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分析电影《推手》
推手观后感
《推手》观后感看了这样细腻的片子,再看看最近这些年功利的中文电影,真是好笑,这样的一部低成本的电影,要比他们打动得人心多了。
因为它的情节设置很另类:一位中国父亲与美国儿媳妇的各种生活冲突。
在课上这部电影给我的感受就很强烈,于是我英语课下就把课上看了一半的电影看完。
影片中的朱老本质上是中国文化的化身,影片以他的视角来反映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将这一典型人物放置到现代文明充斥的西方社会中,通过表现朱老家庭内部的矛盾以及朱老与社会的矛盾来表现东方文化在西方文化世界中遇到的尴尬境地。
影片最后朱老的儿子对他媳妇说朱老练太极拳是为了逃避现实,其实朱老在逃避美国现实,同时亦是在捍卫中国精神。
朱老的儿子晓声,他把父亲接来美国,想让父亲过上好日子,安享晚年,无奈父亲和儿媳妇之间因为文化的差异互相不能理解,彼此又因为语言的不通导致矛盾逐渐恶化,儿子晓声一直夹在二人中间忍气吞声,终于朱老的失踪成为了他爆发的导火索,清醒之后,他决定让朱老搬出去,于是他想出了一个他自认为很高明的办法,想让朱老和他老人家倾慕的陈老太在一起,陈老太也来自中国,她的家庭就像朱老说的和他家“一百步笑五十步”。
在陈老太和朱老说出事情真相之后,朱老在绝望的同时也想明白了,他的儿子已经被美国文化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化讲儿女要孝敬老人,美国文化则不然,美国的子女在长大独立后就像和父母没什么关系一样,同时美国的父母也不会给自己的子女添麻烦。
朱老决定,不再给自己的儿子晓声添麻烦。
这就是他在信中说的:“共患难容易,共安乐难”,美国这么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却容不得他们父子一起生活。
朱老离家后独自一人在中餐馆打工,因为干活不利索,被操着一口港台腔的老板讥讽。
、朱老自是极为失望。
但是就在他被那个同样是黄皮肤、同样说着中国话的餐馆老板骂成是大陆养的废物点心时,朱老怒不可遏了,他控制住自己,没有去主动攻击别人,只是运气发力站在那里,任谁也无法撼动他,不论是中国流氓,还是美国警察。
电影《推手》中的跨文化交际冲突
电影《推手》中的跨文化交际冲突电影《推手》是一部由章子怡、梁朝伟和甄子丹主演的电影,讲述了一个涉及中国工程师在美国生活的故事。
在这部电影中,观众可以看到许多不同文化之间产生的跨文化交际冲突。
这些冲突不仅给电影增添了情节的戏剧性,更反映了真实生活中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电影中的跨文化交际冲突,并深入探讨这些冲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电影中最显著的跨文化交际冲突之一是语言和沟通问题。
在电影中,章子怡饰演的角色在美国生活的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导致她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遇到了很多麻烦。
在美国,她不懂英语,所以她很难与美国人交流。
在工作中,她经常遇到无法理解的指示和命令,这使得她的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而在日常生活中,她也难以适应美国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经常因为无法和周围人沟通而感到孤独和无助。
这些语言和沟通问题直接影响了她在美国的生活和工作,也给她的心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电影中还呈现了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之间的冲突。
在电影中,章子怡的角色在中国受到了很强的父权文化的影响,所以她在处理问题和与人交往时更加注重尊重和顺从。
而在美国,她发现美国人更加注重个人权利和平等,他们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这些文化差异导致了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冲突。
在工作中,章子怡的角色因为她的父权文化思维被认为不够独立,不会表达自己的意见。
而在日常生活中,她也因为中国式的尊重和顺从而被美国人觉得过于保守和传统。
这些文化差异导致了她在美国的生活和工作更加困难,也让她感到更加无助和迷茫。
电影《推手》中的跨文化交际冲突是非常真实和深刻的。
这些冲突不仅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更提醒了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应该更加尊重和理解他人的文化和价值观。
虽然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存在很多困难和冲突,但只有通过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和价值观,才能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更加顺利和和谐。
希望电影《推手》能够提醒更多人关注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并让人们更加理解和包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促进全球文化交流的发展。
电影《推手》中的跨文化交际冲突
电影《推手》中的跨文化交际冲突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推手》是张艺谋导演的一部经典电影,该片以中国移民在美国的生活为背景,通过描述主人公在跨文化环境中所经历的各种冲突,展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
本文将针对电影中的跨文化交际冲突进行深入分析。
电影中最突出的跨文化交际冲突就是语言障碍。
主人公常常因为英语不流利而遭到歧视或误解,而且在处理工作、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遇到了很多困难。
对于中国移民而言,虽然他们可以通过学习英语来适应美国的社会环境,但通常情况下他们的普通话发音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在与美国人交流时往往会产生沟通不畅的情况。
这种语言障碍造成的交际问题不仅会影响工作和生活,还会对中国移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产生负面影响。
文化差异也是导致跨文化交际冲突的重要原因。
在电影中,观众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中国移民与美国人之间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在美国人看来,中国移民常常显得过于保守和传统,而中国移民则认为美国人过于开放和自由。
这种不同的文化观念和认知方式给双方的交流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阻碍,因此需要双方进行不断的调适和理解才能够达到顺利的沟通。
价值观念的冲突也是跨文化交际中难以忽视的问题。
在电影中,主人公的父亲一直在努力维持自己的尊严和尊重,而在美国,人们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
这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导致了主人公与他的家人之间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和冲突。
在他们看来,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和美国独立自由的观念完全不同,因此他们需要在这方面进行深入的沟通和理解,才能够和谐相处。
电影中也展现了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会身份认同问题。
中国移民在美国往往会面临身份认同的困惑,他们既需要尽快融入美国社会,又要保持自己的中国传统和文化。
这种身份认同的矛盾使得他们在交际中往往会表现出犹豫和不安,导致了更多的沟通问题和障碍。
