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发现与探索
三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cd11db8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09.png)
三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一、第一章:发现周围的环境1.1 教学目标:了解我们周围的环境,学会观察和描述周围的事物。
1.2 教学内容: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观察周围的环境,如学校、家庭、社区等。
1.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事物的细节,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让学生用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二、第二章:探索自然界的奥秘2.1 教学目标:认识自然界的基本事物,如植物、动物、天气等。
2.2 教学内容: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认识不同的天气现象。
2.3 教学活动: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
观察不同的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观察天气的变化,了解不同的天气现象。
三、第三章:感受科学的力量3.1 教学目标: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2 教学内容:学习科学的基本概念,如物质、能量、变化等。
3.3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
通过游戏和讨论,让学生了解能量的转化。
四、第四章:探索人体的奥秘4.1 教学目标: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
4.2 教学内容:学习人体的基本结构,如骨骼、肌肉、器官等。
4.3 教学活动:通过图片和模型,让学生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
通过游戏和活动,让学生了解人体各部分的功能。
五、第五章:体验生活中的数学5.1 教学目标: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5.2 教学内容:学习数学的基本概念,如数量、形状、空间等。
5.3 教学活动:通过游戏和活动,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第六章:发现文化的多样性6.1 教学目标: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6.2 教学内容:学习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如饮食、服饰、节日等。
6.3 教学活动: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方式。
三年级数学数的发现与探索
![三年级数学数的发现与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83fb600b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1d.png)
三年级数学数的发现与探索数学是一门既有趣又有挑战的学科,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数字和关系,还能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而在三年级,我们开始接触更加复杂的数学概念,从而引发了我们对数的发现和探索。
本文将探讨三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发现和探索过程。
首先,三年级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开始发现数的规律。
他们通过观察数字的排列和变化,逐渐理解了数字的顺序和递增规律。
比如,他们可以发现1、2、3、4、5这样的数字序列,以及每个数字都比前一个数字大1的规律。
这种发现过程帮助他们认识到数字之间的关系,并且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
其次,在数学学习中,三年级学生开始探索数的分解和组合。
他们通过将数字进行分解,理解数字的组成和结构。
例如,他们可以将数字10分解为2+8,3+7,4+6等,进一步认识了数字之间的关系和变化。
同时,他们还可以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来得到同一个数字,比如6可以由1+5或者2+4组成。
这种分解和组合的探索帮助学生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并扩展他们的数学思维。
此外,在数学学习中,三年级学生还开始认识了一些基本的数学运算符号和操作。
他们学会了用加法和减法进行简单的计算,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来应用所学的运算。
通过实际操作,他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运算的含义和效果。
例如,他们可以通过解决“小明有5颗苹果,他吃了3颗,还剩下几颗?”这样的问题来应用减法运算。
这样的学习过程使他们逐渐掌握了数学运算的基本技巧,并提高了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最后,在三年级数学学习中,学生们还开始接触一些简单的几何概念。
他们通过观察和实践,开始认识不同的形状和图形,并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几何术语,如直线、角度、正方形等。
他们可以通过将所学的几何概念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比如通过观察房屋的形状,研究它的特点和面积。
这种几何的发现和探索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还培养了他们对几何学的兴趣。
