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孟子见梁惠王胠箧同步练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见梁惠王胠箧
一、基础巩固
1.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亦:也。

B.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餍:满足。

C.唇竭.则齿寒竭:缺失。

D.毁绝钩.绳而弃规矩钩:木匠画曲线的工具。

解析:A项,亦:句首助词,无义。

答案:A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A项,语气词,表疑问语气。

B项,前者为语气词,用在句中表舒缓语气;后者为语气词,用在句
末表肯定和判断语气。

C项,语气词,表陈述语气。

D项,结构助词,的。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
B.阖四竟之内
C.然则乡之所谓知者
D.焚符破玺,而民朴鄙
解析:A项,“匮”同“柜”,柜子;B项,“竟”同“境”,疆界;C项,“乡”通“向”,先前,从前。

答案:D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
..
B.窃国者为诸侯
..
C.灭文章
..,散五采
D.故尝试
..论之
解析:A项,不行,古义:不能行窃。

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

C项,文章,古义:文辞,文饰。

今义:篇
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

D项,尝试,古义:曾经试图。

今义:试,试验。

答案:B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8题。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故绝
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

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

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师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
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

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

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

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者,皆外立其德而爚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示:显露。

B.擿.玉毁珠,小盗不起擿:扔掉。

C.殚.残天下之圣法殚:害怕。

D.则天下不铄.矣铄:炫耀。

解析:C项,“殚”的意思是“尽,全”。

答案:C
6.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是庄子“绝圣弃知”主张的一项是( )
①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②擿玉毁珠,小盗不起
③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
④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
⑤毁绝钩绳而弃规矩
⑥天下之德始玄同矣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⑥
D.②③⑤⑥
解析:①是老子的观点,庄子在这里只是引用这种观点,是为了说明“仁义圣智”不能向别人显示。

⑥是庄子展示的“绝圣弃知”后的理想社会,不属于其主张。

答案:B
7.下列有关文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认为断绝圣人,摒弃智慧,社会就会安定,大盗就能中止;丢弃那些贵重的器物,不崇尚珠宝金玉,人们就不会偷盗。

B.庄子认为是斗斛、秤杆等量器的出现,造成了百姓的争斗,要解决这种争斗,最好的办法是“掊斗折衡”。

C.庄子基于自己被压迫的阶层和对为统治者服务的儒家的仇恨,明确提出要折断工倕的手指,钳住杨朱、墨翟善辩的嘴巴。

D.庄子认为,天下出现邪恶的原因,在于曾参、史鱼、杨朱、墨翟、师旷、工倕和离朱之流炫耀自己的品德和智慧,迷乱了天下人。

解析:C项,表述错误,“庄子基于自己被压迫的阶层”才对统治者和儒家仇恨在文中没有依据。

庄子的思想是对当时混乱的社会的深刻认识,与自己所处的阶层无关。

答案:C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

(2)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

解析:翻译的重点在对文言实词含义的把握,注意“殚”“残”“含”“知”“德”“僻”等词的含义。

参考答案:(1)尽皆摧毁天下的圣人之法,百姓方才可以谈论是非和曲直。

(2)人人都保有原本的智巧,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迷惑;人人都保有原有的秉性,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偏离正道之事。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2题。

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

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②、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

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
..,饥者弗食,劳者弗息。

睊睊胥谗③,民
乃作慝④。

方⑤命虐民,饮食若流。

流连荒亡,为诸侯忧。

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

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

惟君所行也。

’“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

于是始兴发补不足。

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

’盖《徵招》《角招》是也。

其诗曰:‘畜⑥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雪宫:齐宣王出巡时休息的行宫。

②转附:山名,可能是今天山东的芝罘山。

下面的“朝儛”
也是山名。

③睊睊胥谗:群人侧目而视,怨声载道。

睊睊,侧目而视的样子。

胥,都。

谗,谤。

④慝:
邪恶。

⑤方:违抗。

⑥畜:制止。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不得,则非.其上矣非:非议。

B.一游一豫,为诸侯度.度:法度。

C.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
..粮食:粮食被消耗掉。

D.其诗曰:“畜君何尤.?”尤:突出。

解析:D项,尤:过错。

答案:D
10.以下六句话分成四组,全属于“与民同乐”的思想或行为的一组是( )
①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②吾欲观于转附、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
③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④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⑤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
⑥于是始兴发补不足
A.①②④⑥
B.②③④⑤
C.①④⑤⑥
D.①③⑤⑥
解析:②表达的是齐景公出游的意愿;③表达的是诸侯朝拜天子的职责。