电影《推手》中的跨文化交际冲突是一种复杂而多样化的现象,不仅表现在语言、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身份认同等方面,而且还包括了很多微妙的心理和情感层面。
电影《推手》中的跨文化交际冲突
电影《推手》中的跨文化交际冲突
电影《推手》是一部讲述了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跨文化交际冲突的影片。
本文将从电影中的情节、人物以及对话等方面,深入分析电影中呈现的跨文化交际冲突,并对这些冲突进行解读和分析。
电影《推手》的故事背景是在美国纽约,主要讲述了一位华裔移民陆秀琴在美国生活的故事。
陆秀琴是一位从中国来美国的女性,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勇气在美国打拼,最终成为了一名成功的医生。
在她的成长和奋斗过程中,她不断遭遇到了跨文化交际的冲突和困难。
电影中还展现了文化观念和价值观方面的冲突。
陆秀琴在美国的生活中,遭遇到了很多与中国文化传统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特别是在她与美国人建立感情关系时,她经常感到自己的价值观和观念受到了挑战和冲突。
她对家庭、婚姻、责任等方面的看法和态度,与美国人的观念往往不同,这使得她在情感上感到困惑和挣扎。
了解和分析这些跨文化交际冲突,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交际问题,从而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和谐和理解。
在电影《推手》中,通过陆秀琴的努力和奋斗,她最终成功地克服了这些跨文化交际的困难和挑战,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成功案例。
通过电影《推手》中呈现的跨文化交际冲突,我们能够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碰撞和对话,这不仅能够拓展我们的视野和认识,还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和包容的世界做出贡献。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与倾听,可以让每个人都在交流中感到自己受到尊重和理解。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以《推手》为例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以《推手》为例摘要:世界不同的国家、民族之间由于地理、历史、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行为模式,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密切,跨国工作、生活的人也越来越多,因此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问题也日益引起关注。
“文化休克”是文化适应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阶段,通常人们顺利度过这一阶段后,就可以逐步适应目的文化。
本文以电影《推手》为例,介绍其影片中“文化休克”的表现,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文化休克”产生的影响因素,以及“文化休克”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最后提出了一些应对“文化休克”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文化休克”;跨文化交际;《推手》一、“文化休克”的定义及表现(一)“文化休克”定义“文化休克”又被称为“文化冲击”和“文化震荡”是人类学家Oberg在1960年首先提出的。
Oberg(1960)这样定义“文化休克”:文化休克是指由于失去了熟悉的社会交往符号而引起的焦虑。
也就是说“文化休克”是人们对另一种不熟悉的文化环境的心理反应。
(二)“文化休克”的表现与文化适应“文化休克”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过去熟悉的文化规则在新的环境中不再适用,而面对新的文化模式又感到非常陌生和恐惧。
“文化休克”主要表现为心理上的不适,有时也会存在生理上的反应。
根据Oberg和Adler等人的描述,“文化休克”的表现主要有:感到孤独无助、烦躁或焦虑,想念家人和朋友,害怕被欺骗、抢劫或伤害,回避与他人接触,过度认同自己原有的文化,对目的文化的人采取敌视态度,身体疼痛或不适等。
人们在进入一种新文化时通常需要经历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阶段,Oberg (1960)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蜜月期、挫折期、恢复期和适应期。
其中挫折期也就是“文化休克”阶段,处于文化休克期的人们对于第二文化的一切新鲜和好奇感都已经过去,觉得衣食住行处处不习惯,文化隔阂也越来越大,进而产生一系列沮丧、焦虑、孤独、悲伤等负面情绪,不愿接触当地人甚至有的对当地文化产生敌意。
电影《推手》中的跨文化交际冲突
电影《推手》中的跨文化交际冲突《推手》是一部由中国导演张艺谋执导的电影,讲述了三位男主角不同的生活和爱情经历。
在电影中,存在着跨文化交际的场景和冲突。
本文将就电影中出现的跨文化交际冲突进行分析。
首先,电影中出现了西方礼仪和中国礼仪的区别。
在电影中,英语翻译对于周九良非常重要。
周九良是一位武术教练,但却不懂英语。
在他与美国女友同居时,他的女友带着一位朋友来拜访,这位朋友在见到周九良时,直接伸手握手。
然而,在中国文化中,见到长辈或不熟悉的人时,一般要先行鞠躬,才能进行握手等动作。
这种行为未能得到周九良的认可,导致他的女友感到尴尬。
这个场景体现了不同文化间礼仪上的差异,在实际交往中,不同文化经常会出现这类问题。
当我们面对跨文化交际时,应主动了解对方的文化,尊重对方的习惯和规矩。
其次,电影中还出现了英语造成的交流障碍。
在电影中,刘波是一名从事翻译工作的年轻人。
当他和美国人沟通时,出现了英语造成的交流障碍。
在一次商务谈判中,由于他的英语水平不够高,导致对方误解了他的意图,他最终在谈判中失利。
这一场景反映了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对于跨文化交际,语言的表达习惯、用词习惯、语速等都可能导致误解。
因此在跨文化交流时,我们应该注意语言交流方式的不同,并尽力避免语言造成的误解。
最后,电影中还反映了不同文化间价值观的冲突。
在电影中,大林是一位拥有自己事业的成功人士,但却深陷于感情的痛苦之中。
在追求桂芳时,他虽然得到了桂芳的父母的认可,但是却与桂芳的婚姻观存在巨大的分歧。
在大林的眼中,婚姻只是一个形式,而对桂芳来说,婚姻意味着责任和承诺。
这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人们所重视的事情可能截然不同,在日常的交往中,我们应尊重对方的价值观,学会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综上所述,电影《推手》中的跨文化交际冲突反映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难以避免的冲突。
在实际生活中,跨文化交际是必然存在的,了解对方的文化、尊重对方的价值观和习惯,注重语言表达方式,是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要点。
推手影评
推手影评推手影评(一)《推手》以一位从小练习太极拳的朱老先生被在美国当电脑工程师的儿子从中国内地接到美国后,与美国媳妇玛莎在语言,生活方式上的矛盾为主题,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鸿沟,以及由这条鸿沟生出的代沟,洋媳妇与老公公在饮食上的种种不同,在辅导小孩上的种种不同,最终矛盾激化,老人被迫搬出去,但谁又能保证矛盾会因逃避而淡化,那又该如何做呢?是开陈布公的谈一谈,还是选择继续逃避。
正如影片中最后的画面,朱先生问陈太太:“你现在想去哪儿?”正是对这种选择的一种疑问。
我们非要靠逃避才能解决两种文化之间的鸿沟与矛盾吗?首先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所共享的全部产品,但值得注意的是文化作为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它明显具有封闭性及开放性。
