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地区满族的来源
大连历史简介(二)2024
大连历史简介(二)引言概述:大连,位于中国辽宁省,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港口城市。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大连经历了丰富多彩的历史变迁。
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大连历史的简要介绍。
主要分为五个大点,包括:明清时期的重要节点、俄国扎根大连、日本殖民统治时期、解放初期的大连重建、以及近现代大连的发展。
通过梳理这些关键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变革,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大连的历史演变。
正文:一、明清时期的重要节点:1. 大连作为渔村的起源:大连原本是一个小渔村,渔业一直是当地居民的主要生计来源。
2. 筑垒防御:明代后期,为了防止外族入侵,明朝开始在大连地区修筑了一系列防御设施,大连逐渐成为中国北方的重要军事据点。
3. 正式被称为大连:清朝初年,大连正式被命名为“大连”,并成为辽东半岛的重要城镇。
4. 对外开放的起点:在清朝时期,大连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开始与西方国家进行经济交流。
5. 创办机器制造业:晚清时期,大连引入西方的先进机器制造业,成立了大连新春机器制造厂,为大连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二、俄国扎根大连:1. 俄国租界的建立:19世纪末,俄国租赁了大连湾一带地区,建立了大连租界。
俄国人开始在大连建设港口、铁路和城市基础设施。
2. 重要的港口城市:俄国的介入使得大连成为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大连的经济和交通发展迅速。
3. 文化交融:俄国在大连租界建立了大量教堂、学校和文化机构,促进了中俄两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4. 重要的工业基地:俄国在大连租界建立了纺织、造船等工业企业,为大连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5. 被日本占领:由于俄日战争的爆发,俄国失去对大连的控制,大连随后被日本占领。
三、日本殖民统治时期:1. 日本的殖民政策:日本占领大连后,实施了殖民统治政策,致力于推动大连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2. 大连发展迅猛:随着日本的投资和引进,大连的工业迅猛发展,成为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殖民城市之一。
3. 重要的军事基地:日本在大连建设了大量军事设施,将大连打造为日本在东北地区的重要军事基地。
东北地区胶辽官话重要研究成果——专著《大连方言语音研究》评介
040《名家名作》·评论汉语方言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从扬雄的名著《方言》发端,晋郭璞注《方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此后,历代文人对方言也都有一些零星的记录,至明清时期,汉语方言的研究更是如火如荼,各种韵书、韵图纷至沓来。
20世纪以来,以赵元任为代表的现代语言学家开创了汉语方言调查研究新范式,随之兴起我国调查研究汉语方言之风。
在汉语方言中,胶辽官话以其独特的地理分布和特性深受学术界的重视,它主要分布在山东省的胶东半岛和辽宁省的辽东半岛。
此外,在黑龙江的虎林和抚远,也分布着两个胶辽官话的方言岛。
李荣先生根据古入声字的演变特点首次将胶辽官话立为官话方言中的一个区,其基本特点是“古清入字今读上声”,在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此翻开了胶辽官话研究的新篇章。
近年来,在诸多学者的辛勤耕耘下,胶辽官话的研究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尤其是随着辽东地区方言研究的不断深入,胶辽官话的研究呈现出崭新的局面。
罗福腾的《胶辽官话研究》是首篇专门以分布在辽宁、山东两省的胶辽官话为研究对象,从胶辽官话的特点、地域分布以及相关移民材料等方面,全面而又深入地探讨胶辽官话的形成。
对于辽东地区胶辽官话的形成,罗福腾认为是清朝山东人从山东半岛迁入辽东半岛后,把胶东话带到辽东半岛而形成的。
辽东半岛的移民主要来自山东登州府和莱州府,迁入时间集中于清代早期和中期。
胶东移民的方言奠定了大连、丹东、营口方言的基础;清代后期和民国年间,山东登州府、莱州府、青州府移民和辽东半岛二次搬迁的山东人口涌向辽宁东部、吉林南部地区,奠定了桓仁、宽甸、通化、白山、长白、临江、抚松等方言的基础。
钱曾怡、张树铮两位先生也认为辽东的胶辽官话是山东人口大量往东北地区移民的结果,是胶东地区的胶辽官话跨海北渡的结果。
移民说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辽东半岛与胶东半岛方言的渊源关系,但就大连方言而言,以近代北京官话(对北京官话区的界定与张世方一致,也包括东北官话,下文不再赘述)为背景的辽东方言在胶辽官话形成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不能忽略。
满族介绍
八 旗 铠 甲
八 旗 铠 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语言文字
满族人初无文字,受契丹政权节制初期亦鲜通契丹语文。金
代女真文缺少格助词,也不能表示动词词尾变化,长期以来 只能用于书写官方公文,根本不能表达口语,加之教学难度 大,到16世纪初就逐渐失传了。 目前,除一些语言学者和东北地区部分村落的满族老人之外, 满族人通用汉语。满洲贵族所自创的满文是根据蒙古文字母 略加修改而成的,在新疆的锡伯族人还在使用锡伯文,并有 定期出版的锡伯文报纸,目前也有观点认为锡伯文就是满文 (祖先为融入华夏汉民族的鲜卑族)的一个变体,目前在故 宫研究满文档案的人大多数是锡伯族人。另外,满族姓氏已 经融入汉姓,如“爱新觉罗”改为“金”;“叶赫那拉”改 为“叶”、“那”“钱”等。
姓氏的转变
满族历史上的八大姓是佟佳氏、瓜尔佳氏、马佳氏、
索绰络氏、祁佳氏、富察氏、那拉氏、钮祜禄氏。 到辛亥革命以后,满族人都冠以汉字姓了。现代满 族的姓氏从历史上的八大姓基本冠以汉字姓为:佟、 关、马、索、齐、富、那、郎。 除了八大姓之外还有西林觉罗氏、伊尔根觉罗 氏,郭洛罗氏等等,当然最最尊贵的姓氏要数爱新 觉罗氏了 这些现代姓氏有的取其原来多音节姓氏中的第 一字为姓,或取数音节相切,取一近音的汉字为姓。 如瓜尔隹氏改姓关,索绰络氏改姓索,马隹氏改姓 马,舒穆禄氏改姓舒或徐,那拉氏改姓那等。也有 将原来姓氏译意为汉字取姓的,如巴颜氏改姓富, 因巴颜在满族语中有富有之意。皇族爱新觉罗氏改 姓金,因爱新在满语中是金子之意。
