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艺术歌曲的创作及演唱风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作为欧州音乐发展史中罕见的天才作曲家,他在短短的一生中创作了数量惊人的作品,其内容涉及歌剧、交响乐、协奏曲、奏鸣曲、室内重奏、宗教体裁等多个领域,为人类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经典。

‚莫扎特音乐的特点是对称、均衡‛,‚行家‛一言以蔽之。可莫扎特未见得肯就范,从18岁写的歌剧《假园丁》(K。196)第一幕中桑德里娜哭诉唱段七个小节的乐句,到他最后一首器乐曲——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K。622)第一乐章那环环相扣的交迭句法,一生创作中不对称之美屡见不鲜。无怪乎勋伯格1931年在电台的一次演讲中说,他从莫扎特那里学会了‚长度不等的乐句的艺术‛,这是一种‚只属于莫扎特本人的、完全个人的技艺。‛

‚优雅、精致,有节有度‛,一位热心的聆听者罕譬而喻地切入莫扎特音乐风格的内核。但请不要忘记,在莫特特生活的那个‚优雅的时代‛,听众经常为莫扎特乐曲中血气方刚的热情而困惑。且不举早期维也纳阶段那些发扬蹈厉的协奏曲,只需提一下,‚林茨‛交响曲(K。425)第一乐章那段戏剧性十足的引子,以及副部中突然奇特地在主调上响起定音鼓的冲动,曾如何使得文人雅士惴惴不安。不难理解,为什么善作精神分析的当代德国作家希尔德斯海默要将莫扎特归入热情奔放的酒神气质一类。

‚莫扎特是传统的‛,音乐文学家如是说。然而莫扎特却自甘沦为叛逆。在G小调交响曲中,他用三个彼此相斥的减七和弦囊括12个音,比写下12音《浮土德》主题的李斯特早半个多世纪向20世纪投出了熠熠长矛。在小标题为‚音乐玩笑‛的F大调嬉游曲(K。522)中,他为了嘲笑乡村乐师的无能而巧用‚错音‛,不经意却创始了全音阶。这类‚革命‛之举,在莫扎特作品中层见迭出,令保守者不知所措,也曾使莫扎特一度难以被接受。《唐璜》在佛罗伦萨上演九次未获好评,第一幕被认为‚无法表演‛。出版商霍夫梅斯特随即对莫扎持说:‚写得通俗一点,否则你的作品我再也不能出版、付款了。‛据说莫扎特回敬道:‚好吧,那我就不挣钱了,饿死见鬼去吧。‛直到19世纪,心地善良但悟性有限的莫扎特研究专家乌利比歇夫,甚至还想‚改善‛莫扎持那部‚不协和音‛四重奏(K。465)中‚伤害耳朵的尖锐音响‛。

卡尔〃巴特依据莫扎特的书信告诉我们,莫扎持有点20世纪先锋派的作风,几乎隔绝与日常经验世界的联系。革命前夜的巴黎之行,丝毫未改变莫扎特的无动于衷。在给家人的书信中、不要说找不出革命思想与行动的蛛丝马迹,即便是对旅行过的国家的风光和建筑的印象,他也几乎从不谈及。他对古典文学、哲学也兴致索然,与歌德的联系只是那首歌曲《紫

罗兰》,虽然莫扎特的《魔笛》倒激起了歌德创作续集的热望。他曾令人啼笑皆非地将德国诗人格勒特(Gellert)的姓氏误拼成格雷尔特(Gelehrt,这个词的含义是有学问的)。他甚至不知道他的同时代人康德的存在。但另一方面,当代意大利音乐学者乔佐〃佩斯台利依照莫扎特的音乐告诉我们。大师决非闭目塞听,倒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他周游列国,涉猎多种音乐,什么‚优雅风格‛、‚动情风格‛、‚主题明晰原则‛、‚主题推衍原则‛、‚正歌剧英雄风格‛、‚喜歌剧方言风格‛、‚宗教风格‛、‚世俗对位风格‛等等,兼收并蓄,巨细糜遗。从教堂的圣咏到当时维也纳的里弄小调,他都敞开包容的胸襟。若灵魂也有来历,那么莫扎特之魂来自他视若无睹的预先存在的现实,还是那音乐唤起的构想中的世界呢?