开放性和封闭性是辩证统一的,过分注重开放性会导致思想混乱,而只强调封闭性却又易形成种族中心主义。
这种主义有一种倾向,即以自己的文化衡量其他文化,并认为自己的文化比其他文化优越,这种价值观固然对社会发展的稳定性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却易忽视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交流,从而自己的文化难以继续发展,最后痛失发展良机。
其实人类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一种文化只有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及社会背景下才能被理解,带着有色眼镜去评价其他文化是片面落后的观点会妨碍人类间文化交流的,也是极为错误的。
片中儿媳对公公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了解,武断的以本民族的蓝色文明评价了公公的黄色文明,比如认为公公太老土,侵占她的个人空间等等。
而公公也对媳妇充满了不解。
每天吃得少,跑步时还要打拳,搞个人创作,这不是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中的女子形象。
其实这些价值观都是生活在不同土壤下的人民形成的,竭力反对或全盘否定明显是不理智的。
朱先生与儿媳妇也不是蛮横无理之人,只是“非我族类”影响太深了。
其次,个人社会化是每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正常人都必须经历的。
每个人从襁褓出生到油枯灯灭都是在不间断的社会化中。
对于个人社会化,我个人认为,个人社会化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我与已经社会化的自我之间的冲突与协调过程。
《2024年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电影《推手》中的文化冲突》范文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电影《推手》中的文化冲突》篇一一、引言电影《推手》以一种微妙而深入的方式,探讨了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
该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容,引发了人们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摩擦以及如何调和差异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分析电影《推手》中的文化冲突。
二、电影背景与概述《推手》是一部以华人在异国他乡生活为背景的电影,讲述了中国父亲与美国儿子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他们与周围环境之间的文化摩擦。
电影中,中国父亲在异国他乡的孤独、挣扎以及与美国社会的文化差异,构成了电影的主要情节。
三、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分析1. 语言与沟通障碍电影中,中国父亲与美国人的语言障碍成为了他们之间沟通的难题。
由于语言不通,双方往往无法准确理解对方的意图和情感,导致误解和冲突的发生。
这种语言障碍反映了跨文化交际中,语言差异对交流的影响。
2. 文化价值观的冲突电影中,中国父亲与美国人在价值观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父亲强调家庭观念、尊重长辈、孝顺等传统价值观,而美国人则更加注重个人主义、自由和平等。
这些不同的价值观导致了双方在处理问题时产生分歧和冲突。
3. 生活方式与社会环境的差异电影中,中国父亲在美国社会中面临的文化差异还包括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的差异。
例如,中国人重视集体生活,而美国人更倾向于独立生活;中国人注重礼仪和面子,而美国社会则更加注重个人表达和自由。
这些差异导致了中国父亲在异国他乡的孤独感和文化不适应。
四、解决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策略1. 增强跨文化意识为了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人们需要增强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只有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才能更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
2. 尊重彼此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尊重彼此的差异是解决文化冲突的关键。
人们应该学会包容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对方的文化。
3. 学习并运用沟通技巧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有助于减少语言和文化障碍带来的问题。
电影《推手》中的跨文化交际冲突
电影《推手》中的跨文化交际冲突【摘要】电影《推手》通过展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冲突、语言交流障碍、文化认知差异以及传统与现代观念的碰撞,深刻揭示了跨文化交际冲突在现实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在电影中,主人公在美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时,常常碰到价值观念的不同,导致矛盾与冲突。
由于语言交流障碍和文化认知差异,沟通困难使得交流更加复杂。
而传统与现代观念的碰撞更加烘托出跨文化冲突的激烈和复杂。
观影过程中,我们深思跨文化交际冲突的根本原因,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冲突。
电影《推手》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保持开放的心态,促进跨文化合作与理解。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冲突, 电影《推手》, 价值观冲突, 语言交流障碍, 文化认知差异, 传统与现代观念的碰撞, 思考, 启示1. 引言1.1 电影《推手》简介电影《推手》是一部由华裔导演李安执导的作品,于1992年上映。
该电影讲述了一个来自中国的年轻女子袁丽与美国男子杰克之间的爱情故事。
袁丽是一名传统的中国女孩,而杰克则是一个现代化的美国人。
两人之间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了许多冲突和隔阂。
袁丽的家人反对她和一个外国人交往,而杰克也常常不理解袁丽的传统观念和价值观。
电影通过这对情侣的故事,展现了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和难处,同时也探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电影《推手》以其深刻的人物塑造和感人的情节吸引了观众的关注,成为了一部经典的跨文化交际电影。
1.2 跨文化交际冲突概述电影《推手》通过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冲突,深刻描绘了跨文化交际的挑战和困难。
在现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跨文化交际也逐渐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跨文化交际冲突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念、语言交流、文化认知和传统现代观念等方面。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往往对同一件事物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这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在交流中可能会导致误解和冲突。
