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教案

合集下载

中国农业发展教案

中国农业发展教案

中国农业发展教案一、课程目标1. 了解中国农业的历史演变和现状。

2. 掌握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和成就。

3. 分析中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农业的历史演变:原始农业、封建农业、现代农业2. 中国农业现状:农业生产规模、产业结构、区域布局3. 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粮食生产、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创新4. 中国农业取得的成就:粮食产量、农民收入、农业可持续发展5. 中国农业面临的挑战:耕地资源紧张、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农业的历史演变、现状、特点、成就和挑战。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农业发展案例,如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创新等。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农业发展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农业发展相关教材或资料。

2. 课件:制作精美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

3. 视频资料:选取相关农业发展视频,增强直观感受。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中国农业的历史演变和现状。

2. 第二课时:讲解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和成就。

3. 第三课时:分析中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

4. 第四课时:案例分析,介绍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科技创新。

5. 第五课时:小组讨论,探讨农业发展问题和策略。

六、教学活动1. 课前调研:要求学生事先了解自己家乡的农业发展状况,准备分享各自了解到的情况。

2. 课堂分享:学生依次分享自己家乡的农业发展情况,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和讨论。

3. 小组合作: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农业发展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4. 小组展示:各小组通过PPT、海报等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他小组和教师进行评价。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分享和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和表现。

2. 研究报告:评估学生小组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及研究成果的质量。

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团队意识。

03 第二节 农业【教案】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地理

03  第二节 农业【教案】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地理

农业第1课时农业及其重要性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设计说明这节课的设置着力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过程中要通过生生交互、师生交互,开展教学活动,旨在完成以下教学目标:从生活实际导入新课,了解农业部门及特点;以人口众多的国情为依据,分析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以图为载体,以材料为辅助,分析我国农业分布差异及原因。

学习目标1.运用相关资料,知道农业的主要部门及各部门的特点。

2.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举例描述我国农业生产活动的分布。

3.通过学习农业及其重要性,树立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的观念。

重点难点重点:我国农业生产活动的分布。

难点:我国东西部、南北方农业分布的差异及其原因。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检查学生课前调查情况。

1.我们穿的衣服、吃的食物、住的房子、用的物品都与农业哪些部门息息相关?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农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我国农业实现了由单一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农业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农业发展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模块三、过程性评价随堂练习。

四、课堂小结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产业,是全面实现我国现代化的保证。

农业发展地区分布差异显著,畜牧业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种植业、林业和渔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即使在东部种植业区,由于秦岭—淮河一线南北气候的差异,农作物种类和作物熟制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五、布置作业建议所有学生完成《作业》本课时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

六、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2课时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走科技强农之路设计说明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方式,将本课时知识与生活实例紧密结合,使抽象的知识生活化、简单化,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农业的发展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初中地理优质课农业教案

初中地理优质课农业教案

初中地理优质课农业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农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 掌握农业生产的主要类型及特点;3. 分析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4.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农业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 农业生产的主要类型及特点;3. 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4. 实例分析: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农业发展成就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发展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农业发展不仅关系到我们的饮食和生活质量,还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类型及特点;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 讲解农业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 分析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3. 举例说明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四、案例分析1. 学生分组讨论: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 教师补充讲解,强调重点知识点。

六、课后作业1. 绘制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的思维导图;2. 结合家庭或家乡的农业发展情况,撰写一篇短文,分析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3. 学生对农业发展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理解程度;4. 学生对农业生产类型及特点的掌握情况。

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2. 教材;3. 农业发展相关图片;4. 课堂讨论素材。

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举例生动有趣;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 注重知识点的系统性,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湘教版初中地理农业教案

湘教版初中地理农业教案

湘教版初中地理农业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农业的含义、特点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使学生掌握农业的分类及其主要部门,了解不同农业部门的生产特点。

3. 让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理解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

4. 使学生掌握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

5. 培养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和人地协调观念。

教学重点:1. 农业的含义、特点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农业的分类及其主要部门。

3. 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

4. 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农业分类及其主要部门。

2. 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

3. 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农业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农业。

2. 提问:你们对农业有什么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有什么地位和作用?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农业的含义、特点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农业的主要部门及其生产特点。