总之,在三年级数学学习中,学生们通过数的发现与探索,逐渐理解了数的规律和关系,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提高了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小学三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
![小学三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9c03e4260722192e4536f613.png)
2009年小学三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参考目录1.影子2.“凿壁借光”与光的直进原理3.纸的再认识4.用眼卫生5.热空气会向上升吗?6. 弹弦听音7.泥石流8.怎样从教室内撤离9.辨认方向10.火灾中的烟雾11. 校园尘降的研究12.寻找夏天的足迹1.影子一、教学目的1.通过对以“影子的特点与应用”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
2.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体验研究事物的“基本功”即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
培养研究技能。
3.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了解一些影子产生的条件及应用方面的有关知识。
二、课前准备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做好相关实验的准备工作,包括分组实验的物品,并进行熟悉实验操作的演练工作。
关于影子与测量的实践活动,有条件地应安排在学校操场进行,教师要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并且要亲自实践一下,关于被测物高度可以酌情选定。
同时准备有关的投影图片与实物,使活动更具有趣味性,提高活动效果。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及问题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
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
培养研究技能。
教学的难点是(1)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的掌握。
(2)“实验三”影子与测量四、教学要点及建议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1)引言以一则谜语和影子图开始进入本课学习探索活动,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本次活动的积极性。
(2)探索课题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影子的特点与应用”,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3)探索活动活动准备:① 教师要先熟悉实验,要准备一套实验器材,并能很好的操作。
② 课前教师要按小组准备活动器材:1个手电筒、1块6×8厘米透明塑料板、一块大橡皮、1根2米长的竹竿等活动器材。
3张A4白纸、学生用剪刀、胶带、直尺等活动用具。
③ 进行安全教育。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e32f616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7d.png)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一、第一章:发现自然界中的规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的事物,发现其规律。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对自然界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观察树叶的形状和纹理。
发现树叶的生长规律。
探索花朵的颜色和形状。
1.3 教学方法:观察活动:学生观察树叶和花朵,记录其形状、颜色和纹理。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发现的规律,分享观察结果。
1.4 教学资源:树叶和花朵样本。
观察记录表。
二、第二章:探索科学现象2.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索科学现象。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2 教学内容:实验:制作彩虹糖。
探索:观察彩虹糖的颜色变化。
讨论: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探讨颜色变化的原因。
2.3 教学方法:实验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彩虹糖的制作和观察。
小组讨论: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颜色变化的原因。
2.4 教学资源:彩虹糖材料包。
实验记录表。
三、第三章:发现生活中的科学3.1 教学目标: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教学内容: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如水的沸腾、食物的腐烂等。
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煮水、制作简单的食物等。
学生记录观察和操作结果,进行分享和讨论。
3.3 教学方法:观察和操作活动: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进行实际操作。
小组讨论:学生分享观察和操作结果,讨论科学现象背后的原理。
3.4 教学资源:实验材料和生活用品。
观察和操作记录表。
四、第四章:探索数学世界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探索数学世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4.2 教学内容:探索数字的规律,如质数、合数等。
学生进行数学游戏,发现数学的乐趣。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应用数学知识。
