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看病

合集下载

学会看病读后感100字

学会看病读后感100字

学会看病读后感100字
《学会看病》读后感。

《学会看病》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健康读物,它不仅教会了我如何正确对
待生病,还教会了我如何正确与医生沟通,以及如何正确选择医疗机构。

这本书从多个角度为我们解答了看病这一常见问题,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书中提到了如何正确对待生病。

在生病时,我们往往会情绪低落,容易
焦虑和恐慌。

但是,书中告诉我们要保持乐观的心态,要相信医生和医疗技术,要积极配合治疗。

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心情愉快和乐观的态度对康复是非常有利的。

其次,书中还提到了如何与医生沟通。

在就医过程中,与医生的沟通是非常重
要的。

我们要主动向医生提供病史和症状,要认真听取医生的建议和诊断,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医生了解病情,制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

最后,书中还介绍了如何正确选择医疗机构。

在当今社会,医疗机构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

因此,我们要擦亮眼睛,选择正规、有资质、口碑好的医疗机构。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们得到的医疗服务是安全、有效的。

通过阅读《学会看病》,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健康的重要性,也学会了如何正确
对待生病。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从中受益,学会正确看病,保持健康。

小学五年级语文《学会看病》原文及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学会看病》原文及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学会看病》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交流,学会如何看病。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2.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关键词句的掌握与分析。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看病流程。

2.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看病话题的兴趣。

2.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语气。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纠正发音、停顿等。

3.学习生字词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

4.理解课文内容学生简要复述课文内容,交流感悟。

教师针对课文内容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分析关键词句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品析。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课文。

2.深入分析课文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看病流程。

3.情境模拟学生分组,模拟看病过程。

教师观察学生的表现,给予指导。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五、作业布置1.家庭作业:朗读课文,熟记生字词。

家长签字确认。

2.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看病经历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通过讨论、交流,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生字词。

在情境模拟环节,学生表现出了较强的合作意识,但部分学生在表达方面仍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需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重难点补充:第二课时1.深入分析课文教师提问:“课文中,作者去看病的流程是怎样的?”学生回答:“作者先是自己观察病情,然后决定去看病,接着挂号、就诊、拿药。

《学会看病》阅读附答案

《学会看病》阅读附答案

《学会看病》阅读附答案学会看病(20分)⑴儿子比我高了。

⑵一天,我看他打蔫,就习惯地摸摸他的头。

他猛地一偏脑袋,表示不喜欢被爱抚。

但我已在这一瞬的触摸中,知道他在发烧。

⑶“你病了。

”我说。

“噢,我还以为是睡觉少了呢。

妈妈,我该吃点什么药?”他问。

⑷孩子一向很少患病,居然连得病的滋味都忘了。

我刚想到家里专储柜里找体温表,突然怔住。

因为我当过许多年的医生,孩子有病,一般都是自己在家就治了。

他几乎没有去过医院。

⑸“你都这么大了,你得学会生病以后怎么办。

”我说。

⑹“我早就知道生病以后怎么办。

找你。

”他成竹在胸。

“假如我不在呢?”“那我就……就找我爸。

”⑺也许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是一种残忍。

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面对疾病。

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生病以后该怎么办。

⑻“假如你最终也找不到你爸呢?”“那我就忍着。

你们早晚会回家。

”儿子说。

“有些病是不能忍的,早一分钟是一分钟。

得了病以后最应该做的事是上医院。

”“妈妈,你的意思是让我今天独自去医院看病?”他说。

在病中,孩子依然聪敏。

“正是。

”我咬着牙说,生怕自己会改变主意。

“那好吧……”他扶着脑门说,不知是虚弱还是思考。

“你到外面去‘打的’。

然后到××医院。

先挂号,记住,要买一个本……”我说。

“什么本?”他不解。

“就是病历本。

然后到内科,先到分号台,护士让你到几号诊室你就到几号,坐在门口等。

查体温的时候不要把人家的体温表打碎……”我喋喋不休地指教着。

“妈妈,你不要说了。

”儿子沙哑着嗓子说。

⑼我的心立刻软了。

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

我拉起他滚烫的手说:“妈妈这就领着你上医院。

”他挣开来,说:“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说我要去找一支笔,把你说的这个过程记下来,我好照着办。