宰羊时,用大盆装些盐水接血,然后在开水锅内稍煮凝结 成血块,再将血块捣碎拌上血肠剁碎的羊油和洋葱末、盐、 姜粉、胡椒粉等调料后灌肠,扎紧捆实,放入锅中煮制即成。 切片乘热食用,味道浓香,油而不腻。
东北满族八大姓的演变及现在他们的姓氏
东北满族⼋⼤姓的演变及现在他们的姓⽒东北满族⼋⼤姓的演变及现在他们的姓⽒东北地区是满族的发祥地.现今仍是满族⼈民集居的地⽅。
在辽东诸多的满族姓⽒中,满族集居地⼈民通常将佟、关、马、索、赫、富、那、郎⼋个满族姓⽒,推崇为陈满洲著姓,同时⼜将其俗称谓“满洲⼋⼤姓”。
然⽽,现今俗称谓⼋⼤姓的清族著姓姓⽒,是⾃清代中期以后⾯冠⽤和改⽤的汉字姓。
⽽历史上,他们是⼥真⼈的直系后裔,是早期进⼊辽东地区的满族先世。
满族的姓⽒在历史长河中,演变频繁。
“满洲虽始有定性,后皆指名为姓”。
1辽东的满族⼋⼤姓⽒在近代冠、改汉字姓中,亦是如此如此。
《养吉斋丛录》记有“凡公私⽂牍,称名不举姓,⼈皆以其名之第⼀字称之,著姓然。
其命名或⽤满语,或⽤汉⽂.⽤汉⽂.准⽤⼆字,不准⽤三字,以其与满语混也。
”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清代中后期的满族各⽒族在冠⽤汉字姓与改⽤汉字姓过程中,出现了极不规范的趋势。
这种趋势的出现,连封建清王朝的最⾼统治者乾隆皇帝也易到震惊,不得不下达如下谕旨“⼋旗满洲、蒙古有姓⽒,乃历年既久,多有弃置本姓沿汉习者。
即如⽜呼纽⽒,或变称为郎姓,即使指上⼀字为称,亦当⽈⽜,岂可直呼为郎,同于汉姓乎?姓⽒者,乃满洲之根本,所关甚为紧要。
今若不整伤,因循之久,必将各本姓遗忘不复有知者。
”2然⽽,统治阶级的震惊与整饬,实际上并没有起到任何束缚满族各姓⽒冠汉字姓与改汉字姓的作⽤,甚⾄在皇室宗族内部,不规范的冠以汉字姓的事例也在出现。
清太祖努尔哈⾚胞弟舒尔哈齐的后裔,满姓为爱新觉罗⽒,但在这⼀时期,有⼀族⽀竟取汉字溥字为姓,⼀直沿⽤⾄今。
在这种不规范的冠⽤汉字姓与改⽤汉字姓的民族⽂化融合中辽东满洲⼋⼤姓也在上述前提下,分别由原来的满洲姓⽒分别冠⽤和改⽤了汉宇姓,姓⽒为佟、关、马、索、赫、富、那、郎沿⽤⾄今。
佟姓宗族佛满洲佟姓⽒族成员遍布辽东每⼀区域,近代和现代地名佟佳江,佟佳、佟甲、佟家等诸多村堡名,都是他们⽣活过地⽅。
佟姓或童姓、仝姓,同为满族⼀姓,是为同⾳异字,皆源出佟佳。
大连地区满族的来源
大连地区满族的来源大连地区满族的来源可分为四种类型:一、坐地户的后裔坐地户就是清代以前就住在这个地区的渤海、辽金等国的后裔,他们都先后被编入八旗,主要是八旗满洲之中。
由于东北是他们的故乡,史书上对他们的居留情况都很少记载。
只有渤海后裔的迁来辽南,史书是有记载的。
第一次是辽太祖国天显元年(926年)正月,辽国攻下渤海西北边疆的重镇扶余府(其故址在今四平市或农安县),即迁其民的一部分到今复州、金州一带在今复州镇(复州古城地置)地置“扶州”以居其民,旋改为“迁民县”。
第二次是天显二年辽灭渤海国,当时渤海国人口总十余万户,由渤海太子大光显率二万多户投奔新罗,旋归于王氏高丽,得赐姓王,附宗籍;辽取渤海国的名宗望族数千户来辽南,置于今盖县地方,后又迁之于迁民县,置曷苏馆女真国大王府以统治之。
第三次是辽圣宗统和二十八年(1010年)辽征王氏高丽,克开京(今三八线上的开城),俘得前投高丽的渤海国人众,置于今盖县与复州古城之间,置归州刺史(治所在今熊岳城西南归州满族乡)以统治之。
辽兴宗时(1031年~1054年)于迁民县置复州怀德军,始有“复州”之名,沿用至今。
金朝亦置曷苏馆领有今大连地区。
然由于年湮代远,渤海后裔已很少能自知其为渤海遗民矣。
在笔者抽访的大连满族万余人次中,只有瓦房店市三台满族乡三台村的赵氏(西林觉罗)尚能记忆其祖先是渤海遗民,是从岫岩城南十三公里许的杨家乡杨家村迁来三台的,现在他们宗族仍多住在杨家村故地。
二、八旗满洲的后裔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金州就地编成的576名丁的八旗满洲的后裔仍多分布于金州以北地区。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 又从**开回一批佛满洲到盛京,在盛京就地编成一批旗兵分驻于“内城十五、路九、边门十六”合计四十处。
其“十五城”为盛京、兴京、辽阳、开原、熊岳、复州、金州、岫岩、凤凰城、牛庄、锦州、广宁、义州、抚顺、铁岭等,分设城守尉、协领、防守尉等统辖之。
雍正年间(1721年~1735年)将熊岳、锦州两处原设城守尉的,改设副都统,又扩大了旗兵的编制。
浅析东北地区满族文化的演变
浅析东北地区满族文化的演变作者:代伟男张心喃肖东平来源:《卷宗》2018年第31期摘要: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满族是继回族之后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尤其是东北地区。
满族有很多自己独有的历史文化,除了本民族文化之外,由于历史原因,很多满族居民吸收了汉族的文化,从而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满族新文化,本文主要整理满族文化的演变过程以及主要内容。
关键词:满族文化;东北地区;演变1 满族概况满族,以前叫做满洲族,属于55个少数民族之一。
通常人们认为满族的发源地是长白山,因此长白山也被满族人称为自己民族的圣山。
东北地区是满族人主要分布的地区,此外北京、台湾、内蒙古也有满族人的分布。
满族历史悠久,据推测最早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肃慎新开流文化和茶啊冲文化时期。
现在的满族是由以前的多个部落汇集而来的,其中包括女真、渤海、勿吉等。
追溯到最开始,会发现满族的祖先是黑水靺鞨,后来由于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靺鞨逐渐演变为女真。
我国少数民族建立中原政权的屈指可数,而建立过两次的只有满族。
2 满族相关历史发展公元前相关史书上便有了对肃慎的记载。
《山海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
”《竹书纪年》载:“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息慎(即肃慎)来朝,贡弓矢。
”肃慎曾在周武王、成王时多次向中原进贡,并且贡品大都价值连城。
在周朝的时候,认为肃慎、燕、亳这三个地方都是他们国家的领土。
后来史书在编写的过程中改变了对肃慎的称呼,将其与挹娄合并统称为挹娄。
在最开始的时候挹娄与肃慎二者相隔很近,但后来挹娄有的人移居到了吉林省附近。
在公元七世纪末的时候,为了躲避战争的伤害,靺鞨人不得不向东迁移,最后选择了在松花江上游生活,而“震国”也就是在这里成立的,“震国”的首领就是历史上的“渤海郡王”,并且将“渤海”作为该部落的新名字。
在辽代时,女真有许多的分支,其中包括生女真、北女真、南女真等实力较强的,除此之外还有长白山女真等相对较弱的,虽然他们都叫女真,都生活在东北一带,但他们之间的关系却不紧密。
大连地区满族的来源
大连地区满族的来源大连地区满族的来源可分为四种类型:一、坐地户的后裔坐地户就是清代以前就住在这个地区的渤海、辽金等国的后裔,他们都先后被编入八旗,主要是八旗满洲之中。
