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CADCAM课程设计(end)

合集下载

cadcam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cadcam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cadcam课程设计实验报告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CAD/CAM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应用领域及发展历程。

2. 学生能掌握CAD/CAM软件的基本操作,如绘图、编辑、建模、渲染等。

3. 学生能了解CAD/CAM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实际应用,如模具设计、数控编程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CAD软件进行二维和三维图形的绘制,具备一定的设计能力。

2. 学生能运用CAM软件对设计好的图形进行加工路径的生成和仿真,具备基本的加工操作能力。

3. 学生能通过CAD/CAM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CAD/CAM课程,培养对制造业的兴趣和热情,增强职业认同感。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学生能认识到CAD/CAM技术在现代制造业中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科技观和创新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验课程,注重实践操作和实际应用,结合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本课程面向初中年级学生,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动手能力强,但理论知识相对薄弱。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程中收获成果。

通过课程目标的分解和实施,确保教学设计和评估的有效性。

二、教学内容1. CAD/CAM基本概念与历史发展- CAD/CAM定义及其相互关系- CAD/CAM发展历程及趋势2. CAD软件操作与绘图技巧- 软件界面及基本工具介绍- 二维图形绘制与编辑- 三维建模与渲染3. CAM软件加工路径生成与仿真- 数控加工基础知识- 加工路径策略及参数设置- 加工仿真与优化4. CAD/CAM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实例- 模具设计与制造- 数控编程与加工- 产品设计与创新5. 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 实践项目设计与实施- 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 行业案例分析及讨论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CAD/CAM基本概念与历史发展第二周:CAD软件操作与绘图技巧第三周:CAM软件加工路径生成与仿真第四周:CAD/CAM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实例第五周: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教材章节关联:《CAD/CAM技术与应用》第一章:CAD/CAM概述《CAD/CAM技术与应用》第二章:CAD软件操作《CAD/CAM技术与应用》第三章:CAM软件加工《CAD/CAM技术与应用》第四章:CAD/CAM应用实例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掌握CAD/CAM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模具CADCAM课程设计安排

模具CADCAM课程设计安排

模具CAD/CAM课程设计安排第一周:第1~2天:塑件产品造型设计及开模设计;(1)完成塑件产品的三维造型;(2)根据要求完成开模设计(包括模仁及镶件设计)。

第3~4天:应用外挂EMX装配模架及完成详细设计;(1)装配标准模架;(2)完善浇注系统设计;(3)完成推出机构设计;(4)完成冷却水道设计;(5)完成相关螺钉、浇口套、定位环等标准零件的选用及装配。

第5天:出二维装配图。

第二周:第1~2天:出非标零件二维图第3天:对非标零件进行加工工艺卡片的制定。

第4天:应用NC模块生成非标零件(动模仁、定模仁、镶件)的加工程序。

第5天:提交设计结果(包括所有的三维和二维图纸、非标零件的加工工艺卡片和加工程序),并进行答辩。

注意:需提交所有二维装配和零件图纸、非标零件的加工工艺卡片和加工程序的打印稿,另外需提交包含所有设计结果的电子版。

****************时间紧迫,请大家注意安排时间!***************定期检查与监督(注意时间节点)1.产品造型结果检查(第1天)2.开模结果检查:包括毛坯尺寸大小、模仁厚度、浇注系统设计等;(第2天)3.模架选取结果检查:包括模架形式及模架尺寸系列的选取等;(第3天)4.浇注系统、推出机构和冷却水道的设计结果检查:推出形式及位置安排等;(第4天)5.总体布置检查:主要检查二维装配图;(第5天)6.模具零件图检查;(第7天)7.模具零件的加工工艺卡片及加工程序的检查。

(第9天)8.提交设计结果(包括所有的三维和二维图纸、非标零件的加工工艺卡片和加工程序),并进行答辩。

(第10天)。

模具CADCAM课设

模具CADCAM课设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第1章绪论第1章绪论1.1 CAD/CAM的意义CAD/CAM,即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与计算机辅助制造,是一门基于计算机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与机械设计和制造技术相互渗透、型号结合的、多学科综合性的技术。

它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辅助、数控机床的广泛应用及CAD/CAM软件的日益完善,在电子、机械、航空航天、轻工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意义。

模具CAD/CAM是在人的参与下,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一整套系统。

其中,模具CAD完成对采用工艺、模具结构的最优化设计;模具CAM完成对零件的加工制造,并在加工制造工程中实施实时监督、控制、测试和管理。

CAM的输出信息直接来自于CAD的输出信息,二者是有机结合的整体。

1.2模具CAD/CAM常用软件及其特点CAD/CAM系统有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

硬件系统包括计算机和外部设备,软件系统有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专业软件组成。

CAD/CAM系统的功能不仅与组成改系统的硬件功能和软件功能有关,而且与它们的匹配和组织有关。

在建立CAD/CAM系统时,视线应根据输生产任务的需要,选定最合适的功能软件,然后再根据软件系统选择与之相匹配的硬件系统。

1.3 CAD/CAM技术在现代模具技术中的应用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以手工设计已经被计算机所取代。

利用计算机绘图会大大缩短设计周期,计算机可以建立三维图形,直接转化二维,方便快捷、准确。

现在模具的制造的必然趋势,就是机械加工尽可能取代人工加工,尤其是在数控车床多轴联动机床数控、模具雕刻机电火花加工、等现代化设备在工厂中广泛使用,而这些设备大部分所用的程序基本上都是应用CAD /CAM系统生产的。

