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基础》教学指南
机械基础教案范文
机械基础教案范文教案:机械基础入门教学目标:1.理解机械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掌握机械的分类和主要组成部分。
3.熟悉机械的常见故障和维修方法。
4.培养学生对机械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教学内容:1.机械的定义和基本原理-机械是指能够完成一定工作的装置或结构。
-机械的基本原理包括力的作用、运动和能量转换等。
-了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如力、运动、速度、力矩等。
2.机械的分类和主要组成部分-机械可以根据用途、结构和工作原理等进行分类。
-根据用途可以分为:搬运机械、加工机械、动力机械等。
-介绍机械的主要组成部分,如传动系统、工作部件、控制系统等。
-介绍机械的工作原理,如负载、能源转换和输出等。
3.机械的常见故障和维修方法-分析机械故障的原因,如磨损、断裂、松动等。
-介绍机械常见故障的表现和危害。
-学习机械维修的基本方法,如检查、清洁、更换零件等。
4.学习和讨论案例-通过案例学习机械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分析不同机械的工作原理和维修方法。
教学步骤:1.导入(15分钟)-通过实例讲述机械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机械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理论讲解(30分钟)-介绍机械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分类和主要组成部分的讲解。
3.教学示范(30分钟)-展示不同机械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演示机械的组装和拆解过程。
4.案例分析(30分钟)-提供几个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机械故障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5.总结提升(15分钟)-与学生一起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和收获。
-鼓励学生思考机械进一步研究和应用的可能性。
教学资源:- PowerPoint课件或黑板白板。
-实物机械模型和示范装置。
-案例故障分析表格。
课堂评价:-课堂讨论成绩: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进行评价。
-案例分析作业:让学生写一份针对一些机械故障的案例分析报告。
拓展延伸:-参观机械制造企业,了解机械生产过程和技术。
-进行机械实验,观察和记录机械的工作过程和特性。
机械基础教案初中
机械基础教案初中课程名称:机械基础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机器和机构的基本概念及其区别和联系。
2. 掌握机械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功能。
3. 理解力和运动的基本原理。
4. 能够运用简单的机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实物模型或图片。
3. 简单的机械装置。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机械?机械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机械是指机器和机构的总称,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如自行车、汽车、电视等。
二、教学内容与活动(20分钟)1. 机器和机构的基本概念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模型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机器和机构的特征。
引导学生理解机器和机构的概念及其区别和联系。
2. 机械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功能教师介绍机械的基本组成部分,如发动机、传动系统、刹车系统等,并解释各部分的功能。
3. 力和运动的基本原理教师讲解力的概念、基本性质和物体的受力分析。
引导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和运动的基本原理。
4. 应用实例分析教师展示简单的机械装置,如滑轮组、杠杆等,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工作原理。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机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堂练习(10分钟)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机械知识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机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二、教学内容与活动(20分钟)1. 机械的分类和特点教师讲解机械的分类,如传动机械、执行机械等,并介绍各类机械的特点。
2. 机械的设计和制造教师简要介绍机械的设计和制造过程,让学生了解机械的制作方法。
3. 机械的维护和保养教师讲解机械的维护和保养方法,引导学生注意机械的使用和保养。
4. 应用实例分析教师展示复杂的机械装置,如汽车、洗衣机等,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工作原理。
机械原理课程学习指南新版(相比08版略有不同,具体见内容)
《机械原理》课程学习指南说明:为配合学生《机械原理》课程的学习,根据机电工程学院本科《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本课程基本情况、性质、任务、教材和多媒体课件的处理、学习参考书、考核要求及各章节重点、难点等均在本学习指南中做出了较详细的说明。
同时针对各章的不同要求,配备了一定数量的自测练习题,学生通过自测检查可以发现自身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
一、课程基本情况、性质、研究对象和任务总学时:56学时,课堂教学:50学时,实验教学:6学时。
先修课:大学物理、高等数学、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等。
《机械原理》是高等工业院校机械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在整个教学计划中,以主干课程的角色,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主要研究机械系统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及机械系统方案设计基本理论,包括各种机构的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和受力分析问题,常用机构的设计问题,机器动力学问题和机械运动系统设计的问题。
它的主要任务是: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器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常用机构的分析和综合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机械系统运动方案创新设计的能力。
二、教材及多媒体课件说明1.教材:本课程教材选用由刘会英、杨志强、张明勤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高校机电工程规划教材《机械原理》。
本教材内容精炼、结构合理、理论性强,是“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由于计划学时有限,不可能在课堂上对教材所有内容一一进行详细讲解。
因此,学生应该抓住每章节的重点、难点,搞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并注意寻找同类问题间的内存规律。
真正做到举一反三,将问题由“繁”变“易”,将课本由“厚”读“薄”。
2.多媒体课件:机械原理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本校机械基础学科组集体创作的,它综合了图、文、声、像、二维图形、三维动画等多种媒体手段,经科学、合理的重组、整合、加工,构筑了一种虚拟实际场景的教学氛围。
