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感作用
化感作用及其应用
化感作用及其应用化感作用是指一种物质通过释放到环境中的气体、挥发出来的化合物或分泌物质,影响到周围的生物体的生理或行为的现象。
化感作用可以在动物、植物甚至微生物之间发生,具有多种功能和应用。
化感作用的原理是生物体通过释放特定的化学物质来改变周围生物体的行为或生理状态。
这些化学物质可以是气体、挥发性化合物或其他分泌物质。
化感作用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传递。
在动物中,化感作用可以用于交流、求偶、危险警示等。
许多动物都会释放特定的化学物质来吸引异性或标记领地。
例如,很多动物会释放特定的信息素来吸引异性,例如昆虫性信息素和哺乳动物的尿液中的信息素。
此外,许多动物还会释放特定的化学物质来警示其他动物,例如鳞翅目昆虫群体中的食草动物释放出来的信号物质。
在植物中,化感作用可以用于防御、防止竞争或者引导传粉者。
植物能够通过释放特定的化合物来抑制周围植物的生长,从而减少资源竞争。
一些植物还会通过释放特定的化合物来引来有益的昆虫或其他动物来进行传粉。
此外,一些植物还会通过释放有毒化合物来防御食草动物。
微生物之间也能够通过化感作用来进行交流和竞争。
例如,细菌和真菌可以通过释放抗菌物质来抑制周围的竞争者,从而取得优势地位。
此外,微生物也可以通过释放化合物来进行群体互作用,例如微生物菌群中的群体互作用就是通过化感作用实现的。
化感作用在实际应用中有许多重要的应用。
首先,化感作用可以用于害虫控制。
通过研究和利用害虫所释放的信息素,可以开发出诱杀剂或干扰剂,用于引诱或干扰害虫的行为,从而进行害虫的监测和控制。
这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化感作用可以用于医学诊断。
许多疾病会导致人体释放特定的挥发性化合物,通过检测这些化合物的浓度或组成,可以进行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监测。
例如,通过检测呼吸气体中的乙酸、丙酮等化合物的浓度变化,可以进行糖尿病等疾病的诊断。
此外,化感作用还可以用于环境监测和污染控制。
许多化合物被释放到环境中后会影响到周围生物的生理或行为,通过监测这些生物的反应可以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进行评估。
植物的化感作用
香豆素是一类普遍存在的化感物质;伞形科 豆 科、茄科和芸香科等植物往往合成大量的香豆素, 香豆素在这些植物体内是以糖甙形式存在的,香 豆素甙进入环境后,可在土壤媒介的作用下,内 酯环打开而形成盐或羧基,从而发挥化感效应;
三 化感物质及其作用机制
化感作用是植物通过向环境释放化感物质而实现 的;因此,化感物质在认识和评价植物化感作用中占 据中心位置;
化感物质allelochemical亦称为克生物质 他感化 合物,有人对它下的定义是:生物体产生的所有非营 养性物质,能影响其它植物的生长、健康、行为或群 体关系。
绝大多数化感物质都是次生物质,植物产生和释 放化感物质的理论基础是植物的次生代谢。它们主要 通过次生代谢途径如莽草酸途径和乙酸途径而产生。
二农业生产中的化感作用
化感作用在作物生产中广泛存在; 作物种间的化 感作用表现在有利和有害两个方面;但有害的抑制作 用为大多数,很多能表达种间化感作用的作物同样 具有种内的化感作用即自毒作用。农业生产中的化 感作用主要表现在作物与作物之间 作物与杂草之间, 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作物与作物之间的克制; 如小麦和冬黑麦 番茄和黄瓜、番茄和芜菁、番茄和茄子、葱和菜豆、 卷心菜和油菜等都是难以共生的作物。十字花科作 物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化感作用;因为它们释放的硫甙 化合物能够水解而产生有强烈植物毒性的异硫氰酸 酯类化合物;番茄的根能分泌出单宁等酚酸类化感 物质对临近作物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滇池的 水葫芦Leabharlann 钱 塘 江 的 水 葫 芦
外滩遭水葫芦侵袭 2007
植物演替
植 物 演 替 受 化 感 作 用 调 控 ; Rice 观 察 美 国 Oklahoma瘠地抛荒后植物自然演替的顺序:开始2~3 年内生长一些一年生野草;随后较长时间约12年一种一 年生三芒草占优势,然后它又让位于草原丛生草类 Schizachyrium scoparius。野草阶段延续不长是由于自 毒,它们释放的莨菪亭 绿原酸、鞣酸和许多肉桂酸与 苯甲酸的酚衍生物降低了自身的生存能力;三芒草对 这些化感物质忍耐力较强;最后竞争生存的植物对硝 化作用的克制较烈。
植物化感作用和化感物质的应用
植物化感作用和化感物质的应用植物化感作用是指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通过挥发出的化学物质相互影响的现象。
化感作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草业、园艺、环境保护等领域。
一、植物化感作用的原理植物化感作用是由植物挥发出的挥发性化合物引起的。
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各部位均可产生不同挥发性化合物,这些化合物被称为化感物质。
植物挥发出的化感物质会因空气、温度、湿度、光照、风向和细菌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变化。
当一种植物挥发出的化感物质与另一种植物的叶片或根系接触时,产生的效应就是植物化感作用。
植物化感作用的效应可以是促进生长,也可以是抑制生长,还可以是诱导抗性、调节花期、吸引授粉昆虫等。
二、化感物质的应用1. 农作物的保护在农业中,可以利用化感物质保护农作物不受害虫侵害。
例如,在玉米田里种植白芷,可以通过化感作用吸引天牛,从而减少玉米棒虫危害。
又例如,种植矮牵牛可减轻黑斑病对西红柿的危害。
2. 植物生长调节通过化感物质的应用,可以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
例如,用青蒿提取液喷洒在甜椒上,可以促进甜椒的早熟和增产。
喷洒丁香花油可以促进西兰花的生长。
3. 花卉园艺在花卉园艺中,可以利用化感物质调节花期和增加花期。
例如,施用百合素可以延长百合的花期。
