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提倡的的为人处事之道

合集下载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者:刘蒙来源:《时代青年·视点》2017年第09期摘要:“博学于文,行己有耻”是孔子的主张,也是顾炎武提倡的为学宗旨和处世之道,更应是求学之人学习和借鉴的态度,至今仍有很大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为学;博学于文;处事;行己有耻“博学于文”源自《论语·颜渊》:“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行己有耻”源自《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故“博学于文,行己有耻”最早为孔圣人的主张,之后便被顾炎武先生总结起来并成为其所提倡的为学宗旨和处世之道,当然,也当是求学之人理应学习和借鉴的为学宗旨和处世之道。

关于“博学于文”,《十有五而志学》一文曾记载了孔圣人的言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这段话中我们能够看出,孔子少时便已经立志学习,十有五而志于学是一种自觉的行为,而且他终身未变其志,直至到了老年也依然很好学,自可说是历久弥坚,他之所以可为圣人,好学是必不可少的优良品质。

孔子在上文的叙述中显示了自己精神发展的六个阶段,从志于学到而立,从不惑到知天命,再从耳顺最终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每一种境界的到达都是一场自我修行。

古籍载道,孔子在很年轻的时候便已经饱读诗书,成为远近闻名的老师了,而他在周游列国的时候却仍然在虚心地向文学大咖们请教、学习,例如《大戴礼记》中就记载道:“孔子适周,访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关于这件事情的真实性我们已无从考证,但是通过孔子弟子们的记录,我们愿意相信这是真的,孔子曾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多数读书人从小便已熟记的文章,如今细细品来,在回味的同时,也不禁为孔子的好学与谦虚所折服。

身为求知者似乎更应见贤思齐,好好学习古今中外的知识,过渡好精神发展的六个阶段,拒绝成为肤浅的人,腹有诗书气自华,好的气质与言行并非没质量的夸夸其谈所能收获的,理应好读书且读好书。

规矩做人诚信做事古文

规矩做人诚信做事古文

规矩做人诚信做事古文1.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化。

《礼记·中庸》只有天下最真诚的心才能感化人。

2.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离娄上》真诚,是自然之理;心地真诚,是为人处世之理。

3.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周易·家人》言:言谈。

物:实际内容。

行:行为。

恒:恒心。

君子说话有根据,做事有恒心。

4.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孔子家语·颜回·孔子语》君子用行动来说话,小人则光说不做。

5.处己、事上、临下,皆当如诚为主。

明·薛瑄《读书录》衡量自己,服膺上级,领导下属,都应当一概以真诚为准则。

6.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

唐·韩愈《原道》正心、诚意:使心思纯正,意念真诚。

将:打算。

有为:有所作为。

想有所作为,必须真心诚意。

7.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

唐·柳宗元《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文士以德行为修养成根本,而在德行中真诚摆在首位。

8.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唐·韩愈《原道》想要在道德人品上进行修炼的人,首先要纯正自己的思想。

而要纯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9.有能推至诚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则天地可动,金石可移。

宋·苏辙《三论分别邪正札子》怀着极大真诚又勤勉地撰写文章,就可以感天动地,使金石般坚固的东西也发生变化。

10.至诚则金石为开。

《西京杂记》卷五至诚:极大的真诚。

金石为开:象金石般坚固的东西也被感动了。

谓真诚最能感染人。

论语处世之道心得体会

论语处世之道心得体会

论语处世之道心得体会《论语》之所以流传两千多年而不衰,就在于它对于人内心最本性的理解。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处世之道心得体会,供你参考!论语处世之道心得体会篇1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以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孔老夫子说,过犹不及,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了和没有做到位是一样的效果,那么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该如何把握为人处世的分寸,在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自已亲近的人,我们又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么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人既关系?一:孔子不提倡以德报怨,他给的分寸是以直(公正与正直)报怨,以德报德二:人生有限,生也有涯,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三:当我们关注社会环保的时候,但没有关注的我们心灵环境的荒芜,和我们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四:避免资源的浪费,就是面对一件事情,迅速地做出判断,选择自已最有价值的方式五:做任何事,要注意,过犹不及,要光意把握住个“度”,这是人际关系最重要关注的。

六:最恰当的距离是彼此互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这就是人际关系分寸的一个“度”什么叫好朋友:你看到他有不对的事,你好好地去告诉他,把忠告告诉他,他不听你的那就算了,别再说了,再说就是自取其辱。

好友也有个度七:父母对孩子的爱,是越早让孩子独立,脱离自已的关爱,这才是父母真正对孩子的爱八:距离和独立是对人格的尊重,最亲近的人之间也应该保有。

人际关系应保持一定的距离。

九:禅宗说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留一点以期待,从而产生美。

十:在什么位置做好本身,不要越过位置做不该你做的事。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为别人操心是锦上添花,自已的工作则是雪中送炭。