第2章工艺分析及模具结构设计2.1 制件的工艺性分析及工艺计算2.1.1 工艺分析该零件形状简单,对称,由圆弧和直线组成,料厚1.5mm。

制件要求表面不得有擦伤,划痕;孔及轮廓边缘不得有毛刺;冲裁件内外形达到精度IT12,两孔中心距公差为±0.12㎜。

《模具CADCAM》课程设计指导书

《模具CADCAM》课程设计指导书

《模具CAD/CAM》课程设计指导书(材料成型专业用)刘文广江毅编写景德镇陶瓷学院二○一○年三月前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CAD/CAM)在模具生产中已经得到了普遍的应用,给模具生产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如今,模具CAD/CAM已与现代模具生产紧密相联,可以说,没有模具CAD/CAM的应用和研究就没有现代模具生产。

在我院材料成型专业中,开设了《模具CAD/CAM》课程。

《模具CAD/CAM》这门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只有通过认识和具体操作、使用模具相关的CAD/CAM软件,才能加深理解所学的知识,并达到真正掌握的目的。

为了配合《模具CAD/CAM》的教学,巩固模具CAD/CAM 的知识,我们安排了模具CAD/CAM课程设计,编写了课程设计指导书,达到掌握模具CAD/CAM 相应知识的目的。

因为时间的关系,本次模具CAD/CAM课程设计只进行模具CAD部分内容一、课程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是完成了模具CAD/CAM课程之后,进行的下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它一方面要求学生能根据零件图,来进行模具的计算、设计等,完成模具成形部分的设计,从而熟悉和掌握一般模具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另一方面,通过具体的软件(Pro/ENGINEER),来熟悉和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基本方法和设计步骤,为今后的毕业设计、今后从事模具CAD/CAM 工作进行一次综合训练。

二、课程设计任务根据指导书提供的零件图及相关参数,用Pro/ENGINEER野火版来进行其注塑模具成形部分的设计(型腔、型芯等)。

三、设计内容及步骤(具体题目见附录)1.根据零件图分析原材料的工艺特性和成型性能;分析制品的工艺性和注射工艺规程对模具设计的要求;分析研究制品的生产纲领;2.完成零件的造型;3.确定模具的模腔数量;4.确定分型面;5.完成模具型腔及型芯等的设计;6.确定浇注系统的类型及浇口的位置;7.编写设计说明书(格式请参考附件)。

《模具CADCAM》课程设计说明书正文格式

《模具CADCAM》课程设计说明书正文格式

1 原始数据及资料(可作为正文第1章标题,用小3号黑体,加粗,0.5行,段后0.5行)4号宋体,1.5倍行距)×××××××××××××××××××××…………1.1 ××××××(作为正文2级标题,用4号黑体,加粗)×××××××××(小4号宋体,1.5倍行距)××××××…………1.1.1 ××××(作为正文3级标题,用小4号黑体,不加粗)×××××××××(小4号宋体,1.5倍行距)××××××××××××××××××××××××××…………说明:每一章起始都要另起一页需要在说明书中完成下列内容:1.原始数据及资料;2.对设计课题的分析;3.设计计算;4.模具结构设计;(即具体的设计步骤)5.设计小结;(设计特点及补充说明,鉴别比较分析,个人体会等)6.参考文献。

2 ×××××××(作为正文第2章标题,用小3号黑体,加粗,并留出上下间距为:段前0.5行,段后0.5行)×××××××××(小4号宋体,1.5倍行距)××××××××××××××××××××××××××××××××…………注:1.正文中表格与插图的字体一律用5号宋体;2.正文各页的格式请以此页为标准复制。

cadcam课程设计_最后说明书

cadcam课程设计_最后说明书

cadcam课程设计_最后说明书————————————————————————————————作者:————————————————————————————————日期:目录任务书 (1)第一章实体建模 (2)第二章数控加工 (7)第三章数控加工仿真 (9)第四章设计总结 (18)参考文献 (19)零件三维图 (20)加工代码 (21)第一章实体建模打开UG,单击“新建”按钮,建立如图1所示文件,单位:毫米,名称:hgc。

prt,保存目录默认,单击[确定]进入建模状态。

图1 文件新建窗口单击“草图”按钮,进入草图状态,绘制如图2所示草图,单击“完成草图"回到建模状态。

图2 草图单击“拉伸”按钮,参数设置如图3所示,单击【确定】,建立如图4所示实体.。

图3 拉伸窗口图4 拉伸实体同理,单击“草图”在图4上表面绘制如图5所示图形(顶点为各边中点),单击“完成草图”回到建模状态.图5单击“拉伸"按钮,参数设置如图6所示,单击【确定】,建立如图7所示实体。