在育苗过程中,也可利用化感物质调节根系的生长和发育,从而促进幼苗的生长。
4. 环境保护化感作用还可用于环境保护。
例如,在污染严重的地区种植能吸收有毒物质的植物,从而净化空气和水质。
三、化感物质应用的优势和劣势化感物质的应用具有以下优势:1. 安全无毒:化感物质通常是植物挥发的自然产物,具有安全无毒的特点。
2. 环境友好:化感物质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3. 成本较低:化感物质的制备成本相对较低,易于推广应用。
化感物质的应用也存在一些劣势:1. 作用时间短:化感物质的作用时间普遍较短,需要不断地补给。
2. 作用因素复杂:化感作用的效应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需要具有高超的操作技巧。
植物的化感作用与应用
心怀梦想路致远方
HAVE A DREAM AND TRAVEL FAR
缺水可导致某些植物的绿原酸浓度提高。萜类,如α-2蒎稀、β-2蒎稀、桉树脑、樟脑通过挥发释放到环境中,在干燥的条件下特别明显。酚类以及生物碱是通过下雨淋溶而带走的。
水分
不同亚种、相同种的不同组织、相同组织不同年龄阶段产生化感物的类型、组织和产生时间均有差别。
组培法研究根系分泌的化感作用
凋落物分解
植物残株或凋落物分解,如高梁、小麦残株能释放化感物质,强烈抑制某些杂草生长。 试验用浸泡的方法模拟
挥发
一些挥发性化感物质通过植物体表进入环境而发生作用。如无剌槐树皮产生的挥发性物质能抑制附近杂草的生长。
对于挥发和雨雾淋溶这两个途径之间往往存在着交叉关系,雨雾淋溶的化感物质有时和挥发物相一致,即雨雾可以将挥发物中的溶于水的和微溶于水的物质淋溶下来。
20世纪80年代初,张宝琛开始研究青海高寒草甸上人工草场自然退化中的化感作用并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工作进入了迅速发展的阶段。1991年成立了化学生态专业委员会。
中国第六届植物化感作用大会
本人研究了辣椒化感作用与连作障碍的关系,并得出辣椒的化感自毒作用与自毒物质的积累是引起连作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继续开展不同植物化感作用机理的精确研究,通过对不同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找出作用机理上的异同点,形成固定的理论框架,使其具有普遍性。
开展分子水平和病理学方面的机理性研究,寻求化感物质抑制植物细胞分裂伸长、光合作用的途径,电子显微技术可以有助于这方面的深入。
化感物质的基因调控与基因诱导方面也具有很大的研究潜力,通过人工手段培育对作物或树种有益的物种或对杂草有抑制作用的作物,从而可以达到驱弊就利的目的。
化感作用名词解释
化感作用名词解释
化感作用也叫异株克生,指植物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化感化合物〕在植物生长过程中,通过信息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发育并加以排解的现象就称为异株克生。
异株克生现象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一些植物通过根系分泌的有机化合物对其他植物产生影响。
松根分泌的一种激素可抑制桦木的生长,接骨木根系的分泌物可对大叶钻天杨的生长也有抑制作用。
有人还发觉,在前茬为毛白杨的育苗地上播种的杏树幼苗;不仅生长量降低,还有局部苗木枯萎死亡,而合欢和澳大利亚桃金娘具有浓郁香味的根则对豌豆和蚕豆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这种树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门新的学科——植物化学生态学。
研究说明,生物化学的作用方法是不同的,有些是通过干扰细胞分裂或抑制营养物质的汲取和传递来影响植物的营养和生长,但大量的干扰作用与呼吸等能量转换过程有关,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阻挡植物沉降或毒害沉降植物,但大多数只是降低植物的生长。
据报道,发觉的大局部生化抑制剂是酚类化合物和萜类化合物,它们存在于几乎全部的植物中,并被雨水过滤掉。
它通过根系分泌和凋落物分解释放到周围环境中,影响一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包含它们自身。
扩展:
研究说明,生物化学的作用方法是不同的,有些是通过干扰细胞分裂或抑制营养物质的汲取和传递来影响植物的营养和生长,但大量的干扰作用与呼吸等能量转换过程有关,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阻挡植物沉降或毒害沉降植物,但大多数只是降低植物的生长。
植物的化感作用与应用
植物的化感作用与应用植物的化感作用与应用,指的是植物通过产生化学物质来影响其他生物的行为和生理过程的现象。
这种作用可以对其他生物产生有益影响,如吸引授粉昆虫,抵御病虫害等,也可以对其他生物产生有害影响,如抑制竞争对手的生长等。
以下将从化感的定义、作用机制以及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化感的定义:化感是指植物通过释放具有特定结构和特定化学活性的化合物,影响其他生物的行为、生理活动或者产生特定的反应的现象。
化感的作用机制:化感作用是由植物释放的挥发性化合物或根系分泌的非挥发性物质等所介导的。
对于植物的挥发性化合物而言,它们通常由植物细胞内的细胞器或腺体合成,随后通过气孔或表皮细胞的微裂隙释放到外界环境中。
这些挥发性化合物可以通过空气传播,被其他生物察觉和接收,从而发挥化感作用。
化感作用的应用领域:1.农业领域:对抗病虫害:一些植物通过释放具有抑制作用的挥发性化合物,来对抗病虫害。
例如,茉莉花具有抑制蚜虫和凤蝶幼虫的作用,可以用于防治农作物上的害虫。
此外,植物也可以通过释放具有引诱作用的化合物,吸引天敌(如寄生昆虫和捕食性昆虫)来控制农作物的病虫害。
改善作物品质:一些植物通过挥发性化合物来改善作物的香味、口感和营养价值。
例如,番茄和草莓等作物在果实成熟过程中释放的挥发性化合物可以影响果实的风味和香气。
2.生物多样性保护:引诱授粉昆虫:一些花卉植物通过释放具有吸引力的挥发性化合物,如游蜂素和芳香物质,来吸引授粉昆虫。
这些化合物可以帮助花朵获得更高的授粉率,从而提高种群的生存和繁殖成功率。
