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证候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证候信息学概论
摘要:对中医证候信息学及其相关基本概念(证候、信息)作了明确定义,并简要论述了中医证候信息学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方法。
关键词:证候信息;基本概念;理论基础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7-1374-04中医证候信息学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以中医临床实践为基础,应用信息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中医证候信息学理论体系,科学阐述中医证候的信息学特征及其内涵联系,研究信息技术在中医证候学研究中的应用途径和中医证候信息收集、处理和利用的共有关键技术方法,为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病证规范、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疗效评价体系和中医循证医学工作平台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的学科。
中医证候信息学是在中医证候学和现代信息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交叉学科,是中医信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证候是研究核心,基础是标准化,工具是信息技术,依托是临床实践。
在中医现代化,特别是在中医临床实践与研究中,其可利用的海量资源和快速简洁的数据整合利用能力是其他临床研究方法不可比拟的,其与中医基础理论体系和中医证候学的亲合力使它具有特别的发展前景和潜力。
1 中医证候信息学的理论基础1.1 中医证候及证候学的概念中医证候学是研究疾病的证候本质,证候的发生、发展与转归规律,辨证方法及疗效判断的一门学科。
中医证候是中医认识、诊断疾病,据此遣方治疗和观察疗效的基本概念。
“证”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特定空间、时间的本质特征,“候”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特定空间、时间的情状、现象、信息流,“证候”是疾病本质与现象的统一体,藏于内的“证”通过现于外的“候”而反映出来。
通过辨析疾病外在的现象(候)就能把握疾病内在的本质(证),这一过程即“辨证”。
有鉴于此,现代中医临床上,“证”与“证候”又常通用。
疾病的本质极其复杂,反映疾病本质的现象变化莫测,加上人们的认识手段、方法和能力总是有限的,故“辨证”的结果通常不是唯一的,其准确性亦须实践检验。
中医证候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证候是疾病某一发展阶段病因、病理、病位、病势的综合表现,辨证是中医学所独特的认识疾病,诊断治疗疾病的途径和方法。
因此,对证候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1992年以来,我们在原来工作的基础上,承担并完成了“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风病证候学与临床诊断的研究”,现就工作中的体会以及对中医证候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以下意见。
1 建立规范化、定量化证候诊断标准是证候深入研究和多中心协作研究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中医证候诊断规范化的研究,探讨了一些疾病证候量化诊断的方法,对指导临床,促进科研工作和学术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86年全国中医内科学会制订了《中风病中医证候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1](简称《标准》),使证候诊断有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和大家共同遵守的基本原则。
但是《标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①《标准》是非定量化的,可重复性、可交流性较差。
受到医者水平、学术流派等因素的影响,同一病人在不同单位、个人处理时,辨证可能随个人主观倾向而偏倚,使多中心协作研究缺乏共同的基础。
②《标准》把中风病中经络分为5个证类,中脏腑分为4个证类,基本上是2个证候和3个证候的组合,如气虚血瘀证、风火痰上扰清窍证等。
受证类诊断术语的约束,临床工作中对有些病人难于进行证类的归属。
1988年1月~1991年6月我们曾应用电子计算机中风病证候诊断软件对210例中风病人进行了追踪调查[2],平均每个病人进入调查时发生3.16个基本证候,急性期平均每例变化4.9个证次,共出现58种组合形态。
说明不可能用少数固定的证类概括多数中风病人,也不可能用一个证类概括一个病人的全过程。
③《标准》缺乏等级可分辨性,不可能客观地记述证候的增减、进退,难以进行证候动态演变的研究分析。
因此对中风病证候进行深入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建立规范化、定量化的证候诊断标准。
应用数学方法进行表述,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之一。
目前,国际上十分流行应用量表的方法进行疾病诊断,并要求量表具有特异性、可靠性、敏感性、可行性、规范性、可计量性、可推广性等特点。
中医诊断学研究思路与方法
《中医诊断学研究思路与方法》编写说明中医诊断学中传统中医诊法主要是通过医生的目测观察、语言描述、经验辨析来判断病证,其诊断结果既受医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和诊断技能的限制,又受光线、温度等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缺乏客观评价标准,使得辨证的精确性和重复性较差,加之证的概念含义差异较大,模糊不清,未形成统一的诊断规范和辨证标准,以至辨证结果不一。
因此,中医四诊采集的量化技术是中医证候规范化的前提,而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建立,对中医临床疗效的客观评价和先进医疗技术的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传统中医诊断的现状及其在中医学术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建国以来,人们吸取和借鉴现代多学科的理论、思想及最新技术手段和方法,从文献、临床和实验等不同角度,从宏观与微观的不同层次,围绕诊法与辨证的客观化与规范化开展了大量的现代研究,以期发展中医诊断理论与技术,提高中医诊断水平,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和完善。
在四诊研究中,如在望诊方面对舌诊脱落细胞的组织研究和计算机自动识别研究,在问诊中对中医问诊规范化的教学软件设计和对中医证的研究,在切诊中对脉诊检测仪开发等一系列研究工作中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
在证的研究中,应用了大量先进的研究手段和方法,研究范围基本涉及各主要病种及五脏六腑各重要证型,研究层次上从整体到脏器、腺体、细胞、分子水平,几乎无不涉及。
并建立了150多种证的实验动物模型。
本课程以学科交叉的思想为指导,介绍与中医诊断学研究有关的研究思路,最新科学研究的理论、技术及应用现状。
全书包括中医诊断学理论研究、中医诊法学研究、辨证学研究、证候动物模型研究四个部分。
本教材编写者为全国不同学科的资深教授,充分反映多学科交叉中医现代化研究的现状。
