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论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单论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单论述](https://img.taocdn.com/s3/m/58fe9a31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f6.png)
一、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义与侠义之分:①、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②、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①、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②、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恩格斯个人条件;3、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①、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当时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密切相关;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尤为巨大,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②、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4、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内容及其重大意义;①、“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②、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真正科学的理论;5、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6、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极其表现;①、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②、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ⅰ.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ⅱ.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ⅲ.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ⅳ.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7、简述度的含义以及把握度的意义;①、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②、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的意义;③、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限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④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8、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9、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1、对立统一规律即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又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它揭示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领域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2它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因为:①它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②、它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④、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与斗争的焦点之所在;10、简述规律的含义及其特点;①、规律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②、规律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运行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任意地创造或消灭规律,也不能任意地改变规律;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第二,普遍性;规律的普遍性是指,规律不是只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象是起作用,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11、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它是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认识, 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点;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它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唯物论;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辩证法;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13、简述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1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2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①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②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④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14、简述社会改革的含义及其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①、改革的含义: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持续存在与发展或自我完善,而对社会实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②、作用:ⅰ.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ⅱ.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ⅲ.在社会经济、政治等社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15、简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作用;①、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②、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6、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及其意义;①、群众观点包括四个基本观点:一是相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三是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四是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②、群众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以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方法和领导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群众路线的意义部分自由发挥;17、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①、两者含义:经济基础是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该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制度;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一对内部矛盾;在这对矛盾中,经济基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决定作用;上层建筑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的地位;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ⅱ.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③、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先进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帮助它确立、巩固和发展,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这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变为腐朽落后的经济基础时候,它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18、简述生产力的含义以及生产力系统的要素;①、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②、现代生产力系统包括四类要素:ⅰ.独立的实体性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ⅱ.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ⅲ.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ⅳ.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19、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①、这两对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②、这两对矛盾制约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着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30、简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根据已有的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可以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作如下的概括: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②、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③、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④、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1、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①、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②、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③、经济的计划调节管理和商品经济消失;④、阶级的消灭和国家自行消亡;⑤、精神境界极大提高;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⑦、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二、论述题:32、试述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答: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又为意识所反映的一切客观实在;意识则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对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2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反作用于物质;3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4改革开发以来,我们恢复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实际的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实践证明,是否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3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说明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对实际工作的重要意义;答: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主要表现在:第一: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第二:发展新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形而上学则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外力推动的结果,因而只看到矛盾的一个方面,看不到另一方面,坚持一点论;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3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观察事物,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这样可以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避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少犯错误,取得成功; 