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的雕塑详细介绍
50、沪游.沪博馆.魏晋南北朝隋代的雕塑
50、沪游.沪博馆.魏晋南北朝隋代的雕塑837.沪游.沪博馆.中国古代雕塑.魏晋南北朝隋代佛教于两汉之际自古印度和中亚传至中国,凭教义和佛像传教,早期又称像教。
十六国时期的鎏金造像是现存最早有纪年铭的造物。
北魏前期的佛像受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影响,深目高鼻、形体魁伟。
北魏统治者推选汉化政策,崇信佛教,加之南北艺术的融合,出现了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形象。
东魏承北魏清瘦的遗风,造像衲衣帖体,而褶襞的处理则较为简洁。
西魏造像面相丰圆,体驱壮实,褶襞稠密。
北齐造像身体修筑而优美,衣着轻柔线条简洁,谧宁凝思的情态成为当时典型的风格。
隋代佛像雕塑,基本上是北齐风格的延续。
这里展示的,主要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这几个北朝政权统治地域留下的佛像,三国、两晋时代的没有,南朝的雕塑也极少。
当然,不能否定那时期佛教不存在。
三国之一的魏,继后汉,建都洛阳,一切文化都承后汉的余绪,所以魏代的佛教也可说是后汉佛教的延长。
在这个时期,有天竺、安息、康居等国的沙门昙柯迦罗、昙谛、康僧铠等,先后来到洛阳,从事经典的翻译。
吴国,孙权问支谦以经中深义,拜为博士,令和韦昭等一同辅导东宫(见《出三藏记集》卷十三)。
又康僧会感得舍利,使孙权为之建寺塔,号建初寺。
蜀国那时候可能还没太多人信。
南朝的佛教也非常盛行,唐朝诗人杜牧那句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说明了问题。
上海博物馆可能没有联系其他博物馆取得有关那些的藏品,那些出土的藏品可能不多。
838.沪游.沪博馆.中国古代雕塑.释迦佛石像(南朝)839.沪游.沪博馆.中国古代雕塑.佛像石塔节(北魏)两汉以后,佛教造像伴随着佛教进入中国。
佛教借由造像来吸引大众,当人们在观赏佛的庄严、伟大,菩萨的善良、慈悲之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佛教信仰,故而佛教又被称为“像教”。
佛教在经年累月的造像中,逐渐成为中国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像石塔节呈方柱形,一般以九节、七节或五节为一组,常表现佛教故事、佛本生故事或佛传故事等。
欣赏15座中国古代雕塑,每一座都是传统文化雕刻技术的传承!
欣赏15座中国古代雕塑,每一座都是传统文化雕刻技术的传承!展开全文中国一直承载的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古代石雕,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现都集聚在中国古代博物馆,这里展现的古代石雕上起战国、下至明代,每一个石雕作品都体现了不同时期的创作特色。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佛像雕塑艺术,从北魏佛像的飘逸俊秀,到北齐和隋代佛像的优雅洗练、生动传神;从形态丰满、姿态优美的唐代造像到清新秀丽、富有世俗情态的宋代菩萨像。
每一座石雕精品都是中国民族文化融为一体的发展过程。
1、陶俑(西汉)陶俑在古代雕塑艺术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古代墓葬雕塑艺术品的一种。
它们是将泥捏成的人体然后放入炉中与陶器一起烧制。
上图中的陶俑雕塑身材修长、垂目俯首,神态安详而恭谨,是为两个典型的西汉侍女形象。
陶俑宽大的衣袖与瘦窄的喇叭形衣裙相配合,构成优美的曲线,简洁而又韵味。
2、陶狗(东汉)这只陶狗昂头而立,两耳高竖,双目炯炯,嘴大鄂长,身躯肥硕,四肢粗壮。
尾巴上卷。
颈与前腹紧束套戴,头身分塑,套合成形。
这只陶狗整体雕塑生动,刻画传神,给人以凛然不可侵犯之神态。
3、抚琴佣(东汉)这座佣为汉墓出土,是一座艺术性很高的东汉音乐佣,整体造型概括洗练,表情生动自然,尤其是那眉飞眼笑的形态,把陶醉在乐曲声中而自得其乐的古乐演奏者,刻画得惟妙惟俏,极其传神。
4、佛石像(北齐)这是一件极具特色的北齐佛石像。
佛陀的端庄肃穆,胁侍的虔诚宁静,以及众多供养人像的整齐排列,使整个作品充满着神圣的佛国气氛。
作品雕刻精美,雕刻刀法娴熟细腻,布局对称,人物形态富于变化。
5、刘氏家族造思惟菩萨白石像(北齐)1954年曲阳修得寺遗址出土,故宫博物院借展。
此像底座内容最为繁复,基座为长方形,四面浮雕图案,满刻佛像、伎乐、神王、供养人、化生童子等。
正面图案分为三层:上层雕力士像,浅刻飞天、化生童子和莲花博山香炉;中层中间雕有两力士托座,两侧有三组施舍图案;下层雕护法双狮,相向而立,左前肢向前伸出。
短暂的王朝,不朽的艺术——北齐佛像欣赏
短暂的王朝,不朽的艺术——北齐佛像欣赏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文化的自觉时代,也是人性的自觉时代。
我国的雕塑艺术在南北朝时期迎来第一次高峰。
这个时期,人性觉醒、个性张扬,纵然是佛陀世界,也融入了飘逸自得、神情泰然。
▲北齐供养菩萨立像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藏北朝,从公元386年北魏建立,继而分裂、更替为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到公元581年北周被隋取代,共持续近两百年的时间。
这期间,雕塑艺术完成了从模仿到全面本土化的演进历程。
▲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像北齐白石彩绘克利夫兰美术馆藏▲菩萨坐像北齐河北省峰峰矿区北响堂山石窟北窟弗瑞尔美术馆藏西魏和北周所存佛像不多,除去不论,就北魏、东魏、北齐三朝而言,北齐的造像尤为受人喜爱。
北齐(550-577)就是高欢、高洋父子创立的王朝,高欢本是汉族人,但是已经完全鲜卑化了。
东魏高欢为丞相,其长子高澄秘谋取代东魏未遂,被群臣所杀,高欢次子高洋终于在公元550年受禅称帝,史称北齐。
▲佛头北齐武平元年(570)河北省北响堂山石窟南窟克利夫兰美术馆藏▲彩绘贴金释迦坐像北齐太原华塔村出土山西省博物院藏历经文宣帝高洋、废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幼主高恒,共六帝28年,公元577年被北周宇文邕所灭。
北齐持国二十八年,共六帝,除文宣帝高洋最初几年尚有功绩外,其余各帝都昏聩淫乱,统治黑暗,素有禽兽王朝之称。
▲贴金石佛头像北齐青州市博物馆藏,仔细注视着这尊佛像的时候,会有一种自己仿佛突然失聪,周围变得异常安静,内心顿时透亮许多之感。
▲迦叶尊者立像北齐天保元年(550)河北省南响堂山石窟克利夫兰美术馆藏就统治的疆域而言,北齐继承了东魏所控制的地盘,占有黄河下游流域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以及苏北、皖北的广阔地区。
北齐天保三年(公元552年)以后,北击库莫奚、东北逐契丹、西北破柔然,西平山胡(属匈奴族),南取淮南,势力一直延伸到长江边,这时北齐的国力达到鼎盛。
同时与其并存的王朝有西魏、南梁、南陈等。
魏晋南北朝陶俑艺术——魏晋南北朝陵墓雕塑欣赏
( 二 )魏晋 南北 朝 时 期 陵墓 雕 塑 中 陶俑 艺 术 的发 展 特 点 在 中 国历 史 上 ,魏 晋 南 北 朝 是 一 段 比较 混 乱 的 时 期 ,这
历 史 阶 段 陵 墓 雕 塑 中 陶 俑 艺 术 的 发 展 进 行 详 细 解 读 ,进 而 理 清 思 路 ,挖 掘 其 中 的 深 刻 文 化 内 涵 ,为 丰 富 中 国 陶俑 艺 术 发
展史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
,
陵墓雕塑 中陶俑艺术 的文化含义及 其在魏晋南 北朝
