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家具制作工艺
中国古典家具榫卯结构欣赏
![中国古典家具榫卯结构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20ae5e01eff9aef8941e06a5.png)
中国古典家具榫卯结构欣赏古代的木工技艺一直是中国古典家具中令人神往的一面,木工运用巧妙的构思创造出传奇般的榫卯结构。
中国榫卯的起源可能比汉字还要早。
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榫卯技术已经出现在原始先民们居住的木结构的房子中。
榫卯是中国建筑中最早具有科学设计意义的语言,在我们民族文明发展史上,如同汉字的发明源远流长、自成体系。
家具发展规律是传承了传统建筑木结构原理。
传统建筑的精华是以无与伦比、错综复杂的榫卯斗拱设计而赋予它生命的。
经典的家具如同建筑的浓缩,让我们更容易体会先民们的智慧。
中国传统家具的榫卯结构到明代达到高峰。
海外性坚质细的硬木因郑和下西洋而不断进入中国。
使匠师们对于硬木操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把复杂而巧妙的榫卯结构按照他们的意图制造出来。
构件之间,完全不用金属钉子。
全凭榫卯就可以做到上下、左右、粗细斜直连接合理,面面俱到。
其工艺之精确,扣合之严密,使人有天衣无缝之感。
硬质材料对榫卯要求特别高,这是硬质材料本身的特点所致,它不像其他软木那样有耐受性。
硬质木材顾名思义就是一个“硬”字,大凡硬木都坚而脆,无伸缩性。
榫卯必须做得松紧得宜、科学合理,如果榫大眼小,装榫时用力过大则易开裂,榫小眼大则易脱落。
而软木榫眼,一般榫大眼小,用力装榫,打入眼中,眼不裂而榫则压缩变小不会损坏。
标准要求是:硬木榫用锤子轻轻敲打可以装入眼中,即不裂开,也不脱落。
明式家具制造工艺技术之精湛,结构之合理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其在基本沿用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梁柱式结构的基础上,巧妙地运用侧腿、撑子、攒边、镶板、替木牙子以及各种榫卯的连接,使家具达到所需要的力学强度的同时,又实现了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我国明式家具的整体构架基本沿用了中国古建筑的“梁柱式”木构架结构,具有“侧脚”和“收分”的造型特征,这种造型特征使得明式家具自身在不同的侧面都可形成“四杆件”的刚性框架。
在这种框架的基础上再施以横枨、牙条、券口、角牙、罗锅枨、卡子花、矮老等构件及榫卯结构,从而巧妙地分散了来自外部荷载所产生的作用力。
榫卯结构家具知识点总结
![榫卯结构家具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b2c6a61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36.png)
榫卯结构家具知识点总结1. 榫卯结构的基本原理榫卯结构是一种利用榫头和卯子相互嵌合的结构方式。
榫头是一种凸出的部分,通常为方形或圆形,榫卯结构中的榫头通常是由榫子上面冲洞出来的部分。
而卯子则是一种凹陷的部分,其形状一般与榫头相对应,以便于两者的嵌合。
通过榫卯的配合,可以将两块木材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形成稳固的结构。
榫卯结构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榫头和卯子相互嵌合,通过摩擦和压力使其相互固定。
榫头和卯子的形状和尺寸需要相互协调,以确保两者能够完全嵌合在一起,从而保证家具的稳固和承重能力。
2. 榫卯结构的优点榫卯结构作为一种古老的家具结构技术,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榫卯结构可以减少使用金属配件,使家具更加环保。
其次,榫卯结构能够增加家具的稳固性和耐用性,使家具能够承受更大的荷载。
此外,榫卯结构还可以增加家具的美观性,因为榫卯结构可以隐藏在家具的内部,使家具更加整洁美观。
3. 榫卯结构的应用榫卯结构在家具制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传统中国家具中,榫卯结构的应用尤为常见,如明清家具中的桌椅、柜架等家具,几乎都采用了榫卯结构。
而在现代家具制作中,虽然采用了许多新的工艺和材料,但榫卯结构仍然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仿古家具和古典家具中。
4. 榫卯结构的制作工艺榫卯结构的制作需要经过许多工艺步骤。
首先,需要设计和制作榫头和卯子的形状和尺寸,以确保两者能够完全嵌合在一起。
其次,需要对榫头和卯子进行精准的加工,以确保其尺寸和形状的精准度。
最后,需要进行榫卯的配合和安装,以确保家具的稳固和牢固。
榫卯结构的制作工艺需要非常高的技术水平和经验积累,因此制作精良的榫卯结构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
在制作榫卯结构时,需要考虑榫头和卯子的形状和尺寸,以确保两者能够完全嵌合在一起。
此外,还需要考虑木材的选择和加工,以确保家具具有良好的稳固性和耐用性。
5. 榫卯结构的维护和保养榫卯结构的家具在使用过程中也需要进行维护和保养。
首先,需要定期检查榫卯的嵌合情况,以确保家具的稳固性。
中国古典家具结构方法
![中国古典家具结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7b6c13b43323968011c924f.png)
中国古典家具结构方法抱肩榫:抱肩榫是有束腰家具的腿足与束腰、牙条相结合时使用的榫卯结构。
也可以说是家具水平部件和垂直部件相连接的榫卯结构。
抱肩榫是结构复杂的榫卯结构,因为要解决腿足与面板、腿足与束腰、腿足与腿足之间的连接。
以有束腰的方桌为例,腿足的上端,做出两个相互垂直但不连接的半榫头,这是与桌面相连的。
在与束腰相接的部位,要做出45度角的斜肩,并凿三角形榫眼,以便与牙条的45度的斜尖及三角形的榫舌相接。
斜尖上还留做上小下大、断面为半个银锭形的‘‘挂销”,与开在矛条背面的槽口套挂。
明及清前期的有束腰家具,牙条与束腰是用一块独木做出的,凭此挂销,可使束腰及牙条和腿足牢固地连接在一起。
这是抱肩榫的标准做法。
清中期以后,抱肩榫的做法就开始简化,挂销省略不做了,为了省料,牙条和束腰也改为用两块木条单独做了。
到清代晚期,抱肩榫的做法进一步简化,连牙条上的榫舌也没有了,只靠用胶粘合。
桌子的牢固程度大大降低。
霸王枨:霸王枨是用于方桌、方凳的一种榫卯,也可以说是一种不用横枨加固腿足的榫卯结构。
在制作桌子时,为增加四条腿的牢固性,一般要在桌腿的上端加一条横枨即可。
但有时要制作造型清秀的桌子,又嫌四条横枨碍事,但又要兼顾桌子牢固,于是就可采用“霸王枨”。
霸王枨为s形,上端与桌面的穿带相接,用销钉固定,下端与腿足相接(位置在本来应放横枨处)。
枨子下端的榫头为半个银锭形。
腿足上的榫眼是下大上小。
装配时,将霸王枨的榫头从腿足上榫眼插入,向上一拉,便勾挂住了,再用木楔将霸王枨固定住。
夹头榫:是制作案类家具常用的榫卯结构。
腿足在顶端出榫,与案面底面的卯眼结合。
腿足上端开口,嵌夹牙条及牙头,故其外观腿足高出在牙条及牙头之上。
此种结构,是利用四足把牙条夹住,连接成方框,上承案面,使案面和腿足的角度不易变动,并能很好地把案面板的重量分散,传递四条腿足上来。
插肩榫:是制作案类家具的榫卯结构。
腿足顶端有半头直榫,与案面大边上的卯眼连接;腿足上端的前脸也做出角形的斜肩;牙板的正面上也剔刻出与斜肩等大等深的槽口;装配时,牙条与腿足之间是斜肩嵌入,形成平齐的表面;当面板承重时,牙板也受到压力,但可将压力通过腿足上斜肩传给四条腿足。
榫卯
![榫卯](https://img.taocdn.com/s3/m/3b41c2c5bb4cf7ec4afed071.png)
中国传统家具有别于西方家具的最大特点之一,
就是采用精巧准确的榫卯结构将家具的各个部件紧密组合连接在一起,成为结实牢固的一个整体,不用钉子,不用胶水,不用连接件,但其精巧的结构却能经受岁月的考验
记得CCTV2一个古典家具的比赛中,一个简单的丁字榫结,两根纤细的垂直木头下面却可以承受1200kg
之重
对榫卯结构的精巧,对能工巧匠的技艺,对祖先的“家具力学”,我们只有叹为观止!