”⑽儿子摇摇晃晃地走了。

从他刚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

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

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指点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

《学会看病》教案

《学会看病》教案

《学会看病》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看病的流程和注意事项,提高学生的医疗素养。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应对疾病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看病的基本流程2. 挂号、就诊、检查、取药的注意事项3. 常见疾病的自我判断与简单处理4. 正确使用药物的方法5. 就医的交通方式和时间选择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看病的基本流程,常见疾病的自我判断与简单处理。

2.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药物的方法,就医的交通方式和时间选择。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了解看病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2.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如何正确应对疾病。

3.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药物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案例资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2. 准备药物使用手册,供学生查阅。

3. 准备交通方式查询工具,供学生了解就医交通方式和时间选择。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生活中常见的疾病,引起学生对看病话题的兴趣。

2. 讲解看病的基本流程,包括挂号、就诊、检查、取药等环节。

3. 分析常见疾病的自我判断与简单处理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识别疾病信号。

4. 讲解正确使用药物的方法,强调药物的剂量、用法和注意事项。

5. 介绍就医的交通方式和时间选择,提高学生就医的效率。

6. 开展案例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看病流程和注意事项。

7. 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模拟就医过程,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七、课后反思:1. 学生对看病流程和注意事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常见疾病自我判断与处理能力的提升。

3. 学生对正确使用药物方法的熟悉程度。

4. 学生对就医交通方式和时间选择的了解。

5. 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和调整。

八、评价与反馈:1. 学生自评:评价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和收获。

2. 同伴评价:互相评价在案例分析和讨论中的表现。

《学会看病》教案文档

《学会看病》教案文档

《学会看病》教案文档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看病的途径和注意事项,提高学生的医疗素养。

2.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在生病时正确寻求帮助。

二、教学内容:1. 了解看病的途径:医院、诊所、药店等。

2. 学习看病的注意事项:预约、挂号、就诊、取药等。

3. 掌握生病时的自救方法:测量体温、用药指导、就医建议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看病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

2. 教学难点:生病时的自救方法和正确就医观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看病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病时的自救方法和正确就医观念。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看病的经验和心得。

五、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相关的课件,展示看病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

2. 案例素材:收集生病时的自救方法和正确就医观念的案例。

3. 分组讨论材料:准备小组讨论的相关问题和建议。

教案一、导入:引导学生谈论生病时的经历,让学生思考如何正确看病。

二、讲解看病的基本流程:1. 介绍看病的途径:医院、诊所、药店等。

2. 讲解预约、挂号、就诊、取药等环节的注意事项。

三、分析生病时的自救方法:1. 测量体温:教学生正确测量体温的方法。

2. 用药指导:讲解常用药物的作用和用法。

3. 就医建议:引导学生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就医方式。

四、案例分析:分析生病时的自救方法和正确就医观念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

五、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看病的经验和心得,分享彼此的健康观念。

七、课后作业:1. 复习看病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

2. 结合自身经历,思考如何改进健康生活习惯。

3. 调查家人和朋友的健康观念,分享调查结果。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成果。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反思深度。

九、教学拓展:1. 邀请医生或药师进行专题讲座。

2. 组织学生参观医院或药店,了解看病流程。

学会看病读后感(15篇)

学会看病读后感(15篇)

学会看病读后感(15篇)学会看病读后感1《学会看病》是我们近期学的一篇课文,读了这篇课文后,我才知道母亲的爱是深沉的,不管母亲怎么对我,都是爱我的。

一般孩子生病了,父母除了着急,就是带孩子上医院。

而课文中的这位母亲原本想给孩子找药吃,可最后又让孩子自己去医院看病。

母亲自己也不想让孩子独自去看病,可是这样以后孩子离开了她,生了病怎么办呢?所以,这位母亲还是狠下心来让孩子自己去看病。

孩子回来后,母亲很高兴,儿子也学会了看病。

有人会说:“这一定是世界上最狠心的母亲了。

孩子生了病,不但不帮助他,还让他自己去看病。

”是的,有些人看了这篇课文确实会这样说,可是,说这话的人有没有想到:一味只顾溺爱孩子,孩子长大以后怎么办呢?孩子会自力更生吗?为此,我的回答是不会。

如果我有孩子,我也会让她尽量多做一些她所力所能及的事,不会溺爱她的。

我认为,课文中的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因为,她让自己的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