图6 拉伸窗口图7 实体单击“草图”在图7上表面绘制如图8所示圆,单击“完成草图”回到建模状态。

图8 草图单击“拉伸”按钮,参数设置如图9所示,单击【确定】,建立如图10所示实体。

图9 拉伸窗口图10 实体在长方体上表面绘制如图11所示草图,尺寸如图所示,单击“完成草图”回到建模状态。

图11 草图单击拉伸,设置参数如图12所示,布尔运算为求差,建立如图13所示实体。

图12 拉伸窗口图13 实体在长方体绘制如图14所示三个圆,单击“拉伸”按钮建立如图15所示实体.图14 草图图15 实体单击“倒角”按钮对图15所示三个圆孔进行倒角1x45°,建立如图16所示实体模型。

图16 倒角第二章数控加工2。

1数控加工的基本过程及工艺描述数控机床的应用正在不断扩大,但不是所有的零件都适宜在数控机床上加工。

而且当选择并决定对某个零件进行数控加工后,并不等于要把它所有的加工内容都包下来,而可能只是选择其中的一部分内同进行数控加工.因此,在加工前必须对零件图样进行仔细的工艺分析,选择那些适合的且需要进行数控加工的内容和工序.数控加工与普通机床加工在方法与内容上有许多不同之处,最大的不同表现在控制方式上。

课程设计cadcam

课程设计cadcam

课程设计cad cam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CAD/CAM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操作方法,了解CAD/CAM技术在工程设计和制造领域的应用。

2.技能目标:学生将能够熟练使用CAD/CAM软件进行二维绘图、三维建模、模具设计、零件加工等操作,并掌握相关的技能和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CAD/CAM技术,学生将培养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对工程技术的热爱,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CAD/CAM概述:介绍CAD/CAM的定义、发展历程、应用领域和基本原理。

2.CAD/CAM软件操作:学习主流CAD/CAM软件的基本功能,进行二维绘图、三维建模、模具设计和零件加工等操作。

3.工程图学基础:学习工程图的种类、绘制方法和标注规则,掌握工程图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4.模具设计与制造:学习模具的基本结构、设计原则和方法,掌握模具制造的工艺流程和技能。

5.零件加工:学习各种加工方法的特点和应用,掌握数控编程和加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CAD/CAM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操作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CAD/CAM技术在工程设计和制造领域的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CAD/CAM软件和实验设备,培养实际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

4.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和协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CAD/CAM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模具CADCAM课程设计

模具CADCAM课程设计

模具CAD/CAM课程设计Topsolid课程设计说明书目录一、零件工艺性分析 (2)二、冲压工艺方案的确迄 (3)三、排样设计3四、模架设计7五、工作零件计8六、零件设计11七、参考资料15级进模设计说明书图1-1所示为零件冲裁图,材料钢,厚度t=4mm…试确定冲裁工艺性,设计冲裁模。

图M一、零件的工艺性分析张金@111实体修改=2004/9/10 21:40:30层庆M顏色二白色林质二钢透明度二0制而第图案=6顏色标记的边:(r = 205, g = 205. b = 0J体积Xmin=-40.731mm , Xmax=29.339mm (X 方向延伸=70.07mm)Ymin=-30.774mm , Ymax=39.722mm [Y 方由延^=70.496mm]Zmin=-15.3mm , Zmax=4.7mm (Z 方向廷伸=20mm)转换的皈金@109实体厚度:4mm二、冲压工艺方案的确定该工件包括落料、冲孔、弯曲三个基本工序,可以有以下三种工艺方案:方案一:先落料,后冲孔再弯曲。

釆用单工序模生产。

方案二:落料一冲孔一弯曲复合冲压。

釆用复合模生产。

方案三:冲孔一落料一弯曲级进冲压。

釆用级进模生产。

方案一模具结构简单,但需要三道工序三副模具,成本高且生产效率低,难以满足大批量生产要求。

方案二只需要一副模具,工件的精度及生产效率都较高,但模具结构复杂,模具制造难度大,并且冲压后工件留在模具上,在清理模具上的物料时会影响冲圧速度,操作不方便。

方案三也只需要一副模具,生产效率高,操作方便,工作精度也能满足要求。

通过对上述三种方案的比较分析,该零件的冲压方案釆用方案三为佳。

三、排样设计1、排样方式图1-2利用率2、冲压力的分析34.983槿式二3D宇高=3,5 精度二0.2捕获开启送明度=0层次二0_ —Cutting force 199452.873N Cutting forceCutting force 102574.076N Cutting force 6230S.52N精度=0.2捕获开启送明度=0L Putt inn Cuttingforce83542.14N nrwCutting force14392.529NCutting force27899.878N 3、压力中心的确定精度二0.2捕获开启送明度=0四、模架的设计卸料負&下欖去台 X= 1185.000 Y=t035.000IZSEZfc# «rtArtPGS UStR, driven, sinipic plite 4右臣加履板/oomm;0Unn18mmMKtJ 白动丸tr将修改刘1于:"创”踊法few五、工作零件的结构设计 1*冲孔凸模±«*ezlkilnm««Si*K«firt代码PGS_US£他 ditviri, simple plitc OOOnini400»Ri SOmtnPGS_USER. driven. cirpple_ph<e700mm 200 w>m 20mm PGS USER, driveo, simple phte /UUmm?Ulnin Z5>mm向上4«i»«aHFPRS_l)SFR, drtvrn,7(1Dfnin ?mrnm 25mm 否FGS_USER. dih/cii, bimple_plaU 7OO111111^OOutiii 2O111111PGS_USEfL d»»vcfi> oimplc plal<800mm400mm 60m<ns •K 徐 ,1»坐标*:|<9mm2水凹模凹模采用正式凹模,安排凹模在模具上的位置时,要依据计算压力中心的数据, 将压力中心与模柄中心重合。