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加强学生应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机械电子技术、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生物信息技术等对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中医诊断学科及临床各学科的研究能力,开拓科研思路,培养医学科研创新能力。
本书适用于中医学研究生,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七年制学生用。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统计学方法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统计学方法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诊断和治疗方法
以辨证论治为核心。
辨证论治是中医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脉象、
舌象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病情的证候类型,进而制定个性化
的治疗方案。
而中医证候积分比较统计学方法则是一种通过对患者
证候进行定量化评分,然后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的手段,
以期得出客观、科学的结论。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统计学方法的基本步骤包括,首先是确定研
究对象,即确定研究的中医证候类型。
其次是建立证候评分系统,
即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确定各种证候的评分标准。
然后是进
行证候积分,即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对其证候进行评分。
最后是
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比如t检验、方差分析等,来比较
不同证候类型之间的差异性。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统计学方法的应用可以帮助中医医生更加客
观地了解不同证候类型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
依据。
同时,这种方法也有助于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为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总之,中医证候积分比较统计学方法是一种有益的研究手段,可以为中医药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持,有助于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者和临床医生利用这一方法,为中医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编中医证候学
新编中医证候学
中医证候学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中医诊治具有重
要意义。
中医证候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医证候,这是指一定疾病状态下,通过分析病因、病机、症状、舌脉、体征等多方面信息得到的一种综
合性的诊断名称。
中医证候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是辨证论治,即对疾病进行辨证分型,并针对不同证型进行相应的治疗。
在中医证候学中,根据临床表现和
病因病机,将证候划分为八大类:风证、寒证、热证、湿证、燥证、
火毒证、气滞血瘀证和脾胃气虚证。
其中,不同的证候需要采用不同
的治疗方案,如风证应采用解表、祛风、疏通经络的方法进行治疗,
而火毒证需要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方法进行治疗。
中医证候学还重视辨证施治的理论和方法。
辨证施治是指在病人
身体的整体状态和症状、舌像、脉搏等指标的基础上,辨别证候,确
定治疗方案并进行治疗。
这需要医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对中医理
论的深入理解。
辨证施治突出个体化治疗,强调因人、因证、因时、
因地、因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这也是中医在现代医学中独具优势
的地方。
当然,中医证候学还需要结合其他中医理论,如方剂学、五运六气、阴阳学等方面进行学习和应用。
只有在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理论
和方法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病人,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
自己的贡献。
综上所述,中医证候学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中医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必须深入学习中医证候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关键技术,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和人民的健康。
中医诊断学中的证候与治法关系研究
胞因子与湿热证的相关性,为证候诊断和疗效评价提供了新思路。
02
基于系统生物学的证候网络研究
利用系统生物学方法,构建了证候相关的基因调控网络、蛋白质互作网
络等,揭示了证候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03
治法对证候网络的调控作用
研究发现,中医治法能够通过调控关键节点或通路,改善证候网络的整
体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临床实践中,应准确辨识患者的证 候类型,并根据证候类型选择相应的 治法,确保诊疗效果。
02
关注证候动态演变与 治法调整的及时性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 的证候变化,并根据证候变化及时调 整治法,以适应病情变化的需求。
03
强化证候与治法关系 的理论与实践结合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应注重理论与实 践的结合,不断总结经验,完善证候 与治法关系的理论体系,提高中医临 床诊疗水平。
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证候动物模型的问题
现有证候动物模型仍存在造模方法不规范、模型稳定性差等问题,需 要加强模型制备技术的改进和优化。
证候本质研究的不足
当前对证候本质的认识仍较为肤浅,需要深入探索证候的生物学基础 ,尤其是证候与疾病的关系。
治法作用机制的局限性
现有研究多关注单一治法对单一证候的作用机制,而忽视了中医整体 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原则,需要加强治法组合和配伍的研究。
生物标志物应用的挑战
尽管发现了一些与证候和治法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但其敏感性和特异 性仍有待提高,需要开展大规模的临床验证和应用研究。
PART 06
总结与展望
REPORTING
研究成果总结
证候与治法关系理论梳理