4.3 教学方法:探索活动:学生探索数字的规律,进行数学游戏。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a60d1e4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ce.png)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培养学生观察周围环境,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2.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交流的能力。
(2)通过实验、观察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发现身边的科学1. 学习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如天气变化、植物生长等。
2. 探讨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如为什么叶子会变色、为什么花朵会凋谢等。
第二章:探索自然界奥秘1. 学习自然界中的生物特征,如动植物的生长、繁殖和适应环境等。
2. 观察自然界中的非生物因素,如阳光、水分、土壤等对生物的影响。
第三章:身边的物质世界1. 学习常见物质的特性和用途,如水、空气、土壤等。
2. 探讨物质的变化现象,如溶解、沉淀、蒸发等。
第四章:生活中的力的现象1. 学习力的基本概念,如重力、摩擦力、浮力等。
2. 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力的作用,如拉力、压力、阻力等。
第五章:神奇的光与热1. 学习光的基本知识,如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
2. 探索热的现象,如温度、热量、热传递等。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科学现象,培养观察能力。
2. 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4. 交流法:鼓励学生分享心得,提高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实验操作、观察记录等。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https://img.taocdn.com/s3/m/eceeaee5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0b.png)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为什么看错了⼀、教学⽬标:1.通过实验让学⽣懂得视错觉是存在的,不适当的参照物能影像⼈们产⽣视错觉,图形的位置也能使⼈产⽣视错觉,经验也可以使⼈产⽣视错觉。
2.在⼯作、学习和⽣活中,我们必须注意视错觉。
⼆、教学重难点:1、使学⽣明⽩科学实验室探索科学规律的重要⽅法。
2、在实验中要注意各个环节,积极思考问题,求得正确答案。
三、教学⽅法:讲解法、演⽰法、实验法、讨论法四、教学⼿段与教具:⽩纸、直尺五、教学过程:1、导⼊:看图中a和b两条线是平⾏的吗?⽤直尺量⼀量。
2、探索活动通过对容易产⽣视错觉现象的图形进⾏实验分析研究视错觉现象及其产⽣的原因。
实验⼀:看图中德三幅图说说你的第⼀印象。
实验⼆:⽐较图2中横线a和b。
实验三:哪个图形⼤。
实验四:颜⾊不同的三条线⼀样宽吗?3、探索发现,总结。
分组讨论结果:实验⼀说明视错觉的存在。
实验⼆说明不适当的参照物能影像⼈们产⽣视错觉。
实验三说明图形的位置也能使⼈产⽣视错觉。
实验四说明经验也可以使⼈产⽣视错觉。
六、布置作业:动⼿量⼀量,看实际图形与视觉有什么不同。
七、课后⼩结:师⽣谈收获。
⼋、板书设计:为什么看错了!视错觉是存在的1、不适当的参照物2、位置3、经验九、课后反思:2 吹泡泡⼀、教学⽬标:1、通过实验,研究泡液成分⽐例2、⽤⾃⼰配制的泡液探索吹泡泡的⽅法和技巧。
3、让学⽣在吹泡泡的试验中感受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研究泡液成分与⽐例三、教学⽅法:讲解法、演⽰法、实验法、讨论法四、教学⼿段与教具:1、各⼩组准备:1⽀滴管、1⼩杯洗洁精、⽔2、1个⽔杯、2-3⽀粗细不同的吸管。
五、教学过程:1、导⼊⼤家都喜欢吹泡泡,那么泡液是怎么配成的呢?今天我们来研究⼀下。
2、探索课题研究泡液成分⽐例3、探索活动实验⼀:⽤清⽔能吹泡泡吗?实验⼆:在清⽔中加⼊1滴洗洁精能吹泡泡吗?实验三:再向杯中滴⼊2、3、4、滴洗洁精,⽤吸管搅匀⼀边滴⼀边试吹,⼀直滴到可以吹出完美的泡泡。
小学三年级的科学探索故事(四篇)
![小学三年级的科学探索故事(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39434208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f5.png)
小学三年级的科学探索故事(四篇)故事一:植物的生长过程有一天,小明在学校的植物园里发现了一颗小苗。
他非常好奇,想知道这颗小苗是如何长大成为一棵大树的。
小明决定进行一次植物的生长实验。
他首先在一个小花盆里种下了一颗小苗,并给它适量的水和阳光。
他每天都观察这颗小苗,记录下它的变化。
几天过去了,小苗的根部开始往下延伸,茎也越来越长。
同时,小苗的叶子也逐渐长大。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小苗长成了一棵小树。
通过这个实验,小明学到了植物的生长过程。
他知道了植物需要水、阳光和土壤养分才能健康生长。
他对植物的奇妙生命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故事二:水的三态变化小红和小刚去海边玩耍,他们看到海水在阳光下变成了一片薄雾,然后又变成了细小的水滴。
小红好奇地问小刚:“为什么海水会变成薄雾和水滴呢?”小刚解释说:“这是因为水有三态变化。
当水受到太阳的热量时,它会蒸发成为水蒸气,形成薄雾。
当薄雾遇到冷空气时,水蒸气会凝结成小水滴。
”小红听了很开心,她明白了水的三态变化。
从此以后,她更加爱护水资源,明白水的珍贵。
故事三:磁铁的吸引力小李在家里玩磁铁时,发现磁铁能吸引一些金属物体,比如铁钉和小铁片。
他想知道这是为什么。
于是,小李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实验。
他将磁铁放在桌子上,然后用一根细绳悬挂着一个小铁片。
他发现小铁片被磁铁吸引住了,悬在了空中。
小李很开心地告诉妈妈:“磁铁有吸引力,可以吸引一些金属物体。
这是因为磁铁里面有一种特殊的力量,叫做磁力。
”通过这个实验,小李对磁铁的吸引力有了更深的了解。
他觉得磁铁真是个神奇的东西!故事四:光的传播路径一天,小王在家里的阳台上看到了一只漂亮的彩虹。
他想知道彩虹是如何形成的。
于是,小王进行了一次关于光传播路径的实验。
