enables us to reinterpretmany puzzling observations and patterns regarding the workings of China’sgovernment system and to bring some important and yet long understudiedissues to our attention.I will also combine the theory of administrativesubcontract with that of political tournaments to extend our analysis of China’spolitical incentives and governance.From the viewpoint of verticalsubcontracting and horizontal(political)competition inside the governmentsystem,I attempt to explain the strength and weakness of China’s statecapacity in various areas of public services.Keywords:administrative subcontract,government governance,bureaucracy,political tournament一、引言过去30多年中国所经历的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巨大变迁与官员激励和政府治理有深刻和复杂的关系。
公共服务效率评价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公共服务效率评价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共服务领域的需求不断增长,因此公共服务效率的评价也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公共服务效率评价是指市场或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在一定的成本下所能产生的服务量和服务质量,是对公共服务的绩效考核和监管。
本文旨在就公共服务效率评价的理论及实证研究进行探讨。
一、公共服务效率评价的理论公共服务效率评价的理论基础是经济学中的效率概念,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在最小化资源消耗的情况下获得最大的产出。
在公共服务领域中,效率评价主要分为成本效率和生产效率两种。
成本效率是指公共服务在一定的资源消耗下所能提供的服务量。
成本效率评价的核心是消耗效率,即在一定的资源消耗下是否能够产生相应的服务量。
但是,成本效率评价只关注了服务的数量是否够,对于服务的质量是否会降低以及消耗效率的变化缺乏较为全面的考虑。
生产效率是指公共服务在一定的服务质量要求下所需的资源消耗。
生产效率评价的核心是效果效率,即在一定服务质量下,服务所需要的资源是否最优。
生产效率评价弥补了成本效率评价对服务质量的忽视。
同时,还有一种综合评价,即效益分析。
效益分析的核心是收益成本比,即在通过衡量支出和收入的对比,研究政府使用公共服务的社会总收益是否大于社会总成本。
效益分析是公共服务评价的最终考虑因素。
二、公共服务效率评价的实证研究1. 公共医疗效率评价各国公共医疗机构在资源使用上如何高效?该问题一直是公共医疗目标的核心。
Holger Görg一项研究分析了来自德国地区的313家不同规模的公共医疗机构的数据。
该研究发现,公共医疗机构在提高自己的效率时,可以采用一些策略,如管理工具、市政供水和垃圾处理等。
这些工具可以提升医院的生产效率和成本效率,以更好地对服务进行评价。
2. 公共教育效率评价公共教育作为政府主导的教育体制,其效率评价也没有被忽视。
J. Hallak 和 M. Poisson在其“合作和制约:非洲基础教育评价的政策动态和实践”一书中提到了教学设备和教师培训是提高教育效率的重要因素。
我国地方服务型政府的建构与调整
一、地方服务型政府探索实践
政府服务是政府的题中应有之义,并非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创新概念。从本质上讲,政府就是为 服务民众而协调社会,为服务社会而解决问题,政府如果没有服务内涵,实际上就失去了存在的必 要,甚至会变成“利维坦”式的怪物。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更应该从内而外地履行服务职能。我 国地方政府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进程中,种种成就都说明了政府服务的努力。当然,也存在种 种矛盾与冲突。由此。突出了服务型政府建构调整的必要,这是应对现实、顺应时代的现实性与战略 性使命。 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官方命题,由2004年温家宝在中央党校省部级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
负面效应,忽视公众感知的行为取向导致日益严重的群体f生事件,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转向为公众