新工科引领思政改革,筑牢强国之基——以《机械基础》课程齿轮传动为例
新工科引领思政改革,筑牢强国之基——以《机械基础》课程齿轮传动为例摘要:习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
本文将以《机械基础》课程为载体,在深入分析课程教学目标与思政目标的基础上,选取齿轮传动这一项目,阐述如何进行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将工匠精神、劳动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制造作为课程思政主题,实现专业与思政的同向同行。
关键字: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德技并修基金项目:《机械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SGKCSZ2020-1433一、教学目标(一)课程教学目标《机械基础》课程是机械类,以及电类、自动化类等近机械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课程覆盖工程材料、公差与配合、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等知识,对制造业人才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工科强调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要求教师在新形势下,探索工科专业新结构,更新专业人才知识体系,创新教育方式与手段,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的复合型“新工科”人才[1]。
课程内容不仅专业性强,也蕴含中国制造和工匠精神的内涵,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三观”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国家荣誉感,奠定了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学生提供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和价值导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依据国家高等职业学校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充分调研岗位技能要求,修订课程大纲,在教学目标中融入思政点,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通过实施将实现以下的教学目标:1.了解一般机械中常用工程材料的类别、性能及选材原则,熟悉金属材料热处理的作用和常见方法;2.能根据要求合理选择工程材料;3.掌握一般机械中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组成、性能和特点;4.能合理分析常用机器和机构的功能、特点;5. 能正确识读一般的机械零件图;6. 能正确分析常见机械中的传动方式、联接类型;7.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8.具备团队合作的精神和劳动精神;9.具备良好的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10.具备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和砥砺强国之志。
机械基础 教学最好的机械设计手册》之直齿轮
机械基础教学最好的机械设计手册》之直齿轮标题:机械基础教学最好的机械设计手册》之直齿轮在机械工程的学习中,一本好的参考书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都至关重要。
今天,我想向大家介绍一本在我求学过程中对我影响深远的参考书——《机械设计手册》。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详尽的内容,成为了我在机械设计领域的重要指南。
《机械设计手册》是一本综合性的机械设计工具书,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强度、材料、摩擦学、传动、联接、轴和轴承等。
这本书以其深度和广度,为我们在机械设计过程中提供了全面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尽管市面上有许多类似的参考书,但我认为这一本以其严谨的内容和清晰易懂的解释,成为了我心目中的首选。
在这本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讲解了直齿轮的设计。
这一部分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直齿轮的基本原理、设计要素、制造过程以及应用实例。
通过阅读这一部分,我了解到直齿轮作为一种基本的传动元件,在许多机械系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掌握直齿轮的设计原理和制造过程,对于理解机械传动的本质和进行有效的机械设计至关重要。
直齿轮的设计原理主要包括齿廓啮合基本定律、齿宽、压力角、模数等基本参数的选择。
这些理论知识是我们在进行齿轮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基础。
通过这本书,我得以深入理解这些原理,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机械设计手册》还提供了大量的实例和习题,这些内容帮助我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通过解决各种实际工程问题,我逐渐掌握了直齿轮设计的精髓,并培养了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
《机械设计手册》以其全面而深入的内容,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成为了我在机械基础学习和实践中的重要帮手。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不仅掌握了直齿轮的设计原理和制造过程,还培养了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我相信这本书也会对大家在机械基础学习和实践中有所帮助。
让我们一起领略《机械设计手册》的魅力,共同迈向机械设计的高峰!齿轮传动是机械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广泛应用于各种机械设备中,如汽车、飞机、机床等。
《机械原理》 学习指南
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原理”课程学习指南一、遵循大学工科课程的一般学习规律应当重视平时的预习、听课、复习和答疑、作业、实验、课程设计、测试和考试等环节,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好时间,保持与教学进度相协调的学习节奏。
尤其要克服平时松懈,考前突击的不良学习习惯,作到“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平时多下功夫。
二、转变学习和思维方法机械原理课程的特点在于:相对于数学、物理和理论力学等基础科学,机械原理课程有许多内容是结合机械工程实际的,在考虑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时,不仅要从数学、力学等方面考虑,还要从工程实际考虑,比如要考虑设计的经济性、操作和使用的方便性、制造的可行性等等。
而相对于专业课程,机械原理课程的理论性、系统性又比较强,大多数教学内容都是具有比较严密的数学、力学依据的。
由于机械原理课程是大学期间第一门工程设计类课程,不少同学会感到头绪比较多,面对具体问题无从下手。
还有的同学感到课程的教学内容课堂上可以听得懂,但是做作业、或考试时就不会了。
依据我们的教学经验,出现这类问题的学生多数是由于没有注意到科学与工程技术之间的差别,在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等方面还没有适应机械原理这门与过去大多数课程性质不同的课程。
我们认为,在学习中要尽快实现学习和思维的转变:①要意识到工程问题的多样性,学会针对不同的问题构思不同的解决思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逐渐摆脱按照老师或教材的方法“照猫画虎”的学习和思维方式;②要意识到工程问题求解方法和结果的多样性,对同样的工程设计问题,有多种解决方法可以采用,而且,最后的答案也往往不是唯一的。