cadcam课程设计

cadcam课程设计

cadcam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CAD/CAM的基本概念、功能和操作流程;2. 培养学生了解CAD/CAM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3. 引导学生理解CAD/CAM技术与传统制造技术的区别及优势。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CAD软件进行二维图形绘制和三维模型设计的能力;2. 培养学生运用CAM软件进行刀具路径生成、加工仿真等操作的能力;3. 培养学生结合实际案例,运用CAD/CAM技术完成产品设计到制造的全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CAD/CAM技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其主动探究、创新实践的精神;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3. 增强学生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让学生在掌握CAD/CAM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以下具体学习成果:1. 能够熟练使用CAD/CAM软件进行产品设计及制造;2. 能够独立完成产品设计到制造的整个过程,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3. 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能够适应现代制造业的发展需求。

二、教学内容1. CAD/CAM概述:介绍CAD/CAM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应用领域及发展趋势;教材章节:第一章 CAD/CAM技术概述2. CAD软件应用:学习二维图形绘制、三维模型设计、装配体设计等;教材章节:第二章 CAD软件操作与应用3. CAM软件应用:学习刀具路径生成、加工仿真、后处理等;教材章节:第三章 CAM软件操作与应用4. CAD/CAM系统集成:学习CAD与CAM软件的集成应用,实现产品设计到制造的全过程;教材章节:第四章 CAD/CAM系统集成与应用5. 实践案例:结合实际案例,运用CAD/CAM软件进行产品设计、制造及分析;教材章节:第五章 CAD/CAM实践案例6. CAD/CAM技术发展趋势:介绍当前制造业中CAD/CAM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教材章节:第六章 CAD/CAM技术发展趋势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CAD/CAM概述、二维图形绘制第二周:三维模型设计、装配体设计第三周:刀具路径生成、加工仿真第四周:后处理、CAD/CAM系统集成第五周:实践案例分析与操作第六周:CAD/CAM技术发展趋势及拓展学习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系统讲解CAD/CAM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应用,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 结合教材章节,以实例辅助讲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设置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及时解答疑惑。

CAM课程设计 (2)

CAM课程设计 (2)

模具CAD/CAM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随着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模具制造业作为工业制造的重要领域之一,也在不断壮大。

因此,模具CAD/CAM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相信对于专业的模具制造人员来说,掌握模具CAD/CAM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为此,我们设计了一门名为“模具CAD/CAM课程”的课程,旨在帮助学员全面掌握模具CAD/CAM技术。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掌握CAD/CAM技术,使学员能够:1.掌握2D/3D模型的构建方法,了解软件的操作技巧。

2.掌握模具CAD/CAM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3.对模具CAD/CAM算法的实现及其应用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4.掌握模具加工机床的特性和工艺流程,对模具的加工和制造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5.在课程结束后,能够进行实际的模具CAD/CAM设计和制造。

三、教学内容与计划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课程介绍与基础知识本节课程介绍课程的整体安排和要求,并介绍模具CAD/CAM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让学员对课程有初步了解。

•教学时间:1节课2. 基础软件的使用本节课程主要介绍基础软件的使用方法,包括SolidWorks、Pro/E、AutoCAD 等,使学员掌握2D/3D模型的构建方法,了解软件的操作技巧。

•教学时间:3节课3. 模具CAD/CAM算法本节课程主要介绍模具CAD/CAM算法的实现和应用,让学员对模具CAD/CAM算法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时间:3节课4. 模具制造工艺与特点本节课程主要介绍模具加工机床的特性和工艺流程,对模具的加工和制造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时间:3节课5. 课程作业本节课程为课程作业,要求学员完成一份实际的模具CAD/CAM设计和制造。

作业期限5周。

•教学时间:1节课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用案例教学等方式让学员掌握模具CAD/CAM技术。

模具CADCAM课程设计(end)

模具CADCAM课程设计(end)

目录摘要 (1)第一章塑件成型工艺性分析 (2)第二章模具的结构形式 (5)第三章注射机的定 (13)第四章浇注系统的设计 (15)第五章成型零件的结构设计及计算 (22)第六章脱模推出机构的设计 (27)第七章冷却系统的设计 (30)第八章排气系统 (34)第九章模架生成 (35)第十章模腔数控加工 (38)第十一章总结 (43)参考文献 (44)摘要Pro/Engineer操作软件是美国参数技术公司(PTC)旗下的CAD/CAM/CAE一体化的三维软件。

Pro/Engineer软件以参数化著称,是参数化技术的最早应用者,在目前的三维造型软件领域中占有着重要地位,Pro/Engineer作为当今世界机械CAD/CAE/CAM领域的新标准而得到业界的认可和推广。

