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自然环境单元备课教案

合集下载

“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

“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

“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
标题:中国的自然环境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中国的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及影响。

2.理解中国的自然环境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3.培养学生对中国自然环境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
1.中国的地形地貌
2.中国的气候特点及影响
3.中国的自然环境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步骤:
1.导入:介绍中国的地理特点和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2.讲解中国的地形地貌:包括东部沿海平原、长江中游盆地、华北平原、青
藏高原和西南山地等,强调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特点。

3.讲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及影响:包括季风气候、多变的气候等,强调气候对
农业、水资源、生态环境等的影响。

4.讲解中国的自然环境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农业、工业、交通、
旅游等,强调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5.学生活动:让学生通过读图和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
形图,加深对地形地貌的理解。

6.总结:回顾中国的自然环境的主要特点,强调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估:
1.测试学生对中国的自然环境的认知和理解。

2.通过读图和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形图,评估学生的
读图和分析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评估学生对中国的自然环境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
响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
1.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

2.反思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反思教学评估是否能够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理解程度。

初二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

初二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

初二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教课设计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本单元概括本单元分为三节:第一节:地势和地形表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 . 中国的地形特色对于中国的天气、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第二节:天气多样季风明显主要介绍中国的天气教材在编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国的天气特色 . 天气特色能够经过其基本因素 ( 气平和降水 ) 的特色反应出来要认识天气特色第一应认识气平和降水并且掌握这些知识有益于理解各地区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上的差别 .第三节:河流和湖泊表现了以下构造特色:外面构造特色为纵向递进关系源流概略、影响因素、水文特色及水利水害; 内部构造特点为横向平行关系本单元的特色有:1.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质相联系表现了“学习对生活实用的地理”这一理念2.侧重自然地理各因素之间、自然地理因素与人文地理因素之间的有机联系3.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能力也得以提升切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育了学生谨慎治学的科学态度课标要求知识与技术: 1. 举例说明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2.认识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范围以及主要的灾祸性天气3.举例说明我国的主要天气种类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4.认识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以及长江和黄河的开发利用和治理状况过程与方法: 1. 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散布和特色掌握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各种地形图的技术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平和降水的时空散布特色及其影响因素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地理看法 ;2.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别性认识建立就地取材形成合理利用资源的看法 ;3.经过对长江和黄河的开发利用和治理的学习建立正确的人地观及可连续发展的看法本单元内容与教课思路剖析本章教材在知识构造上联系密切逻辑谨慎知识的学习技术和能力的培育都以递进的形式表此刻不增添难度的前提下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质相联系表现了“学习对生活实用的地理”这一理念本单元第一节教课内容和图像中出现了大批的地形名称这些名称不是都要修业生背下来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怎样从各样地理图像中总结出这些特色以及指引学生议论这些特色对其余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和人类怎样去适应、利用、改造这样的地理环境3、对于本单元第三节教课内容的几点考虑: (1) 以黄河的治理和长江的开发为例运用有关资料研究河流治理与开发的方向和方案以培育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建立人地协调、可连续发展的基本看法(2) 培育学生运用已学的河湖知识推理判断、剖析综合、归纳归纳黄河与长江水文基本特色的地理思想能力 (3) 以图像系统为依靠认识和掌握有关河湖的基础知识为迁徙应用这些知识形成能力和价值观念打下扎实的基础 (4) 从知识方面剖析既照料了中国河湖概略的面又突出了黄河治理和长江开发的点做到了点面联合 (5) 侧重自然地理各因素之间、自然地理因素与人文地理因素之间的有机联系课时安排建议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3 课时第二节天气多样季风明显 3 课时第二节河流和湖泊 3 课时本单元复习小结 1 课时第一节地势和地形一、教课建议课标要求:举例说明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构造剖析:本节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表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中国的地形特色对于中国的天气、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侧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世界地理的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认识一个地区的基本方法地区剖析方法对学习中国地理仍旧合用教材的这类次序上的安排也充足表现了这一点这一节是从地势特色和地形种类两个方面来研究中国地形特色的教材中的三个小标题“地势呈阶梯状散布” “地形复杂多样” “山区面积广大”是切合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的地势呈阶梯状散布其实是一种比喻学生从地形剖面图上能够形象地看出来地形复杂多样就需要学生在读地形图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归纳而山区面积广大的结论需要学生阅读扇形统计图表甚至经过计算才能得出表面上看起来平行的三个特色在构造上有着递进的关系在这一节的课文和图像中出现了大批的地形名称这些名称不是都要修业生背下来本节的教课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认识我国的地势、地形基本特色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怎样从各样地理图像中总结出这些特色以及指引学生议论这些特色对其余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和人类怎样去适应、利用、改造这样的地理环境内容剖析1.