排除含这两句的选项即
可。

答案:C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写作方法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先承齐王“贤者亦有此乐乎”之问,借题发挥,提出了为上者应与民同乐、与民同忧的中心
论点。

B.这是一篇记叙文,文章记叙生动,形象鲜明,人物对话很有个性,逼真地再现了齐相晏子的机智灵
活和雄辩才能。

C.晏子先引用谚语肯定君主巡游的正确,为下文写君主应关心民生与民同乐张本。

接着,晏子又运
用了对比的方法,指出先王的出游是与治国相结合的,而现在的君主出游却是为了自己享乐。

D.孟子主要以引述齐景公与晏子的对话,以及景公与民同乐的范例来劝诫齐宣王要与民同乐、与民同忧。

解析:B项,本文是论辩文,不是记叙文,“记叙生动,形象鲜明”的说法牵强附会。

答案:B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2)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解析:第(1)句注意“乐”“忧”的活用,第(2)句注意“何……也”句式的翻译。

参考答案:(1)以百姓之乐为乐的,百姓也会以君主之乐为乐;以百姓之忧为忧的,百姓也会以君主之忧为忧。

(2)我该怎样加强修养才能跟古代圣君的游览相比呢?
参考译文:齐宣王在雪宫接见孟子。

宣王说:“贤者也有这种乐趣吗?”
孟子回答说:“有。

人们要得不到这种乐趣,就会非议君主。

得不到乐趣就非议君主,固然不对;作为百姓的君主却不能与百姓一起欢乐,也同样不对。

以百姓之乐为乐的,百姓也会以君主之乐为乐;以百姓之忧为忧的,百姓也会以君主之忧为忧。

能与天下同乐,与天下同忧,做到这步却不能称
王的,还没有这种情况。

“从前齐景公向晏子询问说:‘我准备到转附、朝儛两处去游览,再顺着海滨南行,直到琅邪,
我该怎样加强修养才能跟古代圣君的游览相比呢?’
“晏子回答说:‘问题提得多好啊!天子到诸侯国视察叫作巡狩,所谓巡狩,就是巡视诸侯守卫
的疆土;诸侯去朝拜天子叫作述职,所谓述职,就是报告他所承担的职责。

没有跟事情不相关联的。

春季巡察农耕而补助贫困的农户,秋季巡察收获而帮助歉收的缺粮户。

夏朝的谚语说:“我王不来
游历,我怎能得到休息?我王不来巡视,我怎能得到赏赐?巡游又考察,是诸侯们的法度。

”如今就不是这样:国君出游兴师动众消耗粮食,饥民吃不到食物,劳苦者不得喘息。

人们侧目而视,怨声不绝,百姓(被迫)作恶。

(这种巡游)背逆天意,欺虐百姓,吃喝挥霍如流水。

流连荒亡,是诸侯们的忧患。

从上游玩到下游乐而忘返叫作‘流’,从下游玩到上游乐而忘返叫作‘连’,无节制地打猎叫作
‘荒’,无休止地酗酒叫作‘亡’。

古代的圣君,既没有这种‘流连’的癖好,也没有这种‘荒亡’的表现。

这就只有看君主的选择决定了。


“景公很高兴,在都城作了充分的准备,再驻扎郊野。

于是打开仓廪,赈济贫困。

又召集乐官说:‘给我创作出君臣同乐的乐曲来!’这就是《徵招》《角招》之曲。

歌词中说:‘制止国君究竟有什么过错?’制止国君,就是爱护君主的意思。


三、语言表达
13.根据语境补写两句话,使语段逻辑严谨,语言流畅。

审视自然和社会,我们常常为一种叫坚守的美丽所打动。

“严霜珍异类,卓然见高枝”,这是青松在严寒中的坚
守;;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是革命烈士对信仰的坚守……
答案示例:“非梧桐不止,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是凤凰在清贫中的坚守“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是古圣先贤对高洁的坚守
1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各补写一句话,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

司马谈把先秦诸子划分为“六家”,刘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为“十家”。

这对春秋战国思想的研究是有贡献的,但应指出,①。

如杨朱学派在当时影响颇大,而且杨朱与老子、庄子不同,其观点立场更不一样,不宜列入道家,应是独立的一家。

还应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
②。

据韩非所说,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

在儒家八派中,影响较大的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和
荀子都不是简单地继承孔子,而是各有发展。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

第①处要注意后面是说这种分类不科学、不准确;第②处要注意后面的举例,说明每一家中又分出了若干学派,而且这些学派是在继承中有发展。

参考答案:①这些划分并不完全正确(科学、合理等) ②同一家分化出来的不同流派在继承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