允典,作为一个致力于古典家具文化领域十七年的专业企业,
也一直怀着敬仰之心,坚持中国古典家具的核心----榫卯结构,
无论在“允典”红木家具产品中,还是在“新视悟2010”硬实木家具中,榫卯结构都是被我们贯穿始终的,当然榫卯结构的家具相比起板式家具而言,其生产效率、管理成本等都劣势明显,
但其工艺价值、人工价值的凝结为每件产品的保值、增值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允典,通过十七年的发展,让古典家具实现了产业化标准化,
这也为榫卯结构在允典的传承、发扬、创新变成了可能。
当我们的销售人员在和客户交流每一件家具制作的艰辛的时候,
当客户仔细观赏着我们家具的每一个细节的时候,
我想我们或许又为古典家居文化的传播做了点什么……
粽角榫
燕尾榫
锲钉榫
锲钉榫。
古典家具
![古典家具](https://img.taocdn.com/s3/m/4150a42d453610661ed9f473.png)
古典家具制作原材料--干燥--下料--雕刻--组装成品--刮磨--打磨--上底漆--打磨--喷面漆--上蜡,交付使用古典家具要求形、色、意、质、贵五个基本点。
形就不多说了,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规格。
色是很关键的部分,古代劳动人民认为朴素的颜色是吉祥的象征,而士族阶级喜欢使用多色调的搭配,最早的时期我还没看到什么关于家具的资料,只是参考到从宋代开始人们比较讲究家具的本色位。
由于紫檀木到明代已经变的十分稀有,普通木材制造的家具本色已经难以维持较高水准,明中后期就广泛使用彩漆做涂料了。
这和我们现在的家具上色多少有点像。
意一般是必须突出家和、吉祥、如意、长寿、多福、添子、财富、官运等意境。
不同的时代古人喜欢根据拥有的财富和地位把家具形态表现出不同的意。
拿乾隆年间的家具来说,人们比较喜欢将宝石、竹丝镶嵌,拼出图案作为表面装饰,上到官家下到百姓。
质就是指质量,古代人也讲究选材的上乘,即使是普通老百姓家也希望家具能使用上好的材料,梨木,枣木,紫檀木,红木都是百姓所津津乐道的。
古人讲究材料的质量更甚于现代人,因为大多数家具在加工过程中都要选择雕刻。
其中清代家具又以广东、福建地区的雕刻为上乘,这些地方的家具工艺又对材质的要求极为苛刻。
贵,表面我们就将它理解为好的寓意。
家具代表富贵和财富早在先秦时期就非常盛行了,但是中国人是讲究风水的民族,我对风水没什么研究,这里也只能点到为止了,有兴趣你可以自己去看一下关于家居风水的书。
以上是涉及到制作工艺和材料运用,在加工的流程上我觉得你还是应该去买书参考,毕竟这是门大的学问,各地的风俗和工艺都不同,很难笼统的说清楚,希望这些对你有帮助。
吉祥文字的直接应用文字本身就具有很好的装饰性,其各种变体或书法形式都有较强的表现力,因此直接将吉祥文字装饰在家具上是一种很好的表现手段。
常用的吉祥文字有“福”、“禄”、“寿”、“喜”四个字,它们组成的吉祥图案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用各种书法或变体形式可以组成“百福”、“百禄”、“百寿”、“百喜”图,常与室内艺术品或屏风雕刻结合起来,体现出书法艺术、民族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相应相生,颇具意味。
明代红木家具制作工艺及其文化价值
![明代红木家具制作工艺及其文化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d5eb49f3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6b.png)
明代红木家具制作工艺及其文化价值明代是中国家具制作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红木家具的发端。
红木家具其质地坚硬、色泽美观、纹理优美,造型古朴典雅,堪称中国古典家具的“珍品”。
明代红木家具的制作工艺精湛,是中华传统工艺中的珍品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
明代红木家具的材料明代红木家具的主要材料是紫檀木、鸡翅木、黄花梨木、鸟瞰木等。
这些材料质地坚硬、耐久,又具有自然纹理,非常适合于家具制作。
其中,紫檀木是明代红木家具的代表之一,其质量精良,纹理独特。
明代红木家具的制作工艺明代红木家具制作工艺精湛,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精髓之一。
制作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选材:选材是制作红木家具的第一步。
工匠需要在大量的木材中选择质地最好、纹理最美的原材料。
2. 制板:制板是制作家具的重要工艺环节。
在选好的原材料上,工匠需要根据家具的大小和形状,将木材切成相应的大小和形状的板材。
3. 榫卯:榫卯是将不同的部件连接起来的重要工艺。
这需要精湛的手艺和准确的工具。
4. 雕刻、磨光:红木家具的外观设计和装饰十分丰富,工匠需要根据设计要求进行精细的雕刻和磨光。
5. 上漆:在家具制作完成后,需要进行上漆。
漆色要与家具的颜色相协调,也需要注意涂漆的均匀度和质量。
明代红木家具的文化价值明代红木家具在材料、工艺、造型上,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它是中国传统家具的精品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美审美和智慧。
1. 代表明清宫廷文化:明代时期,红木家具被广泛应用于宫廷中的建筑装饰和家具制作。
因此,明代红木家具代表了明清宫廷文化,具有非常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 体现中国传统工艺精髓:明代红木家具制作工艺精湛,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精髓之一。
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技艺,也在现代工业化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3. 展现中华民族的优美审美:明代红木家具造型古朴典雅,简约而不简单,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也代表了华夏人民的艺术高度。
中国古典家具制作工艺
![中国古典家具制作工艺](https://img.taocdn.com/s3/m/5887507a7375a417876f8f0c.png)