系统整理了中医诊断学中证候与治法的相关理论,明确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机制。
中医证候研究现状及证候中药研究关键
中医证候研究现状及证候中药研究关键中医证候研究现状及证候中药研究关键寇冠军1,唐健元2通讯作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北京100038)'证候'是反映疾病本质的特殊证候群,由特定的症状和舌、脉象构成。识证对辨病有重要作用。七版《中医诊断学》对证的定义为:'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当前)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证是对治病因素与机体反应两方面情况的综合,是对疾病当前本质所作的结论。'中医较规范的证候数目,尚无定论。证候研究专著《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参照GB/T16751.2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等内容,共记载证候483条。1证候研究的现状有针对某种疾病证候的特定生物标志物,但并非主流,且不具有普遍性和重复性。辨证中的主观症状或体征,需要采用量表的形式加以固定。较常见的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汉密顿焦虑量表;或针对某一症状的量表,如VAS疼痛评分等。然而目前尚缺乏针对某一中医证候的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成熟量表。证候诊断的客观化研究集中在舌诊仪和脉象仪。舌象仪表现在采集设备和光照环境两方面,后期进入计算机分析和输出结果。而对于舌象图片的采集质量的比较,由于国内缺乏评价和设计的统一标准,也没有相关文献支持。脉诊的主观性和定性化影响了其可行性。国外关于脉搏研究,主要为超声显像方面,侧重于描绘脉搏图。国内现阶段采用压力位移双向传感系统,整个传感器阵列可提供大量的信息。证候调查后数据分析,常用量表分析,数据分析常用回归分析、相关分析、人工神经网络、结构方程模型、聚类分析、因子分析、隐结构模型分析等方法。基于这些统计方法,可以得出疾病的病位、病性,进而结合起来证候群。即证候要素或证素的概念。简化中医多种辨证方法,采取以病位、病性为证素,建立辨证新体系,自提出到现在此概念被中医界广泛接受。然而证候要素的辨证方法亦有自身缺陷,在简化辨证的同时得出病位和病性,有时忽略对复杂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尤其是逻辑推理过程。2证候类中药研究需要考虑的问题目前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论治的方式,是中医临床的主流,即'病证结合'的新药申报模式。虽然2002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第十八章中列出十三个证候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实际证候类新药申报量极少。需要明确:证候是一种客观实在,一组具有内部联系的症状或体征。中医称其发病的原因或机理为病机,证候则是病机的外现。患者由外感或内伤而阴阳失调发病,根据黑箱理论,采集外在'证候',进而明确病机。正如《灵枢˙外揣》载:'远者四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均提示我们中医证候是存在的、可以被认知的。证候具有动态性和复杂性。病证表现出来的证候是疾病发病的某一阶段病理属性高度概括,在不同时间会有差别,或转化为其它证候。且一个患者的病证临床上多表现为复合证型,至少两个以上。证候有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比如虽然大多数阴虚证常见到咽干、五心烦热、脉细数等,而胃阴虚证则表现为胃脘嘈杂、饥不欲食。临床中从中医大夫看病的思路联系来看,多为按照传统的脏腑辨证或八纲辨证为主,旁参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这些均为证候类新药需要考虑。3解决难点的建议与病证结合模式中药的最大区别在于,证候类中药的关键在辨证是否正确、准确、客观。有学者提出证候类中药新药试验可以是证病结合模式;也可以是中医证病模式;也可以是中医证症模式。凡此种种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初期证候类新药指导原则的编写,笔者认为宜选择病位+病性的证型,或者证候名称中已经隐含有病位和病性。一个原则是:纳入的患者证候表现典型且纯粹,具有代表性。这是保证结果客观评价的前提。单纯的证候量表制定也需要不断完善,经过前期调查,筛选条目后对信度效度和反应度做出评价。制定统一的标准尺度系数。如果有前期循证医学证据则更好。因舌象和脉象具有客观性,推荐有条件的单位使用舌象仪和脉象仪,将评估得分纳入到评分量表中为佳。可以参考《伤寒论》汤证,方证对应思路。如言麻黄汤证可立即想到太阳伤寒证。白虎汤证可立即想到阳明经证。小柴胡汤证即可联想到少阳胆热、经腑同病。使大部分中医师可以一看即能想到症状或证候群,进而分辨能否使用此药物,起到这样的作用。证候评分中的主症和次症需要分别打分,且赋不同的权重或系数,将主症和次症得分拉开差距有利于数据的客观。纳排标准方面必须排除兼夹证和相似证,合并肝肾系统严重原发疾病患者也要排除,具体可参考相关方案。合并用药中,不能使用其他中药制剂或中成药。用药疗程问题需要进一步讨论和探索。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可以证候疗效总积分为主,单项症状或体征的疗效为辅助。强调主症必须具备1~2个。可按照2002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采用与基线期积分差值计算百分比的尼莫地平法,但制定评判以临床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等级为宜。说明书中需要明确针对临床中复合证型,有时一个中成药难以奏效,需要考虑药物联合应用。将临床试验中的主症、次症分别列出。综上,证候类中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现在仍处于探索阶段。如果单纯从证候角度考虑,采用''证-症'模式可能更加体现中医特色。中医证候的精确判定和试验中严格质量控制,才能得出相对可靠的结果。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中药药理与临床》2017,33( 4)。
中医药研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演示课件.ppt
精选课件
4.引证-验证的论证方法。 中医学对其假说的论证,一直是沿用引
证的自我证明、循环论证的方法。
精选课件
5.自然哲学理论思维 《黄帝内经》建构了以哲学方法和形象思
精选课件
2.个案分析法 个案分析的结果,无论是观察者或观察
者客体,都有突出的个体性特征。 这使得对结果的可重复性有更加严格的
要求。 这也是传统中医药学临床疗效的重复性
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精选课件
根据证候特征进行“审证求因”的推理, 判断其发病原因(伤于六淫疫疠、伤于七情 劳倦等);进而结合地域、时令、乃至病人自 身年龄、性别、体质、职业等各种特殊的社 会活动状况的心境状态,性情特征(个性倾向) 得出辨证的结论。
精选课件
3.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使用的新方法时期 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方法的特点:
(1)在观察和实验的科技方法中应用了大 量新技术新产品。
(2) 观察实验与理论思维方法相结合。 (3) 研究结果的重复性和可靠性增强。
形成了整体化、系统化、综合化的现 代思维模式。
精选课件
精选课件
三 方法的分类
1.获取信息的方法 属于实践层次获得感性认识的方法; 获得信息的过程就是对有关信息的识别