十一:做人做事多思多想多看多做事,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什么是君子:先把自已修炼好,修好则影响别人,帮助别人(修已而安人)十二:自已身经力行的为直接经验,听别人所做的事为间接经验,多听间接经验可以让自已多些直接间接十三:(小孩子生气拔钉的故事)与亲人朋友之间争吵,过后可以道歉,但在亲人朋友心中永远留下了伤痕十四: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做人多做事,少说空话。

方是做人之本,圆是处世之道作文素材论语

方是做人之本,圆是处世之道作文素材论语

方是做人之本,圆是处世之道作文素材论语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我要跟大家聊一聊关于做人和处世的道理。

你们知道方和圆吗?它们都是几何图形,但是也蕴含着很深刻的人生哲理哦!首先说说"方是做人之本"。

方就是正方形或者长方形,它的边都是笔直的,代表着原则和坚持。

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原则,守住自己的底线,不能被别人左右摇晃。

就像正方形那样,永远笔直笔直,从不弯曲。

我们要像方那样,做一个积极向上、言行一致、光明磊落的好孩子。

可是,单单只有原则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学会圆滑一些。

"圆是处世之道"就说的是这个道理。

你看,圆是没有棱角的,它的线条柔软又流畅,代表着随遇而安、机智周旋。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棘手的困难和矛盾,我们既不能倔强不化,也不能随波逐流。

这时候就需要像圆那样圆滑一些,有弹性和余地,努力去化解矛盾,寻求双赢的办法。

比如说,有时候爸爸妈妈会因为一些小事而生气。

如果我们固执己见,死不认错的话,那矛盾只会越来越大。

但如果我们学会谦逊有圆滑一些,主动承认错误,用温和的方式沟通解释,爸爸妈妈自然就会消气了。

这就是用"圆"的智慧处理了家庭矛盾。

再比如在学校里,如果有人故意欺负我们,我们也不能孤注一掷,一味的反击,那样只会陷入无休无止的纷争。

聪明的做法是先退一步,运用"圆"的方式,耐心沟通,化干戈为玉帛。

如果实在解决不了,再请求师长帮助调解。

所以你们看,"方"和"圆"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我们要做一个"方圆兼备"的好孩子,在做人方面持重原则,在处世时又不失机智圆滑,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面对这个世界。

好了,今天的作文素材就讲到这里啦!希望大家能从中领会做人处世的智慧,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我们下次见!篇2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老师布置了一个写作业,题目是"方是做人之本,圆是处世之道"。

关于做人做事的哲理故事,为人处世之道故事大全

关于做人做事的哲理故事,为人处世之道故事大全

关于做人做事的哲理故事,为人处世之道故事大全关于为人处世之道的故事1、借伞孔子有天外出,天要下雨,可是他没有雨伞,有人建议说:子夏有,跟子夏借。

孔子一听就说:不可以,子夏这个人比较吝啬,我借的话,他不给我,别人会觉得他不尊重师长;给我,他肯定要心疼。

和人交往,要知道别人的短处和长处,不要用别人的短处来相处和考验,否则就会友谊不长久。

2、取经一头马、一头驴听说唐僧要去西天取经,驴觉得此行困难重重,便放弃了;而马却立刻追随而去,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

驴问:兄弟,是不是很辛苦啊?马说:其实在我去西天这段时间,您走的路一点不比我少,而且还被蒙住眼睛,被人抽打。

其实,我是怕混日子更累。

真正的累,来自于内心的无知与迷茫。

3、停车瑞典沃尔沃总部有两千多个停车位,早到的人总是把车停在远离办公楼的地方,天天如此。

问:“你们的泊位是固定的吗?”他们答:“我们到的比较早,有时间多走点路。

晚到的同事或许会迟到,需要把车停在离办公楼近的地方。

”多为别人着想时,路才会走得更远。

4、合作一日,夜深人静,锁叫醒了钥匙并埋怨道:“我每天辛辛苦苦为主人看守家门,而主人喜欢的却是你,总把你带在身边,真羡慕你啊!”而钥匙也不满地说:“你每天待在家里,舒舒服服的,多安逸啊!我每天跟着主人,日晒雨淋的,多辛苦啊!我更羡慕的是你!”一次,钥匙也想过一过安逸的生活,于是把自己藏了起来。

