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苗族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

合集下载

探析苗族文化进校园的必要性

探析苗族文化进校园的必要性

探析苗族文化进校园的必要性■潘雨辰六盘水市钟山区月照中心校 贵州六盘水 553000摘 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校园积极开展民族美术活动实践,关注民族文化的美术开展过程,旨在增强学生参与民族美术活动的学习自主性,激发美术创作潜能。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校园应优化整合材料资源,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从而有效提升美术区域活动质量。

本文以苗族文化为例进行探讨。

关键词:苗族文化;校园;必要性引言近年来,《纲要》强调艺术课程对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性,校园应抓住美术区域活动的优势,积极引入苗族文化,给予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结合学情与教学目标,发挥投放材料的优势,从而促进校园美术课程的发展。

1.当前美术中存在的问题教案涵盖导入、讨论、操作三个部分。

学生在操作中能够欣赏了解不同颜色脸谱代表含义。

在实际活动进行中。

教师与学生欣赏,讨论结束后。

引导学生开展京剧脸谱绘画。

由于活动时间较长,绘画脸谱的时间较短,学生作品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增删教学环节、不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忽略学生的情感发展等问题会打击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有些教师功利心较强,过于注重教学任务,而忽略了教学效率;在绘画过程中,某些绘画教师过于注重言语指导,不利于学生想象思维的发展。

绘画活动包括集体教学活动与区域活动。

前者活动面向全体学生,教师作为活动引领者,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在绘画日活动中时常出现作品一致的问题。

对于某些艺术天赋较强的校园教师,不应对其进行过多的指导。

由此可见,教师应坚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巧妙化解后者活动形式带来的弊端。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绘画教师在活动材料准备期间,由于教学经验不丰富,难以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

教师在观察活动进行中,难以关注每位学生。

为了改善这一问题。

教师应坚持合宜性、及时性与针对性,提升个人绘画技能,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2.苗族文化走进校园的必要性艺术形式的传承与人类的感官联系密切,对于苗族文化美术课程而言,在现代化转型期间,必须积极营造原生态的文化信息,展现生动形象的视觉效果。

浅谈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苗族文化的有效融入

浅谈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苗族文化的有效融入

浅谈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苗族文化的有效融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交流成为日益频繁的事情,而艺术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而苗族文化作为其中之一,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一直吸引着艺术爱好者的关注。

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融入苗族文化,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苗族艺术,是当前美术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就如何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有效融入苗族文化进行探讨。

了解苗族文化的基本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广西等省份。

苗族以其特有的服饰、建筑、织锦、绣花等传统艺术闻名于世,其具有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现形式。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介绍苗族的历史、民俗、风土人情,让学生们对苗族文化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可以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苗族的日常生活、传统节日、民间习俗等,让学生对苗族文化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

通过实地体验来感受苗族文化的魅力。

很多学生对苗族文化可能只停留在书本知识上,没有亲身体验过苗族的传统手工艺或者民间舞蹈,无法真正感受苗族文化的魅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前往苗族聚居地,亲身感受苗族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参与苗族传统舞蹈的学习和表演,甚至可以和当地苗族人民进行交流,从而深入了解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种亲身体验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苗族文化,激发学生对苗族艺术的浓厚兴趣,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作水平。

结合课堂教学展示苗族艺术作品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苗族艺术作品进行讲解和解析,比如苗族的织锦、编织、刺绣、银饰等传统手工艺品,以及苗族的传统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

通过对这些艺术作品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苗族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同时也能够启发学生对苗族文化的独特价值和意义的思考。

开展苗族艺术文化的创作活动也是融入苗族文化的有效途径。

浅谈苗族民族文化在高校服装设计教学中的传承与融合

浅谈苗族民族文化在高校服装设计教学中的传承与融合

浅谈苗族民族文化在高校服装设计教学中的传承与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之一,苗族拥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风情,其传统服饰更是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许多服装设计师和学生们的灵感源泉。

在高校服装设计教学中,如何将苗族民族文化进行传承和融合,已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苗族传统服饰、高校服装设计教学和文化融合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苗族传统服饰的特点和文化内涵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他们居住在中国的湖南、贵州、云南、广西等地方,拥有着悠久丰富的文化传统。

在苗族的传统服饰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女子的服饰了。

苗族女子的服饰非常华丽,以银饰为主,包括发饰、耳饰、胸饰、手饰、腰饰等,银饰上常常镶嵌着珍珠、贝壳、鱼鳞等装饰物,十分华丽而富有特色。

苗族女子的服装上也常常绣有各种图案,这些图案往往寄托着苗族人民的情感和希望,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

除了女子的服饰,苗族男子的服饰也有着独特的风格。

苗族男子常常喜欢身穿深色的长袍,头戴黑色或蓝色的小圆帽,给人一种朴实而又稳重的感觉。

苗族的传统服饰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备受人们的喜爱和关注。

二、高校服装设计教学的现状与问题随着时尚产业的快速发展,服装设计教学在高校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许多高校纷纷设立了服装设计专业,并且拥有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学队伍和一流的教学设施。

目前高校服装设计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教学内容过于注重西方时尚潮流,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也难以满足学生们对于民族文化和传统服饰的学习需求,导致了学生们在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创作能力不强。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高校服装设计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对于苗族民族文化的传承和融合。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实践。

1. 设立相关课程和专业方向高校可以设立苗族民族服饰和文化这一专门的课程或者专业方向,让学生们有机会系统地了解苗族的传统服饰、织锦、刺绣等手工艺技术,并且学习相关的历史和文化知识。

浅论苗族音乐文化怎样走进教育课堂

浅论苗族音乐文化怎样走进教育课堂

浅议苗族音乐文化怎样走进中小学课堂吴寿花现代教育日益趋向国际化,同时也日益凸现民族化的特征。

教育失去了民族性,不仅无法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文化的重任,并且没有民族性的教育必将会造成民族认同感的丢失,导致一个民族文化的衰亡。