由于东北是他们的故乡,史书上对他们的居留情况都很少记载。
只有渤海后裔的迁来辽南,史书是有记载的。
第一次是辽太祖国天显元年(926年)正月,辽国攻下渤海西北边疆的重镇扶余府(其故址在今四平市或农安县),即迁其民的一部分到今复州、金州一带在今复州镇(复州古城地置)地置“扶州”以居其民,旋改为“迁民县”。
第二次是天显二年辽灭渤海国,当时渤海国人口总十余万户,由渤海太子大光显率二万多户投奔新罗,旋归于王氏高丽,得赐姓王,附宗籍;辽取渤海国的名宗望族数千户来辽南,置于今盖县地方,后又迁之于迁民县,置曷苏馆女真国大王府以统治之。
第三次是辽圣宗统和二十八年(1010年)辽征王氏高丽,克开京(今三八线上的开城),俘得前投高丽的渤海国人众,置于今盖县与复州古城之间,置归州刺史(治所在今熊岳城西南归州满族乡)以统治之。
辽兴宗时(1031年~1054年)于迁民县置复州怀德军,始有“复州”之名,沿用至今。
金朝亦置曷苏馆领有今大连地区。
然由于年湮代远,渤海后裔已很少能自知其为渤海遗民矣。
在笔者抽访的大连满族万余人次中,只有瓦房店市三台满族乡三台村的赵氏(西林觉罗)尚能记忆其祖先是渤海遗民,是从岫岩城南十三公里许的杨家乡杨家村迁来三台的,现在他们宗族仍多住在杨家村故地。
二、八旗满洲的后裔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金州就地编成的576名丁的八旗满洲的后裔仍多分布于金州以北地区。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 又从**开回一批佛满洲到盛京,在盛京就地编成一批旗兵分驻于“内城十五、路九、边门十六”合计四十处。
其“十五城”为盛京、兴京、辽阳、开原、熊岳、复州、金州、岫岩、凤凰城、牛庄、锦州、广宁、义州、抚顺、铁岭等,分设城守尉、协领、防守尉等统辖之。
雍正年间(1721年~1735年)将熊岳、锦州两处原设城守尉的,改设副都统,又扩大了旗兵的编制。
满族民俗风情介绍
满族民俗风情满族是我国第二大少数民族。
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北三省,其中在辽宁省分布最多。
另外,在内蒙古、河北、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北京、成都、兰州、福州、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数散居满族。
人口总数仅次于壮族。
满族历史悠久,其祖先可追溯到先秦时代的的肃慎,其后裔一直生活在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我的家乡)以北、黑龙江的中上游以及乌苏里江流域等。
唐朝时的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黑水靺鞨族在五代宋辽时期逐渐发展为女真族。
1115年,女真族的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了大金朝,相继灭掉腐朽不堪的辽宋两朝。
400多年后的1583年,雄踞关外的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部落,建立了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自立为汗,建立后金政权,正式与与中原大明朝相抗。
1635年10月13日,皇太极继位称帝,定都盛京(今辽宁省沈阳市),改国号清,废除女真旧称,改族名为满洲。
1644年,大清八旗劲旅入关,定鼎中华。
1911年秋,辛亥革命爆发,满洲统治崩溃,随后满洲族改称满族,族名一直延续至现在。
满族原本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有自已的语言、文字。
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满文借用蒙古文字字母,创制于16世纪末。
17世纪四十年代后,满族人大量入关,逐渐与中原汉族融合,普遍开始习用汉语文。
今天,我们可以在黑龙江省黑河市爱珲镇和富裕县找到会讲满语的人。
早期的满文著作有《满文老档》、《满州实录》和《异域录》等。
满族自古好歌舞,其创作灵感多来自于狩猎和战斗活动。
另外,满族人还钟情于跳马、跳骆驼及滑冰等。
历史上,像在清代电视剧中所展现的一样,满族男子喜穿青蓝色的长袍马褂,头顶后部留发梳辫,戴圆顶帽,下穿套裤。
满族妇女则喜欢穿旗袍,梳京头或“盘髻儿”,戴耳环,腰间常挂手帕。
随着满族入关,其服装与汉族服装逐渐趋于一致。
但是,旗袍却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下来,直至现在还较为流行。
满族八大姓氏的历史起源究竟是什么
辽东地区是满族的发祥地,现今仍是满族人民集居的地方。
在辽东诸多的满族姓氏中,满族集居地人民通常将佟、关、马、索、赫、富、那、郎八个满族姓氏,推崇为陈满洲著姓,同时又将其俗称谓“满洲八大姓”。
然而,现今俗称谓八大姓的满族著姓姓氏,是自清代中期以后而冠用和改用的汉字姓。
而历史上,他们是女真人的直系后裔,是早期进入辽东地区的满族先世。
佟姓宗族。
佛满洲佟姓氏族成员遍布辽东每一区域。
近代和现代地名佟佳江,佟佳、佟甲、佟家等诸多村堡名,都是他们生活过的地方。
佟姓或童姓、仝姓,同为满族一姓,是为同音异字,皆源出佟佳。
佟佳清初为姓氏佟佳氏。
仝与佟、童是汉字中的同音异字,又同为夹谷姓而演变为朝鲜史料中所载的夹温姓氏。
这一姓氏历史上,曾被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先世应用过,史料亦有记载,如“依兰豆漫夹温猛哥帖木儿、童凡察、童叫场、佟塔失、佟努尔哈赤”等。
从上可知,今日建州女真人的后裔,冠用汉字姓的佟、童及仝姓,均是出自金代的女真夹谷姓氏。
关姓宗族。
满族关氏是由清前女真姓氏瓜尔佳氏而改用汉字姓演变的一个姓氏。
满语kor,汉译为“馆”,“阁”之意,亦可译为:“住所”之意。
瓜尔佳氏氏族,是清初辽东地区人口众多历史地位十分显赫的一个氏族。
宗族改用汉字姓关姓,是于清代中期以后改用的,并一直沿用至今。
马姓宗族。
满族马姓在辽东地区分为汉军旗人和满洲旗人两个不同的血缘集团。
由于两个不同的血缘集团冠汉字姓相同,又同居住生活在辽东地区,所以极容易产生源流上的混淆。
汉军旗人马姓,是指清代中前期投归、降俘和其他原因而加入满族民族共同体的原汉族马姓氏族。
他们在加人满族民族共同体编入汉军八旗后,也和满洲八旗各氏族一样,撰修族谱,并在族谱撰修过程中,将其马氏姓氏之中加一“佳”字,形成马佳氏,使世人难以区别谁是女真人后裔,谁是中原汉族人的后裔。
索姓宗族。
满族索氏是于清代后期而冠用的汉字姓。
此前,宗族的满族姓氏为索绰罗氏。
《索绰罗氏谱书》记载,其氏族“原居长白山一带,在康熙年间分迁至辽东岫岩、兴京一带”。
大连名字的由来(三)
“大连”名称的由来大连史话(三)xx师范大学xx大连是座美丽的城市。
天蓝海碧,山清水秀,享誉中外,每年会吸引大量旅游者来此观光。
好多人都关心“大连”的名字怎么来的?这不仅是个历史问题,也是个文化问题。
“大连”的叫法只是近代才有。
历史上对这个地区有不同的叫法。
据文献记载,东汉时称“三山”或“三山浦”(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在当时只是一个小渔村,这是以大连港外的三山岛得名。