要逐渐摆脱对所谓的“标准答案”的依赖,建立“只要方法符合数学、力学的基本原理,符合工程设计的实际,就是正确的解”的自信;③教材和老师讲的内容是十分有限的,要多注意观察日常生活、身边的机械装置,不要再对身边的机械“视而不见”,要认真研究、领悟设计的奥妙;④牢记“What I hear, I forget; What I see, I remember; What I do, I understand”。
机械设计与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与基础教学大纲引言:机械设计与基础是机械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本文档将提供一份机械设计与基础教学大纲,用于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和学习。
一、课程名称:机械设计与基础二、课程编号:MEC101三、先修课程:工程力学,工程材料学四、学分:3学分五、总学时:54学时(理论课程:36学时,实践课程:18学时)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以下方面的能力:1. 理解和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2. 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流程。
3. 熟悉并灵活运用机械设计软件进行设计和分析。
4. 能够解决实际机械设计问题并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5. 培养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能够与其他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协作完成项目。
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基本原理1.1 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定义1.2 机械设计的基本流程1.3 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规范2. 零件与装配设计2.1 零件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2 装配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3 零件参数化设计3. 机构设计3.1 机构的构成和分类3.2 机构的运动分析和合成3.3 机构的选择和设计4. 设计计算与分析4.1 轴系、连接和传动的设计与计算4.2 结构和强度的设计与分析4.3 摩擦、磨损与润滑的计算与分析4.4 热力学和流体力学的设计与分析5. 制图与CAD5.1 机械制图的基本原则和规范5.2 三维CAD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应用6. 项目实践与创新设计6.1 小组设计项目的实施与管理6.2 机械创新设计的方法与实践7. 实验与实践环节7.1 机械设计软件的使用和实践7.2 机械设计案例的分析和实践7.3 机械创新设计的实践和展示评价方式:1. 日常表现(10%):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30%):对教学内容1-3进行考核。
3. 期末考试(40%):对教学内容4-6进行考核。
机械技术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技术应用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本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机械技术应用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机械技术应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将来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掌握机械技术应用的基本概念和定义;2.理解机械技术应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学会运用机械技术应用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1. 机械技术应用的基本概念和定义(4学时)•机械技术应用的概念和特点;•机械元件和装置的分类和功能;•机械技术应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机械技术应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2学时)•机械传动原理和方法;•机械结构设计原理和方法;•机械加工原理和方法;•机械装置维修原理和方法。
3. 机械技术应用案例分析(10学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研究;•运用机械技术应用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
4. 实践操作和实验(14学时)•机械技术应用的实践操作;•运用机械技术应用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要求1. 教学方法•授课讲解:通过课堂讲解掌握机械技术应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实例讲解:通过案例分析学习和理解机械技术应用的实际应用;•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实验报告:通过实验操作和报告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2. 学习要求•课前预习:预习相关教材内容,了解课程要点;•课堂积极参与:认真听讲,积极提问,与教师和同学互动讨论;•实践操作:按时完成实践操作和实验报告,提高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
五、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1. 考核方式•课堂测试:包括选择题、判断题等;•实践操作考核:包括实践操作成绩和实验报告评定。
2. 成绩评定•课堂测试占60%;•实践操作考核占40%。
六、参考教材和资源1.《机械技术应用基础教程》2.《机械设计手册》3.机械技术应用相关网页资源和实践操作资料。
机械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旨在通过对机械技术的系统学习,培养学生的机械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为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1.掌握机械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理解机械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作用;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内容1.机械技术基础概述–机械技术的定义和分类–机械技术的发展历程–机械技术的应用领域2.机械性能与材料力学–机械结构的设计原则–力学基础知识–材料力学基础知识3.机械元件与机械零件–机械元件的分类和功能–机械零件的分类和选用4.机械制图与CAD/CAM技术–机械制图的基本规范和方法–CAD/CAM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5.机械加工工艺与装备–机械加工工艺流程–常用机械加工设备及其特点6.机械测量与质量控制–机械测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机械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7.机械设计基础–机械设计的基本步骤和原则–机械设计中的考虑因素8.机械工程实践与创新–机械工程实践的基本要求和方法–机械工程创新的原则和实践案例四、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和案例分析,传授机械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3.学习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研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