推理等形式对客观世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过程。
逻辑方法的规则只能保证概念判断中逻 辑关系的正确性,是否符合客观规律,需要 通过实践来检验。
精选课件
(2)数学方法 通过数据处理技术,从带有偶然性的观
察值中找出规律性结论,是加工信息的主要 方法。
中医证候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创新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治疗方法
中医证候学研究为中西医结合医学在治疗方法上的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推动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中医证候学在中医诊疗中的重要性
确定疾病本质
中医证候学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证候特点,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以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指导治疗
中医证候学通过对患者病情演变和疗效的动态观察,能够评估病情的预后,为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评估预后
VS
中医证候学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到现代的多学科联合研究和交叉融合,不断发展和完善。
研究样本量不足,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稳定性和可推广性。
研究样本的代表性
VS
中医证候学研究涉及到的数据类型较多,包括临床数据、实验室数据和影像学数据等,如何科学地分析这些数据是难点之一。
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数据分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多学科联合研究的协调和管理
各学科之间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存在差异,如何协调和管理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是难点之一。
中医证候学的定义
中医证候学的内涵包括证候的概念、分类、诊断标准、鉴别诊断、治疗方法等方面,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证候的动态变化和个体差异,提倡多学科联合研究和交叉融合。
中医证候学的内涵
中医证候学的定义和内涵
中医证候学通过对患者症状、体征、舌脉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能够准确判断疾病的本质,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03
中医证候学研究的方法
文献研究法
《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18)
关于发布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通告(2018年第109号) 2018年11月06日发布为继承和发扬中医药诊疗特色和优势,完善符合中药特点的技术评价体系,落实《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的相关规定,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制定了《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现予发布。
特此通告。
附件:1.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起草说明附件1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证候(简称证)是对疾病(泛指非健康)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及病势等的高度概括,具体表现为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是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药品注册相关法规,特制定《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证候类中药新药是指主治为证候的中药复方制剂新药。
《指导原则》旨在为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开展和有效性、安全性评价提供基础性指导,其正文内容中的每一个原则性要求都可—1 —以随着后续研究的不断深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为更详实具体的技术标准。
一、证候类中药新药的处方来源及基本要求证候类中药新药的处方应来源于临床实践,符合中医药理论,体现理、法、方、药相一致的原则。
证候类中药新药申请临床试验应有充分的人用历史证明性文献材料,包括处方来源、组方合理性、临床应用情况(包括提供临床实践完善处方的演变过程)、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相关内容。
如拟开发的证候类中药新药是来源于中医临床经验的积累,针对临床常见基本证候的,应提供相关证明;如是源于医案中对比分析研究所发现的相对成熟有效的处方,应提供典型医案和系列医案;如具有一定临床研究基础且有相应数据证明的成熟有效的处方,应提供相关临床研究总结报告,该总结报告应明确具体中医证候、疗效特点和安全性信息;如是源于国家科技立项的临床研究成果,应提供临床研究部分的总结资料及相关的成果鉴定材料。
中医证候学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中医证候学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研究研究问题及背景中医证候学是中医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是中医临床诊断的基础,具有丰富的传统知识和经验。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将西医诊断方法作为首选,忽视了中医证候的诊断与治疗,导致中医传统的独特诊治优势逐渐丧失。
因此,研究中医证候学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对于提高中医诊断水平,保护和传承中医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方案方法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搜集临床病例数据,分析中医证候学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并结合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将选择一所中医院作为研究对象,搜集一定数量和类型的临床病例数据。
确保病例数据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其次,我们将对搜集到的病例数据进行整理和归纳。
根据中医证候学的理论,对病例数据所表现出的证候进行分类和分析,总结出不同疾病的常见证候类型。
然后,我们将对病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等。