唐初称“三山浦”,贞观年间又称“青泥浦”,这是因为青泥洼一带沼泽地和乌黑的淤泥海滩得名。
明代称“青泥道”、“青泥凹”、“青泥洼”。
清咸丰年间有文献有称“金州海口”,但还以“青泥洼”为主。
这个名称被民众认同,以后就被叫起来了,一直到现在。
在日伪时期大连地区有个民谣,说“要学日本话,就到青泥洼,吃饭叫米西,骂人叫八嘎。
”现在火车站一带仍叫青泥洼。
这些称呼只是文献中记载有关大连地区的名称。
而在民间很早就把大连称为“褡裢”、“褡裢湾”。
对于大连地名的来历,有两种说法。
本土派认为是在“褡裢”一词读音上出现的。
外来说则认为是在俄语“达里尼”的词上演化过来的。
“褡裢”、“褡裢湾”是民众对大连地方称呼最贴切最形象的叫法。
“褡裢”是一种中间开口两端装东西的口袋,大的可以搭在肩上,小的可以挂在腰带上,是昔日我国民间长期使用的生活用品。
人们将它搭在肩上形成一个“n”的形状,空出两手行动方便。
大连湾地形地貌的形状像横放的褡裢,所以民间就把这个海湾叫做“褡裢湾”。
还有人说三山岛中有两岛由沙岗相连像“褡裢”故称褡裢岛,就把海湾称为“褡裢湾”。
可见当时已得到人们的认同。
明代万历年间西方天主教的传教士,在辽南金州卫和复州卫传教过程中,制成了一份简要的辽南地形图,图中将今大连湾的位置用英文标注为“Dalian”,这就是根据“褡裢”发音记录的。
这个地名已泛指大连湾地区,而非专指海湾。
1860年,英国舰队司令约翰·瓦特率领舰队开进大连湾,详细测量并制成正式海图,将三山岛以北的海域标注为“Dalian wan”,可见发音为“Dalian”的地名,很早就流行。
东北满族民俗文化变迁研究内容与形成原因
东北满族民俗文化变迁研究内容与形成原因东北满族民俗文化变迁研究内容与形成原因本文关键词:满族,变迁,民俗文化,原因,内容东北满族民俗文化变迁研究内容与形成原因本文简介:满族有着3000多年的文化历史,其祖先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古肃慎人,是我国东北地区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古老民族,也称"息慎""稷慎"。
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是满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称谓,东北的东部与北部是他们的传统居住地。
《后汉书▪东北满族民俗文化变迁研究内容与形成原因本文内容:满族有着3 000多年的文化历史, 其祖先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古肃慎人, 是我国东北地区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古老民族, 也称"息慎""稷慎"。
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是满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称谓, 东北的东部与北部是他们的传统居住地。
《后汉书▪东夷传》记载:"挹娄, 古肃慎之国也。
在夫余东北千余里。
"《魏书▪勿吉传》中也有记载:"勿吉国, 在高句丽北, 旧肃慎国也。
"到了隋唐时期, 又被改称为靺鞨;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于唐开元元年(713年) 臣服于唐朝后, 改靺鞨为渤海, 史称"海东盛国"。
200多年之后, 契丹人灭渤海国, 靺鞨又被改称为女真。
至元亡明兴时期, 建州女真努尔哈赤逐步统一女真各部, 吉林省四平叶赫部就是其中之一。
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 称汗, 建立大金国, 史称"后金", 今沈阳故宫就是其当时的皇宫。
其子皇太极于天聪九年 (1635年) 改女真为满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满洲改为满族。
目前存于东北地区的一些遗址和知名旅游景区表明了满族民俗文化的发展脉络, 更见证了满族在历史上所创造的盛世辉煌。
东北满族民俗文化历史悠久, 文化积淀丰厚, 对满族民俗文化的发展脉络进行系统梳理, 对目前较多偏重研究清中晚期之后满族民俗文化的成果是一个补充。
另外, 对满族民俗文化的深入挖掘, 有助于对满族文化遗址、文献、工艺等有更清晰的认识, 确定其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 对保护与传承满族民俗文化具有积极的作用。
满族由来(56个民族之满族)
满族由来满族的起源、满族八旗和满族姓氏与家谱一、满族的起源满族原称为“满洲”。
清太宗皇太极于公元1635年11月22日,农历十月十三日(后金天聪c ōn ɡ九年十月庚ɡēn ɡ寅y ín),公布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命令,其中说道:“我国原有满洲、哈达、乌w ū喇l ǎ、叶赫、辉发等名,向者无知之人,往往称为诸zh ū申sh ēn 。
夫诸申之号,乃席北超墨尔根之裔y ì,实与我国无涉。
我国建号‘满洲’,统诸绵远,相传奕y ì世。
自今以后,一切人等,止称我国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称。
”自此以后,“满洲”作为民族称谓被正式统一使用。
现在每年农历十月十三日全国满族同胞都在纪念民族再生,此为“颁b ān金节”。
皇太极之所以选用“满洲”这一称谓,主要原因还是有一个关于满洲始祖的传说:很久以前,位于长白山之东的彼b ǐ布b ù勒l è霍hu ò里l ǐ湖,天降三位仙女前来沐浴。
浴毕上岸,飞来一只神鹊,嘴衔一个红果,置于最小的三仙女佛f ó库k ù伦l ún衣上,不慎被三仙女吞下,即感而成孕,生子名布库里雍顺。
生而能言,倏sh ū而长成。
布库k ù里l ǐ雍y ōn ɡ顺sh ùn沿河流而下,见有三姓人争斗,遂曰:我乃天女佛库伦所生,天降我定汝等之乱。
三姓人息争,共奉布库里雍顺为主,即为满洲始祖。
如此天命神受的传说,对当时女真人来是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但传说不是历史。
实际满族的形成是经历过漫长的岁月的。
满族的先人,在舜sh ùn 、禹y ǔ时代就与中原有了交往。
还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先秦时期的肃s ù慎sh èn 人,有时也被称为挹y ì娄l óu。
他们生活在黑龙江流域和现东北、俄罗斯沿海一带, 到了隋唐时期,肃慎和挹娄的后人被称为勿吉和靺鞨(Mohe ),有数十部,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广阔地区。
东北古老的民族——“满族”源流述
。 ,
且 满语谓 森 林为 窝 集
“ ”
,
“
”
。
因 此 史 家 们认 为
“ ”
勿 吉 即 由 窝集 转 音而 来
。 ,
的 确 到 元 时 的 一 些 文 献 里 还 有 林中 百 姓
“ ”
。 , .