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文化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更是一个民族迈向世界的基础,因此对学生的民族文化教育进行研究,以找到现代先进的教育方法与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的契合点,从而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就愈加凸现出紧迫性和重要性。

本文将以苗族音乐文化怎样走进中小学教育课堂做一些初讨。

一、简要认识苗族音乐文化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

由于历史的原因,苗族人被迫迁徙大山深处,分散居住在群山峻岭、深山峡谷之中,主要聚居于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

几千年来,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了灿烂而优秀的文化并世代相传,形成了苗族独有的特色文化。

在1956年前有语言而无文字,他们叙事、传史、抒情等都是通过口口相传,除了这种口头文学以外,苗歌作为特殊的听觉艺术,在传承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以歌传文”成为苗族文化独特的表达方式。

在贵州的黔东南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俗话说:饭养身,歌养心。

苗歌成了他们丰富生活,交流思想和感情,传承本民族历史文化的独有表达方式,这充分体现了苗族先辈们的聪明才智,展示了苗族先民们的民族风采。

其音乐形式和表达特点丰富、多样化。

按其形式分为声乐和器乐两类,每一类均有各种不同的音调,反映不同的内容。

声乐有“飞歌”、“古歌、“酒歌”、“情歌”、“叙事歌”、“丧歌”等体裁,每种体裁又分不同场合演唱,曲调有飞歌调、游方歌调、丧歌调、酒歌调、古歌调、祭祀调,嘎百福调和劳动号子等。

器乐有芦笙(舞曲、代歌曲、问询曲等)、木叶、夜箫、古飘琴等。

打击乐有铜鼓、木鼓等。

按曲调来说可分有民歌曲调、芦笙曲调、唢呐曲调和箫琴曲调等。

其中,芦笙曲调最具代表性。

自古以来,芦笙吹奏,都要配合舞蹈,边吹边舞。

浅谈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苗族文化的有效融入

浅谈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苗族文化的有效融入

浅谈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苗族文化的有效融入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领域也在不断进行创新和探索。

高中美术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和创造力的重要环节,如何更好地融入民族文化元素,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苗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艺术特色备受人们推崇。

将苗族文化元素融入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研究如何在高中美术课堂中有效融入苗族文化,对于推进民族文化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问题意义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苗族文化的有效融入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苗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历史底蕴,通过将苗族文化融入美术课堂教学中,可以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高中美术课堂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平台,通过引入苗族文化元素,可以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激发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

苗族文化的融入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尊重多样性的意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融入苗族文化,以提升学生对苗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促进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通过本研究,可以深入挖掘苗族文化的特点和价值,探讨适合在美术课程中融入苗族文化的方法和策略,以及通过案例分析展示苗族传统手工艺在美术课堂中的运用效果。

重点探讨开展苗族文化活动的重要性,为学校开展多元文化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最终,希望通过本研究的成果,加深人们对苗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推动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和保护。

2. 正文2.1 苗族文化特点及价值苗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苗族鼓舞进校园刍议

苗族鼓舞进校园刍议

苗族鼓舞进校园刍议摘要:湘西苗族鼓舞是国家第一批非物质遗产保护名目。

但是,苗族鼓舞在发展过程和传承中存在诸多困难。

为此,本文将讨论苗族鼓舞传承如何从静态传承转变到动态传承,如何使这一古老的民族艺术重焕青春。

关键词:苗族鼓舞校园刍议2006年,湘西苗族鼓舞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目。

目前,苗鼓正逐渐成为湘西参与度最广的群众性文化体育项目,但依然面临诸多问题。

如何更好地传承苗族鼓舞文化?笔者在此发表粗浅看法,请教于同行。

一、苗族鼓舞进校园是传承苗族文化之必须湘西苗族鼓舞,是我国苗族地区最古老的舞蹈艺术,流传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吉首、凤凰、古丈和花垣等县市。

苗族鼓舞起源于秦汉时期,是我国鼓舞艺术的一支分流。

苗族人民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模拟日常生活中的姿态、劳动场景及动物的形态和神态与击鼓动作相协调编排成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苗族鼓舞。

汉文史中《苗防备览?风俗考》就有记载:“刳长木空其中,冒皮其端以为鼓。

使妇人之美者跳而击之,择男女善歌者,皆衣五彩衣,男左女右旋绕而歌。

”传统的苗族鼓舞是苗族人民最有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内容丰富,有“猴儿鼓”、“花鼓”、“调年鼓”等,在隆重的传统节日或重大民俗活动中表演。

但是,苗族鼓舞传承中遇到了外来文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双重冲击,遇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困难。

如何突破传承中这一瓶颈?近年来,国家文化部和教育部多次联合发文,强调民族文化进校园,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措施。

基于此,在传承苗鼓文化时应该从静态传承到动态传承。

所谓“静态传承”即是传统的“师徒传承”制,所谓“动态传承”即是以学校为阵地,利用班级授课制的形式,融入教育活动,与现代文明的多种形式相结合,使苗鼓这一古老民族文化在青少中得以传承。

实践证明:静态传承容易为外来文化和社会现代进程所打断,而动态传承是一种开放式的传承模式,以民族文化为母本融合其他文化,使苗鼓文化在发展中传承。

保留苗族特色文化的措施

保留苗族特色文化的措施

保留苗族特色文化的措施苗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其独特的文化传统深受人们的喜爱。

为了保护和传承苗族特色文化,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确保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

首先,教育是保留苗族特色文化的关键。

在学校教育中,应该加强对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宣传,让学生们了解苗族的语言、服饰、传统习俗等,培养对苗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同时,应该在学校开设苗族文化课程,邀请苗族长者和文化传承人传授苗族传统技艺和知识,让学生们在校园里就能感受到苗族文化的魅力。