通过这些统计分析方法,我们将探讨中医证候学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以及证候类型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和意义。
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在数据分析阶段,我们将首先描述病例数据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
然后,我们将以表格、图表等形式展示不同病例的证候类型及其出现频率。
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将确定常见疾病的常见证候类型,并探讨不同疾病之间的证候差异。
结论与讨论基于以上研究方案和数据分析,我们将得出以下结论:1. 中医证候学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可以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和治疗方案。
2. 不同疾病的证候类型存在差异,证候类型可以作为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3. 中医证候学与疾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可以通过分析证候类型推测患者的疾病类型和发展趋势。
4. 中医证候学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可以提高中医诊断水平,减少误诊率,提高治疗效果。
本研究的结果对于推广中医证候学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将中医传统知识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中医独特优势,提高中医临床诊断水平,促进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挖掘中医证候结构的方法学研究
挖掘中医证候结构的方法学研究孙喜灵;郑秋生;李靖;梁腾霄;王永华;刘卓军【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年(卷),期】2014(000)011【摘要】从研究中医证候的发生规律入手,发现了中医证候内蕴的拓扑结构,形成了挖掘中医证候结构的拓扑学方法。
这一方法学的优势体现在,可以实现中医证候信息完整保留基础上的分析运算,使证候结构拓扑分析结果的自然性与病机演变规律相吻合。
运用拓扑学的方法,可以破解出中医证候的复杂结构,阐释中医证候判定标准的科学内涵,建立中医证候的判定诊断标准,形成“四特征五阶段”新辨证方法,并为探索中医证候的生物学基础提供理论依据;可以阐释中医理法方药精准对应的规律,建立中医辨证论治过程的可视化系统,形成辨证论治水平的评价体系;可以还原中医诊疗原型的基本结构,阐释中医诊疗原型系统,建立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体系。
随着中医证候复杂结构的破解和释译,找到了中医证候理论的数学科学基础,使中医证候理论与现代科学有了对话与交流的结合点,有希望开启中医理论发展与临床实践的新时代。
【总页数】5页(P1538-1542)【作者】孙喜灵;郑秋生;李靖;梁腾霄;王永华;刘卓军【作者单位】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山东省中医心脾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烟台,264005;山东省中医证候研究重点实验室,烟台,264003;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100700;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北京,1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1【相关文献】1.中医证候量表研制方法学研究进展 [J], 孙蓉蓉;过伟峰;李婷婷2.中医证候规范方法学研究探讨 [J], 王阶;姚魁武3.高血压病中医证候要素提取和命名的方法学研究 [J], 申春悌;陆岩;陈炳为;陈启光;张华强4.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中医证候规律 [J], 刘江枫;李宝玲;卫治;陈塬;刘爱军;郭琰;许瑞;李涛5.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分类算法方法学研究 [J], 周忞;褚娜;李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8-李伟-特发性水肿的中医证候学研究
主要内容
概述
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研究方法
采用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从辨证治疗 和基本法加减治疗两个方面对国内有关 特发性水肿的文献进行系统分析。
研究方法
文献检索 运用CNKI期刊全共检索1996.1~ 2006.12月的期刊; 共检索出中医文献和中西医结合文献 166篇。
பைடு நூலகம்
文献内容
临床研究(80篇)
中医临床辨证治疗:16篇√ 专方和基本法治疗:40篇√ 中医证候研究:0篇 单味药治疗:24篇
专家经验 实验研究 综述
研究方法
入选标准 中医临床辨证治疗 基本法治疗 对于这些文献要求下载全文,并逐篇 阅读与分析,评价文献的可信度。
研究方法
排除标准:
对于一稿两投的文章,删除其中一篇; 对于同一研究单位同期的研究资料,经分析 后进行整合,删除重复内容; 对于资料来源不清,予以删除。 无明确的中医证候分类标准或中医辨证分型 标准者,予以舍弃。
研究结果
基本法治疗的文献分析 共计40篇,符合标准的文献29篇,累计特 发性水肿患者1585例。 其中有一篇文章未分男女性,其余文章女 性共1450例(95.7%),男性65例(4.3 %),女性∶男性=22∶1。
研究结果
基本法治疗的文献分析 860例患者采取了疏肝健脾法; 658例患者采取了健脾祛湿法; 490例患者采取了活血利水法; 310例患者采取了温肾健脾和温阳利水法; 287例患者采取了益气健脾法; 171例患者采取疏肝理气法; 40例患者采取了疏肝养血法治疗。
主要内容
概述
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
《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18)
关于发布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通告(2018年第109号) 2018年11月06日发布为继承和发扬中医药诊疗特色和优势,完善符合中药特点的技术评价体系,落实《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的相关规定,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制定了《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现予发布。
特此通告。
附件:1.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起草说明附件1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证候(简称证)是对疾病(泛指非健康)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及病势等的高度概括,具体表现为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是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药品注册相关法规,特制定《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证候类中药新药是指主治为证候的中药复方制剂新药。