他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放置了一个玻璃三棱镜,并用一束白光照射到三棱镜上。
他发现,白光在经过三棱镜的时候分解成了七种颜色的光。
小王高兴地告诉妈妈:“彩虹是因为太阳光经过雨滴的折射和反射形成的。
雨滴像一个小小的棱镜,把太阳光分解成了七种颜色。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教案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8512dee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c0.png)
教案一:发现与探索主题:感受四季的变化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四季的现象,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变化的敏感性。
2.掌握四季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3.培养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学习四季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2.通过亲身经历来感受四季的变化。
教学资源:图片、视频、实物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老师与学生们进行互动问答,引导学生回忆四季的名称和特点。
2.老师出示四季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每个季节的特点和变化。
Step 2:学习四季的变化规律(20分钟)1.老师通过PPT或教具向学生介绍四季的变化规律,包括气温、天气、植物和动物的变化等。
2.老师出示四季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每个季节的变化规律。
3.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比较不同季节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并向全班汇报自己的发现。
Step 3:感受四季的变化(30分钟)1.学生跟随老师到校园或户外,观察并记录当天的天气状况、植物的生长状况等。
2.学生回到教室后,将观察到的内容进行整理,并和其他组进行交流。
3.老师根据学生的观察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四季的变化规律。
Step 4:拓展延伸(20分钟)1.学生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了解不同地区四季的变化情况,并与自己所在地进行比较。
2.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季节,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并制作成海报或PPT进行展示。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四季的特点和变化规律有了初步的了解,并通过亲身感受的方式加深了对四季的认识。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和总结,使学生更加活跃和参与。
三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5c27c5e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b0.png)
三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一、第一章:认识数字3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能够理解数字3的含义,能够正确书写数字3。
b. 能够通过实物或图片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数能力。
c. 能够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
2. 教学内容:a. 数字3的写法b. 数字3的读法c. 数字3的实际运用3. 教学方法:a. 实物教学:通过教具或生活用品等实物,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数字3。
b. 游戏教学: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字3。
c. 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字3。
二、第二章:数字4的探索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掌握数字4的写法和读法。
b. 能够通过实物或图片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数能力。
c. 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
2. 教学内容:a. 数字4的写法b. 数字4的读法c. 数字4的实际运用3. 教学方法:a. 实物教学:通过教具或生活用品等实物,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数字4。
b. 游戏教学: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字4。
c. 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字4。
三、第三章:数字5的发现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理解数字5的含义,能够正确书写数字5。
b. 能够通过实物或图片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数能力。
c. 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
2. 教学内容:a. 数字5的写法b. 数字5的读法c. 数字5的实际运用3. 教学方法:a. 实物教学:通过教具或生活用品等实物,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数字5。
b. 游戏教学: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字5。
c. 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字5。