其次,加强对苗族语言的保护和传承。

苗族语言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外来语言的冲击和现代化的影响,苗族语言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因此,需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开展语言保护工作,鼓励苗族人民使用自己的语言,同时在学校和社区开展苗族语言的教学和宣传工作,让苗族语言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

此外,保护和传承苗族传统习俗也是非常重要的。

苗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如苗年、吃新节、跳芦笙等,这些习俗不仅是苗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因此,需要通过举办文化节、民俗展示等活动,让苗族传统习俗得到传承和弘扬,同时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让苗族文化得以传播和发展。

另外,加强对苗族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也是至关重要的。

苗族手工艺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如苗族刺绣、银饰、竹编等,这些手工艺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苗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需要通过设立手工艺品展览、传统手工艺品比赛等活动,让苗族手工艺得到传承和发展,同时鼓励年轻人学习和传承这些传统手工艺,保护苗族手工艺的独特魅力。

最后,加强对苗族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是非常重要的。

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如苗族古寨、古桥、古祠堂等,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苗族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需要通过加强对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缮工作,让这些古老的建筑得以保存和传承,同时开展苗族历史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教育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苗族的历史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路径探究——以湘西苗族民歌进校园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路径探究——以湘西苗族民歌进校园为例

I Yi Jiao Lun Tan*艺教论坛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路径探究—以湘西苗族民歌进校园为例杨慧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摘要:本文以湘西苗族名歌进校园为切入点,阐述了湘西苗族民歌的传承现状及在传承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挖掘和展现湘西苗歌中独特的传统色彩和乡土气息的艺术魅力,肯定湘西苗歌的教育传承价值,探索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湘西苗族民歌的教育传承路径。

关键词:湘西苗族民歌传承价值教育路径校园文化中图分类号:J6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9-0089-03学习苗歌要从孩子抓起,让他们有机会亲近母语,回归传统,有利于坚守民族的特征,延续民族文化的血脉。

学校教育对于传承的载体而言,具有巨大空间,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学校是非遗传承的重要阵地,学生是非遗传承的有生力量。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西苗族民歌进校园等活动,其目的就是要让青少年在感知、体验中了解传统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热爱家乡文化的热情,提供“传”的人和培养“承”的人,把传承做到实处,为今后的湘西苗族民歌进校园及活态化传承步入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一、湘西苗族民歌独特的艺术魅力与价值湘西苗族民歌是湘西民间歌谣中的一种,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苗歌反映了苗族的风俗习惯、历史人文、伦理和信仰,大多数都是即兴创作的,根据中心思想,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加工表演出来,湘西苗族民歌只有通过歌声吟唱才能达到尽善尽美的状态。

苗歌的这种传承方式也间接的保存了“口述传统”这一文化特征,苗歌展露出了其特殊地位及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苗族人民的喜爱。

正是由于当今苗族社会有着显著的魅力和传播力以及无法取代的宣传力,所以苗歌从只能依靠口传心授的模式发展到今天被大众熟知。

湘西苗族人民通过唱苗歌的交流方式来传达彼此情感、理想与愿望,对促进苗族人民生产劳动、政治、文艺、生活等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2020年初,太平镇广播站站长陈生爱为了能更好的对疫情防控知识进行宣传和群防群治,他找来了陈千钧(国家级非物质遗传文化代表性传承人)及他的学生一起录制山歌,他们用苗歌的形式唱出来,陈生爱就用录音笔录制。

苗绣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

苗绣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

苗绣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

苗绣是中国苗族民间手工艺品之一,是苗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然而,由于现代生活的变迁和时代发展的冲击,苗绣逐渐被边缘化,年轻一代对苗绣的了解和认识相对较少。

为了保护和传承苗绣文化,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体验苗绣文化,有必要引入苗绣文化进校园。

二、项目目标1.传承苗绣文化,保护苗族传统手工艺;2.提高学生对苗绣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4.促进校园文化多元发展,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三、项目实施方案1.组织苗绣文化讲座与展览在校园中组织苗绣文化专题讲座与展览,邀请苗绣艺术家或专家来校园讲解苗绣文化的来历、技艺和特点,展示苗绣作品,向学生介绍苗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风采。

通过直观的展示和亲身的体验,让学生感受苗绣的美丽和独特之处,激发学生对苗绣的兴趣和热爱。

2.开设苗绣手工课程在校园中开设苗绣手工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苗绣作品。

课程可以包括基础的苗绣技巧教学,如针法、线法、刺绣等,也可以设计创新的苗绣风格和主题,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制作出个性化的苗绣作品。

通过手工制作过程,让学生感受到苗绣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举办苗绣文化体验活动在校园内举办苗绣文化体验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苗绣文化展览,参与苗绣文化展示和表演。

学生可以观摩苗绣作品,了解苗族绣品的制作过程和技巧,也可以学习苗绣舞蹈和歌曲,感受苗族文化的魅力。

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深化学生对苗绣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对苗绣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意识。

四、项目预期效果1.学生对苗绣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得到提升,增加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得到培养和提高,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3.校园文化多样化,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加学生的文化自信;4.苗绣文化得到传承和保护,增强苗族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浅谈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苗族文化的有效融入

浅谈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苗族文化的有效融入

浅谈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苗族文化的有效融入苗族,是我国十六个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中国的南方地区,主要聚居在贵州、云南、四川、湖南等地。

苗族具有独特的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服饰习俗、建筑风格等诸多方面的文化特点。

苗族的传统手工艺术更是独具一格,如蜡染、刺绣、银饰等,都体现了苗族深厚的艺术底蕴。

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美术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将苗族文化融入进去,让学生们有机会接触和了解苗族的传统艺术。