教材用中国地形图斑斓的颜色引入新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特别形象、直观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不一样颜色代表不一样的高度利用颜色的深浅不一样能够大概判断出这个地域的地势走向2.图 2.1 和图 2.2 是关系十分密切的两幅图像对这两幅图的阅读和剖析是学生理解地势呈阶梯状散布的重点图 2.1 加注了海拔高度的网格线和经度线能够从图中方便地读出各个地形区的海拔高度并与分层设色地形图进行对比图 2.2 是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表示图与分层设色地形图不一样它的颜色不代表正确的高度这幅图主假如便于学生疏清阶梯的界限而阶梯的内部特色和均匀海拔等要经过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剖面图来剖析3.一般来讲我们将地形分为五种种类:高原、平原、山地、丘陵和盆地联合图 2.4 中的景观图能够总结出这五种地形的特色:山地的绝对高度较大顶部高耸坡度很陡沟谷幽静 ; 丘陵的相对高度较小地势起伏缓和坡度较小 ; 高原的绝对高度大于 500 米相对高度小顶面面积较大起伏缓和四周较陡 ; 平原的绝对高度一般在 200 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展起伏小 ;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内部是平川或缓和的丘陵4.山脉的走向是以地图上的方向为基础的但与方向的表示方法略有不一样不可以表示为向南走向或向北走向而应当是南北走向图2.7 给出了四种山脉走向在实质读图过程中有些山脉的走向其实不是标准的正方向能够采纳近似的方法规如:大兴安岭和太行山能够看作是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5.山脉是构成地形的骨架这是中国地形散布的一大特色除了教科书活动中所提出的山脉教师还能够进行适合的增补祁连山北侧为内蒙古高原南侧为柴达木盆地 ; 秦岭北侧为黄土高原南侧为四川盆地等除了自然地理界限之外山脉有时仍是人文地理的界限比如长白山是中国和朝鲜的界山 ; 喜马拉雅山是中国和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的界山 ; 武夷山是福建省和江西省的界山等等6.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散布最广、最深沉的地方黄土的特色是土质松散再加上这里多暴雨、缺少植被覆盖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图中所描述的就是典型的黄土地貌有宽广而平展地面的黄土高平原被称为塬 ; 有长条脊线的是梁 ; 各自独立的丘状土山是峁窑洞是黄土高原上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典型的杰作这类特别的“建筑”利用黄土壁立不倒的特征在必定的高程内向纵深掘进挖成拱形窑洞施工技术和工具简单也不需要名贵的建筑资料就获取防风避雨、冬暖夏凉的功能充足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慧才华7.“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举世有名的《敕勒歌》创作于一千四五百年前的北齐时代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当时内蒙古大草原兴盛发达的情形据考据敕勒川指的就是阴山之南的草原地域内蒙古草原宽广辽阔无边无际除镶嵌在东部边沿和内部几条不高的山脉外其余大多为“远看似岗阜近当作平川”的波状起伏高原这里的蒙古族同胞正是充足利用了内蒙古高原丰富的草场资源鼎力发展畜牧业8.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面积约占全国的 1/4 它的均匀海拔在4000 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高原青藏高原的边沿和内部散布着一系列宏伟的山脉高峰上雪山绵延、冰川广布山脉之间高原起伏缓和因为青藏高原海拔很高所以高原内部的山脉一般相对高度不大“远看是山近当作川 ( 平川 ) ”是青藏高原地表形态的写照9.教材供给了一段有关“地形与风俗”的阅读资料教师在剖析这一段资料时应注意地形能够对当地风俗习惯起必定的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好多风俗跟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都会发生变化比如新建的南昆铁路对云贵高原的对外交通就起到了大作用10.山区是一个比较宽泛的看法包含山地、丘陵和比较曲折的高原约占全国面积的 2/311.山区的优势主要表此刻资源上山区拥有我国 70%的淡水资源、大批的矿产资源、生物质源和广袤的发展空间储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山区也存在着耕地面积小、交通不便等自然方面的劣势再加上山地生态系统自己的柔弱性最近几年来开发强度偏高研究程度不够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山地环境不停恶化山地灾祸屡次发生山区发展严重滞后代民生活较为贫穷发达国家的实质证明只需重视山区开发和山地研究科学合理地进行开发山区经济能够快速发展达到甚至超出平原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课建议在这一节的教课过程中老师们应注意不要过分侧重学生对详细地形名称的记忆教课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学会使用地形图提取实用的地理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总结 ; 另一重点在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一样影响以及人类怎样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二、课时教课设计第一节地势和地形本课题用 3 课时达成[教课目的 ]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散布的特色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色记着位于阶梯分界限的山脉名称进一步培育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能力组织学生议论地势特征对其余自然地理因素以及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论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2.使学生理解山脉走向的看法并在地形图上熟习我国不一样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在我国地形散布中所起到的“骨架”作用经过读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色剖析不一样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建立就地取材的基本看法3.经过阅读统计图表总结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色议论山区开发、利用的有益和不利条件认识山区常有的自然灾祸以及这些灾祸的形成原由和治理方法初步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当地理看法[教课重点 ] 重点:我国的主要地形、地势特色及其对人们生活所产生的影响难点:运用地图剖析分辨各样地形.[教课过程 ]【引入新课】图片、视频创建境界:播放我国各地形区的视频短片先让学生对地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经过赏识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爱国热忱设问引入:依据这节课所要学习的有关地势和地形的知识向学生发问:你知道些高原、平原、山脉、盆地、丘陵的名称?这样的引入能够使学生很快进入教课情形同时也能够调换学生的学习踊跃性【活动实行】【地势呈阶梯状散布】1.率领学生读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 ( 地图册 1011 页) 明确不一样颜色所代表的不一样海拔高度依据颜色的散布总结出我国地势特色:西高东低2.进一步察看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颜色深浅看一看中国地势与以下图示一个相符合 ?(B 图有可能特色:呈阶梯状散布 ) 有关地形剖面图的知识读我国沿北纬 32°地形剖面图证明方才的推断3.