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目录及其作用

合集下载

古籍目录学

古籍目录学

古籍目录学我国流传至今最早的古籍目录,是西汉末期刘向、刘歆父子参与校书,由刘歆编成的《七略》,已经佚失,基本内容保存在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

《七略》分类六大类: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共38小类。

《七略》不但建立的系统的图书分类法,还通过小序、大序叙述学术源流。

每书有提要,(叙述学术源流的)总序、大序、小序都收在辑略中。

《七略》是我国目录学史上第一部综合性分类目录,刘向刘歆是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汉书艺文志》:东汉班固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删取其要”,编成《汉书艺文志》。

首创在正史中修《艺文志》,使《艺文志》(或称《经籍志》)成为史书的组成部分。

开创“史志目录”改动:将辑略拆散;把解题简化为小注;注明改动,保留原貌。

魏晋南北朝时期,奠定了封建社会典籍以经史子集为部类的四部分类法西晋秘书监荀勖编制《新簿》(已佚,见《隋书经籍志序》),分甲、乙、丙、丁四部,性质相当于后世的经史子集,初创四部分类法。

把史书自经部析出,即丙部。

东晋著作郎李充将荀勖的经子史集次序易为经史子集,自此不可移易,史称“秘阁以为永制”“自尔因循,无所变革”。

南朝王俭《七志》(已佚,见《隋书经籍志序》),沿袭《七略》,独创图谱志,并附道经、佛经于篇末。

南朝梁阮孝绪《七录》,确定史部专立。

文集录之前或称诗赋、或称文翰,至此成定称。

《七录》的分类为后来走向正统的四部分类法提供重要的参考,起承上启下作用。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成于魏徵,反映南北朝及隋代图书著录情况,编纂依据为隋《正御书目录》。

将群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集部后附道经佛经,四大类后分四十小类,标志着正统的四部分类法的确立。

《隋书经籍志》将前代(南北朝)典籍的著录情况简化为注文,依其类别相同或相近,附于书目之后。

具有双重意义,有别于其他目录。

我国史志目录中,只有《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有小序。

唐代开元年间所编《群书四部录》宋代政府藏书目录:《崇文总目》,每类有序,每书有提要,分经史子集四部,45类。

《中国古籍总目》目录

《中国古籍总目》目录

《中国古籍总目》目录《中国古籍总目》目录《中国古籍总目》分为经史子集丛五部,共二十六册,由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著录古籍近二十万种。

《中国古籍总目》的编纂出版及其对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意义复旦大学图书馆吴格甲、《中国古籍总目》编纂介绍一、《总目》编纂宗旨(1)《中国古籍总目》(简称《总目》)是现存中国汉文古籍的综合目录,旨在全面反映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如日本、美国等)现存汉文古籍的主要品种、版本及其收藏单位;(2)《总目》著录以古籍品种立目,同时反映入录各书的主要版本;(3)《总目》兼具联合目录功能,各版本后附注相关收藏图书馆的简称。

二、《总目》调查范围(1)大陆地区古籍收藏品种,据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四馆藏书编为基础书目,并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复旦大学图书馆、天津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浙江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及其他图书馆藏书纪录作增补;(2)大陆以外古籍收藏品种,利用了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韩国、日本、北美、西欧各国图书馆部分古籍书本目录,补充了稀见品种、版本及收藏信息;(3)国内已出版的(善本、丛书、方志、家谱、朱卷等)古籍馆藏书目及联合书目。

三、《总目》著录对象(1)民国元年以前抄写、刻印、活字印刷、影印的历代古籍;(2)民国元年以前成书而抄写、刻印稍后,与上述图书属性相同的古籍;(3)所录均属经抄写、刻印、活字印刷、影印成书者(专书、报刊中的单篇文字不予著录);(4)汉文与少数民族文字合刻(如满汉合璧)的古籍(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不予著录);(5)以汉文注释外文的图书(如《华夷译语》等);1/18页英语快速提升•英语口语•英语留学•英语应试•英语练习内容来源:沪江网广告展开阅读更多(6)整体著录佛藏、道藏子目,子目未单刻者分别立目,已有单刻者增加著录藏经版本;(7)甲骨、铭文、碑刻、竹简、木牍、帛书等具文物性质的文献原件,敦煌遗书、金石拓本、舆图、字画、鱼鳞册、宝钞、契约、诰命、文告等(含已装裱成册或成卷者),除已经编纂、抄写、刻印、影印成书者,不予著录。

古籍目录及其功用

古籍目录及其功用

古籍目录及其功用】小中大作者: admin | 来源: 汉典古籍| 查看: 837次| 打开书架| 选字释义我们的目录学历史悠久。

汉代刘向、刘歆编制《七略》、《别录》,奠定了基础,此后,目录学不断发展,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

我国古代目录学家留下的许多目录以及目录学专著,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可以视为引导我们打开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宝库的一把金钥匙,是逐步了解、利用、掌握这一宝库不可缺少的向导。

所以古人称目录学为读书治学的门径,这无疑是恰当的。

我国古籍目录数量多、种类多,内容极其丰富。

如果从目录编制的体例看,大致可分如下三种:第一种,部类前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

解题又叫叙录或提要。

它的作用是叙述作者生平,概括全书大旨,品题得失,考辨讹谬。

这种既有序又有解题的目录,不仅剖析学术流别,而且提要钩玄、举其大旨、“故虽书有亡失,而后之学者览其目录,犹可想见全书之本末”(朱彝尊《曝书亭全集》卷四十四),因此在学术上有很高的价值,历来被学者们所推重。

流传至今的有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

经籍考》、清代官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

这种解题目录始于刘向的《别录》和刘歆的《七略》,到宋代时已趋于成熟,《郡斋读书志》与《直斋书录解题》就是标志;而清代所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更加完善,成为解题目录的集大成者。

