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知识点.doc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73104ce6e009581b6bd9eb61.png)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自然界——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耦合组成的整体。
)第一章绪论1.1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地球表层。
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天然环境+人为环境=自然综合体=景观研究范围:上界——以对流层的高度为限;下界——岩石圈上部;范围:对流层、沉积岩石圈、水圈及生物圈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
(2)同时存在气、固、液三相物质和三相圈层的界面。
(3)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通常称为表成体。
(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存在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著。
(6)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
1.2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学科地位:自然地理学友三个层次: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社会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各个部门的部门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位于第二层次,是该层次的基本组成部分。
是在第三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同时也为第一层次的综合地理学提供基础。
之研究部分无法回答整体的综合特征,而要研究综合特征就要从研究部分着手,一方面分析每个组成部分在整体背景下的具体特征,另一方面又要着重研究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orial physical geography)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即研究其组成、结构、时空运动和地理分布规律。
如:水文学、地貌学气候学等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区域自然地理学: 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对区域的部门情况和区域的综合情况进行研究。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整理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4a0951a7cd184254b3535c9.png)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资料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界的关系。
二、地理环境可以分为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天然环境:指那些只受到人类间接影响而自然面貌未发生根本变化的地理环境,例如极地,高山,大荒漠,热带雨林,某些大沼泽,自然保护区及大洋中非主要航线通过的海域等。
人为环境:指那些在人类影响下自然面貌已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包括农村和城市的“农业景观”和“城市景观”。
三、自然地理系统(自然综合体):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可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
四、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三个发展阶段:①自然综合体学说阶段:(特点:从自然地理要素具有相互联系来认识整体性)②地理系统学说阶段:(特点:从地理环境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其整体性)③耗散结构理论阶段:(特点:从地理环境是一个非平衡有序开放系统的角度认识其整体性)五、耗散结构:任何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都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与外界物质,能量变换发生非平衡相变,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化,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
地理耗散结构的特点:(1)开放的系统(2)远离平衡状态(3)各要素之间存在非线性作用及反馈作用(4)不断有负熵流(太阳辐射)输入并持续从无序向有序状态转化。
六、节律性:指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震荡引起的随时间的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
七、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成分:以气体物质为主的大气圈,以液态水为主的水圈,以固体岩石为主的岩石圈,以生物有机体为主的生物圈。
八、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基础:(1)太阳辐射是自然地理环境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它推动大气循环、水循环、生命活动及所有自然地理过程的持续发展。
(2)地球的内能,主要是一种核转变能,与太阳能一起构成主要的能源。
自然.地理复习重点doc
![自然.地理复习重点doc](https://img.taocdn.com/s3/m/02a05728482fb4daa48d4b03.png)
自然地理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海洋和陆地水01、水循环:自然界中在太阳辐射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和径流等环节不断发生相变从一个地圈转向另一个地圈,或从一种空间转向另一种空间的过程02、海峡:指位于两块大陆之间,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
03、凌汛:河流由低纬流向高纬,会出现上游解冻早,下游解冻晚,向下游移动的冰块可能淤积成冰坝导致水位太高的现象。