以及清
.
时 的 树 中人 的 说 法
隋 唐 二 代 转 称 鞋蝎 则 因 窝 集 读 音 之 变
: “
. ,
,
水 鞋 辐 属 于 契 丹 契 丹 人 称 他 们 为女 真 女 真 之 名 从 此 见 之 于 史 书 并 逐 渐 代 替 了鞋 期 的 称 号 这 一 发 展 变 化 的 过 程 可 见 《金 史 》
, , , ,
鞋 鞍 本 号 勿 吉 勿 占 占肃 慎 地 也 元 魏 又源 其 黑水 时 勿 吉 有 七 部 … … 隋称 鞋鞍 唐 初 有 黑 水 鞋 蝎 粟 末 鞋 蝎 … … 鞋揭 居 肃慎 地 … … 五 代 时 契 丹 取 渤 海地 而 黑水 鞋 朝 附 属 于 契 丹 其 在 南籍 契 丹 号 熟 女 直 ( 真 ) 其 在 北 者 不
, , ,
“
为何 称握娄 ? 同样 有据 可考
; “
。
,
( 满 洲 源 流 考 在 考证 绝 娄 时
. ,
到 辽 金 元 抱娄 县 明 之 聪 路 城 伊鲁 站时 说
今满 洲 语 谓 脚穴 之 穴 为 叶 噜 与伊 鲁音 相 近 可 知 当 时
,
命 名 之 义 而 音 转 传 讹 历 代遂 有 至 异
,
肃慎所
在 据 《 山海
:
经
“
》 载
,
“
大连方言中的满语词汇研究
大连方言中的满语词汇研究作者:肖芃来源:《文化产业》2014年第12期摘要:由于历史原因,大连方言中融入了大量的满语词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蛎子味儿”。
部分满语词汇至今活跃在大连方言之中,显示出了大连方言独有的地方特色和较强的包容力。
关键词:大连方言;满语;中图分类号:H172.1 文献标识码:A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方言以及风俗都有很大差别。
大连地处辽东半岛的最南端,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自古以来就是东北腹地和中原政权相互往来的交通要道。
所以无论是风俗还是方言都受到胶东半岛和东北腹地的强烈影响。
明末清初,明﹑清政权在大连地区进行拉锯战,大连的原住民大量流失。
清朝建立全国性的统一政权后,大连地区居民数量迅速增加,但这时期的大连人几乎和明末的原大连居民没有更多的直接联系,基本都是北上的胶东百姓和不同时期来到大连的八旗人等。
这些清代以来逐渐形成的大连人,慢慢的形成了一种具有明显地方特点的语言——大连方言。
大连方言无论词汇还是发音习惯上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就是大连人所说的海蛎子味儿。
大连方言中的一些词汇至今听来还是感觉很奇怪,非大连本地人有时候很难理解。
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自清代以来陆续有来自于北京和东北的八旗子弟定居大连。
这些八旗的后裔经过几百年的时间,无论是从生活习俗方面来看还是从语言习惯来看,都逐渐的成为了大连人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了地地道道的老大连人。
所以在大连方言的形成过程中,自然有大量的八旗人等所说的满语词汇融入其中。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满语词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已经很难分辨出是来自于满语还是来自于汉语。
但是仔细分辨,还是能够在大连方言中看到些许满语词汇的身影。
下面从名词﹑动词以及形容词等几个角度来分析一下大连方言中的满语词汇。
一﹑名词在大连方言中,一些特殊的名词,探究其来源,可以看出与满语满文的渊源关系。
“巴”,【ba】,意思是地(面),土地,故乡,老家,住所,所在地。
大连金州区登沙河北关关氏家族追根朔源
辽宁大连金州区登沙河北关关氏家族追根朔源《关氏家谱》记载了目前大连市金州区登沙河镇北关村关姓家族几代人的繁衍情况,这对其家族成员和子孙后代了解和研究家族的迁移,祖籍,族源和繁字顺序提供了依据,也是研究少数民族历史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一件有意义的工作,为此,特写《关氏家谱序》。
(一)家族的形成这份《关氏家谱》的形成市在辽宁省锡伯族历史研究会大连分会的帮助下,和多位老人口口相传,北关关姓,这支人老家是从内蒙古和吉林交界处的伯子納(伯都纳)今天的吉林扶余县,迁至北关屯。
民族:原族锡伯族后归入满族姓氏:瓜尔佳氏后改为关姓繁字:.仁作文明,昌(春)富荣,义德盛祥,永世吉常(2)关姓的族源每个民族都有自身发展的历史过程,锡伯族从古到今也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
从古代的商朝锡伯族就是东胡族的一支,史称鲜卑族,《后汉书鲜卑》中说:“鲜卑东胡之支也。
”《辽史》中说:“锡伯,即鲜卑的遗民,鲜卑音转为锡伯。
”汉魏时期,分为桓和鲜卑两部分,到了两晋和南北朝时期在鲜卑中又分为北部鲜卑和东部鲜卑,其中,北部鲜卑的后裔跋鲜卑是今天锡伯族的直系祖。
隋唐时期称锡伯为室韦;宋辽金元时期又称南室韦;明清两朝就称为锡伯族了。
(详见锡伯源流国)北关村的关姓到底属于哪种民族?现在我们关姓家族的后代认为是满族,这是不对的。
这从历史文献记载和我们先辈的遗言可以证明关姓族源它不是满族而是属于锡伯族。
从关姓的姓氏来说,关姓原先的姓氏为“瓜尔佳氏”,这是锡伯族的姓氏,因敬重三国关羽仁义,取瓜谐音,关。
为姓至今。
为什么又称自己是满族?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
早在明朝万历十年(1593年)组织叶、哈达、科尔沁、锡伯等九部之师攻打努尔哈赤,结果被努尔哈赤打败了,史称“九国之战”。
从此,各部先后归降于努尔哈赤。
锡伯族人,随同科尔沁蒙古一起编入蒙古八旗。
到了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清府将锡伯人从科尔沁抽出又编入,满洲八旗,分驻在齐齐哈尔,伯都纳,墨尔根(今嫩江市)等地。
桂云花满族乡景点
桂云花满族乡景点桂云花满族乡,位于大连市北部,是一个充满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地方。
这个乡镇拥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包括龙潭、白鹭洲、马兰峪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桂云花满族乡的旅游景点,以及它们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一、龙潭龙潭是桂云花满族乡最著名的景点之一,也是大连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个美丽的湖泊位于桂云花山区的核心地带,占地面积约50亩。
龙潭的水源来自山间的地下水,水质清澈,四季流淌不息。
这里的景色秀美,四周环绕着茂密的森林和青翠的远山,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据传说,很久以前,这里有一条巨龙栖息在此。