这样,孩子以后就会自己去看病,即使父母不在家也没关系。

这篇课文让我想起了几个月前的事。

那天,我们家来客人,爸爸妈妈要包饺子。

爸爸在削萝卜的时候,对我说:“来,让你试试。

”我接过削皮器,小心翼翼地削了起来,萝卜被掉皮后,露出了雪白的“衣裳”。

接着两个、三个……馅和好后,妈妈喊道:“快来包饺子”。

我正在玩游戏,不想“半途而废”,但我还是极不情愿地跟着来包饺子。

吃饺子的时候,爸爸妈妈都夸我包得好,我开心极了!现在,我终于知道了,爸爸妈妈是在锻炼我,教会我生活的技能。

我要感谢他们。

《学会看病》这篇课文让我知道了,爸爸妈妈无论让我们做什么事,都是为了我们好,他们是要让我们学会独立生存的能力。

学会看病读后感2今天中午,我们上了"学会看病"这一棵,它让我思绪万千。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平凡的家庭,有一天,文中的妈妈发现儿子患上了感冒,便让他独自去看病。

但在儿子走后,她却后悔了起来,深深的谴责了自己。

经过漫长的等待,儿子终于回来了,她看着儿子自豪的表情,勇气又回到了心里。

人教版小学语文《学会看病》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学会看病》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学会看病》课文原文及赏析《学会看病》课文原文:儿子病了,我让他自己去看病。

“你看看你,都这么大了,还不会自己去看病。

”我说。

“我又不是医生,怎么看?”儿子反驳道。

“你就按照我教你的步骤去做,先去挂号,然后看医生,最后拿药。

”我耐心地解释。

儿子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自己去看病。

我看着他远去的背影,心里有些不安。

这是我第一次让他独自去看病,我能放心吗?过了许久,儿子回来了,手里拿着药袋,满脸疲惫但又带着成功的喜悦。

“你看,我不是看好了吗?”儿子骄傲地说。

我看着他,心中充满了欣慰和自豪。

他不仅学会了看病,更学会了独立面对问题。

赏析:《学会看病》这篇课文以一个简单的生活场景,生动地描绘了孩子在父母的引导下,逐步学会独立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的过程。

课文首先通过母子之间的对话,展现了孩子对独立看病的恐惧和不确定,以及母亲的耐心指导和鼓励。

这种情景真实反映了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常常面临的困扰和挑战,以及父母在教育子女过程中的责任和智慧。

接着,课文通过描绘儿子独自去看病的场景,展现了孩子在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决心。

这个过程充满了紧张和不安,但也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最终,儿子成功地完成了任务,带回了药品,也带回了自我成长的喜悦和自信。

最后,课文通过母亲的内心感受,表达了对孩子独立成长的欣慰和自豪。

这个结尾深化了主题,强调了独立生活能力的重要性,也提醒我们作为父母应该适时放手,让孩子有机会独立面对和解决问题。

总的来说,《学会看病》这篇课文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主题,向我们展示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课——学会独立。

它提醒我们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它也让我们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态度,是否真正做到了放手和信任,是否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足够的支持和引导。

《学会看病》课程教案

《学会看病》课程教案

《学会看病》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看病的流程和注意事项,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2. 培养学生正确的就医观念,学会与医生有效沟通。

3.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健康素养,降低因病误诊的风险。

二、教学内容1. 看病的基本流程a. 选择合适的医院和科室b. 挂号和等候就诊c. 向医生描述病情和症状d. 遵医嘱进行检查和治疗e. 复诊和跟进治疗2. 看病注意事项a. 准备相关病历资料b. 准确描述病情和症状c. 遵守医院规章制度d. 合理用药和遵医嘱e. 就诊过程中的个人防护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看病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正确看病的技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在看病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

4. 角色扮演法:模拟看病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学会与医生沟通。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病历资料和案例。

2. 安排合适的场地进行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

3. 准备PPT课件,展示看病流程和注意事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分析实际案例时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角色扮演表现:评价学生在模拟看病场景中的沟通能力和就医素养。