04、包气带:指地面与潜水面之间的岩石层带,为水土气三相系统。
05、牛軛湖:由于河流改道、截弯取直、淤积等导致原河道变成了湖盆,所形成的弯月型湖泊。
06、雪线:终年积雪区的下部界限。
07、分水岭:是指量河流或水系之间的分水高地。
2、地貌07、洪积扇: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季节性和突发性洪流在河流出山口因比降突降水流分散、水量减少而形成的扇形堆积地貌。
08、泥石流:指一种含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突然爆发,历时短暂,具有强大破坏力的特殊洪流。
09、风化壳:地壳表层岩石风化后,残留在原基岩之上的残积物在地壳表层构成的一种外壳。
10、河漫滩:汛期被洪水淹没而平水期露出水面的河床两侧的谷地。
11、河流阶地:谷底因河流下切而抬升到洪水位并呈阶梯状分布于河床两侧的地方。
12、河流劫夺:一河流溯源侵蚀导致分水岭外移,从而占据相邻河流流域的过程。
13、风化作用:地壳表层岩石和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及生物作用下,使物理及化学性质发生变化,并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14、雅丹地貌:干旱地区河湖相地层,由于干缩而产生龟裂风沿裂隙吹蚀形成沟槽和垄背相见分布的特殊地貌。
15、滑坡:斜坡上的土体、岩体或碎屑物质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做整体下滑的现象。
16、岩溶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可容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落、塌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3、土壤圈16、田间持水量:毛管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
17、凋萎系数:土壤干燥时的含水量是土壤有效水分的下界,也是植物利用土壤水分有效性的临界点,土壤中水分的水势和传导度下降为零,不再满足植物的需要时,植物缺水发生萎蔫,此时的土壤含水量。
综合自然地理学 期末复习重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 期末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c8480e785acfa1c7aa00cc0b.png)
大。
二、海陆起伏分异 三、大陆形状与面积分异 四、陆地干湿分带性 六、地方气候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
五、具有构造——地貌成因的地域分异
七、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分异
八、小尺度非地带性分异——地方性分异 地方性:是指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共同作用的基础上,自然环境由于局部 因素引起的小范围的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普遍和最低 级的地域分异。
一、地方的定义 地方是一定地段的有规律的结合,是各个地段有规律地彼此交替重复出现或复域 分布的地域,或者是面积较大的地段因遭受切割而复杂化的地域。 地方的特征: A,由保持一定地域联系的各地段构成的具有明显独特性的自然地域综合体,在 土地分级中级别最高、复杂程度最大的基本土地单位。B,在内部具有复区 (复域)特点,这是与地块和地段的重要区别。C,其范围内水的运动、固体 物质搬运和化学元素迁移等过程不具有共同的方向,这是与地段的重要差别。 D,它相当于一个初级地貌形态综合体,并与一个地方气候、水文复区、土壤复 区、植被复区相联系。
第一节
1,地域分异
地域分异:概念、因素与尺度
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 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3,地域分异与整体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地域分异现象如此普遍,以致地球表层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完全一致的区 域。 二、地域分异因素 两大因素 (1)纬度地带性因素(地带性因素)
一、土地分类的方法论
1,土地分类的逻辑和步骤
(1)分类的逻辑 (2)分类的目的 任何对象不能同时分派给两种类型; A,一般目的分类 B,特殊目的分类
B,每一步分类都必须使所有分类对象都有自己所属的种类;
C,分类必须按照一定的层次逐级进行,不能出现越级分类的逻辑错误。即分 类指标相应地必须具有互斥性、详尽性和层次性; (3)分类的步骤 A,“自上而下的分类”:逻辑划分或演绎分类. B,“自下而上的分类”:组合或归纳分类. 二、地块的分类 1,地块分类的标志 2,人为影响的处理 分三类:原生地块、衍生地块和人为地块(文化地块) 3,地块分类系统 (1)顺序法(2)两列指标网络法 地块种、地块属、地块科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2c2633983c4bb4cf7ecd172.png)
1自然地理环境:从系统论角度看,这个综合体与外界保持不断的物质、能量交换,内部具有有序结构和稳定功能。
2自然地理环境特点:1地球上两种能源(太阳能和地球内能)互相作用,特别是太阳能辐射集中分布,同时起着重要的作用的场所。
2地球表层同时存在着物质“三相”和三相圈层的交界面。
3地球表层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 4各圈层相互渗透,进行着物质交换,能量交换和循环。
5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自然地理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人类活动及其影响最为集中的空间。
3自然地理学学科划分:部分自然地理学(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地植物学、动物地理学等)与综合自然地理学。
4在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学思想萌芽较早,主要表现在几部著作在我国综自的萌芽较早,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部著作①《禹贡》(《尚书》中之一篇)公元前五世纪左右a.在《禹贡》中将全国划分为九州b.隐含着综合自然地理学中的地域分异思想②《周礼》——世界上最早关于土地类型划分的著作③《管子·地员篇》a.它是一部最早最完全的划分土地类型的代表著作之一。
b.“三等质”思想,成为有关土地评价的代表著作。