三、课堂讲解1. 讲解农业的含义、特点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 讲解农业的分类及其主要部门,如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

3. 讲解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如南方水田、北方旱地等。

4. 讲解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如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

四、案例分析1. 分析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特点和差异。

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当地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五、课堂小结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发展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六、课后作业1.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当地的农业生产情况。

2. 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培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农业教学设计(多篇)

农业教学设计(多篇)

农业教学设计(多篇)篇:农业设计《农业》教学设计地理组王大鹏《农业》教学设计地理组王大鹏课标要求1.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

2.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课标分析尊重自然规律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前提,我国农业分布就是人们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具体体现。

针对我国人多地少的现状,只有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最基本保障。

所以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学习目标1.通过生活、生产实例感受农业的重要性。

2.运用相关资料,因地制宜布局我国农业部门及农作物,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3.学会研究农业分布的基本方法,提高地理实践力,提升人地和谐的理念和能力。

学习过程一、课前自主探究:俄罗斯、美国、欧洲西部等农业部门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设计意图:理解各农业部门布局对自然环境的需求程度。

二、课前:听歌曲《在中国的大地上》、农业相关图片设计意图: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

学习新课1.了解农业部门学生猜小零食及原材料来自哪个农业部门,教师适时给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概念,并对学生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身边出发,唤起学生对农业部门的已有认知,激发学习兴趣。

2.认识农业重要性学生结合生活感受感悟农业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在感悟农业重要性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理解探究农业的必要性。

3.影响农业布局的因素学生交流俄罗斯、美国、欧洲西部等典型区域农业部门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师协助学生完成表格——农业部门对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的需求差异。

设计意图:通过典型案例分析,理解各农业部门布局对自然环境的需求程度,为后面探究农业部门和农作物分布提供基本依据。

4.中国农业部门和农作物的分布学生运用中国地形图、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年降水量分布图、光照图等资料合作探究中国农业部门和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设计意图:在探究的过程中理解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5.认知梳理设计意图:回顾探究过程,梳理探究农业分布的基本方法,再次提升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初中地理我国农业教案

初中地理我国农业教案

教案:初中地理——我国农业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农业的含义、重要性以及农业的分类。

(2)掌握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3)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和目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表和资料分析,掌握我国农业的分布规律。

(2)运用因地制宜的原则,分析不同地区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

(3)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农业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关注农业发展、关爱农村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我国不同农业类型的分布规律。

2. 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1. 建立不同农产品主要产区的规划设计。

2.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策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不同农业类型的图片,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相关资料,思考哪些农产品适合在本地发展。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农业是人类生活的重要保障,不同地区应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发展适宜的农业类型。

二、探究新知1. 农业及其重要性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农业的劳动对象和产品,学生回答:农业的劳动对象是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农业的产品也是生物本身。

农业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等部门。

2. 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1)教师展示我国农业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

学生回答:我国农业呈东耕西牧、南稻北麦的分布格局。

(2)教师提问:为什么我国农业呈这样的分布格局?学生回答:受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3. 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和目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和目标。

学生回答: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如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农业结构优化等。

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效益、保护生态环境。

三、应用拓展1.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我国农业分布特点,分析不同地区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的含义、重要性以及农业的分类;了解了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知道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和目标。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和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来发展农业。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和重要性。

2.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难点:1. 如何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来发展农业。

2. 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收集相关的案例资料。

2. 准备教学课件和地图。

学生准备:1. 预习相关知识。

2. 准备笔记本和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各地农业发展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各地农业发展差异大。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和重要性。

3. 案例分析:教师呈现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是如何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来发展农业的。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家乡的农业发展情况,讨论如何更好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6. 课堂小测:教师出题,学生作答,检验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五、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分析自己家乡的农业发展情况,提出改进措施。

2. 调查周围农民在农业发展中的因地制宜实践,总结经验。

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评估学生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原则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2. 能力培养: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中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作业中表现出的对家乡发展的关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七、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农业生产劳动教案

农业生产劳动教案

农业生产劳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劳动的基本流程和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农业劳动的兴趣和尊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农业生产劳动的主要环节和操作方法。