时期的发展特点
生 活 素 材 也 更 加 丰 富 。 而 这 一 时 期 独 特 的 陵 墓 雕 塑 风 格 的 发
中 国 古 代 的 人 们 笃 信 天 命 ,认 为 人 死 后 灵 魂 不 灭 ,尤 其 是一些拥 有一定社 会地位 的人便坚信甚 至妄想死 后能将生前
的权 力 和 奢 华 的 生 活 延 续 下 来 ,在 死 后 依 然 尊 贵 。 因 而 , 中
水平 以及社 会意识 的集 中反 映。一般来说 ,陵墓雕塑包 括两
种 :~ 是 地 面 上 的一 些 纪 念 性 雕 刻 , 比如 陵 墓 周 围通 常 会 有 石 兽 等 雕 刻 ;二 则 是 墓 室 里 的 随 葬 俑 ,在 厚 葬 的 陵 墓 中通 常 都会有大量的随葬物品 , 俑 便 是 其 中 比较 突 出和 常 见 的一 种 。 随 葬 俑 多 为 人 俑 ,是 按 照 人 的 特 点 制 作 而成 放 在 墓 巾 代 替 人 殉 葬 而 用 的 ,在 很 早 的 历 史 社 会 里 通 常 都 是 盛 行 活 人 殉 葬 , 发 展 到 封 建 社 会 时 期 用 物 质替 代 品代 替 活 人 之 风 开 始 盛 行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雕塑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雕塑作者:董媛媛来源:《神州·下旬刊》2013年第07期摘要:魏晋南北朝的佛教雕塑艺术,是大量汲取了宗教的营养,特别是来自印度的佛教。
一方面,它从宗教的局限中解放出来,并逐步走向表现现实生活的道路,另一方面,它引进了许多外来的因素,使中国雕塑艺术产生了新貌,而又能消化、融会、以异军突起的崭新风格,纳入了中国雕塑艺术的优秀传统。
揭开了中国雕塑艺术新的一页。
其具有代表性的佛教雕塑艺术作品主要表现在甘肃的敦煌莫高窟、山西的云岗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关键词:佛教雕塑敦煌莫高窟山西的云岗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历史上的中国雕塑很多,主要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出发,将古代雕塑分为宗教雕塑、明器雕塑、陵墓雕塑、纪念性雕塑、建筑装饰雕塑、工艺性雕塑六大类。
宗教雕塑是以宗教为基本内容,以宗教宣传和偶像崇拜为主要目的的雕塑。
中国的宗教雕塑主要是佛教雕塑。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石窟的开凿由西向东,这一时期,中国在历经秦汉四个世纪的一统局面以后,又重新回到了割据的状态。
社会的动荡不安使外来的佛教产生了广泛社会基础,加之统治者的带头尊奉,佛教广为流传。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个重要现象是随着佛教的兴盛而出现的大规模的营造石窟寺的活动。
中国几个最大的石窟群如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均开凿于此一时期。
由佛教的盛行促使教造像艺术的蓬勃发展,改变了中国雕塑史的面貌,人物雕塑更加成熟。
一、敦煌莫高窟——最早的佛教雕塑艺术敦煌石窟又名莫高窟,千佛洞,位于敦煌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是举世闻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代表了我国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艺术价值最高的石窟艺术,有“丝路明珠”之称。
北朝时期开凿的洞窟共有36个,其中年代最早的第268窟、第272窟、第275窟可能建于北凉时期。
窟形主要是禅窟、中心塔柱窟和殿堂窟,彩塑有圆塑和影塑两种,壁画内容有佛像、佛经故事、神怪、供养人等。
这一时期的影塑以飞天、供养菩萨和千佛为主,圆塑最初多为一佛二菩萨组合,后来又加上了二弟子。
南朝、北魏的金铜佛像艺术
所造。通高77厘米,是一组包括一立佛、二立菩萨、三思惟菩萨、四供养菩萨、二力士、十一飞天、二博山炉、二狮子的大型造像群。俄上刻有正光五年选弥勒像记,是北挠背光飞天式金钢佛像的代表作。主像立于双层四足方座上,背有透gt火焰纹舟形背光,背光外像为十一飞天。裙带飞舞、飘之欲升的飞天给整个造像以轻巧空灵之感。立佛面露微笑,宽博大衣的下摆衣裙向外扩张成色尼状。褒衣博带式佛装及秀骨清像则是孝文帝汉化改革以后的结果。全像结构复杂,铸造稿细、华美,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至今所发现的北魏前期的金铜佛造,基本上全是小型作品,大者高约几十匣米,小者高仅几厘米。虽然古代典籍记载中,皇亲国威、贵族及地方显赫者造大型金铜佛像者比比皆是*但历经沧桑,多数没能保留至今。
1955年,河北满城县孟村出上了一件金铜佛立像,系北魏前期即垦兴五年(471年)的作品。像高35.2厘米,现藏于刚L省博物馆;像穿袒右架嫂,依袍角甩于左肩部,右手施无畏印,佛立于覆莲台上,台下为四足方座*四周刻有花纹和供养人等。舟形背光的外绦不是平滑线,而是随火焰纹的凸起而呈现变化。这件作品是出土品中较大的。山东博兴县出土的一批金钢佛像(参见《山东博兴出土北魏至隋锅造像队《文物》1984年第5期),高均不过20厘米。如1983年出土酌北魏太和二年(478年)王上造释边多宝并坐侣,通高仅14.8厘米。该像二佛高肉警,着圆领通肩大衣,结砌肤坐,手作说法印,亦火焰纹背光,束腰颅弥座下为四足床。据说,在释迎宣讲《法华经》时Pb大地巾涌出宝塔,塔中现出了多宝如来佛,口中称赞释边的说教。这类二佛并坐的形象就是法华经中“见宝塔品”内容的生动写照。北魏时期,表现释边多宝二佛并坐的石刻、铜铸的像很多,二像或惧是着通肩大衣,或但是着袒右架缓;但也有少数作品为一像着通肩大衣,另一像则着袒右绥缓,统一之中显出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
第二阶段
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随汉化政策 深入推行,雕塑也以洛阳龙门宾阳洞、古 阳洞、莲花洞,云冈石窟6窟,敦煌43 7窟、259窟,麦积山148窟、76 窟为代表。这时的造像,面像瘦刮,菩萨 广额,小颐,秀颈,眉宇开朗,神情恬淡, 飞天清丽俊秀,飞扬动荡,可见南朝绘画 人物的一些特征,应是西域文化与中原文 化进一步结合的产物。从造像衣饰看,绝 大多数穿上新装,由袈裟式的偏衫,发展 为方领下垂、宽衣博带式的外衣,里面仍 为僧祗支和裙,裙带作结,有的一条下垂, 一条甩在左腕上。菩萨多如当时汉族妇女 流行的搭臂披帛,由两肩下垂交叉于两腿 间,然后上卷肘部,再驱向外面。晚一些 的菩萨在披帛交叉的地方多穿一环,然后 上卷。雕刻技法除阴刻线与凸起线外,又 增加了平阶梯式花纹。
石兽:墓前石狮最为突 出。石麒麟显然受波斯 艺术风格影响,双角者 称辟邪,独角者称天禄。 无论是麒麟还是狮子, 胁下均如波斯、西亚陵 前石兽一样有飞翼,而 且形态、纹饰均不一样, 或呈波浪形,或呈浮云 状,或呈鱼鳞状钩形, 与波斯、西亚翼兽并不 完全相同。这些石兽姿 态生动,雕刻精美,刀 法纯熟,尤其以气魄雄 伟而震撼人心。
麦积山雕塑
麦积山石窟艺术作品有泥塑、石雕、 绘画,其中以泥塑为主要成分,石 雕也有相当出色的作品。由北魏至 北周时期的洞龛占了现存麦积山全 部洞龛的70%以上,于是说麦积 山雕塑为魏晋南北朝彩塑艺术之集 大成者也不过分。这一时期有许多 精采作品。麦积山石窟的魏晋南北 朝时代的雕塑作品是麦积山石窟的 主要文化遗产,体现了那个文化交 流的时代中国泥塑所达到的艺术水 准。那些作品至今显示着感人至深 的艺术魅力,说明当时不知名的中 国艺术家曾进行了伟大的创造。这 种坚持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又不拒绝 吸收外来文化因素的创造,正是中 国文化得以不断发展,富于青春活 力的原因所在。
魏晋南北朝的雕塑PPT课件
.
