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与冻土地貌
冰川和冻土地理
![冰川和冻土地理](https://img.taocdn.com/s3/m/6a150273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f4.png)
传递作用
冻土将地表热量传递给冰川,对 冰川温度场和流动速度产生影响
。
两者间相互作用关系
冰川与冻土之间存在密切相互 作用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 互影响。
冰川通过冷却、侵蚀和沉积等 作用影响冻土,而冻土则通过 支撑、调节和传递等作用影响 冰川。
这种相互作用关系在寒冷地区 尤为显著,对当地自然环境和 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建立完善的冰川和冻土监测网络,及时预 警潜在的气候变化风险,为应对措施提供 科学依据。
推动适应气候变化
加强国际合作
制定和实施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 如改进农业种植结构、加强水资源管理等 ,提高冰川和冻土地区的适应能力。
加强国际间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与交 流,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冰川和冻土的 挑战。
冻土形成条件
气候条件
低温是形成冻土的必要条 件,包括低气温和低地温 。
地质条件
岩石和土壤的物理性质对 冻土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如导热性、含水量等。
地貌条件
地形、地貌对冻土的形成 和分布也有重要影响,如 高山、高原等地区容易形 成冻土。
冻土分布及特点
分布区域
冻土主要分布在地球的高纬度地区和 高山高原地区,如北极、南极、青藏 高原等。
冷却,使其保持稳定。
侵蚀作用
冰川在流动过程中,对底部和两侧 冻土进行侵蚀,形成各种冰川地貌 。
沉积作用
冰川融化时,将携带的岩石碎屑等 物质沉积在冻土之上,改变冻土表 面形态。
冻土对冰川作用
支撑作用
冻土作为冰川下伏的稳定基底, 为冰川提供支撑和依托。
调节作用
冻土通过自身温度变化,调节冰 川融化和冻结过程,影响冰川活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气候变化对冰川和冻土的影响
《地貌学--冰川冻土》05-06
![《地貌学--冰川冻土》05-06](https://img.taocdn.com/s3/m/9941cd02581b6bd97f19eab2.png)
3)峡湾:分布在高纬度沿海地区,冰川下游入海继续 刷深、拓宽冰床,形成谷底宽阔,深度很大的海湾,称 为峡湾或峡口。 4)羊背石和鲸背石 羊背石是冰床上由冰蚀作用形成的石质小丘,常 成群分布。 鲸背石是迎冰面与背冰面均作流线型的冰蚀丘陵。 二 冰川搬运、堆积作用与冰碛地貌 1 冰川的搬运和堆积作用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不仅有巨大的侵蚀力,而且 还携带冰蚀作用产生的岩屑物质,不加分选地随冰川一 起向下运动。这些大小不等的碎屑物称为冰碛物、其中 巨大的石块叫漂砾,冰碛物一般没有分选,大小混杂。
三 、冻融作用 1 冻融作用:随着冻土区温度同期性地发生正负变化, 冻土层中水分相应地出现相变与迁移,导致岩石的破 坏,沉积物受到分选与干扰,冻土层发生变形,产生 冻胀、融陷和流变等一系列复杂过程,称为冻融作用, 它包括融冻风化,融冻扰动和融冻泥流作用。 2 冻融作用的三种类型及其作用 1)冻融风化:冻土中的水分因温度周期性变化而引起 冻结和融化的交替出现,造成地面土(岩)层破碎松 解,这种作用称为冻融风化。 作用:冻融风化,形成大量碎屑物质,并可产生冰 楔、土楔、沙楔。
石河是以细粒土或碎土为中心,边缘为粗粒的围 绕的石质多边形土。多发育在较平坦而湿润的地形部 位,如河漫滩、洪积、扇边缘等。 3 、冻胀丘与冰丘 冻胀丘是活动层内的地下水,在冬季汇聚并冻结膨 胀时所隆起的小丘。其表层为冬冻的泥沙层,中间是 纯冰透镜体,基底为永冻层。 冰丘是结冰的小丘,形成过程与冻胀丘相似。 4 、热融地貌 常见的有热融漏斗、融陷浅洼地、融陷盆地(积水 后成热陷湖),在山坡上有热融滑坡,泻流等地貌形 态。
五 冻土工程建设与冻土退化问题
1 冻害
2 冻土工程建设中冻害防治、排水、冻结法施工、悬 空法建筑、高路堤
3 冻土退化问题
冰川和冻土地貌与堆积物
![冰川和冻土地貌与堆积物](https://img.taocdn.com/s3/m/d141f24b102de2bd97058819.png)
2、成冰作用
在雪线以上的积雪,经 一系列“变质”阶段而形成 冰川冰的过程。
两个阶段
有新雪变粒雪,密度变大 粒雪更加紧密结合
具有明显的地带性
高降雪量温度也较高的海洋 性气候区——以融化-再冻结 过程为主,有融水参加,成 冰速度快。
干旱低温的大陆性气候区—— 冷型成冰作用占优势,压实作用 为主,成冰速度慢。
探地球之奥秘 悟人生之真谛
3、雪线
是指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的分 界线,又称均衡线。雪线高度在不 同地区是不同的,它受温度、降水 量、及地形的影响。
冰雪积累区 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年消融量 冰雪消融区 雪线以下,年降雪量<年消融量
山岳冰川
❖ 2、冰川的运动
因素:主要是冰川本身的重力和压力。
重力流 压力流
B、冰川物质平衡