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苗族的传统手工艺术,如蜡染、刺绣等。

可以让学生们观看苗族传统手工艺人的工艺制作过程,了解其制作工艺和艺术特点。

也可以邀请苗族手工艺人到学校进行技艺演示和交流,让学生们亲自体验和参与其中。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不仅能够了解苗族的传统手工艺术,还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化魅力,从而增进对苗族文化的兴趣和认知。

在美术课堂的教学内容中,可以适当地设置一些苗族文化相关的主题,让学生们在绘画创作中融入苗族文化元素。

可以让学生们以苗族传统服饰、建筑风格、民间传说等为题材,进行创作。

在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苗族文化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苗族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热情。

也可以组织学生们到苗族居住地进行写生创作,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苗族的文化氛围,丰富创作的内涵和深度。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创作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苗族文化,增进对苗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在美术教学中,也可以利用一些现代化的手段,将苗族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展示。

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苗族文化的图片、音频、视频资源,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观摩和学习。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方便学生们进行学习和了解,还可以使苗族文化资源得到更好的传播和保护。

苗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深的文化内涵。

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美术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将苗族文化融入进去,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传承苗族民间文化的实施方案

传承苗族民间文化的实施方案

传承苗族民间文化的实施方案首先,在教育方面,可以加强苗族文化的教育和研究。

建立苗族文化研究中心,开设苗族文化专业课程,并鼓励学生深入了解苗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同时,加强苗族文化师资队伍的培养,组织专家学者和传承人对苗族学生进行苗族语言、传统音乐、绘画、编织等方面的培训,使他们成为苗族文化的传承者和推广者。

其次,在保护方面,应加强对苗族传统村落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修缮和保护苗族传统建筑、石板路、土司府堂等重要文化景点,确保它们的完整性和原始性。

加强对苗族传统村寨的保护,保护传统的苗寨建筑、村规民约、祭祀活动等。

同时,建立苗族传统知识库,记录和整理苗族传统的口头文学、歌谣、神话和传说等,确保苗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完整性。

第三,在宣传方面,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宣传和推广苗族传统文化。

在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上开设专栏,介绍苗族传统文化的历史、特点、发展和现状。

举办苗族传统文化展览和表演,展示苗族织锦、鼓舞、龙船等传统文化艺术形式。

开展苗族传统文化节,邀请苗族传统文化的代表性表演队和艺术家,进行苗族歌舞、乐器演奏、剪纸等活动,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

第四,在挖掘方面,可以开展苗族传统文化的调查和研究工作,挖掘苗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通过走访苗族老人、采访苗族传统技艺传承人,了解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等。

同时,关注苗族传统医药、苗绣、苗银器等传统工艺,挖掘和保护这些传统技艺。

将挖掘到的苗族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整理和归纳,编纂苗族传统文化的文献资料和出版物,让更多的人了解苗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最后,在培训方面,应加强对苗族传统文化的培训和传承。

组织苗族传统音乐、舞蹈、编织、剪纸等技艺的培训班,培养更多的苗族传统文化传承人。

鼓励他们在苗族传统村寨进行传统文化展演和培训活动,将传统文化技艺传承给更多的苗族青年和下一代。

总之,传承苗族民间文化需要从教育、保护、宣传、挖掘和培训等多个方面入手,通过这些措施来加强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使苗族文化在当代社会得到发展和传承。

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

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

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
近年来,随着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视和弘扬,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

通过开展苗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和传承苗族文化,还可以促进校园文化多元化,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为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首先,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需要注重活动形式的多样性。

在过去的工作中,我们发现通过举办苗族传统服饰展示、苗族舞蹈表演、苗族手工艺制作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参与,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苗族文化,还可以让他们在参与中感受到苗族文化的魅力。

其次,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需要注重与学校教学内容的结合。

我们在工作中发现,将苗族文化与学校的课程内容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

比如,在语文课上讲授苗族的传统诗歌,在历史课上介绍苗族的发展历史,在美术课上学习苗族的传统绘画等等。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苗族文化的了解,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

最后,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需要注重持续性和深入性。

我们发现,单一的一次活动很难让学生对苗族文化产生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持续不断地开展各种形式的苗族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学生在多次参与中逐渐深入了解苗族文化,增强对苗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总的来说,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是一项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

通过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创新,我们相信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会越来越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苗族传统文化中的学校教育论文

苗族传统文化中的学校教育论文

苗族传统文化中的学校教育论文(一)开发乡土教材所谓乡土教材,是指由民族地方具有一定民间文化专长和社会影响力的人组成编写教材领导小组,在具体分析本地区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之基础上,针对当地特定的学生群体,在国家教育目标指导下编制和实施的教材体系。

乡土教材是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将乡土教材引入学校课程,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本土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20世纪50年代,在中央苗族调查组的关心和协助下,通过培训学习掌握了苗族语言文字的干部,用苗族文字收集整理了大量的苗族民间文字资料。

改革开放后,贵州苗族地区的苗族干部和苗族文化工作者为了普及苗族文化,用苗族文字实行书面创作,编写整理了很多苗族书籍和教材。

其中苗族书籍有《张秀梅之歌》、《苗族酒歌》、《苗族古歌古词》、《开亲歌》、《噶百福歌》、《情歌》、《生命知识》、《植物栽培》、《理词》、《豆纽》、《十路酒歌》、《十二路苗族大歌》、《神词》、《施秉民族文学集》、《苗族理歌理词》等。

改革开放至二十世纪末公开出版的黔东苗文教材和工具书累计12种481,000册,其中《六年制苗汉双语文教学课本》l~7册,苗语《语文》l~3册,《数学》l~2册,《自然》l册,计30万册,黔东苗文扫盲课本2种,《苗文学习》l~4册,累计印发154,000册,《苗汉词典》、《汉苗词典》、《苗语俗语小词典》、《苗语语法》、《黔东苗语基础知识》等工具书共计27,000册。