五、考核方式1.期中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机械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相关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3.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完成机械设计项目,并进行设计报告和现场展示,考核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4.平时表现:考核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外学习等。
六、参考教材1.《机械技术基础教程》- 夏广仁,机械工业出版社2.《机械技术基础课程教程》- 李志彬,清华大学出版社3.《机械技术基础学习指南》- 张亚民,高等教育出版社七、教学资源1.机械实验室:提供实验设备和实验器材。
机械基础教案
机械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介绍机械基础的相关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了解机械基础的基本知识和工作原理,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机械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机械基础的定义与分类2.机械工程基础知识3.机械原理和运动学4.机械力学基本原理5.机械设计基础6.机械加工基本工艺7.机械传动与控制8.机械故障排除和维护三、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课堂讲解,介绍机械基础的相关概念和原理,并通过示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
2.实践: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参与,巩固所学的机械基础知识。
3.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机械基础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和应用机械基础知识。
四、教学流程1.导入:引入机械基础的概念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依次介绍机械基础的相关知识点,包括定义与分类、原理和运动学、力学原理、设计基础、加工工艺、传动与控制、故障排除和维护。
3.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机械基础的实验和操作,加深对机械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讨论与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案例分析,通过实际问题来应用所学的机械基础知识。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和重点进行总结,并强调机械基础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6.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和作业,巩固学生对机械基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估1.实验报告:学生完成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机械基础的实践操作和表达能力。
2.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参与度和对机械基础的理解程度。
3.作业评估: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4.期末考试:组织机械基础的考试,对学生对机械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进行全面评估。
六、教学资源1.教材:《机械基础教材》2.实验器材:液压装置、传感器、机械零件等3.课件:包括机械基础的相关概念、原理、实验操作步骤和案例分析等内容的课件。
七、教学后记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机械基础的相关知识和应用能力有了初步的了解。
机械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基础教学大纲一、引言机械基础是机械工程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和生产制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提高机械基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制定本教学大纲,旨在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机械基础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基础的定义、特点和发展历程;2. 掌握机械基础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等;3. 能够运用机械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如机械零件的设计和制造;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其机械设计和制造的综合素质;5.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使其能够适应现代机械制造的需求。
三、教学内容1. 力学基础(1)力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刚体力学;(3)运动学基础;(4)动力学基础。
2. 材料力学(1)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2)非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3)材料的断裂和疲劳。
3. 机械设计(1)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2)零件的设计与计算;(3)轴系设计;(4)传动装置设计。
4.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1)CAD/CAM技术概述;(2)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3)三维建模与工程图形学。
5. 实践教学环节(1)实验教学: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等实验;(2)作业与设计任务: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和设计任务,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授课,讲解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实践操作:开展实验教学和设计任务,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3. 讨论与研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研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4.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五、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2. 期中考试:考核学生对于机械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3. 期末考试:综合考核学生对于整个机械基础学科的掌握情况。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一、课程概述《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工程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际工程应用奠定基础。
本课程内容丰富,涉及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设计方法和设计实践,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3.了解机械设计领域的发展动态和前沿技术,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4.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工程素质和职业道德,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1.机械设计概述:介绍机械设计的概念、任务、分类和发展趋势。