34、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答:1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客观规律是物质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按规律办事;坚决反对片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视规律,盲目蛮干;“大跃进”的沉痛教训我们必须永远铭记,我们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35、从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说明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答:1从起源上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2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社会的产物;3从作用上看,意识对物质的作用必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才能实现;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遵循运动的客观规律,具有必要的物质手段;3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答: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主要表现为矛盾双方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条件性;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37、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的原理,以及这一原理对我们认识事物的指导意义;答:1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自身组成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由于事物本质自身中的矛盾,本质有时以假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假象是事物本质的反面现象;2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A、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B、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3掌握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A、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对立的,我们对事务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有必要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质;B、本质的现象是统一的,对大量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38、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并运用这一原理说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答: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又为意识所反映的一切客观实在;意识则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对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3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按规律办事;我国最大的实际是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当前国际和国内的实际出发,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这样才能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39、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其关系,并说明这一原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答:1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2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3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经济技术联系非常密切,我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吸收国外资金,发展我国的经济;我国的对外开放必须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地借鉴和吸收国外一切文明成果,努力避免和消除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40、试述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并指出唯心主义运动观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运动观的主要错误;答:1运动是指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的方式;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一方面,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一不是处于运动中;另一方面,世界上也不存在无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一切运动总是物质的运动;3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动割裂开来;前者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后者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41、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如遇到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医生,又具有良好的医疗设备和必要的药物,就可能得救,起死回生;如果遇到不负责任、医术不高的庸医,又缺少必备的医疗条件,病人就可能命丧黄泉;但如果病人已病入膏肓,无论医术多么高明的医生,无论用什么灵丹妙药,病也不会有再生的可能;结合这种情况,说明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答:1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生命垂危的病人之所以能起死回生,是因他的机体还有再生的根据;2外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生命垂危的病人,遇到两种不同的医生和好坏不同的医疗条件,就会造成起死回生和命丧黄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病人病入膏肓,机体内部失去再生的根据,无论多么高明的医生和多么良好的医疗条件,都不能使病人再生;4既然内因和外因在事物的发展中都起作用,所以在观察事物时,要把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既要看到内因,又不忽视外因;42、试述认识的反复性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答:1认识的反复性是由以下原因决定的;首先,从客体方面来考察;其二,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事物的本质并不是一开始就显露在外面,而是要经历一个过程才逐渐暴露出来;其三,任何事物都是具体的,都是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的;客体的这些特点,决定人们对它的认识必须经历反复的过程;从认识主体来考察,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主体的这些特点,决定其必须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2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步摆脱了这种观念,认识到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3、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及坚持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重要意义;答:1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人心向背决定一切,我们要永远不脱离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在一起;44、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并用以说明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答: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既是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有如下关系: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第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透;第三,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3、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是绝对的真理,但是,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我们又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不能把它当成终极真理和教条主义;45、用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说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答:1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都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必要条件;地理环境主要通过影响生产的发展,直接、间接地制约社会的发展;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人口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2环境与人口是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3根据我国国情,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坚持保护环境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使人与自然关系相协调;合理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46、试述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答:1社会革命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是用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落后的社会制度;社会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它不会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据性质;2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革命阶级的政权;社会改革则是由统治阶级或统治阶级内部的某种社会势力、社会集团发动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3从历史上看,社会革命往往要通过暴力革命的形式;社会改革一般不需要采取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和暴力冲突的形式;47、试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答:1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而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3我国的经济体制改。
马原理论述题模板
![马原理论述题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24ac5502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af.png)
马原理论述题模板一、问题引入问题引入部分需要简要介绍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的问题或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运动规律和解放方法,使人们能够正确认识和改造社会现实。
在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论述题的写作技巧,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问题阐述在问题阐述部分,我们需要明确论述题的内容和要求,并简要描述解答问题所需要的论述步骤。
本题要求我们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对特定问题进行深入阐述。
解答论述题时,我们可以采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方法和理论体系,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分析。
在论述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论点的逻辑性、条理性和深度。
三、论述步骤1. 理论回顾和引用在论述步骤中,我们需要回顾和引用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以明确论述的基本框架和依据。
2. 问题分析与解释在问题分析与解释部分,我们需要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释,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内在联系和影响。
3. 观点论证和论点展开在观点论证和论点展开部分,我们需要针对问题提出具体的观点,并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论点展开。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问题进行剖析,以增加论述的丰富性和深度。
4. 理论应用和实践联系在理论应用和实践联系部分,我们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与实践相结合,探讨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和指导作用。
5. 结论总结和观点概括在结论总结和观点概括部分,我们需要对论述的观点进行总结和概括,并明确回答问题或提出进一步的思考和探讨。
四、举例说明以下是一个具体问题的论述题模板:问题:试析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1.理论回顾和引用:回顾马克思主义关于改革开放的理论和方法。
2.问题分析与解释:分析实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动因和目的,并解释其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3.观点论证和论点展开:提出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和社会转型的深远影响,并进行论证和论点展开。
马克思原理论述题
![马克思原理论述题](https://img.taocdn.com/s3/m/1efec0eb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24.png)
马克思原理论述题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
它的核心观点是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
马克思主义主张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过程,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日益尖锐,这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主张实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建立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在每一个社会形态中,都有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的上层建筑,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阶级斗争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无产阶级作为被剥削的阶级,具有历史使命去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取代了私有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人们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的自由和平等得到了根本保障,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优化也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目标和战略。