主人出门后回家,不见了钥匙,气急之下把锁给砸了,并顺手扔进了垃圾堆里。

进屋后,主人找到了钥匙,气愤地说:“锁也砸了,现在留着你还有什么用呢?”说完,把钥匙也扔进了垃圾堆里。

在垃圾堆里相遇的锁和钥匙,不由感叹起来:“今天我们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场,都是因为过去,我们没有看到对方的价值与付出,而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彼此斤斤计较,相互妒忌和猜疑啊!”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相互的,互相扯皮、争斗,只能是两败俱伤,唯有互相配合、相互欣赏、相互团结、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相互珍惜,方能合作共赢。

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

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

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

孔孟之道虽博大精深,但其精髓均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和政治文化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自古以来,中国历代贤达人才辈出,并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也是其中的代表。

在古代士大夫阶层中,出现了许多杰出代表人物的事迹。

孔子是如何“仁义礼智信”并以天下为己任的呢?一、温良恭俭让孔子的家族有五代五侯,在孔子时代,已经算得上是一个很大的家族。

孔子一生在齐国、卫国、宋国等国任过官或任过职,还曾做过司空、宰。

孔子在这些地方都能尽职尽责、谦恭有礼;对待政敌则能宽容忍让,遇到困难时能迎难而上。

正是由于孔子这种以天下为己任、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尚情操,才使孔子能不断受到后人赞叹。

“温良”是孔子给自己最好的评价。

孔子认为应该“仁义礼智信”即在君子与小人之间应该有一种相对自由地位的人。

孔子认为君子在其位、谋其政是君子必备的品质之一。

孔子非常看重“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论语·里仁》)中所谓君子,就是指那些品德高尚、举止有礼且能为别人所称道而不居功的人。

因为孔子这样宽厚而谦逊而又低调做人的品行和修养使得他深得儒家各阶层人们好评。

1、不争功。

孔子的父亲为他起名为子贡,孔子小时候经常帮助父亲做一些家务事,所以母亲给他取名为“孔丘”,意思是希望让子贡将来成为一个圣人。

“子之道”指的是每个人都有君子之道,孔子认为君子是指能为民造福而不居功的人。

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以及各种自然灾害,有的国家遭受内乱、有的国家因为领土和主权受到侵略而战败或被迫战死。

由于战争、灾害的频繁发生,需要军队去平息战争、重建国家。

在战争和灾害的冲击下,孔子的父亲想让子贡成为一个圣人就需要让出一部分功劳来为他争光。

2、恭俭。

在对人处世方面,孔子则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温良恭俭让之人。

比如在《学而》中对“勤”有这样一段描述:“一日三省吾身”(《论语·颜渊》),大意是:一天晚上洗衣服时不要随便用手去擦去衣服上的灰尘;上班时不要随便穿那些很华丽的衣服。

简述孔子德育思想的内容及其原则和方法

简述孔子德育思想的内容及其原则和方法

简述孔子德育思想的内容及其原则和方法一、孔子德育思想的内容孔子的德育思想是其修身养性和实现发展的核心理念,这些理念不仅在思想方面引领着人们正确的实现为人处世之道,同时在实践中也体现了道德的重要性。

孝悌、忠、爱人、复礼是孔子德育思想中的主要内容。

孝悌。

作为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社会规范,具有深刻的内涵。

同时,孔子在个人追求、家庭伦理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均赋予了"孝悌"思想以深刻的价值诉求。

"孝悌"思想的形成,不仅受孔子生活时代的历史背景的影响,而且深深扎根于浓厚的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沃土中。

虽然"孝悌"思想有些许糟粕之处,但它的精华之点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启导意义。

忠恕。

忠恕原则是孔子思想中的具体的实施方法,孔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

‛意思就是说忠恕是仁爱之道的主要方面。

忠恕主要以忠为思想的核心,对于自己而言,主要是指做人一定要忠于国家、忠于事业、忠于朋友等,要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摆正自己的心态和位臵,也就是说,做事要体现忠诚原则。

孔子认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他要求弟子一定要善于与人沟通,而且要本着‚与人忠‛的原则。

‚忠‛就是下级要按照上级的指示进行事宜的处理,特别是在臣子对君主的侍奉过程中一定要本着忠恕的思想理念。

在师生的相处中,也要体现忠诚的思想,学生要以忠的态度严格要求自己,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犯错误,但是能够及时的进行改正的话,也是秉承了忠诚原则的,如果犯了错误还没有改过的想法,就没有秉承忠的核心理念。

孔子提出的忠恕的原则也不是指完全的服从,不是绝对的服从主义,主要是介绍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和为人处世的方法,是一种积极和主动的道德原则。

忠恕就是要宽以待人,以己量人,推己及人,实现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爱人。

爱人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理念,主要是指一种高尚的品德,孔子是仁学的开创者,他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