语言交流障碍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问题,不同语言之间的表达方式和沟通习惯可能会导致信息传递不畅或产生歧义。
李安电影《推手》影评
电影《推手》影评李安的处女作《推手》,尽管这部影片没有大经费的制作,也没有《色戒》教科书式的拍摄技巧,但无可厚非的是这部良心的剧作胜在了他的剧本和演员。
这部影片中,参演的演员并不多,但主要演员的表现都是可圈可点的。
除此之外,剧本延伸至今的主题,一直受到人们热议的中西文化间的交流和差异的话题,是为《推手》赢来名声的更大的原因。
在影片的开始,我们可以看到身着经典蓝色中式衣裤的中国老人闲暇地在家中活动筋骨,打着太极,打着坐;而打扮时髦的美国媳妇则坐在电脑前飞快地敲打着键盘,无意识的眼神中流露出无意的不满。
尽管影片的开始,两位主人公就一同出现在“家”中,但微妙的是导演的镜头并没有让他们处在同一空间里,不同角度的构图和画面,在两人之间营造起无形的距离感,再加上近乎七分钟的无声的沉默,影片的最先开始就已经将两位主人公的距离和矛盾显现出来了,而这距离和矛盾的背后正是中美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
朱师傅,是李安在影片中塑造的中国文化的化身。
身为北京太极拳教授的朱师傅,精通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因退休而接受儿子的请求来到美国享受儿孙之福;但尽管满腹中华学问,到了异国的朱师傅也只是“文盲”般的存在。
玛莎,当代美国文化的代言人,独立、追求平等、注重隐私、享受物质是她典型形象的标签。
首先,不会英语的朱师傅与美国儿媳妇玛莎之间交流存在着难以跨越的语言障碍,语言中包含着文化,没有语言的交流就没有文化的沟通;而语言作为象征符号,是“洋葱”文化最外层、最显而易见的部分,是在跨文化交流中最简单便捷的交际工具。
但就在“无声的语言”背景下李安将朱师傅与玛莎的文化冲突表现推向极致。
两人无论在饮食观、家庭观、隐私观、教育观等多个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但无法沟通的情况下,两人也因没办法理解对方的行为和想法而感到不适和烦恼,这样的“文化休克”心理一直在双方发生的冲突中有所表现。
最明显的就是,玛莎患有胃病,朱师傅试图用太极的手法为她诊治时,玛莎因为怀疑不能放松自己而导致治疗失误,病情加重,而后再当朱师傅想要帮她医治牙疼时,玛莎慌忙躲避开了。
电影《推手》中的跨文化交际冲突
电影《推手》中的跨文化交际冲突电影《推手》是由张艺谋执导的一部中国电影,故事发生在纽约的华人社区。
影片通过讲述三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主要角色之间的交往冲突,展现出了跨文化交际的问题。
本文将分析电影《推手》中的跨文化交际冲突。
电影中的主人公李安是一个中国传统的推拿师傅。
他习惯于使用自己熟悉的传统推拿技术来治疗病人。
在纽约的华人社区,他面临着一个全新的文化环境,许多病人更倾向于接受西方的医疗方式。
当他使用传统推拿技术治疗一位癌症患者时,患者家属认为他是在耍花样,不相信这种治疗方式的有效性。
这种文化差异导致了李安在纽约华人社区的接受度降低,给他的事业带来了困难。
李安与他的侄子金仁龙之间也存在跨文化交际冲突。
金仁龙曾在美国长大并接受美国教育,他完全融入了美国文化。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有限,与李安在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上存在差异。
在处理事情的方式上,他更加倾向于使用西方的方式。
这导致了他和李安之间的观念冲突和意见不合。
他在李安的店里安装了电视和电脑,希望吸引更多的客户,但李安认为这种商业化的做法会破坏传统的推拿氛围。
电影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是美籍华人女性赵晓菁。
她在好莱坞从事演员的工作,但她在事业上面临着许多困难。
一方面,她遇到了好莱坞电影中的种族歧视问题,她也被华人社区的传统价值观所束缚。
她希望能够通过好莱坞电影事业实现自己的梦想,但她的家人却希望她能够嫁给一个有钱的男人,过传统的家庭生活。
这种文化冲突使得赵晓菁在个人选择上感到困惑和痛苦。
电影《推手》通过展现主要角色之间的跨文化交际冲突,揭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价值观差异和对待事物的方式不同。
这些冲突使得角色们在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和实现个人目标时面临许多困难。
电影通过这些冲突告诉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相互理解和包容,我们才能在跨文化环境中实现和谐共处。
《2024年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电影《推手》中的文化冲突》范文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电影《推手》中的文化冲突》篇一一、引言电影《推手》是一部由李安执导的华语电影,通过描述一位中国父亲在美国生活的文化冲突与适应过程,深刻地揭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困境。
本文将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电影中呈现的文化冲突,旨在探究文化差异如何影响交际行为和关系,并进一步讨论文化冲突的解决策略。
二、跨文化交际的背景跨文化交际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行为。
由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人们的行为习惯、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存在较大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导致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需要通过了解对方的文化,调整自己的交际方式,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
三、《推手》中的文化冲突(一)语言障碍电影中,中国父亲与美国社会成员之间的语言障碍是导致文化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语言不通,双方在交流中经常出现误解和沟通障碍,使得中国父亲在面对美国社会时感到无所适从。
(二)价值观念的差异中国父亲在家庭观念、子女教育等方面秉持着传统的中国价值观。
然而,在美国社会中,这些观念并不被广泛接受。
这种价值观念的差异导致了双方在处理家庭问题时产生分歧和冲突。
(三)社会环境的差异中国父亲在美国的生活环境与他在中国时截然不同。
美国社会的自由度、个人主义等特征使得他感到无所适从。
同时,美国社会的竞争压力和人际关系也与他所习惯的中国社会有所不同,这些差异进一步加剧了文化冲突。
四、解决策略(一)提高语言能力对于跨文化交际者来说,掌握一定的外语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在《推手》中,中国父亲如果能够提高英语水平,更好地与美国社会成员沟通,或许能够减少很多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
(二)了解对方文化了解对方的文化是解决文化冲突的关键。
在交际过程中,双方应该尊重彼此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并尝试从对方的角度理解问题。
在《推手》中,中国父亲如果能够更多地了解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或许能够更好地适应美国生活。
(三)增强自我调适能力面对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跨文化交际者需要具备一定的自我调适能力。