无产阶级革命要通过强大的革命组织和政党来实现,通过武装斗争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社会主义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行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总之,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历史发展理论,它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和社会变革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民的利益,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简答论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简答论述](https://img.taocdn.com/s3/m/5996848171fe910ef02df807.png)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
5. Leabharlann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抛弃了它的形而上学,并根据新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材料,对它们进行革命的改造和发展,从而把辩证法和唯物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则为马克思主义
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
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一项伟大任务。
时代的需要本身即孕育着马克思主义的
产生的可能性,又包含着使这种可能变
为现实的各种物质条件和因素。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
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客观条件,而
工人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原理论述题及答案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原理论述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b528c729b89680202d82564.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论述题(附答案)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上伟大的革命?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包含哪些内容?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意义。
4.意识的起源、本质和能动作用。
5.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6.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为什么说实践决定认识?7.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8.如何理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关系?9.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0.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1.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2.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说实践标准既是确定性的又是不确定性的。
1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及其意义。
1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6.怎样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7.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18.如何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19.价值规律(内容、表现形式、作用)。
20..资本不同成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时人类思想史上伟大的革命?答:1、产生:19世纪40年代。
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社会历史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开始激化,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经济关系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事实也暴露在人们面前,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
阶级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但都失败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和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和论述题](https://img.taocdn.com/s3/m/f4a27832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99.png)
绪论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答:与时俱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 ?答:(1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 19世纪法国与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2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 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在哲学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
(3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
3、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答: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在 19世纪四十年代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
(1社会历史条件(经济社会根源①资本主义经济在欧洲迅速发展②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③无产阶级做为独立的政治力量与资产阶级做斗争。
(2思想理论条件(思想渊源人类社会发展的优秀理论成果,其中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英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渊源。
(3 社会实践条件(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与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
第一章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基本内容?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它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即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的问题; 二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 也就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 , 现实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2、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的概念?答: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答:(1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86c85d0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25.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及答案1、简述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历来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不懂得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不懂得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的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历史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解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二者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3、简释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及说明我国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方,社会意识发展水平未必高;反之,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地方,社会意识也可能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地方。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文化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其一,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先进文化为社会变革指明变革方向并能够保证社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论述题](https://img.taocdn.com/s3/m/44bc5a92ec3a87c24028c4cc.png)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论述题绪论: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涉及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各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科技、军事和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其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这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具有各自的特点和相对独立性,但是它们又是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可分割的、完备而严密的有机整体。
第一,从体系结构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了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就会失去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理论前提;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许多范畴和原理就会失去理论支撑;如果没有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就会失去理论归宿。
第二,从本质特征上看,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是因为它自始至终都从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出发来观察和思考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实际上它自身就是在实践中产生又经过实践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真理。
实践是整个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共同逻辑起点和理论归宿,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历史观、人生观、认识论和价值论的有机统一。
第三,从发展历程上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历史过程,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情条件下,产生了不同的理论体系,但是它们又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自我补充、完善和发展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统一的过程,又是一个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它从诞生以来,就表现为一个过程统一体。
第四,在当代,破坏、割裂和肢解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手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否定其逻辑方面的彻底性和严密性,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它的三个主要思想来源的“简单相加”,把它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看成是没有任何内在联系的“理论拼盘”,认为马克思主义没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题20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题20道](https://img.taocdn.com/s3/m/3297239f5fbfc77da269b1d7.png)
1、如何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得根本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得理论特征就是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得统一、革命性即它得彻底得批判精神,按其本质来说就是批判得、革命得。
以及它具有鲜明得政治立场,就是无产阶级得理论武器。
科学性指它以科学得发展为基础,并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与思维发展得一般规律。
以及它得深刻性,经受了实践得检验并随着实践得发展而不断发展、实践性即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并在实践中自身不断获得丰富与发展。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最显著得特征、科学性与革命性在实践得基础上实现了有机统一。
2、运用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得原理说明我国坚持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方针得正确性、答:内因与外因就是辩证统一得关系:(1)内因就是事物发展变化得根据。
(2)外因就是事物发展得条件。