除冰斗冰川外,其他冰川都是有明显的积 累区和消融区。积累区中冰雪的净积累量与 消融区中冰雪消融量之比叫冰川物质平衡。 积累量大于消融量,冰川前进;反之,冰川 退缩;两者相等,冰川冰舌前端位置稳定。
❖ (三)冰川作用及冰川地貌
1、冰川侵蚀作用
A、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施加于冰床上的强大压力和剪切 力,会对冰床产生巨大的破坏。这种作用称为侵蚀作用 。 磨蚀作用是一种机械作用,破坏力十分巨大,其作用的方 式有两种:拔蚀作用 和磨蚀作用
由于冰川不同部位
的运动速度不同,底
部和两侧基岩因摩擦
而运动慢;上部和中
间运动快,这种差异
பைடு நூலகம்
将导致冰川表面发生
冰
冰川裂隙及冰层褶皱
川
裂
隙
(二)冰川的类型及冰川物质平衡
A、冰川类型 根据冰川形态、规模和所处地形
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伍光和重点总结
![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伍光和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0889ef7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68.png)
冰川在高纬和高山等气候寒冷地区,如果降雪的积累大于消融,积雪将逐年加厚。
在一系列物理过程下,积雪就变为冰川。
一、成冰作用成冰作用指积雪»粒雪»再经变质作用»冰川冰的过程。
雪是一种晶体,而任何晶体都具有使其内部包含的自由能趋向最小,以保持晶体稳定的性质,这就是最小自由能原则。
因此,在外界环境条件稳定时,雪晶力图向球形体转变。
这一过程称为自动圆化或粒雪化。
粒雪化过程可以分为冷型和暖型两类。
前者没有融化和在冻结现象,过程缓慢。
直径通常不足1m;暖型粒雪化过程进行的较快,雪粒直径比较大。
粒雪中含有贯通孔隙,当其进一步变化,全部孔隙被封闭后就变成冰川冰。
成冰作用也分为冷型和暖型。
冷型变质过程中,粒雪只能依靠其巨大厚度造成的压力加密而形成重结晶冰。
这种冰密度小,气泡多且气泡内的压力大。
冷型成冰过程历时很长。
暖型成冰作用有融水参与,并因融水数量不同而分别形成渗浸-重结晶冰、渗浸冰和渗浸-冻结冰。
当粒雪很薄而夏季气温较高时,粒雪可以完全融化,而后在冰川冷储作用下,在冰川表面重新冻结成冰。
重结晶、渗浸和冻结成冰,是成冰作用的三个基本类型。
渗浸重结晶及渗浸冻结作用则是两个过渡类型。
上述各种冰是成冰作用初期的原生沉积变质冰,它们仅仅分布于冰川表层。
冰川冰的绝大部分是沉积变质冰在运动中经受压力形成的动力变质冰。
其中最常见的是冰川塑性流动状态下形成的次生重结晶冰。
动力变质冰具有一般变质岩的特点,如片理、褶皱和冰晶的定向排列等。
冰川冰最初形成时是乳白色的,经过漫长的岁月,冰川冰变得更加致密坚硬,里面的气泡也逐渐减少,慢慢地变成晶莹透彻,带有蓝色的水晶一样的老冰川冰。
二、冰川分类与分布按冰川发育的气候条件和冰川温度状况,分为海洋性冰川和大陆性冰川。
①海洋性冰川(暖冰川)发育在降水充沛的海洋性气候区,粒雪线在年降水2000-3000mm地区附近,冰川的形成以暖渗浸再结晶成冰过程为特征,冰川的温度接近压力熔点,液态水可以从冰川表面分布到底部。
冰川与冻土地貌
![冰川与冻土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c652cd59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d1.png)
冰川与冻土地貌冰川与冻土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地貌现象,它们对于地球表面的形成和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冰川与冻土地貌的形成原因、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一、冰川地貌冰川是由厚厚的冰雪层覆盖而成的地貌特征,其形成与温度、降水等多种因素有关。
冰川地貌主要分为山地冰川和冰原冰川两种类型。
1. 山地冰川山地冰川位于高山地区,受到地形的限制,形成的冰川呈现出壮丽的峡谷和冰川舌。
冰川的形成主要依靠积雪的堆积和气温的变化。
在冷雪季节,冰川融化的速度减慢,积雪会逐渐堆积成冰川,而在暖和的季节,融化的冰川会形成冰川舌。
2. 冰原冰川冰原冰川分布在高纬度的地区,由多年累积的积雪形成。
它们的面积巨大,对地表地貌的改变也非常显著。
冰原冰川表面呈现出光滑平坦的特征,其下方则形成了复杂的冰川融水通道和冰川蚀积地貌。
二、冻土地貌冻土地貌是位于高寒地区的一种地貌类型,主要由冻土的分布和特征所决定。
冻土受到气温和湿度的影响,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永久冻土和季节冻土。
1. 永久冻土永久冻土分布在极地和高山地区,地下冻结层的厚度很大,一般在2米以上。
它对于土壤和地表水分的循环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在永久冻土环境下,土壤的活动性受到限制,植物的生长也受到影响。
2. 季节冻土季节冻土分布在温带和亚寒带地区,地下冻结层的厚度一般较小,会在冬季的低温时期出现,夏季则会逐渐融化。
季节冻土的变化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土地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三、冰川与冻土地貌的影响冰川和冻土地貌的变化对于环境和人类活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 环境影响冰川融化和冻土变暖会导致水资源供应不稳定,容易引发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此外,冰川融化还会加剧全球气温上升的速度,进一步加剧气候变化的问题。