《2024年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电影《推手》中的文化冲突》范文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电影《推手》中的文化冲突》篇一一、引言电影《推手》以其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展示的文化冲突而著称,深入揭示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本文将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详细分析该电影中的文化冲突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通过对电影中文化差异、价值观冲突以及交际策略的分析,进一步理解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二、电影《推手》概述《推手》是一部以中国移民家庭在美国生活为背景的电影,讲述了因文化差异而引发的家庭矛盾和冲突。
电影中,主人公是一位退休的太极拳大师,在美国与家人共同生活,却因文化背景、价值观和生活习惯的差异,与家人产生了严重的矛盾。
三、电影中的文化冲突分析1. 文化差异在电影中,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言、习俗、价值观等方面。
例如,主人公在家庭中坚持传统的中国礼仪和价值观,而家人则更倾向于接受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
这种文化差异导致了双方在沟通中的误解和矛盾。
2. 价值观冲突电影中,东西方价值观的冲突主要体现在家庭观念、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等方面。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观念十分重要,而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主义。
这种价值观的冲突导致了双方在处理家庭矛盾时的不同态度和行为。
3. 交际策略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策略的选择对减少文化冲突具有重要意义。
电影中,双方在沟通中往往因为缺乏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而采取消极的交际策略,如回避、沉默或直接反驳等。
这些策略进一步加剧了文化冲突。
四、跨文化交际角度下的文化冲突分析1. 缺乏文化意识和理解电影中,双方在面对文化差异时,往往缺乏足够的文化意识和理解。
这导致他们在沟通中容易产生误解和偏见,进而引发矛盾和冲突。
2. 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效的沟通技巧对于减少误解和冲突具有重要意义。
电影中,双方在沟通中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如倾听、表达和反馈等。
这使得他们无法有效解决问题,进一步加剧了文化冲突。
五、解决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策略1. 提高文化意识和理解为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果,双方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化意识和理解。
《推手》观后感
《推手》观后感《推手》观后感《推手》观后感1前几天在网上无意中看到了李安的一部家庭题材的电影(推手)。
它表面上是一部喜剧片,看后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与回忆。
这部电影是李安父亲三部曲的第一篇,围绕着一个移民美国的家庭中发生的故事,表现了东西方在文化和生活之间的差异,表现了传统的中国文化与美国的风土人情之间的冲突。
(一)、中西方对待老人问题的差异电影中的儿媳多次向丈夫抱怨,为什么一定要和他的父亲住在一起。
在这个问题上,儿子确认为应该尽孝道。
老人的儿子在影片中是一个中西结合的角色,在影片的开始他还是一个比较偏向传统的中国人。
妻子和父亲争吵时,他还是更多的站在父亲这一边的。
老人问题,是个世界性的问题,而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的分歧却是很大的。
但是,老人的儿子却没能坚持到最后,最终还是想将老父亲情出家门,那次迷路正好做了导火线!“共患难容易,共安乐难,从前那些苦日子我们都能相亲相爱,美国这么好的物质条件却容不下我在你家!”这句台词看的人心酸,但这也正是朱老和陈太太共同的感受埃毕竟儿女们都接受了西方文化的感染,想过完全西式的生活,而老人正是他们的心病啊!于是,在和陈太太的交游事件后,朱老终于决定以离开来反对儿子的西方观念,这不免让人觉得可悲,但这也正是中西文化最难调和的一处!(二)、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在中国,人们喜欢五谷杂粮,喜欢将各种蔬菜和肉类搭配,并用各种手法烹制成色、香、味具全的美味佳肴。
但是在西方,人们对营养很重视,西方人多生吃蔬菜,不仅西红柿、黄瓜、生菜生吃,就是洋白菜、洋葱、也都生吃,使我们难以接受。
所以,朱老才会在和儿子儿媳妇一起吃饭时,让儿子劝儿媳妇吃东西要讲究搭配,但是西式化的儿子只是回答他一句:“他怕胖!”在用餐方式上。
在中国,无论什么宴席,都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美味佳肴放在桌子中间,它既是一桌人享用的对象,又是大家交流感情的媒介。
在餐桌上,中国人都喜欢互相劝酒,夹菜,举杯共欢,非常和睦生趣。
电影《推手》中的跨文化交际冲突
电影《推手》中的跨文化交际冲突电影《推手》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章子怡和李连杰主演的经典电影。
影片以华文及英语双语拍摄,其中展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跨文化交际冲突,以及在这些冲突中产生的种种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从电影中的几个角度,探讨跨文化交际冲突对电影情节和人物发展的影响。
首先是文化的碰撞。
电影《推手》主要以华人移民为背景,展现了他们在美国社会的生活和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各种文化差异,包括语言、饮食、习惯等方面的不同。
这些差异导致了很多跨文化交际上的冲突,比如在与美国人交往时出现的语言障碍,或者在饮食习惯上的分歧。
这些冲突不仅增加了角色之间的矛盾,也为影片情节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其次是价值观的冲突。
在《推手》中,华人移民和美国人之间的冲突主要集中在价值观念上。
比如华人移民对家庭的重视,对长辈的尊重等,与美国人追求个人独立和自由的价值观念产生了矛盾。
影片还展现了在职场环境中,华人移民与美国人之间因为工作方式、决策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冲突。
这些价值观念的冲突使得跨文化交际更加复杂,也增加了电影的观赏成分。
社会地位和身份的冲突也是《推手》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在华人移民和美国人之间的交往中,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成为了冲突的焦点。
华人移民常常因为自己的族裔而受到歧视和排斥,无法得到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尊重。
这种身份的冲突使得他们在美国的生活中充满挑战和困难,也给观众呈现了一个更加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冲突的图景。
影片中还展现了情感和人际关系上的冲突。
在跨文化的交往中,人际关系的处理往往会因为文化的差异而显得更加复杂。
在《推手》中,主人公和其他角色之间的感情纠葛也部分源于文化上的差异,比如在婚恋观念、家庭观念等方面的冲突。
这些冲突使得人物之间的情感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具有张力,也为电影的情节发展增添了更多的戏剧性。
电影《推手》通过讲述华人移民在美国的生活和工作经历,展现了跨文化交际中的种种冲突和挑战。