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公共服务上来。我们党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我 们党十八届三中全会设法治型的 角度,再次将建设服务型政府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建构服务型政府不仅是一个出现频率最多的概 念之一,还从过去学界的呼吁倒逼政府行为,开始从被动适应转变为积极主动创新,各地政府为不 断满足民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而努力。以行政服务中心的发展为例。从构建一个平台,到逐步以自 身行为改变政府形象。乃至推动政府职能有效整合。尽管各地形式不同,但是,在为民众提供全方 位、快捷式服务的流程中。竞高度一致地表现为主动、公开、透明、热情。尤其是各地行政服务中心窗 VI之间的协同活跃,引发了部门之间的大部制探索,一定程度填补了原来政府部门之间的缝隙,展 现出整体性、便捷性、连贯性、统一性特点,有效实现了公共服务的增量与优化。 第二.由理念诠释转向具体实践。服务型政府源自西方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与新公共 服务理论。其实.我们党早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视为政治宗旨与执政理念。当下,在改革推动 下,地方政府已经从理念诠释转向具体行动。政府理念转变就是将服务的基本价值内化为政府官员 头脑中的思想,这不是一件朝夕之间就能办成的事,需要一个长期普及与深人人心的过程;政府理 念转变就是要将自身角色实现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身份转型,并在具体环节与节点上寻找突破口, 逐步变成可操作的机制与流程,进而演化成公务员的基本职责与考核标准;政府理念转变就是要将 服务理念外化为体制与机制,并将公示制、承诺制、督查制、考核制、淘汰制与服务具体化、规范化相 连。将行风评议、个人述职、行政问责等环节视为唤起公务员深入基层、深人群众、了解实际、服务民 众的制度推力。从实际来看,地方政府在服务型政府建构过程表现出来的丰富多彩格局,说明地方 政府的创新行动仍然停留在机制创新层面,没有突破工具性的实用主义特征。如何推动服务型政府 建构向纵深发展.“既是我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根本方向,也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
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探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政府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提高。
在过去,政府的主要职责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但是现在,政府的作用已经不局限于此。
如今,政府需要为市民提供更加贴近生活、更加高效的服务,以满足人民对生活品质和福利的不断提升的需求,这就是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涵盖了政府的各个领域。
在宏观层面,服务型政府需要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如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推进产业升级、创新科技等。
在微观层面,服务型政府还需要为市民提供从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教育、医疗等日常生活服务。
服务型政府的理论背后,是一种对权力和责任的新的认识和理解。
作为服务型政府的各个部门,需要具备以下的特征:首先,服务型政府需要倾听民意,了解人民的需求和期望,使政府的行动更具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其次,服务型政府要注重创新,寻找更好的方式和方法,以更加高效的方式提供服务。
第三,服务型政府需要秉持公正、公平、透明的原则,以保障市民的合法权益。
第四,服务型政府还需要保持开放的态度,与社会各方面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政府、市场、社会的多方面协力。
服务型政府是一种理念,一种前进方向,但实现它需要政府系统反思、变革和实践。
实现服务型政府,需要解决的难点不少。
而实践才是最好的检验。
下面让我们从国际案例和国内典型实践,来探讨政府如何实现服务型的转型。
一. 国际案例日本政府在服务型转型方面有着不少成功经验。
1996年,日本政府提出了以“展开视野、改善成果、改革组织”为指导思想的“政务创新”,从传统职能管理体系向服务型管理转型。
政务创新包括提高政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成本的目标。
日本政府的服务型转型注重整体性和协同性,采用以客户为中心、通过整合服务以满足广泛的需求的方法,具体而言,日本政府实行了多项措施,如合并组织、精简机构、推进电子政务、实现行政批准制度的精简化等。
