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惯习”。
在社会实践中,实践受到惯习的指引,人们在惯 习的指引下,运用各种可得资本,通过实践不断 形塑、建构起“场域”,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同时 也不断地创造和再生出惯习本身。惯习又受到场 域的制约,是场域在个体主观世界中的内化,场 域通过塑造惯习而制约着实践,故实践既是能动 的又是受动的。
(惯习×资本)+场域=实践
三、反思社会学与社会学的反思
1、反思社会学
在社会学中,倡导反思性研究,提出“反思社会 学(reflexive sociology)”的学者早已有之。如在现 象学、阐释学、常人方法学、科学知识社会学以 及后现代社会学等诸多理论中,先后都有社会学
者提到“反思社会学”的问题。。
例如,古尔德纳(A.Gouldner)在其1970年出版的 《即将到来的西方社会学危机》一书中,就曾明 确提出要建立一种“反思社会学”,并将理论的 产生和理论家的生活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的主要 旨趣,倡导社会学要认识自己(know itself),认为 理论的建构受到了理论家的个人生活经验以及个 人价值判断的强烈影响,作为一个社会学家应该 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和反思。
其次,反思有利于推动科学进步和知识增长。
再次,反思有利于科学而独立地建构起自己的研 究对象。
最后,反思有利于消除幻觉,使知识分子获得更 大的自由。
4、反思社会学的启示
第一,反思社会学的理论自觉要求研究者不仅对 理论具有开阔的视野和深入的理解,而且对理论 的起源语境和演变历史的“谱系学”具有批判性 的把握。第二,反思社会学家自身所处的生存条 件和社会境况现状实在令人难以愉悦。第三,社 会学的学术场域中存在的大量失范现象一时还难 以改观。第四,受常识性知识的影响,社会学家 的科学惯习令人担忧。
谢谢!
从反思的目的来看,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不是要 破坏社会学的认识论保障,而是要巩固它,不是ຫໍສະໝຸດ Baidu要削弱它的客观性,而是要扩大社会科学知识的 范围,增强它的可靠性。正是这一目标使布迪厄 主张的反思性与现象学的、文本的和其它后现代 的形式的反思性分道扬镳了。
3、反思社会学的作用
首先,反思有利于增强社会学科学的自主性。
常人方法学的反思性主要关注那些同时描述与建 构社会环境的实践,其“反思性”蕴含在“可说 明性(accountability)”之中,意指社会学描述 是与专业社会学家所探究的行动场域相通的,它 描述反思于产生这些描述的情境(也就是说,社会 学家的说明本身就是行动场域的组成部分,并通 过与行动场域中的其他行动和信念相互作用而不
一、实践、惯习和场域
1、实践理论(Praxeology)
实践既是自由的又是受限制的。实践既非全然有 意识也非全然无意识。它植根于连续不断的习得 过程。其特点是: (1)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同时还有暂存性。 (2)具有模糊性、盲目性和不确定性。 (3)策略性。
2、惯习(habitus)
惯习是一种内化的、具体化的社会结构,是人们对社会 世界的结构进行内化的产物。是由积淀在个人身体内的 一种主观精神结构,其表现形式为知觉、评判和行动的 各种身心图式。其包括: (1)从微观上看,惯习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 (2)从经验上看,惯习是人们的实践; (3)从感知上看,它具有一种发生性的分类功能,这种 功能也是植根于实践之中的。
2、布迪厄反思性的特点
从反思的主体来看,与仅仅把个人作为反思主体的 其他学者不同,布迪厄的“反思性”既把个人作为 反思的主体,又认为反思社会学是一项集体事业, “反思的主体最终必然是要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科 学场域”。
从反思的对象来看,“反思社会学的基本对象不是 个别分析者,而是植根于分析工具和分析操作中的 社会无意识和学术无意识”。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
主讲:文 军 教授
jwen@soci.ecnu.edu.cn
第五讲 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
一、实践、惯习和场域 二、发生结构主义 三、反思社会学与社会学的反思
Pierre Bourdieu was a sociologist who became one of the leading thinkers of the French academy in the last quarter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whose influence reached outside of the boundaries of his discipline .