仁爱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和精神追求,其他的美德都是围绕着这种道德修养而展开的,一个人想要追求真正的品德,就应该以爱人为主要的前提。

孔子提倡的的为人处事之道

孔子提倡的的为人处事之道

孔子提倡的的为人处事之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自古以来传颂的经典。

在《论语》这部著作中,孔子用极其简单却又富含寓意的话教会了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下面是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孔子提倡的的为人处事之道文章内容。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孔子提倡的的为人处事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中记录着一个故事:孔子对着自己的弟子们说:“吾道一以贯之。

”说完之后,就施施然而去,留下弟子们一头雾水地愣在那里。

唯独有曾子明白了孔子的话,并且深以为然。

别的弟子问曾子老师的话是何意,曾子回答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个简短的故事里,明确鲜明地告诉了我们孔子为人处世最基本的原则,那就是“忠恕”二字。

忠恕二字何以解释,论语中已经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这是孔子在另外一个时间亲自回答的,他依旧简短地说了一句话,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后来被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领袖伏尔泰奉为圭臬,认为孔子的话语正是其思想启蒙的主旨所在。

这样简短的八个字,在两千年之后被一个法国思想家如此推崇备至,不是没有原因的。

这是一个言简意赅,但却又意蕴深远的八个字。

孔子的思想以中正平和著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如此。

自己不愿意接受的,就不要推到别人的身上。

这是一种典型的推己及人的思想。

虽说以己度人并非一种完全正确的思想方式,但是通常自己不愿意接受的,又有多少人会接受你的推脱呢?这是一种对于自我行为的原则性约束,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最基本原则。

这个原则集中体现了两点对人态度:一,人人平等。

二,高尚自我。

人人平等是一种很难得的处世观念,尽管这个世界推行人人平等的观念推行了几百年,但是直到现在,我认为也并没有真正做到。

人与人毕竟是不同的。

不同的思想观念,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社会地位,会造就千差万别的世界观。

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自然就会有不同的眼界,对于与自己相差甚远的人,实际上无论是从心理情感上,还是具体行为上,都很难做到真正的平等。

《论语》句子摘出——处事之道

《论语》句子摘出——处事之道

处事之道【原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大意】孔子从四个方面来教育学生:文化典籍知识,品行修养,忠诚老实,守信用。

【评析】孔子注重历代古籍、文献资料的学习,但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所以,从《论语》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一方面向各国统治者进行游说,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

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仍不够,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即对待别人的忠心和与人交际的信实。

概括起来讲,就是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

1、不花言巧语、应说到做到。

A、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大意】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得和颜悦色,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

”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

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

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2、和为贵、做事妥当。

B、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大意】有子说:“礼的应用,以遇事做得恰当为可贵。

过去贤明君王治理国家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小事大事都做得恰当。

如果有行不通的时候,只为恰当而求恰当,不用礼节规矩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

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

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

对此,由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感到,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中国儒家文化

中国儒家文化

孔子燕居像
孔子是微博开创者,《论语》是最早 微博集:1、每条论语都未超过140字;2、 言简意赅、寓意深刻;3、较为碎片化, 多为孔子晒心情,交流哲理;4、互动性 强,经常和子贡、颜回、子路等进行回复, 互动;5、孔子拥有3000多粉,其中72人 为带V号。
孔子的体格、外貌
•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 “长人” 而异之。(《史记·孔子世家》) • 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 (《吕氏春秋·慎大览》 • 孔子之通,智过于苌宏,勇服于孟贲, 足蹑效菟,力招城关,能亦多矣。 (《淮南子·主术训》) • 孔子射于矍相之圃 ,盖观者如堵墙。 (《礼记·射义》 )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 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 也!”(《论语〃雍也》)
孔门高足
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孔 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性格爽 直率真,有勇力才艺,敢于批评孔 子。孔子了解其为人,评价很高, 认为可备大臣之数。为人伉直好勇 、重朋友、讲信义,是孔门弟子中 性格较为独异的一位。仲由后做卫 国大夫孔悝之蒲邑宰,卫国贵族发 生内讧,因参与斗争而被杀害。
单选题
1. 相传儒家经典《孝经》和《大学》的作 者是 A 孔子 B 孟子 C 曾子 D 子思
答案:C
单选题
2. 相传儒家经典《中庸》的作者是 A 孔子 B 孟子 C 曾子 D 子思
答案:D
汉代儒学
• 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 董仲舒(前179—前104),广 川(今河北枣强)人,曾任博士、 江都相和胶西王相,是西汉时期 名儒,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位影响 重大的经学大师。他刻苦好学, 专治儒家经典《春秋公羊传》, 曾“三年不窥园”,完成了经学 巨著《春秋繁露》,并应诏进献 著名的《天人三策》。晚年以病 老辞归,专门从事著述。