此外,黔东南各县(市)也自编自印了很多乡土教材,如凯里市自印自编的《小学苗文课本》、《苗语语音》、《苗汉词汇》,台江县自印自编的《生词生字苗汉对译教学参考书》,施秉县自印自编的《苗语课本》、《六年制小学苗汉语文课本》(第一、二册)、《读苗文》、《苗文助读》、《苗文课本》等等。

利用乡土教材实行苗族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增进苗族青少年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理解,有利于苗族文化主体的自觉生成。

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

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

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自从我校引入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以来,学校的文化氛围变得更加多元化,学生们对苗族文化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不仅举办了一系列的苗族文化活动,还邀请了苗族文化专家来校进行讲座,让学生们更加全面地了解苗族文化。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苗族文化对于学生们的影响,也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和收获。

首先,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让学生们更加了解多元文化。

通过举办苗族传统舞蹈比赛、苗族服饰展示等活动,学生们不仅能够欣赏到苗族文化的魅力,还能够了解到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

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还能够拓宽他们的视野,让他们更加包容和理解不同文化。

其次,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激发了学生们对苗族文化的兴趣。

在苗族文化专家的讲座中,学生们积极提问,表达了对苗族文化的好奇和向往。

许多学生表示,他们希望能够有机会亲身体验苗族文化,了解更多关于苗族的故事和传统。

这种对于文化的好奇和向往,让学生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的文化活动中,也促进了他们对苗族文化的深入了解。

最后,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也促进了学生们的文化交流和合作意识。

在苗族文化活动中,学生们需要团队合作,共同策划和组织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不同的观点,更好地与他人合作。

这种文化交流和合作意识,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们的团队合作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包容和沟通能力。

总的来说,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为学校的文化建设增添了新的活力,让学生们更加了解多元文化,激发了他们对苗族文化的兴趣,促进了他们的文化交流和合作意识。

希望学校能够继续举办更多的苗族文化活动,让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

浅谈苗族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合集5篇]

浅谈苗族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合集5篇]

浅谈苗族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合集5篇]第一篇:浅谈苗族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浅谈苗族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苗族传统文化是本民族的根基和特征的体现,是苗族内部认同、外部区别的标志。

苗族传统文化是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传统文化主要包含苗族语言、民间文学、民间曲艺、民间歌谣、服饰、民间舞蹈、绘画、刺绣、社交礼仪、民间体育、民间音乐、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苗族节日、苗族习俗、民间活动等等诸多方面。

自古以来,苗族人民采取言传身教的方式对晚辈进行施教,代代相传,从而使苗族传统文化得到传承,既保护了苗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守护了苗族的精神家园。

在现代化突飞猛进的今天,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了空前的挑战。

积淀厚重、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独特、异彩纷呈的苗族传统文化面临冲击、淡化、失传的状况触目惊心,令人担忧。

如何保护、传承苗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苗族传统文化走向失传已经出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着装苗族服饰的人越来越少。

在雷山县,苗族村寨除妇女们着苗族服装外,男子都基本已改装,不少外出务工回村后的青年人还穿上了西装。

除西江民族小学65%的学生仍着苗族服装外,雷山民族中学、雷山民族职业技术学校、西江中学、大塘民校、望丰民校、达地民校、方祥民校等以苗族学生为主体的青少年也不着苗族服装了,所有苗族村寨学校的学生都已改着装了。

2.苗族民间歌舞及乐器正在逐渐失传状况已显现出来。

例如西江千户苗寨自古就有“歌舞海洋”之称。

婉转的“情歌”,以悠扬清脆的芦笙曲,构成苗族歌之海的主旋律,那刚劲有力的“木鼓舞”,庄重肃穆的“铜鼓舞”,婀娜多姿的芦笙舞。

昔日那里的苗族男女老少人人能歌善舞,而现在能唱苗歌、会吹芦笙的人越来越少,甚至不少的苗族村寨除了欢庆活动、迎接来宾外,平时根本听不到唱苗歌和芦笙声了。

3.苗族姑娘能刺绣的已不多见。

七八岁的幼女就开始投师学艺,向奶奶、外婆、妈妈或姐姐学绣花、挑花、剪纸艺工艺,女孩心灵手巧,长大后个个是绣花能手。

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

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

苗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背景介绍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特色。

为了促进民族团结和多元文化的交流,我校决定开展“苗族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让广大师生更深入地了解苗族文化,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与友谊。

活动安排本次“苗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包括苗族文化展览、苗族民歌演唱、苗族手工制作、苗族服饰展示等多个环节。

其中,苗族文化展览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展览内容涵盖了苗族的历史、风俗习惯、传统音乐舞蹈、传统乐器等方面。

此外,我们还请来了苗族的老师和艺术团队,他们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苗族民歌演唱,独特的苗族音乐为现场观众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和感动。

活动效果通过本次“苗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我们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效:1. 加深对苗族文化的了解通过苗族文化展览、苗族民歌演唱等环节,同学们对苗族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他们了解到苗族的历史发展、风俗习惯、传统音乐舞蹈等方面,增进了对苗族文化的认知和尊重。

2. 促进校园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活动中,我们邀请了苗族的老师和艺术团队,他们与我们的学生进行了互动交流。

同学们通过与苗族老师和艺术家的接触,了解到了苗族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

这不仅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多样性,也增强了不同族群之间的友谊和理解。

3. 激发同学们的艺术兴趣和创造力在苗族手工制作、苗族服饰展示等环节中,同学们亲自动手制作苗族传统手工艺品,了解苗族传统服饰的制作工艺。

这不仅培养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也让他们对苗族文化充满兴趣,激发了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反思与改进尽管本次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 宣传不充分在活动前期,我们的宣传工作不够全面和到位,导致不少同学对活动的了解不够,影响了他们的参与积极性。