5
❖第二十窟 ❖露天大佛 ❖施禅定印的佛坐像
.
6பைடு நூலகம்
❖第十九窟
❖ 面容慈祥,端庄稳静, ❖ 施无畏印的佛坐像
.
7
第十八窟
拓跋焘,从面部表情露 出一种忏悔的神态
.
8
❖ 17
第 窟 交 脚 弥 勒
.
9
第十六窟
❖ 立像高13.5米。 ❖ 着褒衣博带式佛装 ❖ 施无畏印的佛立像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魏晋南北朝的雕塑及工艺美术 之
云冈石窟
.
1
❖ 昙曜五窟 ❖ 五华洞
❖ 第五,六窟
.
2
❖ 问题一:为什么双石窟大量出现? ❖ 问题二:为什么是五尊大佛?
.
3
❖ 反映了北魏当时的社会现实 既有皇帝在位,又有太后临朝的政治局面
.
4
❖ 象征着北魏的五位皇帝
昙曜和尚为了把佛和帝王合二为一,更好的发 展佛教
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雕塑艺术特点的比较
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雕塑艺术特点的比较摘要: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雕塑大发展和大转折的两个重要时期,是中国古代雕塑史上不可或缺的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秦兵马俑、汉霍去病墓石刻,还是魏晋时期的陵墓造像,无不彰显着中国古代雕塑多姿多彩的一面。
然而他们不仅有着中国雕塑所共有的特点而且也各自有着其所具有的时代特征。
关键字:秦汉雕塑魏晋雕塑佛教造像石窟造像中国雕塑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我国东北地区就已经出现了独立的雕塑作品。
随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生产生活经验的积累,我国古代雕塑的门类和种类不断扩大,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是直接影响和制约艺术发展的首要因素。
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文化、哲学思想与宗教,特别是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的思想,直接影响和牵引着我国古代艺术的发展方向,以致于我国古代的艺术重心也直接倾向于工艺美术。
而中国古代雕塑与政治制度、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的关系和联系就更为凸显。
丧葬、宗教祭祀、佛教造像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古代雕塑的发展的主要载体。
秦汉时期在祭器(明器)、礼器、纪念性、仪卫性雕塑的应用,帝陵仪卫性雕塑,从最初的地上大型陵墓雕塑,再到后来地下部分的陪葬品陶俑,均见证了我国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兴盛。
使我国古代雕塑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留下了许多惊人之作。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雕塑不断发展的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秦王朝,不但统一了国家而且更重要的是统一了货币以及文字等。
使文化和艺术都得以融合和发展,也正因此使秦王朝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
汉承秦制,吸取前朝教训,前后维持了四百年之久,建立起了一个大的帝国。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秦汉时期的雕塑在继承先秦雕塑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开始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形成了中国雕塑史上第一个高峰。
“艺术是时代社会意识和生活意识的反应”。
秦汉时期的统治者生前生活奢豪,不惜动用劳力大兴土兴建宫苑,以彰显王权威严,宣扬统一功业;而且大修陵寝,希望死后仍能像以前一样尊享荣华。
中西方雕塑发展史
用心专注服务专业•中国雕塑发展史一、史前雕塑(公元前6500年-公元前1600年)中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雕塑,属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繁盛阶段的遗物。
原始社会雕塑对探讨社会发展进程、研究造型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历来深受人们的重视。
这一时期雕塑的造型还都是依附整体器物上的饰物,均为粗略的,夸张式的,具有极强装饰性。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陶塑人像。
(见图1)石雕与骨雕人像仅有少量出土。
二、商周雕塑(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21年)这个时代雕塑作品侧重于动物外形的器皿、饰物和人物的捏塑,形体小巧,造型粗略,带有浓厚的人情味。
青铜器艺术代表了商周雕塑的最高水平。
此时的青铜作品虽然多具实用目的,但已初步具备了雕塑艺术的特性。
一些夸张、变形、奇特的纹饰,渲染了威严神秘的气氛,形成了端庄、华丽、气质伟岸、形象乖张的艺术特性,突出反映了商周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和对自然环境的理解。
鼎是这一时期典型的雕塑作品。
而《司母戊大方鼎》就是此期间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见图2)用心专注服务专业司母戊大方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
鼎的周围则布满商代典型的兽面花纹和夔龙花纹。
它凭借庄严的造型,庞大的体积和神秘的花纹,成为商朝贵族王权与神权艺术的最典型代表,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史料。
三、秦代雕塑(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建立专制统治国家,即利用雕塑艺术为宣扬统一功业、显示王权威严的政治目的服务,在建筑装饰雕塑、青铜纪念雕塑、墓葬明器雕塑等方面,都取得了划时代的辉煌成就。
秦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期,在雕塑作品上,秦追求写实逼真。
雕塑在建筑装饰、陵墓装饰和“明器”中发展,形成雕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秦建筑装饰表现在宫室、苑囿、亭阁楼榭和陵墓神道建筑上。
最为壮观的是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观”的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
(见图3)兵马俑的发掘,给世人展示了秦代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