(3)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4)内因与外因得共同作用推动着事物得变化与发展、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得原理,对于我们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得方针,大胆地对外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要得意义:(1)发展要靠内因,要靠中国人民努力奋斗,把中国事情办好、因此,处理国际国内事情,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得方针,按照自己得情况制定政策。
(2)当今世界就是普遍交往得世界,我们对外开放中,在开放中扩大市场,在开放中吸收外国得资金、经验与科技。
(3)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就是辩证得统一。
对外开放要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前提,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也以对外开放为条件。
把两者割裂对立起来得做法都就是错误得,有害得、实践证明,我国既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坚持对外开放得方针就是完全正确得、3、矛盾得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得辩证关系就是什么?把握它们得关系对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现实意义?矛盾得普遍性就是矛盾得共性,矛盾得特殊性就是矛盾得个性。
两者就是辩证统一得关系。
(1)两者相互区别。
①共性就是对同类事物矛盾得共同本质与特点得概括,都有同一性与斗争性。
个性就是指矛盾得性质、地位、解决方式得不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https://img.taocdn.com/s3/m/3b4fa304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c2.png)
1、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是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理论联系实际部分自由发挥。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也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
这个道理,贯穿于对立统一规律和唯物辩证法其他原理之中。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的道理,给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认识矛盾的一般法则。
人类的认识总是先从认识个性开始,经过抽象,把握该类事物的共性;然后在共性的指导下,再去研究新的个性。
人类认识的一般秩序是:“个性——共性——个性”或“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道理,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
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性,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体现出中国特色这一个性。
在所有制方面,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存;在分配形式方面,我们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共存;在政治上,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所有这些,都是共性和个性相统一。
2.运用辩证的否定观,谈谈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或网络文化。
1).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成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常用论述解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常用论述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91ccec4b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17.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常用论述解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原则,对于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和复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我们常用一些论述来解读和阐述其核心概念和理论观点。
下面,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常用论述进行解读。
一、辩证唯物主义论述1. "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或"物质决定意识",这一论述强调了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根本实体,决定了人们的意识和思维活动。
2.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一论述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强调了事物内部的矛盾冲突推动事物的发展。
3. "量变引起质变",这一论述指出,事物的变化是由于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而引起的质的飞跃。
4. "否定之否定",这一论述意味着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否定旧的状态和规律,然后在新的基础上再次否定形成新的发展状态和规律。
二、历史唯物主义论述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论述强调了经济领域对于社会其他领域的决定作用,强调了阶级和生产关系的决定性地位。
2.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一论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和斗争。
3. "社会革命是历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一论述意味着社会历史的发展需要通过革命来打破旧的制度和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4. "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不平衡性",这一论述指出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平衡性,不同社会领域和地区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三、科学社会主义论述1.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一论述强调了社会主义社会对于消除贫困和不平等的追求,通过共同富裕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2.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宗旨",这一论述意味着社会主义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促进每个人的权利和尊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一(附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一(附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ec044b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79.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一、如何正确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l)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俞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⑵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
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二、真理的价值具体如何表现?真理首先是认识论的概念,更多地矣联着客观事实,价值首先是生活实践的概念,联系着人的需要、目的和价值观。
l.真理与价值是相对立的统一。
2.真理与价值的对立是指二者的区别。
真理是讲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要求认识要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
价值是指外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
3.真理与价值又是统一的,不可分的。
(Ⅰ)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成功的改造世界,以实践成果满足人的需要,这就是真理的价值。
(2)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必定是在真理的指导下实现需要的满足。
4.真理的价值具体表现在他的功能上。
(1)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
(2)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
(3)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的作用。
三、货币的本质是什么?货币有哪些职能?(l)货币从本质上看,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2)货币的本质是通过货币的职能表现出来的·货币的职能也是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的·(3)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而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三个职能是在前两个基本职能的基础上,随着商品经济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而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原理 论述题
![马克思原理 论述题](https://img.taocdn.com/s3/m/d6e0d7a7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2d.png)
马克思原理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范畴、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涵盖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等重要理论。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核心是唯物史观和辩证法。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基础,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而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原理还包括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通过阶级斗争推动的,无产阶级是历史发展的主导力量,通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还强调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原理还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科学社会主义旨在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并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本思想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运动的整体,强调了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和历史的条件性。
马克思主义还强调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
总之,马克思主义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和指导,它包括了唯物史观和辩证法、阶级斗争学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等内容。
马克思主义原理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论述题参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论述题参考](https://img.taocdn.com/s3/m/2cb5d6cd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c7.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论述题参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一部分而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关注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以及这种活动的规律和本质。
在这篇论述中,我们将重点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说明其丰富的内容和具体的实践意义。
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重点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概念;第二部分围绕实践、人的自由和解放、历史唯物主义等内容进行论述;第三部分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人类社会作为一个发展的整体和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它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并且对人类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它认为历史不是单纯的偶然事件的堆积,而是有一定规律的发展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在这一基础上,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宗教、哲学等)会随之变化。
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是通过研究社会历史和社会发展规律,揭示社会变革的原因和支配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论,它强调对事物的辩证分析和综合论证。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整体,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由内在矛盾的斗争推动的。
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对客观事物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揭示其内在规律。
二、实践、人的自由和解放、历史唯物主义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实践才能引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
实践包括物质生产和社会实践两个方面。