吸引天敌:植物可以通过释放具有吸引力的化合物,如提供食物或栖息地等方式,吸引天敌来捕食植食性昆虫。
这有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作物免受昆虫害虫的侵袭。
3.药学领域:药用植物:许多植物中含有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可以用于制备药物。
例如,利用植物中的挥发性化合物可以提取香料或精油,用于制备食品添加剂或药物。
中药研究:植物中的化合物被广泛用于研究中药和草药治疗的活性成分。
植物化感作用的分子机制
植物化感作用的分子机制植物化感作用是植物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化感作用,植物能够感知到周围环境中的生物信号,进而调节其生长、开花、果实发育等生理过程。
本文将探讨植物化感作用的分子机制。
一、化感信号的感知植物能够感知到周围环境中的生物信号,这主要依赖于植物表面的感受器。
植物表面覆盖着一层被称为“表皮”或“外皮”的组织,其中存在大量感受器分子,如感受器蛋白。
这些感受器蛋白能够与环境中的化感分子结合,从而触发化感信号的传导。
二、信号传导的机制一旦感受器蛋白与化感分子结合,它们会发生构象变化,并激活下游的信号传导通路。
这通常涉及到一系列的蛋白质激酶和磷酸酶的活化。
这些活化的蛋白质能够进一步激活其他途径,例如离子通道的开放,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等。
这些变化最终会导致某些基因的表达或抑制,进而调节植物的生理反应。
三、基因调控的作用化感作用通常涉及到一系列的基因调控。
植物会根据化感信号的类型和强度来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
一些基因可能会被上调,从而增强植物对化感分子的感知和响应能力;而另一些基因可能会被下调,从而减弱植物对化感分子的感知和响应能力。
这种基因调控能够帮助植物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并提高其生存竞争力。
四、植物化感作用的效应通过分子机制的调节,植物化感作用能够在多个方面产生效应。
例如,植物化感作用可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当植物感知到一定浓度的化感分子时,可能会调节植物的营养摄取和分配,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速度和体型。
此外,植物化感作用还可以影响植物的抗病性和抗虫性。
当植物感知到外界的病原微生物或虫害时,会通过化感作用来加强植物的防御反应,提高其抗病虫的能力。
总结起来,植物化感作用的分子机制涉及到化感信号的感知、信号传导的机制、基因调控的作用以及植物化感作用的效应等方面。
通过深入理解植物化感作用的分子机制,可以为植物的研究和农业生产提供更多有益的信息和策略。
这对于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病虫害问题、提高植物逆境适应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化感作用——精选推荐
1、化感作用的定义
化感作用(allelopathy)是指一种植株向环境中释放某些化学物质,影响周围其他植株生理生化代谢及生长过程的现象。
具有化感作用的物质称作化感作物(allelochemical).如该物质直接来源于植物的分泌或分解出来的,起产生的化感作用称为真化感,如该物质是通过微生物降解来的,间接来源于植物的化感则称为次生化感化合物,起作用称为功能性化感。
2、化感作用物:化感作用物是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有水溶性有机酸、酚类、单宁、生物碱、类萜类、醌类、苷类等。
3、化感作用物进入环境的途径主要有:
①挥发:多在干燥条件下发生;
②淋溶:降雨、灌溉、雾及露水能够淋溶化感作用物,使之进入土壤;
③根分泌:根系主动分泌化感化合物于土壤中;
④残体分解:植物残体分解过程中,促使各种化合物释放到环境中,而微生物分解植物残体过程,形成许多化感物质。
4、化感作用的机理
①抑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②抑制蛋白质合成及细胞分裂
③抑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④抑制酶活性
⑤影响水分代谢和营养吸收。
植物的化感作用范文
植物的化感作用范文植物的化感作用是指植物通过释放特定化合物,与其他生物相互作用,以达到自身保护或营养获取的目的。
这些化合物可以影响其他植物、昆虫、微生物以及动物。
植物的化感作用对于植物生长发育、病虫害防治以及生态系统的维持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植物对其他植物的化感作用植物通过化感作用可以与周围的植物相互竞争、抑制对方的生长发育。
植物释放的化感物质可以抑制其他植物的发芽、生长、营养吸收和光合作用等,从而减少与其竞争。
这种化感作用通常表现为对方植物的种群密度下降、生长受限或死亡。
例如,核桃树会释放出一种叫做“青蒿害草素”的物质,对周围的青蒿植株有抑制作用,有效防止了青蒿害草的侵袭。
二、植物对昆虫的化感作用植物通过化感作用可以吸引益虫防害虫,增加其对害虫的抵抗能力。
植物释放的化感物质可以吸引害虫的天敌、寄生生物以及功能性的昆虫(如蜜蜂等),使其聚集在植物旁,形成对害虫的生物防治环境。
例如,一些植物会释放出特殊的香气或颜色吸引蜜蜂,帮助传粉;有些植物也会释放出特定的化合物来引诱天敌,如释放出咖啡因来吸引食草动物以降低害虫的侵袭。
三、植物对微生物的化感作用植物通过化感作用可以与一些有益微生物共生合作,提高自身养分供应和耐逆能力。
植物释放的化感物质可以与根际活动的微生物相互交流,形成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
例如,豆科植物根际的根瘤菌能为植物提供固定氮素的能力,而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生长所需的碳源,双方形成共生关系,相互受益。
四、植物对动物的化感作用植物通过化感作用还可以对动物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从而保护自身。
植物释放的化感物质可以使动物避免或减少对其的攻击和食用。
