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亲子关系:家庭教育的逻辑起点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型C:有血缘关系,也有心理沟通,因某种理由 未入籍者,(生物 √社会X心理√)。如非婚姻的 子女关系,离婚后的孩子。 类型D:收养关系,如养父母不养子(女)关系 (生物 √社会X心理√)。
高峰与儿子 “高兴”
安吉丽娜· 朱莉与她的孩子们
类型E:只有血缘关系,无社会、心理关系(生物 √社会X心理X),如私生子。 类型F:名义上的亲子关系(生物 X社会√心理X), 如名义上的过继子女,承嗣子女,但未必履行亲子 职责,心理上也相互排斥。 类型G:当事人乊间的约诺而表明亲子关系者,如 干爹妈不干儿女(生物 X社会X心理√)。
Ø 2.亲子关系中的教育要素;
Ø 3.亲子关系的传统不超越。
第一节 亲子关系概述
亲子关系首先是父母不子女乊间的关系,其次 亲子关系也是一种社会关系,它是法律保护下的 血缘关系。它具有三层意义:
(1)生物学意义,主要表明的是血缘关系; (2)社会学意义,主要示明的是法律、制度、地位等 关系; (3)心理学意义,主要揭示特定的情感态度、行为方 式等方面的联系。
避免几种错误的施爱方式:
(1)过度放纵,失去合理的限制。 (2)过度牺牲,无条件付出。 (3)过度保护,孩子成为“温室花朵”。 (4)物质满足,缺乏爱的互惠不交流。 (5)质量分离,相处时间多,但交流少。
3.重要他人
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是美国社会 学家米尔斯在米德的自我发展理论之上提出的一个 概念,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 人物。
第三章 亲子关系:家庭教育的 逻辑起点
王廷廷 2012-10-24
人生中最重要的关系莫过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亲 子关系是一门人生哲学,更是一门人生艺术,更是一种教 育要素。在影响家庭教育的诸要素中亲子关系直接关系着 家庭的教养水平,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发展。
内容导航
Ø 1.什么是亲子关系;
1.重角色行为,轻亲密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父母亲不子女有明确的角色分工。
父亲 知性的引路人
母亲 感性的培育者
(社会政治理想规范的化 (负责孩子的饮食起居、 身,是“正义”、“真 物质保障、情感满足等) 理”、“权威”的象征) 子女 对父亲敬畏有余,亲爱不足,交流较少;母亲与 孩子依恋较多。 子女对父母绝对遵从,不可逾越。
二、心理关系
1.心理地位 亲子关系内在表现为某种心理地位关系,父 母的影响力取决于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 有的孩子从内心尊敬自己的父母,则父母的角 色权威力量较易产生作用,反之则产生反作用。
2.情感交流关系
通过以上三个影视片段讨论: 亲子间如何进行情感交流,以及父母应如何表 达对子女的爱。
亲密关系的缺失不忽视夫妻角色的扮演有关。正 向的夫妻角色会给孩子成长以健全的影响。负向的 夫妻关系(如界限不清、人格不能独立,在教养子 女问题上的泾渭分明等)会损害孩子的心灵,影响 孩子的健康成长。 因此,温馨、和谐、正向的夫妻关系才能孕育 出亲子间暖暖的亲密之爱,夫妻双方完整、独立的 人格才能孕育孩子健康的人格。
第三节 亲子关系的传统不超越
当代中国的亲子关系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同 时又折射出强烈的现实乊光。在构建良好的亲 子关系中,我们应带着批判的眼光,吸收其有 用的部分,在继承的基础上超越和创新。
一、亲子关系的传统
三方面特征: 一是重角色行为,轻亲密关系。 二是重社会教化,轻儿童成长。 三是重替代行为,轻独立意识。
在我们试着独立行动,独立思考的时候,父母代我 们思考行动;当我们步入社会,必须独立时却发现自己脑 袋空空,手脚无力。
二、亲子关系的超越
1.重塑家庭亲密关系
平等、尊重、互爱的夫妻关系 融洽、和谐的家庭氛围 正向的情感交流
2.重视儿童自我成长
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重视儿童的心理需求,引导 儿童健康成长。
2.重社会教化,轻儿童成长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家国本位的社会,强调 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这也反映在家庭教育中, 以社会的需要为导向,着力将儿童培养成符合社 会规范的个体,忽视了儿童的内心需要和身心发 展规律。
3.重替代行为,轻独立意识
中国的父母可谓是对子女最“负责”的,将 子女视为自己价值的重要体现,因此为儿女疯狂, 为儿女忙。 父母的许多作为实际上替代子女去思考与独 立行动,表面上父母们十分忙碌与辛苦,实际上 剥夺了孩子太多发展机会。
亲子关系的类型
类型 A B 生物的 社会的 心理的 √ √ √ √ √ ×
C
D
√
×
×
√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
E F
G
√ ×
×
× √
×
× ×
√
1 引自台湾教育学会所编的《亲职教育》研究中
类型A:通常的血缘亲子关系(生物 √社会√心 理√)。 类型B:真实的孩子,却无心理沟通(生物 √社 会√心理X)。如: 这种亲子关系更多 表现为对立状态。
亲子关系具有三方面的性质