是现今主流的CAD/CAM/CAE软件之一,特别是在国内产品设计领域占据重要位置。

本课程设计是结合PRO.E进行模具设计,根据所给零件特点,选择了一腔两模的注塑模。

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模具生成等工作。

最后生成数控机床所需要的G代码。

塑件成型工艺性分析1.零件分析如图所示,无任何特殊要求。

结合其形状特点和制作简易程度,选择采取注塑模进行加工。

根据注塑模具要求的注塑件尺寸要求,本零件符合注塑模成型要求,故可以采取注塑模具进行生产。

根据材料形状特点,选取ABS作为本零件的材料。

2.ABS 的性能分析(1)使用性能综合性能好,冲击强度、力学强度较高,尺寸稳定,耐化学性,电气性能良好;易于成型和机械加工,其表面可镀铬,适合制作一般机械零件、减磨零件、传动零件和结构零件。

(2)成型性能1)无定型塑料。

其品种很多,个品种的机电性能和成型特性也各有差异,应按品种来确定成型方法及成型条件。

2)吸湿性强。

含水量应小于3%(质量),必须充分干燥,要求表面光洁的塑料应要求长时间预热干燥。

3)流动性中等。

溢边料0.04mm 左右。

4)模具设计时要注意浇注系统,选择好进料口位置、形式。

模具CADCAECAM课程设计模板-5页文档资料

模具CADCAECAM课程设计模板-5页文档资料
2.分型面构建(基本、较、非常)正确,分模(基本、较、非常)合理;
3.模流分析结果(基本、较、非常)符合要求,分析报告内容(基本、较、非常)全面;
4.加工工序安排(基本、较、非常)可行,参数设置(基本、较、非常)合理;
5.设计报告内容(基本、较、非常)完整,格式(基本、较、非常)正确。
课程设计成绩: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课程设计报告
作者所在系部:材料工程系
作者所在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作者所在班级:
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姓名:张丽桃、文全兴
完成时间:2019-11
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题名称
模具CAD/CAE/CAM课程设计
完成时间
2019.11指导教师源自张丽桃文全兴职称
副教授
学生姓名
班级
总体设计要求和技术要点
一、设计要求
1.根据给定塑件三维造型,画出符合制图标准的二维塑件图;
2.课程设计所有文件的电子文档,要求总文件夹以姓名的汉语拼音及学号命名,各项内容分别设置子文件夹,设计完成后统一上交。

cadcaecam课程设计

cadcaecam课程设计

cadcaecam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掌握CAD/CAM(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并运用CAD/CAM 技术进行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具体的教学目标包括:1.理解CAD/CAM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熟悉常见的CAD/CAM软件和工具。

3.掌握产品设计和制造的基本流程。

4.能熟练操作CAD/CAM软件,进行产品设计。

5.能运用CAD/CAM技术进行产品制造和加工。

6.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新技术的敏感度和适应能力。

3.培养学生对工程实践的热爱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CAD/CAM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具体的教学内容包括:1.CAD/CAM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讲解CAD/CAM技术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基本原理。

2.CAD/CAM软件和工具:介绍常见的CAD/CAM软件和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功能特点。

3.产品设计和制造的基本流程:讲解从产品设计到制造的整个流程,包括设计、模拟、加工等环节。

4.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实际案例和项目,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掌握CAD/CAM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CAD/CAM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4.实验法: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一本与CAD/CAM技术相关的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资料。

《模具CADCAM》课程设计(五篇范例)

《模具CADCAM》课程设计(五篇范例)

《模具CADCAM》课程设计(五篇范例)第一篇:《模具CADCAM》课程设计景德镇陶瓷学院《模具CAD/CAM》课程名称模具设计 ___院系:机械电子工程学院___ 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__ 姓名:__陈俊_____ 学号:200910340116_____ 指导教师:刘文广_________完成时间 2012年12月10日—14日目录1.原始数据及资料 1.1课程设计任务 1.2完成的工作量 2.对设计课题的分析2.1选择并分析原材料的工艺特性和成型性能2.2分型面位置的确定确定型腔数量和排列方式 3.设计计算3.1浇注系统的设计 3.2成型零件的设计 4.模具结构设计4.1 准备工作 4.2创建模具模型 4.3设置收缩率 4.4设置分型面 4.5分割体积块4.6产生凸模、凹模零件 4.7设计浇道系统4.8设计完成后所产生的零件5.设计小结 6.参考文献一:原始数据及资料图一:零件cad图⒈ 课程设计任务根据完成时间 2012年12月10日—14日指导书提供的CAD图及相关参数,用UG6.0来进行其注塑模具成形部分的设计(型腔、型芯等)。

⒉ 完成的工作量1、设计说明书一份,包括课程设计目的,本人的设计任务,设计步骤,结论,心得体会和建议;2、上交完成的零件模型和模具相关UG6.0文件(电子文档)。