这些措施促进了日本政府工作的高效、专业、透明,实现了政务服务向社会公众的开放和更好的满足公众需求,受到了国际的关注和赞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卷第4期2008年8月新 余 高 专 学 报J OURNA L O F X I NYU COLLEGEV o.l 13,NO.4A ug.2008)5 )中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差异:一个理论假说及其证据p 周黎安(北京大学 光华管理学院, 北京 100871)关键词: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系统差异中图分类号:D 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65(2008)04-0005-02收稿日期:2008-08-04作者简介:周黎安(1966-),男,江西黎川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副主任,博士,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莫里斯经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在现实中,不仅地方官员个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而且地区之间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也存在系统的差异。
比如一个商人想到东南部沿海地区和到中西部地区投资建厂,他(她)将遇到的政府服务一定有系统的差别。
媒体经常报道,在中国发达地区非常成功的招商引资政策到了一些落后地区就变成了/开门引客,关门打狗0的招商策略。
甚至有商人私下总结道,在南方做生意,向政府行贿,事情可以做成;而在西部一些省份,花钱也做不成事。
为什么在同一个国家,相同的文化、法律和制度,不同地区的政府公共服务却会存在如此明显的差异。
如何解释这种差异?进一步说,为什么在经济发达地区,地方政府更可能表现为/协助之手0(helping hand),而在经济落后地区,政府通常表现为/攫取之手0(grab -b i n g hand)?讨论这个问题其实非常重要。
我们知道,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高效的公共服务,而如果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又取决于当地经济发展的状况,那么由此推理下去,我们就不难得出/穷者愈穷、富者愈富0的结论,换句话说,国富国穷是一个系统性的现象。
这看上去是一个悲观的结论。
要解释国富国穷的原因绝非易事,不过这不是我们这里的任务。
我们这里试图提出一个相对简单的理论假说,来解释我们看到的中国地区间政府服务的系统差异。
理论假说的基本逻辑如下:在经济落后的地区,由于居民收入水平低,工商企业的数量相对较少,而一些主要国有企业因体制原因经营绩效不甚理想。
这就会产生两个结果:一个结果是,由于工商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很少,在当地人们就业最好的选择就去是政府机关和各职能部门,因为政府机关收入有保障/旱涝保收0,工作轻松稳定。
于是有关系和门路的人就千方百计想安排到政府部门工作,最终使得政府部门人员严重超编,人满为患。
有证据表明在许多政府机构超编比例非常之高,尤其在经济落后地区。
由于财政拨款是根据正式编制确定的,超编人员不在正式编制内,就需要单位自己从预算外的/小金库0想办法解决。
而行政部门/小金库0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各种行政性收费和罚款,这是养活政府冗员的主要财政基础。
当政府部门面临巨大的/养家糊口0的刚性压力时,一切可以收费和罚款的机会都会显得/机不可失,时不再来0,而很难产生发达地区/藏富于民0的心态。
另一个结果是,在经济落后地区,由于工商企业数量少,给定同等规模的收费,每个企业必须分担的政府/搜刮0费用相对就比较大,其后果就相对严重。
况且在落后地区,如上所述,由于政府部门超编严重,收费和罚款的动机非常强烈,尤其使得企业不堪重负,经营成本上升,难以维持运转,这可能使得能够生存下来的工商企业数量进一步减少,外资也不敢进入,进一步加剧事态的恶性发展。
根据上面的论述,一个政府与当地企业的恶性循环由此形成:经济落后导致工商业不发达,就业机会少,政府部门的吸引力增加,人们在职业选择上更倾向去政府部门,使得政府冗员增加;而政府人员超编又导致/养人0难,必须开拓预算外财源,各种行政性收费和罚款增加,致使企业负担过重,经营效率下降,投资激励不足。
而经济发达地区正好启动了一个良性循环:工商企业数目多,在企业部门的就业机会就多,收入水平就相对高,这都降低了政府部门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比较优势。
于是人们更多地流向了第4期新 余 高 专 学 报 2008(第13卷))6 )企业部门,政府机构的规模相对变小了。
政府部门因冗员压力小,对额外的收费和罚款的需求下降,而相对较多的工商企业又使得政府收费可以更加均匀地分担,不至于变成一种每个无法承受的成本负担,这无形中增加了该地区投资环境的吸引力,外地资本愿意流入。
上述理论假说虽然简单,却可以解释一系列系统的现象:第一,在越是发达的地区,人们对做官的兴趣就越低,比如在广东和浙江就一直流传有这种说法,没本事的人才去做官;而在经济落后地区,在政府做官被认为是一种莫大的荣耀,人们挤破头都想钻进去。
有报道云中国某些贫困县的副县长和县长助理加起来有二十几个之多!在发达地区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
第二,政府的相对规模在落后地区要更大一些。