第二种,部类前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无解题。

这种目录,价值在于小序。

小序条辨流别,申明大道,叙列九流百家之学,使人得以由委溯源,考辨学术源流。

流传至今者,有《汉书。

艺文志》、《隋书。

经籍志》。

第三种,只记书名,无小序、解题。

如宋代郑樵《通志。

艺文略》,清代张之洞《书目答问》,唐以下各史《经籍志》、《艺文志》,以及一些私人藏书目。

郑樵《通志。

艺文略》的宗旨是:“类例分,则百家九流各有条理,虽亡而不能亡也。

”“类例既分,学术自明,以其先后本末具在”(郑樵《通志。

校雠略》)。

郑樵反对每书之下必有解题,认为这是“泛释无义”、“文繁无用”,主张从目录的分类来体现学术源流的本末先后。

第五章 目录学与古籍分类法

第五章  目录学与古籍分类法

“目录”一词連稱现存文献以《汉书》为最早, 目录”一词連稱现存文献以《汉书》为最早, 目录 汉书·叙传 叙传》 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爰著目录, 《汉书 叙传》:“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爰著目录, 略述鸿烈。 略述鸿烈。” 目录的不同称谓: 目录的不同称谓: 刘向《别录》 “录”,刘向《别录》; 刘歆《七略》 王俭《七志》 “略”,刘歆《七略》;“志”,王俭《七志》; 荀勖《晋中经簿》 “簿”,荀勖《晋中经簿》; 书目” 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 “书目”,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 书录” 毋煚《古今书录》 “书录”,毋煚《古今书录》。 或称“录目” 如释智昇《开元释教录》 或称“录目”,如释智昇《开元释教录》有《历代 所出众经录目》,也即“序目”之义。 所出众经录目》 也即“序目”之义。 解题”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解题”,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总目提要” 。 汉晋之后, 目录”之名通用。 汉晋之后,“目录”之名通用。
四、目录的基本结构
以典型的目录《四库全书总目》而言, 以典型的目录《四库全书总目》而言,应该包括以 下内容:书名、篇卷、时代、著者、提要、大小序。 下内容:书名、篇卷、时代、著者、提要、大小序。 1.书名,对于同书异名(如《国语》又名《春秋外 书名, 国语》又名《 书名 对于同书异名( 史记》又名《太史公书》)、异书同名 传》,《史记》又名《太史公书》)、异书同名 河东集》有唐柳宗元、宋柳开) (《河东集》有唐柳宗元、宋柳开)的情况要加以 特殊说明,以免混淆。 特殊说明,以免混淆。 2.著者时代。改朝换代,前朝官员不受新朝俸禄, 著者时代。 著者时代 改朝换代,前朝官员不受新朝俸禄, 称为“遗民” 则仍标前朝。 称为“遗民”,则仍标前朝。

目录的功用

目录的功用

目录的功用目录的功用汪超章学诚在《校雠通义·叙》中提出目录的作用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辨章者,辨明也。

郭璞《方言序》云:“辨章风谣而区分,曲通万殊而不杂。

”考镜者,鉴察稽核也。

章氏之言谓目录之学有益于辨明学术流派,考清学术渊源。

我们以为目录的功用总的说来确如章氏所言,析言之则其功用有以下数端:1.初学者问津,目录指其途清人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卷一《史记集解分八十卷》中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涂,方能是其门而入。

”实际上唐人毋煚早就认识到不明目录对为学的害处,他说:“苟不剖判条源,甄明科部,则先贤遗事,有卒代而不闻;大国经书,遂终年而空泯。

使学者孤舟泳海,弱羽凭天,衔石填溟,倚仗追日,莫闻名目,岂详家代,不亦劳乎,不亦弊乎!”(《古今书录·序》)初学之人于学问茫茫不知其然,该读何书,如何读,尽皆略无章法。

书目可以帮助他们找到问学途径。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书目都承担着为初学者指点迷津的功能。

例如藏书简目对初学者就用处不大,明人杨士奇等编撰的《文渊阁书目》可以为例。

该目是明永乐年间杨士奇根据文渊阁东阁的皇室藏书编定的书目,所录以千字文编号,自“天”至“往”字凡20号。

仅有册数不列卷数,更不要说其他著录项了。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批评说:“自《七略》以至《崇文总目》,记载中秘之书,未有如是之潦草者。

”这样的货物清单式的书目对初学者问学显然不会有什么助益。

有的目录就是明确针对初学者问学而编的,对初学者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得比较仔细。

例如张之洞在四川学政任内编著的《书目答问》,张编该书的目的在其《书目答问略例》中说得相当明确,“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

今为分别条流,慎择约举,视其性之所近,各就其部求之。

又于其中详分子目,以便类求。

一类之中,复以义例相近者使相比附。

再叙时代,令其门径秩然,缓急易见。

凡所著录,并是要典雅记,各适其用。

总期令初学者易买易读,不致迷罔眩惑而已。

古代社会的目录与藏书管理

古代社会的目录与藏书管理

古代社会的目录与藏书管理在古代社会中,目录与藏书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它不仅帮助读者快速找到所需的书籍,还能保护文化财富,并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文献资料。

本文将从古代目录的起源、目录的分类与编制、以及藏书管理中的挑选、保存与修复等方面来探讨这一古老而有趣的话题。

古代目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四库全书》。

这是一部由清代编纂的大型文献集成,涵盖了中国古今各个领域的重要著作。

为了方便读者查找,编纂人员在《四库全书》最前面编制了一份目录,将不同书籍按照类别和顺序进行分类。

这为后世的藏书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目录的分类与编制在古代社会中也有一定的规范。

根据书籍内容,常见的分类包括经史子集、医药学、文学艺术等,这样的分类既方便读者查找,也便于书籍的整理与管理。

编制目录时,要注意书籍的顺序排列,以及准确地标注书名、作者等基本信息。

有些目录还会加入注释和评价,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参考。

在古代社会中,藏书管理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古代的藏书馆通常由专门的官员负责管理,他们需要对馆内的图书进行挑选、修复和保存。

挑选图书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考虑到图书的内容、作者的声誉和读者的需求。

选择优秀的著作可以提升馆内藏书的质量,满足读者的求知欲望。

保存图书是图书管理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古代社会并没有像现代一样的气候控制设备和专业的图书保护措施,因此,如何防止图书受潮、虫蛀和破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藏书馆的管理员需要定期检查图书的状态,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保护。

有些图书还需要特殊的保存方法,比如将它们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进行定期翻动以防止老化。