《指导原则》旨在为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开展和有效性、安全性评价提供基础性指导,其正文内容中的每一个原则性要求都可—1 —以随着后续研究的不断深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为更详实具体的技术标准。
一、证候类中药新药的处方来源及基本要求证候类中药新药的处方应来源于临床实践,符合中医药理论,体现理、法、方、药相一致的原则。
证候类中药新药申请临床试验应有充分的人用历史证明性文献材料,包括处方来源、组方合理性、临床应用情况(包括提供临床实践完善处方的演变过程)、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相关内容。
如拟开发的证候类中药新药是来源于中医临床经验的积累,针对临床常见基本证候的,应提供相关证明;如是源于医案中对比分析研究所发现的相对成熟有效的处方,应提供典型医案和系列医案;如具有一定临床研究基础且有相应数据证明的成熟有效的处方,应提供相关临床研究总结报告,该总结报告应明确具体中医证候、疗效特点和安全性信息;如是源于国家科技立项的临床研究成果,应提供临床研究部分的总结资料及相关的成果鉴定材料。
中医证候规范研究思路和方法概况_李先涛(精)
#博士后驿站 #中医证候规范研究思路和方法概况李先涛 , 张伯礼(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中心 , 天津 300193摘要 :证候是中医药理论核心内容之一 , 其理论大多以学术流派形式分布于多种著作和文献中 , 如何进行有效的规范 , 是一项极富于挑战性的工作。
现从方法学研究入手 , 探讨了证候规范研究的设计、测量和评价方法问题 , 希望对中医证候规范研究有所启发。
关键词 :证候 ; 方法学 ; 规范中图分类号 :R 2-03; R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1719(2009 03-0352-03Exp lore t h e R esearch M et hods on t he S t andard ization of Syndro m e of Trad itiona l Ch ines e M edic i neLI X ian -tao , Z H AN G B o -li(Research Center of TCM, T i anj i n U ni ver sity of T C M, T i anj i n 300193, ChinaAbstrac t :Syndrom e i s one o f core t heor i es of Ch i nese trad iti on m edic i ne(T C M . Its theo ry m ostl y distri butes be t w een the m any kinds o f books and the literature . It is a cha llenge w ork extrem ely how carr i es on the standardization of syndrome . Th is pro -ject f o cused on the m e t hods of t he syndro m e resea rch , i nc l ud i ng:how des i gned , m easured , and ev al uated .K ey word s :Syndro m e ; M ethodo logy ; S tandar d ization 收稿日期 :2008-06-10基金项目 :博士后科学基金 (20070410768作者简介 :李先涛 (1966-, 男 , 湖北人 , 副研究员 , 博士 , 主要研究方向 :临床流行病学应用研究。
证候生物学基础的研究——中医药研究的重要突破口
证候生物学基础的研究——中医药研究的重要突破口赵瑜;胡义扬【期刊名称】《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年(卷),期】2016(018)010【摘要】证候的客观量化是中医学有待突破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系统生物学及信息分析技术是证本质研究的重要突破口.中医证候与生物网络动态平衡的阐释疾病发生发展的观点具有相通性,网络分析是揭示证候内涵的有效手段,其关键节点可用于证候潜在生物标志物的筛选.方证相应的疗效反馈是验证证候内涵的有效方式,基于药物靶标网络和证候网络“共模块”的比对分析,可以在系统的分子水平上明晰对证方药的作用机制,聚焦证候的潜在标志物,筛选和聚焦所得的证候潜在标志物最终仍需要大量反复的临床实践的验证.目前,中医证候实质的研究发展迅速,但总体尚属起步探索阶段,对证候的生物标志物群多处于初步单一的分析,缺乏对各种组学信息的整合、聚焦和验证.中医证候的研究需要从整体论和转化医学理念出发,立足临床,采用“病-证-方”结合及“整合-聚焦-验证”的体系思路,在严格的临床样本选择与质量控制前提下开展研究工作.【总页数】5页(P1621-1625)【作者】赵瑜;胡义扬【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教育部肝肾疾病病证实验室/上海市中医临床重点实验室上海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教育部肝肾疾病病证实验室/上海市中医临床重点实验室上海201203;上海高校中医内科学E-研究院上海2012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031【相关文献】1.基于文献挖掘的中医证候生物学基础初步研究 [J], 刘婧玮;翟兴;冯玄超;高阔;赵慧辉;陈坤;刘甲;陈建新2.动脉粥样硬化中医痰浊血瘀证候的现代生物学基础研究 [J], 贾连群;杨关林3.大肠癌证候分布特征及生物学基础研究进展 [J], 蒋倩;霍介格;王小宁4.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证候生物学基础的研究思路 [J], 苏式兵;胡义扬;赵立平;曹志伟;马利庄;张永煜;张庆华;刘平5.中医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思路初探——基于特征选择的数据挖掘方法 [J], 陈建新;赵慧辉;王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诊断学中的证候诊断研究
contents
目录
• 中医诊断学概述 • 证候诊断法基本原理 • 常见疾病证候诊断方法 • 现代科技在证候诊断中应用 • 证候诊断法优势与局限性 • 证候治疗原则及方案制定
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 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的一门学科。
表现为身热、微恶风、汗少、 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 等症状,咳嗽痰粘、鼻流浊涕 ,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渴 不多饮,胸闷欲呕,小便短赤 ,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脾胃不和类型及其证候特点剖析
脾胃气虚
表现为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倦怠乏力、气短懒言等症状,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
脾胃阳虚
表现为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冷痛不适、喜温喜按等症状,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 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02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中医医生提供诊断建议和治疗方案,提