中国古典家具制作工艺1、水彩画《中国竹家具店》·清清代竹制家具的生产极为普遍,并已作为出口商品远销海外,对当时的欧洲家具有一定影响。
这是19世纪前期英国人所绘中国竹制家具店的写生水彩画,可以看出当时的主要产品形制和制作工艺。
2、明刻本插图中的竹制家具·明明清竹制家具不被人们所注意,迄今未有专门著述介绍。
其原因主要是制家具质脆易蛀,怕潮湿易开裂,难以长期保存。
这是明代万历年间刻本《玉簪记》中的插图,可见竹制家具在当时已经非常成熟)。
3、三屏风独板围子罗汉床各部位名称圆床榻后背及左右两侧安装围子的,京城匠师称之为“罗汉床”,其名源于园林中的“罗汉栏板”,石桥上常见这种结构,栏板相接中间不设望柱。
罗汉床的品种变化较多,一般多集中在围子上,常见的有三屏、五屏或七屏式。
4、带门围子架子床各部位名称带柱有床顶的床统称架子床,可分为“四柱床”,“六柱床”;宛如一间小屋的叫“技步床”。
其它变体形式较多,如月洞门罩架子床等。
5、一腿三牙罗锅枨加卡子花方桌各部位名称圆方桌在传世家具中最为多见,有大中小之别,俗称“八仙”、“六仙”和“四仙”。
这种“一腿三牙罗锅枨”式方桌,是明代家具中最为标准的一种方桌形式,因每一条腿与三块牙子相交,下又有罗锅枨而得名。
6、夹头榫画各部位名称画案的尺寸要大于半桌,与长条桌的区别就在于它的面较宽。
画梁与书案的区别在于前者不设抽屉而后者有抽屉。
这种夹头榫画案是明式家具中画案类的典型造型。
7、圈椅各部位名称圈椅是由清代北京工匠叫起来的,明时称“圆椅”。
它的后背与扶手一顺而下,柔和美观。
并且在坐靠时不仅肘部得以倚搁,掖下也得到支承,非常舒服。
8、三足圆香几各部位名称香几因承托香炉之功能而得名,其中圆形多于方形。
香几一般都居中摆放,应各个面都宜观赏,所以其腿足处理一般多弯曲夸张,姿态变化较为丰富。
9、灯挂椅各部位名称这种面略窄而高靠背的椅子有专称“灯挂椅”。
明清之际,椅类家具大约分成四类,靠背椅、扶手椅、圈椅和交椅。
古代明式家具33种经典榫卯结构图(动画)
![古代明式家具33种经典榫卯结构图(动画)](https://img.taocdn.com/s3/m/c7f31c7355270722182ef75e.png)
25.方材丁字结合(榫卯大进小出)
26.厚板闷榫角结合
27.厚板出透榫及榫舌拍抹头
28.椅盘边抹与椅子腿足的结构
29.直材交叉结合
30.弧形直材十字交叉
31..弧形面直材角结合
32.走马销
33.方材丁字形结合榫卯用大格肩
传递红木文化,分享红木知识。
以下列33种榫卯结构实物实拍动态图展示(涵盖了古代榫卯结构 当中最主要、实用、经典的款式结构):
1.楔钉榫
2.挖烟袋锅榫
3.夹头榫(腿足上端嵌夹牙条与牙头)
4.云型插肩榫(牙条、牙头分)
5.扇形插肩榫
6.传统粽角榫
7.双榫粽角榫
8.带板粽角榫
9.高束腰抱肩榫
10.挂肩四面平榫
11.圆柱丁字结合榫
大家好
•
榫卯,是古典家具之魂,一榫一卯之间,一转一折之际,凝结着
中国几千年传统家具文化的精粹,沉淀着流光回转中的经典家具款式
的复合传承。
随着科技的发展,家具的灵魂榫卯结构早已被人们所淡忘,取而 代之的是大工业生产阶段中的钉子和胶水,因为成本压缩后所获得的 利益更为诱人。我们一直以来都在宣传应传承中国古典家具制作中的 木匠精神,此次我们希望通过这套33种榫卯模型,能使大家(尤其是 红木从业者)拾起已被遗忘的灵魂,一起感受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传 统家具文化,与我们共同弘扬中国古典家具制作中的木匠精神。
12.圆方结合裹腿
13.圆柱二维直角交叉榫
14.圆香几攒边打槽
15.攒边打槽装板
16.一腿三牙方桌结构
17.抄手榫
18.方材角结合床围子攒接万字
19.方形家具腿足与方托泥的结合
20.三根直材交叉
21.加云子无束腰裹腿杌凳腿足与凳面结合
传统工艺制作工艺详解
![传统工艺制作工艺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73dc0cb6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54.png)
传统工艺制作工艺详解传统工艺制作而成的家具具有极高艺术性、观赏性,唯有纯实木、纯手工雕刻而成的家具方能凸显出工艺家具独特的韵味和非凡的价值。
精湛的纯手工制作赋予了家具永恒的艺术生命力。
下面给大家介绍4种最经典家具工艺一、拼花由于16-17世纪西方皇室贵族追求奢华享乐、社会名流热衷攀比排场,为室内装饰艺术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此时,装饰艺术已经不仅仅意味着“艺术”,更意味着一种“生活”。
为了赢得上流社会的青睐和订单,艺术家穷其所能、工匠穷极工巧,涌现出“布尔艺”、“拼花贴木皮”、“马丹漆”、“贴金箔”、“铜浮雕饰板”、“象牙镶嵌”、“中国和漆面贴皮”等等大量新工艺,将家具这一原本仅与生活有关的器物,演绎为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在这一系列的工艺之中,“拼花镶嵌”是其中应用最广泛、流传时间最久的一种重要工艺。
一种以不同色彩和树种的木皮拼接、在木质上呈现或具体或抽象的图案、极具装饰感的拼花地板成为木地板市场的主流,依靠变幻多彩的花色、精雕细琢的工艺、个性时尚的设计,悄悄地改变着地板曾经给人留下的呆板、冷漠的印象,在流行T台上,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尽情绽放——拼花地板。
拼花门也叫平板门,夹板门,拼画门。
拼花门的工艺是表面拼花(画)过环保植物油漆,因而可以发挥用户的艺术创造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美房间门。
石材拼花在现代建筑中被广泛应用于地面、墙面、台面等装饰,以其石材的天然美(颜色、纹理,材质)加上人们的艺术构想“拼”出一幅幅精美的图案。
目前市面上很流行的石材马赛克也是拼花的一种。
利用碎料,先制成一定规格的小块,如长方形木条、菱形木块、三角、圆等,充分干燥,刨平,然后拼按,用水泥酪素胶或皮胶等进行胶合,最后刨光涂漆。
利用小块木料拼合,可组成各种几何纹样,折成各种桌面、椅座、靠板、坐框等,可方可圆,既节约用材,又经济美观。
工匠们先用铅笔勾勒出家具表面的纹样,然后分出一个个单独的密闭形状,做成纸样,如贝壳花样、棕榈叶、木神以及小孩的头部花纹等。
榫卯结构
![榫卯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701585e0524de518964b7dd7.png)