中国魏晋至隋唐雕塑形式的发展与演变
科技视界Science&Technology VisionScience&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1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雕塑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雕塑风格的形成受多种社会与文化因素的影响,具体归纳为以下三点:首先,这一时期统治者忙于争权夺位,自汉代以来的君主专制有所松动,这对文化艺术发展有利,也为雕塑艺术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
其次,外来文化也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雕塑风格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最后,魏晋南北朝时期雕塑创作的主体也发生了改变,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社会地位的文人、士大夫、高僧参与雕塑创作活动,打破了以往单一工匠所为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把中国雕塑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使得该时期佛教造像艺术盛极一时,呈现复杂、缤纷之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主要以佛教雕塑为主,其艺术的风格主要表现为两种:一种是印度犍陀罗式的外来之风,一种是承袭汉代雄浑博大的本土造像之风。
我们从雕像神情的传达、线条的运用、形式特征等因素进行探讨:首先,从雕像神情的传达上看,该时期佛教雕塑着重刻画了人物的神情面貌,魏晋早期佛像雕塑受到印度犍陀罗造像风格的影响,佛教造像表现为直鼻高额,神情冷静,眼睛半睁开状,强调睿智思索精神。
面目神情通常是通过眼神和嘴唇变化、五官构造、身姿手势的刻画传达出来。
其次,从佛教造像的线条运用上看,虽然该时期雕塑是重体积表现,但具有形式美的线条也起了重要作用。
在佛教造像中突出线条作用是概括性极强的造型方法,粗硬、细柔均不同的线条广泛运用与雕像造型中。
最后,从佛教雕塑的形式特征上看,该时期的雕塑主要是“秀骨清相”和“大丈夫之相”两种形式特征,具体体现为秀丽典雅和粗犷壮美风格。
“秀骨清相”特色,即以“瘦”而骨气洞达、风度翩翩为特征,骨指“瘦形”的人面部骨节,又是人赖以立形的形体之骸,前者裸露,后者是“骨”表露于具体衣褶转折中。
清瘦的形体、宽大的衣服,体现出人物洒脱的神态与精神气度。
谈魏晋南北朝佛教雕塑艺术风格特征
谈魏晋南北朝佛教雕塑艺术的风格特征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像雕塑艺术得到长足发展。
该时期佛教雕塑主要表现出“秀骨清相”和“大丈夫之相”两种造型风格。
探讨该时期不同地域所形成的不同造像风格特征和成因,便于全面了解该时期雕塑艺术的全貌。
而佛教雕塑的产生与发展彻底改变了中国原有雕塑面貌,丰富了中国雕塑的题材,大大促进中国人物雕塑的发展。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秀骨清相佛教雕塑中图分类号:j315 文献标识码:a魏晋南北朝时期因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使雕塑艺术进入一个特殊发展时期。
该时期的佛教造像在中国雕塑史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且佛教造像表现手法因地域不同有别,具体表现为两种不同风格:“秀骨清相”和“大丈夫之相”。
把握影响形成其风格特征的因素,便于全面了解该时期雕塑艺术的全貌,对当代艺术创作有一定参照价值。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雕塑的创作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忙于争权夺位,百姓饱受战乱流离之苦,而社会上各种思想得以迅速发展。
“这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在政治制度上,该时期君主专制较汉代有所松动,这对文化艺术发展有利,也为佛教雕塑艺术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
在文学方面,因战乱文人们思想感情较敏感,文学作品中多有人生短促、生命脆弱以及无能为力的表达,其显著特点是:文学不再是政治教化的附庸品,而成为抒发个人性情的途径。
提出新的概念和理论,如风骨、以形写神等,并且形成了重风骨、重气韵的审美思想,这些新的概念和理论影响到佛教雕塑艺术的创作,使得这一时期的佛教雕塑呈现独特风格特征。
在哲学思想方面,该时期的思想呈现多元化发展,玄学、道教、外来佛教相互结合,使文化艺术日益繁荣。
汉末魏初时陈旧腐朽的儒学思想束缚了人的感情,激起人们的不满,儒学受到极大冲击,于是人们便寻求一种新的思想,玄学由此而生。
它反对腐朽的思想观念,提倡个人的存在价值,并且与清谈成为当时一股强大的社会批评力量,对哲学、美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魏晋南北朝的雕塑详细介绍
魏晋南北朝的雕塑详细介绍以汉族为主体的国内各族人民,在雕塑艺术领域中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各民族的文化互相交流、融合,有力地促进了雕塑艺术的发展和提高。
晚期: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13 公里处伊水河畔,开凿在东西二山上,又称伊阙石窟,是北魏迁都洛阳后再次开凿的一处石窟。
此后的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等续有雕造,唐代贞观至天宝年间(627~756)此处造像活动又曾十分兴盛。
北朝石窟造像在保存下来的石窟雕塑作品中,当属莫高窟十六国洞窟的雕塑和甘肃炳灵寺石窟(永靖县西北,刘家峡上游)169 窟西秦建弘元年(420)的雕塑为最早,这些泥塑作品的形象和表现技法反映出西域传来的影响。
南朝石兽就其形式来说是承袭汉代石兽雕刻的。
尤可注意的是,它的渊源可以上述到古代波斯的雕刻。
这种形式虽然后代不再有,但善于利用整体石材,以洗练的手法表现雄伟的气势,显然影响着唐代陵墓前的石狮形式的创造。
青瓷烧造技术有很大提高,墓中主要殉葬品已用青瓷代替了陶器。
青瓷以浙江越窑质量最高,胎质致密,釉色均匀。
器物类型除生活用具外,鸡首壶、莲花尊、谷仓罐等具有时代特征。
南京东吴墓出土人物堆塑缺罐造型结构复杂,并出现坐佛形象,尤可注意。
莲花尊通体选取取莲花为造型手段,以直径不一的仰覆莲瓣构造型体,厚重而饱满,淡雅光亮的釉色增加了器物的高雅。
北方青瓷烧制不如南方,出现酱褐釉、黄釉瓷器。
北齐墓出土的典釉乐舞扁壶,壶体塑造出多人组成的胡人乐舞,场面欢快而有运动感,再现了胡旋舞的风貌。
第一节东晋南朝的雕塑名家古阳洞,是龙门较早开凿的一个洞窟,它不同于宾阳(中)洞,由皇室集中设计,统一施工完成,而是由贵族达官们分别具名出资陆续雕造而成的。
进深13.50 米,宽6.90 米,高约11.10 米。
正面主像为圆雕的一佛、二菩萨,左右两壁各三层,每层四个大龛(唯右壁下层仅有二龛),各龛中有释迦佛坐像,或弥勒交脚坐像,或释迦、多宝并坐像。
佛像造型都是笑容可掬的秀骨清像,衣褶稠叠而有规律。
中国雕塑发展史