4. 课后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1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课程安排:第1-2课时:讲解看病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

第3-4课时: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正确看病的技巧。

第5-6课时: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在看病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

第7-8课时:角色扮演,模拟看病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学会与医生沟通。

七、教学资源1. 病历资料和案例。

2. 角色扮演道具和服装。

3. PPT课件。

4. 问卷调查表。

八、教学反馈与改进1. 课后收集学生问卷调查表,了解教学效果。

2. 分析学生案例分析报告,评估教学成果。

3. 根据学生反馈和评价,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学会看病》教案

《学会看病》教案

《学会看病》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看病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

2. 培养学生独立就医的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3.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疾病,保持积极的心态。

二、教学内容:1. 看病的基本流程:挂号、就诊、检查、取药、复诊等。

2. 注意事项:如何选择合适的医院和医生,如何准备就诊材料,就诊过程中的礼貌用语等。

3. 自我防护:如何预防疾病,生病后的自我处理方法,定期体检的重要性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看病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

难点:如何独立就医和正确面对疾病。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看病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

2. 情景模拟法:模拟就诊场景,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 讨论法:分组讨论生病时的经历,分享就医心得。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医疗知识资料,如挂号流程、就诊礼仪等。

2. 准备情景模拟所需的道具和器材,如病历本、挂号牌等。

3. 提前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以便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生病时的经历,引出《学会看病》这一主题。

2. 讲解看病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挂号、就诊、检查、取药、复诊等。

3. 情景模拟:分组进行就诊场景的模拟,让学生亲身参与,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 分组讨论:分享就医心得,讨论看病过程中的困惑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对看病流程和注意事项的理解,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七、课堂练习:1. 完成一份关于看病流程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设计一个情景题,让学生模拟独立就医的场景,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八、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总结看病的注意事项。

2. 拓展阅读:推荐一些关于医疗健康的书籍或文章,让学生加深对疾病防护的了解。

九、评价与反馈: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给予及时的反馈。

2. 练习结果: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评价,指出错误并给予讲解。

《学会看病》教案

《学会看病》教案

《学会看病》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看病的正确方法和步骤,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3. 引导学生了解医学常识,培养正确的就医观念。

二、教学内容1. 了解看病的正确方法和步骤。

2. 学习如何与医生有效沟通。

3. 掌握医学常识,树立正确的就医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看病的正确方法和步骤,与医生有效沟通的技巧。

2. 教学难点:医学常识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了解看病的正确方法和步骤。

2. 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与医生沟通的场景,提高沟通能力。

3. 采用讲授法,教师讲解医学常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医观念。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案例,用于分析看病的正确方法和步骤。

2. 准备角色扮演道具和场景,用于模拟与医生沟通。

3. 准备医学常识的PPT,用于讲解和展示。

教案内容请参考下述示例:第一课时:了解看病的正确方法和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当你生病时,是如何看病的?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病经历。

二、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呈现一个生病就医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看病步骤是否正确,并解释正确的原因。

三、总结看病步骤(10分钟)教师根据案例和学生的分享,总结看病的正确方法和步骤,如:挂号、看医生、描述病情、听医生诊断、取药等。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本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看病步骤的掌握情况。

第二课时:学习与医生有效沟通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在与医生沟通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

二、角色扮演(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与医生沟通的场景,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向医生描述病情、提问等。

三、总结与医生沟通的技巧(10分钟)教师根据角色扮演和学生的分享,总结与医生有效沟通的技巧,如:清晰表达病情、礼貌提问、倾听医生解答等。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本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与医生沟通技巧的掌握情况。

学会看病读后感100字

学会看病读后感100字

学会看病读后感100字
《学会看病》读后感。

《学会看病》这本书是一本让人受益匪浅的健康读物,通过作者的细致解读和案例分析,让我对看病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书中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

作者指出,很多疾病都可以通过科学的预防来减少发病率,而不是等到病情恶化才去治疗。

这让我意识到,平时要多注意饮食、运动和生活习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其次,书中提到了看病的正确方式。

作者强调了患者要主动参与诊疗过程,要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不要盲目听从医生的建议。

这让我明白了,患者要有主动性,要和医生进行充分沟通,才能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另外,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对一些常见病症的识别和处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对我以后的健康保健有很大帮助。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也让我学会了如何正确看病。