难点:如何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农业劳动的艰辛和意义。

三、教学准备
农业生产工具的图片或实物、相关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农业生产劳动,大家知道农业生产都包括哪些方面吗?
生:种地、浇水、施肥……
师:对,大家说的这些都是。

那我们先来看看一些农业生产工具,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展示图片或实物)
生:这个是锄头!那个是镰刀!
师:非常棒!那你们觉得农业生产劳动重要吗?
生:重要,我们吃的东西都是农民种出来的。

师:没错,农业可是我们生活的基础呀。

那我们来看看农业生产的具体过程。

(播放视频)
师:大家看完视频有什么想法呀?
生:农民伯伯好辛苦呀。

师:是呀,他们很不容易。

那我们以后要怎么做呢?
生:要珍惜粮食,不浪费。

师:非常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大家明白的。

五、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学生对农业生产劳动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但可能还需要更多实际体验的机会,让他们更深入地感受农业劳动的魅力和意义。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考虑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简单的农业实践活动。

初中地理优质教案农业

初中地理优质教案农业

初中地理优质教案农业教学目标:1. 结合生活经验和相关资料了解农业的重要性。

2. 知道农业的含义和不同农业类型的特征。

3. 据图掌握我国种植业的南北差异和主要农作物。

4. 知道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和目标。

5. 通过阅读相关图文资料了解农业的分类和重要性,初步学会运用图文资料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我国不同农业类型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建立不同农产品主要产区的规划设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不同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图片,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讨论图片反映的这些产品哪些适合在本地发展。

教师提问:同学们讨论为什么不适合某些产品的生产。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农业,了解农业的重要性及不同农业类型的分布规律。

新课内容:一、农业及其重要性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农业的劳动对象是什么,学生回答:农业的劳动对象就是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其产品也是生物本身。

教师板书:农业主要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等部门。

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不同农业类型的特征,并列举自己知道的相关农业类型的产品。

二、我国农业的分布规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我国种植业的分布图,指出南北差异和主要农作物。

学生回答:我国南方适合水稻种植,北方适合小麦种植。

教师总结:我国农业的分布规律与地形、气候等因素密切相关。

三、我国农业的发展成就和目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成就和目标。

学生回答:我国农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如粮食产量的提高、农业结构的优化等。

未来我国农业的发展目标是提高农业效益、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等。

四、农业的分类和重要性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图文资料,了解农业的分类和重要性。

学生回答: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等,不同类型的农业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五、运用图文资料解决地理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如何规划设计不同农产品的主要产区?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规划设计方案。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

一、教案名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含义和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方法和策略。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农业发展的情感。

四、教学内容:1.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含义2.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3.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方法和策略4.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分析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播放PPT,展示我国各地农业发展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发展。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农业发展的了解和认识。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含义。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理解。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方法和策略。

四、案例分析1. 教师呈现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具体做法。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成功经验。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一节课内容的掌握。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分析。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实例中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具体做法。

三、小组讨论1. 教师布置讨论题目,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2.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总结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成功经验。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2. 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关注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3.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教案名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含义和重要性。

小学农业校本课程教案模板

小学农业校本课程教案模板

---课程名称:农业科普知识教育年级:二年级课时: 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农业知识,激发他们对农业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教学内容:1. 农业基本概念2. 农作物生长环境3. 常见农作物及其生长过程4. 农业科技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教学重点:1. 农业基本概念的理解2. 常见农作物的生长过程3. 农业科技的应用教学难点:1. 理解农作物生长的复杂过程2. 掌握农业科技的基本原理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展示农业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农业吗?农业有哪些作用?二、新课讲解1. 教师讲解农业的基本概念,如农业生产、农业科技等。

2. 通过多媒体展示农作物生长环境,如土壤、气候、水分等。

三、互动环节1. 教师提问:常见的农作物有哪些?它们是如何生长的?2. 学生回答,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四、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农作物,进行观察和记录。

2.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农业实践,如种植、浇水等。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复习上一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回答,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二、深入讲解1. 教师讲解农业科技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如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等。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农业科技的实际应用。

三、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农业科技进行实践操作。

2.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如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等。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践心得和体会。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实践操作能力。