物质生产是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满足自身生活和发展需要的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包括政治、法律、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社会活动。
人的自由和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重要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和解放是人类实践的最终目标。
通过实践,人类可以摆脱经济压迫、政治压迫和精神压迫,实现真正的自由、平等和解放。
马克思主义原理论述题整理(含目录)
![马克思主义原理论述题整理(含目录)](https://img.taocdn.com/s3/m/d2e775462b160b4e767fcfc1.png)
论述题目录1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2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3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以及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意义。
4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及其作用和后果。
5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6 资本主义商业资本的本质、职能与作用。
7 用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
8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9 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谈谈你对以人为本的理解。
10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原因及主要内容。
11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并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2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13 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4 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
15 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6 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意义。
17 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8 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9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20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2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
22 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我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
23 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24 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5 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26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27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28 为什么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29 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625f2b48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f9.png)
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原理之一,认为社会发展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受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过程,主要通过经济基础、生产方式和阶级斗争来分析社会变革的规律。
2.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剩余价值是由劳动者创造的,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占有并支配了这部分价值,导致剥削和阶级分化。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存在的悖论和不公平现象,为对抗剥削提供了理论依据。
3. 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着不同的阶级,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通过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追求消除社会阶级的不平等、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4. 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是历史上最先进的阶级,应该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无产阶级革命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重要手段和目标。
5. 社会主义建设:在马克思的理论框架下,社会主义建设是逐步消除剥削阶级,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特点是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旨在实现生产力的高度发
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涉及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理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这些原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论述题](https://img.taocdn.com/s3/m/00996e97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9e.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论述题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以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内容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些原理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基础;历史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社会形态之间会发生革命性的转变等。
2. 什么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本原理之一。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基于物质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包括物质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
物质生产力是人类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生产力,包括生产工具、技术和劳动力等;社会生产关系是人们在进行社会生产和分配时建立的相互关系。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发展的不断进步和演变,推动了社会制度的变革,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形态。
3. 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认为世界的本质是运动和变化。
辩证唯物主义包括三个基本规律:事物的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矛盾普遍存在并且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循环上升的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通过对事物的矛盾的认识,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指导提供了科学基础。
4. 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它认为历史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社会形态之间的演变是根据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而产生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社会形态的崩溃和新社会形态的产生都是通过阶级斗争来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对于理解社会历史的规律和推动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内容,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
这些基本原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的本质特征,对于指导马克思主义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原理之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题20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题20道](https://img.taocdn.com/s3/m/a3be5454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83.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题20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对社会主义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正确地把握这种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矛盾。
在实践中,我们必须既注重矛盾的共性,又注重矛盾的个性,既抓住共性,又因地制宜地处理个性,以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矛盾的共性和个性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只有正确地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地解决各种矛盾,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答: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客观世界进行积极的改造和创造。
它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和动力源泉。
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创造性思维:人类通过创造性思维,创造出新的思想、新的理论和新的文化形式,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2)实践活动: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改造和创造世界,推动生产力和社会发展。
3)革命斗争:人类通过革命斗争,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推动人类社会的前进。
意识的能动作用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
只有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才能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也具有这种辩证关系。
它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是绝对正确的,但在具体实践中,由于时代条件、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具体应用和实践方法可能会有相对性。
因此,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该既坚持其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的绝对性,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应用和发展。
2)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相对性和绝对性,需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观点,不断深化对其内涵的理解和应用;二是根据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其与时俱进;三是在具体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应用和创新,但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防止出现偏差和错误。
3)总之,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条件,也是我们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题题库(含完整答案).doc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题题库(含完整答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3d192a4304a1b0717ed5ddb6.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题题库1、谈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实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又称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在 1886 年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第一次对此作出了明确表述。
它的提出,为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对立的哲学体系、哲学派别以及对它们的客观评价提供了正确的标准,指导人们掌握哲学发展的普遍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①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科学地解释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方向、形式等问题。
②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根本内容,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就是事物之间由多方面的对立统一构成的矛盾体系;事物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扬弃旧事物的过程,它体现着事物内部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③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全部规律和范畴的实质,所以,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④ 唯物辩证法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而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这一科学方法论最根本的内容,即矛盾分析的方法。