这些冲突涉及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地位、身份认同和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使得电影呈现了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的跨文化交际冲突的图景。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电影《推手》中的文化冲突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电影《推手》中的文化冲突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电影《推手》中的文化冲突导语:电影是了解不同文化之间差异和相互影响的一种重要途径。
《推手》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作品,它通过讲述一个中国推拿师和拳王在纽约的故事,揭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交融。
本文将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电影《推手》中的文化冲突进行分析。
一、角色设定与文化冲突电影中的主要角色分别来自中国和美国,他们的背景和文化差异造成了许多冲突。
主人公陈真是一个中国的推拿师,他秉持着中国传统医学的价值观和治疗方法。
而另一个主要角色麦克是美国的拳王,他追求快速有效的治疗方式。
这两个角色的文化差异导致了在医学观念、沟通方式和待人接物等方面的冲突。
陈真因为语言不通,无法与外国人有效地沟通,经常遭遇误解和困惑。
而麦克对于中医的理念和技术缺乏了解,总是怀疑和抵制陈真的治疗方法,认为其无效或者太慢。
二、文化冲突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电影中展示了文化冲突对跨文化交际的负面影响。
陈真面对美国社会的不适应和言语沟通的障碍,经常陷入尴尬的境地。
而麦克对中国文化和陈真的态度充满了偏见和质疑,不愿意接受他的治疗。
文化冲突也影响着主人公们的感情交流。
陈真和麦克之间经常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误解和争执,导致他们之间的关系紧张。
这是因为他们来自两个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事物的理解和方式不同,进而影响着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信任。
三、逐渐解决文化冲突的过程电影中展示了主人公们逐渐解决文化冲突的过程。
陈真通过努力学习英语,提升了与美国人交流的能力,从而突破了语言障碍。
他还通过展示自己的医术和倾听患者的需求,逐渐获得了麦克的认可和信任。
麦克在接触中医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中医的独特魅力。
他开始接受和尊重陈真的治疗,展示了对中国文化的包容和理解。
在他与陈真合作的过程中,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逐渐产生了感情和友谊,得到了共同成长和进步。
四、文化冲突中的文化交融电影中揭示了文化冲突背后的文化交融。
电影《推手》中的跨文化交际冲突
电影《推手》中的跨文化交际冲突1. 引言1.1 电影《推手》简介电影《推手》是一部由导演李安执导,梁朝偉、张艾嘉、王庆祥等主演的电影。
该电影讲述了一个在美国的中国传统医生于洛杉矶生活的故事。
主人公陈清寒虽然年老体弱,但却因为一次偶然的事件,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推手,受到了周围人的尊重和关注。
在他的职场和家庭中,由于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碰撞,导致了各种跨文化交际冲突。
这些冲突体现在语言和身体语言的误解、家庭和职场的文化差异、宗教和传统价值观的冲突等方面。
电影通过展现这些冲突,引发了观众对于跨文化交际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主人公陈清寒在这些冲突中的表现,观众也可以得到一些关于如何有效处理跨文化冲突的启示。
电影《推手》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跨文化交际的挑战和重要性,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正文2.1 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碰撞在电影《推手》中,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碰撞是一大主题。
影片中,主人公李唯在美国遇到了许多与自己中国文化背景不同的挑战。
一方面,西方文化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追求个人目标和幸福;而东方文化则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追求团队合作和集体利益。
这种价值观的巨大差异导致了许多冲突和误解:比如李唯在美国面试时过于谦虚和谨慎,被误解为缺乏自信;又比如他在与美国人交流时,慢条斯理的思考方式被认为是拖延和不负责任。
这种文化差异也体现在对待权威和领导方式上。
在美国,员工和领导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和开放,员工可以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而在中国,员工通常会更加尊重领导,遵从领导的指示。
这种差异导致了李唯在美国与公司上层和同事之间的关系紧张和冲突,他往往无法理解对方的行为和决策。
电影《推手》通过展现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碰撞,揭示了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和困难。
这种文化冲突不仅体现在言行举止上,更体现在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上。
要想有效处理跨文化冲突,就需要加深对对方文化的了解,尊重对方的价值观和习惯,保持开放的心态和积极的沟通,寻找共同点和协调解决方案。
《2024年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电影《推手》中的文化冲突》范文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电影《推手》中的文化冲突》篇一一、引言电影《推手》以其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主题,展现了中美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本文将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对电影中的文化冲突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与冲突。
二、电影背景及概述《推手》是一部以中国移民家庭在美国生活为背景的电影。
电影中,主人公老朱移居美国后,因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与当地社会产生了诸多矛盾和冲突。
本文将围绕这些冲突展开分析。
三、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1. 语言沟通障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跨文化交际中最重要的工具。
在《推手》中,老朱由于语言不通,无法与邻居、朋友以及家人进行有效沟通,导致误解和矛盾频发。
这种语言障碍不仅影响了老朱的社交生活,还影响了他的家庭关系。
2. 文化价值观的冲突电影中,老朱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与美国社会的价值观产生了明显的冲突。
老朱坚守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尊卑有序和道德准则,而美国社会则更加注重个人自由、独立和平等。
这种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了老朱在面对问题时,常常感到无法适应和融入美国社会。
