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互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符号互动论解释生活现象符号互动论作为一种关注个体行为的社会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符号互动论认为,人的行动是有社会意义的,人们之间的互动是以各种各样的符号为中介进行的,人们通过解释代表行动者行动的符号所包含的意义而做出反应,从而实现他们之间的互动。

布鲁诺指出,符号互动论归根结底基于三个简单的前提。

第一、个人对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他对事物赋予的意义为基础的。人类对某一客观事物所发出的行动,主要是人类对客观事物所赋予的意义而定。同一事物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

在中国,喜庆的日子里人们喜欢穿红色的衣服、挂大红灯笼、贴红对联、红字幅,新年的时候送“红包”,光荣榜叫“红榜”,先进单位叫“红旗单位”。。。。。。人们对红色的热爱,在喜庆的日子里热衷于运用红色,正是因为红色在中国代表着吉祥、喜庆与热烈的意义。但是,在西方这样的日子里,人们很少或几乎不用红色,因为红色在西方代表暴虐、凶残,甚至淫荡、放荡的含义。著名汉学家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一书时,考虑到红色在西方的贬义,十分巧妙地选用了《红楼梦》原有的名字《石头记》,翻译成《The story of stone》。

第二、这些意义产生于互动过程之中。布鲁默认为“事物对于某人的意义产生于其他人对这个人采取的与此事相关的行动当中。他们的行动致使确定了事物对某人的意义”。

周正老师是财院“四大才子”之一,他鲜明、尖锐而务实的观点

对自己影响深刻。然而他的思想对我自身的影响和意义,是建立在两次大的互动的基础上的而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起初,当大二正在为选修哪门课迷茫的时候,几乎每个学长都告诉我要选择周老师的心理学,而且要早行动。听了他们的话,我对周老师有了一定的了解,选择了周老师的心理学课。所以与他们的互动,是我受周老师思想影响的开始,也是周老师心理学对于我的生活的意义的开始。接着,在选修课上见到了周老师,坚持每周去听他的课,在课堂上与周老师进行思想互动,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开始喜欢用周老师推荐的思考方法来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他的心理学已经成了自己生活的指南针,这是第二次大的互动使周老师对我产生的意义。

第二、“这些意义不是固定的,而是通过自我解释过程得到修正”。事物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中,所以他不是固定的东西。

周老师的讲课,受到很多学生的喜欢,听了学长们的建议后,我也开始对的他充满崇拜。但是如果我听了几节课后,发现他的想法自己并不喜欢也不愿意接受,我的崇拜会一点点的减少以致消失。那么在我看来,他对我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所以,某些事物对个体的意义并不是固定的,会在人与人的互动、个人的经验中变化。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知识、经历,我们对社会和他人的解释总是受到我们的这些特殊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同一事物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同一事物在不同的阶段也会对人有不同的意义。因为意义的不同,人们的行为也就会有所差异。

哲学与社会学系

081301班

王乐乐(学号200841301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