断改变着行动场域)。
在方法论上对反思性的要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对社会学研究本身的反思,它涉及对社会学 作为一种“工作”自身的逻辑方法的考虑,其中 包含着对传统社会学的批评,并彻底从中摆脱出 来。二是要求所有方法必须有助于揭示实践活动 的反思性属性,同时要求研究者必须采用非个人 的方法论。
反思社会学是社会学认识论的一 个根本性问题,它并非现有社会 学中众多的专业性分支之一,而 是任何严格的社会学研究必不可 少的前提条件。通过反思社会学 的研究,我们可以揭示社会学者 在研究社会世界的时候容易犯的 唯智主义的偏见。
3、场域(field)
场域是各种客观位置的关系网络。它是由依 附于某种权力或资本形式的各种位置间的一 系列客观历史关系所构成的。因此,是一种 方法论关系主义的分析思路。
4、惯习、场域与实践的关系
场域与惯习的关系首先是制约关系,其次是认知 建构关系,且后者取决于前者。实践是场域与惯 习之间辩证关系的产物。在具体研究中,研究者 首先要了解各种“场域”及其资源配置状况,其 次就是要重新引入行动者的直接体验,揭示其
二、发生结构主义
1、布迪厄反对那些科学主义的、唯智主义 “实体论” 思维方式,而代之以一种他称之为“关系论”的思维方 式。 2、在布迪厄看来,“在社会世界中存在的都是各种各 样的关系——不是行动者之间的互动或个人之间主体际 性的纽带,而是各种马克思所谓的‘独立于个人意识和 个人意愿’而存在的客观关系”。对于他使用的几个主 要概念——场域、惯习、资本,布迪厄始终强调它们具 有的关系性特征。 3、关系社会学不仅仅体现在抽象的认识论上,还体现 在许多具体的社会学研究环节中,特别是对象建构的问 题上。
在社会实践中,实践受到惯习的指引,人们在惯 习的指引下,运用各种可得资本,通过实践不断 形塑、建构起“场域”,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同时 也不断地创造和再生出惯习本身。惯习又受到场 域的制约,是场域在个体主观世界中的内化,场 域通过塑造惯习而制约着实践,故实践既是能动 的又是受动的。
(惯习×资本)+场域=实践
三、反思社会学与社会学的反思
1、反思社会学
在社会学中,倡导反思性研究,提出“反思社会 学(reflexive sociology)”的学者早已有之。如在现 象学、阐释学、常人方法学、科学知识社会学以 及后现代社会学等诸多理论中,先后都有社会学
者提到“反思社会学”的问题。。
例如,古尔德纳(A.Gouldner)在其1970年出版的 《即将到来的西方社会学危机》一书中,就曾明 确提出要建立一种“反思社会学”,并将理论的 产生和理论家的生活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的主要 旨趣,倡导社会学要认识自己(know itself),认为 理论的建构受到了理论家的个人生活经验以及个 人价值判断的强烈影响,作为一个社会学家应该 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和反思。
其次,反思有利于推动科学进步和知识增长。
再次,反思有利于科学而独立地建构起自己的研 究对象。
最后,反思有利于消除幻觉,使知识分子获得更 大的自由。
4、反思社会学的启示
第一,反思社会学的理论自觉要求研究者不仅对 理论具有开阔的视野和深入的理解,而且对理论 的起源语境和演变历史的“谱系学”具有批判性 的把握。第二,反思社会学家自身所处的生存条 件和社会境况现状实在令人难以愉悦。第三,社 会学的学术场域中存在的大量失范现象一时还难 以改观。第四,受常识性知识的影响,社会学家 的科学惯习令人担忧。
谢谢!
