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诗凡信叉手而八韵成,时号 “温八叉”诗与李商隐齐名,世 称“温李”,词与韦庄并称“温 韦”。 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 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 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 《金奁集》。
作 者 简 介
跟踪训练: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 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 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 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分)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 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 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3分)
跟踪训练解析:
2.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 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 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答:③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 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答其中一种,言之成理即可)
@Paul XY-彭薪宇 @Gan Q-甘倩 @Chen X-陈茜
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
03
Part Three 三、注释译文
▪ 注释
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 弯的眉毛。另外一种理解为:小山 是指屏风上的图案,由于屏风是折 叠的,所以说小山重叠。 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 闪闪的样子。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 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 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 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 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 金鹧鸪。
▪ 词牌说明
《菩 萨 蛮 》,唐教坊 曲,后用为词牌。亦 作《菩萨鬘》,又名 《子夜歌》、《重叠 金》等。
▪ 词牌说明
唐宣宗(李忱)大中年间, 女蛮国派遣使者进贡,她们 身上披挂着珠宝,头上戴着 金冠,梳着高高的发髻,号 称菩萨蛮队,当时教坊就因 此制成《菩萨蛮曲》,于是
结
第六部分
总结全诗 这首词通过一个女子晨起梳妆的 过程的描述,曲折地表现出女性内 心深处的哀怨和柔情,词中委婉含 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 功地运用反衬手法。鹧鸪双双,反 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 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
05
Part Five 五Fra Baidu bibliotek课后练习
例题: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 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 襦,双双金鹧鸪。 1.“花面交相映”化用了唐代诗人 的诗 句“ ” 。(2分) 2.简要赏析“度”的妙处。 (4分) 3.简要赏析“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两句。 (4分)
论
第五部分
思考讨论:
为何历代文人常用女子 的意象作比喻?
原来如此:
在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中:
夫妻的伦理关系和君臣的伦理关
系是相当的。
妻子在丈夫面前是 没有自由 的,丈 夫可以喜爱她,选择她,抛弃她。她
的一切都操纵在男子手中。
臣妾?
古代男人是家中唯我独尊的 男子汉大丈夫,一到君臣关 系中,就变成“臣妾”了, 就跟那妾连在一起了,相当 于女子地位。
慨和悲哀。温词就妙在这里。
▪ 名家评论
张惠言《词选》卷一:此感士不遇之作也。篇法仿
佛《长门赋》,而用节节逆叙。此章从梦晓后 领起“懒起”二字,含后文情事。“照花”四 句,《离骚》初服之意。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 飞卿词如“懒起画娥
眉,弄妆梳洗迟”,无限伤心,溢于言表。
张燕瑾《唐宋词选析》: 这首《菩萨蛮》不仅称物
诗体。词与诗不同,它必须是配乐吟唱的。词在唐 五代时期通常称为“曲子”或 “曲子词”。后来词 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 所以称词为“诗余”,词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 ,所
以又称“长短句”。
词在体制上,与近体诗最明显的区别是:①有词调;
②多数分片;③句式基本上为长短不齐的杂言。
派
▪ 词牌说明
许多文人骚客都写 过以《菩萨蛮》为词 牌(曲牌)的诗词, 其中以温庭筠《菩萨 蛮》十四首最有名。
▪ 谱曲鉴赏
▪ 歌曲欣赏
02
Part Two 二、作者简介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 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汉族 ,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东南)人
作 者 简 介
。
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 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 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 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 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 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 子助教。精通音律。