让学生达成第 23 页“活动”的第 1 小题第一步:读图 2.2 找出三级阶梯的界限同时提出问题:三级阶梯的高度分别是多少 ?每级阶梯分别以什么地形为主 ?第二步:展现一些景观图片让学生对三级阶梯内部的地形区有一个形象的认识 ( 注意:这里不用过早地出现大批的地形名称掌握地形种类就能够了 ) 第三步:在 2.3 图中标出三级阶梯的界限的名称 .4.评论我国的地势特色:组织学生议论达成第 23 页活动的第 2 题到第 4 题( 详细做法是:将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议论一个专题小组内有详细分工并由专人记录而后派一个代表讲话论述自己小组的看法最后教师应作适合的增补和总结) 这几个问题的答案重点归纳以下地势对天气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大海倾斜有益于大海润湿气流向我国内地深入为我国广大地域带来了较为丰沛的降水( 提示:从同纬度的沿海与内地润湿程度的差别谈起)地势对河流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必定然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腾入海 ( 学生着手演示:地势高低与河流流向的关系并品味“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含义)河流流经阶梯交界处:自制一个透明小水槽用实验来说明阶梯交界处的水能资源 ( 视频:三峡 ) 地势对交通的影响: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交流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地的联系; 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阻碍【地形复杂多样】1.读第 24 页图2.4 我国地形散布大势找一找我国地形的种类有几种 ?( 五种基本种类:高原、平原、山脉、丘陵和盆地齐备 ) 进而得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结论并和已经学过的一些国家 ( 日本美国等 )进行对照突出我国地形的这一特色2.山脉走向的看法达成第 26 页的活动 1( 多媒体散布展现:我国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南—北走向:横断山脉六盘山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巨大的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3.参照课本 24 页中国地形图达成第 26 页活动 2 和 3( 此处能够酌情延长 )4.不一样种类的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本节的学习重点之一提早部署学生环绕“地形对人们的影响” 课下去收集资料课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讲话和交流而后把学生疏成正反两队针对人类和地表形态的关系进行议论教师合时指引学生经过第 25 页的四幅景观图配合黄土高原的窑洞、内蒙古高原的畜牧业、青藏高原的牦牛和云贵高原的梯田说明不一样的地形特色对人们生产生活的不一样影响以及人类是怎样奇妙利用和改造自然条件的并针对教科书第 24 页的 4 幅景观图组织学生疏组议论这些地形种类的特色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最后率领学生阅读第 26 页的阅读资料并提出问题:跟着科技水平的提升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是愈来愈大了仍是愈来愈小了?注意:在这段教课中过程和结论相同重要应当让学生领会研究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只是记着零落的知识【山区面积广大】1.发问:你们知道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分别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多少呢 ?种地形所占的比率最大呢 ?2. 学生活动:达成第 29 页活动的第 1 小题 ( 提示:在绘制饼状图的过程中先计算出所对应的圆心角再将相应的份额标明在图上最后涂上颜色并增添图例和注记 )3.口述:山区所包含的范围:山地丘陵以及比较曲折的高原进而得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结论4.活动:议论山区开发的有益条件和不利条件联合第30 页活动的第 2 小题将全班学生疏为两组一组议论有益条件另一组剖析不利条件在组内议论的基础长进行全班的讲话互相增补归纳有益条件:资源丰富 ( 矿产水利旅行 ) 农业也能够发展多种经营.不利条件:交通困难基础设备难度大地形曲折不利于栽种业的发展自然灾祸多等5.活动:第 30 页的活动第 3 小题 ( 此活动应在学生充足收集资料的基础长进行 ) 环绕怎样帮助山区脱贫致富睁开议论研究平原和山区经济的互补性等问题三、教案第一节地势和地形[学习目标 ]1 会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学会剖析我国地势呈阶梯状散布的特色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色2.在地形图上熟习我国不一样走向的山脉经过读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色并能剖析不一样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建立就地取材的基本看法3.会运用统计图表总结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色剖析开发、利用的有益和不利条件认识山区常有的自然灾祸以及这些灾祸的形成原由和治理方法4经过认识地势特色对其余自然地理因素以及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论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初步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当地理看法[学法指导 ]1.要经过阅读地形图、阶梯表示图、地形剖面图获守信息;2.着手自制中国空白政区图用彩色笔填注主要山脉、地形区形成空间印象[释疑解难 ][自我检测 ]1 读图回答(1)说出主要山脉的名称①②③(2)把四大高原盆地三大平原填注在图中2读上图回答: (1)A 是山脉(2)B为高原位于我国第级阶梯上(3)C是(地形区)(4)D为(地形区)(5)由图能够看出我国的地势特色是:【视线拓宽】中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这里说的山区包含山地、丘陵和高原全国各种地形中山地约 33%高原约 26% 盆地约 19%平原约 12%丘陵约 10%几百万年前青藏高原隆起地球历史上此一重要地壳运动形成了中国的地貌从空中俯瞰中国大地地势就像阶梯相同自西向东渐渐下降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撞击青藏高原不停隆起均匀海拔 4000 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 构成了中国地形的第一阶梯高原上的喜玛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玛峰高达 8848.13 米是世界第一顶峰第二阶梯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构成均匀海拔 10002000米越过第二阶梯东缘的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东直抵太平洋沿岸是第三阶梯此阶梯地势降落到 500 米至 1000 米以下自北向南散布着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平原的边沿镶嵌着低山和丘陵再向东为中国大陆架浅海区也就是第四级阶梯水深多数不足 200 米四、参照资料第 26 页活动内容1.一、二级阶梯界限: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 二、三级阶梯之间界限: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2.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大海有益于大海上润湿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 ; 使我国很多大河自西向东流人大海3.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加大水流湍急水能集中便于成立水电站进行水力发电4.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很多大河滔滔东流交流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第 29 页活动内容东西走向山脉: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南北走向山脉:横断山脉东北——西南走向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西北初中 >初二 >地理 >初二地理教课设计。