5洪堡(亚历山大·洪堡)(德)a.创立了自然地理学b.注重因果关系分析,创立了比较地理学,发现了一系列自然地理规律c.创造性地运用了对比法和地理相关法,坚持自然界是统一的思想6李希霍芬①地理学必须限于研究地球表层②把世界当作一个整体研究,然后考察地球表面细小的片段③地球表面的任何一个区域是自然要素的集合体,对它们必须进行全面描述④注重因果关系的研究,区域地理不限于单纯描述地理事物现象,还要寻找其发生规律7俄国道库恰耶夫①提出了自然综合体的概念, 创立了自然地带学说②自然地带研究具有明显的生产性③把无机界、有机界的关系分析得较为透彻8地球系统演化的四个阶段:天文阶段、地文阶段、生文阶段、人文时代9地球系统演化过程的四个特征1方向性低级→高级,简单→复杂无机环境→生物环境→人类环境2非线性地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它的演变过程具有自组织、突变、混沌等一切非线性动力学的特征。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16570de05087632311212e7.png)
第一章一、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环境二、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大气、水、岩石、生物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
(耗散结构)三、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层1、广义的地球表层:上:自大气圈对流层顶部下:至岩石圈沉积层底部2、狭义的地球表层:指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的交接面上限:离地面不超过100m(相当于对流层近地面摩擦层下部—地面边界层)下限:为太阳辐射能可到达的深度3、五大自然地理要素: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和地貌四、自然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综合性、区域性、环境性、系统性。
五、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1、从研究对象看,地理学可以分为:①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自然地理学;②研究经济地理环境的经济地理学;③研究社会文化地理环境的人文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属于自然地理学。
2、从研究层次看,地理学可分为:①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一级综合);②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的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③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组成要素的部门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属于一级综合。
3、从研究领域看,地理学可分为:①理论性的理论地理学研究;②应用性的应用地理学研究;③区域性的区域地理学研究。
综合自然地理学具三重性。
4、从研究阶段分为三阶段:古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时间地理学(现代过程的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属于时间地理学。
第二章一、系统的定义:具有特定功能和结构的元素集合,每一个系统都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和过程所组成。
二、系统分类1、按系统尺度、规模和范围分:宇宙系统、宏观系统、微观系统2、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开放系统、封闭系统、孤立系统3、按人与自然的关系分:自然系统、人造系统、自然与人文的复合系统1)功能整体性:是系统对外界和内部所表现的效应(包括物质和能量、信息等的传输和转换)。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种情况:整体=部分之和整体<部分之和整体>部分之和五、耗散结构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只要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可能从原有的混乱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来维持。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503aad6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aa.png)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1、简述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为地球表层系统及其要素2、简述地理学的科学体系答:三分法(地理学分科):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三层次(综合层次):部门地理学、综合地理学、统一地理学三重性(研究性质):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三时段(时间性质):过去地理学、现代地理学、未来地理学横断面(横断科学):地理哲学、方法论等横断科学(地图学、3R 、测量学等)3、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在地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答: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2)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1)属于自然地理学(2)位于第二层次综合层次(第一综合层次)(3)包含理论、应用和区域三重属性4、地球表层是指那个范围?有何特征?答:1)地球表层是指岩石圈底部到大气圈对流层顶的空间范围2)特征:(1)内外能的叠加区(2)三相物质共存并相互转换(3)有表层体(新生体)的生产(4)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与循环(5)人类生产与发展的场所 5、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和任务。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域分异规律 3)自然区划理论 4)土地科学5)人类活动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6、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7、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基本理论的形成答: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8、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整体性思想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答:1)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内涵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性质。