二:对设计课题的分析Ⅰ、选择并分析原材料的工艺特性和成型性能;①件的使用要求塑料制件主要是根据使用要求进行设计,由于塑件有特殊的机械性能,因此设计塑件时必须充分发挥其性能上的优点,补偿其缺点,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塑件的形状尽可能地做到简化模具结构,符合成型工艺特点,在设计时必须考虑:(1)塑件的物理机械性能,如强度、刚性、韧性、弹性、吸水性等;(2)塑料的成型工艺性,如流动性;(3)塑料形状应有利于充模流动、排气、补缩,同时能适应高效冷却硬化(热塑性塑料)或快速受热固化(热固性塑料);(4)塑件在成型后收缩情况及各向收缩率差异;(5)模具总体结构,特别是抽芯与脱出塑件的复杂程度;(6)模具零件的形状及制造工艺。

cadcam课程设计

cadcam课程设计

cad cam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CAD/CAM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应用技巧。

具体包括:1.了解CAD/CAM的基本概念、历史和发展趋势。

2.掌握CAD/CAM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3.熟悉常见的CAD/CAM软件及其应用领域。

4.能够熟练操作CAD/CAM软件,进行二维和三维建模。

5.能够运用CAD/CAM软件进行零件设计和加工模拟。

6.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CAD/CAM软件和工具,进行产品设计和制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2.使学生认识到CAD/CAM技术在现代制造业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

3.激发学生对CAD/CAM技术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CAD/CAM基本概念:介绍CAD/CAM的定义、发展历程和现状。

2.CAD/CAM系统组成:讲解CAD/CAM系统的基本组成,如硬件、软件、接口等。

3.二维建模:教授如何使用CAD软件进行二维绘图,包括基本绘图命令、编辑命令等。

4.三维建模:讲解三维建模的基本方法,如拉伸、旋转、扫描等,并介绍三维模型的编辑和渲染技巧。

5.零件设计:结合实际案例,教授如何运用CAD软件进行零件设计,包括尺寸标注、约束设置等。

6.加工模拟:介绍CAM软件的基本功能,如刀具路径生成、加工参数设置等,并进行加工模拟。

7.实际应用:讲解CAD/CAM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案例,如汽车、航空、模具等行业。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CAD/CAM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操作方法。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CAD/CAM技术的应用。

3.实验法:安排实验室实践环节,让学生亲手操作CAD/CAM软件,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出版的CAD/CAM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模具CADCAM课程设计方案具体内容

模具CADCAM课程设计方案具体内容

《模具CAD/CAM》课程设计题目要求:按学号顺序每5个同学一道题目,最后2道题每4个人一道题。

文字内容以笔写为主,不能复印和打印,按照绘制步骤详细写出来。

Pro/e上的截图可以通过截图软件(如QQ截图)截图、复制到WORD上面然后打印、裁剪、粘帖。

请使用proe4.0版本。

做好后,请把文件统一放在一个U盘中,每个人一个文件夹,文件夹名是学号。

第一题注塑模具设计1—梳子的模具设计(参照模型comb.prt)设计目的:了解注塑模具设计的基本流程。

重点是分型面的设计。

考虑到成本的因素,采用一腔两模的模具设计结构。

任务分解:1、调入模具模型;2、设置收缩率(0.005);3、设置毛坯工件;4、设计分型面;5、分割体积块;6、抽取模具元件;7、设计浇注系统(包括注道设计、流道设计、浇口设计);8、铸模和开模第二题注塑模具设计2—塑料盆的模具设计(参照模型basin.prt)设计目的:了解注塑模具设计的基本流程。

重点是分型面的设计。

任务分解:1、调入模具模型;2、设置毛坯工件;3、设置收缩率(0.005);4、设计浇注系统(包括注道和浇口设计);5、设计分型面;6、分割体积块;7、抽取模具元件;8、铸模和开模第三题注塑模具设计3—手机上盖的模具设计(参照模型phone_cover.prt)设计目的:了解注塑模具设计的基本流程。

重点是分型面的设计。

任务分解:1、调入模具模型;2、设置毛坯工件;3、设置收缩率(0.005);4、设计分型面;6、分割体积块;7、抽取模具元件;8、铸模和开模第四题注塑模具设计5—电话机面板的模具设计(参照模型phone_board.prt)设计目的:了解注塑模具设计的基本流程。

重点是分型面的设计。

任务分解:1、调入模具模型;2、设置毛坯工件;3、设置收缩率(0.005);4、设计分型面;6、分割体积块;7、抽取模具元件;8、铸模和开模第五题注塑模具设计6—键盘外壳的模具设计(参照模型keyboard.prt)设计目的:了解注塑模具设计的基本流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摘要 (1)第一章塑件成型工艺性分析 (2)第二章模具的结构形式 (5)第三章注射机的定 (13)第四章浇注系统的设计 (15)第五章成型零件的结构设计及计算 (22)第六章脱模推出机构的设计 (27)第七章冷却系统的设计 (30)第八章排气系统 (34)第九章模架生成 (35)第十章模腔数控加工 (38)第十一章总结 (43)参考文献 (44)摘要Pro/Engineer操作软件是美国参数技术公司(PTC)旗下的CAD/CAM/CAE一体化的三维软件。

Pro/Engineer软件以参数化著称,是参数化技术的最早应用者,在目前的三维造型软件领域中占有着重要地位,Pro/Engineer作为当今世界机械CAD/CAE/CAM领域的新标准而得到业界的认可和推广。