2.机械零件设计:包括传动零件、连接零件、轴系零件、弹簧等的设计原理和计算方法。
3.机械传动设计:介绍传动系统的类型、性能参数和设计方法,包括齿轮传动、带传动、链传动等。
4.轴承和联轴器设计:分析轴承的类型、性能和选用原则,介绍联轴器的结构和设计方法。
5.机械结构设计:阐述机械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步骤,包括结构要素、强度计算、稳定性分析等。
6.机械创新设计:探讨机械创新设计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计能力。
7.机械设计实例分析:分析典型机械设计实例,使学生了解机械设计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使学生对课程内容有全面了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机械设计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实践教学:安排课程设计、实验等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5.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安排1.总学时:64学时2.理论教学:48学时3.实践教学:16学时(含课程设计、实验等)4.教学进度安排:第1周:机械设计概述第2-4周:机械零件设计(传动零件、连接零件、轴系零件、弹簧)第5-7周:机械传动设计(齿轮传动、带传动、链传动)第8-9周:轴承和联轴器设计第10-11周:机械结构设计第12周:机械创新设计第13周:机械设计实例分析第14周:课程设计第15周:实验第16周:复习与考试六、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3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小测验等)2.实践环节:30%(课程设计、实验等)3.期末考试:40%七、教学资源1.教材:《机械设计基础》(主编:X,出版社:X)2.参考文献:《机械设计手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等3.网络资源: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等在线课程资源4.实验室:机械设计实验室、机械创新实验室等八、教学效果评价1.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指导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指导大纲A 、总论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任务和内容1、课程设计目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本课程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总体来说,目的有三个:1)综合运用机械设计及其它有关先修课程,如机械制图、测量和公差配合、金属材料和热处理、工程力学等的理论和生产实际知识进行机械设计训练,使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使这些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加深和拓展;2)学习和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培养设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对计算、制图、运用设计资料(如手册、图册、技术标准、规范等)以及进行经验估算等机械设计方面的基本技能得到一次综合训练,提高技能水平。
2、课程设计任务课程设计任务由课程设计任务书给出,内容包括:设计题目、原始数据、设计条件和设计内容等。
格式如下:课程设计任务书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设计题目带式输送机传动装置1 设计要求(包括主要指标、数据及工作量)1.1 传动系统示意图1.2原始数据1.运输带的拉力F= N2.运输带工作速度V= m/s3.卷筒直径D= mm1.3设计条件:1.工作条件:锅炉房运煤(室外、多尘);两班制,每班工作四小时;空载起动、连续、单向运转,载荷平稳;2.使用期限及检修间隔:工作期限为8 年,每年工作250 日;检修期定为三年;3.生产批量及生产条件:生产几十台,无铸钢设备;4. 设备要求 : 固定; 5.安装形式:卧式; 6.生产厂:校办工厂 1.4 工作量1. 减速器装配图 A 0(A 1)一张2. 零件图 1~ 4 张5 陈铁鸣主编 . 新编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图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7 月6 王科社,滕启编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北京:北京机械工业学院, 2001 年7 周开勤主编 . 机械零件手册,第 5 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年 7 月8 滕启,米洁,王科社编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指南,北京:北京机械工业学院, 2002 年指导老师签字: 年月日1)设计题目:带式输送机传动装置。
2023《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2023《机械基础》课程标准2023年《机械基础》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机械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机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机械工作原理和机械工程材料性能,能够准确表达机械技术要求,正确操作和维护机械设备,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继续学习专业技术的能力,形成严谨、敬业的工作作风,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机械基础》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 掌握机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常用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应用范围。
2. 了解常用机械零部件的类型、结构、工作原理和选用方法。
3. 掌握常用机械的安装、调试和使用方法,能够正确操作和维护机械设备。
4. 了解常见机械故障的原因和排除方法,具备一定的机械故障诊断和维修能力。
5. 形成严谨、敬业的工作作风,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的设计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以实际应用为导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和技能的可操作性。
2. 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
3. 结合机电专业类行业面向与职业面向,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和实践项目,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培养,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和信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5. 关注行业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标准的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保持课程的前沿性和实用性。