为了保护周边的村庄和农田,人们在这里修建了一座龙王庙,供奉着龙王。
每逢干旱季节,村民们就会来到这里祈求龙王降下雨水,确保庄稼的收成。
因此,这个地方也被称为“龙潭”。
二、白鹭洲白鹭洲是桂云花满族乡的一处自然湿地公园,位于龙潭的下游。
这里是一个生态环境优美的水域,也是许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在白鹭洲的岸边,你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白鹭在水中觅食,或者在树枝上休憩。
这里还有大片的芦苇荡和荷花塘,每年夏季荷花盛开的时候,整个湿地公园都弥漫着清新的花香。
白鹭洲的名字源于这里常见的白鹭鸟。
这种美丽的鸟类在湿地上空翩翩起舞,为这里增添了许多生趣。
此外,白鹭洲还有许多其他的鸟类,如天鹅、鸳鸯、喜鹊等。
每年春秋两季,是观鸟的好时节。
届时,许多摄影爱好者和鸟类研究者会来到这里,欣赏并记录这些美丽鸟儿的生态习性。
三、马兰峪马兰峪是桂云花满族乡的一个古老村庄,位于桂云花山区的南麓。
这个村庄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
马兰峪原是一个满族聚居的村落,如今虽然已经不再是以往的满族风格,但仍保留了一些传统的文化元素。
这里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街道整洁宽敞,充满了浓厚的乡村气息。
马兰峪最为独特之处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许多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如古井、古树、传统民居等。
这些古老的建筑和景观见证了马兰峪的历史变迁,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辽宁省满族人口空间分布研究
辽宁省满族人口空间分布研究作者:张家瑞张昔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7年第8期张家瑞张蕾本文使用辽宁省2010年人口普查和辽宁省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2000-2010年间辽宁省满族人口的人口数量和空间分布的变化。
研究发现,2000-2010年辽宁省满族人口开始出现下滑趋势,儿童和少年人口数量及比例均处于下降趋势,老年人口数量和比例明显增加,老龄化趋势明显;全省满族人口的分布格局基本稳定,满族人口分布的优势区域主要集中在辽东和辽西地区。
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表明,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共有人口为1332810869人,少数民族人口为111966349人,满族人口为10387958人,约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9.27%。
同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全国总人数增长90198643人,增长7.25%;少数民族人口增长736262人,增长6.92%,满族人口减少294304人,减少2.75%。
2010年辽宁省满族人口数达到533689人,约占全国满族人口数的51.38%,河北省满族人口数为2169311,约占全国满族人口数的20.88%,辽宁省是全国满族人口数最多的一个省份,也是满族的故乡和发祥地。
本文基于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00年辽宁省人口普查数据和2010年辽宁省人口普查数据,分析2000-2010年10年间辽宁省满族人口的数量与空间分布变化。
一、辽宁省满族人口总体变化1953年辽宁省满族人口数为109.8万人,2010年全省满族人口数达到533.6万人,增长423.8万人,增长385.97%(图1);1953-1964年年人口增长率为1.11%,1964-1982年年人口增长率为3.4%,1982-1990年年人口增长率为18.62%,1990-2000年年人口增长率为1.93%,2000-2010年年人口增长率为-0.97%,其中1982-1990年期间辽宁省满族人口增长最为迅速。
庄河民间故事的满族文化属性
庄河民间故事的满族文化属性蒋云斗袁刘伯龙(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5)摘要:白山黑水孕育出的满族民间故事既充满了浓郁的英雄主义情结,又不乏对“智者”的崇拜。
同在东北大地的傍海小城庄河自古便是满族与汉族杂居生活之地,在长期文化背景下庄河民间故事形成了“山海兼备”“敬武崇文”等特征的故事体系,更有着极其鲜明的满属性,在辽宁乃至东北民间故事中都有着极其特殊的位置。
关键词:庄河;民间故事;满族;文化属性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584(2017)02-0067-04一、“尚武”的满族民间故事满族是东北地区本土游牧狩猎民族,其“尚武”“英勇”的民族精神亦表现在满族独特的文化层面。
回顾满族的神话传说,从古老的神话《三音贝子射日》到较近的传说《红罗女》,其中所描写的勇武善战的英雄是男女老幼崇拜的偶像,而此类英雄故事也得以在人群之间口耳相传。
在满族古老的神话传说中,故事的主人公多少带有一定的神性,或是诸神后裔,或是拥有神力。
故事的冲突根据故事的时代不同也随之变化。
较早的神话尤其是在始源神话中,冲突的对象多是抽象出来的邪恶,满族创世神话《天宫大战》中与三女神同出一源的恶神耶鲁里,体现着满族朴素的哲学观。
而后的神话传说中,其冲突的对象多是自然,如《女真定水》中的“恶龙”更像是河水的抽象神化,这体现了改造自然时期满族先民的观念。
时间再次向后推移,传说中冲突的对象也变成了人,如不同部族首领间的冲突,但这些冲突的解决方式,自始至终更多的是以武力。
从中不难看出满族作为游猎民族的特性,其与汉族在后期传说中不时以“公堂”或者“圣人”等有意刻画文化人的特色有所不同。
若从英雄人物的角度分析,满族崇拜的人物多是铁骨铮铮、英勇善战的真汉子,即英雄。
二、满族民间故事的文武兼备满族神话传说中亦不缺乏文化的符号,虽仅有三三两两且多以工匠形象出现,同时也带有较为明显的“武人”特征,如《乌伦答宾肯色夫》中弓箭技艺超群的智慧长者,这种特色的形成与满族的生活习基金项目:2016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关于大连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调查———以民间故事为例”(项目编号:201610173031)调研成果;大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一般课题“庄河民间故事的传承与译介研究”(项目编号:2016dlskyb056)阶段性成果。
辽宁北镇满族赵氏族谱