今后在宣传上要做好工作,充分利用校园媒体、社交网络等渠道,提前做好宣传工作,以吸引更多同学积极参与。

2. 活动规划欠缺针对性活动的规划内容过于广泛,有些环节与苗族文化的直接关联不大,影响了活动的专业性和深入性。

民族文化在校园中的融入方式

民族文化在校园中的融入方式

民族文化在校园中的融入方式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精神财富,它涵盖了语言、艺术、风俗、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将民族文化融入校园,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在校园中有效地融入民族文化呢?首先,可以通过课程设置来融入民族文化。

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民族文化课程,系统地介绍民族的历史、地理、风俗、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比如,在历史课中,可以增加民族发展历程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本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兴衰荣辱;在地理课上,可以讲解民族聚居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在艺术课中,安排民族音乐、舞蹈、绘画、手工艺等的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民族艺术的魅力。

同时,将民族文化融入语文、思想品德等基础课程也是十分必要的。

在语文教材中,可以选入更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如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诗词歌赋等,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民族语言的优美和丰富内涵。

思想品德课则可以通过讲述民族英雄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精神。

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也是融入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组织民族文化节,在特定的时间集中展示各种民族文化元素。

例如举办民族歌舞表演,让学生穿上民族服装,在欢快的节奏中展现民族舞蹈的独特韵味;举办民族美食节,让学生品尝不同民族的特色美食,了解美食背后的文化内涵。

还可以组织民族手工艺品制作活动,如剪纸、刺绣、编织等,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民族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

此外,校园环境的营造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校可以在校园内设置民族文化展示区,展示民族服饰、乐器、工艺品等,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就能接触到民族文化的实物。

校园的墙壁、走廊可以装饰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壁画、书法作品,营造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于民族文化的融入至关重要。

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引导者,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丰富的民族文化知识和强烈的文化传承意识,才能更好地将民族文化传授给学生。

浅谈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苗族文化的有效融入

浅谈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苗族文化的有效融入

浅谈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苗族文化的有效融入随着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苗族文化作为中国独有的民族文化之一,也需要被加以重视和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以使学生成为有一定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人。

一、苗族文化的传承与历史背景苗族是中国传统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区。

苗族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苗族文化主要包括服饰、音乐、舞蹈等方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发型和服饰。

苗族女性喜欢戴银质头饰,后背还有飘带,鞋子也是红色的,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二、通过讲解苗族文化来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苗族文化的历史背景、传统民俗、服饰特点等方面,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苗族女性的发型,让学生了解到“螺旋发饰”、“角饰”等特别的发型,再通过图片展示和视频演示等方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苗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三、通过美术作品体现苗族文化特点在美术课程中,通过创作美术作品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苗族文化的特点,并且将其融入到作品设计之中。

例如,通过制作苗族风格的服饰模型来体现苗族服饰的特点,或者用画笔勾勒出苗族发饰的特殊形状。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亲身体验苗族文化魅力,有更深刻的记忆。

四、通过苗族文化展览来传播苗族文化在班级、学校进行苗族文化展览,将苗族文化与美术创作结合起来,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和教师了解苗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多元文化受益。

展览可以由学生们自己设计和制作展板,并在展板上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苗族文化的精髓。

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苗族文化的记忆,同时能够提升学生的展示能力和自信心。

综上所述,将苗族文化融入高中美术课程中,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还有助于宣传和传承苗族文化,对于保护多样性文化、维护国家统一和文化传承、发展乡村旅游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

浅谈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苗族文化的有效融入

浅谈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苗族文化的有效融入

浅谈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苗族文化的有效融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交融,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艺术表现方式,而是更加注重文化的融合和创新。

在中国,苗族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传统的民族,他们的风俗习惯、服饰、建筑等方面都有独特的魅力。

如何在高中美术课堂中有效地将苗族文化融入教学,成为了当前美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苗族文化的特点、融入美术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广大美术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苗族文化的特点。

苗族是中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等地。

他们独特的服饰、民居、传统手工艺等都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女性以长发盘起、身着青布长裙和银饰为标志,他们的服饰多以刺绣、镶花、缝补等手工艺为主,色彩鲜艳,图案华丽。

苗族房屋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屋顶上覆盖着石板或竹片,外立面常常以图案和壁画作装饰。

苗族还有独特的传统手工艺,如银饰、刺绣、木雕等,这些手工艺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苗族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处瑰宝。

如何在高中美术课堂中有效地将苗族文化融入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和多媒体展示,介绍苗族文化的起源、发展、特点和艺术特色,让学生对苗族文化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可以通过学生参观苗族风情村或相关展览,让学生亲身感受苗族文化的魅力。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写生或创作,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更好地表达对苗族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可以在美术课中设置专门的苗族文化艺术创作项目,如刺绣、竹编、银饰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苗族文化的魅力,并通过作品展览、交流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分享这些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艺术作品。

融入苗族文化对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的效果。

融入苗族文化可以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让他们从多元文化的角度去审视和欣赏艺术作品。

融入苗族文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主动地获取和消化艺术文化的营养。

浅谈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苗族文化的有效融入

浅谈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苗族文化的有效融入

浅谈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苗族文化的有效融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现象也日益增多。

而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苗族文化的融入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在艺术教育中,如何有效地将苗族文化融入美术课堂教学,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感知苗族传统文化,成为了当前美术教育工作者共同面临的问题。

本文将试图探讨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将苗族文化有效融入,以此激发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好奇和热爱。