2. 人类活动影响冰川和冻土地貌对人类的居住和经济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山地区的冰川是重要的淡水资源,为河流的形成和农业灌溉提供了水源。
此外,冰川景观也吸引大量的旅游者,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
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
![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c7215fa2f7ec4afe05a1dfd1.png)
d.冰砾埠阶地
在冰川两侧,由于岩壁和侧碛吸热较多,且冰川两侧的冰 面要比中间来的低,所以冰融水就汇集在这,形成冰侧河流, 并帶来冰水物质,等到冰水消后,这些物质就堆积在冰川谷两 侧,形成冰砾埠阶地,它只发育在山谷冰川中。
精选课件
e.锅穴<冰穴>:
冰水平原上常有一种园形洼地,称为锅穴。其形成是由于 冰川耗损时,有些残冰被孤立而埋入冰水沈积物中,等到冰融 化后引起塌陷,而造成锅穴。
精选课件
冰川流出粒雪盆
精选课件
冰川的侵蚀力量
冰川是一种巨大的侵蚀力量。冰岛的冰源河流含沙量为非冰川河流的五倍, 侵蚀力可能超过一般河流的10—20倍。冰川主要是依靠冰内尤其是冰川底部 所含的岩石碎块对地表进行侵蚀。在冰川滑动过程中,它们不断锉磨冰川床, 这种作用通常称为磨蚀(刨蚀)作用。另外,冰川下面因节理发育而松动了 的岩块和冰冻结在一起,冰川运动时岩块被拔起带走,这就是拔蚀(掘蚀) 作用。
第五节 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
精选课件
在高纬和高山等气候寒冷地区,如果降雪的积累大于消融,积雪将 逐年加厚。在一系列物理过程影响下,积雪就变为冰川。冰川本 身就是一种地貌,也是寒冷地区重要的地貌营力,可塑造一系列 冰川地貌。
但在降水量少的条件下,地表不能积雪成冰川。在这种地区土层的 上部常发生周期性的冻融,下部则长期处于冻结状态,成为多年 冻土。多年冻土层中发生的冻融精选作课件用,可塑造一系列冻土地貌。
精选课件
(4)峡湾:
在高纬度地区,冰川常能伸入海洋,在岸边侵蚀成一些很 深的U型谷,当冰退以后,海水可以沿谷进入很远,原来的冰 谷便成峡湾。
挪威峡湾,风光无限。粗看颇似峡江--长江三峡。
精选课件
精选课件
(5)悬谷:
第四纪冰川及冰冻土地貌
![第四纪冰川及冰冻土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3f8c4ae8f78a6529657d535f.png)
底碛丘陵、鼓丘
(2)侧碛堤、中碛堤 (3)终碛堤
第四纪冰川及冰冻土地貌
底碛:当气候转暖,冰运物随着冰前的后退 广泛堆积在冰床上,这部分冰碛称为底碛。
终碛堤:当气候条件稳定时,冰川将冰运物 源源输送到冰前堆积,形成弧形的垅岗,称 为终碛堤或终碛垅。
侧碛堤:山谷冰川的两侧在冰川退缩时,可 堆积成侧碛堤。
第四纪冰川及冰冻土地貌
(3 )结构构造
岩块和砾石无定向排列,杂乱无章,亦无 层理。 有时具有粗略的分层:下部为致密的滞碛 ,上部为松散的含较大砾石的消融碛。 冰川的融水造成的透镜状层理、斜层理。
第四纪冰川及冰冻土地貌
(4 )砾石的磨圆度
冰川中的碎屑颗粒彼此不相磨擦、碰 撞,故冰碛物磨圆度极差,以棱角状 、次棱角状为主,少数具有较好的磨 圆。圆砾石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早期 河床圆砾石或冰川中的冰水砾石进入 冰川在沉积的结果。
第四纪冰川及冰冻土地貌
1、冰碛的成因分类
(3)融出碛:冰川在停顿过程中,冰消 融,在表面或下面沉积下来的碎屑物质。常 压下堆积而成无沉积构造。
第四纪冰川及冰冻土地貌
第四纪冰川及冰冻土地貌
2、冰碛物的基本特征
(1)岩性 (2)粒度 (3)结构构造 (4)砾石磨圆度 (5)砾石形状及表面特征 (6)石英砂表面特征
三、冰川堆积物
(一)冰碛物及冰碛地貌 (二)冰水沉积物及冰水堆积地貌
第四纪冰川及冰冻土地貌
三、冰川堆积物
由冰川直接形成的沉积物称为冰碛物。 冰雪融化后形成的水流称为冰水,经冰 水搬运后,沉积在冰川内部或附近的堆积 物,称为冰水沉积物。
第四纪冰川及冰冻土地貌
(一)冰碛物及冰碛地貌
1、冰碛的成因分类 2、冰碛物的基本特征 3、冰碛的形态类型及冰碛地貌
冰川和冻土地貌及堆积物
![冰川和冻土地貌及堆积物](https://img.taocdn.com/s3/m/3ca5bd1d05087632311212e0.png)
冰川和冻土地貌及堆积物
第二节 冻土地貌及堆积物(了解)
• 一、冻土的一般特征
1、冻土的概念 冻土是指在气温寒冷的地区,含有冰的土层
或岩层。
据冻土在不同季节中的变化,分为多年冻土、 季节冻土和瞬(短)时冻土
冻土的形成受气候、岩性、地层、含水性、地 形、植被、地下水运动等因素影响。
冰川和冻土地貌及堆积物
• 2、冻土的结构与分布
活动层:冬季冻结,夏季融化 永冻层:终年不融化
冻土分布具纬向性和垂向性, 纬度和海拔越高冻土越发育; 从低纬度到高纬度,从低海 拔到高海拔冻土层增厚。
冰川和冻土地貌及堆积物
3、冻融作用
• 概念:在气温周期性变化的影响下,土层中的水 反复冻结和融化,造成土层的膨胀、开裂、变形、 扰动、流动等复杂变化,形成一系列的冻土地貌 和次生构造的过程。
• 冰帽:随着积雪的增加,冰原将进一步扩大,它 的表面开始上凸发展成冰帽。
• 冰盖(冰盾):当冰川面积超过5万多平方千米, 就是冰盖了。
冰川和冻土地貌及堆积物
二、冰川剥蚀地貌
• 1、冰川的剥蚀作用(刨蚀作用)
概念:冰川在运动过程中,以自身的动力和冻结其中 的砾石对冰床表面和两侧基岩所产生的破坏作用。