修复古籍也是一项非常关键的任务。

古代的书籍可能会因为年代久远或者外界环境等因素而出现破损、缺页等问题。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文献资料,古代的藏书馆会请专门的修复师对书籍进行修复。

修复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文献学和手工技能,以便恢复古籍的原貌。

不仅如此,修复师还需要在修复过程中小心翼翼地避免进一步损坏,并注意使用符合古代制作技艺的材料和工艺。

中国古代的图书目录

中国古代的图书目录

中国古代的图书目录中国古代的图书目录中国历代流传的书籍数量之大,被后世称为“浩如烟海”。

面对浩瀚的书海,要想准确而有选择地找到所需的文献资料,就要借助前人编定的图书目录。

学习目录学,对于一般自学和从事科研工作者,有极大的作用。

一、古籍和古籍目录学的开始最早的书,要算以竹木作为书写材料的简牍,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看,大约从殷商时期到公元三、四世纪,是从甲骨到简牍文化的时期,战国以来,简牍(dú)与缣(jiān)帛并用,东汉以后至魏晋是简牍和纸并用的时期。

以后纸的生产发展到普遍使用,代替了笨重的简牍和价格昂贵的缣帛。

古人的书都出自手写,遇到文字点画相似或声音相近的,很容易发生讹误。

加之一篇文章要用许多简写成,再用绳编在一起,一旦绳有断绝,便造成脱简或顺序的错乱。

所以古有错简、韦编三绝等词语。

汉成帝时,因书颇散亡,于是下令求书于天下,又诏令刘向校书,实际就是进行古籍整理工作。

刘向的校书工作包括广备异本,校定篇目,编排次序,校勘讹字脱简,然后写成正本,再撰写一篇书录。

《汉书·艺文志》序说刘向“每一书已,辄条其篇目,撮其旨意。

录而奏之”。

刘向为每本书的叙录,原皆载在本书,同时又汇集各书的叙录,在本书之外别行,因称《别录》。

刘向之子刘歆继承刘向的校书事业,在刘向《别录》的基础上,撮要编成《七略》。

这两部辉煌的目录,是我国古籍目录工作和目录学研究的奠基之作。

《别略》和《七略》早巳失传,清代有好几位学者对这两书作了辑佚的工作。

刘向父子从事校书的功绩,使西汉以前的重要典籍得到系统的整理并以文字著录下来,对保存古代文献有筚路蓝缕之功。

二、古籍目录著作和目录学的发展历代的古籍目录著作,大体有三种类别:史志目录、官修目录、私家目录。

1.史志目录首创史志目录的是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以后各代所修的“正史”(纪传体史书)撰有史志的,都包括“艺文志”(或称“经籍志”)。

这是一种特有的目录体制,重点在叙述当代学术源流,著录流传的文献资料。

《中国古籍总目》目录

《中国古籍总目》目录

《中国古籍总目》目录一、经部1. 易类《周易正义》、《周易集解》、《周易本义》等2. 书类《尚书正义》、《尚书大传》、《尚书注疏》等3. 诗类《诗经正义》、《诗经集传》、《诗经注疏》等4. 礼类《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等5. 春秋类《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等6. 孝经类《孝经正义》、《孝经注疏》等7. 四书类《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等二、史部1. 正史类《史记》、《汉书》、《后汉书》等2. 编年类《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等3. 纪事本末类《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等4. 别史类《逸周书》、《东观汉记》等5. 杂史类《国语》、《战国策》等6. 传记类《高士传》、《唐才子传》等7. 地理类《水经注》、《大唐西域记》等三、子部1. 儒家类《荀子》、《新书》、《盐铁论》等2. 道家类《老子》、《庄子》、《列子》等3. 法家类《韩非子》、《商君书》等4. 名家类《公孙龙子》、《尹文子》等5. 墨家类《墨子》等6. 纵横家类《鬼谷子》等7. 杂家类《淮南子》、《吕氏春秋》等四、集部1. 楚辞类《楚辞》、《楚辞补注》等2. 别集类《陶渊明集》、《李白集》、《杜甫集》等3. 总集类《文选》、《唐宋八大家文钞》等4. 诗文评类《诗品》、《文心雕龙》等5. 词类《花间集》、《宋词三百首》等6. 曲类《元曲选》、《六十种曲》等五、丛部1. 丛书类《四库全书》、《四部丛刊》等2. 类书类《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3. 小说类《世说新语》、《聊斋志异》等4. 佛经类《大藏经》、《金刚经》等5. 道藏类六、艺术部1. 书画类《历代名画记》、《书谱》、《法书要录》等2. 篆刻类《印章集》、《印谱》等3. 音乐类《乐府杂录》、《琴操》等4. 舞蹈类《舞谱》、《舞蹈史》等5. 戏剧类《录鬼簿》、《南戏录》等七、科技部1. 天文类《甘石星经》、《授时历》等2. 地理类《地理志》、《舆地图》等3. 农学类《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4. 医学类《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5. 建筑类《营造法式》、《园冶》等6. 数学类7. 兵器类《武经总要》、《兵器谱》等八、生活部1. 食谱类《随园食单》、《饮膳正要》等2. 花卉类《群芳谱》、《花镜》等3. 茶艺类《茶经》、《茶谱》等4. 服饰类《中国古代服饰史》、《绣谱》等5. 旅行类《徐霞客游记》、《旅行指南》等九、宗教部1. 佛教类《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圆觉经》等2. 道教类《道德经》、《南华经》等3. 儒教类《孝经》、《大学衍义》等4. 基督教类《圣经》、《基督教要义》等5. 伊斯兰教类《古兰经》、《伊斯兰教义》等《中国古籍总目》不仅是一部文献检索的工具书,更是一部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文化的宝典。