四、课程实施建议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指南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指导书2010年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基础实验分室前言实验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目的是加强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开拓和创新精神。
希望学生在实验之前:1.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理解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步骤,遵守操作规程。
2.实验时认真做好实验记录,细心观察实验现象。
3.保持实验室清洁,实验结束后把仪器设备整理好。
4.按要求完成实验报告,字迹要清晰、整齐。
2010年目录实验一.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与分析---------------------------------------------------3实验二.齿轮的范成实验---------------------------------------------------------------5实验三.减速器拆装实验---------------------------------------------------------------------------11 实验报告一-----------------------------------------------------------------------------------------------Ⅰ实验报告二-----------------------------------------------------------------------------------------------Ⅱ实验报告三-----------------------------------------------------------------------------------------------Ⅳ实验一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一、实验目的1.学会运用构件及其运动副联接的常用符号和机械中常用机构的简图符号,正确绘制出机构运动简图;2.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机构运动简图的意义;3.熟练掌握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学习判断运动链能否成为机构。
机械基础教案设计
机械基础教案设计一、教案概述本教案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机械基础知识,包括机械原理、机械结构和机械运动等方面。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机械基础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为将来学习更高级的机械工程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了解机械的基本定义和分类。
2.掌握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运动学原理。
3.了解机械结构的基本组成和特点。
4.了解机械传动的原理及常见的传动形式。
5.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1.机械基础概述内容:介绍机械的定义、分类和应用领域。
方法:通过课堂讲解和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机械的定义和常见的机械分类,并举例说明机械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2.机械运动学内容:介绍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运动学原理。
方法:讲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直线运动、旋转运动和复杂运动等。
通过实例分析和计算,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机械运动的运动学原理。
3.机械结构内容:介绍机械结构的基本组成和特点。
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演示,引导学生了解机械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如机床、机构、连接件等,并讲解机械结构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4.机械传动内容:介绍机械传动的原理及常见的传动形式。
方法:通过课堂讲解和实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机械传动的原理,包括动力传递、运动传递和能量传递等。
介绍常见的机械传动形式,如齿轮传动、皮带传动等,并指导学生进行传动计算和设计。
5.机械创新与设计内容:培养学生的机械创新和设计能力。
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发挥创造力,设计和改进机械产品。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机械竞赛和创新项目,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评估方法1.平时考核: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参与度等方面的评估。
2.小组项目评估:评估学生在机械创新与设计项目中的表现和成果。
3.期末考试:对学生对机械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综合考核。
五、教学资源准备1.教材:精选机械基础教材,适合学生学习和理解。
机械工程基础授课方案模板
机械工程基础授课方案模板一、课程名称:机械工程基础二、课程性质:必修课三、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掌握;2. 帮助学生掌握机械制图技能;3.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机械工程问题的能力;4. 帮助学生了解机械加工工艺和设备的基本原理;5. 培养学生对机械工程领域的历史和发展趋势的了解。
四、课程内容:1. 机械工程基础概论- 介绍机械工程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 分析机械工程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2. 机械工程材料与制造- 介绍常见的机械工程材料和其性能特点;- 探讨各种材料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3. 机械制图基础- 学习机械制图的基本原理;- 掌握机械零件的标注和尺寸的控制。
4. 机械设计基础- 学习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探讨常见机械零件的设计及其应用。
5. 机械原理与机械传动- 探讨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运动规律;- 学习机械传动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6. 机械加工工艺与设备- 介绍常见的机械加工工艺和设备;- 探讨不同工艺和设备的适用范围和特点。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1.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教学相互配合,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动手实践,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 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图表、实例等形式,生动直观地呈现知识点,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六、教学时长:36学时七、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成绩等;2. 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40%;3.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