从反思的目的来看,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不是要 破坏社会学的认识论保障,而是要巩固它,不是ຫໍສະໝຸດ Baidu要削弱它的客观性,而是要扩大社会科学知识的 范围,增强它的可靠性。正是这一目标使布迪厄 主张的反思性与现象学的、文本的和其它后现代 的形式的反思性分道扬镳了。
3、反思社会学的作用
首先,反思有利于增强社会学科学的自主性。
常人方法学的反思性主要关注那些同时描述与建 构社会环境的实践,其“反思性”蕴含在“可说 明性(accountability)”之中,意指社会学描述 是与专业社会学家所探究的行动场域相通的,它 描述反思于产生这些描述的情境(也就是说,社会 学家的说明本身就是行动场域的组成部分,并通 过与行动场域中的其他行动和信念相互作用而不
一、实践、惯习和场域
1、实践理论(Praxeology)
实践既是自由的又是受限制的。实践既非全然有 意识也非全然无意识。它植根于连续不断的习得 过程。其特点是: (1)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同时还有暂存性。 (2)具有模糊性、盲目性和不确定性。 (3)策略性。
2、惯习(habitus)
惯习是一种内化的、具体化的社会结构,是人们对社会 世界的结构进行内化的产物。是由积淀在个人身体内的 一种主观精神结构,其表现形式为知觉、评判和行动的 各种身心图式。其包括: (1)从微观上看,惯习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 (2)从经验上看,惯习是人们的实践; (3)从感知上看,它具有一种发生性的分类功能,这种 功能也是植根于实践之中的。
2、布迪厄反思性的特点
从反思的主体来看,与仅仅把个人作为反思主体的 其他学者不同,布迪厄的“反思性”既把个人作为 反思的主体,又认为反思社会学是一项集体事业, “反思的主体最终必然是要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科 学场域”。
从反思的对象来看,“反思社会学的基本对象不是 个别分析者,而是植根于分析工具和分析操作中的 社会无意识和学术无意识”。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
主讲:文 军 教授
jwen@soci.ecnu.edu.cn
第五讲 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
一、实践、惯习和场域 二、发生结构主义 三、反思社会学与社会学的反思
Pierre Bourdieu was a sociologist who became one of the leading thinkers of the French academy in the last quarter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whose influence reached outside of the boundaries of his discipline .
断改变着行动场域)。
在方法论上对反思性的要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对社会学研究本身的反思,它涉及对社会学 作为一种“工作”自身的逻辑方法的考虑,其中 包含着对传统社会学的批评,并彻底从中摆脱出 来。二是要求所有方法必须有助于揭示实践活动 的反思性属性,同时要求研究者必须采用非个人 的方法论。
反思社会学是社会学认识论的一 个根本性问题,它并非现有社会 学中众多的专业性分支之一,而 是任何严格的社会学研究必不可 少的前提条件。通过反思社会学 的研究,我们可以揭示社会学者 在研究社会世界的时候容易犯的 唯智主义的偏见。
3、场域(field)
场域是各种客观位置的关系网络。它是由依 附于某种权力或资本形式的各种位置间的一 系列客观历史关系所构成的。因此,是一种 方法论关系主义的分析思路。
4、惯习、场域与实践的关系
场域与惯习的关系首先是制约关系,其次是认知 建构关系,且后者取决于前者。实践是场域与惯 习之间辩证关系的产物。在具体研究中,研究者 首先要了解各种“场域”及其资源配置状况,其 次就是要重新引入行动者的直接体验,揭示其
二、发生结构主义
1、布迪厄反对那些科学主义的、唯智主义 “实体论” 思维方式,而代之以一种他称之为“关系论”的思维方 式。 2、在布迪厄看来,“在社会世界中存在的都是各种各 样的关系——不是行动者之间的互动或个人之间主体际 性的纽带,而是各种马克思所谓的‘独立于个人意识和 个人意愿’而存在的客观关系”。对于他使用的几个主 要概念——场域、惯习、资本,布迪厄始终强调它们具 有的关系性特征。 3、关系社会学不仅仅体现在抽象的认识论上,还体现 在许多具体的社会学研究环节中,特别是对象建构的问 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