2.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农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农业相关图片、视频2. 农作物种子、种植工具3. 农业科技相关书籍、资料---本教案模板可根据具体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和修改,以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初中教案现代农业

初中教案现代农业

初中教案现代农业课程名称:现代农业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现代农业》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现代农业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使学生掌握现代农业的技术和特点。

3. 培养学生对现代农业的认识和兴趣。

教学重点:1. 现代农业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现代农业的技术和特点。

教学难点:1. 现代农业的技术和特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现代农业?它与传统农业有什么区别?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现代农业是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经营管理方法,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和绿色化。

它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更高的产量、更好的品质和更高的效益。

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2. 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讨论1. 让学生分组讨论:现代农业有哪些技术和特点?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案例分析1. 给学生展示现代农业成功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成功的原因。

2. 学生分享分析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总结成果,教师点评并鼓励。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回答问题:现代农业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现代农业是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经营管理方法,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和绿色化。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和未来农业三个阶段。

二、课堂讨论1. 让学生分组讨论:现代农业有哪些技术和特点?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实践活动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特点,提高农业产量和品质。

2. 学生分享实践活动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总结成果,教师点评并鼓励。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现代农业的概念和发展历程的理解程度。

初中地理人教版农业教案

初中地理人教版农业教案

初中地理人教版农业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农业的概念、特点及重要性;掌握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理解农业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地图、图表资料,学会从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培养自信、乐观等积极品质,激活学生主体意识,积极体验成功的积极体验。

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观念,体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地理思想。

教学重点: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理解我国农业分布地区差异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农业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农业现象,激发学生对农业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农业有什么了解?农业在我国有什么重要性?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农业的概念和特点。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地图和图表资料,获取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农业的概念和特点,强调农业的重要性。

2. 讲解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引导学生理解农业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

3. 通过实例分析,讲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四、课堂讨论(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及原因。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五、练习与思考(5分钟)1. 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我国农业?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引导学生反思:农业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我们应该如何珍惜和保护农业资源?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的清晰度和连贯性。

2. 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学生对农业概念、特点及分布差异的掌握程度。

4. 学生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农业科学教案模板范文

农业科学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案名称农业科学课程: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包括光照、水分、土壤、温度等。

- 认识植物生长过程中不同条件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 学会观察植物在不同生长条件下的变化。

-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3.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对农业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 培养学生关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1. 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

2. 观察植物在不同生长条件下的变化。

四、教学难点1. 分析植物生长条件与生长状况之间的关系。

2. 设计实验方案,观察植物在不同生长条件下的反应。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植物生长基本条件介绍、实验操作步骤等。

2. 实验材料:植物种子、花盆、土壤、水、温度计、光照设备等。

3. 教学工具:放大镜、剪刀、尺子、记录本等。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植物生长的过程,引发学生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吗?(二)讲授新课(15分钟)1. 讲解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包括光照、水分、土壤、温度等。

2. 分析不同生长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进行一项实验操作。

2. 实验内容:观察植物在不同光照、水分、土壤、温度条件下的生长状况。

3. 实验步骤:- 准备花盆、土壤、种子等实验材料。

- 将种子分别种植在光照、水分、土壤、温度不同的环境中。

- 定期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

(四)实验分析(10分钟)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析植物在不同生长条件下的生长状况。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植物生长,培养科学素养。