一、了解苗族文化,开拓学生的视野苗族是中国一支古老的民族,他们保存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

在苗族的传统文化中,多彩的服饰、绚丽的刺绣、独特的建筑和民间艺术等都是极具特色的。

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对苗族文化了解甚少,甚至可能存在一些误解。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首先要通过图片、文献、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来向学生介绍苗族的传统文化,让学生真正了解苗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样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好奇心。

二、创设符合苗族风情的教学环境在高中美术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图片、实物、音乐等,创设符合苗族风情的教学环境。

可以在教室内挂上苗族传统服饰的图片,或让学生欣赏苗族传统音乐,或者让学生观察苗族传统建筑的特点。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苗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学生对于苗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三、结合苗族文化开展教学设计在美术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苗族传统文化开展各种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创作中更好地领会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中国画课上,可以让学生学习苗绣,让他们在画作中融入苗族刺绣的元素;在绘画课上,可以邀请苗族的艺人来现场示范,让学生们观摩并模仿其技艺。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苗族传统文化,同时也能够锻炼他们的绘画技巧。

四、开展苗族文化主题的课外活动除了课堂教学外,美术教育工作者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种与苗族文化相关的课外活动来促进学生对苗族文化的认知。

可以组织学生走进苗寨,亲身体验苗族的传统文化,感受苗族的风土人情;也可以组织学生到美术馆欣赏苗族文化艺术品,让学生对苗族传统文化有更直观的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苗族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苗族传统文化是本民族的根基和特征的体现,是苗族内部认同、外部区别的标志。

苗族传统文化是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传统文化主要包含苗族语言、民间文学、民间曲艺、民间歌谣、服饰、民间舞蹈、绘画、刺绣、社交礼仪、民间体育、民间音乐、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苗族节日、苗族习俗、民间活动等等诸多方面。

自古以来,苗族人民采取言传身教的方式对晚辈进行施教,代代相传,从而使苗族传统文化得到传承,既保护了苗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守护了苗族的精神家园。

在现代化突飞猛进的今天,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了空前的挑战。

积淀厚重、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独特、异彩纷呈的苗族传统文化面临冲击、淡化、失传的状况触目惊心,令人担忧。

如何保护、传承苗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苗族传统文化走向失传已经出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着装苗族服饰的人越来越少。

在雷山县,苗族村寨除妇女们着苗族服装外,男子都基本已改装,不少外出务工回村后的青年人还穿上了西装。

除西江民族小学65%的学生仍着苗族服装外,雷山民族中学、雷山民族职业技术学校、西江中学、大塘民校、望丰民校、达地民校、方祥民校等以苗族学生为主体的青少年也不着苗族服装了,所有苗族村寨学校的学生都已改着装了。

2.苗族民间歌舞及乐器正在逐渐失传状况已显现出来。

例如西江千户苗寨自古就有“歌舞海洋”之称。

婉转的“情歌”,以悠扬清脆的芦笙曲,构成苗族歌之海的主旋律,那刚劲有力的“木鼓舞”,庄重肃穆的“铜鼓舞”,婀娜多姿的芦笙舞。

昔日那里的苗族男女老少人人能歌善舞,而现在能唱苗歌、会吹芦笙的人越来越少,甚至不少的苗族村寨除了欢庆活动、迎接来宾外,平时根本听不到唱苗歌和芦笙声了。

3.苗族姑娘能刺绣的已不多见。

七八岁的幼女就开始投师学艺,向奶奶、外婆、妈妈或姐姐学绣花、挑花、剪纸艺工艺,女孩心灵手巧,长大后个个是绣花能手。

可现在苗族村寨的少女能绣花的已不多见。

4.苗族文化重要载体的苗语已开始发生变化。

雷山苗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4%,调查表明,1990年以前操苗语的苗族村寨为100%,2000年为95%,到2005年降到90%,这方面青少年尤为突出,这与目前苗族村寨农民文化结构发生变化有直接关系,有文化的一代父母也越来越多,他们为了让子女接受早期汉文化教育,为未来学好汉文化知识打下基础,所以从幼儿起便教子女说汉语。

杂居的民族村寨,操苗语的人也越来越少,这些是造成苗语在苗族村寨流失的主要原因。

5.相当部分的苗族山寨吊脚楼结构已遭改变。

苗族山寨的吊脚楼建筑营造技艺以其古朴典雅、古香古色的独特景观,直观地展现了独具特色的苗族文化。

近年来,由于受城镇化建设的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和污染、外来文化的变化及侵袭等因素,致使部分村寨的民居改成了砖木结构楼房,那些砖木结构、钢筋水泥的建筑补缀在苗家吊脚楼的村寨上,实在令人心忧。

6.苗族民间体育也潜藏消亡的危机。

苗族民间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一部分,这些独具风土人情的多姿多彩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丰富着苗族人民的文化生活。

苗族生活在特殊的自然环境里,造就了多彩的传统体育,这些民间体育活动多与生产和生存相关,民间体育有一定的群众性、娱乐性、竞技性,具有因地制宜、不拘形式和就地取材的特点。

苗族民间体育登山、摔跤、斗牛、爬树、扭扁担、扳手劲、摆秋、踢毽子、坐翘板、射箭、斗鸟、钓鱼、打格罗、骑雪马、游泳、投石、爬绳、跳棒、跑步、玩弹弓、翻跟斗等。

如今除只有少数苗族村寨开展这些项目活动较为广泛外,多数面临失传。

7.在苗族聚居区开展的苗文教学断断续续,特别是苗文推广工作很难开展,而且开展“苗-汉双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用苗语作辅导学好汉语。