我会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健康意识,做一个懂得照顾自己身体的人。

感谢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发和指导。

《学会看病》教案文档

《学会看病》教案文档

《学会看病》教案文档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看病的途径、流程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医院和医生。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自我诊断常见病症的能力,提高健康素养。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自身健康,树立正确的就医观念。

二、教学内容:1. 看病的基本流程2. 如何选择合适的医院和医生3. 常见病症的自我诊断方法4. 就医注意事项5. 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看病的基本流程、选择医生和医院的技巧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病例,让学生学会自我诊断。

3. 小组讨论法:讨论就医注意事项和健康生活方式。

4. 实践活动:模拟看病过程,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相关教学内容的课件。

2. 案例资料:收集典型的病例资料。

3. 医疗器械:准备一些简单的医疗器械,如体温计、血压计等。

4. 场地:安排一个模拟看病环境的场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看病,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看病的基本流程,如挂号、就诊、检查、取药等。

3. 讲解如何选择合适的医院和医生,如根据病症选择专业医院,了解医生资历等。

4. 分析典型病例,教授学生常见病症的自我诊断方法。

5. 讨论就医注意事项,如就诊时如何向医生描述病情、如何正确用药等。

6.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树立正确的就医观念,关注自身健康。

7. 总结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课堂小测验。

8. 实践活动:模拟看病过程,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9. 课堂反馈:听取学生意见和建议,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10.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评估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课堂小测验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看病流程、病症自我诊断和就医注意事项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操作能力:在模拟看病活动中,评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正确使用医疗器械、准确描述病情等。

《学会看病》教案设计

《学会看病》教案设计

学会看病教案设计总体介绍•班级:高一年级数学班•课程名称:健康教育•教案类型:听、说、写、看教学目标通过“学会看病”这一具体的健康主题,让学生了解如何选择有名气、正规、有资质的医院和医生;学生了解常见的诊治流程和就诊注意事项;学生有初步的急救认知和技能;学生知道常见的疾病的自急救措施。

教学目标细化:1.了解医生的专业性质以及医院的级别和资质,懂得如何选择正规的医院和医生。

2.了解常见疾病的症状、预防和治疗方法。

3.学习常用的急救技能以及对一些紧急状况的判断和应对。

4.培养学生对健康的关注意识,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力和危机意识。

课堂活动第一节课程:“选择正规医院和医生”1.上课前,要求学生在课前作业中查找有关医院选择标准的资料,了解医院的级别和资质,以及医生的专业性质。

2.课堂上,学生依据准备好的PPT内容,知道如何选择正规的医院和医生。

3.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学生按照学校附近医院的情况,给出自己对于该医院的评价,形成小组评价表。

第二节课程:“了解常见疾病”1.通过生动的课件展示,学生了解了包括普通感冒、腹泻、中暑、心脏病、高血压等常见疾病的症状、预防和治疗方法,并了解了一些不同年龄段的卫生保健知识。

2.活动中,老师设计情景,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发挥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在更具真实性的情境中模拟急救场景,梳理处置流程,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第三节课程:“学习常用的急救技能及判断并立即采取正确急救行为”1.通过生动形象的演示和实验观察,让学生掌握常用的心肺复苏、止血、包扎、木板固定、烧伤、刺伤、扭伤等急救技能。

2.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模拟一些常见急救案例,通过游戏化、互动性的方法,提高学生实际急救意识和应变能力。

课后作业1.每日观察家庭健康,及时记录身体不适、发热等情况,并做好相应准备。

2.继续关注医院的资质信息,了解当前医院以及医生的评估情况。

3.选定一种常见疾病,并深入了解其症状、预防、治疗等内容。

读《学会看病》有感600字作文

读《学会看病》有感600字作文

读《学会看病》有感600字作文读《学会看病》有感600字作文(精选5篇)读《学会看病》有感600字作文篇1最近,我读了不少文章,最令我记忆犹新的还得要数《学会看病》了。