高诊断准确性和效率。
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
03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挖掘中医证候与疾病、体质等因素的关联规
则,为中医证候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生物信息学在证候研究领域进展
01
基因组学与证候研 究
应用基因组学技术研究不同证候 类型的基因表达差异,揭示证候 的分子机制。
模糊性
局限性
证候诊断法主要适用于中医临床,对 于现代医学的某些疾病可能存在诊断 上的局限性,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手段 进行综合判断。
证候诊断法中的证候概念较为模糊, 缺乏明确的量化指标和客观依据,给 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
提高证候诊断法准确性和可靠性策略
标准化
中医诊断学中的证候评估与量化研究
中医证候涉及多维度的症状和体征, 难以用单一指标进行量化;同时,证 候的动态变化也给量化研究带来挑战 。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在证候量化研究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如采用问卷 调查、临床观察等方法收集数据,运用统计学和机器学习等 技术进行分析和建模。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中医证候的量化研究相对较少,但近年来随着中医药 在国际市场的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开始关注这一 领域,并尝试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中医证候的量化研究。
和方法。
局限性
由于中医证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目前的研究方法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证候分类标 准不统一、数据采集不规范等。此外,中医证候与现代医学指标之间的关联机制尚需进
一步深入研究。
07
结论与展望
研究总结与贡献
提出了证候评估的标准化方法
通过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建立了证候评估的标准化流程和方法,为中医证候的客 观化、标准化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研究不足与改进方向
样本量和代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虽然本研究已经采用了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方法,但样本量和代表性仍有待进一步提 高,以更好地反映中医证候的分布和特征。
证候评估标准和方法需要进一步完善
虽然本研究已经建立了证候评估的标准化方法,但仍然存在一些主观性和模糊性,需要 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数据分析和处理方法需要更加深入和精细
证实了证候量化的可行性
通过现代统计学和数据分析方法,对中医证候进行了量化研究,证实了证候量化的可行性 和有效性,为中医证候的现代化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揭示了证候与疾病、证候与证候之间的关系
通过深入研究,揭示了中医证候与疾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不同证候之间的相互关系, 为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加科学的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证候是疾病某一发展阶段病因、病理、病位、病势的综合表现,辨证是中医学所独特的认识疾病,诊断治疗疾病的途径和方法。
因此,对证候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1992年以来,我们在原来工作的基础上,承担并完成了“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风病证候学与临床诊断的研究”,现就工作中的体会以及对中医证候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以下意见。
1 建立规范化、定量化证候诊断标准是证候深入研究和多中心协作研究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中医证候诊断规范化的研究,探讨了一些疾病证候量化诊断的方法,对指导临床,促进科研工作和学术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86年全国中医内科学会制订了《中风病中医证候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1](简称《标准》),使证候诊断有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和大家共同遵守的基本原则。
但是《标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①《标准》是非定量化的,可重复性、可交流性较差。
受到医者水平、学术流派等因素的影响,同一病人在不同单位、个人处理时,辨证可能随个人主观倾向而偏倚,使多中心协作研究缺乏共同的基础。
②《标准》把中风病中经络分为5个证类,中脏腑分为4个证类,基本上是2个证候和3个证候的组合,如气虚血瘀证、风火痰上扰清窍证等。
受证类诊断术语的约束,临床工作中对有些病人难于进行证类的归属。
1988年1月~1991年6月我们曾应用电子计算机中风病证候诊断软件对210例中风病人进行了追踪调查[2],平均每个病人进入调查时发生3.16个基本证候,急性期平均每例变化4.9个证次,共出现58种组合形态。
说明不可能用少数固定的证类概括多数中风病人,也不可能用一个证类概括一个病人的全过程。
③《标准》缺乏等级可分辨性,不可能客观地记述证候的增减、进退,难以进行证候动态演变的研究分析。
因此对中风病证候进行深入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建立规范化、定量化的证候诊断标准。
应用数学方法进行表述,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之一。
目前,国际上十分流行应用量表的方法进行疾病诊断,并要求量表具有特异性、可靠性、敏感性、可行性、规范性、可计量性、可推广性等特点。
本次研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和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首先由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提出了一个中风病证候诊断专家经验量表。
然后应用多元回归、对应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线性映射等多种数学方法,对3026例中风病人、200例假中风病人进行了统计学处理,筛选出——风证、火热证、痰湿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建立了每个证候的量化诊断标准和数学模型。
应用电子计算机可以迅速作出6个基本证候的量化诊断,并进行基本证候之间的随机组合。
经过对1663例中风病人进行前瞻性检验,证候可辨率为95.79%,达不到证候诊断标准的70例也均有相应的分值。