冰川和冻土地貌及堆积物
• 2、冰碛物及其分类
冰川侵蚀产生的大量松散岩屑和由山坡上崩落下来的碎 屑,进入冰体后,随着冰川运动向下游搬运,这些被搬运 的碎屑物称为冰碛物。
冰川和冻土地貌及堆积物
据冰碛物的相对位置,冰碛物可进一步分为(表6-1)
➢表碛:出露于冰川表面的冰碛物; ➢内碛:夹在冰川裂隙中的冰碛物; ➢侧碛:冰川边缘的冰碛物; ➢岸碛:冰川完全消融,堆积在谷地两侧稳定下来的侧碛; ➢中碛:两支冰川汇合后侧碛合并的冰碛物; ➢终碛:冰川所搬运和夹带的内碛、底碛和表碛在冰川融解
冻土和冰川地貌
![冻土和冰川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10b144b9dd3383c4bb4cd2ee.png)
冻土地貌冻土及冰川地貌地质工程1004班1009040424伊磊2013/1/1冻土地貌摘要:冻土在地球上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高度地带性。
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多年冻土带都可分出连续多年冻土带和不连续多年冻土带。
研究冻土地貌,是解决水资源紧缺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冻土,冰川,冻土地貌,冰川地貌,实际意义。
一、引言在高纬度及高山地区,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大气降水多为固体状态,形成长年不化的积雪,且逐年增厚。
地表一定厚度的积雪,经过一系列物理变化称为具可塑性的冰川冰。
冰川可在其本身的压力及重力作用下流动,这种运动的冰川冰称为冰川。
冰川是塑造地表形态的巨大外力之一,冰川进退引起海平面升降,造成海陆轮廓的巨大变化,冰川流经地区由于受到冰川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以及冰川消失或退缩,形成一系列独特的冰川地貌。
二.冻土冻土概述凡处于零温或负温,并含有冰的各种土(岩),统称冻土。
冻土按其冻结时间的长短,可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两类。
前者指冬季冻结,夏季融化的土层。
后者指冻结持续多年,甚至可达数万年的土层。
冬季冻结,一、二年内不融化的土层称为隔年冻土。
隔年冻土是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的过渡类型。
多年冻土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融冬冻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土层。
活动层在冬季冻结时与多年冻土层能完全衔接起来,称衔接多年冻土,活动层在冬季冻结时不与多年冻结层衔接,其间隔有一层未冻结的土层,则称为不衔接多年冻土。
如今夏融化深度小于去年冻结深度,结果便在活动层与多年冻土层之间出现一薄层(一般厚0-20cm)隔年冻土层。
隔年层可以保留一年或数年。
冻土层的温度是随着气温而变化的,地温变化的幅度以地表最大,随着深度加大而减小,至某一深度,其值等于零。
这个深度称地温年变化深度。
在此温度下地温不发生年变化,而在地热影响下,随着深度的增加地温又逐渐增加。
地温年变化深度处的地温值称年平均地温,在多年冻土地区,其值为负值,其值越低,则冻土越厚。
冰川与冻土地貌
![冰川与冻土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18cb0acb33d4b14e85246858.png)
◆ 冰川搬运作用 冰川搬运作用:冰川侵蚀下来的松散碎屑以及由 山坡崩落下来的碎屑,进入冰川体后随冰川运动 向下游搬运。
☼ 冰川搬运作用的碎屑物称为冰碛物,按位置可 分为:表碛、内碛、底碛、侧碛,终碛。两条 冰川合并侧碛成为中碛。 ☼巨大的砾石为漂砾。
漂 砾
冰川沉积运作用
冰川消融后,以各种形式被搬运的物质, 堆积下来,形成各类冰碛物。
冰川槽谷
冰川槽谷,冰川运动形成或改造而成的
槽形谷地。 通常横剖面呈U型,谷肩发育典型,谷壁 平直。 纵剖面通常由岩槛和洼地交替呈阶梯状 平面形态通常中上游宽深而下游窄浅 主冰川谷深宽、支冰川谷浅窄,主支谷 交汇处往往呈悬交状态,被称为悬谷。
刃脊与角峰
相邻冰斗之
间的山脊, 通常由于冰 斗壁的后退 呈刀刃状, 因此为刃脊。 几个冰斗所 交汇形成的 山峰,称为 角峰。
冰楔
裂隙被地表水周期性的注入冻结,使裂隙扩大
并为冰体填充,剖面成楔状,称为冰楔。
沙楔
当气温转暖,冰楔融化被松散沙土填充 就成为沙楔。
石环、石圈、石带
在颗粒大小混杂而又饱含水分的松散土层中,
冻融作用产生的垂直分选和水平分选,使砾石 由地下被抬升到地面,再集中到边缘,并呈环 状分布,而细粒土或碎石则位于中间。 冻融分选在重力和融冻泥流作用的参与下,石 环过渡到椭圆形的石圈,石圈再过渡到狭长形 的石带。
石环
石圈
冰核丘
土溜阶坎
热融地貌,由于热融作用产生的地貌形 态,有热融滑塌和热融沉陷。 热融滑塌发生在斜坡上的底冰融化,土 体在重力作用下沿冻融界面发生滑塌, 平坦地面上由于底冰融化,导致地表沉 陷形成漏斗或洼地。
三、几个问题
1. 冻土地貌发育的空间规律
5.5 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1
![5.5 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1](https://img.taocdn.com/s3/m/9aff7b9dd0d233d4b14e6984.png)
运到千里以外。冰川的搬运方式很特殊:有在冰床上 被冰川推移的,有夹持在冰川内或叠置在冰面上随着 冰川的运动而一起被搬运的。