也许,莫扎特就是一个大千世界。他的多才多艺使他涉足多得令人膛目的创作领域,无论是协奏曲、交响曲、小夜曲、室内乐与奏鸣曲,还是意大利喜歌剧、正歌剧、德国歌唱剧、音乐会咏叹调、艺术歌曲、宗教音乐。形形色色的媒介他都把玩得轻松自若、得心应手(创造的艰辛另当别论),每一种体裁他都能臻至完善、各具特色,以至于谁要想既浑然一体又恰如其分地评价莫扎特的全部音乐几无可能。许多人尝试在丰富多采的莫扎特音乐背后找出统摄全盘的精神要义,结果不是像《百喻经》中摸象的盲人,各执一端地勾勒出一幅残缺不全的图像,便是觉悟出莫扎特的广度和深度匪夷所思,笼而统之难以深得其中三昧。英国音乐学者唐纳德〃米切尔不无感慨地说:‚一个人需活三辈子,且有幸具备半打个性,才能达到完整理解莫扎特遗产的境地。‛

音乐家们往往依照心灵的体验,对莫扎特专注一境。柴科夫斯基的《莫扎特风格曲》(Op。61)关注的是莫扎特的精妙雅意,这是情感奔涌以至常常不能自已的柴科夫斯基难以达到但心魂向往的境界。作品风格一向轻松的法国作曲家伊贝尔追求的不是补阙而是合辙,他在莫扎特诞辰200周年时应法国广播电台之约,写了《向莫扎特致意》一曲,这首流畅的乐队回旋曲重现了莫扎特孩提般的活泼、率真,虽然作为神童的莫扎特从来不曾真正是一个孩子。1989年梅西安写了《微笑》。作曲家写道:‚尽管莫扎特遭受不幸、痛苦、饥饿、寒冷、不被理解和面临死亡,但他从未停止微笑。他的音乐也在微笑。这就是为什么我极为谦恭地将这部向他致意的作品称作‘微笑’。‛这首乐队曲听起来凝重、恍惚,几次被钢琴、木琴与木管的合奏所打断。也许那瞬间的灿烂意味着莫扎特之笑,笑得热切、明澈,却又透出苦涩和无奈,这别具一格之笑与托尔斯泰笔下描述的97种笑态无一相仿。莫扎特音乐符号的简洁,给论释者留下见仁见智的余地。80年代初席夫演奏得优雅、洒脱,90年代末傅聪指下却流淌出苍凉和暮色。乐审美能

力。情感是感知美和理解美的第一要素。人的感情发生和结束是一种时间性的运动过程,而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恰恰是表现这种运动过程的最佳形式。以情动人是所有门类的一条共同规律,但与其它艺术相比较,音乐更容易表达感情。它没有文学作品的文字描写,也没有绘画所呈现的具体形象,它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声音形态直接传递感情信息,许多语言文字无法表达的感受,却可以在音乐中得到体验。因此,音乐欣赏比其它艺术活动更能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2、音乐欣赏可以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力。音乐是非语义性、非具象性的艺术,它不可能像文学作品那样用文字描写具体的故事情节和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更不能描绘复杂的现象,或者抽象的概念。那么音乐是如何通过概括性的感情媒介来打动学生呢?可以说,这主要是依靠学生的主观联想和想象来实现的。学生欣赏音乐中概括性的感情,使学生联想到自己以往现实生活中的情与景,并由此而获得种种审美享受。例如:《十面埋伏》,学生听了以后,就会想到许多战斗场面,想到战场上“军营如林,旌旗蔽空,战鼓隆隆,铁骑驰横”的壮观场面,也使学生想到“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等气势磅礴的大战场面。那种抒情性的音乐,常常会使人的想象无边无际,有时或许悟出某种哲理来。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有的学生从个人的生活道路去想象,于是捂出〝要做生活的强者,不为命运而气馁,反而扬起风帆,与命运之神去拼搏抗争,直到驶向美满幸福的彼岸〞这样的哲理。也有人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去想象,从而得到这样的哲理思想—革命的阶级要战胜反动的阶级,必须通过坚苦卓绝的斗争,战胜各种黑暗势力,最终取得胜利并通向光明的未来。这一切都说明,音乐审美带给学生的绝不是在一个狭小的范畴之内,它会使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自由地翱翔,从而培养了他们对美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

3、音乐欣赏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评价能力。古往今来,在音乐作品中,总是真善美与假丑恶的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正因为如此,如果老师没有加以好好引导,有很多学生美丑不分,善恶不辩,正邪不明,对社会上那种流行的低级趣味较浓的庸俗不堪的音乐或是有些〝狂歌〞等一些格调不高的,艺术性较差的音乐往往误以为是〝音乐艺术的时代性的体现〞,而对那些优美的、艺术性高的抒情歌曲反而认为是平淡无味。所以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关键是要使学生划清真善美与假丑恶的界限,掌握分辨是非的标准。一部音乐作品,如果学生要去评价判断它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就必须能够从音乐作品的内容、体裁、风格等方面分辨出什么是美和什么是丑的,因为这是衡量音乐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基础。学会这些,只有通过音乐欣赏这条途径,并且把研究音乐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情绪等表现手段作为音乐欣赏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关键环节,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深入地认识音乐作品的内容美、形式美、情绪美、表现美,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