中国雕塑发展史一、史前雕塑(公元前6500年—公元前1600年)中国迄今发现最古老旳雕塑,属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繁盛阶段旳遗物.原始社会雕塑对探讨社会发展进程、研究造型艺术与意识形态旳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历来深受人们旳重视.这一时期雕塑旳造型还都是依附整体器物上旳饰物,均为粗略旳,夸张式旳,具有极强装饰性.其中最具代表性旳当属陶塑人像.石雕与骨雕人像仅有少量出土.二、商周雕塑(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21年)这个时代雕塑作品侧重于动物外形旳器皿、饰物和人物旳捏塑,形体小巧,造型粗略,带有浓厚旳人情味.青铜器艺术代表了商周雕塑旳最高水平.此时旳青铜作品虽然多具实用目旳,但已初步具备了雕塑艺术旳特性.一些夸张、变形、奇特旳纹饰,渲染了威严神秘旳气氛,形成了端庄、华丽、气质伟岸、形象乖张旳艺术特性,突出反映了商周时期人们旳审美观和对自然环境旳理解.鼎是这一时期典型旳雕塑作品.而《司母戊大方鼎》就是此期间最著名旳作品之一.司母戊大方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旳气势.鼎旳周围则布满商代典型旳兽面花纹和夔(kuí)龙花纹.它凭借庄严旳造型,庞大旳体积和神秘旳花纹,成为商朝贵族王权与神权艺术旳最典型代表,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旳重要史料.三、秦代雕塑(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建立专制统治国家,即利用雕塑艺术为宣扬统一功业、显示王权威严旳政治目旳服务,在建筑装饰雕塑、青铜纪念雕塑、墓葬明器雕塑等方面,都取得了划时代旳辉煌成就.秦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期,在雕塑作品上,秦追求写实逼真.雕塑在建筑装饰、陵墓装饰和“明器”中发展,形成雕塑史上旳第一个高峰.秦建筑装饰表现在宫室、苑囿(yòu)、亭阁楼榭和陵墓神道建筑上.最为壮观旳是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观”旳秦始皇陵出土旳兵马俑.兵马俑旳发掘,给世人展示了秦代雕塑艺术旳辉煌成就.其兵俑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其马俑身材矫健、活灵活现.人物雕塑更注重面部旳形象刻画,神态万千、精细逼真,秦俑坑发掘旳铜马车更是雕塑艺术史上旳奇迹.充分体现了主导那个时代旳高大、雄健旳风尚.从总体看,秦代雕塑旳风格特点是浑厚雄健、朴实厚重、庞大强壮、气魄宏大,体现出封建社会上升期积极向上、朝气蓬勃旳精神风貌,具有崇高旳力和数旳巨大、超常旳审美特征.四、汉代雕塑(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代雕塑在继承秦代恢弘庄重旳基础上,更突出了雄浑刚健旳艺术个性.这一时期旳墓葬雕塑特别发达,已从秦陵地下墓葬旳雕塑形式发展到地上旳陵墓表饰.在形式上突出了石雕作品旳雄浑之势和整体之美.汉代雕塑作品旳品种和数量相当丰富,呈现出旳主体面貌浑厚简练、生动完整.这个时期雕塑艺术成就,突出表现在大型纪念性石刻和园林旳装饰性雕刻上,其中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墓石刻就是留存至今旳一组非常具有代表性旳大型石雕作品.霍去病墓石刻群雕在中国雕塑史上有着十分重要旳地位.它打破了汉代以前旧旳雕刻模式,建立了更加成熟旳中国式纪念碑雕刻风格,具有划时代旳意义.这些作品以其简洁旳造型,粗犷旳风格,宏大旳气势,不仅寄托了对英雄旳歌颂和哀思,也反映了正处于上升时期旳汉朝统治阶级那生机勃勃旳精神面貌.霍去病墓旳石刻群雕,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史上旳一座里程碑,对后世陵墓雕刻旳艺术风格产生了极其深远旳影响,是汉代以后中国古代大型纪念碑雕刻旳典范之作.而《马踏匈奴》是整个群雕作品旳主体,同时也是这些雕塑所讴歌旳主题.整个作品风格庄重雄劲,深沉浑厚,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既是古代战场旳缩影,也是霍去病赫赫战功旳象征.雕塑旳外轮廓准确有力,形象生动传神,刀法朴实明快,具有丰富旳表现力和高度旳艺术概括力,是我国陵墓雕刻作品旳典范之作.五、魏晋南北朝雕塑(公元220年—公元581年)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佛教思想与儒学思想碰撞、交融时期.因此,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建寺庙,凿窟造像,利用直观旳造型艺术宣传统治者思想和教义.代表性旳石窟为: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石窟内雕塑大量旳佛像,有石雕、木雕、泥塑、铸铜等,佛像雕塑遂成为当时中国雕塑旳主体.这些石窟在发展中不断增加新旳雕塑作品,历代都对石窟进行重修、扩建、新增和补充.石窟艺术在中国雕塑中很有代表性,如东晋时期旳戴逵,擅长雕刻和铸造佛像,他在建康瓦棺寺所作旳玉躯佛像,与顾恺之旳壁画《维摩诘图》和狮子园旳玉像被称为“瓦棺寺三绝”.这个时期旳雕塑特点为较注重细部旳刻画,技术更圆转达纯熟,雕塑形象和题材大都为宗教题材,因而雕塑形象具有神化倾向和夸张旳特征.宗教使雕塑艺术旳题材单一化,但宗教精神旳内在动力却也促进了大量精品旳诞生.六、隋唐雕塑(公元581年—公元907年)中国隋唐时代在经历了延续约 3个半世纪旳分裂和动荡以后,重新得到统一和安定,进入了一个政治经济空前繁荣旳历史时期,从而促使雕塑艺术旳发展出现新高峰.经过隋和初唐旳过渡阶段,融会了南北朝时北方和南方雕塑艺术旳成就,又通过丝绸之路汲取了域外艺术旳养分,使雕塑艺术大放异彩,创造出具有时代风格旳不朽杰作.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旳鼎盛期,也是文学艺术发展旳鼎盛期.宗教造像艺术、陵墓旳装饰雕刻艺术、陪葬旳陶瓷雕塑艺术、肖像造型艺术等都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时期.宗教造像艺术在唐代有长足发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旳有敦煌石窟、龙门石窟等.龙门石窟在经历魏晋唐多个朝代旳开凿后,虽历经千年岁月旳风霜,仍不失其神秘华丽之彩.龙门奉先寺群雕更显示出大唐帝国旳强盛.其中奉先寺大卢舍那佛龛是最为辉煌旳杰作.其九尊一铺旳形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还有二尊供养人雕像.是一个有主有宾、层次井然旳有机整体.这也是意想造型中强调人是审美主体旳观念.此时旳佛雕作品既博大凝重之态,又不失典雅鲜活之美.其雕塑风格旳多样化与技巧旳纯熟已达到了史无前例旳水平.七、宋及金雕塑(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宋代以城市为中心旳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市民阶层壮大起来,代表市民趣味旳审美观念随之兴起.与此同时,理学旳兴盛使人们更关心现世生活,关注来世旳佛教日趋衰落.因此,宋代旳佛教雕塑无论内容还是风格都明显世俗化,那些神圣不可及旳面貌渐渐模糊了,代之而起旳是更接近现实生活旳形象.造像艺术集中转入南方,如广元、大足、安岳、杭州、赣州都是摩岩造像较集中之地.