03古典文献的目录

03古典文献的目录
叙录为古代图书目录中最重要的部分。 起源于刘向《别录》。
3、类序的种类。
类序:目录中介绍某一类图书学术流变、 特点、得失的说明性文字。大类之序为 “大序”或“总序”,小类之序为“小 序”。
《四库全书总目·凡例》:“四部之首, 各冠以总序,撮述其源流正变,以挈纲领。 四十三类之首,亦各冠以小序,详述其分 并改隶,以析条目。”
4、丛书目录 《四库全书总目》、 《四部丛刊书录》、 《四部备要书目提要》
《中国丛书综录》,由上海图书馆编写, 中华书局出版,最为完备,便于检索。
第四节 目录的治学功用
1、了解历代文献状况与学术盛衰。 2、“辨彰学术,考镜源流”,对学习研究古
典文献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3、保存关于文献方面大量的原始资料,要整
(4)集部: 一、楚辞;二、别集; 三、总集;四、诗文评; 五、词曲。
四部中,子部相对庞杂,凡难以归入其 他三部者,全部归入子部。
第三节 古代目录书的类别
1、官修目录
即“朝廷官簿”,为朝廷主持对国家藏 书进行校理后所编的国家图书目录。基本 代表各时期国家藏书水平。
历代官修目录
西汉刘向《七略》,国家图书目录之始。 魏《中经》,郑默撰,佚。 西晋《中经新簿》,荀勖撰,佚。 东晋《元帝四部书目》,李充撰。 隋《开皇四年四部目录》,牛弘撰,佚。 唐《开元群书四部录》,殷践猷撰,佚。 宋《崇文总目》,王尧臣撰,佚。 明《文渊阁书目》,杨士奇撰。 明《永乐大典目录》,解缙等撰。 清《四库全书总目》,纪昀等撰。
理古籍、考订作家,必须充分利用目录版 本。
利用目录学考辨古籍六种方法: 一曰以著录之有无断古书之真伪; 二曰用目录书考古书篇目之分合; 三曰以目录书著录之部次定古书之性质; 四曰因目录访求阙佚; 五曰以目录考亡佚之书; 六曰以目录书所载姓名卷数考古书之真伪。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

简析古籍目录在国学研究中的基础作用(改)

简析古籍目录在国学研究中的基础作用(改)

国学通论期末试题简析古籍目录在国学研究中的基础作用简析古籍目录在国学研究中的基础作用哲学基地班2014300010012 周嘉诚【摘要】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讨论古籍目录这一要素在国学学术研究中的作用。

主要采取了文献研究法和网络材料收集法。

对部分古书的目录加以对比研究,并借鉴了张舜徽、王国维等前贤的研究成果。

得出古籍目录以及目录学在国学学术研究中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的结论。

但是,古籍目录的使用必须配合版本、校勘和其他治学方法加以互训,以此来完整地认识古代文献,充分发挥其价值。

关键词:古籍目录;目录学;治学门径;校雠;基础古籍目录,顾名思义是古代书籍的目录。

就如我们今天书籍的目录一般,其对读书者的指引和帮助是不容小觑的。

提到目录,自然不能忽视国学校雠学之分支——目录学。

目录学形成很早。

“目录二字连称,昉于汉世,以此名学,则实始于宋人。

”①可见,目录学作为校雠的子类学科,是汉代发轫,宋人初名。

其研究对象的古籍目录,在国学古代典籍的研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是治学的不二法门。

古籍目录是人们对古书校雠的成果,其可分为两大类:即一书目录和群书目录。

一书目录是一本书的篇名及其说明,类似于今天通行图书的前页目录体例。

群书目录是指诸书的书名及其叙录的总案,而这,才是目录学的研究对象,也是中国大多数古籍目录的常态。

目录的体制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部类前后有小序,且书名之下有解题。

这种既有序又有解题的目录,不仅划分学术流别,而且提要钩玄、分析其要旨,“故虽书有亡失,而后之学者览其目录,犹可想见全书之本末”②因此在学术上有很高的价值,被众多学者推崇。

第二种,部类前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无解题。

①见张舜徽《广校雠略》中华书局出版社1963年4月第一版卷一第二页。

②见朱彝尊《曝书亭全集》卷四十四。

这种目录,价值则全在小序。

小序条辨流别,辨明大致道路,叙列九流百家之学,使人得以由委溯源,考辨学术源流。

流传至今者,有《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

古代目录学的种类和作用

古代目录学的种类和作用

古代目录学的种类和作用古代目录学的种类和作用发表时间:2008-10-2 7:02:31来源:互联网目录学是研究图书目录工作规律的科学。

我国古代传统目录学有着悠久的历史。

“目”的含义是篇目,即一书的篇和卷的名称。

“录”把叙录,即对一书的内容、作者生平事迹,对书的评价,校勘经过等,作扼要的介绍的文字,二者合起来称为目录,或曰书目。

一个完整的目录,大致包括书名、卷数、作者、版刻、提要、分类诸项内容。

各个历史时期关于目录的称谓有所不同。

有的称“录”,如西汉刘向之《别录》;有的称“略”,如刘向子刘歆之《七略》;有的称“志”,如东汉班固之《汉书•艺文志》,宋晁公武之《郡斋读书志》;有的称“簿”,如晋荀勖之《晋中经簿》;有的称“书目”,如晋李充之《晋元帝四部书目》;有的称“书录”,如唐毋煚的《古今书录》;有的称“解题”,如宋陈振孙所编《直斋书录解题》;有的称“考”,如元马端临之《文献通考•经籍考》和清朱彝尊之《经义考》;有的称之为“记”,如明末清初钱曾之《读书敏求记》;有的称为“ 提要”,如清纪昀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

我国古代目录学的分类法主要是七略和四部两大体系。

“七略”是汉代刘歆所创而见于《汉书•艺文志》的分类,即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辑略是提要汇集,实际为六大类。

六艺略包括后世四分法里的经部、史部;诸子略即子部,兵书略和术数略可归为子部;诗赋略即后来的集部。

方技略则主要包括医方医技,后世亦划归子部。

四部分类法是由西晋荀勖《晋中经簿》所创,它以甲、乙、丙、丁四部分别代表经、子、史、集,到东晋李充撰《晋元帝四部总目》易乙部为史部,易丙部为子部,四部按经、史、子、集排列。

从此,这种分类法便成为官修书目的唯一分类方法。

经部主要是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谷梁传、公羊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十三经以及解经的书和小学(文字、音韵、训诂);史部主要是纪传体正史及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史书、野史,它如地理、目录、考古、诏令、奏仪等也列入史部;子部指古今诸子,包括《汉书•艺文志》的“十家”以及佛、道、兵书、数书、方技、阴阳、五行等;集部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论等。