七、作业布置1. 阅读相关书籍或资料,了解植物生长的其他条件。

2. 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观察植物在不同生长条件下的变化。

农耕劳动教育教案

农耕劳动教育教案

农耕劳动教育教案农耕劳动教育教案(精选11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本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农耕劳动教育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耕劳动教育教案 1教学目标基础知识识记水平了解使学生了解我国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当时经济的发展水平、这种经济对当时社会进步的作用掌握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重要特点能力训练过程方法判断推理原始农业产生的原因、原始社会晚期人际关系变化的原因联想归纳以农耕生产为基点的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思考比较干栏式住房与半地穴房屋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看图分析陶器的用途、图案及其所反映的历史本质情感、态度价值观民族情感我们的祖先最早种植水稻、粟和蔬菜,值得尊敬思想意识我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的过程中要做到科学合理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原始社会晚期人际关系的重大变化(出现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和阶级)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提问:除了渔猎之外,山顶洞人还怎样获取食物?(采集)这种方法有什么不方便?如何改进它?(指导阅读第7页《白虎通》语句,解释之)集体朗读“导入框”内容,指出那时人们已从采集者变为生产者,但这仅是神话而已,还有大量考古发现的文物可以佐证。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指导学生阅读7-8页正文并“动脑筋”:1、学生观看第7页的骨耜图,讨论回答:你觉得这把骨耜可以做什么事情(翻土、打猎等)?怎样操作才会省力?(脚踩横棒)2、学生先观看第11页的“自由阅读卡”,再观看第10页的“活动与探究1、看图分析”2、讨论回答:你能说出这种陶器的用途吗?(蒸食物)3、指导学生归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耒耜、稻、干栏式住房、水井、饲养、制陶和玉器、乐器)4、指导学生观看8页遗址图,回答:图上有哪几个遗址?它们分别位于哪条江河之旁?为什么要在江河之旁定居?(红山、半坡、大汶口、河姆渡,辽河、黄河[渭河]、长江,农耕对于沃土和水源的需要。

初中中国的农业教案

初中中国的农业教案

初中中国的农业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及差异。

3. 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1. 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及其重要性。

2. 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及差异。

3.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1. 理解农业的地区分布差异及其原因。

2. 掌握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

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的农业》。

2. PPT课件。

3. 相关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农业?农业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如何?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农业是利用土地资源进行种植、养殖、林业等生产活动的一种产业。

我国农业历史悠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及其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及差异。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农业地区分布差异的自然原因。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出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如梯田、水田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中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点评并补充。

2. 强调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结合教材,思考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和挑战。

2. 列举一个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并分析其必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自主学习、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和课堂小结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及其重要性,掌握了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及差异,并理解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的设置,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一地理农业讲解教案

初一地理农业讲解教案

初一地理农业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农业的定义和作用;2. 掌握农业的发展历程;3. 了解我国的主要农业区域和农作物种植特点;4. 了解农业生产的现代技术。

二、教学重点:1. 农业的定义和作用;2. 农业的发展历程;3. 我国的主要农业区域和农作物种植特点。

三、教学难点:1. 农业的现代技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了解农业的基本概念,并与学生讨论农业对人类的重要性。

2. 学习农业的定义和作用。

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农业的定义和作用,明白农业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3. 了解农业的发展历程。

通过图片、文字资料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农业的发展历程,从原始农业到现代农业的演变过程。

4. 了解我国的主要农业区域和农作物种植特点。

通过地图、图表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主要农业区域和各地农作物的种植特点。

5. 了解农业生产的现代技术。

通过多媒体教学、实地考察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的现代技术,如化肥、农药、机械化等。

6. 总结本节课内容。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的知识。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农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农业的定义、作用、发展历程、我国的主要农业区域和农作物种植特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同时,学生也了解了农业生产的现代技术,对农业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实地考察、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农业生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2. 教学年级:八年级3. 学科:地理4. 课时:2课时5. 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我国农业发展的地域差异和主要农业分布。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关注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我国农业发展的地域差异和主要农业分布。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农业发展的地域差异和主要农业分布。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各地农业发展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思考。

2. 新课导入:讲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农业发展的地域差异和主要农业分布。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案例,讨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策略。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评价内容:a. 学生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概念的理解程度。

b. 学生对我国农业发展地域差异和主要农业分布的掌握情况。

c.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的农业发展策略的合理性和创造性。

d.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a. 熟悉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

b. 收集相关农业发展案例资料。

c. 设计小组讨论问题和课后作业。

2. 学生准备:a. 预习教材相关内容。

b. 关注国内外农业发展动态,了解一些实际案例。

新版人教地理八年级上册农业教案

新版人教地理八年级上册农业教案

《农业》教案教学设想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了解农业的地区分布与影响因素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前提,本课重点是我国农业分布的地区差异,并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本设计试图通过“设计地图”、“读图分析”、“分组讨论”、“成果展示”等教学环节,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的概念与分类,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的重要性。