同时应用基本证候随机组合的方法能够准确地、动态地反映中风病人的真实病机,为中风病证候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
2 证候具有疾病本身所决定的特异性、阶段性、动态演变性3个基本特征。
[!--empirenews.page--] 2.1 以病统证、提高证候诊断的特异性每个疾病都有其特定的病因和病理,有一定的发展演变规律,包括了邪正斗争的全过程,是由不同的阶段,也就是不同的证候组成的。
证候是呈现于外的综合性、特征性的总结,是邪正斗争在特定阶段总的形式,是认识疾病的途径和方法。
对证候进行深入研究,目前一方面是研究证候的共性,如探讨气虚、阳虚、阴虚等证候的实质,这对认识和发展中医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是探讨不同疾病证候的特异性,这对提高辨证论治水平无疑也是十分重要的。
本次研究对1663例经CT或MRI确诊的脑出血、脑梗塞患者,进行了影像学诊断和证候诊断同步调查,研究分析了证候得分均值、发生概率、证候组合形式、组合形态与出血、梗塞等病变性质,左、右、双侧等病变侧位,脑出血区域、脑梗塞血管系统等病变部位,出血量、梗塞范围之间的相关关系。
结果表明:病变性质、范围对证候有非常显著的影响,病变部位对证候有一定的影响。
脑出血风证、火热证、痰湿证、血瘀证、气虚证的均值和发生概率显著高于脑梗塞,以3证及其以上组合形式为主,风、火、痰在各种组合形式中的地位高于脑梗塞。
脑梗塞阴虚阳亢证的均值和发生概率显著高于脑出血,证候组合形式以两证组合及单证存在为主,在组合形态中痰瘀互阻的地位高于脑出血。
混合中风介于两者之间。
左侧病变气虚证的均值和发生概率显著高于右侧。
跨区出血风证,原发脑室出血火热证、血瘀证、阴虚阳亢证,脑干出血气虚证,丘脑出血痰湿证的均值和发生概率显著高于其他部位。
梗塞血管系统对证候无显著影响。
脑出血的出血量与风证、气虚证的均值和发生概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脑梗塞的梗塞范围与痰湿证、气虚证的均值和发生概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经过探讨证候与脑病理改变的相关关系,提高了中风病证候的病理诊断水平和特异性,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了客观依据。
2.2 对证候阶段性的横断时限界定是保证证候研究科学性、准确性的基本条件之一证候是动态变化的,与疾病的不同阶段有显著的关系,选择研究对象时所处的病程阶段不同可能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特别是中风病的证候变化多端,比如,风证在中风病发病时得分均值和发生概率分别为11.24%、80.76%,1周后则变为4.27%、21.30%。
在以往的研究中还没有人对研究对象作病程阶段的限定,这无疑是造成对中风病因病机认识不一致和一些很好的经验在其他单位不能得到重复验证的原因之一。
本研究首次限定发病至进入调查时间≤72h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在1663例患者中≤24h的951例,占57.19%,平均(25.91±20.1)h,基本上可以反映中风病始发态的证候特征。
通过证候得分均值、发生概率、组合形式、组合形态、证候组合阵形图、证候相关关系矩阵,分析了中风病证候的发生组合规律,为深入认识中风病的病因学、发病学,客观评价病因病机提供了理论依据。
2.3 研究证候的动态演变规律才能全面地、完整地认识一个疾病的证候特点疾病的病理基础决定了它有一定的传变规律和发展趋势。
研究疾病的病能和病势,把握其发生和发展规律,截断其恶化趋势,是中医学治未病的预防治疗思想的体现。
病能和病势是由疾病各个阶段的证候体现的,所以研究疾病的发展规律实际上就是研究证候的演变规律。
过去由于缺乏客观的、定量化的证候诊断标准,使追踪研究证候的动态变化受到限制。
本次研究在建立了证候量化诊断标准的基础上,对733例中风病始发态患者进行了为期4周的7次追踪调查。
结果显示:证候的得分均值、发生概率、组合形式、组合形态是动态变化的,随时间序列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并受到病变性质的影响;求得了不同时间序列6个基本证候逐阶转移概率和高阶转移概率。
研究分析了6个基本证候在急性期各个阶段的地位和意义,为预测证候由一个阶段进入下一个阶段或由始发态一步进入各个时间序列的发展趋势提供了客观依据,也为深入认识中风病急性期的病因病机提供了依据。
[!--empirenews.page--] 3 证候深入研究要注意对影响因素的质量控制中医学认为,体质与发病,体质与病证的变化都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同一邪气致病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可以导致疾病的多变性和证候的多态性。
所以在辨证论治时十分注意整体观念和素体、新感、宿疾等因素对辨证的影响。
在中风病证候研究时,为了保证研究的准确性,一方面对证候影响因素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研究对象均为未用药或未正规用药的患者,伴发疾病评分和既往史评分均控制在5分以内,排除了药物、并发症对中风证候的干扰。
另一方面,研究分析了年龄、性别、职业、伴发疾病、既往史对证候得分均值、发生概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男性患者痰湿证的均值和发生概率显著高于女性;气虚证、痰湿证、血瘀证得分均值和发生概率与年龄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风证、火热证的均值和发生概率,中青年组显著高于高龄组,提示中风病高龄患者在辨证治疗中要高度重视气虚证和痰瘀互阻的病因病机,而在中青年组要重视风火相煽;职业对中风病证候无规律性影响;伴发疾病和既往史对证候的均值和发生概率有显著的影响,二者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说明在进行证候的深入研究和新药开发评价时,要注意这些影响因素的质量控制。
4 证候研究在方法学上与国际临床研究的要求接轨问题近年来,国际上对临床研究的要求更严格。
可信的结论必须是覆盖面大、大样本、多中心协作的,设计周密,观察指标明确,研究对象选择严格合理的前瞻性研究,且资料需经电子计算机进行科学的统计学处理。
进入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国立神经精神疾病研究所作了两个特别报告[3,4],对国际脑血管病研究现状做了总结,除在流行病学部分摘录了中国的资料外,没有中医药的内容。
这固然和我国的一些研究资料未能进入国际资料库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研究方法学的缺陷,作为中医诊断治疗疾病基础的辨证诊断未能得到承认,中医疾病诊断也还没有列入CCD、ICD。
因此,从中医药学术走向世界的需要出发,中医证候学的研究在方法学上,亟待与国际临床研究的要求接轨。
本研究在前瞻性科研设计下组织了12个省市的23家医疗单位、大专院校协作攻关,样本数量达到6763个。
应用DME的方法统一标准、统一研前培训、填写统一的调研表,并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统一的资料处理,基本符合了国际临床研究的要求,这在中风病证候学研究上尚属首次,对中医证候学研究也是一种探索和尝试。
中医证候学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精髓,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难度很大。
现在一方面做了大量的临床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和检测手段有了相当程度的普及,具备了组织联合攻关的基础和条件。
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中医证候学研究必然会出现突破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