初二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

初二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

初二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自然环境和区域特点;2.掌握中国自然灾害的类型及其防御措施;3.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中国的自然环境和区域特点;2.中国自然灾害的类型及其防御措施。

教学难点1.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及过程教学内容中国的自然环境和区域特点1.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2.中国的气候和水文特征;3.中国的植被和动物特征。

中国自然灾害的类型及其防御措施1.洪涝灾害;2.旱灾;3.地震和地质灾害;4.台风和风灾;5.寒潮和雪灾。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通过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复述中国的地理位置;2.引导学生讨论中国陆地形态的特点;3.运用图片展示中国气候和水文特征。

语言介绍环节(15分钟)1.让学生读一遍课本中关于中国自然环境和区域特点的知识点;2.引导学生总结自然环境和区域特点的关系。

练习环节(30分钟)1.使用PPT播放中国各省市的图像素材,鼓励学生分组讨论;2.巩固知识点。

检查及总结(10分钟)1.统计学生思维导图或笔记,鼓励学生发表他们的观点;2.总结学生们的观点和错误习惯。

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使用PPT、图片和录像等多媒体资料,营造生动形象的氛围;2.信息交流法,利用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带动学生积极思考;3.经验引领法,利用案例、图表、实物、科技化手段等方式,让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掌握知识。

教学评估1.设计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实验设计题等多种形式的测试题目,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2.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发言及书写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实践能力。

课后作业1.精读课本中相关章节,进行重点记录和笔记整理;2.研究当前的自然灾害信息,总结防御措施;3.完成教师留的练习题目。

教学资源1.电子ppt或手写白板;2.录像、图片资料;3.课本及练习题。

总结本课程目标是为学生介绍中国自然环境和区域特点,以及中国自然灾害的类型及其防御措施。

四年级地理课程优秀教案范本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四年级地理课程优秀教案范本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四年级地理课程优秀教案范本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四年级地理课程优秀教案范本: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山脉、河流、湖泊和海洋等。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的能力,通过图表和图像分析掌握相关地理知识。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自然环境的热爱,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1. 教材:《地理课本》第四册。

2. 教具:大屏幕、投影仪、标志棒、图片、海洋模型等。

3. 素材: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图片和文字材料。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呈现中国地图,并鼓励学生展开讨论:中国有哪些山脉,有哪些河流?Step 2:讲授(20分钟)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中国不同地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根据图片,用自己的话描述各地的地理环境。

山脉: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中国的主要山脉,如长江三角洲、东北平原等,并讲解其特点和重要性。

河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中国著名的河流,如黄河、长江等,讲解其源头、流经区域以及对当地经济和交通的重要作用。

湖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中国的湖泊,如鄱阳湖、洞庭湖等,讲解湖泊的特点和生态意义。

海洋: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四个主要海洋,如东海、南海等,展示海洋模型,引发学生对海洋资源的关注。

Step 3:巩固(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小组活动,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中国的地理环境,使用自己的话语录制一个小短片或创作一份小报告,介绍该地理环境的特点、景观和资源利用情况。

Step 4:总结(10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强调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从小事做起,保护我们身边的环境。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通过实际观察和学习,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归纳能力。

教师还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意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培养学生积极观察、归纳和表达的能力,以及提高课堂互动的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关注自然地理环境。

《中国的自然环境》单元教学设想

《中国的自然环境》单元教学设想

《中国的自然环境》单元教学思路一、教材分析与地位本章涉及中国自然环境的5条课程标准, 即“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 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基本特征”“运用地图和资料, 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从总体上看,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 要求学生从宏观上认识中国自然环境中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要素的特征, 并了解这些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自然环境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同时, 要求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 形成必要的灾害意识, 知道应对自然灾害的一些措施。

与前一版课程标准相比, 新的课程标准突出了“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增加了“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的学习要求, 使地理学习更加适合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较好地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

本章课标的要求是“运用地图 (或资料), 概括、说出、归纳……”, 而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相关知识 (如大量的地形、河流名称等)。

这一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牢记 , 否则就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章的编写较好地贯彻了课标要求, 安排了“中国的地形”“中国的气候”“中国的河流”内容, 并穿插了自然灾害内容, 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寒潮、台风、沙尘暴、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 以及黄河凌汛等,力求让学生在了解我国地形、气候、河流等特征的基础上, 认识我国是一个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本节《中国的地形》是八年级地理课程中的核心章节之一,它承前启后,不仅是对学生之前所学地形基础知识的深化,也是后续学习中国气候、水文、资源分布等内容的重要基础。

本节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中国地理环境的宏观认识,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高三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的教案

高三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的教案

高三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的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形态及其地理特点;2.了解中国的气候类型、植被、动物资源等自然资源;3.掌握地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和方法;4.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中国的自然环境概述;2.中国地形地貌及其形成;3.中国气候的特点与类型;4.中国植被类型及其特点;5.中国动物资源及其分布。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形态及其地理特点;了解中国的气候类型、植被、动物资源等自然资源。

•教学难点:掌握地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1.讲授法。

通过讲解知识点,引导学生理解地理概念、特征并归纳总结。

2.图片展示法。

通过图片的展示,直观地展示中国自然环境的特点,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3.实地考察法。