四、第四章:数字6的认识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掌握数字6的写法和读法。
b. 能够通过实物或图片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数能力。
c. 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
2. 教学内容:a. 数字6的写法b. 数字6的读法c. 数字6的实际运用3. 教学方法:a. 实物教学:通过教具或生活用品等实物,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数字6。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fbab4a7752d380eb63946d23.png)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 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下册)第一课:影子一、教学目的:知识目标:通过有关影子的实验、观察,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特点及在实验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及问题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
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
培养研究技能。
教学的难点是(1)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的掌握。
(2)“实验三”影子与测量三、教学准备:小组准备:手电筒、透明塑料板、橡皮、竹竿。
四、教学时间: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猜谜语引入本课:跟我走,跟我站,跟我一个样,就是不吃饭。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对了,这是影子。
在光线照射下,物体背光处会出现影子。
关于影子,人们研究了几千年,它可大有学问呢!(二)学习新课:1、实验一:产生影子的条件。
①将橡皮立在桌上,打开手电筒,从一侧照橡皮,出现了什么现象?②关闭手电筒,再观察,前后两次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思考:在这个实验中,影子出现与什么有关这是不是说明:物体产生影子必须要有光源③、继续实验,拿掉橡皮,将透明塑料板立在桌子上,从一侧用手电筒照塑料板。
④、观察:透明塑料板影子的情况。
思考:实验是否说明物体要产生影子,这个物体必须是不透明的物体,物体只有挡住部分光线,才会产生影子。
2、实验二:影子哪去了(分小组实验)。
①把一块橡皮立在课桌中间,几名同学各拿手电站在周围。
②从一名同学开始,依次用手电照射橡皮,并保持住照射状态。
③全组同学观察橡皮产生影子的深浅程度。
当全组同学都打开手电后,橡皮周围较深的影子还有吗?思考:想一想,手术室里的灯光布局,与实验中有相同的地方吗?说说看。
3、实验3:影子与测量(按小组进行,测量旗杆高度)。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下教案1 奇妙的太阳钟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下教案1 奇妙的太阳钟](https://img.taocdn.com/s3/m/ca28ac86ec3a87c24028c42c.png)
1 奇妙的太阳钟一、教学目标1.通过以观察太阳影子及制作、设计奇妙太阳钟的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培养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
2.通过设计和探究活动,体会科学实验的方法,培养动手能力。
3.通过观察与体验活动,初步了解太阳影子的有关知识。
二、课前准备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并制作好演示教具。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观察与通过实验研究科学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设计太阳钟的思路,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
四、教学过程:(1)导言师:很早以前,没有钟表等计时工具,人们是用太阳照在物体上产生的影子来确定时间的。
下面左图是北京故宫中陈列的古代计时用的日冕,右图是古代的日冕仪杆,用它们计时是很准确的!(由两幅插图介绍古代利用太阳照在物体上产生的影子来确定时间的情况。
引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2)问号屋师:我们现在就探索太阳影子计时的道理。
开动脑筋,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太阳钟。
(提出研究的问题,明确研究的内容。
)(3)活动天地共安排了三项活动。
第一项活动是让学生观察太阳影子移动与时间的关系。
组织活动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活动。
第二项活动是动手制作太阳钟。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掌握制作方法,进行了安全教育后再开始动手制作。
其中剪图纸和扎孔两道工序更要组织好。
标刻度时要使针影落在纸的正中位置上,可以组织学生在操场上或者教室里进行,每节课间标定一次就可以了,标3次左右即可。
(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一下,因为软纸做成的“太阳钟”不可能精确。
)第三项活动是用感悟到的知识与能力设计一个太阳钟。
(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用太阳照在物体上产生的影子进行计时的方法很多。
)教师先提出设计要求:能大致测出两个小时以内能知道每半小时的变化。
可以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选用最简单的办法。
根据情况也可以肯定1—2个较好的办法。
让学生说一说或写、画在书上,不要求制作。
(4)我的收获1、我知道用太阳影子计时的道理。
小学三年级作文写一写你的观察和发现