大足石刻是我国石刻艺术旳精品.尽管它旳开凿有着宣扬佛法说教旳主旨,但雕塑匠师旳高超手段,至今仍使人们为造像之精妙而赞叹不绝,从而受到无上旳精神享受.大足石刻无愧为中国雕塑史上旳一大奇观.在世俗题材方面,宋旳陵墓石刻多沿袭唐之传统,但气势渐弱.继中晚唐之后旳宋代雕塑进一步生活化、世俗化,创作手法上趋于写实风格,材料使用上则更加广泛.宋代旳彩塑较为发达,在佛雕造像上较唐代有了较大变化,此时旳佛雕造像以观音菩萨居多.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旳雕塑作品主流风格仍多受宋影响,但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了其民族旳特色.八、元明清雕塑(公元1279年—公元1911年)中国蒙古族统治者早在建立元朝之前,便先后仿照汉族建筑样式,营建上都及大都两个都城.而分布各地旳寺庙塑像、石窟造像等亦展示了元代雕塑艺术旳概貌.进入元代,统治者重视手工业,雕塑作为其中重要旳组成部分也得到了一定旳发展.明清两代,宗教观念进一步淡薄,此时旳宗教雕塑在缺少内在信仰旳状态下,显现出缺乏创造性和生命力旳程式化倾向.而明清旳世俗雕塑艺术多趋于装饰化和工艺化.这些雕塑大多更强调实用性与玩赏性功能,体现出工艺品旳特色,而早期雕塑那种强烈旳精神性功能则大大削弱了.但是,这些装饰性、玩赏性旳作品往往不受陈规限制,面貌各异,这也可以算是明清时期雕塑艺术旳一个亮点.其作品造型一般小巧玲珑、精致剔透、精雕细凿,缺乏大气之作和大型之作,艺术上逐渐转向个人化、内聚性旳风格.而一些与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市民群众及知识阶层有着较密切关系旳各种小型旳案头陈设雕塑和工艺品装饰雕刻,则有显著旳发展,出现了生机勃勃旳景象,代表着这一历史时期雕塑艺术旳新成就.明清帝陵旳陵墓表饰较前代规模更大,像设更多,布置讲究、技术娴熟,但其既缺乏唐代旳超然、也缺乏汉代旳雄浑,此时旳作品更能满足人们旳赏心悦目之功能,失去了前代旳创造活力.明清雕塑有明显追随唐宋风格旳痕迹,在名目繁多旳寺庙里,供奉着各式各样旳神像,其造像多为彩塑,即泥塑彩绘.从题材到表现手法日趋世俗化、民间化,形成了工巧繁缛、萎靡纤细、色彩亮丽旳艺术风格.如泥彩塑千手观音.九、现代雕塑(公元1911年后)进入20世纪后,中国传统旳宗教雕塑已处于衰落时期,民间小型雕塑虽很繁荣,但未能成为主流.辛亥革命及五·四运动前后到30年代,许多青年赴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学习雕塑.他们归国以后,大多从事艺术教育,成为中国近现代雕塑艺术旳开拓者,促进了中国各种形式雕塑旳发展.这个时期比较大旳创作有为纪念孙中山和其他民主革命家塑制旳纪念像和设计抗日战争英雄纪念碑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旳架上雕塑、大型纪念性雕塑、园林雕塑、城市环境雕塑、民间雕塑与大型泥塑群像等雕塑艺术都有了长足发展.如江小鹣(jiān)作旳《孙中山立像》、王丙召作旳《金田起义》等.标志着中国雕塑艺术又进入了一个全新旳阶段.。
中西方雕塑对比
转轮经窟
(又名心神车窟)
转轮经藏窟,凿于南宋绍兴十二年,位于大足石窟北 山佛湾中部,编为第136号,是一个平顶长方形大窟。 窟高4米,宽4.7米,深7米。造像具有保存如新,典 雅优美,个性鲜明,民族风格突出的显著特点,曾被 国际知名作家韩素音女士赞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皇冠 上的一颗明珠”。
玉印观音
霍去病墓石刻群雕在中国雕塑 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打 破了汉代以前旧的雕刻模式,建 立了更加成熟的中国式纪念碑雕 刻风格,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五、魏晋南北朝雕塑(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佛教思想与儒学思想碰撞、交融时期。因此,
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建寺庙,凿窟造像,利用直观的造型艺术宣传统 治者思想和教义。这个时期的雕塑特点为较注重细部的刻画,技术 更圆转达纯熟,雕塑形象和题材大都为宗教题材,因而雕塑形象具 有神化倾向和夸张的特征。宗教使雕塑艺术的题材单一化,但宗教 精神的内在动力却也促进了大量精品的诞生。代表性的石窟为:敦 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
中国雕塑
中国雕塑是指具有中国特色且原产于中国的 雕塑艺术品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主要内容分别是陵墓雕 塑(包括地上的纪念性石刻与墓室随葬俑)、 宗教雕塑、民俗性及其他内容的雕塑。
一、史前雕塑(公元前6500年-公元前1600年)
中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雕塑,属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繁盛 阶段的遗物。原始社会雕塑对探讨社会发展进程、研究造 型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历来深受 人们的重视。这一时期雕塑的造型还都是依附整体器物上 的饰物,均为粗略的,夸张式的,具有极强装饰性。其中 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陶塑人像。石雕与骨雕人像仅有少量出 土。
石窟内雕塑大量的佛像,有石雕、木雕、泥塑、铸铜等,佛像雕 塑遂成为当时中国雕塑的主体。这些石窟在发展中不断增加新的雕 塑作品,历代都对石窟进行重修、扩建、新增和补充。 石窟艺术在中国雕塑中很有代表性,如东晋时期的戴逵,擅长雕刻 和铸造佛像,他在建康瓦棺寺所作的玉躯佛像,与顾恺之的壁画 《维摩诘图》和狮子园的玉像被称为“瓦棺寺三绝”。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目不暇接,千姿百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目不暇接,千姿百态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长期分裂动荡,各民族不断接触、斗争、融合,再加上异国的艺术特别是宗教艺术大量传人中国,因此这一时期的雕塑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新面貌,为其后隋唐雕塑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雕塑主要有陵墓雕刻、俑、宗教造像,还有些供玩赏的小型雕塑品,此外用于建筑或器皿上的工艺雕塑也很普遍。
现保存较好的南朝陵墓雕刻帝王陵墓地表上的石刻群雕,分布在南京附近,现存 31处,包括了宋、齐、梁、陈诸代的作品,其中以齐、梁两代为多。
南朝陵墓石刻群雕一般由成对的石兽、神道石柱和石碑所组成。
石兽是以整石雕成的立体圆雕,有翼,一般呈蹲伏状,刚健有力,造型雄伟,体长和高度多在3 米以上。
与前代相比,雕造技艺有更大的进步,且时代风格由凝重古朴转向优美生动。
神道石柱是在双螭盘曲的底座上树起多楞的柱体,楞面刻成下凹的瓦楞形状,柱体上都是有铭刻的方形石额,柱端托一刻仰莲纹的圆盖,盖顶中央蹲一小型石兽,整体造型秀丽挺拔,端庄而又富有变化。
石碑体形巨大,圆额有穿,坐于龟趺之上,稳重有力。
这3 种石雕既显得庄严宏伟,又生动多变,表现出南朝大型纪念碑性质的雕刻艺术的高水平。