他就像一块浓香的巧克力,至今仍令我回味无穷。

故事是这样开展的:一天,儿子感冒了,当了多年医生的母亲为了让他能学会独立生活,便叫他独自上医院,最终,儿子学会了看病。

母亲用这种方式磨练儿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有着深深的爱。

文中的妈妈是一个有长远眼光的好妈妈,知道为儿子的未来精打细算,我非常佩服她,我也要做一个独立的人。

我主动向妈妈提出要培育自己的生存能力,妈妈爽快地答应了。

一次,妈妈买的打折电影票就快过期了,为了锻炼我的社会交际能力,就让我去卖票。

忐忑不安地来到了卖票点,我望着排成了长龙的队伍。

看了半天,最终选中了一位面容慈爱的阿姨,我壮起了胆子来到阿姨跟前。

当我刚想开口,却紧张地把想说的话都给忘了,阿姨微笑地看着我,亲切地对我说道:"小朋友,找我什么事?'我的思路这才慢慢地回到正轨,一股脑儿地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向阿姨叙述了一遍。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她竟一口答应了。

我兴奋地一蹦三尺高,兴奋地欢呼道:"耶!我成功了!'妈妈看了我的表现,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我喜欢《学会看病》,它让我懂得了"独立生活是金'的人生哲理。

读《学会看病》有感600字作文篇2《学会看病》这篇课文讲了儿子感冒发烧了,作为医生的妈妈不但不给儿子看病,而且还狠下心让儿子忍着病痛独自去医院看病,只给了儿子一张看病的流程图。

当儿子走出家门的那一刻,这位妈妈就开始后悔,经过漫长的等待,儿子终于回到了家,看到儿子脸上的笑容,就知道他学会了看病,也学会了面对困难。

读着读着,我脑海里清晰地出现了一幕往事。

那时我刚好十岁。

那天,妈妈生病了,爸爸也去上班了。

妈妈给我画了一张路程图,让我独自去上爱好班。

我按图索骥,感觉路很遥远,我的心情十分急切,因为害怕迟到。

《学会看病》课程教案

《学会看病》课程教案

《学会看病》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看病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

2. 培养学生正确的就医观念和自我保健意识。

3. 提高学生应对突发疾病和意外情况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看病的基本流程:挂号、就诊、检查、取药、复诊等。

2. 注意事项:如何选择合适的医院和科室,如何向医生准确描述病情,遵守就诊规定等。

3. 自我保健意识:如何预防疾病,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体检的重要性等。

4. 应对突发疾病和意外情况:如何拨打急救电话,简单的急救措施,如心肺复苏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看病的基本流程、注意事项、自我保健意识和应对突发疾病的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正确的就医方式和应对突发情况的方法。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经验和心得,互相学习。

4. 实践操作法:模拟就诊场景,让学生亲身参与,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PPT、视频资料和案例。

2. 准备模拟就诊场景所需的道具和器材。

3. 安排合适的医疗机构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看病流程、注意事项等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实践操作能力:在模拟就诊场景中,评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教学进程:1. 导言:介绍课程背景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看病的基本流程:讲解挂号、就诊、检查、取药、复诊等步骤。

3. 注意事项:讲解选择医院、科室,向医生描述病情,遵守就诊规定等。

4. 自我保健意识:讲解预防疾病、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体检的重要性。

5. 应对突发疾病和意外情况:讲解拨打急救电话、急救措施、心肺复苏等。

6.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正确的就医方式和应对方法。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经验,互相学习。

8. 实践操作:模拟就诊场景,让学生亲身参与。

《学会看病》课堂教案设计

《学会看病》课堂教案设计

《学会看病》课堂教案设计第一章:认识疾病1.1 教学目标了解常见疾病的名称和基本症状。

学会描述疾病的特点和诊断方法。

1.2 教学内容介绍几种常见疾病,如感冒、高血压、糖尿病等。

讨论疾病的症状,如发热、咳嗽、乏力等。

讲解如何描述疾病的特点和诊断方法。

1.3 教学活动观看疾病介绍视频,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疾病症状的观察和理解。

案例分析,让学生尝试描述疾病的特点和诊断方法。

1.4 教学评估设计一份疾病介绍的小测验,检验学生对疾病知识的掌握。

观察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第二章:了解症状2.1 教学目标学会观察和描述症状,如疼痛、呕吐、皮肤变色等。