这种化感作用通常表现为对方动物对植物的避开、绕过或停留时间的减少。
例如,有些植物会释放出特殊的气味来吸引大型草食动物,使其停留在植物旁,吃掉周围的植物而不是自己;还有一些植物在受到损伤后会释放出苦味物质,使攻击者感到不适而逃离。
这些化感作用可以有效地保护植物不受食草动物的侵袭。
化感作用在现代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化感作用在现代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一、化感作用的概念及分类1.1 概念化感作用是指植物之间通过根系分泌的物质或者其他形式的信号传导,对周围植物产生影响的现象。
化感作用可以通过植物之间的直接接触或者介质传导进行,这种作用既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也可以抑制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同时还可以影响植物的免疫系统和抗逆能力。
1.2 分类根据化感作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可以将其分为促进作用和抑制作用两大类。
促进作用是指化感物质促进植物生长和发育,通常包括促进根系生长、促进叶片生长等;抑制作用是指化感物质抑制植物生长和发育,通常包括抑制根系生长、抑制叶片生长等。
化感作用还可以根据信号传导的方式分为直接接触传导和介质传导两种形式。
二、化感作用在现代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2.1 植物间的协作效应化感作用在现代园林植物配置中被广泛应用于植物间的协作效应。
通过选择具有促进作用的植物或者组合植物,可以达到提高整体植物群体生长和发育的效果。
比如在园林绿化中,选择具有根系分泌促进作用的植物作为地被植物,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周围植物的生长。
在城市绿化中,通过合理配置具有抑制作用的植物,可以避免庭院或者公园内植物过于密集生长的情况,保持合理的植被结构和景观美观性。
2.2 免疫调节效应除了对植物生长发育产生直接影响外,化感作用在现代园林植物配置中还被应用于植物的免疫调节。
研究表明,一些植物分泌的化感物质对其他植物的免疫系统产生影响,可以增强植物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从而提高植物的生存率和观赏价值。
比如在公园景观设计中,可以选用一些对病虫害有抑制作用的植物种植在重要景点周围,以提高景点植物的免疫能力,减少病虫害发生的频率,增加景观的可持续性。
2.3 生态环境调控化感作用在现代园林植物配置中还被应用于生态环境调控。
通过选择具有不同化感作用的植物进行组合种植,可以调节植被结构,提高景观的生态环境容量。
比如在公园景观设计中,可以根据植物的化感作用选择栽植不同种类的植物,既可以提高植物的生长质量,又可以降低植物之间的竞争关系,保持景点植被的永久性和稳定性。
《实验植物化感作用》课件
02
实验植物化感作用的检测方法
生物检测法
种子发芽率检测
生物量测定
通过观察种子在受试植物释放的化感 物质作用下的发芽率,评估化感物质 对种子的影响。
通过测定受试植物在化感物质作用下 的生物量,评估化感物质对植物生长 的影响。
幼苗生长抑制实验
通过测量幼苗在受试植物释放的化感 物质作用下的生长指标,如株高、根 长等,评估化感物质对幼苗生长的影 响。
《实验植物化感作用》ppt课件
目录
• 化感作用概述 • 实验植物化感作用的检测方法 • 实验植物化感作用的实例研究 • 实验植物化感作用的生态意义与实际应用 • 实验植物化感作用的未来研究方向
01
化感作用概述
化感作用的定义
总结词
化感作用是指植物通过释放化学物质来影响周围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的过程。
04
实验植物化感作用的生态意义与 实际应用
化感作用对生态平够抑制某些植 物的生长,从而为其他植 物提供生长空间,有助于 增加生物多样性。
防止病虫害
一些植物通过化感作用释 放化学物质,抑制病原菌 和害虫的繁殖,有助于维 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调节养分循环
化感物质能够影响土壤微 生物的活性,从而影响养 分的释放和循环,有助于 维持生态平衡。
化感作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结词
全球气候变化对植物生长和化感作用产生影响,研究 化感作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有助于预测植物种 群动态变化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详细描述
全球气候变化对植物生长和化感作用产生重要影响。例 如,温度和降水变化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化合物的合成 与释放,从而影响化感作用的强度和范围。此外,气候 变化还会导致植物种群动态变化和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 。因此,研究化感作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有助于 预测植物种群动态变化和生态系统稳定性,为全球气候 变化背景下的生态恢复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植物的化感作用与防御机制
植物的化感作用与防御机制植物作为生命界中的一种生物,为了保护自身免受外界环境和生物的伤害,进化出了多种防御机制。
植物通过化感作用和特定的防御机制,有效地应对各种潜在威胁,维持其生长和生存。
一、化感作用的概念及作用机制化感作用指的是植物通过释放特定的化学物质,影响其他生物的行为和生理过程。
这种作用既可以对抗植食性生物的捕食,也可以引起其他有益生物的诱导。
1.1 植物的挥发物质植物通过挥发物质来进行化感作用。
挥发物质是植物体内的化学物质,通常以气体或揮发液的形式释放出来。
这些挥发物质可以直接引起生物的反应,并且具有特定的化感活性。
1.2 化感作用的作用机制化感作用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两种:选拔机制和感知机制。
