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1)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大一统。 适应国家统一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 需要。 (2)主张:“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或写宣扬封建纲常、封建道德规范)。 目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合理性。 (3)强调人的正当私欲,不能脱离基本的 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原因:商品经 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4)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趋时更新。

3.从材料内容与设问角度——找取相关点。 材料解析题,顾名思义是要求把对问题的回答建立 在对材料的分析应用上,突出运用材料论证,说明 问题的特征和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以充分发 挥材料本身在解题中的价值。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 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从材料中 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的行文中重新获得 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以纠正在答题时抛开 材料或设问,随意发挥、答非所问的错误倾向。



5.(1)主张:孟子:人性善。荀子:人性恶。王 阳明:致良知。苏格拉底:善是人的内在灵魂, 知德合一。 (2)途径:孟子:实行仁政扩充人的善性。苟子: 强调用礼乐法度来规范人的行为。王阳明:知行 合二。苏格拉底:美德由教育而来。 (3)共同问题:道德问题。侧重点:东方思想家 侧重于社会公德。苏格拉底侧重于个人道德。目 的:东方思想家主要是为了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 建立和谐社会。苏格拉底主要是为了重新建立人 们的道德价值观,挽救衰退的城邦制。


材料四 因为我们还不知道美德的本性和性质,我们也必 须在一个假设之下来问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问题,就像 这样:如果美德是属于这样一类心灵的善,它是否应该由 教育而来?让我们假设第一个假设是知识或不是知识—— 在这种情形之下,它是由教育来的或不是由教育来 的?……但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呢?或毋宁说,是否每一 个人都能看到只有知识是由教育而来的 呢? — —苏格拉底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孟子、 荀子、王阳明、苏格拉底在人性观问题上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扩展人的善性,他们 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解决途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东西方先哲强调的 共同问题是什么?其侧重点及目的有何不同?




材料三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 吃饭,无伦物矣。 ——李 贽《焚书》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 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 矣。 ——李贽《藏书》 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的思想主张,作者为 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 (2)材料二宣扬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 这些观点的目的何在? (3)根据材料三,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并结 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4)上述材料反映的儒家思想发展变化具有怎 样的特点?
历史材料解析题 答题技巧
非选择题的结构一般包括材料和设问。
答题过程中要在仔细审题后,有效整合材料中有信息, 结合所学知识,有条理的答题。 (一)材料信息整合要注意: (1)从材料内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 (2)从材料与课本的关联——找取相似点; (3)从材料内容与设问角度——找取相关点。 读题要做到三读:读题引、读正文、读出处。
定法词既承担命题人对学生历史学科思维方法 的考查,又为学生正确解题提供思路和方法
公式三、利用定位词,确定答案的表述
政治 经济 文化 外交 科技 原因、条件、 目的
A
内容、表现、 特点
B
影响、作用、经验、 教训

一、读——是解答的前提 读懂、读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题的第一步。 1.先读问题,后读材料。 不少人认为要先读材料,后看题目设问。事实 上这样做有很大的局限性,先读材料比较陌生, 如遇到难懂的古文和外来材料甚至障碍更大, 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且在不了解答 题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针对性不强、 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读几遍方可。所以,先 读题目设问,给材料内容定位,明确答题方向、 目标,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更显思路清晰明确。

2.从材料与课本的关联——找取相似点。 试题虽然是新材料、新情景和新设问,但迄今为止, 任何一道材料题的解答,都要求“分析材料,结合 所学知识回答”,即不管材料多新,必定与课本有 不可分割的关联,“貌离神合”于课本知识。这里 的关联一是指试题以课本知识为背景或依托,二是 指试题的一两处设问需用课本知识来回答或确定大 方向。确定了材料与课本的某个或某方面重要知识 的关联,这样材料便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回答问题 就不难了,甚至有的设问可以在课本中“对号入 座”。 3.从材料内容与设问角度——找取相关点。

2.注意审准设问。在好多设问中,都有一些引 导性、限制性词语对问题的回答作出限制要求, 如“依据材料概括提炼”,“不得照抄材料原 句”,“根据材料……谈谈认识”,“综合材 料……得出结论”,“比较材料……”,“如何评 价材料的观点”等。这些限制词语大体上代表了 设问内容的本质含义和考查的能力要求,要给予 充分注意,以防“南辕北辙”,造成“劲没使到 点子上去”的局面。 3.注意设问分值。每个设问后的括号里都有一 定的分值,分值大,回答要详尽一点;分值小, 回答要简省一点;不能置分值于不顾,自己熟悉 的问题虽分值小也大肆铺张,不熟悉的问题虽分 值大却片言只语。