![小学三年级作文写一写你的观察和发现](https://img.taocdn.com/s3/m/c8be6210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e9.png)
小学三年级作文写一写你的观察和发现示例文章篇一:《我的观察与发现》我呀,是个特别爱东看看西瞧瞧的小朋友。
每天都好像在进行一场超级有趣的探险呢!有一天,我在我家院子里发现了一个小小的蚂蚁窝。
那些蚂蚁可小可小了,就像一粒粒黑芝麻在地上爬动。
我就蹲在那儿,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它们。
嘿,你猜怎么着?我看到好多蚂蚁排着队,就像我们做早操时排队一样整齐。
它们是要去哪儿呢?我顺着它们走的方向看过去,原来有一块小小的饼干屑。
哇,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点点小得不能再小的东西,可对蚂蚁来说,那简直就是一座小山呀!只见一只蚂蚁先爬到饼干屑旁边,用它那小小的触角碰了碰,就好像在说:“嘿,伙伴们,这里有个大宝贝呢!”然后啊,其他蚂蚁就陆陆续续地围了过来。
它们一起抬着这块饼干屑,嘿哟嘿哟地往蚂蚁窝的方向走。
我心里就想,蚂蚁可真团结啊,要是我们小朋友在玩游戏的时候也能像蚂蚁这样团结就好了。
比如说在拔河比赛的时候,要是大家都能朝着一个方向用力,那肯定能赢的呀!还有一次,我在小区的花园里看到了一只小蜗牛。
它背着自己的小房子,慢悠悠地在一片叶子上爬着。
我好奇地用手指碰了碰它的壳,它一下子就把自己的小脑袋缩进壳里去了。
过了好一会儿,它才慢慢地探出脑袋来,那小眼睛就像两个小黑点。
我想,小蜗牛的胆子可真小啊,像个害羞的小姑娘。
我就跟着小蜗牛慢慢地走,发现它走过的地方会留下一条亮晶晶的痕迹,就像一条银色的丝带。
这是为什么呢?我跑回家问妈妈,妈妈告诉我说那是蜗牛分泌的黏液,可以帮助它在爬行的时候减少摩擦力呢。
我听了之后,觉得好神奇啊。
我就想,小蜗牛可真聪明,还能想出这样的办法来走路。
这就好比我们下雨天走路的时候,穿上有防滑底的鞋子一样,都是为了能更好地走路呀。
我家还养了一盆小花呢。
这盆花可漂亮了,花瓣是粉粉的,就像小姑娘的脸蛋一样。
有一天,我发现这盆花的叶子有点发黄了。
我着急得不行,这可怎么办呢?我就学着大人的样子,给它浇了好多水,还把它搬到阳光更充足的地方。
探索与发现小学数学教案
![探索与发现小学数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ae8d04a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64.png)
探索与发现小学数学教案
课题:探索数字之间的关系
课时:1课时
适用年级:小学三年级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数字之间的大小比较关系;
2. 通过实际操作探索和发现不同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
3. 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数字卡片;
2. 比较符号“>”“<”“=”的卡片;
3. 小组讨论的桌面。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师出示一张数字卡片,让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个数字的大小,引导学生思考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
2. 探究:教师将数字卡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相互比较数字的大小,并用比较符号“>”“<”“=”进行组合。
3. 发现:学生通过讨论和比较,发现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例如2<5,6>4,7=7等。
4. 总结: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进行反思,加深学生对数字大小关系的理解。
四、教学延伸:
1. 让学生利用数字卡片进行比较游戏,巩固数字大小关系;
2. 设计更复杂的比较题目,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探索和发现数字大小关系的过程中提高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
2. 自己设计一道数字比较题目,并和同学们分享。
以上为探索与发现小学数学教案范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三年级科学探索实验室发现自然的奥秘
![三年级科学探索实验室发现自然的奥秘](https://img.taocdn.com/s3/m/77380afe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6d.png)
三年级科学探索实验室发现自然的奥秘自然的奥秘从古至今一直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追求。
而在三年级的科学探索实验室中,同学们也发现了自然的奇妙之处。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他们有幸解开了其中的一些谜团。
以下是科学探索实验室的发现和观察结果。
实验一:水是万物之源在科学探索实验室中,同学们进行了一系列有关水的实验。
他们发现,水具有凝固、融化和气化的能力。
在冰水中,当他们给水加热时,水逐渐融化变成液态,当继续加热时,水开始产生气泡,变成水蒸气。
而当他们将水蒸气冷却后,水又凝固成冰块。
通过这一实验,同学们了解到了水的不同态相之间的转化关系。
实验二:光的传播在科学探索实验室中,同学们进行了一项关于光的传播实验。
他们将一束强光照射到一个小孔上,发现光线会直线传播,并且可以通过光线的角度来改变光线的方向。
当他们将一个透明玻璃板放在光线的传播路径上时,光线发生折射现象,改变了传播的方向。
这个实验让同学们意识到光能传播是因为光是由一束一束的光线组成的,而光线在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实验三:声音的传播同学们在科学探索实验室中进行了一项有关声音传播的实验。
他们用一张纸做成一个喇叭形状,并在喇叭的一端放置一个受试者,另一端扬声器发出声音。
他们发现,通过喇叭,声音会变得更加响亮,而如果把喇叭朝向受试者的耳朵,声音会变得更加清晰。
这个实验让同学们认识到声音传播是通过声波在空气中的震动来实现的。
实验四:重力科学探索实验室中的同学们进行了一项关于重力的实验。
他们将不同重量的物体从相同的高度同时释放,发现这些物体都以相同的速度落地。
通过这个实验,同学们认识到地球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相等的,而物体的重量和密度会影响它的体积。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实验,科学探索实验室的同学们发现了自然界中一些奇妙的现象和规律。