2.学会使用地图与图表资料,运用已学过的我国地形、气候等方面的知识,分析理解我国东西部、南、北方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3.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4.关注家乡农业生产的发展,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知识的初步方法,具有一定读图、识图能力,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地理表象探究规律和成因的能力尚待提高。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分组讨论法,谈话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板书:第二节农业一、农业与其重要性(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请同学们闭目欣赏,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西村纺花那个东岗撒网北疆哟播种南国打场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奋斗为她幸福为她争光2.同学发言,老师总结:小麦、高粱(种植业);果香(林业);荷塘(渔业);牛羊(牧业)。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农业情况。

(二)小组合作,探究原因1.学生活动一:搜集资料,感知农业与我们的联系(1)农业与生活、生产以与国民经济建设有什么密切联系呢?请同学们分组阅读教材、上网查资料、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2)学生展示:我们的吃、喝、穿、用都离不开农业。

八年级人教版地理“农业”教案

八年级人教版地理“农业”教案

八年级人教版地理“农业”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说出农业的主要部门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了解我国农业分布特点,掌握主要农作物及畜牧业分布地区。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地图、分析图表资料,提升获取地理信息、归纳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探究与交流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农业发展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关注农业问题,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珍惜粮食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农业各部门分类;我国主要农作物分布规律;四大牧区及农耕区畜牧业分布;影响农业分布的因素。

2.教学难点:从自然、人文多因素综合分析农业分布成因;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原则并能运用其解释区域农业布局。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系统讲解知识要点,如农业概念、分类。

地图法:运用中国农业分布图、气候图等,直观呈现地理事物分布,引导学生读图分析。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针对农业分布影响因素、因地制宜案例分组讨论,激发思维碰撞,促进深入理解。

多媒体演示法:播放农业生产视频、展示农业景观图片,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播放一段涵盖种植业(金黄麦浪、硕果累累果园)、畜牧业(成群牛羊)、渔业(繁忙渔场)、林业(茂密森林采伐)场景的农业综合视频,提问学生看到的生产活动属于什么产业,引出“农业”主题,激发学生探索欲。

(二)新课讲授1.农业及其重要性(10分钟)讲解农业概念,指出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等部门,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通过列举衣食住行各方面与农业关联(如棉质衣物原料、餐桌上食物来源),让学生体会农业重要地位。

2.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20分钟)农作物分布:展示中国农作物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等主要农作物集中产区,提问其分布与地形、气候关系。

如水稻多分布在南方水热充足、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小麦耐旱耐寒,北方大面积种植。

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中国的主要产业第二节工业教学目标:1、理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2、了解建国以来中国工业增长速度较快,门类较齐全,布局日趋合理。

认识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巨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

3、学会运用示意图、统计图以及其他图表资料来分析和总结我国工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分布情况。

4、了解基础工业的概念,并掌握重要基础工业――能源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纺织工业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指导:在“工业”一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联系生活、联系实际要贯穿始终。

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会趣味盎然,不至于枯燥乏味。

如在讲述工业“较高的增长速度”时,既要有详实的数据统计,又要让学生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切感受来印证。

要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工厂,了解一些工业生产的流程,感受工业生产的氛围。

新课导人:方案①:同学们,通过“农业”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农业给人们提供了基本生存保障。

但大家试想:如果只有农业,人们的生活将会怎样?(学生的答案会有多样,教师要从多方面引导学生思考。

)对,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光靠农业是远远不够的,其他产业部门,如工业、交通、商业等都必须大力发展,尤其是工业,它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下面让我们开始学习“工业”。

方案②:在屏幕上依次展示一些工业产品的图片:书本、纸张、文具、锅、碗、菜刀。

瓷砖、彩电、洗衣机、化肥、收割机、投影仪、计算机、玻璃、水泥板、汽车、军舰、战斗机……提问:同学们,上面展示的这些物品,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工农业生产、国家建设、国防安全关系十分密切,你们知道它们是由哪一产业部门生产的吗?(学生回答:工——用;(3)显然,对于交通和国防建设来说,其现代化水平同样取决于工业发展水平。

因此,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3.设问:由于工业生产如此重要,所以各个地区都想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工业。