传统家具榫卯工艺结构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将不够宽的薄板加 宽时,就用到了 “龙凤榫加穿带”。 将薄板的一段刨出 断面为半个银锭形 的长榫,再将其相 邻的薄板开出下大 上小的槽口,用推 插的方法将两板拼 合,可不使其从横 的方向拉开。拼合 粘牢之后,在其上 开一个上小下大的 槽口(带口),里 面穿嵌的是一个一 面是梯形长榫的木 条(穿带),穿带 的梯形长榫一面稍 宽一面稍窄,为了 使其穿紧,长榫都 是从宽的一边推向 窄的一边。穿带两 边出头,留做榫子
夹头榫:这类榫 卯结构在案形家 具中最常见,家 具的腿足上端开 口,嵌夹牙条与 牙头,顶端出榫, 与桌案案面的卯 眼结合,结构稳 固,桌案和腿足 角度不易变动, 又可将桌面重量 分担到腿足上来。
夹头榫结构图
插肩榫:也是 案类家具常用 的一种榫卯结 构,虽然外观 与夹头榫不同, 但其结构却与 夹头榫相似。 插肩榫与夹头 榫不同之处是 插肩榫腿足的 上端外侧被削 出斜肩,牙条 与腿足相交处 剔出槽口。
攒边打槽装板
楔钉榫
基本做法:两片 榫头交搭,同时 榫头上的小舌入 槽,使其不能上 下移动。然后在 搭口中部剔凿方 孔,将一枚断面 为方形,一边稍 粗,一边稍细的 楔钉插贯穿过去, 使其也不能左右 移动即可。
抱肩榫是有束腰 家具的腿足与束 腰、牙条相结合 时使用的榫卯。 具体做法:以 有束腰的方桌为 例,腿足在束腰 的部位以下,切 出45度斜肩,并 凿三角形榫眼, 以便与牙条的45 度斜肩及三角形 的榫舌拍合。斜 肩上还留做上小 下大、断面为半 个银锭形的“挂 销”,与开在牙 条背面的槽口挂 套
榫卯结构图与实物图对比
谢谢欣赏
北京工商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 产品设计09 胡雅
榫卯结构VS铁钉 尽显三大优势
「一物一品·第十九期」红木家具-龙凤榫篇
![「一物一品·第十九期」红木家具-龙凤榫篇](https://img.taocdn.com/s3/m/9431bdd3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5a.png)
「⼀物⼀品·第⼗九期」红⽊家具-龙凤榫篇⼀、龙凤榫⼯艺中国古典红⽊家具桌或台的⾯板需增宽时常⽤两块或更多块薄⾯板拼接起来,这时,龙风榫拼接加穿带就是最常⽤、最有效的办法,使得性坚质细的硬⽊在⼯艺⼤师们的⼿上制成复杂⽽巧妙的榫卯,从⽽造就了硬⽊家具的⼯艺特⾊。
两块相拼接的平板,板边分别起榫⾆和通背的按合构造,⼀般叫“龙凤榫”。
⼆、龙凤榫作⽤将不够宽的薄板加宽时,就⽤到了“龙凤榫”。
将薄板的⼀段刨出断⾯为半个银锭形的长榫,再将其相邻的薄板开出下⼤上⼩的槽⼝,⽤推插的⽅法将两板拼合,可不使其从横的⽅向拉开。
拼合粘牢之后,在其上开⼀个上⼩下⼤的槽⼝(带⼝),⾥⾯穿嵌的是⼀个⼀⾯是梯形长榫的⽊条(穿带),穿带的梯形长榫⼀⾯稍宽⼀⾯稍窄,为了使其穿紧,长榫都是从宽的⼀边推向窄的⼀边。
穿带两边出头,留做榫⼦。
龙凤榫加穿带,⼀般⽤于案⾯芯板、柜门、床⾯、板⼦头部等需要拼接或加固的部位。
龙凤榫拼接需要胶粘接,⽽穿带不能⽤胶,因为穿带还起到滑动导向的作⽤。
龙凤榫⽤途⼴泛、造型⼯整、拼缝严密、牢固结实,确保板⾯不波动、不变形,进⽽满⾜家具⼯艺中⾯⾯对接和平⾯稳固的需求。
这种榫卯结构衍⽣的变种⾮常多,⽤途较为⼴泛,但其完美的功能不是衍⽣变种结构所能代替的。
三、⽼挝⼤红酸枝檀雕沙发鉴赏⽼挝红酸枝学名为紫榆藤,《红⽊国标》定为红酸枝,是属黄檀属红酸枝⽊类,主要产于⽼挝,数百年⽅可成材使⽤。
①⽓味:红酸枝开锯时,⽊材散发⼀种⾟⾹,闻之有酸⾟味。
①⽓味:红酸枝开锯时,⽊材散发⼀种⾟⾹,闻之有酸⾟味。
②颜⾊:⼀般为⾚红⾊或深红⾊,在空⽓中氧化可呈暗红⾊。
③⽊质:坚⽽重,结构细腻、油质重,可沉于⽔。
④纹理:⽊纹质朴美观,优雅清新,有深褐⾊或⿊⾊直丝状条纹。
⽬前最具升值潜⼒的当属⽼挝红酸枝。
红⽊品种能进⼊收藏级别的,从明清以来,最有价值的当属海南黄花梨、⼩叶紫檀、⽼挝红酸枝。
红酸枝,从清代开始就是宫廷家具⽤料。
明智御品这套檀雕沙发采⽤了彭⽛⿎腿带托泥制式,椅⾝带有托⾸,每⼀把椅⼦看上去都透着与宝座相当的恢弘⼤⽓,背后雕饰中⼤写的拐⼦纹和细致的云纹相互映衬,有着不折不扣的中正庸和之感。
中国古典家具常见的几种榫卯结构(附图)
![中国古典家具常见的几种榫卯结构(附图)](https://img.taocdn.com/s3/m/952ac76e7e21af45b307a871.png)
中国古典家具常见的几种榫卯结构中国古典家具发展到了明清之际,除部分民间家具外,大部分宫家具及城市高档家具均采用了南洋的硬质木料,外表经水磨汤蜡处理,非常华美。
而内部则处理成半榫、闷钉、抄手榫等形式,保存外观的纹理齐整、线条顺畅。
圈口穿销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结构,做工十分讲究,明代黄花梨万历柜及圈椅上应用,可作鉴定断代的依据。
半榫破头楔破头楔用在半榫之内,易入难出。
破头楔一旦在半眼的卯里撑开后,榫头将很难再退出,是一种没有可逆性的独特而坚固的结构,最适宜用在像抽屉桌桌面下的矮老等悬垂而负重的部件上。
这种作法不常使用,因为它没法修复,被称为“绝户活”。
中国古典家具结构方法──挤楔楔是一种-头宽厚,一头窄薄的三角型木片,将其打入榫卯之间,使二者结合严密,榫卯结合时,榫的尺寸要小于眼,二者之间的缝隙则须由挤楔备严,以使之坚固。
挤楔兼有调整部件相关位置的作用。
明式官帽椅上的管门钉苏式家具通身无一处透榫,也不施胶,只是在几个关键部位用几枚竹钉来固定。
这种竹钉俗称“管门钉”,取自古代管城门的兵士“管门丁”之意。
如图中所示,搭脑与扶手上的四颗竹钉其实起到了固定全身的作用走马销“走马”源于古建术语“走马板”,是活动自由的意思。
走马销是栽销的一种,即在两顺材之间,用燕尾状栽销连接,其巧妙的结构,可使二都既紧密结合,又可拆卸自如,所以又名“仙人脱靴”。
是罗汉床围板、太师椅扶手上最常见的方便用销。
穿销穿销是在栽销的基础上延长其一端,使其贯穿于牙板的内铡,一般穿销通常有梯形的角度,边沿有燕尾形的榫口,可在增强部件强度的同时,管束其干缩湿涨的方向,使二木永远贴紧。
栽销是在两顺向木材之间凿眼垂直栽上的薄方木片,以联结固定二者间的位置。
如在桌面心板之间,床牙板与大边之间等等。
半粘牙板用钉常见有清初精美的吴式家具,通身无一处透榫,也不施胶。
只是在几个关键部位用三两枚钉来固定。
历经数百年后仍完好如初。
传统家具的镶嵌工艺
![传统家具的镶嵌工艺](https://img.taocdn.com/s3/m/a7548c09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54.png)
传统家具的镶嵌工艺家具镶嵌工艺是指将各种质地的材料镶嵌在家具上,组成各种图案的工艺。