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doc
![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doc](https://img.taocdn.com/s3/m/f9e9116b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2c.png)
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 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球运动专题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综合自然地理期末考试提纲
![综合自然地理期末考试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4140941b6c85ec3a87c2c582.png)
1.地理学的划分
2.地理学不同学派及代表人物与贡献
3.地理大发现对综合自然地理学贡献
4.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不同发展阶段
5.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及衍生物
6.自然地理环境空间结构与时间结构有哪些
7.系统的分类
8.地球表层系统的基本特征
9.地球公转与自转的研究意义
10.地理环境;天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判定
1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三大规律
12.整体性的概念、三阶段及表现
13.会利用整体性原理分析相关自然地理知识,如:赤道高温对
自然地理环境影响,极地低温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等等
14.自然地理环境的水分循环、大气循环等
15.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的三类型及判定
16.自然地理环境的正负反馈及表现
17.纬度地带性、经度省性与垂直地带性的判定
18.大中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
19.纬度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异同
20.雪线与垂直带谱判定
21.陆地主要的自然带
22.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与方法
23.会应用综合自然区域的原则与方法解决地理学问题,如柴达
木盆地划分,热带分布,江南范围等
24.综合自然区划的单位
25.地域组合规律的形式
26.土地与土地分级的概念、土地分级系统与土地分类体系
27.土地分级与土地分类的异同
28.土地评价系统
29.耕地等土地利用类型的判定
30.顺向演替与逆向演替的判定。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资料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84a9c202f60ddccda38a01a.png)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参考1,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形成的地理环境部分,主要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身所构成的地理环境部分,包括人口、社会、国家和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地域分布和组合结构,还涉及人们对周围事物的心里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2,3,作为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自然环境,根据人类的影响程度,可分为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4,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整体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5,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6,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在2000多年前用“地理学”一词作为署名,写了一本关于已知世界和地球基本知识的著作。
而被后人称作“地理学之父”。
7,古代地理学存在两大基本学派,一是“博杂派”,二是“宇宙派”。
8,到了十九世纪后半期,随着科学的进展,对特定领域中专门对象的分析研究不断加深,于是新学科不断涌现,旧科学不断分化。
这个时期被称为“学科之母”的地理学除已分化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学科以外,自然地理学又发生更进一步的分化,如气候学、水文学、地貌学、植物学、土壤学。
9,把遥感技术和数学分析方法应用于地理研究,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
10,综合自然地理基本理论研究:①把物理和化学的有关理论引入自然地理过程的研究之中。
②以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把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加以综合研究,从而把传统的要素分析上升为系统分析。
③应用耗散结构理论,把系统论无法解决的自然地理环境进化问题和许多随机问题进行研究。
11,综合自然地理开展实际应用的研究:A,区域的研究,开展区域研究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联系实际,为建设服务的重要衔接环节之一。
B,环境问题的研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从地理学角度可归纳为由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远离研究遭到破坏和恶化了的自然环境的变化趋势,以及如何有效地改善和调控,使之达到最优状态,并能稳定地保持下去。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重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48cba63aa216147916112818.png)