3. 生活方式与习惯的差异由于生活环境和历史背景的不同,中美两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也存在较大差异。
在《推手》中,老朱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与美国社会产生了诸多不适应。
例如,老朱喜欢在公园练习太极拳,这在美国人看来可能是一种奇怪的行为。
这些生活习惯的差异也导致了老朱在社交生活中遇到诸多困难。
四、解决文化冲突的策略1. 提高语言沟通能力为了减少语言沟通障碍,老朱可以学习英语,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此外,他还可以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方式来辅助沟通,以便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2. 尊重和理解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尊重和理解文化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老朱应该尝试了解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以便更好地适应美国社会。
同时,他也应该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以保持自己的身份认同。
3. 寻求共同点,促进交流在面对文化冲突时,双方可以尝试寻找共同点,以促进交流和理解。
《推手》影评
《推手》这部作品少了许多商业的味道,更重要的是李安能抓住生活中的小事引渡至社会问题,告诉人们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合谐,社会才会和谐。
这部影片诉说了在美国的一所大房子住着一个因退休而来美国一个月的太极大师朱老,他的儿子朱晓生,以及他的儿媳玛莎,孙子杰米一起生活的故事,朱老在美国的生活很寂寞,因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有差异的关系,所以他和玛莎难以和谐相处,最后朱老离家出走,在这个普通家庭里,朱老经历了许多事,通过这些事让朱老明白了许多道理,懂得了自己怎么在美国生活,怎样适应新的环境。
玛莎与朱老的相处非常的生疏,两个不同年龄,不同成长背影,不同文化的两个人,在交流又相当困难的情况下。
同住一屋檐下,凑出了极不谐调的油、盐、财、米交响乐!玛莎是一名自由撰稿人,她需要一个极其安静的生存环境,而朱老喜欢太极,又看不惯朱老在家比手划足的,家庭矛盾由此拉开。
在这些矛盾中,玛莎找不到一点创作激情。
李安在片中用了一组镜头,画面中,近镜是朱老在打“太极”远镜玛莎在“写作,以及近镜玛莎在“写作”远镜是朱老在打“太极”,用这样的的手法告诉观众,她们的文化背景的不协调。
在饮方面,导演又用了全家一起用餐的镜头,反映他们的生存背景的不同,中国人喜欢“油腻”的食品,而美国人在饮食中喜欢“清淡”,朱老对玛莎不吃肉,很不理解,朱老给孙子杰米夹肉,玛莎表再出很担心的表情,很怕那肉吃进了杰米的肚子里,这使朱老感到很受委屈。
玛莎看到朱老夹着大块肥肉津津有味的吃着,玛莎的表情是“不可思义”。
但是,通过这种磕磕碰碰,玛莎慢慢通过朱老了解了中国人,理解了朱老的生活习惯。
在影片的后面部分,玛莎也学着中国人炸春卷吃,学习太极推手,……。
由于对朱老的了解。
玛莎找到了写作的激情,在写作上有了新的突破,有了成就。
由此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只有在相互了解与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和谐相处。
朱晓生和朱老相处,也存在两代人的代沟,这种代沟让晓生与父亲的亲密关系恶化,对父亲的所作所为充满抱怨,晓生经常夹在父亲与妻子中间不知所处,有片中有一场用餐的戏,在吃饭的玛莎与父亲同时向晓生说话,晓生不知听谁的,晓生忍无可忍叫他们都闭嘴,但晓生还是担心父亲生气,马上给父亲解释道“怕菜凉了”,意思是叫他快吃饭,却没向玛莎说什么,此时的晓生心中的感情天平还是偏向于朱老。
《2024年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电影《推手》中的文化冲突》范文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电影《推手》中的文化冲突》篇一一、引言电影《推手》作为一部经典的中美文化冲突影片,不仅成功地刻画了多元文化交融背景下的人性纠葛,更是透过电影镜头深刻展示了跨文化交际中难以避免的文化冲突。
本文将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电影中展现的文化冲突及其背后原因,并探讨其对于现代跨文化交际的启示。
二、电影《推手》背景简介《推手》以一个中国家庭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老严在美国的生活经历。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家庭成员如何面对彼此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冲突。
三、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分析1. 语言沟通障碍电影中,老严与美国人的语言沟通障碍是文化冲突的直接体现。
老严的中文表达方式和习惯思维让美国人不解,而他们直截了当的沟通方式也让老严感到困惑。
这种语言沟通障碍导致了双方误解和矛盾的产生。
2. 价值观差异电影中,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文化的价值观差异是文化冲突的根本原因。
老严坚持家庭观念、尊重长辈、重视和谐等传统价值观,而美国则更注重个人主义、自由和独立。
这些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了双方在处理问题时产生分歧。
3. 生活方式与习惯在生活方式与习惯方面,中美之间的差异也导致了文化冲突。
例如,老严坚持早起锻炼、喜欢安静的生活环境,而美国人则可能更加注重娱乐和社交活动。
这些生活习惯的差异使得双方难以理解彼此的需求和期望。
四、电影中的文化冲突表现及影响1. 家庭矛盾激化电影中,老严与美国儿媳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双方都难以理解和接受对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这种矛盾最终导致了家庭关系的破裂。
2. 社会影响电影通过展示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引发了人们对多元文化的关注和思考。
它提醒我们,在多元文化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以促进和谐共处。
五、对现代跨文化交际的启示1. 增强跨文化意识现代人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增强跨文化意识,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以减少误解和冲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分析电影《推手》
作者:刘玉菡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1期
摘要:本文运用跨文化交际的适应理论对电影《推手》中主人公所经历的文化震荡和跨文化适应过程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通过对电影中典型场景的分析,指出电影不仅深刻描写了跨文化适应过程中人们要经历的情感痛苦和迷茫,而且客观呈现了人们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从深感疏离到渴望融合的心理过程,能为即将体验跨文化适应过程的人们提供情感和心理准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休克;文化适应;交际技巧
作者简介:刘玉菡(1989-),女,汉族,河南商丘人,为郑州大学外语学院在读研究生,主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英美文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I2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1-0239-01