亲缘性质 亲子关系是一种血亲关系或拟血亲关系,血缘性质是与 生俱来的,是一种天然的存在,是不可选择也无法更改的。 “血浓于水” 情感属性 良好的亲子关系总是伴随着深刻的情感体验,彼此亲切 接触易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例:恒河猴母爱剥夺实验。 法律属性 亲子关系从法的意义规定了亲子之间的权利义务。
3.文化传统
家庭承载丌同文化,丌同文化中人们对父母 和子女角色行为的认识各丌相同。丌同的文化中, 亲子关系的表现各丌相同,体现为丌同的家庭教 育行为,在丌同的亲子关系中成长出丌同的儿童。 如:
日本 父母对孩子 角色期待 谨慎、自 制 美国 自由、快乐 服从 中国
家庭教育行 为
强调独立、 强调早期行为 强调知识、技 模式的养成; 能学习,模仿; 自律精神 养成 平等,尊重、 父母的权威, 信任、尝试。 牺牲。
三、伦理关系
亲子关系也是一种伦理关系
“伦理”包涵双层含义:一是指一是指人与人,人与 世界关系的事实;二是指这关系之理。 因此,亲子关系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伦理关系, 从伦理角度而言,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一种 普遍关系,及从这关系中引申出的秩序、法则、道理, 以及应当如何做的规范要求。
亲子关系是一种运动着的伦理关系
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亲子关系被赋予不同的伦 理内涵。
有些社会要求子女绝对地顺从父母,不能轻易地表示 后辈的意见,保持严格且单方向的纵关系。有些社会则鼓 励子女与父母民主相处,让子女在父母面前能随时表达自 己的意见。 子女对父母的绝对遵从(中国古代) 民主、 平等的亲子关系逐渐被人们接受(当代)。
儿童的成长
亲子角色 的扮演
如性别角色 的认同;道 德责任感的 形成;公民 义务的认知等
1.社会地位
家庭的社会地位(职业、文化为指标)对父 母和子女各自在家庭中的角色关系产生着影响。
低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高
强调服从、尊重权威 倾向严厉的与制 语言贫乏、说理较少 丌善言表,说教,棍棒 ……
注重独立、创造和报负 宽容和民主 不孩子交谈、说理较多 父母向孩子表示更多温情 ……
3.培养儿童独立意识
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行为的能力、独立生活的技巧、 独立创新的意愿。
父母的爱为我们提供了成长中最安定的一份乐土。
儿童成长需要稳定安全的环境,父母的爱是儿童最为 安全温馨的环境,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孩子的基本需要。 如何表达亲子之爱就成为亲子间情感交流的关键。 在正常亲子关系中,子女要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父母能将自己的的情感顺畅地传达给孩子,注意从孩子的 立场看问题,重视孩子提出的问题,并与之分享情感,耐 心倾听孩子的声音。一方面珍惜与子女在一起的时光,另 一方面又避免事事代替孩子去做,同时能随时让子女感受 到父母的存在。
2.夫妻关系
夫妻关系的状冴决定了家庭中父母角色的扮演,进而 影响了亲子关系的运行,构成了丌同的家庭教育的效果。 失缺自我的夫妻关系。这是一种忽略自我的夫妻关系。 如古代的夫妻关系(男主外、女主内,丈夫是天)。女人 依附于男人,失缺独立的人格,夫妻双方没有建立起正向 的独立地积极的情感体验与表达方式。 孩子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和工具,或替孩子决一切事或 对孩子听之任之。
亲子关系是一种成长中的伦理关系
子女出生以后,要依赖父母来养育,所以其关系即以 上下之“纵向关系”开始,此与“横向关系”为始终的夫 妻关系不同。不过,,随着子女的成长,当子女长大成人 时,亲子关系逐渐变成“横关系”;而当父母年老衰退时, 这种关系又变成“反的”“纵关系”,即由子女来照顾衰 老的父母。 就是在父母与子女的这一生命循环运动中,我们的民 族才能生生不息。
天才 宝贝 宝妈 与她 的干 儿女
“雪雨星风”一家
第二节 亲子关系中的教育要素
无疑,亲子关系是影响家庭教育的重要方面, 那么亲子关系中的什么因素构成了教育影响?这 些影响又是怎样产生教育效果的呢?
角 色 关 系
影响家庭 教育 心 理 关 系
1
2
伦理关系
3
一、角色关系
社会地位 夫妻关系 文化传统
冲突的夫妻关系。父母常常产生分歧、双方敌 对、争吵、紧张、冲突不断,导致子女内心产生严 重的焦虑与冲突,在这类家庭长大的孩子往往多疑、 敏感、焦虑、心神不宁、无所是从、缺乏信任,严 重的会出现变态人格及反社会人格。 健全的夫妻关系。首先是成熟的自我,而不 是唯子女成长是从;夫妻双方平等、尊重、为自己 的行为负责。有了健全的夫妻关系,才谈得上良好 的亲子关系,夫妻之爱凝结于子女的成长,以子女 的成长为归宿。
互动式重要他人 动态、直接 如:父母、兄弟、姐妹 教师、同伴群体 偶像式重要他人 静态、间接、抽象 如:毛泽东、雷锋
儿童生命的早期,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父母的怀抱 中度过的。儿童正是在与父母的互动中建构着他对世界的 认识,习得他所生存社会的种种规范、条件,完成社会化。 父母无疑成为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他人。但父母这一重要他 人关系不是永远不变的,也不少只有正向作用。 有五种家庭的父母不能给孩子以适当的榜样: (1)不充裕的家庭,对孩子基本能力的发展指导不够。 (2)动荡不安的家庭,孩子卷入纠纷。 (3)反社会的家庭,父母仇视社会秩序,制造事端。 (4)虐待性家庭,父母抛弃、虐待、忽略、贬低孩子。 (5)解体的家庭,父母离异,家庭破裂,孩子遭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