凡被冰川搬运的物质统称为冰碛物。其中巨大的砾石
称为漂砾。按冰碛物所处的位置不同而分为6种冰碛: 出露在冰面上的冰碛物称为表碛;夹带在冰内称之为 内碛;在冰川底部的称为底碛;由冰床二侧侵蚀的称 为侧碛,由二条冰川侧碛汇合而成的称为中碛(垂直分 布);环绕冰舌末端的叫终碛(前碛)
在高纬地区,古代大陆冰川伸人海岸时产生的
冰流,其厚度大,流速快,侵蚀力强,因此形 成了较深的冰川谷。冰退后,受海浸影响,形 成两侧平直、崖壁峭拔、谷底宽阔、深度很大 的海湾,称为峡湾或峡江。挪威海岸有一个峡 湾长达220千米,南美巴塔哥尼亚海岸的峡湾 深度达1288米
当支冰川流入主冰川时,
终碛垄
分布在冰川舌前端的弧形垄岗,其中大陆冰川
的终碛垄较长,可达几百公里,但高度较低, 约30—50m。而山岳冰川的终碛垄相反,长度 不大,但高度较大,可达百米以上。 终碛垄由二种堆积作用形成,第一是冰川前进 时,像推土机一样,把冰前沙砾挖起并向前挤 压隆起;第二是因冰川舌的剪切断裂作用,将 底碛、中碛和里碛沿剪切面推举至冰面,后又 沿冰舌斜坡滚落在冰舌前方,叠加在挤压冰碛 物之上,共同组成终碛垄
以下尚未冻结而含水的融土,在上部季节冻土 及下部永冻层的挟逼下,发生塑性变形,造成 各种褶曲,称为融冻扰动。 另外,活动层碎屑物中的孔隙水在冬季(或夜 间)冻结后,往往产生垂直性的冰针,它膨胀时 可将上覆的砾石托起,当夏季(或白天)冰针融 化时,被托起的砾石则不能恢复原位。这个过 程如果反复进行,冻土内的砾石就逐渐被抬升 (在地下)和侧移(在地面)。这是冻土碎屑物质 进行分选和缓慢迁移的一种重要形式
冰川与冻土地理
![冰川与冻土地理](https://img.taocdn.com/s3/m/f5321277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63.png)
冰川与冻土地理冰川与冻土地理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领域,它研究的是冰川和冻土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形态、演化以及对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冰川和冻土是地球上独特的地貌现象,它们的形成与气候、地形、水文等因素密切相关,对于地球的气候变化和环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冰川地理冰川是由大量的积雪经过长时间压实而形成的巨大冰体。
它们主要分布在高山地区和极地地区。
冰川地理研究的内容包括冰川的形态、动态、分布以及与气候、水文等因素的关系。
冰川的形态可以分为冰川舌、冰川盆地和冰川谷等不同类型。
冰川舌是冰川延伸到海洋或湖泊的部分,冰川盆地是冰川在山谷中形成的冰川湖泊,冰川谷则是冰川侵蚀形成的U型谷地。
冰川的动态包括冰川的流动和冰川的融化。
冰川的流动是由于冰川的重力作用和冰川内部的塑性变形导致的。
冰川的融化则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变暖导致冰川的融化速度加快,进而影响到水资源的供应和水文循环。
冰川的分布与气候、地形、水文等因素密切相关。
气候的寒冷和降雪量的多少是冰川形成的关键因素。
地形的高低和坡度也会影响冰川的形成和流动。
水文因素则包括降雨和融雪水的供应,对冰川的形态和动态起着重要的影响。
二、冻土地理冻土是指地下温度低于冰点的土壤或岩石层。
冻土地理研究的内容包括冻土的分布、厚度、性质以及与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关系。
冻土的分布主要集中在高纬度地区和高海拔地区,如北极地区、高山地区和高原地区。
冻土的厚度因地域和季节而异,冬季厚度较大,夏季则会出现融化。
冻土的性质与土壤的组成和温度有关。
冻土的含水量较高,冻结后形成冻结土壤。
冻土的存在对土地利用和工程建设有一定的影响,如冻土融化会导致地面下陷和建筑物的损坏。
冻土的分布与气候、地形等因素密切相关。
气候的寒冷和降雪量的多少是冻土形成的关键因素。
地形的高低和坡度也会影响冻土的分布和性质。
三、冰川与冻土的影响冰川和冻土对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冰川的融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和水资源的减少,对沿海地区和水资源供应造成威胁。
第九章冰川冻土地貌ppt课件
![第九章冰川冻土地貌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31f8415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64.png)
第二节 冰川地貌
一、冰蚀地貌
由山谷冰川剥蚀作用所形成平直、宽阔的谷地,叫冰蚀槽谷,因其横截 面是U形,故又称U谷或幽谷。
U形谷
冰槽谷纵剖面形成机制图解
第二节 冰川地貌
一、冰蚀地貌
冰川消融后,岩盆积水,常成为串珠状湖泊。又称冰川梯级湖,是指在 同一个冰川谷中,冰斗上下串连或冰碛叠置地区,不同高度上排列着两 个以上的冰成湖群。
川,其消融区和积累区不
易分开,称为冰斗冰川。
当冰斗内积雪量大于消融
量,冰川将不断被补给冰
从冰斗挤出,呈小型冰舌,
悬
悬挂于冰斗口外的陡坎上,
冰
这时称为悬冰川。
川
第一节 冰川形成和冰川作用冰帽与冰盖随着冰雪的积累,冰原表
冰
面由下凹而转变为穹型上
帽
凸,即称为冰帽。冰帽规
模一般较冰原大,最大可
达5万多平方公里。
第一节 冰川形成和冰川作用
二、冰川运动与冰川作用
由于冰川运动速度在各个部位的不协调,在运动过程中,冰川 表面及冰层常产生一系列的冰川裂隙及冰层褶皱。