辽宁北镇满族赵氏族谱简介满族赵氏,作为中华民族众多姓氏中的一支,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承。
在辽宁北镇地区,满族赵氏族人世代繁衍,形成了独特的家族体系和族谱文化。
本文将详细介绍辽宁北镇满族赵氏族谱的起源、发展、家族名人以及族谱的文化价值。
一、起源与发展满族赵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肃慎、东胡、挹娄等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民族逐渐融合形成了现代的满族。
在满族形成过程中,赵氏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姓氏,逐渐在辽宁北镇地区扎根繁衍。
据族谱记载,辽宁北镇满族赵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
当时,赵氏祖先因为战乱、灾荒等原因,从关内迁徙至关外,最终在辽宁北镇地区定居下来。
他们在这里开垦荒地、建立家园,逐渐形成了赵氏家族的基业。
随着时间的推移,赵氏家族不断壮大,族谱也逐渐完善。
在族谱的编纂过程中,赵氏族人注重记录家族成员的生平事迹、婚姻关系以及家族传承等信息。
这些信息不仅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家族历史的珍贵资料,也成为赵氏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家族名人在辽宁北镇满族赵氏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家族名人。
他们或为朝廷重臣、或为地方领袖、或为文化名人,为赵氏家族乃至整个社会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清朝时期的赵尔巽。
赵尔巽是清朝末年的重要官员,曾任四川总督、湖广总督等职。
他在政治上主张改革,积极推动新政的实施,为清朝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他还是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献学家,主持编纂了《清史稿》等重要历史文献,为后人研究清朝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除了赵尔巽之外,辽宁北镇满族赵氏还有许多其他杰出的家族名人。
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赵氏家族赢得了荣誉和尊重。
三、族谱的文化价值辽宁北镇满族赵氏族谱作为一部珍贵的家族历史文献,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首先,它记录了赵氏家族的发展历程和家族成员的生平事迹,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家族历史的珍贵资料。
通过这些资料,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满族赵氏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连地区满族的来源大连地区满族的来源可分为四种类型:一、坐地户的后裔坐地户就是清代以前就住在这个地区的渤海、辽金等国的后裔,他们都先后被编入八旗,主要是八旗满洲之中。
由于东北是他们的故乡,史书上对他们的居留情况都很少记载。
只有渤海后裔的迁来辽南,史书是有记载的。
第一次是辽太祖国天显元年(926年)正月,辽国攻下渤海西北边疆的重镇扶余府(其故址在今四平市或农安县),即迁其民的一部分到今复州、金州一带在今复州镇(复州古城地置)地置“扶州”以居其民,旋改为“迁民县”。
第二次是天显二年辽灭渤海国,当时渤海国人口总十余万户,由渤海太子大光显率二万多户投奔新罗,旋归于王氏高丽,得赐姓王,附宗籍;辽取渤海国的名宗望族数千户来辽南,置于今盖县地方,后又迁之于迁民县,置曷苏馆女真国大王府以统治之。
第三次是辽圣宗统和二十八年(10年)辽征王氏高丽,克开京(今三八线上的开城),俘得前投高丽的渤海国人众,置于今盖县与复州古城之间,置归州刺史(治所在今熊岳城西南归州满族乡)以统治之。
辽兴宗时(1031年~1054年)于迁民县置复州怀德军,始有“复州”之名,沿用至今。
金朝亦置曷苏馆领有今大连地区。
然由于年湮代远,渤海后裔已很少能自知其为渤海遗民矣。
在笔者抽访的大连满族万余人次中,只有瓦房店市三台满族乡三台村的赵氏(西林觉罗)尚能记忆其祖先是渤海遗民,是从岫岩城南十三公里许的杨家乡杨家村迁来三台的,现在他们宗族仍多住在杨家村故地。
二、八旗xx的后裔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金州就地编成的576名丁的八旗满洲的后裔仍多分布于金州以北地区。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又从**开回一批佛满洲到盛京,在盛京就地编成一批旗兵分驻于“内城十五、路九、边门十六”合计四十处。
其“十五城”为盛京、兴京、辽阳、开原、熊岳、复州、金州、岫岩、凤凰城、牛庄、锦州、广宁、义州、抚顺、铁岭等,分设城守尉、协领、防守尉等统辖之。
雍正年间(1721年~1735年)将熊岳、锦州两处原设城守尉的,改设副都统,又扩大了旗兵的编制。
其中复州(今瓦房店市)、金州皆属今大连市。
今大连所属的庄河县是从岫岩分出来的。
熊岳今虽不在大连市境内,但大连地区的满族人不少是从熊岳城迁来的。
乾隆二十九年又从凤凰城拨来九十名满洲兵。
大连地区古今政区的变化很大,所以无法统计今大连地区满人来此的时间和人数户数等。
据笔者采访调查所得,康熙年间迁来大连地区的满旗兵,多系“随龙入关”又“随龙出关”分来此地的,如瓦房店市胜利乡药庙下村的满族老人赵昌智,自称满姓伊尔根觉罗,祖籍长白山八道沟人,于顺治初年“随龙入关”,于康熙二十六年又“随龙出关”到盛京,又分来复州西蓝旗驻防的。
道光年间因西蓝旗土薄年荒,乃大部移往双城堡(今双城县)。
赵昌智家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因河患迁来药庙下村的。
又如瓦房店市老虎屯满族镇三家子村郭家,满姓郭路氏。
自云祖居长白山六道沟,属镶黄旗满洲付力户佐领下,于顺治初年“随龙入关”到**住于草帽胡同。
于乾隆年间拨来复州,后分居各地。
其始祖黑达色官骁骑校,二世祖白起官协领。
他家藏有乾隆十六年诰封广宁(今北镇)佐领白起及其妻佟氏的圣旨原件。
该圣旨长三公尺,宽三十一公分,用五彩龙纹图案的绫子书写装裱而成。
又如瓦房店市三台满族乡西蓝旗村的满族苍家,满姓萨**拉氏,自云长白山二道沟人,于顺治初年“随龙入关”,分驻于**草帽胡同及固安大王庄。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其四世祖金太“随龙出关”拨来复州西蓝旗驻防,占地落户,繁衍至今。
金太的四世孙常平曾任开原防御。
他家保存有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诰封常平本身及其妻室、诰封常平之父母等两道圣旨原件。