5.古往今来,不少思想家对人性作为认具的思考。阅读下列材 料: 材料一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 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 政矣。 ——孟轲 《孟子· 告子上》 材料二 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 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是性人为之所生,其不同之 征也。……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利法 度。 ——苟况《苟子· 性恶》 材料三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 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 阳明《传习录》
4.注意解析的完整性、层次性。 材料题解答的完整性和层次性如何,直接决定着 得分差别。


5.注意史学观点的运用。 运用基本的史学理论观点分析材料的本质和规律, 这是历史阐释能力的最高要求,要从具体材料中 得出这一基本观点,那就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 的观点和方法思考问题。同时,运用史学观点进 行材料分析,还可以有效辨别观点错误的材料, 增强对历史事物的主观判断能力,全面理解作者 的立场、意图、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利于对材料 进行辩证、历史的分析、解决。

6.注意答案的简明扼要。对于材料解析题的 文字表达能力,要求言简意赅,条理清楚, 逻辑严谨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另外, 答案用语要规范,准确使用“应试语言”, 不能滥用文学性的修饰语,历史卷不能当成 语文卷



38.(26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 主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 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 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材料二 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 词者,惟属望於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 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 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 非想像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提出培 植“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10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 “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8分)

二、找——是解答的关键
“找”就是从材料和有关知识中,找取解题的信息 点、信息源,它往往是与“读”交织在一起的,而 且方向是一致的,无需将两者截然分开。
1.从材料内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 在找取每段每句的含义时,要注意抓取关键词语,不论题目 所给的材料文字多少,无效信息和虚假信息的干扰程度多强, 材料的含义往往就在几个关键词语上,它们是信息的集中表 现,是解题时所要用的重点。当然,也别忘了有时关键信息 还可能出现在材料的首尾,即材料的介绍和出处上,它有时 会给解题以一定的暗示和启发。
(二)材料题设问结构——定向词、定法词、定位词 材料题设问结构一般分类
定向词
根据材料回答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根据材料和所学 知识回答
定法词
概括 分析 比较 说明 评析 指出 列举等
定位词
原因 条件 目的 内容 影响 实质等
注意:一般来说,定位词前都会有关键的限定词, 综合上述材料回答 提供答题的信息。

38.(26分) (1)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资产阶级共 和国的有名无实),使他们认识到,以旧国民、 旧心理驾驭新制度是不能取得成功的。必须通过 思想启蒙改造国人意识,培育新的国民,为社会 变革奠定基础。 (2)"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务实的、开放 的、富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集中体现了 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 (3)梁启超提出要建立新国家必须先培植新国民, 突出了国民素质与国家兴衰、社会进步之间的主 要关联。陈独秀继承发展了梁启超的"新民"思想, 将目标具体锁定在"新青年"上,更符合实际。

三、答——是解答的落点
材料解析题的读、找只是为最后的解答作 准备,答才是最终的落点。这个落点是否 准确、恰当、完美,是否能够充分体现命 题的意图,还要做到“六个注意”: 1.注意答好第一问。除了材料小论文外,每
道材料解析题基本上有多个设问,设问间往往是 相互紧密联系着的,而第一个设问的定位作答是 否准确、完整,直接影响着下一问的作答。因此, 第一问作答一定要细心推敲,力求全面准确。对 起点设问的错认,将会误及后面的答案。

2.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 ①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 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 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 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 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 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可漏读。 ②读懂、读透材料。对材料的阅读,一般情况下 应读三遍:第一遍粗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 第二遍细读,正确理解材料的观点,获取有效信息, 要防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就匆忙答题的毛病。第 三遍重点读,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提取有效信 息,搁置无效信息,并确定材料与相关知识的联系, 破解命题能力的考查方向。

材料三 欲改造吾国民之德知,俾之脱胎换骨, 涤荡其染于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望矣,惟 在染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此……之所 以专对我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陈其忠告也。
——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1915年10月)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 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8分)
答案一定在教材和材料中,结 根据材料和所 材料+教材 合材料有效信息和教材结合点 学知识回答 综合上述材料 回答
答案肯Hale Waihona Puke Baidu在设问间递进关系中, 设问间的 根据前面的设问和答案得出认识和 递进关系 结论
公式二、根据定法词,确定答题基本思路
1、概括:(归纳、概括、指出、解读) 2、分析:(分析、有哪些原因或影响) 3、比较:(比较、有哪些异同、变化) 4、说明:(原因、内容、影响、特点) 5、评析:(你认为、有何认识启发等) 6、列举:(列举、举出、哪些<史实>)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 则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 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 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 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 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 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 第三册《周易程氏传》
答案来源不清
根据定向词 确定答案来源 根据定法词 确定答题思路 利用定位词 确定答案表述
答案表述不准
答题内容不明
公式一、根据定向词,确定答案来源
定向词分类 根据材料回答 根据所学知识 回答 材料 教材
定向词暗含答案来源 答案肯定在材料中,这种设 问不受教材束缚 答案肯定在教材中,材料只不 过是个引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