从实际来看,学校教育对苗族传统文化的漠视阻塞了青少年学习的渠道。

现在的学校教育是以汉语为载体,以汉文化为背景的教育,这种教育从根本上忽视了民族文化多样性和思维多样性的基本规律。

无论是普通教育或是职业教育现行的教材中,基本上没有关于乡土知识的内容,更没有民族民间的历史文化知识。

其结果是,青少年们基本上学不到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由于没有本民族的文化背景作支撑,汉文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到头还是很难学好。

8.打工潮的兴起,制约了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活动的开展。

每年全县约有五六千名农民外出务工,他们虽然增加了经济收入,改善了生活条件,便对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许多苗族村寨传统节日也逐渐冷清,有的本应由青壮年承担的活动项目不得已而只能靠五六十岁以上的人担当。

有的地方虽然有传统文化活动,但青壮年已外出,他们失去了学习机会,有的地方甚至由于无人参与而无法举办各种民间民俗活动。

为保护和传承苗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和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国家关于做好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精神和《贵州省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以及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关于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的基本要求,为使苗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工作:1.切实提高对保护和传承苗族传统文化及其进校园的重要性的认识。

苗族传统文化遗产在历史、艺术、社会、经济、人类学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苗族文化,是对人类文明的历史性贡献;要充分认识到苗族文化目前所处的困境,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历史责任感,提高保护、传承、开展苗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是尊重民族感情、维护民族团结基本国策提出的政治要求,认真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学校是传播文化的重要阵地。

青少年是承上启下的一代,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对他们加强民族文化教育,使民族文化后继有人,是我国各民族和睦友好,共同繁荣的根本要求。

在中小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开展苗族传统文化教育是做好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

2.要把苗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职业学校和中小学教育内容。

将这些喜闻乐见的苗族民间音乐、绘画、舞蹈、体育、文学、传统手工艺等引进教学课堂活动中来,使中小学生和职业学校的学生能够从小受到苗族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了解和掌握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技能,培养热爱他们自己的民族。

开展苗族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时,要注重民族法律、法规教育,把苗族文化教育与民族法律法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民族平等观念,加强民族团结意识,把学生培养成为品质优良、胸襟宽阔、多才多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继续实施“双语”教学工作。

20世纪80年代雷山县曾经开展过“苗汉”双语教学,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师资缺乏等原因,此项工作未能坚持开展下来。

目前首先要想办法解决师资问题,继续在有条件的学校实施“双语”教学,并逐步提前到学前教育阶段,让苗族学生既能在日常生活中用本民族语言交流,又能用普通话顺利地完成学业。

在制定教师培养培训计划时,要把对“双语”教师的要求作为重点来考虑,制定长期的培养培训计划。

要组织力量对“双语”教学进行专门研究,不断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4.要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苗族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

在开设苗族文化课程时,要坚持传统文化教育形式灵活多样,使之生动有序。

要结合课外活动,开展各种兴趣小组、劳动技术教育、综合实践等。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苗族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进行施教,把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青少年学习和掌握本民族文化的本领,增强他们弘扬和传承苗族传统文化的自尊心。

实践证明,开展苗族文化教育,创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非常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应鼓励学生说苗语、唱苗歌、吹芦笙、开展民间体育活动、着苗装。

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应考虑苗族文化的融入与参与;每所学校都要组建民族文艺表演队,大型学校可以组建2个以上各具特色的民族文艺队。

特别是巴拉河沿线及雷公山旅游景区景点的中小学校各职业学校都应组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艺表演队,加强具有苗族传统文化特色节目的挖掘和编排。

这样既丰富了苗族文化教育教学内容,又为开展苗族文化旅游增添了光彩,起到直接为旅游业服务的作用。

这样做不但强化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而且对苗族文化旅游的开发必将产生深远影响,从而实现对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与发扬,为民族旅游的发展提供可靠、丰富的资源保障。

每年由文化、教育、民族事务、旅游、共青团等部门组织全县中小学和职业学校进行1次苗族传统文化进课堂交流、研讨,开展职业学校、中小学苗族传统文化表演比赛活动。

积极组织学校的民族文艺表演队参加县内外的各种文艺演出活动,要多方位宣传雷山丰富多彩的苗族传统文化,进一步促进全县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开展。

对在宣传、弘扬、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工作表现突出的中小学校或个人,县委、政府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发挥苗族传统文化在学校的主阵地作用。

5.为开展苗族文化教育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首先要建立保障机制。

教育部门应组织力量编写苗族文化课所需的教材,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要改变应试教育一统天下的局面。

民族地区的职业学校及普通中小学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必须有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要从经费、教材、师资等方面(可以聘请民间歌师、艺人和能工巧匠等方式解决师资问题),为民族文化教育创造必要条件,为保证开设苗族文化教育课达到预期效果,应将其作为教育教学评估评体系的内容之一和考核校长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之一。

要改变过去搭建苗族语言是通向学习汉语桥梁的弊端。

要坚持尊重和保障苗族学生使用本民族语言接受教育的权利。

对于报考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考生,可用少数民族语言成绩取代或部分取代外语成绩。

高等院校录取少数民族学生加分办法,可以考虑作适当调整,不能一刀切。

对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少数民族地区考生给予较大的政策倾斜。

可对少数民族考生加试民族文化知识、技艺的考试和考核,并依据成绩划分不同的加分档次,借此形成民族文化进学校的激励机制,同时也是让民族文化在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小学占有一席之地。

苗族文化作为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必须与其他学科一样对待,同样进行考试、考核评定成绩。

6.加强领导,落实措施,明确职责,确保苗族文化教育工作得以实施。

按照《贵州省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条例》所规定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实行保护为主,合理开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形成合力”的工作原则,确保传统文化进学校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成立苗族文化进学校工作领导小组,县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抓出成效。

认真制定实施工作方案,精心组织实施,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

所谓“政府主导”,是因为文化建设属于政府的三大建设即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中的一项,也是政府的重要职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