家具镶嵌工艺起源较早,在唐代时技术已经成形,宋代时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镶嵌图案所用材料多以螺钿、金银、瓷、大理石为主,制成的物件有屏风、桌椅、筐匣等。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几种最常见的镶嵌工艺。
嵌珐琅珐琅始自元代,又名景泰蓝,曾一度失传,明景泰年间又重新兴起。
珐琅由铜板制成器形,表面粘焊用铜丝或银丝掐成的各式花纹,再将石英、长石、硝石和碳酸钠等矿物质的珐琅彩料涂在器物的丝纹里,然后以高温烧制而成。
根据制作方法大致可分掐丝珐琅、内填珐琅、画珐琅等。
当今市场上珐琅嵌器皿与同时代的景德镇官窑瓷器相比,价格较低,相对来说升值潜力更大。
百宝嵌所谓百宝嵌,就是在同一件器物上有选择性地镶嵌多种经过加工的珍贵材料,从而达到突出构图主题和强化装饰效果的目的。
百宝嵌工艺品以百宝嵌工艺技法精制而成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以所用材料名贵、制作精细费工、成品华丽精美而享誉盛名。
百宝嵌工艺出现于明代,它是在螺钿镶嵌工艺的基础上,加入宝石、象牙、珊瑚以及玉石等材料形成的镶嵌工艺,用百宝嵌成的图案花纹会随着照射光线角度的变化,发出各种各样的光彩,主要出现在中国古典家具以及工艺美术品上。
进入清代以后,百宝嵌发展成为家具制作的重要镶嵌技术之一。
通常百宝嵌工艺多用在漆器上,硬木家具上也有不少,但是在珍贵的黄花梨家具上进行镶嵌,还不是很多。
由于材料的名贵,所以黄花梨百宝嵌家具就更显得珍稀和贵重。
清乾隆年间,百宝嵌工艺十分繁盛。
扬州、广州和北京“造办处”是当时百宝嵌工艺品的制作中心,先后涌现出王国琛、卢映之、卢葵生等百宝嵌大家,制作出百宝嵌花果紫檀盒、百宝嵌花卉漆挂屏等众多精品。
百宝嵌工艺水平高超,工匠可以此技法装饰屏风、桌、椅、书架、笔筒、茶具、砚匣、书箱等。
尤其明清时期,百宝嵌技法应用于漆器和木器上,制成室内家具和摆设,备受皇宫贵族和达官贵人喜爱。
螺钿螺钿又被称为“螺甸”、“螺填”、“钿嵌”、“陷蚌”、“坎螺”,是指用螺壳与海贝磨制成人物、花鸟、几何图形或文字等薄片,根据画面需要而镶嵌在器物表面的装饰工艺的总称,是中国特有的艺术瑰宝。
古代明式家具经典榫卯结构原理图(33种)
![古代明式家具经典榫卯结构原理图(33种)](https://img.taocdn.com/s3/m/55d3d442e518964bcf847c45.png)
古代明式家具三十三种榫卯结构图榫卯,是古典家具之魂,一榫一卯之间,一转一折之际,凝结着中国几千年传统家具文化的精粹,沉淀着流光回转中的经典家具款式的复合传承。
随着科技的发展,家具的灵魂榫卯结构早已被人们所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大工业生产阶段中的钉子和胶水,因为成本压缩后所获得的利益更为诱人。
我们一直以来都在宣传应传承中国古典家具制作中的木匠精神,此次我们希望通过这套33种榫卯模型,能使大家(尤其是红木从业者)拾起已被遗忘的灵魂,一起感受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家具文化,与我们共同弘扬中国古典家具制作中的木匠精神。
以下列33种榫卯结构实物实拍动态图展示(涵盖了古代榫卯结构当中最主要、实用、经典的款式结构):1.楔钉榫2.挖烟袋锅榫3.夹头榫(腿足上端嵌夹牙条与牙头4.云型插肩榫(牙条、牙头分造)5.扇形插肩榫7.双榫粽角榫9.高束腰抱肩榫10.挂肩四面平榫11.圆柱丁字结合榫12.圆方结合裹腿13.圆柱二维直角交叉榫14.圆香几攒边打槽15.攒边打槽装板16.一腿三牙方桌结构17.抄手榫18.方材角结合床围子攒接万字19.方形家具腿足与方托泥的结合20.三根直材交叉21.加云子无束腰裹腿杌凳腿足与凳面结合22.插肩榫变形23.平板明榫角结合24.柜子底枨25.方材丁字结合(榫卯大进小出)26.厚板闷榫角结合27.厚板出透榫及榫舌拍抹头28.椅盘边抹与椅子腿足的结构29.直材交叉结合30.弧形直材十字交叉31..弧形面直材角结合32.走马销33.方材丁字形结合榫卯用大格肩传递红木文化,分享红木知识。
古典家具榫卯构造之八十一法
![古典家具榫卯构造之八十一法](https://img.taocdn.com/s3/m/7e8a1e24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b6.png)
古典家具榫卯构造之八十一法古典家具榫卯构造之八十一法一、基础介绍古典家具榫卯构造是中国传统家具制作中的一种重要技术,也是古代家具制作中最常用的连接方式之一。
它以榫和卯的相互咬合为基本原理,通过精密的加工和拼接,使家具结构更加稳固、坚固。
榫卯结构因其优良的特性,成为了古典家具制作中的一大招牌。
二、榫卯的分类根据榫卯的形状和功能,榫卯可以分为很多种类,其中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 方榫方卯:这是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榫卯结构,榫和卯都呈方形,可以用于连接家具的框架或者抽屉的组装。
2. 圆榫圆卯:榫和卯都呈圆形的结构,在特定的工艺中,比如雕花和镂空等方面应用更为广泛。
3. 斜榫斜卯:榫和卯的角度不同,可以用于连接斜面或者倾斜的家具部件。
4. 十字榫十字卯:榫和卯呈十字形状,可以用于连接较大的家具部件,具有很高的强度和稳定性。
5. 桥榫桥卯:榫和卯相互嵌套,这种结构可以用于连接搁板或者横梁部分。
三、榫卯的制作工艺榫卯的制作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下料、加工、组装等过程。
以下是榫卯制作的一般流程:1. 选材:选择高质量、适合的木材作为原料,确保榫卯的强度和稳定性。
2. 设计:根据家具的使用要求和结构特点,设计合理的榫卯结构,确定每个榫卯的形状和大小。
3. 下料:根据设计要求,将木材切割成适合制作榫卯的板材,注意保持木材的平整和尺寸精确。
4. 加工:使用木工工具,将板材进行榫卯的加工,包括榫口的开凿、卯口的加工等。
5. 组装:将加工好的榫卯部件进行组装,通过榫和卯的精确咬合,拼接出稳固的家具结构。
四、榫卯结构的特点榫卯结构在古典家具制作中有着独特的优点和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高强度:榫卯结构通过精确的加工和咬合,使家具的承重部位更加稳固,能够承受更大的力量。
2. 稳定性:榫卯结构使家具的各个部件相互牢固地连接在一起,不易松动或变形,保持长期的稳定性。