这些实验不仅让他们更加了解了自然界的奥秘,也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从三年级起,他们开始探索、发现、学习,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下册)第一课:影子一、教学目的:知识目标:通过有关影子的实验、观察,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特点及在实验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及问题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
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
培养研究技能。
教学的难点是(1)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的掌握。
(2)“实验三”影子与测量三、教学准备:小组准备:手电筒、透明塑料板、橡皮、竹竿。
四、教学时间: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猜谜语引入本课:跟我走,跟我站,跟我一个样,就是不吃饭。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对了,这是影子。
在光线照射下,物体背光处会出现影子。
关于影子,人们研究了几千年,它可大有学问呢!(二)学习新课:1、实验一:产生影子的条件。
①将橡皮立在桌上,打开手电筒,从一侧照橡皮,出现了什么现象?②关闭手电筒,再观察,前后两次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思考:在这个实验中,影子出现与什么有关?这是不是说明:物体产生影子必须要有光源?③、继续实验,拿掉橡皮,将透明塑料板立在桌子上,从一侧用手电筒照塑料板。
④、观察:透明塑料板影子的情况。
思考:实验是否说明物体要产生影子,这个物体必须是不透明的物体,物体只有挡住部分光线,才会产生影子。
2、实验二:影子哪去了(分小组实验)。
①把一块橡皮立在课桌中间,几名同学各拿手电站在周围。
②从一名同学开始,依次用手电照射橡皮,并保持住照射状态。
③全组同学观察橡皮产生影子的深浅程度。
当全组同学都打开手电后,橡皮周围较深的影子还有吗?思考:想一想,手术室里的灯光布局,与实验中有相同的地方吗?说说看。
3、实验3:影子与测量(按小组进行,测量旗杆高度)。
①在操场的旗杆前,将一根2米长的竹竿垂直竖立在地上,扶好作为标志物。
②分别测量竹竿和旗杆影子的长度。
④研究旗杆和竹竿影子长度的关系,通过竹竿与竹竿影子长度,你能计算出旗杆的高度吗?思考:如果2米高的竹竿,影子长度是1米,旗杆(被测物)影子长度是7米,那么旗杆多高呢?(三)、探索发现1、产生影子的条件一是必须有光源,二是必须有不透明的物体挡住部分光线。
两者具备,才能产生影子。
2、在太阳照射下,利用物体影子长短或方向能指导当前大约是什么时间。
由影子长度,我们可以计算物体的高度。
(四)、探索延伸1、三次试验中,影子什么时间最长?什么时间最短?2、在图书室中找出有关日晷的资料读一读。
反思:组织好实践活动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细心做好组织工作第二课:凿壁借光与光的直进原理一、教学目的:知识目标:通过实验,研究光沿着直线传播的原理。
能力目标: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原理应用的相关内容。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观察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及问题的学习研究兴趣,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实验技能。
教学的难点是:(1)关于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实验与分析。
(2)应用光的直进原理的实践活动。
三、教学准备:纸、台灯等。
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教师讲故事引入本课:(凿壁借光的故事)(二)学习新课:1、实验一:黑暗中能看到东西吗?①、教师把两个鞋盒的一侧同位置各扎一个小孔,在一个鞋盒里放一块橡皮,盖严盒盖放在桌上。
②、在另一个鞋盒里放一个亮的小手电,手电对准橡皮但不对小孔,盖严盒盖放在桌上。
③、全班同学按顺序到讲台,通过小孔向盒里看,哪个鞋盒能看见橡皮?思考:看不见橡皮的鞋盒里缺少了什么?我们能看见物体的条件是什么?2、实验二:光沿直线传播。
①、用纸卷一个细直筒,透过直筒看前面灯光,怎样?②、把纸筒弯折再看灯光。
怎样?小结:以上实验说明,光线实验直线传播的。
③、将灯光换成教室里的标志物,按以上实验程序再进行实验。
小结:物体将光线反射到我们眼睛里,我们才能看到物体。
这个实验说明反射的光也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3、讨论:光沿直线传播在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测量、射击、栽树等(三点成一线)(三)、探索发现1、光沿直线传播,这就是光线的直进原理。
2、光的直进原理在生产实践中有很多应用,如瞄准射击、大地测量、农田水利施工等等都利用了光的直进原理。
(四)、探索延伸用自己的话解释凿壁借光的科学道理。
反思:(1)组织好实践活动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细心做好组织工作。
各项实验要注意安全和用眼的卫生。
(2)实验要任每个同学都参与,使他们获得感性认识,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课:纸的再认识一、教学目的:知识目标:通过对三种纸的对比试验,初步了解不同种类纸张的几个特性。
能力目标:初步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分辨纸张的纵向与横向是本课的难点。
2.掌握三个实验的步骤和方法,并会分析其特点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准备:报纸、笔记本用纸、面巾纸、直尺、剪刀、放大镜、滴管等。
四、教学时间: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大家都知道、纸可以用来写字、包东西,用途很多。
特别是在学习中,我们更离不开纸。