八、教材:1. 主教材:《机械制图基础》;2. 参考书:《机械工程基础》,《机械设计基础》。
九、实验教学:1. 实验项目:机械加工实验、机械制图实验等;2. 实验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机械制图和机械加工的基本技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机械基础中职教案(4篇)
机械基础中职教案(精选4篇)机械基础中职教案篇一滑轮兄弟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通过实验研究定滑轮的作用,能够制定一个合理的动滑轮作用研究计划,并按照计划步骤进行研究。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通过对比分析,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作用的不同。
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试着用杠杆原理来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作用的不同。
器材准备学生材料:定滑轮和动滑轮各一个,铁架台、线、便签纸、钩码、测力计等。
(每组一份)老师材料:图片和视频资料(起重机上的滑轮)、学生材料一份、实验汇报表。
教学建议在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时,需要考虑到滑轮受到的摩擦力不能太大(两边的钩码不能挂得太多),否则实验效果会受到一定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演示升旗仪式。
2.旗杆上有什么装置能帮助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学生观察描述:旗帜是怎样升到旗杆顶上的?(有轮子)3.教师出示轮子,并介绍: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做滑轮。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滑轮。
这种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旗杆顶部的轮子1.让我们模拟旗的装置,来研究旗杆顶部的轮子。
研究旗杆顶部的轮子模拟升旗你需要哪些材料?2.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实验探究(材料:定滑轮、铁架台、线、便签纸),试一试,当我们向下拉动绳子时,挂有旗子的那部分绳子会怎样运动?要求小组内每位学生拉一次,体会定滑轮的作用。
3.要把旗子升上去,却把拴着旗子的绳子往下拉。
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这有什么好处?(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使工作方便)4.使用定滑轮升旗或提起其他重物能不能不省力呢?为了弄清使用定滑轮省不省力,我们怎样来研究?(1)学生讨论。
(2)将滑轮挂在支架上,使其成为一个定滑轮。
机械原理学习指南第五版教学设计 (2)
机械原理学习指南第五版教学设计
课程简介
机械原理是机械工程学科中的基础课程,也是其他机械工程学科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原理,结构和运动规律,能够应用于机械设计和生产实践,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奠定基础。
学习目标
1.理解机械原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掌握机械原理中的基本运动规律和受力分析方法。
3.能够应用机械原理进行机械设计和生产实践。
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1.刚体的基本概念和运动状态。
2.力的概念和量度。
3.牛顿定律和应用。
4.运动学基本原理。
5.动力学基本原理。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并能
够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
2.实验法。
通过实验,让学生对基本原理进行验证和实践,培养学生的
动手能力。
3.讨论法。
通过课堂讨论和交流,让学生主动参与课程,提高学生的思
维能力。
4.案例法。
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机械原理的应用,培养学生
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教学评估
1.考试。
通过期末考试,检测学生对机械原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2.实验报告。
通过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3.课堂表现。
通过平时课堂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态度。
4.作业。
通过家庭作业,检测学生对机械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参考资料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基础》教学指南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及工程技术类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机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懂得机械工作原理,了解机械工程材料性能,准确表达机械技术要求,正确操作和维护机械设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继续学习专业技术的能力;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形成严谨、敬业的工作作风,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提要、课程内容、教学要求绪论教学内容1.课程的内容、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
2.一般机械的组成及基本要求。
教学要求1.学习目标(1)了解机械的概念与组成。
(2)了解机械零件的材料、结构、承载能力,摩擦、磨损和润滑的基本要求。
(3)了解本课程的任务和学习要求。
2.能力目标初步认识机械。
3.教学重点机械的概念及组成。
4.教学难点机械与机构、构件与零件的区别。
第1章杆件的静力分析教学内容1.力的概念与基本性质;2.力矩、力偶、力的平移;3.约束、约束力、力系和受力图的应用;4.*平面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应用。
教学要求1.学习目标(1)理解力的概念与基本性质。
(2)了解力矩、力偶、力向一点平移的结果。
(3)了解约束、约束力和力系,能作杆件的受力图。
(4.)会分析平面力系,会建立平衡方程并计算未知力。
2.能力目标(1)分析物体受力的能力(2)解决平面力系问题的基本计算能力3.教学重点受力分析4.教学难点建立平衡方程并计算未知力第2章直杆的基本变形教学内容1.直杆轴向拉伸与压缩;2.直杆轴向拉伸与压缩时的应力分析;3.材料的力学性能;4.*直杆轴向拉伸和压缩时的强度计算。
5.连接件的剪切与挤压6.圆轴扭转7.直梁弯曲8.*组合变形9.*交变应力与疲劳强度10.*压杆稳定教学要求1.学习目标1.会判断直杆的基本变形。
2.会分析直杆轴向拉伸与压缩时的内力;了解应力、变形、应变的概念。
3.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其应用,了解直杆轴向拉伸和压缩时的强度计算。
4.会判断连接件的受剪面与受挤面。
5.了解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切应力的分布规律。
6.了解纯弯曲时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分布规律。
7.了解组合变形、交变应力与疲劳强度、压杆稳定等的概念。
2.能力目标在解决工程实践中承载能力方面的问题时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初步的实践能力。
3.教学重点直杆的基本变形的判断及截面上应力的分布.4.教学难点直杆截面上应力的分布第3章工程材料教学内容1.黑色金属材料;2.有色金属材料;3.工程塑料和复合材料;4.*其他新型工程材料;5. 材料的选择及运用.教学要求1.学习目标(1)了解简化Fe-FeC状态图。
3(2)了解铸铁的分类、牌号、性能和应用。
(3)理解常用碳钢的分类、牌号、性能和应用。