那么,一个地区发展工业生产时,应考虑哪些因素的影响?(启发学生联系当地实际,进行简单分析,教师进行适当补充和解释。

)1.学生活动:简述你所了解的一种工业生产的流程过程(可安排在组织学生参观附近一工厂后进行)。

结合实际,谈一谈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有什么不同。

讲述“我国工业的发展”时,可采用下述方法:1.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本P.11“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的变化”图。

提问:(1)从1978年到2000年,我国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增长速度怎样?(较快。

)其中增长倍数最大的是什么?(彩电。

)(2)从这组数据的变化中,你可得到什么结论?(近几十年来我国工业迅速发展,尤其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工业发展迅速,如彩电、化纤。

)2.让学生阅读教材P.11的正文。

教师提出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从课文中或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找到答案:(1)旧中国我国工业布局有什么特点?重工业主要集中分布在什么地区?轻纺工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城市?(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工业分布有什么变化?为什么?3.教师小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迅速发展,工业产值突飞猛进,工业部门由少到多,并最终形成了独立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现在我国已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的全部工业门类,我国的工业产品不仅能满足国内生产和消费的基本需要,而且许多工业产品大量出口。

工业中心大量增加,遍布全国各省区;工业发展由沿海指向内地;在一些工业集中分布的地区形成区域性工业基地。

工业分布的这种变化,在充分发挥地区优势的基础上,促进了全国工业的发展,由沿海到内地,由城市到农村,使我国的工业布局日趋合理。

承转:在工业各部门中,哪些部门与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国防安全以及人民生活最为密切?(能源、钢铁。

机械。

纺织等。

)讲述“能源工业分布”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1.提问:(1)大家知道什么是能源吗?(2)在我们的生活。

学习和工作中,需不需要能源呢?请举实例说明。

(3)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对能源的需求如何?将来趋势怎样?为此应怎么办?(开发与节约并举。

)(4)你知道哪些能源类型呢?2.学生填图:在我国主要煤矿分布的填充图(课前准备好)上填写出我国主要的煤矿和煤炭工业基地,了解它们的分布后思考:我国煤炭资源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3.讨论:根据你的所见所闻,谈谈你对开发则煤窑”的看法?4.学生填图:在我国主要油田、天然气分布的填充图(课前准备好)上填写出我国主要的油田,了解它们的分布后思考:我国大陆上的油气资源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提问:我国南方的煤炭资源和油、气资源丰富吗?(不丰富。

)那么,南方的能源开发应以什么能源为主呢?(水能。

)我国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哪些河流?为什么这些河流的上游多水能?(这些河流的上游多流经地势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流急。

)讲述“钢铁工业分布”时,可采用以下方法:1.播放录像或展示图片:钢铁工业的生产流程、主要产品。

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说钢铁工业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业?(要点:为机械工业。

建筑业等提供原材料。

)2.让学生读教材P.14“中国主要钢铁工业基地分布”图,逐一了解我国主要钢铁工业基地的名称及位置。

分析它们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分布较为广泛,华北地区和长江流域较为集中。

)3.学生活动:完成教材P.14活动题。

引发思考:上海钢铁工业基地和鞍山钢铁工业基地形成的条件相同吗?如若不同,它们的有利条件各是什么?(不同。

鞍山的有利条件是附近有丰富的资源;而上海的有利条件是水陆交通便利和广阔的消费市场。

)讲述“机械工业分布”时,可采用以下方法:1.让学生阅读教材P.15~P.16的正文。

提问:大家知道什么是机械工业吗?你知道哪些产品是由机械工业制造的?机械工业在工业中的地位如何?从过去到现在,我国的机械工业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2.学生读图:“中国机械工业分布”图。

了解我国一些主要的机械工业中心,然后在填充图上填图巩固。

3.学生活动:教师展示一些著名机械产品的图案标志(如汽车),让学生回答它们的名称及产地。

讲述“纺织工业分布”时,可采用以下方法:1.设问:(1)大家知道自己所穿的衣服是由什么原料通过再加工制成的吗?(棉、毛、麻、丝、化纤等。

)据此,你能将纺织工业进行简单的分类吗?(2)人们在商场选购衣物时,总是对棉织产品情有独钟,这是为什么?(穿着舒适、物美价廉。

)棉纺工业在整个纺织工业中的地位如何?(最重要。

)2.读“中国纺织工业分布”图,找出我国主要的纺织工业基地或纺织工业中心,熟悉它们的名称和位置。

对照“中国部分经济作物分布”图,思考:(1)我国主要棉纺织工业基地与棉花产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接近棉花产地。