冰川作用是冰川地貌的主要塑造动力,包括冰川的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
冰层裂隙
冰川褶皱
第一节 冰川形成和冰川作用
三、冰川的类型
杨春景等按照冰川发育的气候条件和冰川温度状况,分为海 洋性冰川和大陆性冰川;
冰碛丘陵、侧碛堤、中碛堤、终碛堤等几种类型。 冰水堆积地貌是在冰川边缘由冰水堆积物组成的各种地
貌,分为冰水扇、外冲平原、冰砾阜阶地、冰砾阜、锅穴、 蛇形丘等几种类型。
类 冰蚀地貌
冰碛地貌
冰水堆积 地貌
型
基本特征或成因
冰斗 刃脊 角峰
冰蚀槽谷
冰川与冻土地貌
![冰川与冻土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d747d793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58.png)
冰川与冻土地貌冰川与冻土是地球地貌中非常重要的两类地形类型。
他们在地表积累了大量的冰雪和冰冻的土壤,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具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冰川和冻土地貌的形成过程、分布情况以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冰川是由大量降水在高寒地区堆积而成的巨大冰雪体。
它们形成于地球高纬度地区的山脉和高原上,也有部分形成于高山峡谷中。
冰川的形成需要丰富的降水和低温条件,在这种条件下,积雪逐渐堆积,经过长时间的压缩和变形,最终形成巨大的冰雪体。
冰川有两种主要类型:陆地冰川和海洋冰川。
陆地冰川主要分布在北极和南极地区,它们是由大量的雪和冻土堆积而成的。
海洋冰川则主要分布在极地地区的海域,是由冰山和冰盖的堆积形成的。
冰川的形成和融化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循环,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很大。
冰川地貌是由冰川运动和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
冰川运动是指冰川在山谷和高原上的流动和滑移。
在冰川运动过程中,冰川会带走大量的岩石碎屑和土壤,形成冰碛和冰磨地貌。
冰川侵蚀作用主要包括冰川的领蚀和覆蚀。
冰川的领蚀作用是指冰川通过物理和化学的作用,将地表的岩石碎屑和土壤领走;冰川的覆蚀作用是指冰川通过覆盖和压实作用,改变地表地貌的特征。
冰川地貌的特点是地势陡峭、形态复杂、层次分明。
在高山地区,可以见到很多山谷、冰峰和冰崖,形成了壮丽的冰川地景。
在低海拔地区,冰川的主体已经融化,留下了冰碛和冰川湖泊,形成了广阔的冰碛平原。
冻土是指地下土壤在低温条件下,由于水分的冻结而形成的。
冻土地貌主要分布在地球高纬度地区,如北极地区的阿拉斯加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
冻土地貌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低温和充足的水分,这些条件在高纬度地区比较常见。
冻土地貌有两种主要类型:冻土平原和冻土丘陵。
冻土平原是由冻土和冰碛堆积形成的广阔平原,是冻土地貌中最常见的类型。
冻土丘陵是由冻土的冻结和融化过程形成的,具有起伏不平的表面。
冻土地貌对自然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冻土地貌是水源的重要储存库,可以调节降水的排水速度,减少洪水的发生。
5.冰川与冻土地貌
![5.冰川与冻土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6b62ad735acfa1c7aa00cc3c.png)
山谷冰川
山谷冰川
山谷冰川
二、冰川的分类
2.山岳冰川 (4)、山麓冰川
巨大的山谷冰川从山地流出,在山麓地带冰舌扩展
或汇合成大片广阔的冰体,叫山麓冰川。现代山麓冰川只 存在于极地或高纬地区,如阿拉斯加、冰岛等。阿拉斯加 的马拉斯平冰川是条著名的山麓冰川,它由12条冰川汇合 而成,山麓部分的冰川面积达2 682平方千米,冰川最厚 达615米。
才会有多余的雪积累起来。年深日久,才能成为永久 积雪和冰川发育的地区。
一、冰川的形成
(一)、雪线与成冰作用
雪线以上的区域,从天空降落的雪和从山坡上 滑下的雪,容易在地形低洼的地方聚集起来。由于 低洼的地形一般都是状如盆地,所以冰川学上称其
为粒雪盆。
粒雪盆
一、冰川的形成
(一)、雪线与成冰作用 粒雪盆是冰川的摇篮。聚积在粒雪盆里的雪, 经过一系列的“变质”作用而形成冰川冰,这个 过程称为成冰作用。
的全部作用功能。山谷冰川具有明显而完整的粒雪盆
和伸人谷地中的长大冰舌,冰川长度达到数千米至数 十千米,冰川厚度为数百米。
二、冰川的分类
2.山岳冰川 (3)、山谷冰川
以雪线为界,山谷冰川具有明显的冰雪积累区和
消融区,分别表现为粒雪盆和长大冰舌。它像河流那 样顺谷而下,沿途还可接纳支冰川汇人,组合为规模 更大的复式山谷冰川、树枝状山谷冰川。
(一)、冰蚀作用 冰蚀作用有人估计可超过河流侵蚀作用的10~ 20倍。估计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大冰期中平均被挖蚀
去25米厚的岩层,岩屑总量可以填平现在的波罗的海
和它周围的一切湖泊。号称“千湖之国”的芬兰境内 的湖泊,就是由大陆冰川挖掘地面形成的。北美的五 大湖也是如此。
(二)、冰蚀地貌
冰蚀地貌最典型的有冰斗、
冰川与冻土探索极地与寒带地区
![冰川与冻土探索极地与寒带地区](https://img.taocdn.com/s3/m/806cdcae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cd.png)