综合自然地理学绪论地理学的核心内容:人地关系1、综合自然地理学: 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进行综合、系统研究的学科。
着重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间的物质能量关系,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变过程、地域分异和类型特征。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
包括:(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2)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3)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4)人类与整个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3、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随: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地理学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相对独立性——部门自然地理学;(2)整体性——综合自然地理学;(3)区域性——区域自然地理学4、现代地理学作为一个科学体系,可以从四个方面划分学科:(1)三分法: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即狭义人文地理学(2)三层次:即部门地理学、一级综合和二级综合地理三个组织水平;(3)三重性:理论、应用理论、区域实践研究等三个程序;(4)三时段:古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时间地理学(指现代过程的地理研究)P6 人地关系学派:——强调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地关系。
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白兰士的可能论;戴维斯的人地和谐论。
P6 景观学派:认为:地表可以按发生上的相对一致和形态结构上的同一性来划分成一个个地理区域和地段,这就是景观。
地理学主要研究地表个别区域或地段的特征,包括从小地段的识别到自然区的划分,以及地球表层的区域差异。
P11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2)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同时存在着气体、液体、固体三相物质和三个圈层的界面;(3)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本身发展的形成物;(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化学物质循环、地质循环等;(5)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既是一个整体,又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著,在极小的距离内都可能发生变化;(6)地球表层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地球表层仍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环境。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资料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3762a81680203d8ce2f249c.png)
综合自然地理一、名词解释(4分*6=24)1自然综合体:地表一切自然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都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各种尺度有大小,等级有高低,内部复杂程度有差异的统一体。
2、自然地理系统: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即综合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
3、生态关系: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生物与它们的环境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协同发展、依存的关系。
4、生态系统:在地表自然界中,生物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物质系统,包括整个生物群落及其所在的环境的物理化学因素。
5、地域分异规律:是制约或者支配地域分异的规律。
是存在于地域分异中的客观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地域分异规律包括基本地域分异规律和派生地域分异规律。
6、垂直带:在高大的山地或高原地区,由于垂直分异,自下而上就可形成一系列的自然地带,即垂直带。
划分垂直带是以植被和土壤为主导标志,并参照热量条件和水分状况的对比关系。
7、复式景观:在地表某些土地类型单位或组合型景观按一定的方式在小尺度范围内经常重复出现,就形成了复式景观。
8、自然区划:按照区域的内部差异,把自然特征不相似的部分划为不同的自然区,并确定其界线,进而对各自然区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按其区域从属关系,建立一定的等级系统。
9、自然带:是地表热力带性分异的空间结构,是沿纬线延伸的大尺度自然综合体,在它的内部具有相对一致的太阳辐射净值,以及与之有关的自然地理过程。
10、景观:是自然省在发生上的独立部分,是地表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特征上最一致的地段,具有自己特有形态单位的质和量的对比关系,充分反映了地方自然条件的特点和自然资源的多样性,是完整的土地利用单位,是区划的下限单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知识点自然界——大气圈、水圈、牛物圈、岩石圈——相互耦合组成的整体。
第一章绪论1.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地球表层。
地理环境二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口然地理环境二天然环境+人为环境=口然综合体二景观研究范围:上界——以对流层的高度为限;下界——岩石圈上部;范围:对流层、沉积岩石圈、水圈及生物圈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
(2)同吋存在气、固、液三相物质和三相圈层的界面。