那么,我们关于纸的学问你知道多少?现在让我们做几个小实验,了解纸张的几个特性吧!(二)学习新课:一、实验一:纸张撕扯的实验①用尺在报纸的一个角画出一个长18厘米宽16厘米的长方形。
②剪下这块纸,在纸上标明横向、竖向。
③把标有纵向报纸撕开。
同样把标有横向的报纸撕开。
④、撕报纸时,你感觉如何?用放大镜观察纵向、横向的毛边,有什么不同?⑤、用笔记本纸和面巾纸,重复做撕纸的试验。
⑥、思考、观察:试验中,同一种纸撕的较容易的纸边比撕的较费劲的纸边哪个比较整齐一些?试着说说其中的道理。
二、实验二,纸张的抻拉实验。
1、用剪刀对三种类型的纸张按纵向和横向剪下两条。
2、紧紧捏住标有纵向的纸条,逐渐加大用力向两边抻,直至断裂。
同样抻横向纸条。
你感觉两次有区别吗?哪个纸条要用力大些?3、再用笔记本纸和面巾纸做实验,得到的结论与前面是否一样?思考:纸张的这一特性与纸张横向、纵向纤维的排列有关系吗?说说你发现的规律。
三、实验三,纸张的吸水性1、在老师的指导下,把三种不同的纸张平放在桌上。
2、用滴管在三张纸片的中央各滴上红色的水。
3、观察那种纸上的水扩散的最快?(扩散的快慢与纸张的纤维长度和纤维之间紧密程度有关)4、总结:四、探索发现1、纸的特性之一:沿着纸张纤维的大致方向撕纸比沿着纤维横巷撕纸更容易些,这是由于造纸纤维方向造成的。
2、纸的特性之二:抻拉纸张,受力方向与纸中纤维大致方向垂直比与纸中纤维大致方向一致时,纸张更容易抻拉断裂。
3、纸的特性之三:纤维长且纤维之间比较松散的纸比纤维短且纤维之间紧密的纸吸水性要更好一些。
五、探索延伸以“三种纸张透光性测试”为题设计两个实验方案。
并动手实验。
反思: 教师在课前按教材要求准备好实验器具及相关材料。
并对教材中的实验逐个亲自做2—3次,以便指导学生分组实验。
第四课:用眼卫生一、教学目的:知识目标:通过有趣的实验,探究人眼睛看东西时的视觉暂留现象。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眼卫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与实践活动,达到学生能够围绕主题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尝试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学生通过实践学习活动使学生提高科学用眼的自觉性,养成用眼卫生的好习惯。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调查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及与人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3.拟定调查问卷和分析调查问卷是本课学习中的难点,教师要在课上统一完成,先讲明要求和操作方法后再让学生进行操作。
三、教学准备:视力情况调查表,收集有关视力保健的资料。
四、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教师:在人的感觉器官中,眼睛是重要的感觉器官。
眼睛把看到的一切信息传送到大脑,使我们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
视力不好,会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带来许多麻烦。
因此,我们应该科学用眼,保护好我们的视力。
(二)学习新课:1、实验一:眼睛的用处小组活动:把眼睛蒙住,试着做一些事情,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①电脑打字。
②浇花。
③做游戏。
④打扫地面。
观察思考:若视力出现障碍,会给人的生活与学习带来怎样的影响?2、实验二:眼睛的疲劳①、眼睛距书1尺,定睛看侧视图(课本图5)1分钟,说说看后眼睛有什么感觉。
②、小组讨论:图5的图案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哪些特点容易引起眼睛的疲劳?③、看课本图,说说对眼睛有什么影响。
躺卧看书、在光线暗的地方看书、在直射的强光下看书、走路看书、长时间玩电子游戏、用手揉眼。
④、再举一些能引起眼睛疲劳的例子。
小组讨论:你有没有不好的用眼习惯?如果有,想一想如何预防和改正?3、调查研究:关于用眼卫生情况的调查与分析①、拟定调查问卷。
(用课本上的)②、选定调查人员(全班同学)③、进行实际调查。
④、分析问卷。
数据分析:在调查的10个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选择()多些的同学非常重视用眼卫生;相反选择()多些的同学平时不注意用眼卫生,容易造成视力下降。
思考问题:通过调查分析,我们的视力情况及视力保健是不是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科学用眼,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三)、探索发现1、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没有视觉,生活和学习有许多事情做不了,许多事情做不好。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了解了自己的实力情况。
2、通过实验和调查,我们还了解到,排除遗传因素外,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不注意用眼卫生。
(四)、探索延伸课后把课文20页儿歌背下来。
反思:①此项内容要注意和其它学科进行整合,例如:和语文老师接洽,结合语文实践活动课的内容增加调查问卷的起草等②在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安全,教师要注意保护。
③结论是在学生充分活动探索后自己发现并得出的。
教师一定不要包办代替。
第五课:热空气会向上升吗一、教学目的:知识目标:通过实验,研究热空气上升的道理。
能力目标:用研究的结论解释一些生活实践中的现象。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观察热空气上升的现象,培养学生动手制作的实验能力。
教学的难点是做好分组试验的准备和指导。
三、教学准备:纸杯、线绳、塑料袋、平衡尺、酒精灯、蜡烛、细木条、铁架台。
四、教学时间: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春天暖暖的阳光照在郊外的田野上,照在村舍的屋檐上,你能看到些什么?如果你细心,会发现田野或屋檐上有淡淡的气流在袅袅地上升,这就是热空气上升的现象。
(二)学习新课1、实验一,体验热空气上升①点燃蜡烛,放在讲台上。
②同学按顺序依次按以下两种方法做实验。
A:把手放在蜡烛上方(注意距离,不要烧伤手)B:把手放在蜡烛的侧方,体验手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