X iaobo Zhang (2006)利用中国1993年和2000年2000多个县级地区的数据发现,内陆地区相对于沿海地区而言,人均的行政管理费用要高出近30%,每一百人的政府雇员人数也要多出10%。
当然这些数据还只是统计编制内的政府雇员,编制外的冗员没有包括进去,如果包含进去,两种地区的差距会更大。
第三,越是落后的地区越依赖于预算外收入和对于企业的各种额外的收费罚款。
落后地区预算外收入比例相对较高这一点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前面提到媒体报道的关于中西部一些地区/开门引客、关门打狗0的招商政策其实也是这个问题的一个极端一点的表现。
世界银行在中国120个城市针对企业经商环境做了一个大型的调查研究,为我们上述假说提供了更进一步的证据(W orl d Bank ,2006)。
这份研究报告发现,税费占企业销售额的比重在东南地区是4.1%,渤海地区4.5%,中部地区5%,东北地区5.4%,西南地区6.3%,西北地区5.8%。
而用在接待政府官员的费用占销售额的比例在东南地区是1%,渤海地区0.9%,中部地区1.2%,东北地区1.4%,西南地区1.2%,西北地区1.3%,这说明落后地区的企业更可能面临政府的/苛捐杂税0。
企业每年平均与政府打交道的时间(天数)在东南地区是52,渤海地区72,中部地区52,东北地区63,西南地区66,西北地区78。
那么,这种恶性循环如何打破?关键的问题是,从一种相对落后的状态开始,地区的经济起飞如何实现?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内,一些在计划时期原本并不十分发达的地区(如广东、浙江、江苏)借助改革开放迅速崛起,从我们的上述理论出发,它们一定在某些方面打破了政企关系的恶性循环。
对于广东来说,经济特区成为一种保护投资激励的政策特区,而特殊的优惠外资和鼓励出口的政策,吸引了大批的外资尤其是港澳台资金的大量涌入,外资的涌入和大量新企业的建立在较短时间内打破了政商之间的恶性循环关系。
浙江的温州地区处于前线位置,国家投资很少,经济长期落后。
但这些地区在历史上就有悠久的经商传统,即使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就大量人员在外经商,政府部门的吸引力相对较小,而且改革开放早期在外地经商的十万温州人为温州后来的产业打造了一个巨大的销售网络。
事实上,在温州,许多乡镇干部和城市干部利用下班之后和公休时间经营自己的企业。
江苏省在七十年代初就悄悄发展社队企业,到八十年代更是大力推进,而乡镇企业其实是基层政府直接参与经营的企业形式,政商合一使得政府的攫取动机大为下降(Che and Q ian ,1998),无形中对企业形成了产权保护。
江苏集体农村企业的成功经验在中国其他地区并不能够轻易复制,因为农村集体企业要求乡镇干部的强势地位和良好的经营素质,而这正是江苏许多地区的历史禀赋所赐予的。
像无锡地区建国以后国家的农业税赋一直非常沉重,必须依靠乡镇集体领导对农业生产的有效管理,由此造就了一个发达的集体经济和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干部队伍。
这些例子的有益启示是,打破政商恶性循环的重要来源可以是:第一,在政策特区的鼓励下资本的/大推进式0的流入;有时干部异地交流可以从发达地区带去一些关联企业到落后地区投资,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第二,人员的大量迁出或被吸引到政府之外的职业,从这个意义上说,取消户籍制度、便利人员自由流动非常重要;第三,地方政府直接参与经营,但这种模式的成效必须依赖相应的制度和干部条件保证其经营效率。
参考文献:[1]Che ,Jiahua and Y ingy i Q i an .Instituti onal Env iron m en t ,Co mmunity G overnment ,and Corpo ra te G overnance :U nder -stand i ng Ch i na s 'T ownship-V ill age Ente rprises[J].Journal of L aw ,Econom i cs&O rg an izati on 1998,14:1-23.[2]F rye ,T i m othy ,and A ndre i Shle ifer .T he Inv isi b l e H and andthe G rabbi ng H and [J].Ame rican E conom i c R ev i ew,1997,87:354-358.[3]W orld Bank .Chi na :G ov ernance ,Invest m en t C li m ate andH armon i ous Soc i e ty :Com petitive Enhance m ents for 120C i-t i es i n Chi na[R ].W ash i ng ton D.C ,T he W o rl d Bank ,2006,37759-CN.[4]Zhang ,X i aobo .F i sca l D ecentra lization and P o litica l C entra l-ization i n Ch i na :I m pli ca tions f o r G ro w th and Inequa lit y [J].Journal o f Co m para ti ve E conom i cs ,2006,34:713-726.(责任编校:罗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