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材整合的思考与尝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教材整合的思考与尝试
i嘻盏堑堡垦堕主堑
课堂成了每个教师必然的思考和不懈的
盎为金里鳌金皇查墨握壶
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结合近几年新课程的教
学实践.我就教材整合的思考与
謦茗_ 塑娶一堡
教材整合教学的思考
1.教师的课程意识是教材整合的前
提
具有课程意识的教师往往以整合的
理念和策略看待教材,善于结合学生的
实际,活用教材,紧扣课标而不是紧扣教
材;把重点放在发展学生数学学习的能
力上,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数学思维品质⋯⋯教材整合是甭科学合理到位,关键一点要看是甭重视对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否体现“为
学生的发展而设计”的教学理念。
2明确课程标准.理清学科体系是教
材整合的依据
教师应对初中数学学科体系做到心
I11有数,教材整合要体现数学知识的形
一文/李健
二、教材整合教学的尝试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的?问题 4—2这一节
通过合理整合教材,精心设计教学你体会到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内容,为学生的探究与研讨腾出时间和方法二:阶段性知识框图整合法
空间,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实施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学生所获得有效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的知识呈零散的点状分布。因此,在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下列教材整合的方完相关的知识后,就应该做一次知识的法,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整合。我通常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整理知方法一:新授课问题串整合法识结构框图,把已学的与之相关的知识
我将一课的“四基”(基本概念、基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本知识、基本思想、基本方法 )预设成若例如,在学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于个由易到难的学习思考题,并注意将后,从边、角、三条重要线段这三个方面,难点分成几个小问题,把知识的形成、发对一般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展过程通过问题串提出。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做系统整理,从而例如,人教版第 28.1节“锐角三角函使学生对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有一个整体数”,问题 1—1由教材 P74页的实际问题认识。
你能抽象 H{数学问题吗?问题 1-2你是方法三:渗透数学思想整合法
怎样求出这些量的?依据是什么?问题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要让学生掌
2-1在RtAABC中,C=90。①若A=握必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学生的后继30。,则=一;②不改变 RtAABC形状,学习打下基础,我们就有必要对数学思
只改变大小,即仍有 A=30。,上述比值想方法进行整合,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变化吗?③若A=45。呢?④观察与思这种方法适合的题型,以及这种方法在考:你能得m什么结论?问题 2-2一般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成和应件j过程,整合后的教材呈现形式力求体现“问题情境一建立数学模型一
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教师要依据课标依靠学科的目标体系、思想方法体
系和基本技能体系,把知识统领起来,善于使用树图框图,梳理出主干知识和知
识网络。
3.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是教材整合的目的
整合教学内容的臼的只有一个:在教学活动中,用最少的时问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认真研读课标和教材,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
和凋整,在掌握学情的基础上,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提炼教材精髓,充实课时容量,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教学内容和难易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
认知水平。地,若A任取其他一定度数的锐角时,它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还是一个固定值吗?你能
用三角形相似解释一下吗?由此你能得出什么
结论呢?问题2-3①你有没有发现当锐角度数
变化了,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随之变化?这属
于哪一种数学模型?②你能用函数的定义叙述
锐角的对与斜边的比值与锐角的对应关系
吗?记作什么符号 ?问题 3-1在 RtAABC
中, C=90。.当锐角A 确定时, A 的
对边与斜边的比值就随之确定。此时 A
的邻边与斜边、对边与邻边的比值
是否也随之确定呢?为什么?问题 3-2类
比正弦函数的概念,你能给出余弦、正切
的定义吗?你能用函数的思想描述它们
吗?问题 4—1通过这一节课学习,你能理
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
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数学结论
例如,人教版第19-3节梯形,利用转
化的数学思想,通过整合习题,设计六种常
见的梯形辅助线画法,把梯形转化为
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问题 (图略 )。
方法四:课题学习延伸拓展整合法
例如,在学生已掌握了三角形中位
线定理,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基础
之上,对教材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探究
中点四边形的形状,进而理解影响中点
四边形形状的主要因素。
新课程给了教师更为广阔、更为自
由的空间,它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课程
整合能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正如人民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材只能作为
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
益,还靠教师的善于运用。”(作者单位
江苏省启东市南苑中学1
责任编辑杨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