选拔机制是指植物释放的化感物质会选择性地引起特定生物的关注和反应,使其与植物建立特定的互动关系。
感知机制是指接收到化感物质的生物会通过感知系统对其进行识别和辨别,从而作出相关的生理反应。
二、植物的化感作用与防御机制2.1 植物的化感作用对抗食草动物植物通过化感作用对抗食草动物的进食行为。
当植物受到食草动物的侵害时,会释放挥发物质,引起食草动物的警戒反应。
例如,一些被食草动物咬食后的植物会释放出挥发物质,与周围植物共享这个信息。
其他植物通过感知挥发物质来知晓风险信号,并加强自身的防御能力,如增加特定物质的合成或增加细胞壁的硬度。
2.2 植物的化感作用与昆虫的诱导防御植物也能够利用化感作用与一些有益昆虫建立共生关系,实现防御和保护。
例如,某些植物会释放出对食草昆虫有害的化感物质,吸引寄生昆虫来捕食害虫。
这种共生方式可以使植物获得保护和防御,而昆虫则获得食物和栖息地。
2.3 化感作用与植物的抗菌防御除了对抗食草动物和昆虫的侵害,化感作用还能帮助植物抵御病原菌的侵袭。
当植物受到病原菌的感染时,会释放出一些具有抑菌活性的挥发物质,吸引一些能够抑制病原菌生长的有益菌来抵御侵害。
这种方式有效地帮助植物增强了自身的抗病能力,并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化感作用
种间关系分析——化感作用1 目的与意义1.1 掌握植物化感基本理论;1.2 了解入侵植物的化感作用,深刻理解生态入侵概念及其入侵机制;1.3 掌握植物浸取液的提取、制备方法.2 实验原理化感作用(他感作用):也称异株克生,是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从而影响其它植物的生长.具体来讲,它是指供体植物通过茎叶挥发、淋溶、凋落物分解、根系分泌等途径向环境中释放化学物质,从而促进或抑制周围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化感作用是物种生存斗争的一种特殊形式,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都有化感作用.化感作用发生在两个不同种之间,本实验研究的是外来入侵植物对受体植物的化感作用.3 实验材料3.1 实验材料白菜种子(受体植物)、南美蟛蜞菊(供体植物).3.2 实验器材培养箱、托盘天平、电子天平、烘箱、摇床,剪刀、滤纸、大漏斗、纱布、锥形瓶、烧杯、容量瓶、封口塞、玻棒、量筒.4 方法与步骤4.1 采集材料,制作浸提液1、采集新鲜南美蟛蜞菊.2、将植株洗净,晾干,剪成小碎片.3、于200mL锥形瓶中加入蒸馏水100 mL,加入植物叶片碎片10g,室温下摇床浸提24h,过滤,于冰箱中保存待用.4.2 培养种子吸取适量上述浓度的浸提液加入放有双层滤纸铺的直径为11 cm培养皿中(以润湿滤纸为准),每皿均匀放置50 粒白菜种子,以蒸馏水为对照,设3个重复(贴上标签,注明组别、日期、处理方式).于室内透光处培养.4.3 测量种子出现萌芽后开始记录每天种子的萌发个数,7d 后统计萌发率(GR)和发芽指数(GI),并测定根长和苗高.GR =(发芽种子数/供试种子总数)×100%萌发率是决定种子品质和种子实际用量的依据.GI = ∑(Gt/Dt)(Gt:在t天内的发芽数;Dt:第t天)发芽指数高说明发芽所用的时间短,发芽速度快.4.4 计算计算化感效应指数(RI):RI = T/C - 1,C为对照值,T为处理值。
当RI > 0时,表示促进作用;当RI < 0时,表示抑制作用:RI绝对值的大小代表化感作用强度.化感综合效应(SE)用上述几个测试项目的RI 的平均值进行评价.5 结果与分析5.1 南美蟛蜞菊叶片水提取液对白菜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处理组的萌发率为70.667%,平均发芽指数为5.047,平均根长为4.745cm,平均苗高为8.269cm;对照组的萌发率为80.000%,平均发芽指数为5.713,平均根长为4.190cm,平均苗高为6.320cm.从上述实验数据可看出,加入了南美蟛蜞菊叶片浸取液的种子的萌发率和发芽指数均较蒸馏水的低,起抑制作用;但其根长和苗高数据比用蒸馏水处理的组要大,表现为促进作用.任意一种化感物质对植物的许多基本代谢过程和生长调节都可能会产生影响,如影响细胞的分裂、生长和根尖结构,细胞膜的透性,矿物离子的吸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植物激素的活性[1]等.且任何一种化感物质的作用机制都与其浓度有关,不同浓度的化感物质对植物的影响不同,表现为低促高抑的现象.实验中处理组出现了化感物质对根长和苗高起促进作用,而对其萌发起抑制作用,可能是受体植物各个部位对化感物质的敏感性不同所致.化感物质可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影响植物体酶的活性,还可影响激素合成代谢和植物细胞的生长分裂以调节植物生长,因此,其化感作用对受体植物既有害也有利,需通过分析化感效应指数和综合化感效应来具体判断其对植物的影响.表1 南美蟛蜞菊叶片水提取液对白菜种子萌发的影响(平均值±标准差,n=3)形态特征处理组-重复1 处理组-重复2 处理组-重复3 平均值±标准差备注萌发率/% 70 72 70 70.667±1.155发芽指数 5.00 5.14 5.00 5.047±0.081根长/cm 4.515 4.271 5.448 4.745±0.621苗高/cm 8.038 8.096 8.673 8.269±0.351CK-1 CK-2 CK-3 平均值±标准差萌发率/% 80 72 88 80.000±8.000发芽指数 5.71 5.14 6.29 5.713±0.575根长/cm 4.174 3.774 4.621 4.190±0.424苗高/cm 6.171 5.992 6.797 6.320±0.423图处理组与对照组萌发率、发芽指数、根长、苗长对比5.2 南美蟛蜞菊的化感效应指数和综合化感效应实验结果显示,南美蟛蜞菊叶片的化感效应指数分别为萌发率:-0.117,平均发芽指数:-0.117,平均根长:0.132,平均苗高:0.308,综合化感效应为0.208.由此可看出南美蟛蜞菊叶片对白菜种子的萌发、发芽指数有抑制作用,但对根长、苗高却有促进作用,且综合来说,其对白菜起促进作用.