(3)具冇木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通常称为表成体。
(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存在复朵的内部分弄,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著。
(6)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
1.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学科地位:口然地理学有三个层次: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社会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口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各个部门的部门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位于第二层次,是该层次的基木组成部分。
(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综合口然地理学区域口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纽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即研究其纽•成、结构、时空运动和地理分布规律。
综合白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具作为一个整休來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区域白然地理学: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白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 即对区域的部门情况和区域的综合情况进行研究。
学科特点:(1)整体性——把地球表层不同等级秩序的自然地理单位视为统一•的整体,各种现象和过程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堆砌,而是互和联系、互相制约。
(整体性强弱取决于组分间结构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
)(2)综合性——把综合体各部门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联系起來,进行综合、系统地考察,找出其共同性与规律性。
(3)和关性——复杂系统,相互联系(因果关系、决定关系)(4)尺度性(地域性)——大中小三种尺度(5)动态性——历史、现代、未来(6)多样性——方法的多样性1.3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及趋势古代中外地理著作中的综合思想(公元前~十八世纪中期):描述性地理学古典地理学时期的口然地理研究(十八世纪中期〜十九世纪中期):解释性地理学近代自然地理学的迅速发展(十九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理论体系形成未來发展趋势:更高层次的综合和集成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系统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整体性、综合性、层次性、功能结构、动态性自然地理系统的慕本属性:整体性、相关性、冇序性、动态性、开放性2.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的发展(1)口然综合体——指口然地理综合体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Z间的内在联系,他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成为一个整体,一个要素会影响英他的要素,一个部分会影响苴他的部分。
特点:从自然地理要素具冇相互联系來认识整体性;(2)门然地理系统——指系统由各组成部分和互作用形成的,而单独各部分又不具备的统 -的结构、功能和效应。
特点:从地理环境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其整体性;(3)耗散结构理论——地理系统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要素Z间存在着非线性关系,它通过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与能量,有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即地理耗散结构。
此结构具有一定的抗干扰性,但在外界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时,这一结构会发生崩溃,并逐步形成新的耗散结构形式。
简单來说,耗散结构就是消耗物质能量,维持自身生长。
特点:从地理环境是一个非平衡有序开放系统的角度认识整体性。
2.2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包括三个部分:物质、能虽、自然地理要索白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成分:大气对流圈、水圈、沉积岩石圈、牛•物圈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组成包括:太阳辐射能、地球内能、潮汐能自然地理环境的五大组成要素:地貌、牛物、水文、气候、土壤自然地理系统是由各纽成部分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纽成的有一定结构能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休。
2.3自然地理环境中的能量转换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之间,以及各自然综合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通过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來实现的。
太阳辐射能在无机界的转化形式:地表垂直方向热力梯度、高低纬度间热量交换、海陆间的热量交换、太阳辐射能在有机界的转化形式:第一能流——食物链、笫二能流一一分解链、第三能流——能量链2.4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在门然地理系统屮,能虽:转化是物质循环的动力棊础,物质循环是能量转化得以实现的载体。
物质循环的四种方式:大气循环、水分循环、地质循环、生物循环大气循环包括:季风环流、局地环流水分循坏包括:大循坏、小循坏地质循坏包括:风化剥蚀、搬运、沉积、构造生物循环包括:生物的新陈代谢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的表现:口然地理环境发展的方向性、节律性、稳定性3.1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方向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不断复朵化,从一种质的状态进入期一种新质的状态, 新的形态总是不断代替IH的形态。