(鹧鸪,古人谐其鸣声为“行不得也哥哥”,诗文中常用 以表示思念。)
2.结合这首词,谈谈你对“绮丽香 艳、婉约柔媚”这一风格的认识。 答:所谓“绮丽香艳、婉约柔媚” 的风格,便是指诗歌内容多以描绘 女子闺中生活情态为主,带给人女 性化的审美感受的特征。
3.词作赏析
鬓小 云山 欲重 度叠 香金 腮明 雪灭 俞平伯谓:“度字含有飞 动意。” 叶嘉莹《迦陵论词从稿》 也说:“度字生动,„„ 足以唤起人活泼之意象。”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高2017级22班 主讲人:彭薪宇 甘倩 陈茜
目录
CONTENTS
1 2
1.词牌曲谱与歌曲欣赏 2.作者简介 3.注释译文 4.作品鉴赏 5.课后练习
目
录
3
4 5
01
Part One 一、词牌曲谱与歌曲欣赏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 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 眉,弄妆梳洗迟。
例题解析:
1. “花面交相映”化用了唐代诗人崔 护的诗句“人面桃花相映红” 。(2 分) 2.简要赏析“度”的妙处。 (4分) 答:①度,度过,纷披;(1分) ②描写了如云鬓发纷披于白净如雪的 脸庞的情状;(1分) ③化静为动,富于联想与想象(2分)。
例题解析:
3. 简要赏析“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 鸪”两句。(4分) 答:①:最后两句运用反衬手法; (1分) ②以绣罗襦上的金鹧鸪的成双成对反衬 美妇的孤独和寂寞。(2分) ③用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女主人公内心 的寂寞空虚。(1分)
重庆市杨家坪中学彩云湖校区
重庆市杨家坪中学
语文
歌手: 天使歌姬——姚贝娜
诗人: 温庭筠
作 曲 家 : 刘 欢
这三者有什么联系吗?
当然有联系了! 因为他们共同演绎了 一部经典的作品! 这个作品就是——
甄嬛传中的插曲——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作词者:温庭筠 作曲者:刘欢 演唱:姚贝娜
跟踪训练解析:
2.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 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 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答:②思妇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 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 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3分)
跟踪训练解析:
1.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 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 作用。(2分) 答:“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 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 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 明。(2分)
跟踪训练解析:
2.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 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 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答: ①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 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自己归去的情景; 最后两句是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3分)
——视觉之美
诵读体验--美好而又绵密的意象
内容:
一个美女在闺房 之中的梳妆过程。
“起床-梳洗-画 眉-簪花-照镜着装”
析
第四部分
1.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女子形 象?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塑造人 物?
答:这首词刻画了一个美丽、慵懒、寂 寞的贵族女子形象。
答:细节描写:肖像、服饰、动作神情 反衬手法:“双双金鹧鸪”
▪ 译文
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 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 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 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照一照新 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 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 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04
Part Four 四、作品鉴赏
词
第一部分
词大约在初、盛唐产生,从中唐以后流行起来的新
第二部分
花间派:是以唐词人温庭筠、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
代表,他们的词风“香软”,落笔多在闺房,以华艳的 词藻来形容妇女的服饰体态,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 特征的词派。后蜀赵崇祚将温、韦等十八人词编为《花 间集》,故名。
赏
第三部分
置身意境
找出全词的物象 :
小山、金、鬓云、香腮、蛾眉、镜、 花、人面、绣罗襦、金鹧鸪
芳美,也具有“其文约,其词微”的特点,富 有暗示性,容易使人产生种种联想。
▪ 名家评论
《中国历代诗歌各篇赏析》: 在 这首词里,作者将许多可以调和 的颜色和物件放在一起,使它们 自己组织配合,形成一个意境, 一个画面,让读者去领略其中的 情意,这正是作者在创造词的意 境上,表现了他的独特的手法。
试想?
如果你在古代身为臣子。 你可以被选择,被抛弃,被贬谪,被 赐死。
甚至杀身,还要谢恩的。 这与夫妻关系极为相似。
所以:
很多男子做起诗来 , 想到自己不得知遇, 就把自己比作一个女 子,没有找到一个托 付终身的人。
主旨探究
实际是假借写女子,实际正是写 他自己仕宦之上的不得意,是写 一个才智之士不被任用的一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