表2 南美蟛蜞菊的化感效应指数和综合化感效应处理组T(平均值)CK(平均值)化感效应指数=T/C-1萌发率70.667 80 -0.117发芽指数 5.047 5.713 -0.117根长 4.745 4.190 0.132苗高8.269 6.32 0.308综合化感效应0.2086 小结讨论植物的化感作用可通过对周围其他植物的萌发率和干扰其他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使自身得到更多资源,进而排挤竞争能力差的物种,称为优势种.这种化感潜力将严重影响周围植物对地上和地下资源的竞争能力,导致植物吸水、吸肥、争取阳光的能力降低,这也许是南美蟛蜞菊成功入侵和迅速蔓延的原因之一[2].综合来看,除了发芽率外,其他几项参数的标准差均较小,可见所测量的指标的相互间作用的影响波动较小,其不确定性较小.但发芽率的不确定性较高,这也可能是测定发芽率时,不同成员的观测不准确所致,可进行更多的组别实验,由足够多的实验结果分析出正确的实验结果.由综合化感效应来看,总得说来,南美蟛蜞菊叶片对于萝卜种子的生长是起着促进作用的.但是此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这是由种子活性、培养条件、样本数较少等等条件带来的差异.可通过进行更多的实验,获得较大的样本数来消除误差,获得更为科学、准确的分析结果.。
他感作用和化感作用名词解释
他感作用和化感作用名词解释他感作用和化感作用名词解释:
他感作用和化感作用是两个常用于讨论人与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概念。
虽然这
两种作用都描述了人对物质的感知和响应,但是它们有着不同的定义和应用。
他感作用是指人类感知和感受外界材料和物质的能力。
当我们接触、闻到、尝到、看到或触摸到某种物质时,我们的感官会将这种信息传递给大脑,从而引起我们的感知、感觉和情感反应。
他感作用涉及到我们对物质特征如颜色、形状、温度、质地等的感知,以及我们对物质的喜好、厌恶、兴奋或平静等情感体验。
化感作用是指物质通过与人体细胞和生理过程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化学效应。
当
我们与物质接触时,物质中的化学成分可以与我们身体内的分子、细胞或组织发生交互作用,从而引发生物学上的变化。
化感作用的例子包括食物的消化、药物的吸收、毒物的作用等。
这种作用可以对我们的生理状态、身体功能和健康产生影响。
总结起来,他感作用强调我们感知和感受外界物质的能力和体验,而化感作用
则强调物质与人体生理过程之间的化学相互作用。
他感作用更侧重于主观体验和感知,而化感作用更关注于客观的生物学和化学效应。
这两种作用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人与物质之间的交互关系。
植物化感作用的机制和应用前景
植物化感作用的机制和应用前景植物化感作用是指植物通过释放化学物质来影响其他生物的行为、生长和发育。
这种作用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且被广泛应用于农业、药物开发和生态学研究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植物化感作用的机制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前景。
一、植物化感作用的机制植物通过释放挥发性化合物(VOCs)来实现化感作用。
这些挥发性化合物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影响周围的生物体。
植物释放的VOCs可以分为两大类:诱导性挥发性化合物和拮抗性挥发性化合物。
诱导性挥发性化合物是植物为了吸引其天敌来捕食植食性昆虫而释放的化合物。
诱导性挥发性化合物可以引起昆虫的注意,并吸引它们靠近植物。
而一旦昆虫靠近植物后,这些挥发性化合物还会发生改变,进而适应昆虫的捕食需求。
拮抗性挥发性化合物则是植物为了抵御植食性昆虫、真菌、细菌等的侵袭而释放的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可以具有抑制昆虫的嗅觉、干扰其发育或直接致死等效果。
通过释放这些拮抗性挥发性化合物,植物可以保护自己免受外界环境的侵害。
二、植物化感作用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前景1. 生物防治植物化感作用可以用于生物防治,通过释放拮抗性挥发性化合物吸引天敌来控制害虫。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而且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
2. 增加作物产量植物化感作用可以促进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通过诱导性挥发性化合物吸引有益的农业有害昆虫,同时释放拮抗性挥发性化合物来避免植物遭受害虫的侵害,有助于提高作物的产量。
3. 增强作物的抗逆性植物化感作用也可以通过调控植物的生理反应来增强作物的抗逆性。
植物释放的化合物可以诱导植物产生抗氧化酶和抗逆性相关的基因,提高作物对逆境(如高温、干旱等)的抵抗能力。
三、植物化感作用在药物开发领域的应用前景1. 发现新的药物组分植物化感作用可以用于发现新的药物组分。
通过筛选植物释放的挥发性化合物,可以鉴定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进而研发出新的药物。
2. 药物传递系统植物化感作用还可以用于开发新的药物传递系统。
化感作用在现代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化感作用在现代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化感作用是指植物之间通过释放特定的化感物质,来影响彼此的生长和发育的一种相互作用。
化感作用在现代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有很大的潜力和前景。
本文将从化感作用的定义、机制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并介绍关于化感作用在现代园林植物配置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化感作用是植物之间通过释放化感物质来影响彼此的生长和发育的一种相互作用。
化感物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向化感物质,促进植物生长,例如激素和激素类似物;另一类是负向化感物质,抑制植物生长,例如抗生素和抑制因子。