是现今主流的CAD/CAM/CAE软件之一,特别是在国内产品设计领域占据重要位置。

本课程设计是结合PRO.E进行模具设计,根据所给零件特点,选择了一腔两模的注塑模。

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模具生成等工作。

最后生成数控机床所需要的G代码。

塑件成型工艺性分析1.零件分析如图所示,无任何特殊要求。

结合其形状特点和制作简易程度,选择采取注塑模进行加工。

根据注塑模具要求的注塑件尺寸要求,本零件符合注塑模成型要求,故可以采取注塑模具进行生产。

根据材料形状特点,选取ABS作为本零件的材料。

2.ABS 的性能分析(1)使用性能综合性能好,冲击强度、力学强度较高,尺寸稳定,耐化学性,电气性能良好;易于成型和机械加工,其表面可镀铬,适合制作一般机械零件、减磨零件、传动零件和结构零件。

(2)成型性能1)无定型塑料。

其品种很多,个品种的机电性能和成型特性也各有差异,应按品种来确定成型方法及成型条件。

2)吸湿性强。

含水量应小于3%(质量),必须充分干燥,要求表面光洁的塑料应要求长时间预热干燥。

3)流动性中等。

溢边料0.04mm 左右。

4)模具设计时要注意浇注系统,选择好进料口位置、形式。

推出力过大或机械加工时塑件表面呈现白色痕迹。

(3)ABS 主要性能指标其性能指标见下表3.ABS 注射成型过程及工艺参数(1)注射成型过程1)成型前的准备。

对ABS 的色泽、粒度和均匀度等进行检验,由于ABS吸水性较大,成型前应进行充分的干燥。

2)注射过程。

塑件在注射机料筒内经过加热、塑化达到流动状态后,由模具的浇注系统进入模具型腔成型,其过程可分为充模、压实、保压、倒流和冷却五个阶段。

3)塑件的后处理。

处理的介质为空气和水,处理的温度为60~75℃,处理时间为16~20s。

(2)注射工艺参数1)注射机:柱塞式。

2)料筒温度(℃):后段150~170:;中段165~180;前段180~200。

3)喷嘴温度(℃):170~180。

4)模具温度(℃):50~80。

5)注射压力(MPa):60~100。

6)成型时间(s):15(注射时间取0.5,冷却时间9.3,辅助时间5.2)模具的结构形式1.排位设计原则(1)力求平衡、对称。

(2)流道尽可能短,以降低废料率、成型周期和热损失。

H型排位优于环形和对称型。

(3)对高精度制品,型腔数目尽可能少。

因为每增加一个型腔,制品精度下4降%。

精密模具型腔数目一般不超过4个。

2.分型面位置的确定分开模具取出塑件的面称为分型面;注射模有一个分型面或多个分型面,分型面的位置,一般垂直于开模方向。

分型面的形状有平面和曲面等,但也有将分型面作倾斜的平面或弯折面,或曲面,这样的分型面虽加工难,但型腔制造和制品脱模较易。

有合模对中锥面的分型面,分型面自然也是曲面。

选择分型面时,应考虑的基本原则:1)分型面应选在塑件外形最大轮廓处2)当已经初步确定塑件的分型方向后分型面应选在塑件外形最大轮廓处,即通过该方向塑件的截面积最大,否则塑件无法从形腔中脱出。

确定有利的留模方式,便于塑件顺利脱模3)从制件的顶出考虑分型面要尽可能地使制件留在动模边,当制件的壁相当厚但内孔较小时,则对型芯的包紧力很小常不能确切判断制件中留在型芯上还是在凹模内。

这时可将型芯和凹模的主要部分都设在动模边,利用顶管脱模,当制件的孔内有管件(无螺纹连接)的金属嵌中时,则不会对型芯产生包紧力。

4)保证制件的精度和外观要求与分型面垂直方向的高度尺寸,若精度要求较高,或同轴度要求较高的外形或内孔,为保证其精度,应尽可能设置在同一半模具腔内。

因分型面不可避免地要在制件中留下溢料痕迹或接合缝的痕迹,故分型面最好不选在制品光亮平滑的外表面或带圆弧的转角处。

5)分型面应使模具分割成便于加工的部件,以减少机械加工的困难。

6)不妨碍制品脱模和抽芯。

在安排制件在型腔中的方位时,要尽量避免与开模运动相垂直方向的避侧凹或侧孔。

有利于浇注系统的合理处置。

7)尽可能与料流的末端重合,以利于排气。

本次设计产品的分型面在塑件上一目了然,分型面设在塑件的大口端面处。

综和以上信息此件分型面位置如下图:如图所示,由于此零件有一个2mm的飞边,因此将分型面选在飞边处,方便零件成型和取出零件。

3.平面尺寸的确定(1)型腔到型芯边的距离aa = 0.2×l + 17 经推算得知20≤a ≤40 由式可得a=29.8mm ,取a=30mm·对模芯边走冷却水的深腔模具或带侧抽芯的模具,a 可适当增加。