组织学生走进实验室、讲解点进行考察,让学生观察、分析、感受地理现象,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

4.讨论法。

通过班级展示、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讨论,并通过个人分析和总结形成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教学过程第一节:中国的自然环境概述(40分钟)1.引入:•讲师通过图片展示中国自然环境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自然环境。

2.教学目标:•通过引入知识点,让学生掌握中国的自然环境基本特点。

3.讲解:•讲师讲解中国的自然环境总体概述。

4.总结:•讲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点小结。

第二节:中国地形地貌及其形成(40分钟)1.引入:•讲师通过图片展示多个中国地形地貌区域的特点和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了解主要地形地貌类型。

2.教学目标:•通过引入知识点,让学生掌握中国主要地形地貌的类型、特点和形成过程。

3.讲解:•结合PPT,讲师详细讲解中国主要地形地貌的类型,特点和形成过程。

4.总结:•讲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点小结。

第三节:中国气候的特点与类型(40分钟)1.引入:•讲师通过图片展示中国气候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气候的类型。

初二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

初二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

初二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本单元概述本单元分为三节:第一节:地势和地形---表达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进展都有重要的影响.其次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教材在编排上也留意突出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特征可以通过其基本要素(气温柔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要了解气候特征首先应了解气温柔降水,而且把握这些学问,有利于理解各区域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上的差异.第三节:河流和湖泊---呈现了以下结构特点:外部结构特点为纵向递进关系---源流概况、影响因素、水文特征及水利水害;内部结构特点为横向平行关系。

本单元的特点有:1.将所学学问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表达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

2.注意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

3.以同学为主体,从同学已有的生活阅历动身,使同学学到了学问,力量也得以提高,符合同学的认知规律,培育了同学严谨治学的科学看法。

课标要求学问与技能:1.举例说明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了解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范围以及主要的灾难性天气。

3.举例说明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了解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以及长江和黄河的开发利用和治理状况。

过程与方法:1.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把握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形图的技能。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温柔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进展的地理观念;2.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熟悉,树立因地制宜,形成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3.通过对长江和黄河的开发利用和治理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及可持续进展的观念。

本单元内容与教学思路分析本章教材在学问结构上联系紧密,规律严谨,学问的学习,技能和力量的培育都以递进的形式呈现,在不增加难度的前提下,将所学学问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表达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

中国的自然环境单元教学设计

中国的自然环境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单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在中国地形图,找出我国主要的山脉、高原、盆地、平原,并说出我国地势、地形特点。

2、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降水分布特点,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分析得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在中国水系图上找出我国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总结,建立自然环境知识网络系统,形成空间概念。

2、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小组讨论,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的学习态度。

2、通过对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性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中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的特征。

2、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3、长江黄河的概况。

课时安排课题:第一节《地势和地形》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总结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

2、能够在图上标出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

3、分析说明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

4.让学生知道我国地形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和特点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地形剖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景观图等地图的读图方法,学会从这些图中抽取多种信息,归纳分析相关地理特征的方法。

2.加强学生对地形特征及其意义、影响的理解能力3.掌握通过列表记忆地理事的方法4.建立辨证分析地理事物利弊的思路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念,正确理解地理现象的利弊优劣和地理事物间的相互关系2.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地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教学重点: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点,三级阶梯分界线山脉名称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因素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主要地形区及特点教学难点: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因素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读图画图、活动讨论教学用具:PPT课件、黑板、粉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活动:导入新课:图片引入:幻灯片投影出我国不同地形区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图片资料,先让学生对地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爱国热情。

地理课教案:中国的自然环境

地理课教案:中国的自然环境

地理课教案:中国的自然环境一、中国的自然环境概述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多样地理环境的国家,拥有广袤的领土和多样的地理景观。

中国的自然环境由其地形、气候、水文和植被等因素组成,对中国的人口、经济和生态均产生着深远影响。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地理特点以及其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中国的地形和地貌中国地处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背靠祖国大陆,地势较为复杂多样。

从东南沿海到西北高原,中国陆地的高程差距极大。

根据地貌特征,中国的地形可以划分为五个部分:东部沿海平原、长江中游盆地、华北平原、青藏高原和西南山地。

1. 东部沿海平原:位于中国的东部,是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这片平原广阔平坦,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和工业基地之一。

同时,它还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和大型港口,为中国海上贸易提供了重要的节点。

2. 长江中游盆地:是中国最大的河流-长江的中游地区。

这个盆地是中国最重要的水利基地之一,拥有众多的湖泊和河流,包括著名的洞庭湖、鄱阳湖和骆驼湖。

这片区域的温暖湿润气候和肥沃土地为中国的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3. 华北平原:位于中国的北部,是中国最大的平原地区之一。

这片平原地区主要由黄河与其支流形成,被广泛用于农业种植和人口聚居。

然而,由于土地沙化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该地区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挑战。

4. 青藏高原:是中国的地理特征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

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和寒冷气候是其特点,它还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这里是中国重要的水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大部分大河的发源地之一,如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等。

5. 西南山地:位于中国的西南部,主要由喜马拉雅山脉和其他高山组成。

这片山地地区地势陡峭,地形复杂。

这里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珍稀植物物种,对于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起着重要作用。

三、中国的气候与水文中国的气候主要受地理位置、地形和季风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性。