(4)了解合金钢的分类、牌号、性能和应用。
(5) 了解钢的热处理的目的、分类和应用。
(6) 了解常用有色金属材料的分类、牌号、性能和应用。
(7) 了解工程塑料和复合材料的特性、分类和应用。
(8) 了解其他新型工程材料的应用。
2.能力目标(1)能准确识别常用碳钢、合金钢的牌号。
(2)初步具备正确选择与使用常用工程材料的能力。
3.教学重点碳钢的分类、牌号、性能和应用。
4.教学难点常用工程材料的选择与使用。
蜗杆传动和行星齿轮系第4章机械零件的精度教学内容1.极限与配合的术语、定义和相关标准2.配合制、公差等级及配合种类的选用3.形状和位置公差的基本概念4.形状公差、位置公差及公差带5.形状公差项目、基准、公差数值的选用6.基本测量手段,常用测量量具1.学习目标(1)了解极限与配合的术语、定义和相关标准。
(2)了解几何公差的基本概念。
(3)理解几何公差及公差带。
(4)会选用常用量具并对零件进行测量。
2.能力目标(1)识读极限偏差、配合制、公差等级及配合种类的能力。
(2)使用常用测量工具的能力。
3.教学重点极限与配合4.教学难点形状公差、位置公差及公差带第5章连接教学内容1.键连接与销连接2.螺纹联接3.*弹簧4.联轴器和离合器教学要求1.学习目标(1)了解连接的类型与应用(2)理解平键及花键连接的类型、结构与标准(3)了解销连接的类型、特点和应用(4)了解常用螺纹的类型、特点和应用(5)熟悉螺纹连接的主要类型、应用、结构和防松方法(6)了解联轴器、离合器的功用、类型、特点和应用2.能力目标(1)工作中具有正确选用键连接的能力(2)会选择螺纹连接并具有拆装螺纹连接的能力(3)具有使用销、联轴器、离合器的能力3.教学重点(1)平键连接的结构与标准(2)螺纹连接的主要类型、应用、结构和防松方法4.教学难点普通平键连接的正确选用第6章机构教学内容1.平面机构2.平面四杆机构3.凸轮机构4.间歇运动机构教学要求1.学习目标(1)了解平面运动副及其分类(2)熟悉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特点和应用(3)了解含有一个移动副的四杆机构的特点和应用(4)了解凸轮机构的组成、特点、分类和应用(5)了解凸轮机构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压力角(6)了解棘轮机构的组成、特点和应用(7)了解槽轮机构的组成、特点和应用2.能力目标(1)具有识别平面机构的能力(2)具有测绘较简单的平面机构的能力(3)能正确运用机构的特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教学重点(1)平面运动副的结构其表达方式(2)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特点和应用(3)铰链四杆机构类型的判定4.教学难点(1)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第7章机械传动教学内容1.带传动;2.链传动;3.齿轮传动;4.蜗杆传动;5.齿轮系和减速器.教学要求1.学习目标(1)了解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及蜗杆传动的工作过程、特点、类型和应用。
(2) 熟练掌握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及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方法,并准确判断从动件的转向。
(3) 了解V带轮、齿轮传动和蜗杆传动的结构和常用材料。
(4) 掌握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结构,能熟练计算其主要几何尺寸。
(5) 了解齿轮传动和蜗杆传动的主要失效形式及维护方法。
(6) 了解根切现象及最少齿数的概念2.能力目标(1)初步具备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的安装、调试和维护能力。
(2)具备正确识别并独立拆装减速器的能力。
3.教学重点(1)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减速器结构及工作原理,(2) 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及主要几何尺寸计算.(3)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4.教学难点蜗杆传动和行星齿轮系第8章支承零部件教学内容1.轴的分类、材料、结构和应用;2.轴的强度计算3.滑动轴承的特点、主要结构和应用;4.滑动轴承的失效形式、常用材料5.滚动轴承的类型、特点、代号及应用;6.滚动轴承的选择原则教学要求1.学习目标(1)了解轴的分类、材料、结构和应用。
(2)了解滑动轴承的特点、主要结构和应用。
(3)熟悉滚动轴承的类型、特点、代号及应用。
(4)理解轴系的结构,会正确安装、拆卸轴承。
2.能力目标(1)轴及轴上零件的识读能力。
(2)分析轴系结构的能力。
3.教学重点(1)轴的分类、材料和结构(2)滚动轴承的类型、特点和代号4.教学难点轴系结构第9章机械的节能环保与安全防护教学内容1、机械润滑;2、机械密封;3、机械环保与安全防护。
教学要求1.学习目标(1)了解润滑剂的种类、性能及选用。
(2)了解机械常用润滑剂和润滑方法。
(3)掌握典型零部件的润滑方法。
(4)了解常用密封装置的分类、特点和应用。
(5)了解机械噪声的形成和防护措施。
(6)认识机械传动装置中的危险零部件。
(7)了解机械伤害的成因及防护措施。
2.能力目标(1)分辨润滑剂种类和润滑方法的能力。
(2)为典型零部件选择润滑方法的能力。
(3)分辨密封装置的能力。
(4)辨认噪声防护方法的能力。
(5)辨认危险零部件和防护方式的能力。
3.教学重点(1)机械常用润滑剂和润滑方法,典型零部件的润滑方法;(2)解机械噪声的形成和防护措施;(3)机械传动装置中的危险零部件;(4)机械伤害的成因及防护措施。
4.教学难点:(1)润滑剂的选用原则;(2)不同润滑方法的特点;(3)不同密封方式的差异和应用特点;(4)分析机械设备、实训场地当中的危险零部件及防护措施。
第10章气压传动与液压传动教学内容1.气压传动与液压传动的工作原理、基本参数和传动特点;2.气压传动与液压传动的系统组成和图形符号;3.气源装置及辅助元件的结构;4.气动控制元件与基本回路的组成、特点和应用;5.液压动力元件、执行元件、控制元件和辅助元件。
教学要求1.学习目标(1)了解气压传动和液压传动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应用;(2) 掌握气压传动与液压传动的系统组成和图形符号;(3) 了解气压传动各类元件,并了解其工作原理及应用;(4) 了解液压传动各类元件,并了解其工作原理及应用。
2.能力目标(1)能够识读一般难度的气压传动和液压传动系统图;(2)在教师辅导下,能够搭建各种常用的液压气动回路。
3.教学重点(1)气压传动与液压传动的工作原理;(2)系统组成及图形符号;(3)各常用的回路。
4.教学难点气压传动与液压传动的元件工作原理。
三、教学时间分配四、教学建议1. 注重评价内容的整体性,尽可能包含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评价,包含学生爱护工具、节约习惯、安全观念和环保意识等方面评价。
2. 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坚持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3. 注重评价标准的科学性,根据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生的特点,对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可做进一步的细化,考核与评价的标准要与教学目标相对应。
4. 对阶段实习训练和综合实践内容可以独立考核,也可以将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分别按一定权重计入课程成绩。
五、评价机制1. 注重评价内容的整体性,尽可能包含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评价,包含学生爱护工具、节约习惯、安全观念和环保意识等方面评价。
2. 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坚持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3. 注重评价标准的科学性,根据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生的特点,对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可做进一步的细化,考核与评价的标准要与教学目标相对应。
4. 对阶段实习训练和综合实践内容可以独立考核,也可以将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分别按一定权重计入课程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