冰川与冻土探索极地与寒带地区在地球的两个极端地区,即极地与寒带地区,冰川与冻土是独特而重要的地理现象。
它们的存在和演化对于地球的气候系统、水文循环以及生态环境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冰川与冻土在极地与寒带地区的重要性及其研究价值。
一、冰川的形成与特征冰川是由积累了数年甚至数百年的积雪逐渐转变而成的,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贮存库之一。
在极地与寒带地区,冰川的形成主要受到降雪量、温度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冰川的特征包括巨大的冰川舌、冰川冰巨石以及冰川融水河流等。
二、冰川对气候系统的影响冰川的存在对局地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冰川的蓄水作用可以调节周围地区的水分循环,维持当地的水资源供给。
其次,冰川反射太阳辐射的能力比其他陆地要高,因此有助于降低当地的气温。
此外,冰川表面的水汽交换也对大气中的湿度和降水形成产生一定影响。
三、冰川的演化与灾害风险冰川是一个生命力很强的系统,它们不断地演化着。
冰川的演化影响着全球的海平面变化、水文循环以及河流和湖泊的形成。
然而,冰川也带来了一定的灾害风险。
巨大的冰川融水河流可能引发洪水,并对周围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冰川崩塌也可能导致严重的滑坡和泥石流事件。
四、冻土的形成与特征冻土是极地与寒带地区常见的地貌现象之一,其形成主要受到气温和地下水的影响。
冻土的特征包括地下土壤和岩石中水分的冻结、土壤膨胀和收缩以及地表下层次的分层结构等。
五、冻土对气候系统的影响冻土是一个重要的碳贮存库,其中储存着大量的有机物质。
气候变化会引起冻土的融化,从而释放出储存在其中的有机物质,加速全球气候变暖的过程。
此外,冻土的融化还会影响植被的分布、地下水的流动以及土壤的质地等。
六、冻土的演化与环境变化冻土在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的响应和反馈作用。
随着气温的升高,冻土区域的冻融过程将更加频繁,从而引发土壤侵蚀、湖泊扩张以及生态系统的重构等环境变化。
了解冻土的演化规律对于预测和适应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冰川形成:冰川冰的塑性运动就形成冰川。
4. 冰川类型
按冰川的形态、规模和所处的地形条件可 分为: 大陆冰川,主要分布在两极大陆,形态 受下伏地形控制,冰川运动从中心向四 周呈放射状流动,可分为冰盾和冰盖。
冰 盾
山岳冰川 发育在高山地区的冰川,主要分布在中低 纬地区。 --- 根据所在位置又可分为冰斗冰川(主要 分布在雪线附近)、 ---悬冰川(发育在山坡上的短小冰川)。 ---山谷冰川(发育在山谷中)。
冰川与冻土地貌
第一节: 冰川地貌 第二节: 冻土地貌
第一节: 冰川地貌
一、冰川概述 二、冰蚀地貌 三、冰碛地貌 四、冰水地貌、冰面地貌
一、冰川概述
1. 冰川
冰川是指发生在 陆地上,由大气 固态降水演变而 成的,常处于运 动状态的运动冰 体。
---冰川是地球表层系统最大的淡水储水体,约占淡水总储量 的85%。 --冰川覆盖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0%左右,其中南极洲和 北美洲的格陵兰半岛分布面积最大,冰川主要分布在高寒高纬 高山地区。 ---冰川分布受雪线高度控制。
石河:
山坡上冻融作用所产生的风化碎屑带入沟 谷在重力作用下发生位移形成石河。
石冰川,冰
川退缩或消 融所搬运的 冰碛物在冰 川槽谷中在 冻融作用下 缓慢顺谷移 动形成石冰 川。
多边形构造土
是多年冻土区广泛分
布的一种微地貌形态。 由松散堆积物组成的 地表,因冻裂作用和 冻融分选作用而形成 多边形裂隙。从平面 上如裂隙组成环形、 多边形;从剖面上看, 裂隙为楔形。 根据楔形的充填物可 分为冰楔、沙楔。
第二节:冻土地貌
一、概述 二、冻土地貌
一、冻土概述
1.冻土概念及分布
0度及0度以下含有冰体的 各种土体和岩体称为冻土。 冻土分为多年冻土和季节 冻土。 高纬、高寒高山地区,如 果处于大陆性气候控制下, 地表上部通常会发生周期 性的冻融(活动层),而 下部则长期处于冻结状态 (永冻层),这种土层被 称为多年冻土。
二、冻土地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石海
寒冻风化 作用下, 岩石发生 崩解破碎, 形成大片 巨石角砾 就地堆积 在平坦的 地面上, 形成石海。
石海形成条件,气温经常在0度上下波动, 日温差大,且有一定的湿度,物理风化 强烈;地形较为平坦,风化岩石不易移 动多数保留在原地;岩石质地坚硬节理 发育块状结构。 石海形成后很少移动,有研究认为是多 年冻土的标志,也有学者认为依据石海 线可推测雪线的位置。
冰水扇:冰川底部的冰融 水携带大量的沙砾从冰川 末端排出,在终碛堤外堆 积成扇形地,称为冰水扇。 几个冰水扇相连就形成冰 水平原。 冰水湖:由冰川融冻水积 水成湖就为冰水湖。 冰砾阜:是指由于冰川消 融后冰面上的沉积物沉落 到底床上堆积而成的一种 圆形的或不规则的小丘 。
锅穴: 分布于冰水平原上,由于底冰融化引起 地表塌陷成洼地状的地貌形态。
鼓丘,由冰砾碎屑 组成或覆盖而成的 丘状地形。 平面呈椭圆形,长 轴与冰流方向一致。 纵剖面呈不对称的 上凸形,迎冰面陡, 背冰面缓。 分布在终碛堤内。
四、冰水地貌、冰面地貌
冰川融水具有一定的侵蚀搬运能力,能将冰碛物 再搬运堆积,形成冰水堆积物。 冰川边缘由冰水堆积物组成的各种地貌,称冰水 堆积地貌。 常见的冰水堆积地貌有:冰水扇、冰水湖、冰砾 阜、冰砾阜阶地、锅穴、蛇行丘、季候泥等。 常见的冰面地貌有:冰裂隙、冰瀑布、冰面河、 冰面湖、冰蘑菇、冰塔林。