3. 美观性:榫卯结构可以隐藏连接件,使家具表面光滑整洁,呈现出古典家具独特的美感和品质。
中国古典家具的工艺特征
![中国古典家具的工艺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577d0e4f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9e.png)
中国古典家具的工艺特征
中国古典家具在工艺上有以下特征:
1. 传统手工制作:中国古典家具的制作大多采用传统手工工艺,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每一步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师傅手工操作。
这种传统手工工艺保证了家具的质量和精细度。
2. 纯手工雕刻:中国古典家具的雕花图案都是采用纯手工雕刻而成,没有使用机器设备。
师傅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和风格来雕刻不同的图案,这样每一件家具都是独一无二的。
3. 选材考究:中国古典家具的选材非常考究,一般会使用传统的名贵木材,如紫檀、酸枝、黄花梨等。
这些木材都具有优美的纹理和色泽,经过精心处理后,可以制成精美的古典家具。
4. 榫卯结构:中国古典家具的榫卯结构非常牢固,可以使家具更加稳定。
这种结构也便于拆装和修补,方便了家具的维护。
5. 简约内敛的造型:中国古典家具的造型一般都比较简约内敛,强调的是自然的美感和质朴的气质。
这种风格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也更加适合中国人民的生活习惯。
家具史—— 春秋战国时期的家具
![家具史—— 春秋战国时期的家具](https://img.taocdn.com/s3/m/c7316e01c281e53a5802ff78.png)
鲁班
春秋战国时期家具——梓匠与鲁班
墨斗
春秋战国时期家具——梓匠与鲁班
明代午荣编辑成的《鲁班经》
02
髹漆工艺
春秋期,髹漆工艺又 向前进了一大步 这时的彩漆家具,色彩鲜艳, 黑地位主,配以红色彩绘。 漆器彩绘中有红、黄、蓝、 白、黑五色及其他复色,其 颜料有朱砂、石黄、红土、 白土等矿物性颜料和蓝靛等 植物性染料,可谓五颜六色。
浮雕
春秋战国时期家具——雕刻工艺
湖北曾候乙墓出土的漆案
河南信阳出土雕花木案
春秋战国时期家具——雕刻工艺
透雕:把浮雕花纹以外的地子凿空,用虚实相间的艺术效果来衬托主题花 纹,也有较好的装饰效果。
战国彩绘描漆小屏风
04
榫卯结构
春秋战国时期家具——榫卯结构
榫卯(sǔn mǎo):是在两个木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 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这是古代 中国建筑、家具及其它木制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 榫头 榫
• • • • •
彩漆家具,色彩艳丽,漆色 丰富,髹漆工艺达到一定水 平 不同身份的人按规定使用不 同的漆色。 很多漆器取代了青铜器 春秋战国时期漆家具的品种 有明显增加,装饰技法多用 为后来汉代成为漆家具的高 峰期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家具——家具种类
俎
床
禁 箱
屏风
几 案
家具种类
01
案
春秋战国时期家具——案
四龙四凤铜方案
• •
•
•
战国时代的家具,也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通高36.2cm,上框边长47.5cm。为低矮小 巧的家具 案的最下端是四只挺立的鹿,围成一个圈 座,座上有四条飞龙盘曲,在四龙中间又 有四只凤鸟展翅欲飞。四只龙头构成四角, 架起四方案框。 案面原本可能是漆木的,现在已经没有了, 只剩下框架。此案设计十分独特,制作精 巧,铸造工艺十分复杂,但是造型繁而不 乱,是实用与美观的最好结合。
家具榫卯结构讲解与审美
![家具榫卯结构讲解与审美](https://img.taocdn.com/s3/m/689580f8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f1.png)
中国家具之榫卯结构讲解三碰肩,又名棕角榫,其做法通常是将要支撑的立柱顶端处开长短两个榫头,三碰肩,又名棕角榫,其做法通常是将要支撑的立柱顶端处开长短两个榫头,两侧为榫肩,两侧为榫肩,两侧为榫肩,靠里靠里面为直角平肩,在需要支撑的面板上开出相应的卯眼,靠外面的卯眼上面挖出一块和梯形格角一样的缺口,两根木枨榫对卯眼一扣即可连接。
在这样连接后,家具结构的两个看面上各有一个肩,而腿足或立柱部位留有一个肩,三个肩碰在一起故叫三碰肩。
凡是有盖或有底的家具部位都可使用这种结构连接。
三碰肩是一种比较科学的做法,它的榫头在中间,两边均有榫肩,可以辅助榫头承受部分压力不易扭动,加强了竖材的支撑能力,使得家具坚固耐用,同时也打破了结构处横竖线条平直过于呆板的气氛,锦上添花地烘托出家具流畅的线条美。
但在制作时必须要注意,长短榫头的大小长短一定要与卯眼部分的大小深浅吻合,绝不能任意为之,长短一定要与卯眼部分的大小深浅吻合,绝不能任意为之,否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否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否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即便横竖即便横竖两材连接上了家具也不牢固。
还有的厂家图省事,本来三碰肩应为长短两个榫头,他们却简化成一个榫头,这无疑也会让家具的牢固度受影响。
图一:大柜的三碰肩结构图二:长短榫细部图图三:卯眼细部图图四:带卯眼的柜帽图五:三碰肩组装示意图图六:长短榫插入面从民间家具看中国榫卯之美目前国内欣赏古典家具的价值标准,基本还停留在对黄花梨和紫檀等硬木材料花纹的审美趋向、造型的比例协调和表面漆面的风化和包浆上,大抵不超过以上三种。
这些只是停留在对家具表面的视觉来评判的价值标准,而没有从传统文化的诸多领域、哲学思想、军事理论、文学艺术、生活习惯等方面,多视角地分析和研究。
虽然古人在《营造法式》 《鲁班经》 《长物志》中有描写木做工艺的论述,但是局限于“材美工巧”上。
榫卯结构并没有作为一种科学发明在家具中加以记载。
欣赏中国古典家具的精神,笔者一直认为中国家具除“材美工巧”之真正组成家具灵魂的是榫卯结构。
10种家具传世工艺,堪称经典!