化感作用的机制包括化感物质的释放和感知、信号传导和转导、物质吸收和利用等。
在现代园林植物配置中,化感作用可以有效地改善植物生长环境,提高植物的生存率和抗逆性。
化感作用可以通过释放正向化感物质来促进植物生长和发育。
一些植物释放出的激素类似物可以促进周围植物的生长,形成更加繁茂的植物群落。
化感作用还可以通过释放负向化感物质来抑制有害植物的生长。
一些植物释放的抑制因子可以抑制杂草的生长,减少杂草对园林植物的竞争。
化感作用还可以通过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例如土壤改良、水分调节等,来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虽然化感作用在现代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还面临许多挑战和困难,例如化感物质的选择和释放方式的控制等,但是它的应用潜力和前景巨大。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探索更多的化感物质,并研究其对不同植物的作用效果。
还可以研究不同的释放方式和控制方法,以提高化感作用的应用效果和效率。
最终,化感作用的应用将为现代园林植物配置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促进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
化感作用资料
化感作用对植物抗虫性的影响
化感作用对植物抗虫性的影响
• 提高植物抗虫性:一些化感物质可以提高植物的抗虫能力 • 降低植物抗虫性:一些化感物质可以降低植物的抗虫能力
化感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 利用化感作用提高作物抗虫能力:选择具有提高抗虫作用的植物种植在一起 • 利用化感作用筛选抗虫性强的植物品种:通过化感作用研究植物抗虫性的遗传规律
CREATE TOGETHER
DOCS
DOCS SMART CREATE
化感作用:植物间的神秘互动
01
化感作用的定义与基本原理
化感作用的定义及其发展历程
01 化感作用的定义
• 植物之间通过释放化学物质进行信息传递的现象 • 涉及到植物生长、发育、抗逆性等方面
02 化感作用的发展历程
• 20世纪初,科学家开始关注植物间的相互作用 • 20世纪50年代,化感作用的概念被提出 •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化感作用的研究逐渐深入
化感作用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化感作用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 利用化感作用控制害虫:通过植物间的化感作用抑制害 虫生长 • 利用化感作用控制病害:通过植物间的化感作用抑制病 害发生
化感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 利用化感作用提高生物防治效果:选择具有生物防治作 用的植物种植在一起 • 利用化感作用筛选生物防治效果好的植物品种:通过化 感作用研究植物生物防治效果的遗传规律
化感作用在植物间共生关系中的应用
化感作用在植物间共生关系中的应用
• 利用化感作用促进植物共生:通过植物间的化感作用促进植物间的共生关系 • 利用化感作用控制植物共生:通过植物间的化感作用调节植物间的共生关系
化感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 利用化感作用提高植物共生效应:选择具有促进共生作用的植物种植在一起 • 利用化感作用控制植物共生关系:通过植物间的化感作用调节植物共生关系
化感作用文献总结
化感作用文献总结导言:化感作用是指一种生物物质通过其分泌物或代谢产物对其他生物体产生的影响。
在生物界中,化感作用一方面用于吸引天敌或共生微生物,另一方面则用于避免竞争者或捕食者。
本篇文献总结旨在回顾近年来有关化感作用的研究,并通过总结归纳,探索出新的研究方向和理论。
Ⅰ.化感作用在植物界中的研究植物界中化感作用的研究主要围绕植物-昆虫相互作用展开。
例如,植物通过分泌特定化合物吸引天敌昆虫以减少植物的食草压力。
Pierreet al. (2024)研究了玉米根际微生物对昆虫的吸引作用,发现一种特定的微生物产生的气味能够吸引捕食性昆虫保护玉米免受虫害。
这一研究为植物抗虫提供了新的策略。
正面指向化感作用也是研究的热点。
例如,植物通过分泌物质吸引益生菌,以促进土壤中有益细菌的生长和发挥作用。
Jensen et al. (2024)研究了葡萄根际细菌对根系健康的影响,发现一种特定的化合物能够吸引有益细菌并促进根系发育,从而提高植物的健康状况。
尽管已有许多研究关注植物-昆虫或植物-微生物之间的化感作用,但仍有许多未解之谜。
例如,化感作用在不同植物物种中的差异如何解释,植物物种之间的化感互作机制如何发生作用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Ⅱ.化感作用在微生物界中的研究除了在植物中的应用外,化感作用在微生物界中也有广泛的研究。
在微生物界中,化感作用主要用于识别潜在竞争对手或捕食者,并通过释放特定化合物来抑制它们的生长或活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由微生物产生的化感物质和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
例如,王晓华等人(2024)研究了亚硝化螺旋菌(Nitrospira)产生的化感物质的抑制作用,发现该物质能够抑制竞争微生物的生长,从而增加自身的竞争优势。
此外,化感作用在微生物的共生关系研究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研究者发现一些微生物通过化感作用来吸引共生微生物以实现共生关系。
蒋大伟等人(2024)通过研究共生固氮菌和豆科植物根系之间的化感作用,发现共生固氮菌通过释放特定化合物来吸引豆科植物根系,从而建立共生关系,促进氮素固定和植物生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南师范大学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彭健学号20112501082
