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国煤炭水运发展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中国煤炭水运发展趋势
金融危机影响尚未消退,全球气候变化也对各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未来中国经济如何实现稳定增长,也面临着新的课题。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向世界承诺至2020年中国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且对中国能源结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将使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
水运是实现“北煤南运”的重要方式,它对沿海电煤运输影响最大,现正值“十二五”规划编制之年,在新的形势下,中国煤炭如何发展将直接影响到未来一段时间煤炭水运系统的建设和调整。
未来需求分析
目前,许多权威机构对中国未来一次能源消费进行了预测,较有代表性的是2050年中国能源和碳排放课题组、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信息中心及国际能源署等综合多家权威机构预测,并结合金融危机的影响,判断:2010—2015年,中国仍将以投资为主要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期间能源消费需求将保持高位;2015年能源一次需求在36亿吨左右,至2020年一次能源需求的总量约40亿吨(见表1)。从能源消费结构上看,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特点决定了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煤炭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均在65%以上,2008年为68%,煤炭生产的增长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长期以来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高能源消耗,尤其是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消费模式已难以支撑中国经济未来可持续发展。
去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会议还决定,“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
设等行动,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这意味着中国未来能源结构将面临重要调整,对能源预测已不能单从需求出发,而必须考虑排放指标、结构调整等硬性约束条件。
根据《2050年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预测,在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在15%的情况下,2010年、2020年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耗的比例分别为70%和55%,若按2015年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耗下降至66%计算,则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煤炭消耗量将分别达到30亿吨、33亿吨和31亿吨。
该报告也同时预测,2010年和2020年总发电量分别为41910亿千瓦时和56760亿千瓦时,其中煤电占总发电量的比例分别为76%和59%。若按2015年煤电占总发电量70%计算,考虑火电技术进步的影响,根据历年发电实际耗煤量情况进行推算,预计2010年、2015年和2020年发电实际耗煤量分别为473克/千瓦时、441克/千瓦时和430克/千瓦时,据此预测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电煤实际消耗量将分别为15.1亿吨、15.8亿吨和14.3亿吨,即电煤需求与煤炭需求变化相一致,在未来10年内将经历先升高后降低的过程(见表2)。
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能源替代需要有一个过程,核能、风能、光伏发电等新能源电力建设虽集中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但真正投产应主要集中在“十三五”期间,而煤电技术进步则是另一重要原因。
进口煤或为趋势
中国是传统的煤炭净出口国,但自2003年以来煤炭出口持续下降,由2003年出口9400万吨下降至2008年的4500万吨,年均下降13.5%。同时进口量持
续增长,由2003年的1100万吨升至2008年的4000万吨,年均增速超过30%,去年中国首次出现煤炭净进口,前10个月净进口7800万吨。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进口煤炭运输将成为新的发展趋势。这主要因为:
首先,国内煤炭增产潜力不大。中国煤炭资源大多分布在干旱缺水、远离消费中心的中西部地区,总体开采条件不好。
2002—2008年煤炭生产年均增加近2亿吨,2008年超过29亿吨。据有关机构测算,在不考虑新疆煤炭开发的前提下,中国生态环境容量范围内的开发上限为22亿~23亿吨,最高不超过30亿吨。如果2015年煤炭需求达到33亿吨,若煤炭产能在2015年控制在30亿~31亿吨,则煤炭生产年均增加仍需达到6000万吨左右,至2015年仍有2亿~3亿吨的煤炭缺口,这只能依赖进口。其次,低价用煤将走到终点,煤价市场化将促进煤炭进口。如果产能充裕,煤炭是否会大规模进口则取决于国内煤价情况,而未来国内低价用煤历史的结束将可能致使煤炭进口量的增加。
影响煤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煤价市场化、煤炭产业发展政策、电价市场化改革、资源有偿使用政策、铁路建造成本等。2006年9月,我国开始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改革试点,目前已有多项税费开始征收,去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增值税改革也进一步提高煤企成本,资源税虽还未正式开征,但已提上日程。这些税费无疑将反映到煤价上。
去年全国煤炭订货会的取消标志着煤价市场化进程的加速,煤价将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另外,从国家的产业政策看,国家明确了“扶大限小”的指导方向,鼓励发展大型煤企集团,关停整治小煤矿等一系列措施,这将导致产业集中度的提升。除却上述因素,从运输的角度看,运价的上涨也将体现在煤炭的最终价格
上。上述因素将导致国内煤价不会重新回到历史的低点,低价历史已经结束,国际国内煤价差距缩小将使进口煤炭成为必然选择。
再次,国家煤炭政策导向刺激煤炭需求企业进口煤炭。煤炭是中国最主要的能源,也是唯一可以通过自身保障未来发展所需要的能源。为保障能源供给安全,自2003年起,中国开始对煤炭出口实行限制政策。通过2003年逐步降低煤炭产品出口退税到2006年的出口退税政策取消,再到煤炭加征5%的出口关税,与此同时逐步降低煤炭进口关税,至2007年6月1日,煤炭的进口暂定税率从1%下调为零。除关税调节外,国家自2004年起还严格执行“煤炭出口配额管理办法”,“宽进严出”将是长期的政策取向。
最后,中国煤价将与国际煤价联动。煤炭进口将成为调节国内煤价的重要手段。2000—2008年,中国煤炭消费一直是世界煤炭消费市场增量的最重要部分,除2002年增量占世界增量58.6%以外,其余年份均在70%以上,2008年更是高达84.9%。在煤价市场化的情况下,进口煤炭也成为用户与国内大型煤企博弈的手段,而中国对煤炭的巨大需求使得国内国际市场价格联动成为必然,可以说中国如果大量进口煤炭将有可能直接导致世界煤价的变化。
从未来进口来源地来看,可能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俄罗斯和印度,而又尤以澳大利亚煤炭对中国水路煤炭进口影响最大。
运能不会成为瓶颈
沿海煤炭运输通道经过多年建设,初步构建了与铁路有效衔接的、由北方沿海的秦皇岛、唐山、黄骅、天津、青岛、日照、连云港7大装船港,华东、华南等沿海地区电力企业的专用卸船码头和公用卸船设施组成的铁海联运煤炭运输系统,是实现“北煤南运”的重要通道,其中秦皇岛、唐山、黄骅、天津4港与大秦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