对孔子的想法和建议

对孔子的想法和建议

对孔子的想法和建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深远。

本文将着重探讨孔子的想法和建议,包括他的思想观点、教育理念、社会治理观念以及人际关系建议。

孔子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出了“仁”、“礼”、“义”等重要的价值观念。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认为人的道德修养和美德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基石。

孔子的思想被广泛应用于社会治理、教育体制以及道德伦理的建设。

他的思想对于培养人们的为人处世之道,尊重和理解他人,在社会中建立和谐关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孔子对于教育也有着独特而深入的思考。

他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并不断实践,难道不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吗?),提倡个体的品德修养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孔子的教育理念强调了教师的角色,他认为教师应该是榜样和引导者,通过身教和言传,培养学生的德才。

孔子对于社会的治理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关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主张君主应该通过明断、公平的执政以及正确的道德行为来带领国家和社会。

他主张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成为人民的楷模,并通过教育和道德的引导来实现良好的社会秩序。

他认为政府应该注重办事效率和人民福祉,通过科学的制度和良好的治理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此外,孔子还对人际关系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互助合作和诚实守信的基础之上。

他主张通过学习和修养,以及正确的道德行为来提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质量和友谊的深度。

综上所述,孔子的思想和建议在现代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在这个变化不断、多元化的社会中,我们可以从孔子的思想中寻找到许多启示和借鉴。

他的思想能够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和品德,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以及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忠恕之道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仁”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儒家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强调的是个人对人对己的根本道理。

在本章中,曾子将孔子的仁学思想归结为忠恕之道,其本身就有着深远的意义。

他不仅指明了人与人之间相处时的基本道德准则,也为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意义。

可以说,行忠恕之道就是行仁道。

在孔子的眼中,忠恕之道既是一种沟通的原则,也是一种限制性的原则,而且,沟通是建立在限制原则的基础之上的。

比方说,孔子在后面提到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体现的就是这种关系。

在过去,人们只要一谈到“忠”,大多会狭隘地理解为忠于君主或忠于国家。

其实,“忠”更强调内心的真诚,并且其内涵也要丰富得多。

某种程度上说,“忠”涉及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比方说,与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相亲相爱,对自己的职业尽忠职守,对他人托付之事竭尽全力等,就是“忠”在感情、生活、事业等方面的体现。

对此,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一个人应尽的基本责任和义务。

至于“恕”,就是将心比心,己之所欲,推之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大家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成人之美和宽容。

在一般情况下,对于自己亲近和尊敬的人,我们很容易关怀宽容他们。

可是,对方若是陌生,或是自己憎恨的人时,还能做到宽容吗?若是还能做到的话,那就说明你已具备了“行仁”的资格。

当然了,宽容并不是无限制的,它也是有底线的,否则无度的宽容就会演变成纵容,到时候再想收场就有难度了。

那么,具体怎样做才符合“忠恕之道”呢?在确定自己要做的事符合“仁”的原则后,不管是自己要做的,还是承诺别人的,都忠实于内心的想法,全心全意,竭尽全力做好;自己喜欢的,要考虑别人是否也会喜欢,自己讨厌的,要考虑到别人是否也会讨厌,如此推而广之,运用到实际的人际交往之中,对他人善待、包容和宽恕,就是“忠恕”。

秉承忠恕之念做事,都是从人们自身需要出发,而不是强加于人,所以很容易被人接受。

于丹《论语》心得(三)处世之道(完整版)

于丹《论语》心得(三)处世之道(完整版)

于丹《论语》心得‎(三)处世之道‎于丹《论语》心得‎(三)处世之道‎‎于丹《论语》心‎得(三)‎处世之道‎话外音:‎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以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孔老夫子说:‎过犹不及‎。

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了和没‎有做到位是一样的‎效果。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把‎握为人处事的分寸‎,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自己亲近的人‎我们又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论语中交给我们‎很多处世的办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有时候很朴素‎。

论语不是板着面‎孔的一部书,它交‎给我们的办法有时‎候透着一些变通,‎它告诉我们一种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里的分寸。

其实‎我们今天总在说任‎何事情是该做的不‎该做的,什么事情‎是好是坏,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的‎判定,不简单是好‎坏之分,只是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或者把这件事情做‎到什么程度。