古籍目录的类型

古籍目录的类型

古籍目录的类型古籍目录的类型一、古籍综合目录综合目录就是以某地区、某时期、某类型所有的书籍为对象编制的目录。

根据目录编纂者及编目对象的不同,主要有国家藏书目录、史志、私人藏书目录、丛书目录、地方文献目录等。

1、国家藏书目录又称官书目录或官修目录,即“官簿”,是由政府主持对当时尚存的国家藏书进行整理编制的目录。

中国古代的国家藏书目录有以下特点:(1)著录的古籍全面而丰富,代表了当时国家的藏书水平。

(2)绝大多数采用了四部分类法,与魏晋以后国家藏书按四部陈列相一致。

(3)著录较为详细,多有小序、叙录。

重点掌握:《四库全书总目》2、史志史志,指的是正史中的《艺文志》《经籍志》和有些朝代的《国史艺文志》一类目录以及某些政书中的目录。

史志大多由后代史官依靠某一时期所能见到的书籍目录,包括官修目录、私家目录以及其他文献资料编纂而成,所以并非严格的藏书目录。

但史志一直有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优良传统。

史志可细分三类:正史原有史志叙录、后人补续正史史志和政书史志。

(1)正史原有史志叙录《汉书·艺文志》1卷。

是我国现存的古代第一部完整的目录。

《隋书·经籍志》4卷。

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并附有道录、佛录,成为六大部类,是现存最早的以四部分类的目录书。

体制承《汉志》,有总序、部序、类序和小注。

《旧唐书·经籍志》20卷和《新唐书·艺文志》4卷均删去了各类小序,但后者有小注,可补史传之阙。

《宋史·艺文志》8卷,开创了写当代史志目录的先河。

《明史·艺文志》4卷,开创史志记一代著述之例。

体例紊乱。

《清史·艺文志》4卷,仿《明史·艺文志》记一朝之著述。

全书严重脱漏,分类混乱。

(2)后人补续正史史志一览见教材。

(3)政书史志政书指各种《通志》与《通考》,其中史志有:《通志·艺文略》8卷,宋郑樵撰。

《续通志·艺文略》8卷,清嵇璜等撰。

第二章+目录学

第二章+目录学
2、古籍目录分类的作用 可以把汗牛充栋的典籍按照不同层次有序组织起来,做到 纲举目张,执简驭繁。 不仅分门别类,使书籍有序化,而且本身具有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的功能。
学之不专也,为书之不明也; 书之不明也,为类例之不分也。 盖部次流别,申明大道,叙列 九流百氏之学,使之绳贯珠联,
类例即分,学术自明,以其先
《公羊传•隐公十年》:“《春秋》录内而略外。”
目录:把一批篇名或书名与说明编次在一起。 目录连用成词始于刘向、刘歆父子。 《文选》李善注引《七略》云:“《尚书》有青丝编目录” 班固《汉书•叙传》:“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爰著目录, 略序洪烈。” 刘向所谓“目录”乃偏义词,即有目之录。
古书一般格式,都是小题在上,大题在下。最早
应是简册体制的需要,一篇末简先写篇名,再注
大题在下
书名。
但后世翻刻古籍,尽改古制,并一直沿用至今。
3、群书目录
记载群书的书名和目录,并按一定的逻辑次序排列,主要 是按学术分类,这是目录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第一种 分类记书名, 大小类各有小 序,每书有叙 录。
作者姓名 字号相同
二、书名著录
2、书名著录之例 著录书名,应看本书。宋人车若水《脚气集》 著录书名,应以正文卷端所题为准。
著录书名,应参考各种目录书的记载。
三、篇卷数著录之例
1、篇卷之体例 单篇别行:古书最早多是散篇杂著,原无一定之本。 附益之例:生平行事、议论辩驳、对答始末、门人记述
录目
考 记
二、目录学的形成及意义
开启于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理国家藏书 北宋初,已有“目录之学”的说法 形成于宋代,郑樵《通志•校雠略》奠定目录学理论
发展于清代,章学诚《校雠通义》进一步阐发

中医典籍目录

中医典籍目录

中医典籍目录《中医典籍目录》一、古代中医文献的重要性中医典籍作为古代中医文献的精华,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古代文献记录了中医学的起源、发展、理论和实践,是研究中医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文将介绍一些重要的中医典籍,并对其内容进行简要概述。

二、《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古代中医文献中最重要的一部,也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石。

它包含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主要论述了人体的生理、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灵枢》则主要论述了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方面的知识。

这两部分内容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三、《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所著,被誉为中医临床必读经典。

它系统地论述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对于中医临床诊疗具有指导意义。

这部文献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对于辨证施治的探讨,以及对中医药学的理论和实践的总结。

四、《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医药学中最早的一部著作,被誉为中医药宝典。

它收集了大量的药物信息,对于中药的分类、性味、功效及其应用非常详尽。

同时,该经典还阐述了药物的炮制方法和质量控制,为中药的制备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五、《千金方》《千金方》是孙思邈所著,是中医临床方剂学的经典之作。

它收录了大量的方剂,包括了方剂的组成、用法以及疗效等详细的内容。

这部文献对于中医临床方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六、《纲目》《纲目》是宋代张介宾所著的一部医学总结文献,被誉为中医学的百科全书。

它对中医学的理论、诊断与治疗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

《纲目》涵盖了中医学的各个方面,包括人体解剖、病理学、病因归类、病机辨析等内容,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七、《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中所著的一部医药学著作,也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它对中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和总结,收录了大量的药物信息,包括药物的性味归经、药效、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这部文献对于中药学的发展和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籍目录学