了解症状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2.2 教学内容介绍症状的种类和表现形式。

讲解症状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2.3 教学活动观看症状介绍视频,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症状的表现。

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观察症状并描述。

小组讨论,分析症状与疾病之间的关联。

2.4 教学评估设计一份症状描述的小测验,检验学生对症状知识的掌握。

观察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第三章:就医流程3.1 教学目标学会正确的就医流程,包括挂号、就诊、取药等。

了解医疗就诊的基本礼仪和注意事项。

3.2 教学内容讲解就医流程的各个环节和注意事项。

介绍医疗就诊的基本礼仪,如排队等候、尊重医生等。

3.3 教学活动观看就医流程介绍视频,帮助学生了解正确的就医步骤。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医疗就诊礼仪的理解和看法。

角色扮演,模拟就医场景,让学生实践就医流程和礼仪。

3.4 教学评估设计一份就医流程的小测验,检验学生对就医流程的掌握。

观察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实践能力。

第四章:健康生活方式4.1 教学目标了解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包括合理饮食、运动锻炼等。

学会制定个人健康生活方式的计划。

4.2 教学内容讲解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和益处。

介绍合理饮食、运动锻炼等健康生活方式的具体实践方法。

《学会看病》实用教案

《学会看病》实用教案

《学会看病》实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看病的流程和注意事项,提高学生的医疗素养。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3.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医观念,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教学内容:1. 看病的基本流程:挂号、就诊、检查、取药、复诊等。

2. 看病前的准备:整理病情资料、了解就诊科室、选择合适的时间等。

3. 看病时的注意事项:礼貌待人、准确描述病情、配合医生检查等。

4. 常见疾病的自我判断及急救知识。

5. 正确使用药物,了解药物的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看病的基本流程、看病前的准备、看病时的注意事项。

2. 教学难点:常见疾病的自我判断及急救知识、正确使用药物。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了解看病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2.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如何正确看病的经验和方法。

3. 采用情景模拟法,让学生模拟看病过程,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案例资料,用于教学分析。

2. 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3. 准备情景模拟道具,如病历本、药品等。

4. 提前与学校卫生室或医院联系,安排课堂实践环节。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现实生活中看病的例子,引发学生对《学会看病》这一主题的兴趣。

2. 讲解看病的基本流程,如挂号、就诊、检查、取药、复诊等,并强调每个环节的重要性。

3. 分析看病前的准备,如何整理病情资料、了解就诊科室、选择合适的时间等,以提高看病效率。

5. 探讨常见疾病的自我判断及急救知识,引导学生学会自我保护和救助。

6. 讲解正确使用药物的知识,包括药物的副作用及注意事项,提高学生安全用药的意识。

7.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彼此看病的经验和心得,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看病。

8. 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模拟看病过程,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9.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看病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

《学会看病》教案

《学会看病》教案

《学会看病》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看病的途径和方式,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医疗机构和医生。

2. 培养学生正确的就医习惯,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3.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医疗知识和技能,如测量体温、血压等。

4.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了解常用的看病途径:医院、诊所、药店等。

2. 学习如何选择合适的医疗机构和医生。

3. 掌握基本的医疗知识和技能,如测量体温、血压等。

4. 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医疗任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看病的途径和方式,掌握基本的医疗知识和技能。

难点:选择合适的医疗机构和医生,与他人合作完成医疗任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看病的途径和方式,介绍医疗机构和医生的选择方法。

2. 演示法:演示测量体温、血压等基本医疗技能。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选择合适的医疗机构和医生,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方法。

4. 实践操作法: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如测量体温、血压等。

五、教学准备1. 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 医疗器材:体温计、血压计等。

3. 分组合作的道具或工具。

4. 教学视频或图片素材。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看病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看病途径:介绍医院、诊所、药店等看病途径,讲解各自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3. 学习选择医生和医疗机构:讲解如何根据自己的病情选择合适的医生和医疗机构。

4. 演示测量体温和血压:现场演示如何正确测量体温和血压,讲解测量方法和注意事项。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选择合适的医疗机构和医生,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方法。

6.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测量体温和血压,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正确的就医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

七、课堂练习1. 设计一份健康问卷,调查学生的就医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

2. 根据问卷结果,为学生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八、课后作业1.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的医疗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