其实‎有很多事情应该是‎有尺度的,孔夫子‎不是一个提倡一味‎丧失原则,一味要‎以一种仁爱之心去‎宽容一切的人。

曾‎经有他的学生问他‎,有一个人说:‎以德报怨何‎如。

以德报怨这个‎词我们不陌生,我‎们经常说生活里头‎有这样的人,说你‎看别人那么对不起‎他,他还对人那么‎好,我们觉得这样‎的人格应该在孔子‎这里是得到赏的。

‎没想到呢,孔子反‎问了他一句,子曰‎:何以报‎德?孔子说一个人‎他已经用德去报怨‎了,那他还留下什‎么去抱人家的恩德‎呢?当‎别人对他好的时候‎,他又该怎么做呢‎。

问完了这一句,‎孔子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叫做,以直‎抱怨,以德报德。

‎说一个人,如果有‎他人有负于你,对‎不起你了,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对待这件事,但是‎你要用你的恩德用‎你的慈悲去真正回‎匮那些也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其实‎这个道理我们要是‎一听觉得好像跟我‎们理解中的孔子的‎哲学不一样啊,孔‎子也是有原则的,‎孔子不是提倡以德‎抱怨的,他给的分‎寸就是以直抱怨,‎用你的正直去面对‎这一切。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方法的赏析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方法的赏析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方法的赏析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中华文明的传播者和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辑录,成为了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

孔子在《论语》中阐述了自己的教育方法,这些方法包含着智慧和价值观,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对孔子的教育方法进行赏析。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孔子强调教育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

他说:“学而优则仕”,即每个人在学习中应发挥个人的潜力,追求卓越。

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意见。

他曾经说过:“吾日三省吾身”,直接告诉学生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

二、注重实践与实用孔子的教育方法强调实践与实用。

他提倡学以致用,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孔子提出“学而时习之”的观点,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复的学习,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

他以自己为榜样,不仅教学生理论知识,还亲自示范和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重视人际关系与德行培养孔子的教育方法注重人际关系与德行培养。

他强调教育要以修身为本,提倡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他强调君子之交淡如水,尊重他人,注重友情和家庭教育。

孔子强调教育要从小事做起,以点石成金的态度培养学生的为人处世之道。

他的一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出了他的德育观念。

四、注重师生关系与传承孔子的教育方法强调师生关系与传承。

他认为教育是一种传统和文化的传承,他自己是先师后友,注重教师的榜样作用。

他强调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之人。

孔子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他的教育方法通过师生关系的建立,把学问和道德信仰传承给后世。

五、重视教育的长期效果孔子的教育方法注重教育的长期效果。

他认为教育要有长远的目标和规划,培养学生的创新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他强调教育要耐心和坚持,他曾经说过:“温故而知新”,意味着要不断回顾和总结教育经验,不断进取。

综上所述,孔子的教育方法是以尊重个性差异、注重实践、重视人际关系、强调师生关系和传承、注重教育的长期效果为特点。

《论语》10条为人处世之道,读一句感悟一句!

《论语》10条为人处世之道,读一句感悟一句!

《论语》10条为人处世之道,读一句感悟一句!《论语》10条为人处世之道,读一句感悟一句。

1.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不主观臆测,不行事武断,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这是《论语》记述孔子努力戒绝的四件事,也是孔子人品与处世原则的写照。

2. 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司马牛曾经求教孔子,怎样才能被称为“君子”。

孔子回答说:“君子没有什么忧愁,也没有什么畏惧。

”3. 见利思义。

——春秋·鲁·孔子《论语·宪问》面对利益,应当去思考利益是否符合道义。

4. 内省不疚,何忧何惧?——春秋·鲁·孔子《论语》一个人如果能够经常自省内心,如果没有什么感到愧疚的话,那还有什么可忧虑和害怕的呢?5.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春秋·鲁·孔子《论语》君子喜爱钱财,但是一定要通过正当途径获取财富。

6.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孔子说:“君子会将说的多,但做的少视为耻辱”7.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

用正直的行为来回应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用恩德报答别人曾经施予自己的恩德。

这是孔子在回答别人提出“以德报怨”观点时所阐发的见解,体现了他讲原则、爱憎分明而又正直旷达的做人风格。

8.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君子会成就别人的好事,而不会帮助别人做坏事。

而小人恰恰相反,只会帮助坏人做坏事,而不会成就别人的好事。

9.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春秋·孔丘《论语·卫灵公》自己犯有错误,要重罚,别人犯有错误要轻责,这样就会使得自己远离他人的怨恨。

10.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论语·学而》。

这是孔子的学生子贡说的话。

夫子:老师,这里是尊称孔子。

浅谈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浅谈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浅谈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实意义摘要:孔子的德育思想是其修身养性和实现发展的核心理念,这些理念不仅在思想方面引领着人们正确的实现为人处世之道,同时在实践中也体现了道德的重要性。