中国气候可划分为亚热带、温带和寒带三个气候带,不同气候带具有不同的气候特点。

中国的自然环境单元教学设计湘教版

中国的自然环境单元教学设计湘教版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中国地理环境的特征及其区域差异。
2.理解和掌握我国主要自然地理单元(如气候、地形、水系、植被等)的分布规律。
难点:
1.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自然环境的措施。
2.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对自然环境进行分析和管理。
解决办法:
1.对于重点内容,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图表、案例等,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加深对地理环境特征和区域差异的理解。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自然环境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思维培养:通过学习,学生将形成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和观点,培养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他们将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和解决与自然环境相关的问题。
4.价值观树立:学生将理解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他们将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意识到自己在保护环境中的责任。
5.合作与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和成果分享,学生将提高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他们将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并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单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单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单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中国的自然环境》单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掌握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形图的技能。

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4.了解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范围以及主要的灾害性天气。

5.举例说明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6.了解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以及长江和黄河的开发利用和治理情况。

教学重点1、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以及地势对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2、中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对不同地形区应该合理开发和利用。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分析地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培养学生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

教学媒体投影仪、投影片、中国地形图挂图、板图。

课时安排四课时板书设计第一节中国的地形一、地势西高东低二、地形复杂多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当我们了解了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之后,下面要进一步认识我们的祖国。

〔复习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国家的地理,请同学们思考自然地理环境都包括哪些要素呢?〔学生回答〕地形、气候、河流、动植物等。

我国的地形情况也是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内容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第一节中国的地形中国地形的第一个特点是从地势的角度描述的,所以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换句话说也就是中国那边高,那边低的问题。

〔指图提问〕这是一张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的海拔高度大约是多少,请同学们读图分析中国地势那边高那边低?谈谈你是如何分析的。

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西部棕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4000米以上,中部浅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1000――2000米,东部绿色的区域代表海拔500米以下。

〔教师总结〕西高东低就是我国地势特点的第一部分。

同学们可以想像一下(教师用手势来说明西部高东部低)。

了解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

了解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

自然环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其保护和治理一直是各国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

而中国自然环境的特点和现状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关注。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自然环境,建立环境保护意识,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提供一套针对中学生的课程教案,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了解中国自然环境所面临的问题,并积极思考解决方案。

一、课程目标1. 了解中国的自然环境及其特点;2. 探究中国自然环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3. 思考解决中国自然环境问题的方案;4.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推动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流程第一步:情景引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包括但不限于自然景观、动植物资源等,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探究现在中国自然环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老师可以给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例如:1. 中国的自然环境主要存在哪些问题?2. 近年来污染对中国自然环境造成了怎样的影响?3. 中国自然灾害频发,如何预防减灾?4.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哪些挑战?第三步:学生汇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汇总小组讨论的内容,并向全班汇报。

第四步:教师讲解基于学生汇报的内容,讲解中国自然环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数据和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自然环境的现状,并激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

让学生分组,组内商议解决中国自然环境问题的具体方案。

可以根据不同的问题点,设置不同的小组任务。

第六步:方案汇报要求学生将小组讨论出的方案,向全班作报告,并根据反馈不断完善,最终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

第七步:总结展示通过课程总结,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国自然环境的现状,明确环保意识,努力推动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方法1. 以情境引入为主,开设和谐互动互学的环境。

2. 鼓励小组协作,让学生探讨观点,推动知识的共同学习。

3. 提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重视科学实验和场地考察。

4. 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注重启发式教育,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内容1.中国的自然环境特点地形地貌、气候分布、生态环境、物种多样性等。

初中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单元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单元教学设计

主题单元问题 设计
1.我国地形、地势对我国的影响? 2.我国气候特征是什么呢? 3.我国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征,治理和开发?
专题一: 地形和地势
(2 课时)
专题划分
专题二: 气候
(3 课时)
专题三: 河流
(3 课时)
专题一
地形和地势
所需课时
2 课时
专题一概述
本专题是中国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 础的重要地位。中国的地形地势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一节从地形类型及地势特点来阐述中国的地形特征,教材中的两个小标 题“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及“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学习重点:中国地形及地势的特征。 学习难点:地势特征对我国的影响。
专题一:地势和地形——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 中国的地形地势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等都有重要的影响,教材中的两个 小标题层层递进。
专题二:气候——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特征。教材在编写的内容上也 很有逻辑性,先从气候的两个主要要素开始介绍我国的气温和降水,之后 再来总结出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掌握这些知识后, 有利于理解各区域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上的差异。
况。 拓展性目标: 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对应课标 1、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3、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
征。
4、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 发展的影响。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基础性目标:
1、 能够运用地图概括我国地势特点和各级地势的主要特征,强化学 生的读图能力。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1一. 教材分析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主要介绍了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资源、植被、土壤等自然环境特点,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自然环境状况,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候、水资源、植被、土壤等方面的知识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图像来进行解释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的自然环境特点,掌握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资源、植被、土壤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环保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的自然环境特点,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资源、植被、土壤等方面的知识。

难点:气候、水资源、植被、土壤等方面的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图像教学法等方法,通过提问、讨论、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中国的自然环境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地图、图片、视频等。

2.教学资源:教材、教案、课件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中国的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对中国的自然环境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呈现(10分钟)介绍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资源、植被、土壤等自然环境特点,让学生对中国的自然环境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对中国的自然环境特点进行思考和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对中国的自然环境特点进行回顾和总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通过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了解中国自然环境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国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环保意识。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单元备课教案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单元备课教案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单元备课一、单元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我国多种我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掌握阅读并运用分层颜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多地形图的技能。

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4、了解我国季风区、非季风区的范围以及主要的灾害性天气。