![10种家具传世工艺,堪称经典!](https://img.taocdn.com/s3/m/f9c73bd1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76.png)
10种家具传世工艺,堪称经典!中国古典家具以明清家具为代表,它们集传统文化与技艺于一体,体现了中国家居文化的独有气质。
明清家具的艺术成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在世界家具领域中享有盛誉,被世人誉为“东方艺术的一颗明珠”。
中国古典家具工艺里,除榫卯、雕花等等我们熟知的制作工艺,还有十种传世装饰的工艺,更是极致精美!1螺钿螺钿,又称螺甸、螺填、钿嵌,是一种用螺壳与海贝磨制成人物、花鸟、几何图形或文字等薄片,根据画面需要而镶嵌在器物表面的装饰工艺,有强烈的视觉效果。
螺鈿相传起源于商代的漆器,至唐代,中国的螺钿工艺已达到相当成熟的地步,清代是螺钿家具达到高峰的时期,同时又受到清朝宫廷的青睐。
▲明黑漆撒螺钿珐琅面龙戏珠纹圆凳高1025px,面径1062.5px清宫旧藏凳面圆形,中央嵌圆形掐丝珐琅双龙戏珠纹面心,凳面侧沿下起阳线,有束腰,束腰上分5段嵌装绦环板,各段中间开委角长方形透光,束腰下有托腮,壸门式牙子,鼓腿膨牙,足端削成内翻卷云足,下踩托泥。
此圆凳通体髹黑漆地,在漆地上密施研磨极细的螺钿砂粒,使整个圆凳视之流光溢彩,此种做法称“撒螺钿”。
2百宝嵌百宝嵌,又称“周制”,工艺出现于明代,进入清代以后,百宝嵌发展成为家具制作的重要镶嵌技术之一。
通常百宝嵌工艺多用在漆器上,硬木家具上也有不少,当然,也会有个别土豪把百宝嵌用在昂贵的黄花梨家具上,那就更是价值连城了。
百宝嵌是在螺钿镶嵌工艺的基础上,加入宝石、象牙、珊瑚以及玉石等材料形成的镶嵌工艺。
它采用珍珠宝石及其他各种名贵材料来对器物进行镶嵌,百宝嵌的图案花纹会随着照射光线角度的变化,发出各种各样的光彩,是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一绝。
明末清初黄花梨百宝嵌蕃人进宝图顶竖柜高272.5厘米,长187.5厘米,宽72.5厘米此柜以杂木为骨架,黄花梨三面包镶。
柜为四面平式,分上下两层,由上层顶柜及下层的立柜组成。
柜的正面上下各装四门,门上设有黄铜面叶及合页,两门中间为立栓,可以随时拆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中国古典家具制作工艺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中国古典家具制作工艺1、水彩画《中国竹家具店》·清清代竹制家具的生产极为普遍,并已作为出口商品远销海外,对当时的欧洲家具有一定影响。
这是19世纪前期英国人所绘中国竹制家具店的写生水彩画,可以看出当时的主要产品形制和制作工艺。
2、明刻本插图中的竹制家具·明明清竹制家具不被人们所注意,迄今未有专门著述介绍。
其原因主要是制家具质脆易蛀,怕潮湿易开裂,难以长期保存。
这是明代万历年间刻本《玉簪记》中的插图,可见竹制家具在当时已经非常成熟)。
3、三屏风独板围子罗汉床各部位名称圆床榻后背及左右两侧安装围子的,京城匠师称之为“罗汉床”,其名源于园林中的“罗汉栏板”,石桥上常见这种结构,栏板相接中间不设望柱。
罗汉床的品种变化较多,一般多集中在围子上,常见的有三屏、五屏或七屏式。
4、带门围子架子床各部位名称带柱有床顶的床统称架子床,可分为“四柱床”,“六柱床”;宛如一间小屋的叫“技步床”。
其它变体形式较多,如月洞门罩架子床等。
5、一腿三牙罗锅枨加卡子花方桌各部位名称圆方桌在传世家具中最为多见,有大中小之别,俗称“八仙”、“六仙”和“四仙”。
这种“一腿三牙罗锅枨”式方桌,是明代家具中最为标准的一种方桌形式,因每一条腿与三块牙子相交,下又有罗锅枨而得名。
6、夹头榫画各部位名称画案的尺寸要大于半桌,与长条桌的区别就在于它的面较宽。
画梁与书案的区别在于前者不设抽屉而后者有抽屉。
这种夹头榫画案是明式家具中画案类的典型造型。
7、圈椅各部位名称圈椅是由清代北京工匠叫起来的,明时称“圆椅”。
它的后背与扶手一顺而下,柔和美观。
并且在坐靠时不仅肘部得以倚搁,掖下也得到支承,非常舒服。
8、三足圆香几各部位名称香几因承托香炉之功能而得名,其中圆形多于方形。
香几一般都居中摆放,应各个面都宜观赏,所以其腿足处理一般多弯曲夸张,姿态变化较为丰富。
9、灯挂椅各部位名称这种面略窄而高靠背的椅子有专称“灯挂椅”。
明清之际,椅类家具大约分成四类,靠背椅、扶手椅、圈椅和交椅。
图中的靠背椅形似南方制灯架而得名。
10、玫瑰椅各部位名称玫瑰椅的名称由来尚无处考证。
南方人称之为“文椅”,可能是因为文人喜欢使用而得名。
玫瑰椅轻为轻便,靠背不挡视线,但其搭脑正当人背部,适合坐以写作而不宜靠坐休息。
11、无束腰罗锅枨加矮老管脚枨方凳各部位名称在无束腰的方凳中,直足直枨是其基本形式。
枨子与凳面所用的短柱称“矮老,起加固作用。
枨子做成拱背形的,被称为”罗锅枨“。
腿足于端所安装的枨子叫“管脚枨”。
12、四开光坐墩各部位名称坐墩也叫“绣墩”,由于它上面多覆盖一方丝绣座垫而得名。
坐墩的开光来自于古代藤墩用藤条盘圈成形的壤壁。
弦纹及上下周边的钮扣状装饰象征绷在鼓面皮革边和帽钉。
其它变体形式非常之多。
13、圆角柜各部位名称圆角柜的柜顶有三面喷出,称为“柜帽”,柜帽转角处多被削成圆角;另一个特点就是它的门扇不靠合页开启,而是利用设在门上的门轴开关;这种柜式造型挺拔,侧脚显著。
14、清式家具上的镶珐琅装饰这是清式柜的局部,采用镶錾花鎏金的铜板来装饰抽屉面,地子施珐琅彩。
珐琅彩是由西方传入的瓷器釉彩,低烧成,氧化金属着色剂,质地细润,色明亮。
铜胎珐琅也是一种特殊工艺。
15、红木炕桌上的青花镶面、清、嘉庆镶嵌是清式家具的主要装饰手法之一,继承前代业已成熟的技艺基础之上,又在镶嵌材料上有所扩展。
同一时期的南方瓷业也相当发达,制瓷工艺领先于世界各国,象这样大面积高温瓷板不变形,而且釉色统一的桌面,在当时并不罕见。
16、清式家具上花样多变的束腰明清家具多有束腰。
束腰是从须弥座造型变化而来,在家具上系面框和牙条之间的缩进部分。
这是我国传统家具的典型特征之一清式家具的束腰装饰丰富多变,工匠们创造了数不清的式样和变体,而且较少雷同。