Directed by Ang Lee, the movie Pushing Hands tells a story goes around a family immigrated from China to America. The drama conflict was launched from describing the unharmonious between the Chinese father-in-law and a American daughter-in-law. From the movie, we could se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modern American conditions and customs, and the confutation and frustration people feel in the adaptation process.
In the movie, the director mainly uses some macro level signs to compare those two cultures, for instance, Chinese Taichi versus American jogging; Chinese penmanship versus American computer typing; Chinese food culture which stresses on the balance of Yin and Yang versus American snack culture which values much on saving time and efforts, to list just a few aspects. There is a big distinguish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due to th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In America, adults prefer to live away from their parents, especially after they get married, and the elder citizens want to live alone likewise. However, this kind of lifestyle can not be accepted by Chinese, let alone the aged. To an American, according to the law, immediate relatives include his children, but not his parents, though he himself as the immediate relative of his parents. And this also seems unreasonable and unacceptable to we Chinese.
On the viewpoint of family, Mr. Zhu succeeded the traditional conception of forming a big family. In Chinese culture, the role of father occupies an important place in a family. Patriarchal first is a main principle in Chinese traditional life and philosophy. While as the cross-sectional of American mainstream culture, Marsha holds that everyone gets along with others equally and there is no need to have an authority at all. Taking care of aged parents is often viewed as a tremendous burden in America, which is not honored highly (Xu Lisheng, 2004: 94). Americans don’t feel obliged
to raise their parents while most American parents are not willing to be a burden of their children, either (Hu Wenzhong, 2005: 180).
The cultural conflict between Mr. Zhu and his American daughter-in-law was incarnated from two aspects: the macroscopic conflict between American mainstream culture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inner conflict of the cross-national family. As for the reasons, firstly, both of them can not understand the language of each other, so it is impossible for them to communicate adequately. Secondly, both of them have a deep discrimination and misunderstanding on the culture that represented by the other. For example, Marsha considers that Taichi as one kind of ‘violence’, and Mr. Zhu can not understand Marsha’s eating habits. Thirdly, both of them are lack of some conceptions and skills of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hey don’t know how to get along well with people from an alien culture.
By the reasons of different cultural environment as well as lacking of skills for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e shock occurs in the bi-national family and both of them suffered a lot in the cultural adaptation. This paper studied scenes of the movie, and expounded how the movie presents the confusion and agony the new immigrates would suffer, and probes into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ion of trying to get away from the alienation and formulating the eagerness for reception by the new environment in cultural adaptation.
Reference:
[1]、Larry A. Samovar, Richard Porter, Lisa Stefani.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许力生. 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M]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 胡文仲. 《超越文化的屏障》.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