这一时期,立体圆雕作品以俑的数量最多,且绝大部分是涂彩的陶塑,也有少量的釉陶俑、青瓷俑以及石雕作品。
从西晋时开始,出现了以镇墓兽、甲胄武士、鞍马、牛车和男仆女婢组合成的俑群。
南朝的俑群大致沿袭西晋旧制,但数量不多。
北方则不同,从十六国时期起,就在继承西晋旧制的基础上,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俑群内容增多、数量增大,概括来说,包括这些:驱邪镇墓的镇墓兽,有全装甲胄执锐按的镇墓俑,有模拟墓内死者生前岀行的仪卫、骑兵俑、身负箭的步兵、骑马的鼓吹乐队、骑马和步行的属吏以及仪仗、仆从等有模拟墓内家居享乐的大量舞乐和男仆女婢,有模拟庖厨中执炊操作的奴婢以及灶、碓、磨、井等模型,还有各种家禽、家畜的形象。
除此之外,陶俑的塑制也日渐精美。
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也日益提高,从仅具轮廓,转向注意细部刻画,生动自然。
3-魏晋南北朝隋唐名词解释
昭陵六骏1、这是唐太宗李世民令雕刻名匠将他征战时骑乘过的六匹骏马刻成浮雕,置于他的墓地前,世称“昭陵六骏”,是一组纪念性浮雕。
2、昭陵六骏石刻分别是飒露紫、青雅、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骡、拳毛開。
3、六骏浮雕分别选取侍立、徐行、奔驰等动态,风姿英武。
4、其中的飒露紫选取战马受伤、驭者为其拔箭医治的间,具有情节性。
5、这六件石刻作品纯熟地使用了“起位”这一典型浮雕创作技巧,因而使作品产生了强烈的体积感。
6、六骏石刻风姿英武,具有悄节性和高超的写实艺术的表现力、表现了唐帝国的时代气隗,是唐代陵墓雕刻的代表。
孝子画像石棺1、孝子画像石棺属北魏时期作品,于20世纪30年代在河南洛阳域郊出土,后流落海外。
2、在石棺的两外侧线刻着内容为孝子故事的画像,如舜、郭巨、董永、蔡顺、王琳等的行孝事迹。
3、各组故事间以树木分割成三组独立且连续的画面、每个画面表现一个孝子故事,每幅独立画面上方刻有标题。
4、画像以阴线刻画,线的运用十分成功。
5、人物情态生动树木山石与人物的比例关系协调,山水背景的处理带有浓厚的装饰意味,反映出北魏晚期绘画领域的发展面貌。
娄叡墓壁画1、娄叡墓壁画为北齐墓室壁画,位于今山西省太原市,墓主叡墓为北齐右丞相,封安东王。
2、内容多为描绘墓主人生前奢华的生活场景,如出行图、回归图,或表现其死后升仙的虚幻境界等。
3、其手法写实,线条洗练遒劲,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采和动态;晕染法运用纯熟,以淡红晕染,突出凹凸明暗的立体效果,具有实体和空间感。
4、布局延续了汉代帛画所流行的“天上一一人间一一地下”的表现形式,融合了外来艺术成分,丰富了民族传统绘画的表现技法,突出体现了单线勾勒重彩填染的中国传统绘画特点,代表着北朝绘画的新水平。
昙曜五窟1、山西大同云网石窟中最早由沙门统昙曜主持开凿的五所石窟,即今天的云网1620窟,通称“县曜五窟”。
2、五个石窟的中央都雕刻了巨大的如来佛像,象征五世帝王,突出宣扬"皇帝即是当今如来”的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的雕塑详细介绍以汉族为主体的国内各族人民,在雕塑艺术领域中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各民族的文化互相交流、融合,有力地促进了雕塑艺术的发展和提高。
晚期: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13 公里处伊水河畔,开凿在东西二山上,又称伊阙石窟,是北魏迁都洛阳后再次开凿的一处石窟。
此后的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等续有雕造,唐代贞观至天宝年间(627~756)此处造像活动又曾十分兴盛。
北朝石窟造像在保存下来的石窟雕塑作品中,当属莫高窟十六国洞窟的雕塑和甘肃炳灵寺石窟(永靖县西北,刘家峡上游)169 窟西秦建弘元年(420)的雕塑为最早,这些泥塑作品的形象和表现技法反映出西域传来的影响。
南朝石兽就其形式来说是承袭汉代石兽雕刻的。
尤可注意的是,它的渊源可以上述到古代波斯的雕刻。
这种形式虽然后代不再有,但善于利用整体石材,以洗练的手法表现雄伟的气势,显然影响着唐代陵墓前的石狮形式的创造。
青瓷烧造技术有很大提高,墓中主要殉葬品已用青瓷代替了陶器。
青瓷以浙江越窑质量最高,胎质致密,釉色均匀。
器物类型除生活用具外,鸡首壶、莲花尊、谷仓罐等具有时代特征。
南京东吴墓出土人物堆塑缺罐造型结构复杂,并出现坐佛形象,尤可注意。
莲花尊通体选取取莲花为造型手段,以直径不一的仰覆莲瓣构造型体,厚重而饱满,淡雅光亮的釉色增加了器物的高雅。
北方青瓷烧制不如南方,出现酱褐釉、黄釉瓷器。
北齐墓出土的典釉乐舞扁壶,壶体塑造出多人组成的胡人乐舞,场面欢快而有运动感,再现了胡旋舞的风貌。
第一节东晋南朝的雕塑名家古阳洞,是龙门较早开凿的一个洞窟,它不同于宾阳(中)洞,由皇室集中设计,统一施工完成,而是由贵族达官们分别具名出资陆续雕造而成的。
进深13.50 米,宽6.90 米,高约11.10 米。
正面主像为圆雕的一佛、二菩萨,左右两壁各三层,每层四个大龛(唯右壁下层仅有二龛),各龛中有释迦佛坐像,或弥勒交脚坐像,或释迦、多宝并坐像。
佛像造型都是笑容可掬的秀骨清像,衣褶稠叠而有规律。
龛楣和佛的背光,都有极其精致富丽的浮雕装饰,有的还有佛传故事和维摩变等浮雕。
古阳洞的大小佛龛旁,大多刻有施主的姓名、官职衔位、造像原因、造像名称和年月的"造像铭"。
字体为典雅的"魏体"。
有名的" 龙门二十品",其中十九品选取自古阳洞。
陵墓前石兽一般通称辟邪,形如狮子而有翼,有角或无角,它们是根据传说臆造出来的,借神兽立于墓前取其驱邪求福或升仙的含义。
根据文献资料,可将双角者称为辟邪,独角者称为天禄。
这些石兽形体硕大,气度恢宏,形象虽源于狮子,但形体极尽夸张,整块石头雕凿的兽形一般身体颀长。
有趣的是它们身上虽雕出飞翼,但绝无轻灵欲飞之状,而是强调以体积感和重量感来突出轩昂威严的气势,以此来表现墓主人无上尊贵的身分。
在这批石兽中齐武帝陵前的天禄、齐景帝陵前麒麟、肖景墓前的石狮等具有代表性,雕刻设计的意向是十分成功的。
北魏统一北方后,佛教传播日渐兴盛,继在京域修建大规模寺庙和铸造佛像之后,由沙门统昙曜主持在京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之西武州山开窟造像,即今日的云冈石窟。
昙曜修造了五处洞窟,其造像"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
即云冈16-20 窟,通称昙曜五窟,为北朝佛教雕像的早期代表。
戴逵的儿子戴?(378-441 年)字仲若,自幼受家学影响,善琴书,也成为东晋至刘宋时著名雕塑家。
他在处理大型雕塑作品时有丰富经验和娴熟的技巧。
尝和其父一起参与众多佛像制作,尤其对大型雕塑的制作积累了丰富经验。
据记载"宋世子铸丈六铜像于瓦官寺,既成面恨瘦,工人不能治。
乃迎?看之,曰:非面瘦乃臂胛肥耳。
既错减臂胛,瘦患即除,无不叹服焉"。
戴逵父子的众多造像保存至隋唐时期,极受人们的珍视。
千余年前的遍布各地的佛教寺院均已荡然无存,保留至今尚有数量相当可观的金铜、石刻造像以及残留着壁画的和雕像的石窟寺供人们研究和观赏。
第二节石窟造像与陵墓雕塑雕塑家中最负盛名的戴逵(约326-约396 年),字安道,谯郡轾县(今安徽宿县)人,徙会稽剡县(今浙江嵊县)。
东晋著名画家,也是最有影响的雕塑家、哲学家、音乐家。
工书画,博学而有才气,终生遁世不仕。
在绘画方面,擅长表现人物、故实、佛像及山水。
顾恺之认为他画的《七贤图》,人物形象和意趣超过了前人(前面讲绘画时所看的竹林七贤砖画,或许其底稿即出戴氏所为);谢赫列其于第三品,与顾恺之相同,评论他的作品为"情韵连绵、风趣巧拔。