5、举例说明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6、了解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以及长江和黄河的开发利用清理情况。

教学内容:地形气候河湖。

二、教材分析第一节地势和地形教学重点:1、运用分层颜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及各级阶梯的特征。

识记分界线的山脉名称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以及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会产生怎样影响。

2、让学生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熟悉不同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在地形分布中起到的“骨架”作用,总结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的基本观念3、总结我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讨论开发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了解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以及灾害成因及治理,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地理观念。

教学方法:“地势呈阶梯状分析”、“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三方面内容看视平行,但内在层层递进,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地势、地形基本特征,更重要的是让指导学生从多种地理图像中总结出这些特征,引导他们去讨论这些特征对其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和人类如何去运用、利用、改造这样的地理环境,从而从更深层次地理解内容。

内容点析:1、课文以图导课,从图:2.1、2.2,让学生阅读分析理解地势三级阶梯,及分界山脉,从图中可以方便知道各个地形区的海跋高度,活动更是深化对地势三级阶梯的掌握及其产生的深刻影响。

2、图2.4告诉学生有五种基本类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了解它们的分布,并引导学生理解山脉是如何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这一含义。

第2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整章教案(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优质教案)

第2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整章教案(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优质教案)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形和地势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了解我国主要山脉及其走向。

2.让学生了解我国地形的分布规律,五种地形的面积比例。

3.初步掌握地形剖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景观图等地图的读图方法,学会从这些图中提取多种信息,归纳分析相关地理特征(本章主要是地形特征)的方法。

教学重点1.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

2.我国地形的地理意义和影响。

教学难点1.我国地形的地理意义和影响。

2.熟记较多的地形区名称。

教学准备学生地图册、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引入:幻灯片投影出我国不同地形区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图片资料,先让学生对地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爱国热情。

二、新课教学(一)地形类型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1.设疑导读(1)有没有同学知道,在地球陆地表面有哪些地形类型呢?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

(2)我们为什么说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呢?他们呈现出什么特点?①类型齐全。

②纵横交错、相互交织。

高原中有盆地,盆地间夹着山脉,山脉间又镶嵌着平原、高原、盆地。

③在每一种地形内部,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2.看图学新知下面我们再来具体地认识一下我国的一些地形(请对照图2.2)。

(1)高原:我国有四大高原,它们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

请一位同学告诉我们,这些高原都在什么地方。

(青藏高原在西部,云贵高原在西南,黄土高原在北方,内蒙古高原在黄土高原北面。

) 它们虽然都是高原,但是还是存在很大差别。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这里有高原牧场、荒漠、草原,还有许多世界知名的山脉、高峰,比如珠穆朗玛峰。

山巔白雪皑皑,冰川广布。

黄土高原身披深厚的黄土,地形丰富多彩。

黄土质地疏松,缺乏植被覆盖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许多地方沟壑纵横。

云贵高原地面崎岖不平,农田多为重重叠叠的梯田,城市、村庄多集中在“坝子”里。

内蒙古高原地面平坦,一望无垠。

2024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本章备课说明

2024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本章备课说明

本章备课说明一、本章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章课标要求如下: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湖等特征,简要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2.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长江、黄河的特点,举例说明其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3.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针对某一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掌握一定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安全防护技能。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认识中国全貌的第二个“全貌”——中国的自然环境。

课标内容由2011年版地理课程标准中有关自然环境的内容综合而成,旨在加强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关联,如地势与大河流向的关系、地形与气候的关系等,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对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

课标新增了与湖泊有关的知识,对初中生来说,能区分淡水湖和咸水湖即可,因为与湖泊相比,河流是重点。

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也是中国自然环境特征的一部分,以地形、气候和河流三部分内容为基础,对国家发展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有重要影响,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既不相同又有联系。

自然地理知识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只有了解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才能认识我国人文地理的特征,以及区域发展差异。

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介绍了我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地形和地势、气候、河流和自然灾害四节内容。

地形是主要且重要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也是学习气候、河流等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基础,所以成为中国自然环境的开篇。

气候特征是通过气温和降水两大基本要素表现出来的,因此教材先介绍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然后介绍了气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河流也是我国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河流的水文特征深受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本章第三节先介绍了中国河流概况,然后重点讲述了长江、黄河,做到“点面结合”。

自然灾害频发是我国基本的地理国情之一,也是我国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考虑的基本地理条件,教材重点突出三个方面:一是在认知程度上,把握“了解”;二是在认知内容上,立足“中国”,以中国的自然灾害为案例讲述自然灾害的一般知识;三是在认知方法上,从“身边”入手,把所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相结合。

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内容分析与整合(一)教学内容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的《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是引导学生深入探索祖国大好河山、理解其自然地理特色的重要篇章。

本章内容精心设计,分为三节,即《中国的地形》、《中国的气候》与《中国的河流》,旨在通过全面而深入的剖析,帮助学生构建起关于中国自然环境的系统认知框架。

在《中国的地形》一节中,学生将踏上一场视觉与知识的双重盛宴。

从巍峨的山脉到广袤的平原,从深邃的盆地到起伏的丘陵,中国地形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被一一展现。

天山、昆仑山的雄伟,秦岭的南北分界,大兴安岭的林海雪原,这些不仅是地理名词,更是中国自然风光的缩影。

四大高原的辽阔、四大盆地的深邃、三大平原的肥沃,不仅塑造了中国的地貌轮廓,也深刻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人口分布和文化特色。