古籍目录学

书名和篇名类似,古书多无书名,多是后人所加。 书名和篇名类似,古书多无书名,多是后人所加。 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 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 1.根据著者姓名或姓氏再上古代对男子美称“子” .根据著者姓名或姓氏再上古代对男子美称“ 而成, 孟子》 而成,如《孟子》等。 2.根据著作的成书情况定名,如《论语》。 .根据著作的成书情况定名, 论语》 3.根据图书内容命名,如刘向编次的《战国策》。 .根据图书内容命名,如刘向编次的《战国策》 4.以著者职位、爵谥、地望为书名,如《太史 .以著者职位、爵谥、地望为书名, 平原君》 公》、《平原君》等。
四.目录书基本结构的三要素
篇目,小序和解题是目录书基本结构的三要素。 篇目,小序和解题是目录书基本结构的三要素。 篇目(篇名、书名)是古典目录的第一要素, 篇目(篇名、书名)是古典目录的第一要素,是 著录图书的首要内容。它标识着每本被著录图书 著录图书的首要内容。 的基本特点。篇目直接反映图书的外在基本特征, 的基本特点。篇目直接反映图书的外在基本特征, 它包括篇名或书名,篇卷数,撰述者, 它包括篇名或书名,篇卷数,撰述者,版本及藏 者等项。 者等项。
由于篇名只能反映图书的外部特征, 由于篇名只能反映图书的外部特征,难以揭示图 书的内容,学术价值不大, 书的内容,学术价值不大,所以不少古典目录多 有解题与小序。 有解题与小序。 解题也称叙录、书录或提要。 解题也称叙录、书录或提要。它是用来考察作者 生平行事、揭示图书主旨和用途, 生平行事、揭示图书主旨和用途,向读者指示门 径和提供方便的。是我们最早创制的一种体制, 径和提供方便的。是我们最早创制的一种体制, 对后世的目录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后世的目录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刘歆《七略》中的《辑略》 刘歆《七略》中的《辑略》就是对各家学 术源流利弊分别加以论述, 术源流利弊分别加以论述,然后汇辑一编 来代替全书的凡例,这是小序体制的开端。 来代替全书的凡例,这是小序体制的开端。 其后《隋书·经籍志》和唐代毋煚《古今书 其后《隋书 经籍志》和唐代毋煚《 经籍志 录》都有小序。 都有小序。

目录学的作用

目录学的作用

同时代的目录学家毋煚在《古今书录序》中也对目录学的重要作用作了论述。

他指出经史图籍纷繁驳杂,面对浩繁卷帙,为学者不能遍览,常为其多所苦,若无分类编次、叙明源流的目录书,为学者就会如“孤舟泳海,弱羽凭天,衔石填溟,倚杖逐日”,反之如果有好的目录书,“览录而知旨,观目而悉词,经坟之精术尽探,贤哲之锐思咸识,不见古人之面,而见古人之心”,就会“将使书千帙于掌眸,披万函于年祀”,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清代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又说“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

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一语既赅,毋庸多言。

目录学对于学术研究的功用,仁者智者各有所论。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校雠通义·序》中说:“校雠之义,盖自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非深明于道术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与此。

后世部次甲乙,纪录经史者,代有其人,而求能推阐大义,条别学术异同,使人由委溯源,以想见于坟籍之初者,千百之中,不十一焉。

”著名目录学家余嘉锡在《目录学发微》中,总结了目录学在考辨古籍上的六种作用:一曰以目录著录之有无,断书之真伪;二曰用目录书考古书篇目之分合;三曰以目录书著录之部次定古书之性质;四曰因目录访求阙疑;五曰以目录考亡佚之书;六曰以目录书所载姓名卷数考古书之真伪。

来新夏在《古典目录学》中总结了古典目录的功能和作用有:一、掌握古籍总的基本状况;二、了解图书的本身状况;三、粗知学术源流;四、考辨古籍的依据;五、指示门径和辅导读书。

综合各家观点,目录学知识于学术研究之功用可归纳如下:一、读书治学入门之学我国典籍,卷帙浩繁。

要进行某一学问的研究,需要读哪些书、先读哪些书,后读哪些书,这些问题是每个初学者都要遇到的,不得其门者,则终身无得,著名学者也不例外。

目录学萌芽于先秦,开创于汉代,到清乾隆时代,目录学始为显学,更为学术界所重视。

目录学的发展和引起学术界关注,不仅因为它是研究目录形成和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还因为它是一门读书治学入门的学向,它可以告诉人们,关于某一个向题,前人做过哪些研究,已经进展到何种程度,又可提供查找文献的必要线索与方法。

中国古代文献学第二章古典文献的目录

中国古代文献学第二章古典文献的目录
录单独辑成一部书,叫《别录》。 ❖ 刘歆又在《别录》基础上,写成《七略》。
❖ 例如《晏子书录》: ❖ 内篇谏上第一凡二十五章 内篇谏下第二凡二十五章 内篇问上第三凡三十章 内篇问下第四凡三十章 内篇杂上第五凡三十章 内篇杂下第六凡三十章 外篇重而异者第七凡二十七章 外篇不合经术者第八凡十八章

右《晏子》凡内外八篇总二百十五章。
❖ 刘向是我国目录学的创始人
❖ 对那些尚未结集的文献,则辑为定本,如 《楚辞》、《战国策》、《说苑》、《新 序》、《列女传》。

“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
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
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
术数,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辄
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会向卒,
❖… …
❖ 秦失其道,豪杰并扰;项梁业之,子羽接 之;杀庆救赵,诸侯立之;诛婴背怀,天 下非之。作《项羽本纪》第七。
❖ 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 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 《高祖本纪》第八。
❖ 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乡 之。作《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 B、群书目录 ❖ 是指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图书的书 名和叙录(也有只有书名没有叙录的)。 ❖ 产生于西汉时期。 ❖ 刘向校定群书,作《别录》,后刘歆作 《七略》,均是群书目录的范例。
❖ 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言:所校中书《晏子》十一 篇,臣向谨与长社尉臣参校雠。太史书五篇,臣向书一篇, 参书十三篇,凡中外书三十篇,为八百三十八章。除复重二 十二篇六百三十八章,定著八篇二百一十五章。外书无有三 十六章,中书无有七十一章,中外皆有以相定。中书以夭为 芳,又为备,先为牛,章为长,如此类者多,谨颇略椾,皆 已定,以杀青书,可缮写。晏子名婴,谥平仲,莱人。莱者 ,今东莱地也。晏子博闻强记,通于古今,事齐灵公、庄公 、景公,以节俭力行、尽忠极谏道齐,国君得以正行,百姓 得以附亲。不用则退耕于野,用则必不诎义,不可胁以邪。 白刃虽交胸,终不受崔杼之劫。谏齐君,悬而至,顺而刻。 及使诸侯,莫能诎其辞。其博通如此,盖次管仲。内能亲亲 ,外能厚贤,居相国之位,受万钟之禄,故亲戚待其禄而衣 食五百余家,处士待而举火者亦甚众。晏子衣苴布之衣,麋 鹿之裘,驾敝车疲马,尽以禄给亲戚朋友。齐人以此重之。 晏子盖短。(按,此下疑有阙文。)其书六篇,皆忠谏其君 。文章可观,义理可法,皆合六经之义。又有复重,文辞颇 异,不敢遗失,复列以为一篇。又有颇不合经术,似非晏子 言,疑后世辩士所为者,故亦不敢失,复以为一篇。凡八篇 。其六篇可常置旁御观。谨弟录。臣向昧死上。