这两道圣旨均长2.5公尺,宽33公分,仍是用五彩龙纹图案的绫子书写装裱而成。
“圣旨”都是满汉文对照书写,汉文由右向左移行书写,满文由左向右移行书写,玉玺加盖在正中间,也是满汉文各一份。
(发贴者注:三道圣旨原件照片和汉文原件省略)。
又如金州七顶山满族乡老虎山村的满族文氏,自言祖籍长白山四道沟人,顺治初年“从龙入关”,属正黄旗满洲舒勒佐领下。
其祖先花色于康熙十年(1671年)由**马家胡同拨来金州驻防的。
其家族一小部分住在老虎山村,其余分居各地。
又如七顶山满族朱家,满姓都拉欢氏,自言祖籍长白山三道沟人,属正黄旗满洲宁康佐领下,顺治初年“随龙入关”。
康熙七年(1668年)其始祖索弘与夫人文氏自**草帽胡同拨来金州驻防的。
其族人定居于大朱家村及小朱家村(都是朱家定居以后才有村名),也有分居别处的。
又如瓦房店市老虎屯满族镇虎头村满族吴德厚家,自言祖籍长白山三道沟人,属正蓝旗满洲数易佐领下。
顺治初年“随龙入关”,驻**穆字胡同,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又“随龙出关”拨来复州驻防的,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其族人一部分拨往双城堡,留复州的一支分布于今老虎屯满族镇各村。
还有未曾“随龙入关”,直接从长白山迁居辽南的。
如瓦房店市三台满族乡西蓝旗村的满族马家,自言祖籍长白山七道沟人,顺治年间直接从长白山老家拨来复州开荒的。
他们家族分别驻于驼山乡、马房身、西蓝旗、北海等地,至今已传十六世矣。
又如三台满族乡三台村(乡**所在地)百岁老人那永春(1985年)自言祖籍长白山头道沟人,顺治年间由长白山老家随军来复州,在康熙年间编入八旗的,他们家族分布在三台满族乡各村。
据《奉天通志》记载,复州最初的驻军是满洲兵635名、蒙古兵84名、汉军兵15名、巴尔虎兵55名。
都是八旗兵。
三、八旗xx的后裔八旗汉军的后裔,是今天大连地区“满族人”的主要组成部分。
原因是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将金州南门以南半岛上的全部汉族居民,都编入旗籍。
即今老虎滩、青泥洼、小平岛、营城子一带编为“正黄旗汉军”;金州城西南毛营子、南关岭、大连湾、革镇堡、辛寨子一带编为“镶黄旗汉军”;今长城、龙头、水师营、旅顺街、双岛、老铁山一带编为“正白旗汉军”。
这些人都是明末清初,主要是顺治十年(1653年)由山东登、莱、青等府迁来的民户(汉人)。
今天这三旗汉军(俗称汉三旗)的后裔,已布满大连市直属市区及瓦房店市、新金县等地。
如金州区石河满族镇的王家,原属正黄旗汉军。
他家祖籍山东省,登州府,福山县古现村人氏。
明末,由山东原籍迁于辽东宁远(今兴城县)落户,后对迁至海青岛(在金州城南,今新港西北)居住。
大清定鼎燕京后,王家又从海青岛迁到金州城,于康熙二十六年编旗时王家投入正黄旗汉军。
后世他家宗支繁盛,世代簪缨。
今其族人主要分布于石河满族镇、革镇堡、金州镇北三里庄及七顶山满族乡的梅家村、瓦房店市的长店村等地。
单只石河满族镇,王家的人口就占全镇一万多满族人口的一半以上。
王家宗谱记载其源流颇详细。
其谱序云:吾王氏原籍山东登州府福山县古现村人氏。
当明末,迁来关东,先在宁远)落户,后来搬到海青岛居住。
至清朝定鼎后,始由海青岛徙于本城,康熙初,在满军八旗外增设汉军,是以我祖先投汉军正黄旗。
儿孙当差后,即有王连贵任汉军正黄旗佐领,于乾隆三十七年八月,在城北三里庄祖为其祖莹为其祖考永福公妣金太君、曾祖考有功公、曾祖妣唐太君立碑,以光祖德。
嗣有王连文孙王安邦、王安广兄弟俱任佐领之职,亦于该地产碑,纪念祖先。
我曾祖考玺公原任汉军正黄旗佐领、四品顶戴,同其胞弟廷瑶公(道光十四年甲辰高举人)共立龙头碑于祖莹。
此系不忘根本之谓欤,仅知梗概如此而欤矣,备作后人参考耳。
此谱序为石河满族镇居民王世捷所著,谱存王世捷家。
谱上始祖名王孝吾,原居福山县古现村者。
王永福为王孝吾第三世孙,王连贵为王孝吾第五世孙。
王安邦、王安广为王孝吾第七世孙,王廷玺为王孝吾第八世孙,王世捷王孝吾第十一世孙。
王氏谱书一厚册,其中载录数千人。
王氏祖莹碑文中叙其世代繁衍情况更详细,都是研究旗人——今“满族”源流的宝贵资料。
又如金州区七顶山满族乡大莲花泡村的满族周家,为正白旗汉军之裔,他家祖籍云南,后移至小云南(在山西),又由小云南移至山东登州府大水泊(今文登县治),又由大水泊迁来旅顺,于康熙五十三年被编入汉军正白旗,今其族人仍多居旅顺。
又如金州区七顶山满族乡大朱家村的满族夏家,为镶黄旗汉军之裔,他家祖籍山东省,后迁来金州城西南毛营子,康熙五十三年被编入镶黄旗汉军的,其中一支后迁来大朱家村。
此外庄河县桂云花满族乡有镶蓝旗汉军的后裔,主要分布于该乡二道岭、三道岭村。
如二道岭村书记曹希勇(1986年顷在任),祖籍山东省青州府安邱县(其祖莹碑上误作安秋)大曹家沟人。
曹希勇的前十六世祖曹邦远,约当明正德(1506年~1520年)年间自原籍迁来二道岭落户的,清初曹家依附于巴尔虎旗人,后在雍正四年(1726年)顷,被抽出编入镶蓝旗汉军的。
二道岭村居民多为满族曹氏。
桂云花满族乡居民异口同声称曹希勇家为“老满洲”。
概曹家是最早开发桂云花一带的旗户之一。
因此笔者先后两次拜访了曹希勇同志,他家宗谱及祖莹碑对其家史记载甚详。
桂云花满族乡的满族四大姓——曹、刘、唐、张都是汉军旗后裔。
刘、唐、张三姓祖籍都是山东省登州府莱阳县人氏。
里姓亦桂云花满族大姓属八旗满洲。
四、其他原因成为今满族的①xx蒙古人的后裔:巴尔虎蒙古人于康熙三十一年编入八旗满洲后,拨到今大连地区的有三佐领,分驻于复州、金州、岫岩三城。
在岫岩的巴尔虎人有两支驻于庄河县吴炉乡的巴尔虎营子和太平岭满族乡的土城子等地。
他们现在多数报满族,少数报蒙古族。
如七顶山满族乡大莲花泡村的满族车家,就是巴尔虎蒙古人的后裔,其始祖车三会是康熙三十一年拨来金州驻防的,由车家宗谱得知车三会是骁骑校。
又七顶山满族乡七顶山村的满族姓满的,也是巴尔虎旗的后裔,其祖莹有碑文为证。
巴尔虎旗的后裔,以完寇姓最多。
大连满族的冠姓,约占大连地区满族总人口的十四分之一。
大连满族以关、赵、寇、王为“四大姓”。
巴尔虎寇姓主要分布于庄河县的高岭满族乡的来宝沟、曲木房、老蚕场;太平岭满族乡的土城子;吴炉乡的巴尔虎营子;塔岭满族乡东瓜川;大营乡的四家子等地。
②旗人女儿的后裔:自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取消旗、民通婚的禁令后,民国以来旗、民通婚已成普遍现象。
由于几千年来男权思想的作崇。
旗人男性的子女当然还是旗人,今天都报满族。
旗人女性的子女呢?今天也多报的满族,称为“随旗”,好象与父报满族的人有所差别似的。
③随旗的满族:这是指并非旗人的女儿的后裔,所谓“随旗”,是他们的父母都不是旗人,但他们的祖先都与旗人有长期密切的关系,从而加入旗籍的。
有的是其祖先从关内随旗人出关,或从关里逃荒到关外依附旗人为生,而成为旗人的佃户、农奴、世仆等。
因为长期依附于旗人,生活习惯均已“旗化”,所以今天也报了满族。
他们也自称“随旗”。
发贴者注:本文摘自“八旗源流”,大连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作者瀛云萍先生,著书时年近八旬,大连大学师范学院著名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