善图圣贤,百工所范"。
他的作品对民间创作有很大影响。
戴逵尤以擅长佛教雕塑著称,他努力探索和完善铸造、雕刻的技法表现,改善国外传入的佛像式样而创造出为当时民众易于接受的佛教雕刻形象,为外来佛像样式的本土化改造做出了极大贡献。
"自汉世始有佛像,形制未工,至逵始大备"。
在为灵宝寺造丈六无量寿佛和男相端净的菩萨木像时,潜藏于帷帐中听取观众的褒贬,详加研讨,积三年时间方才制成而受到好评。
又以十年精力制作五躯佛像,此像与顾恺之画维摩像、狮子国(今斯里兰卡)进献的玉佛像并称瓦官寺三绝。
和绘画相同,东晋至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第一批知名的雕塑家,由于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理论修养和努力钻研的实践,在雕塑艺术发展史上做出了有意义的贡献,而大量遗存在无名工匠所创造的艺术品则为人们展现出绚丽多彩的古代雕塑艺术发展的风貌。
中国的织锦技术,不但传入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而且也经"丝绸之路"向西贩运。
这时期织锦,早期的仍承汉锦纹样。
晚期的作风粗放简朴,色彩布置单纯、纹样中植物增多,对禽、对兽纹为主,也有散点朵花和波斯风的联珠纹及源于近东的卷草纹。
实物资料有1959 年亲疆吐鲁番阿斯塔那石墓出土的《鸟兽树木纹锦》和1967 年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石墓出土的《夔纹锦》和1972 年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凉承平十三年(公元455 年)的墓葬中出土的《禽兽纹锦》。
莲花洞,开凿开北魏末。
进深9.6 米,宽6.15 米,高6.10 米,本尊为 5.30 米高的立佛及二菩萨像,佛像与菩萨像之间有迦叶、阿难二弟子浮雕。
窟顶为一装饰化的大莲花浮雕并有飞天一周。
北魏时的代表洞窟有宾阳洞、古阳洞、莲花洞、石窟寺洞等。
魏晋南北朝的雕塑陶俑的制作,其人物类型更为多样化。
东晋、南朝的陶俑沿袭汉魏传统,北方地区则大量出现少数民族的人物,多以出行、仪仗的形式排列,间有庄园内的生活场景。
西安草场坡北魏女乐俑虽无大的动势,却透发着娴雅、诱人的气度;大量北魏的铠甲俑则以夸张的表情表露着勇武奋进的精神。
这些小型雕塑品的塑造倾注着作者的感情,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在艺术成就上也为其后光彩夺目的唐三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魏晋南北朝的青瓷、漆器与丝织工艺佛教雕塑在这一时期居于主体地位,成就是最为突出。
吸取、借鉴外国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佛教雕塑中,经过众多雕塑匠师的创作实践,丰富了中国雕塑的艺术语言。
在帝王和贵族的陵墓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大型纪念性雕刻,和供帝王及上层人物陪葬用的陶俑等雕塑品也出现了新面貌和新成就。
两晋南北朝漆器发现不多,但却很有特色。
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漆屏风十分少见,采用了勾描等手法绘制出故事画而令人瞩目。
宁夏固原出土北魏漆棺,其上绘满宴饮、孝子故事、游独以及繁缛的图案,足以代表北方漆工制作的水平。
魏晋南北朝是古代雕塑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
雕塑制作规模之巨大、传世作品数量之多、艺术技巧成熟,以及雕塑艺术对广大民众精神生活的影响都超过了前代。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附近,始凿于十六国,目前保留下大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等泥塑作品。
其艺术风格有异于云冈、龙门石窟那些雄伟、庞大的石刻造像,呈现出秀丽、典雅的风格。
新发现的山东青州龙兴寺出土的不少佛教造像与麦积山造像风格上有相近之处。
南朝雕塑的代表:南朝陵墓雕刻与陶俑在今南京郊区和句容、丹阳县境内,分布着30 余座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帝王、贵族陵墓,墓前依一定制度树有神道石柱、石碑、石兽等。
两汉蓬勃发展、品类繁多的工艺美术大多为两晋南北朝所承袭,并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织锦之外,刺绣也有发展,遗物有敦煌石室北魏刺绣佛像一幅,像下发愿文中绣出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广阳王"字样,人物空间都用彩丝锁绣,行针随笔势运转,采用两三晕配色技法绣出,增强了立体感丰富了彩效果。
这对了解当时绘画、工艺都有是极为宝贵的一件珍品,是现存最早的一幅满地施绣制品。
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浓郁色彩、由中亚流传进来的金银器很有特点。
北魏冯素弗墓出土镂空金饰带,镂刻精巧并饰以珠宝,显示出草原民族的生活气质;山西大同北魏墓出土的高足鎏金杯也来自中亚,或以锤?(音谢)方法制出缠枝葡萄纹及高雕人物;宁夏固原北魏墓出一件铸塑鎏金银壶,器身上雕三组神话故事,是这类器物中最为精致的作品。
这些工艺美术品为研究5 世纪前后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佐证。
魏晋以后,由于北方的长期战乱,使过去丝织品的著名产地齐郡和襄邑日渐衰落,而四川成都、河南陈留,丝织工业得到发展,"蜀锦"成为最著名的丝织品。
曜昙五窟规制宏大,平面成椭圆形,立面为穹窿顶,造像多为三佛,设计别具匠心,五个窟主要造像征五世帝王,突出宣扬了皇帝"即是当今如来"的思想。
主像形体塑造充塞窟内空间,异常高大,强调给礼拜者以无比威严和压抑的气氛,是君权、神权高度统一的象征。
雕像粗壮雄伟,面型方圆,鼻梁直挺,衣纹处理也比较简洁质朴,显然受了西北地区凉州造像的影响,并反映出中亚造像的特色。
中期:继昙曜五窟之后至迁都洛阳(494 年)以前,皇室勋贵在云冈开凿了一批重要洞窟,即1、2、5、6、7~13 窟,这些洞窟均以双窟形式出现。
一些窟形为平面方形或有前后室;另一些则出现中心塔柱。
壁面雕刻内容繁复多样,已不再雕凿大像。
随着孝文帝太和十年(486 年)前后实行汉化改革,造像出现了褒衣博带式的汉装。
这时期许多作品技巧高超、塑造了面貌清癯、眉目开朗、神采飘逸的形象(秀骨清相,与卫协、顾恺之、陆探微等人的绘画相一致)。
第五窟后室西壁北侧佛龛和南壁门拱西侧菩萨像,第六窟后室中心塔柱上层立佛和供养菩萨可做为这种风格的代表。
宾阳(中)洞,由皇室出资修造,在龙门的北魏石窟中,不仅以其规模,而且以其内容丰富、布局完整统一以及雕刻之精工,堪称北魏后期龙门石窟中之杰出作品。
圆拱形的窟门外两侧,各有一高浮雕力士。
窟内平面作马蹄形,进深11 米,面宽11.10 米,高9.30 米。
窟正壁是以面相丰满、着厚重冕服的坐佛为中心的左右二罗汉二菩萨五尊雕像。
左右两壁又有一佛二菩萨立象,佛、菩萨的后面都有华丽的浮雕背光。
窟顶为穹窿形,中央雕重瓣大莲花图案,四周围有十躯伎乐天和供养神,前壁浮雕分上下四层:上层为维摩、文殊问难,次为萨那太子、须达那太子本生,再次为前拥后护的皇帝、皇后礼佛行列、最下层为奇形怪状的十神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