仁爱、礼义、忠恕、明智和诚信是孔子德育思想中的主要内容。

关键字:孔子德育思想现实意义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

他是中国历史上开创私人办学的教育家,在他的一生几十年中,培养出三干弟子和七十二贤才,并且在晚年整编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

由此可见,他对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的贡献,在中国文化教育史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西方人的眼里,孔子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东方文明的象征。

他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他的教育思想就是其教育经验的总结。

孔子的德育思想是其修身养性和实现发展的核心理念,这些理念不仅在思想方面引领着人们正确的实现为人处世之道,同时在实践中也体现了道德的重要性。

(一)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仁爱孔子道德思想的核心在“仁”,表现在“礼”。

主要是指一种高尚的品德,孔子是仁学的开创者,他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

他用“仁”“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具有道德自觉,共同遵守一定的规范,这在春秋战国诸侯分裂割据、混战年年不断的历史时期,无疑是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他的道德思想中,“礼”是人们行为的准则,体现了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仁”是“礼”的内在主导因素,是核心,“仁”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是符合他所认定的真理的最高要求,也是他承认的真理的本身。

孔子按其自己认定的真理,通过一定程度上重人道、面向实际、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从而建立了“仁”为核心的孝悌、忠信、恭敬、智勇、宽惠、正直、知耻、周而不化、三戒、九思等道德规范,把人们不断培养成为君子——道德修养达到高峰的人。

孔子十分重视人的品格的修养,也就是人的德育教育,认为人的品格的塑造主要取决于道德的自主性,完善的人格需要不断的积累和道德的培养,小人和君子的区别就在于其道德思想的培养,同时,孔子还认为,仁爱是最完美的、最善良的精神,是决定一切的根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提倡的的为人处事之道
孔子提倡的的为人处事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中记录着一个故事:孔子对着自己的弟子们说:“吾道一以贯之。

”说完之后,就施施然而去,留下弟子们一头雾水地愣在那里。

唯独有曾子明白了孔子的话,并且深以为然。

别的弟子问曾子老师的话是何意,曾子回答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个简短的故事里,明确鲜明地告诉了我们孔子为人处世最基本的原则,那就是“忠恕”二字。

忠恕二字何以解释,论语中已经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这是孔子在另外一个时间亲自回答的,他依旧简短地说了一句话,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后来被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领袖伏尔泰奉为圭臬,认为孔子的话语正是其思想启蒙的主旨所在。

这样简短的八个字,在两千年之后被一个法国思想家如此推崇备至,不是没有原因的。

这是一个言简意赅,但却又意蕴深远的八个字。

孔子的思想以中正平和著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如此。

自己不愿意接受的,就不要推到别人的身上。

这是一种典型的推己及人的思想。

虽说以己度人并非一种完全正确的思想方式,但是通常自己不愿意接受的,又有多少人会接受你的推脱呢?这是一种对于自我行为的原则性约束,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最基本原则。

这个原则集中体现了两点对人态度:一,人人平等。

二,高尚自我。

人人平等是一种很难得的处世观念,尽管这个世界推行人人平等的观念推行了几百年,但是直到现在,我认为也并没有真正做到。

人与人毕竟是不同的。

不同的思想观念,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社会地位,会造就千差万别的世界观。

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自然就会有不同的眼界,对于与自己相差甚远的人,实际上无论是从心理情感上,还是具体行为上,都很难做到真正的平等。

而这种平等,恰恰是对于别人一种最重要的尊重。

当你轻视别人的时候,相信别人并不喜欢被你轻视。

这种渗透到日常生活一言一行的处世观念,最基本,也最难做到。

高尚自我是一种可贵的品德,可以看作是在做到了对于别人的尊重的基础上,对于一个有德行的君子的自我要求。

保持高尚的品德是困难的。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样高尚的品格,正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自我崇高上的具体表现。

试问,如果当你和你的竞争对手同台竞争的时候,你会不会好心地提醒你的对手其中的危机和凶险,你有没有这样的气魄和胆色如此做?要知道,一旦如此,你可能就会失去胜利的机会,失去很多很多。

而你得到的只是一个谁也看不到的高尚的灵魂。

这种推己及人的高尚情操,是很难得的。

但是孔子做到了,他一生奉行这样的道理,而且从未违背。

孔子提倡的的为人处事之道:子不语怪、力、乱、神
这是孔子在自己几十年践行教育的过程中一直坚持的教育原则。

但是事实上,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了儒家思想的代表性标志和努力践行的原则,并且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所以在这里,我还是把它作为孔子的一条处世原则来对待。