(2)型腔之间的距离bb ≧a/2 ,一般取12~20mm 。

则b 取20mm ·对于特别小的制品,b 可取3mm 。

·型腔之间布置有流道时,b ′可取25~30mm ,一般取30mm 。

则b ′取30mm (3) 模芯尺寸B0×L0模芯尺寸 = 制品尺寸+型腔到型芯边的距离+型腔之间的距离 模芯尺寸超过200×200时,必须做成拼块结构。

16813900⨯=⨯l B (4)推算模架1)模具尺寸系列(CM )LB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15 √ √ √ 20 √ √ √25 √ √ √ √30√ √ √ √35 √ √ √ √ 40 √ √ √45 √ √ √ 50√ √ √2)模架之成型范围(MM )B BKBL KL150 35 80 35 L0 = L - 2 L K200 45 110 40 250 55 140 45 300 65 170 50 350 65 220 55 400 75 250 55 450 85 280 60 5009531060根据上表可得,初选为300250⨯=⨯L B 4.高度尺寸的确定(1)前模部分(前模厚度=产品的高度+10水孔深度+15~20,再取接近的整数)1)型腔背后模芯厚度h1,h1与冷却水孔的布置及制品的平面投影面积有关。

无冷却水孔或制品较小时,h1取15~20mm。

冷却水孔边到型腔的距离取1.5d,或取10~15 mm。

制品平面投影面积(cm2)h1(mm)d(mm)<40(6.32)20~25(20) 640~77(8.72)25~32(30)877~116(10.72)32~38(35)10116~154(12.42)38~50(45)12154~193(13.92)44~64(50)16>193 50~76(60)20A、B板的宽度:由模芯单边+50~55则取h1=30mm,d=8A、B的宽度为218×1842)A板开框背后厚度h3 = 最低25~35 mm.则h3=30mm3)前模芯厚度h2 = 制品厚度h+型腔背后模芯厚度h1,则h2=40mm4)A板厚度h4 =前模芯厚度h2+ A板开框背后厚度h3,则h4=70mm(2)后模部分(主要承受来自型腔的注射压力,取最低值35,总尺寸在80,90,100间)1)后模芯厚度h6,主要起核心作用,一般取20~35 mm。

取h6=30mm2)B板开框背后厚度h7,主要承受来自型腔的注射压力,可以查选标准托板厚度。

B(cm)15、20 25 30、35 40 45、50 h7(mm)30 35最低45 50 60则取h7=35mm3)B板厚度h8=后模芯厚度h6+ B板开框背后厚度h7,则h8=65mm注射机的选定(1)注射量的计算 塑件体积:cm 3992.4=V 塑 塑件质量:g 24.5m ==V 塑塑ρ 式中,ρ参考表可取1.05g/cm3 的。

(2)浇注系统凝料体积的初步估算浇注系统的凝料在设计之前是不能确定的数值,但是可以根据经验按照塑件体积的0.2~1 倍来估算。

由于本次采用流道简单并且较短,因此浇注系统的凝料按塑件体积的0.2 倍来估算,故一次注入模具型腔塑料熔体的总体积(即浇注系统的凝料和两个塑件体积之和)为cm 399.52.01=+=)(塑总V V (3)选择注射机根据第二步计算得出一次注入模具型腔的塑料总体积V 总=5.99cm3,则有:cm34.78.0/=V 总根据以上的计算,初步选定工程注射量为30cm3,注射机型号为XS-ZS-22卧式注射机,其主要技术参数见表2。

(4)注射压力校核:查表4-1 可知,ABS 所需注射压力为80~110MPa ,这里取p0=85MPa ,该注射机的公称注射压力p 公=117MPa ,注射压力安全系数k1=1.25~1.4,这里取k1=1.3,则:p pk 〈=⨯=5.110853.101,所以,注射机注射压力合格。

浇注系统的设计所谓注射模的浇注系统,是指从主流道的始端到型腔之间的熔体流动通道。

其作用是使塑料熔体平稳而有序的充填到型腔中,一伙的组致密、外形轮廓清晰的塑件。

1.主流道的设计主流道通常位于模具中心塑料熔体的入口处,它将注射机喷嘴注射出的熔体导入分流道或型腔中。

主流道的形状为圆锥形,以便熔体的流动和开模时主流道凝料的顺利拔出。

主流道的尺寸直接影响到熔体的流动速度和充模时间。

另外,由于其与高温塑料熔体及注射机喷嘴反复接触,因此设计中常设计成可拆卸更换的浇口套。

(1)主流道尺寸1)主流道长度:小型模具L 主应尽量小于60mm ,本次设计中初取20mm 进行设计。

2)主流道小端直径:d=注射机喷嘴尺寸+(0.5~1)mm=3+(0.5~1)mm=3.5mm 。

3)主流道大端直径:mm 7tan 2,≈==αL dd 主式中α=4°。

4)主流道球面半径:SR=注射机喷嘴球头半径+(1~2)mm=(12+2)mm=14mm 。

5)球面的配合高度: h=(1/3 ~2/5 )SR=4mm. (2)主流道的凝料体积cm r r v 345.0)(3=++=主主主主主主R R L π(3)主流道当量直径:Rn=(1.75+ 3.5)/2mm=2.625mm 。

(4)主流道浇口套的形式主流道衬套为标准件可选购。

主流道小端入口处与注射机喷嘴反复接触,易磨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