文献学目录分析示例

文献学目录分析示例

文献学目录分析示例
一、定义
目录指著录一批相关文献,并按照一定次序编排而成的揭示与报道文献的工具。

二、目录的作用
1.掌握古籍总的基本状况。

2.了解图书的本身状况。

3.粗知学术源流。

4.指示门径和辅导读书。

三、古典目录书的类别
1.国家图书目录
2.史志目录
3.私家目录
4.附说索引
四、目录学的历史
先秦
萌芽于先秦时期。

例如春秋战国,孔子删定“六经”时在从事精选文献的同时,也对文献进行分类,如《诗经》中《风》按地区分,《雅》按时间分,《颂》按作用分,而所作的大序、小序,起到类似后世“提要”的作用。

两汉
1.我国最早系统化的书目滥觞:刘向、刘歆父子等编撰的《别录》
与《七略》(均已佚)。

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方技略。

2.班固的编定《汉书.艺文志》,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也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史志目录。

以《七略》为蓝本,但删除《七略》中的辑略,分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

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种。

诸子略: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种。

诗赋略: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赋之属、杂赋、歌诗五种。

兵书略: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种。

数术略:天文、历谱、五行、蓍筮、杂占、刑法六种。

方技略: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种。

古籍书目、禁毁书目、报刊目录

古籍书目、禁毁书目、报刊目录

二、古籍书目2、古籍丛书目录(1)《中国丛书综录》(广西民族大学馆藏)上海图书馆编,中华书局1959-1962年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983年再版。

全书收录全国41所主要图书馆(上海古籍出版社版增至47所)所藏古籍丛书2797种,包括子目汇集古籍38891种。

全书共3册。

第一册“总目”,按汇编与类编进行编排。

汇编分为杂纂、辑佚、郡邑、氏族、独撰5类;类编分为经、史、子、集4类。

每一丛书,著录丛书名、编辑者、版本、并详细列出该丛书所含子目。

书后附有“全国主要图书馆收藏情况表”与“丛书书名索引”。

第二册是“子目”,是子目分类索引,将该书中所收的全部古籍按经、史、子、集四部(下再分若干类)分类编排,注明每一书的卷数、著者时代、著者姓名、所属丛书等。

可按类查出某部古籍及收在哪些丛书中。

第三册是“索引”,是子目书名索引和子目著者索引。

按四角号码顺序编排,与第二册配合使用(图片中国丛书综录书影)。

(2)《中国丛书练录补正》阳海清编撰,蒋孝达校订,江苏广陵古箱刻印社1984年出版。

本书对《综录》中各丛书的版本、异名、子目作了很多补充和订正工作,增录了1958年以后重印、复印、影印,以及校点排印的新版丛书。

书后所附的“丛书异名索引”也很有参考价值(图片中国丛书综录补正)。

(3)《中国丛书目录及子目索引汇编》施廷镛主编,南京大学1982年印行。

本书重在增补《中国丛书综录》所收或未收丛书,共977种,其中包括一些西学丛书与台湾编印的丛书。

全书分丛书目录与子目索引两部分。

书前附“丛书概述”,书后附“丛书书名索引”与“子目书名索引”。

(4)《中国丛书广录》全书16开2369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该书是新出版的查古籍丛书的工具书。

凡《中国丛书综录》已收录者,不再收录,只收录书名、版本或子目多寡不同者。

该书不仅收目前实存的丛书,也收历史曾经存在、今为“存目”的丛书;既收原刻本、影印本,也收铅印等整理本;既收大陆地区出版的丛书,也收台港澳地区出版的丛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的目录学历史悠久。

汉代刘向、刘歆编制《七略》、《别录》,奠定了基础,此后,目录学不断发展,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

我国古代目录学家留下的许多目录以及目录学专著,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可以视为引导我们打开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宝库的一把金钥匙,是逐步了解、利用、掌握这一宝库不可缺少的向导。

所以古人称目录学为读书治学的门径,这无疑是恰当的。

我国古籍目录数量多、种类多,内容极其丰富。

如果从目录编制的体例看,大致可分如下三种:第一种,部类前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

解题又叫叙录或提要。

它的作用是叙述作者生平,概括全书大旨,品题得失,考辨讹谬。

这种既有序又有解题的目录,不仅剖析学术流别,而且提要钩玄、举其大旨、“故虽书有亡失,而后之学者览其目录,犹可想见全书之本末”(朱彝尊《曝书亭全集》卷四十四),因此在学术上有很高的价值,历来被学者们所推重。

流传至今的有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

经籍考》、清代官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

这种解题目录始于刘向的《别录》和刘歆的《七略》,到宋代时已趋于成熟,《郡斋读书志》与《直斋书录解题》就是标志;而清代所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更加完善,成为解题目录的集大成者。