事实上,并不是孔子不懂得这些东西。

相传孔子在郑国时,郑国挖出丈长的巨大腿骨,孔子当时曾经为国君解惑,解释了这个巨大的腿骨的来历,为防风氏的骸骨。

后来的挖掘也确信如此。

可见怪力乱神之说,孔子并非不知道。

以孔子六岁学礼的丰富经历来说,几十年的时间,足以让他熟知很多怪力乱神的事情,但是孔子在教育弟子时,却对这些闭口不谈。

孔子曾经为弟子解惑,解释过“夔一足”的问题,虽然他否定了关于《尚书》中“夔一足”的神异传说(‘夔一足’在《山海经》中有记载),但是显然主旨是为了教育自己的弟子要以务实的态度来认识问题,而并不是把现世人生的际遇寄托到怪、力、乱、神上,要以自我的努力来达到人生目标的实现,而绝非各种具有神异色彩的虚幻传说。

他曾经说过:“未谈生,何言死?”就是这个道理。

自他之后,这种主张注重现世人生、敢于改造天地自然的观念逐渐地被升华。

曾子在《大学》中把一个儒家君子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总结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一个进阶的、具有强烈的入世观念的人生理想。

孟子则说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感言,依旧是强调了人自身的社会性和个人的责任感的坚持。

而后来的张载则是喊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样语调高昂,意旨崇高的人生志趣。

这一切,都源于“子不语怪、力、乱、神。

”这一条至圣孔子坚持了几十年的教育理念与人生观点。

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念,归结到为人处事上,表现为一个君子的极高的入世热情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这也是儒家思想流传千百年来,对于整个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最积极、最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旧融入在中国人的基本人格之中。

这是中华文化的宝贵传承。

孔子提倡的的为人处事之道:闻过则喜
这句话最早出现,是在论语中,被孔子用来表扬自己的杰出弟子,七十二贤人之一的子路。

而这种可贵的精神,正是孔子想要自己的弟子认真学习、践行,并且自己也一直如此为之的处世原则。

这条处事原则实际上是告诉人们,在为人处世之中,对于别人的批评和指责
需要谦虚接受,对于自己不清楚、不明白的东西,则更是要虚心求教。

这样的品质,直至今日看来,都是实用而且非常必要的。

“闻过则喜”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品德,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哪一个人会喜欢听到别人对于自己批评和指责,人天性就是利己的动物,这是人类的人性中很自然就带有的一部分。

所以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闻过则喜”都属于很高尚,很难得的品质。

对于别人的批评,不但虚心接受,而且还能发自内心地表现出一种高兴,愉悦,这是很难得的。

当然,圣人坚守的是那些具有哲学思辨的道理,一个人有缺点,恰恰意味着这个人具有日臻完美的空间。

如果别人指出了你的缺点,事实上就是在你臻于完美、实现一个君子德行的道路上给你指明了一个可以修改完善,从而进步的方向。

这种人性的进步,是值得让人欣喜的。

但是现如今,又有多少人可以安然接受别人的批评?古语有言:“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说文人相对谦逊,习武之人则大都自信自己的能力比别人强。

然而又有古语说“文人相轻”,意思是说文人自有一股文人之傲气,这种与文笔一起增长的傲骨,让“文人相轻”。

那么由此可以说明,人的天性里就有一种自我认可、自我实现的基本思想。

对于“闻过则喜”这样的品质,实在是太难做到。

而孔子则是一生践行这种精神,他从来都是谦逊有礼,对于别人的批评都能够虚心接受。

他从来不骄傲自大,他曾经到许多人那里学习知识,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学识更加丰富,更加趋向人格上的完美。

他甚至因为一个自己没有想出来的“日之辩”(两儿辩日),便拜十岁的项橐为师,仍旧是恭敬地行了拜师礼。

“闻过则喜”,这样高尚的品德正是体现了儒家对于自身思想的纯粹性、人格完美的无尽追求,也体现了其中正平和的为人处世观念。

儒家思想,以中正平和为主线,虽然看似中庸,实际上,“中庸之道”,却的确是最接近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的“道”。

这种“道”,并非迂腐固执;这种“道”,可以推及到现世人生,可以推及到万世之理想。

这是一种伟大的“道”,这就是“儒道”,就是儒家的行为典范。

这也是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在其为人处世中集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操和道德情操。

时至今日,孔子的言行依旧是个传奇,圣人之名,绝非虚言。

他的宝贵思想影响了中华文化两千多年,他的一言一行都为无数的后世学者奉为楷模,孔子的为人处世之道,恰恰就是孔子思想在其行为中的集中表现,简短而精粹,却为万世表。

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