专业生物科学年级、班级11科五
课程名称生态学实验实验项目种间关系—化感作用
实验类型□验证□设计□综合实验时间14 年 4 月16日
实验指导老师周先叶实验评分
化感作用—五爪金龙对大白菜种子萌发影
响
1实验目的
本实验选择五爪金龙作为供体植物,取其叶片水浸液研究其对大白菜种子萌发的影响以探究其化感作用
2实验原理
化感作用(Allelopathy):也称作异株克生,是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从而影响其它植物的生长。
这种作用是物种生存斗争的一种特殊形式,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都有化感作用。
植物之间的化感作用是当前化学生态学研究的热点。
具体来讲,它是指供体植物通过茎叶挥发、淋溶、凋落物分解、根系分泌等途径向环境释放化学物质,从而促进或抑制周围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植物的化感作用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与植物间光、水分、养分和空间的竞争一起构成了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3实验仪器、工具
供体植物:五爪金龙
受体植物:大白菜种子
实验处理:配置50gDW/L的供体植物新鲜枝叶浸提液,以蒸馏为对照
4实验步骤
4.1采集供体植物新鲜叶片回实验室
4.2在实验室将叶片洗净,剪成<2cm的片断;
4.3称取五爪金龙5g,加入蒸馏水70mL,室温下浸提24h,将浸提液倒出,补水20mL再浸提一次,将两次浸提液合并,过滤,定容至100mL。
待用。
4.4吸取约5mL上述浓度的浸提液加入双层滤纸铺的直径为11cm培养皿中,每皿均匀放置50粒已消毒的受体种子(之前用5%的次氯酸钠消毒10分钟),以蒸馏水为对照,设3个重复。
于人工气候箱中保湿遮光培养,湿度70%,温度设置为30℃12h,25℃12h。
4.5种子出现萌芽(胚根>1mm)后开始记录每天种子的萌发个数,7d后统计萌发率(GR),并测定根长(RL):
GR=(发芽种子数/供试种子数)*100%
化感效应指数RI=T/C-1
5实验结果与分析
表1 供体植物水提液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平均值±标准差,n=3)
形态特征处理组1处理组2处理组3平均值±标准差
萌芽率0.58 0.70 0.66 0.65±0.611
发芽指数46.18 52.43 56.98 51.863±5.425
根长 2.12 1.83 2.20 2.052±0.195
苗高 3.90 3.37 4.04 3.770±0.351
备注8株刚发芽11株刚发芽9株刚发芽
形态特征CK-1 CK-2 CK-3 平均值±标准差
萌芽率0.72 0.82 0.86 0.8±0.072
发芽指数81.28 84.01 83.64 82.975±1.483
根长 3.69 3.34 2.98 3.339±0.354
苗高 2.48 4.71 1.82 3.006±1.515
表2供体植物的化感效应指数和综合化感效应
处理组T(平均值)CK组(平均值)化感效应指数=C/K-1
萌芽率0.65 0.80 -0.188
发芽指数51.86 82.98 -0.375 根长 2.05 3.34 -0.385
苗高 3.77 3.01 0.254 综合化感指数/ / -0.1735
由表2可知,经五爪金龙提取液处理过的组别种子平均萌芽率明显比对照组的萌芽率要低,而RI=-0.188反映了其化感效应为抑制作用。
再者,在萌芽指数方面,萌芽指数是反映发芽速度快慢的,同样处理组的平均萌芽指数明显也比对照组的平均萌芽指数低,RI=-0.375,同样说明浸出液有降低发芽指数的趋势,而RI值绝对值的大小同时反映了化感作用的大小,显然五爪金龙提取液减缓大白菜种子发芽效应要比抑制其发芽效应强,也很有可能五爪金龙浸出液通过大大减缓大白菜种子发芽而影响其发芽率。
无论从萌发率还是从发芽指数上看,RI 值都为负值,即五爪金龙叶片浸出液对大白菜种子萌发有明显抑制效应(0.188+0.375=0.563)。
以上是浸出液对植物发芽的影响,但是一种植物对另一种植物的化感作用并不局限于抑制其发芽这一方面,接下来分析五爪金龙浸出液对幼小植株发育的影
响。
先来看根长方面,处理组平均根长要比对照组平均根长小,RI=-0.385也表明了处理液对大白菜根的生长,但是在株高方面,处理组平均株高要比对照组高,而且RI=0.254呈正数,表明浸出液对大白菜植株地上部分生长有促进作用(由表一可见,两个处理组的平均株高都要比对照组的平均株高高)。
本实验选用用五爪金龙这一外来入侵作为供体植物探究其叶片浸出液对大白菜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浸出液明显抑制了大白菜种子的萌发,很有可能是延缓了种子的萌发而使其错过最佳萌发时期,而浸出液对大白菜幼苗的地下部分根的生长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地上部分的生长却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推测可能五爪金龙叶片提取液中有促进地上部分生长的物质,该部分物质的促进作用要比其它某部分物质的抑制作用强导致表现为对大白菜幼苗地上部分生长有促进作用。
综合评估五爪金龙对大白菜的化感效应,各项RI值相加为-0.1735,表明五爪金龙总体上对白菜种子及幼苗的化感效应为抑制作用的。
实际上,植物对周围环境释放各种化感因子是有一定条件通过一定途径的,其主要有以下4种途径
根系分泌物:代谢产生的根系分泌物可为初生代谢和次生代谢产物,
1.次生代谢产物的根系分泌物中很大一部分是化感物质。
2.植物体内由茎叶等部位产生的挥发性化学物质;
3.植物地上部受雨、雾和露水淋洗的化学物质;
4.微生物分解植物残体并释放到土壤里的化学物质
本实验单单将叶片剪碎并用蒸馏水浸泡与其自然状态下释放各种化感因子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因此本实验并不可能完全模拟五爪金龙对大白菜种子与幼苗的化感作用。
6参考文献
[1] 周志红. 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方法及影响因素.生态科学. 1999(3). 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