《中国的气候》一节带领学生走进一个四季变换、气候多样的国度。

中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体现在从寒带到热带,从湿润到干旱的广泛分布上。

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细致划分,揭示了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而季风气候的显著,则让中国成为世界上农业文明发源地之一。

学生将通过学习,理解气候如何成为影响农作物种植、居民生活方式乃至城市规划的关键因素,从而深刻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中国的河流》一节则如一幅流动的水墨画,展现了中华大地上的生命之源。

长江的浩荡、黄河的奔腾、珠江的秀美,这些河流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本节不仅介绍了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与特征,还深入探讨了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区别、河流的水文特性,以及河流在灌溉、航运、发电等方面的综合利用,同时也关注到了河流治理面临的挑战,如洪水控制、水污染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不仅是一堂地理知识的传授,更是一次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情巡礼,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保护意识。

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中国自然地理的基本知识,更能学会如何以地理的视角观察世界,理解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为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和环保责任感的新时代公民奠定坚实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单元备课
一、单元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我国多种我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掌握阅读并运用分层颜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多地形图的技能。

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4、了解我国季风区、非季风区的范围以及主要的灾害性天气。

5、举例说明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6、了解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以及长江和黄河的开发利用清理情况。

教学内容:地形气候河湖。

二、教材分析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教学重点:
1、运用分层颜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及各级阶梯的特征。

识记分界线的山脉名称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以及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会产生怎样影响。

2、让学生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熟悉不同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在地形分布中起到的“骨架”作用,总结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的基本观念
3、总结我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讨论开发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了解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以及灾害成因及治理,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地理观念。

教学方法:
“地势呈阶梯状分析”、“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三方面内容看视平行,但内在层层递进,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地势、地形基本特征,更重要的是让指导学生从多种地理图像中总结出这些特征,引导他们去讨论这些特征对其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和人类如何去运用、利用、改造这样的地理环境,从而从更深层次地理解内容。

内容点析:
1、课文以图导课,从图:2.1、2.2,让学生阅读分析理解地势三级阶梯,及分界山脉,从图中可以方便知道各个地形区的海跋高度,活动更是深化对地势三级阶梯的掌握及其产生的深刻影响。

2、图2.4告诉学生有五种基本类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了解它们的分布,并引导学生理解山脉是如何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这一含义。

拿不同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活动让学生深刻掌握内容。

3、山区面积大,是我国地形的一大特点,引导学生总结山区利弊,让学生科学刻观地认识自然,研究如何进行山区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重、难点突破:其突破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动地由图了解,论证,深化内容。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教学重点::
1、通过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降水争布特点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等值线图的能力,学会分析气温、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温度带及干湿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区等,使学生明确地理形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了解我国气候的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同时明确我国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因而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下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方法:
“南北气温的差异”、“东西干湿的差异”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在要素其内容是并列的,但其二者与“季风气候显著”有着内在的因果关系。

内容点析:
1、“南北气温的差异”:课文从图2.13、2.14着手,让学生读出冬夏我国温差状况得出: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气温最低处在青藏高原),进一步让学生总结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在于纬主差异夏季普遍高温在于纬度及太阳直射点北移,北方日照时间长的原因,青藏高原气温低因其位于地势第一级阶梯的原因。

通过图(2.15)掌握5个温度带的划分,及各个温度带和高原气候区的分布。

活动讨论了解气温对生产、生活、建筑影响。

2、“东西干湿的差异”:通过读图2.16了解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明确降水分布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规律,了解干湿区划分的依据读图2.17了解各干湿区呈现不同的植被景观。

活动是让学生加深了解不同干湿区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3、季风气候显著:读图2.19、2.20了解我国冬夏季风的来源,风向,及其特点进一步明确前面“南北气温的差异”、“东西干湿的差异”,其产生差异的原因在这里得到了进一步的阐述,明确季风区、非季风区的划分界线,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季风气候在气湿和降水分布上的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重难点突破:
引导学生阅读图总结地理现象,前后知识连贯、融记贯通,深刻掌握知识点。

第三节河流和湖泊
教学重点:
1、学会搜集并运用地图统计资料认明中国河湖的基本概况。

2、通过地图,图片及统计资料的分析,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能够初步提出长江各河段开发利用的方向与措施。

3、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结构分析:
源头湖湖基础源流概况入海
内容点析:
1、众多的河湖:用图突出内外流河面积的差异,突出了内外流河的概念。

图文叠加分析得出:(1)东部地区河流的汛期多出现在夏季,(2)以秦岭—淮河为界,南北方河流的差异,(3)西北内陆地区河流的特征。

活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掌握。

2、黄河的治理:从黄河的发源地流经地形区,注入海洋入手,告诉学生其丰富的水力集中在上中游,其巨大的贡献还在于“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华北平原”及其水资源(灌溉)。

分析黄河成灾的原因;地形、气候、人类活动,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黄河忧患的原因及所采取的治理措施。

3、长江的开发:长江的源流概况,上中下游段划分,其“水能宝库”、“黄金水道”等优势,长江水能开发利用不足,目前干支流治理及开发利用现状,活动内容,让学生深刻了解长江的巨大带动和幅射作用,明确长江开发的重要性,并发长江的开发献计献策。

课文内容为1年级下册,《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埋下了伏笔。

重、难点突破
了解长江黄河的源流概况,掌握其地理要素,引导综合地分析、研究习题,拿出切实的措施。

三、单元教学时间安排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3课时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2课时
第三节河流和湖泊3课时
单元综合课1课时
单元达标课1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