17、清代家具上抽屉面的浮雕图案注重装饰性是清代家具最显著的特征,为了达到瑰丽多姿、千变万化,使用了不同的雕饰手法,雕刻工艺仿剔红漆器、仿竹刻、甚至仿牙雕,现代技工无法与之匹敌。
18、楠木木纹楠木体轻,不变型不开裂,价格昂贵。
金丝楠木家具迎光可见闪现的金丝,非常美现。
宫中常用楠木制床、榻、触之不凉,其它硬木不具备这种优点。
19、老黄花梨木纹这是仅次于紫檀木的名贵木材。
老黄花梨中常见木疤,平整不裂,俗称“鬼脸儿”。
由于明朝及清初大量使用此类木材,使之在乾隆年间急速减少,今天我们能见到的正宗老黄花梨木家具都是清代乾隆以前的产品。
20、乌木木纹乌木体重,基本没有纹理,表面有细碎小口,如风吹日晒一般。
单独的乌木家具不多见,常与黄花梨、黄柏等搭配使用。
21、柞榛木木纹此木有类似鸡翅木的纹理,质地坚硬、表面光亮又似红木,在苏北皖南一带有大量柞榛木制成的家具。
22、铁力木纹产于广东,是清代广做红木家具的前身。
铁力木的纹理清晰,完全由棕眼管孔组成,经磨光上蜡,棕黄相间,久用之后则色重,极受文人雅士的喜爱。
23、南榆木纹南榆指产于江、浙一带的榆木品种,色偏红棕,木质比北榆相对而言较细些,多疤结,价廉易得。
24、北方榆木纹北榆棕眼疏密渐变分散,木色发黄白。
北方传世的各代民间古家具几乎主要是这种木材制成。
北榆材幅宽大,色泽明快。
25、新鸡翅木木纹鸡翅木有新、老之分。
新鸡翅木有黄斑、红斑,不甚净,传世新鸡翅木家具时间普遍偏晚。
鸡翅木与铁力木木纹相似。
26、老鸡翅木木纹鸡翅木树生红色果实,唐诗“红豆生南国”即指此树。
老鸡翅木份量较轻,纹理浅褐浅黄相间,木质松脆易切削,成品家具传世极少。
27、新花梨木纹自清代晚期开始,至今一直在进口的花梨木,是相对于“老”花梨而言。
其实所谓老花梨根本不存在,只是一些近似黄花梨的普通花梨而已。
新花梨所制家具多为晚清式样,偶见明式,也是民国仿制的。
28、新红木纹一般指我国广东、云南一带引种栽培的新品种,其品质不如老红木。
也有认为新红木是进口的。
总之,新红木色较老红木为浅淡。
新红木的家具式样都很晚,晚清至民国时最多。
29、广做老红木木纹老红木材幅较宽大,棕眼细长,比紫檀轻比黄花梨重。
广东人更喜欢明代的紫檀、铁力之色之重,所以选用红木亦倾向色深者。
30、苏做老红木纹清代中期,紫檀和黄花梨日渐难求,开始从南洋进口红木以替代,这一时期的红木被冠以“老”字以区别后来的新红木。
苏做家具常用色浅呈棕黄色之红木,这与欣赏习惯有关。
31、波罗哥木纹波罗哥木色泽如同楠木,比楠木更坚硬、更沉重一些,是广做家具常用的一种木料。
广东一带的工匠常精工细做、染色烫蜡以充红木。
32、核桃木纹主要出产于山西一带,所以它是晋做家具中比较常见的材料。
该木经水磨烫蜡后有硬木光泽,其质细腻,易于雕刻,色泽灰淡柔和。
33、虎皮樟木木纹樟木产于江南广大地区,唯福建、台湾为最。
其树径粗大,材幅宽,花纹美丽,其中红樟似虎皮者最名贵。
樟木有浓烈的香味,可避虫,宜于制造衣箱。
34、北方柏木木纹柏木色黄,质地细密,比较耐水,多疤节。
有香味,也是一种药材。
上好的棺木也用柏木制作,北京出土的几处著名汉墓都有用干百根柏木整齐堆叠而成的“黄肠题凑”,有香气而且耐腐。
35、缎杨木木纹指“小叶杨”,它有缎子一般的光泽,故名。
而大叶杨、胡杨等杨树品种是在20世纪中期才出现。
缎杨木质地细软,性情稳定,价廉易得。
一般用于榆木家具的附料或大漆家具的胎骨。
36、杵榆木木纹北方榆木棕眼疏密渐变较为分散,木色发黄白;南方榆棕眼细密集中成线,质坚色红;东北榆木常有细密分布的砂粒状小斑点,材质更加疏松,俗称“沙榆”,关内极少见早于民国的沙榆古家具。
37、高丽木木纹明朝时多有进口木材。
其时朝鲜有“高丽国”之称,所有以当时那一批进口木材称为高丽木。
高丽木色泽土黄,烫蜡后似黄花梨,当时在北方很受欢迎。
清宫造办处常用高丽木制作冰床、船椅等质轻而坚固的物品。
38、腿足线脚举例(扁圆、扁方类断面)圆、方、扁圆、扁方这四类腿足形状,只是个大致的分类。
有的家具腿足变化丰富,整条腿足的线条,轮廊、弧度、粗细几乎无一处相同,线脚就更加复杂了。
39、腿足线脚举例(圆、方类断面)家具腿足有各种线脚,其线与面的处理各不相同,它是家具装饰的一种重要手法而已。
40、边抹线脚举例(上下对称)传统家具的线脚看似简单,不外乎“平面”或“混面”及“凹面”;线条也不外乎阴线与阳线。
但仔细分析其深浅宽窄、舒敛紧缓、平扁高立,相当复杂,稍有改变,就会影响到整个家具的精神面貌。
41、冰盘沿线脚举例在凳、椅、桌、案、床、柜等家具上都有线脚,线脚有上下对称或不对称之分,不对称者俗称“冰盘沿”,就如同某种盘子的边缘。
图中所给是古典家具上常见的冰盘沿线脚。
42、明式官帽椅上的管门钉苏式家具通身无一处透榫,也不施胶,只是在几个关键部位用几枚竹钉来固定。
这种竹钉俗称“管门钉”,取自古代管城门的兵士“管门丁”之意。
如图中所示,搭脑与扶手上的四颗竹钉其实起到了固定全身的作用。
43、插销镜框、玻璃灯笼、碧纱橱等多见用这种销法,制做要求精致,起线并暗藏于线条之中。
44、走马销“走马”源于古建术语“走马板”,是活动自由的意思。
走马销是栽销的一种,即在两顺材之间,用燕尾状栽销连接,其巧妙的结构,可使二都既紧密结合,又可拆卸自如,所以又名“仙人脱靴”。
是罗汉床围板、太师椅扶手上最常见的方便用销。
45、桌挂销亦称偏口挂销。
这种挂销是明清硬木桌类家具腿部与牙板结合部必用的结构。
其牢固程度高,不会丢失,配合“抱肓榫”,有较强的抗扭力。
桌挂销有定位准确、可反复拆装、越打越严的特点,便于长途运输,是苏、广及宫廷造办处硬木桌子上必用的销子。
46、穿销穿销是在栽销的基础上延长其一端,使其贯穿于牙板的内铡,一般穿销通常有梯形的角度,边沿有燕尾形的榫口,可在增强部件强度的同时,管束其干缩湿涨的方向,使二木永远贴紧。
47、透销是在栽销的基础上,使销子延长并通透于其一板材的中心,多见于大型的铁力、紫檀等床案厚重的牙板与大边的拍合,十分坚固。
48、栽销是在两顺向木材之间凿眼垂直栽上的薄方木片,以联结固定二者间的位置。
如在桌面心板之间,床牙板与大边之间等等。
49、修理断腿的钉在北京的旧家具行,修理那些不散架的家具或断损的家具时,往往首先使用“三簧钻”打开原有的旧钉、或者开孔打入新钉,以恢复原有面貌。
“三簧钻”是北京匠师特制的一种钻具。
50、半粘牙板用钉常见有清初精美的吴式家具,通身无一处透榫,也不施胶。
只是在几个关键部位用三两枚钉来固定。
历经数百年后仍完好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