第二种,部类前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无解题。

这种目录,价值在于小序。

小序条辨流别,申明大道,叙列九流百家之学,使人得以由委溯源,考辨学术源流。

流传至今者,有《汉书。

艺文志》、《隋书。

经籍志》。

第三种,只记书名,无小序、解题。

如宋代郑樵《通志。

艺文略》,清代张之洞《书目答问》,唐以下各史《经籍志》、《艺文志》,以及一些私人藏书目。

郑樵《通志。

艺文略》的宗旨是:“类例分,则百家九流各有条理,虽亡而不能亡也。

”“类例既分,学术自明,以其先后本末具在”(郑樵《通志。

校雠略》)。

郑樵反对每书之下必有解题,认为这是“泛释无义”、“文繁无用”,主张从目录的分类来体现学术源流的本末先后。

他排斥目录中的解题,未免失之偏颇,但他所编《艺文略》,分类之间剖析流别,秩然有序,确实体现了“类例既分,学术自明”这一原则。

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分别条流,慎择约举。

视其性之所近,各就其部求之。

……令其门径秩然”(《书目答问》略例),其编排之法与郑樵的原则相吻合。

因而在只记书名的目录当中,《通志。

艺文略》和《书目答问》为人们所重视,具有一定的价值。

由此可见,考辨学术源流是我国目录学的正宗及优良传统。

此外,从目录的形成及目录的体制看,又可分为官修目录、史志目录、私人藏书目录等三种。

第一种官修目录,这种目录是在国家藏书的基础上编制成的。

历代封建统治者,在政权趋于巩固、国家安定的情况下,往往着手整理文化典籍,当然也为了对人民实行思想统治。

从汉代至清代,历代王朝大都搜集天下遗书、编制全国性的综合目录。

这种目录由于是政府组织编修,因而无论人员的配备,还是书籍资料的搜集,都雄厚而充实,特点是书籍著录完备,包罗宏富。

如《群书四部录》(唐开元初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

但由于成于众手,往往失于疏漏,这是一个缺点。

第二种史志目录,这种目录是历代史官在修史时,根据同时期的国家藏书修成的。

目的是记一代藏书之盛,把一个时代的学术文化情况作为历史的一个方面记录下来,和正史一同流传。

自从班固首创《汉书。

艺文志》,开了正史中记载目录的先例,历代修史者相沿不绝。

如《隋书。

经籍志》、《旧唐书。

经籍志》、《新唐书。

艺文志》、《宋史。

艺文志》、《明史。

艺文志》等。

从汉代到清代,史志目录一直是我国目录学发展史中一支重要的流派。

可据以考见一代学术源流及典籍的存亡,在历代官修目录大部分佚失的情况下,同史书一同流传下来的历代史志目录就更显得珍贵了。

第三种私人藏书目录,这种书目是以私人藏书为基础编制的。

限于各方面的力量,
它不如官修目录的完备、宏富,但它可以补官修目录及史志目录之阙,特别是私人所著的解题目录,在补阙这一点上尤其重要,如《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这两部目录著录的书籍,后来大多佚失;但由于这两部目录都有解题,因而“古书之不传于今者,得藉是以求其崖略;其传于今者,得藉是以辨其真伪,考核异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成为“考证之所必资”的重要目录。

我国古代目录的种类,如果从它的性质上看,也可以分为三种,即综合目录、专科目录、特种目录。

第一种综合目录最为常见,一般都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分类。

历代官修目录、史志目录、私人藏书目录、通常都属于综合目录。

第二种专科目录是伴随着科学文化的逐步发展,适应人们对某一学科进行不断深入的研究的要求而产生的专业性目录。

我国最早的专科目录是汉武帝时杨仆的《兵录》。

后来,与历代学术的兴盛相适应,产生了各种不同的专科目录。

汉魏以来,文学开始繁荣。

晋初产生了荀勗的《杂撰文章家集叙》、挚虞的《文章志》。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盛行,由于我国有儒家独尊的传统,佛教仍被视为异端,佛经在目录中没有地位,这反而促使佛经目录向专门化发展。

晋代释道安的《综理众经目录》、齐梁间释僧祐的《出三藏记集》,都有一定的价值。

史籍目录兴起于唐代,金石学目录源于宋代,时代愈晚,专科目录愈多,也愈加专精。

如清代朱彝尊的《经义考》、谢启昆《小学考》,都是质量较高的好目录。

第三种特种目录是性质特别而又不限于一科的目录。

如丛书目录,目前最完善而使用又方便的是上海图书馆一九五九年出版的《中国丛书综录》。

禁书目录,有陈乃乾所编《索引式的禁书总录》。

版本目录,有清代钱曾《读书敏求记》、邵懿辰《(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等。

敦煌写本目录,有商务印书馆编的《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是目前最好的敦煌遗书目录。

另外还有地方志目录、善本目录、词曲目录、辨伪目录等等。

如果我们熟悉并且掌握各种目录的不同性质及其特点,在学习、研究、整理古代典籍的过程中,将会心中有数,目标明确,驰骋自如。

目录的种类如此之多,它的功用有哪些呢?概括起来大致有六点:
一、检寻图书的钥匙。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

面对书籍的海洋,从何下手?这就要借助于古籍目录。

二、研究学问的向导。

清代学者王鸣盛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目录学之所以被视为学中第一紧要,就因为它是引导治学的门径。

目录学家著录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后来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使后人明确自己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向哪一方面继续探索,以免走弯路。

三、指示读书的门径。

读书必须利用目录。

我国古代目录学家的优良传统之一,是在编写目录的同时写序和提要。

这些序和提要为我们今天阅读古籍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它告诉我们每部书的大致内容、性质、特点、优劣得失,使我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哪些只需稍稍涉猎,哪些书中的精华值得吸取,哪些书中的糟粕应当扬弃。

当然,古人衡量书籍优劣的标准不能和我们同日而语,但古人在彼时彼地的见解,对我们无疑是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四、考证学术源流。

古籍目录通过小序、提要以及分类,表现一家一派之学,师承授受关系,使学术源流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有助于读者由委溯源。

通过目录还可以了解古代各种学术兴衰
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

五、鉴别书籍的真伪。

历代的目录都是根据当时的藏书情况著录的。

这就提供了鉴别书籍真伪的依据。

六、考证书籍的存亡。

某些书籍大约在什么时代佚失,历代目录提供了考证的线索。

粗知一些目录学方面的常识,了解一些常见古籍目录的特点及用法,对于深入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化遗产是十分必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