3.2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节律性我们把自然地理过程或现彖随时间的演化而重复出现的变化规律称为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或称节律性、节奏性、韵律性。
节律性包括三种类型:周期性节律、旋冋性节律、阶段性节律周期性卩律:我们把这种门然地理过程或现彖按严格的吋间间隔重复的变化规律称为周期性节律。
主要表现形式包括昼夜节律和季节节律。
旋回性节律:是指地理现彖重复出现的时间间隔长度不定,或者是按不等的时间间隔重复出现。
典型的旋冋性节律有地质旋冋和气候旋回。
阶段性节律:生命活动受生物口身特性作用所形成的节律制约,同时生物界的进化也表现为阶段性的突变。
按节律的性质分为生物生长节律和生物进化节律。
3・3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稳定性自然地理环境的稳定性是指其影响条件发生变动,或在人为干扰的影响下,H然地理环境的状态并不会变动过人,或变动麻经自我调节机制的作用,使其逐渐恢复原态的性质。
反馈:是指系统的输出信息反过来乂影响系统输入的现象。
系统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匸反馈:如果回返信息使系统输入或过程原因在原来变化方向上得到放大,进一步偏离原始状态,称为正反馈。
负反馈:如果回返信息使系统输入或过程原因在原来变化方向上得到抑制或缩小,趋向回到原始状态,称为负反馈。
二者关系:P603.4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化演化方向:自然地理环境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成为越來越复杂的耗散结构。
这种发展具有不可逆性质,并将最终造成其结构与特征的根本改变。
3.5自然地理环境时间演化的基本特征口然地理环境系统的演化特点:从简单到复朵,从无序到有序;从自然地理系统到仝态系统,再到人类生态系统;物质能量依次在三大耗散结构中流通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地理规律口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地理规律包括地域分杲规律、地域组合规律4.1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卅: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整个自然综合体,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纶分化,以致形成多级口然区域的现彖。
制约或者支配这种分界的规律,称为地域分界规律。
基本因素:地带性因素:太阳能以及与此相关的许多自然现彖沿纬度冇规律的分异。
非地带性因素:决定海陆分布、地势起伏、岩浆分布等现象的地球内能,使得大地构造、地貌分区和干湿度分区不沿纬线方向延伸。
地域分界尺度:大尺度(全球性、全大陆/全海洋),区域性,中尺度(如地形地势),小尺度(如坡向)4.1.1 全球性地域分异规律(1)海陆分杲——地球内能【1F•地带性分弄】(2)热力分带性——太阳辐射【地带性分弄】4丄2 大陆和大洋的地域分异规律1.大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按其形成因素分为两类:纬度地带性、经度省性(1)纬度地帯性规律:口然地理环境组成成分及口然综合体按纬线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冇规律的变化。
分异因索:太阳能按纬度方向呈带状分布所引起的温度、降水、蒸发、气候、风化和成土过程、植被等呈带状分布的结果(2)经度省性:又称干湿度地带性,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纟R成成分和報个自然综合体,从沿海向内陆按经度方向发牛有规律的更替。
从海岸到大陆内部:森林〜草原荒漠。
重要原因:海洋和大陆的存在及由此引起的海陆环流典型表现:沿海区域降水量较为丰富, 人陆内部则干燥少雨。
海陆地带性在极地和高纬区域的表现不明显。
实际表现的地带性分异,并非纯粹的纬度地带性,而是叠加了T•湿度地带性的彩响,所以称为水平地带性。
水平地带性的分异图式:纬度地带性和经度省性共同作用的产物。
(纬度;干湿;斜向)2.人洋的地域分异规律按具形成因索分为表层纬向白然带(地带性)和底层自然区域(非地带性)(1)人洋表层纬向白然带:(七个白然带)(2)大洋底层自然区域: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接触所形成的水下自然综合体。
4.1.3 区域性地域分异规律区域性分异包括三种:景观分异、省性分异、带段性分异1.区域性(人地构造-地貌规律性):纯粹非地带性的人地构造地貌分异,即相应于一定大地构造单元的地势地貌分异。
更加直观。
如:青藏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山西高原、大同盆地等等2.省性分界:地带性条件下的非地带性。
热量带范围内的省性分界。
强调非地带性。
3.带段性分异:非地带性区域单位内的地带性分显。
强调地带性。
省性分异和带段性分异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4丄4 中尺度地域分异规律1.由高原、山地和平原内部地貌分异引起的区域分卅2.地方气候差界引起的区域分杲3.垂直带性:口然地理综合体及其组成成分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而随山势高度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
根本前提:构造降起和山地地势。
原因:山地气候条件(水热及其对比关系)随高度发生的垂直变化。
垂宜帶谱:各垂直帶的更替顺序及其组合型式,又称垂直结构关系:垂直带受纬度地带•经度省性的影响4.隐域性区域:反映以非地带性特征(隐域性)为主的地域——形成的根木原因:地势相对高度的差异4.1.5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一一地方性分异地方性: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共同作用的基础上,口然地理环境由于局部因素引起的小范围的地域分异规律性。
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普遍和最低级的地域分异。
1.地方性分界因素:地貌、小气候、岩性土质排水条件、人为活动2.地方性分异规律:包括系列性、微域性、坡向性(1)系列性:由于地方地形的影响,自然环境各组分及单元口然综合体按确定方向从高到低或从低到高冇规律的依次更替的现象。
(2)微域性:由于受小地形和成土母质的彩响,在小范围内最简单的H然地理单元既重复出现又相互更替或呈斑点状相间分布的现象。
(3)坡向性:坡向分异对局地分异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