4、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答: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种事物的矛盾都各有其特点或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运用质量互变规律原理分析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量变引起质变,学习和工作要注重点滴的积累,才能实现一个一个小的胜利,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任何成功的取得,都需要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工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要身体力行,融入到实践当中去。
要懂得国情,树立起对国家、对人民高度的责任感。
量变引起质变,只有树立远大的目标,有了理想的向往,才能不断鼓励自己安心踏实的工作。
这一原理告诉我们,既要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更要积极投身现代化实践建功立业;既要仰望星空思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更要脚踏实地投入到社会实践当中去。
2.试述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可以表述为:世界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其统一的基础是物质。
该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它包括了物质观、运动发展观、规律观和意识论。
对于指导我们的实践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既然世界是不依赖我们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
其次,既然客观世界是在时空中运动、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从变化着的实际情况出发,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实事求是制定方针和政策。
第三,既然客观世界有自己固有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
1.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答: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价值的实现必须以对相关真理的正确把握为前提才能成功。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2.根据“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原理,简要论述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答:“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这是恩格斯论人类思维能力的辩证论断。
人类思维,按其本性、能力、使命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至上性,即所谓的无限性和绝对性。
但是,每一个人以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客观事物及其暴露程度的限制,受社会历史条件、实践水平、主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行为又是非至上的,即有限的和相对的。
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是在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不断得到解决的。
否认思维的至上性,会走向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否认思维的非至上性,就会走向思想僵化和绝对主义。
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这是受认识主体的限制和认识对象暴露程度的限制。
首先,从客体上看,事物是复杂的,它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人的认识还要受历史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实践水平和手段等因素的制约;其次,认识主体要受自身的局限性,受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经验以至身体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对客观事物特别是比较复杂的事物的认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不断修正、补充、深化,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
由于世界及其联系和发展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人的实践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也必然是无限发展的过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1. 中国古代思想家说:“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亦所以覆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评析上述观点的涵义、合理性及局限性,并说明其现实意义。
答:(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2)材料中古人的话是说,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
只有顺民意、谋民利者,才能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否则,违背民众的意愿、失掉民众的支持,政权就会衰败。
材料中的说法肯定了民众的作用,这是合理的思想。
但这些思想是就君民关系,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并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维护其长治久安为目的讲民众的作用,是十分狭隘的。
(3)材料中的观点极其具有现实意义,它说明坚持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①就要坚持三个“一致性”,即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②就要坚持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③就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④就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才能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2.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答:(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它决定和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政治制度等即上层建筑基本适合经济基础要求;另一方面,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距离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方面的需要。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中还有不够完善的方面,在意识形态领域还存在某些落后的、不适合实际情况的东西,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以上情况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
这些矛盾处理的不好,加上历史的原因,各地区、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多种所有制及分配方式的存在及个体收入的差距拉大等,就会引发甚至加剧各类社会矛盾。
(3)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我们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同时,改革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缩小贫富差距,消弥两极分化,化解各类矛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稳定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
1、试述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的理论及其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
答案要点: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平均利润是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
资本家为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和更高的利润,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点的部门之间的竞争,其结果使各部门生产规模和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以及价值与价格背离,最终使各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形成以后,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之间分配的过程。
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形成过程的理论,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启示:要有充分的、公平的竞争环境;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要有自主经营权;资本等生产要素能在部门之间合理流动;要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的价格机制。
2、我们对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应该运用怎样的方法去认识它们?答案要点:对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应该坚持辩证批判的态度和方法。
(1)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由于资产阶级在长期的政治统治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其政治制度中会具有一些符合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一般规律的内容,对此我们可以加以借鉴。
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带有深刻的资产阶级的阶级印记和阶级偏见,对此我们应该进行分析、批判,要深刻认识其作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工具的阶级本质。
(2)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社会在长期发展中创造出大量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出了丰富的精神成果,这些思想文化成果同样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就和体现。
在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来以前,那些反映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的思想理论和观念,由于它们在反对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以及促进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的过程中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因而其主要社会作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是进步的。
但是,在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来以后,由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主要起着巩固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维护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为资产阶级的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作论证等作用,因而其社会作用就开始走向反面,逐渐地与历史发展方向背道而驰。
当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由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也必须注意用辩证批判的态度对待它。
对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那些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一般规律的思想理论和观念,我们应该加以学习、参考和借鉴;而其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对社会生活进行了扭曲反映的、为了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需要而有意编造来欺骗民众的虚假理论,则必须加以分析鉴别和持鲜明的批判态度。
1.试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原因,主要形式及其作用与实质。
1原因:首先,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其次: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最后: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2、主要形式: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资的企业;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则。
3、作用:首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其次,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缓解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促进经济较为协调的发展;最后加快了国家国民经济现代化的进程。
4、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根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它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大了对人民的剥削,更好的保证了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更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2.试述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扩张的主要经济动因、基本形式及产生的社会经济后果。
1.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扩张的主要经济动因:(1)将国内过剩的资本输出,以便在国外谋求高额利润(2)将部分非要害的技术转移到国外,以取得在别国的垄断优势和高额垄断利润(3)争夺商品销售市场(4)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