)(2)这种关系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棉花体积膨胀,不便运输。

)《湘教版八下第一章第三节交通运输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资料和地图,了解交通运输的作用。

2.运用资料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学会按客运、货运的性质和需要选择适宜的运输方式。

3.了解公路铁路建设的成就,了解四条进藏公路。

4.培养学生阅读交通图和统计图表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运用资料、地图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差异,归纳其特点。

2.通过指导学生小组讨论完成“几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比较表,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体验,得出正确结论。

3.教学过程中采用直观性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巨大成就,理解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我国大力加强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几种主要运输方式的特点,学会按客运、货运的性质和需要选择适宜的运输方式。

教学难点:如何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是一个重、难点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读图能力、用图能力的培养;并且利用四人小组讨论形式,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媒体:多媒体辅助教学、相关的地理景观图片、资料。

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图表分析法、比较法、讨论法、谈话法板书设计:第四节交通运输业一、什么叫交通运输业?二、交通运输业的重要性三、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选择四、公路运输交通运输业(二)【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1.知道内河航运及主要航道:长江航道、京杭运河航道、珠江航道2.知道长江航道、京杭运河航道在内河航运中的重要作用及地位3.知道近海及南、北航区的划分及中心港口城市。

4.知道远洋航运的主要航线以及航线的划分和所到达的大洲及地区。

5.知道我国航空运输的发展现状。

6.记住主要港口:重庆、武汉、南京、上海、广州、哈尔滨。

7.记住主要的海港:大连、秦皇岛、天津、青岛、连云港、上海、宁波、厦门、广州、湛江8.记住主要国际航空港:北京、上海、广州。

9.理解中国交通运输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二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读我国内河航线和主要港口分布图,比较得出我国主要河流的通航里程长度,找出沿河主要港口城市,达到对主要港口记忆的目的。

2.通过读“我国主要海港分布图”达到对主要海港及所在省区和南方沿海航区、北方沿海航区的划分及中心港口城市记忆的目的。

3.通过读“我国主要港口的航线略图”得出我国四个方位的航线划分及其可到达的大洲与地区。

4.通过读“我国民用航空线分布图”得出我国航空事业发展的速度、国际航空港及主要国际航线,达到会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的目的。

三思想教育目标1.通过了解我国内河和远洋运输是我国交通运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认识到交通运输业在发展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2.通过了解我国邮电业的发展状况,认识邮电通信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保障,树立起科技兴国的信心与远大的目标。

【重点难点】1.长江航道和京杭运河航道。

2.沿海航线与远洋航线。

3.重要的河港和主要海港。

【教学方法】图像直观教学法、讲授法【教学手段】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回忆提问:1.五种运输方式中水运的特点:2.我国发展水运的有利条件:引出课题:中国的水运、航空一水路运输1.特点:运输量大,运费低廉,适合长距离运输大宗笨重的货物。

2.有利条件:外流域广,河湖众多,大河自西向东源源流长,通航里程长,沟通内地与沿海。

海岸线长而曲折,多优良港湾。

二内河航运:读教材P33图9.14,读图后回答:我国能通航1000吨以上的轮船的航道是哪些河段?指导读图:通过看图例得出:长江航道和重庆的以下的河段及黑龙江的下游河段。

1.长江航道:长江航道干流横贯东西,众多支流南北分布,深入内地,它通航里程长,年货运量大,运输价值高,通透面广,并可江海联运,是我国内河航运的大动脉。

长江航道每年的客货运输量占全国内河运输量的70%以上。

沿岸主要港口有:重庆、宜昌、武汉、南京、镇江、上海。

读教材P33图9.14:读图后回答:京杭运河自北向南分别沟通了哪些水系?在历史上和现在发挥了什么作用?2.京杭运河航道:全长1800公里,自北向南分别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