冰 碛湖
峡湾
三、冰碛地貌
冰碛地貌形态,冰碛丘陵、侧碛堤、终碛堤、鼓 丘等。 冰碛物的特征: 粒度差异大,可见粗大砾石; 岩性和矿物成分受冰川作用区域基岩控制; 不具备明显的层理,但有明显的定向排列; 磨圆性差,多呈棱角状或次棱角状,可见擦痕和 裂口。
冰碛丘陵
冰碛丘陵(基碛丘陵),冰川消融后,原来的表 碛、内碛、中碛落带冰川谷底,与底碛一起构 成基碛。
冰瀑布
十、冰川地貌发育的几点认识
不同冰川类型发育不同组合的冰川地貌, 山地冰川地貌类型最为复杂,以侵蚀地 貌为主,大陆冰川地貌类型相对简单, 多为冰碛地貌和冰水堆积地貌;
冰川地貌发育和分布的地带性问题: 山地冰川的地貌分布具有典型的垂直分带性, 雪线以上为角峰、刃脊、冰斗为主的冰蚀地貌, 雪线以下到终碛堤之间为槽谷、侧碛堤、终碛 堤、擦痕、羊背石等冰蚀 - 冰碛地貌,冰川外 缘为冰水堆积地貌。 大陆冰川地貌组合具有明显的水平分带性,终 碛堤内发育冰碛地貌,以外发育冰水堆积地貌。
世界上陆地上 25% 有多年冻土分布, 俄罗斯和加拿大是 冻土分布面积最大 的国家. 我国多年冻土主要 分布在东北北部山 区、西北高山区、 青藏高原区,冻土 面积占全国面积的 23%左右。
冻土类型
2. 地下冰
地下冰,冻土中所含的冰体称为地下冰,按成 因和埋藏方式可分为构造冰、洞脉冰和埋藏冰。 构造冰,土层中原有的水分,由于温度降低发 生冻结成为构造冰, 洞脉冰,地表水渗入土层冻结而成,又分为脉 冰和洞穴冰。 埋藏冰,原来已成冰后被埋藏于地下的冰体。
冰川擦痕
冰川擦痕,冰川 搬运和运动过程 中,冰碛物与谷 壁或谷底相互摩 擦成的深痕称为 擦痕,长度几厘 米到几米,深度 为数毫米,成钉 形,擦痕的粗端 指向上游。
羊背石
羊背石,冰川基岩槽谷底部常成群分布着由基岩组成
的小丘,远望犹如匍匐的羊群,故称羊背石。 平面呈椭圆形,长轴方向与冰流方向一致,迎冰面 通常长平缓并留有擦痕,背冰面短陡不平。
北冰洋冰川
海洋冰川
大陆性冰川
大陆性冰川称冷冰川 大陆性气候 粒雪线在年降水1000 mm以下的区域 主体的温度经常保持在-5~-10℃ 冷渗透再结晶成冰过程 冰川运动速度缓慢,约为30~50 m/a,冰川尾
端不会越过森林上限 冰川作用较弱
5.冰川运动
冰川的运动,速度小,一年只前进数米或数百 米。 冰川的运动由冰川厚度、下伏地形坡度、冰川 表面的坡度等因素控制。 冰川运动分为内部流动和底部滑动。 冰川运动冰面中央部分速度最快,表面向底面 速度递减。 冰川运动具有季节性,消融量大运动相对快, 冰川冰的运动还取决于补给量和消融量相互增 长。
石环
石圈
冰核丘
土溜阶坎
热融地貌,由于热融作用产生的地貌形 态,有热融滑塌和热融沉陷。 热融滑塌发生在斜坡上的底冰融化,土 体在重力作用下沿冻融界面发生滑塌, 平坦地面上由于底冰融化,导致地表沉 陷形成漏斗或洼地。
三、几个问题
1. 冻土地貌发育的空间规律
冻土地貌的分布与组合具有一定的规律 性: 山顶平缓处或山坡凹槽处以冻融风化为 主,形成石海和石河。 在松散堆积物发育的山坡和山麓发育融 冻泥流地貌,形成泥流阶地、泥流坡坎 在地形平坦或谷地常形成多边形构造土、 石环、石圈等。
冰川槽谷
冰川槽谷,冰川运动形成或改造而成的
槽形谷地。 通常横剖面呈U型,谷肩发育典型,谷壁 平直。 纵剖面通常由岩槛和洼地交替呈阶梯状 平面形态通常中上游宽深而下游窄浅 主冰川谷深宽、支冰川谷浅窄,主支谷 交汇处往往呈悬交状态,被称为悬谷。
刃脊与角峰
相邻冰斗之
间的山脊, 通常由于冰 斗壁的后退 呈刀刃状, 因此为刃脊。 几个冰斗所 交汇形成的 山峰,称为 角峰。
3. 冻融作用
寒冻地区,由于温度引起的冻融导致土 体或岩体的破坏、扰动和移动等现象称 为冻融作用。 冻融作用的方式有:冰冻风化、冰冻扰 动、融冻泥流。
冰冻扰动,活动层每年秋末以来自地表 向下冻结时,底部的永冻层起阻挡作用 结果使得中间尚未冻结的融区在上下方 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形成各种 弯曲形态的冰卷泥,或称为冻融扰动构 造。
冰川冰形成: ---冷性成冰:粒雪形成后,在低温干燥的环境中, 下部的粒雪在静压力的作用下,排出空气发生重 结晶形成冰川冰,这一成冰过程叫冷性成冰(晶 粒偏小)。 ---热性成冰:在夏季白天表层粒雪融化,沿粒雪空 隙下渗,到了夜间下渗水以粒雪晶粒为中心冻结 重结晶,这种成冰过程称为热性成冰(冰的密度 大,起泡少,透明度高)。
冰楔
裂隙被地表水周期性的注入冻结,使裂隙扩大
并为冰体填充,剖面成楔状,称为冰楔。
沙楔
当气温转暖,冰楔融化被松散沙土填充 就成为沙楔。
石环、石圈、石带
在颗粒大小混杂而又饱含水分的松散土层中,
冻融作用产生的垂直分选和水平分选,使砾石 由地下被抬升到地面,再集中到边缘,并呈环 状分布,而细粒土或碎石则位于中间。 冻融分选在重力和融冻泥流作用的参与下,石 环过渡到椭圆形的石圈,石圈再过渡到狭长形 的石带。
◆ 冰川搬运作用 冰川搬运作用:冰川侵蚀下来的松散碎屑以及由 山坡崩落下来的碎屑,进入冰川体后随冰川运动 向下游搬运。
☼ 冰川搬运作用的碎屑物称为冰碛物,按位置可 分为:表碛、内碛、底碛、侧碛,终碛。两条 冰川合并侧碛成为中碛。 ☼巨大的砾石为漂砾。
漂 砾
冰川沉积运作用
冰川消融后,以各种形式被搬运的物质, 堆积下来,形成各类冰碛物。
基碛等冰碛物受冰川谷 底地形起伏或冰碛物分 布的影响。堆积或覆盖 而成的起伏丘陵称为冰 碛丘陵。
侧碛堤,是由侧碛堆积而成的,侧碛是冰舌两 旁表碛不断由冰面滚落到冰川与山坡之间堆积 起来的,有一部分则是山坡上的碎屑滚落到冰 川边缘堆积而成的。冰川退缩后,在原山岳冰 川两侧形成条状高地,即侧碛堤。 终碛堤,冰川上游搬运来的物质通常在冰川末 端处堆积成弧形的堤,称为终碛堤。
冰川分布表
2.雪线
雪线:正常气候年份每年 的最热月积雪区的下限为 雪线。
---大致在同一海拔高度。 ---雪线以上为多年积雪区,以下为季节积雪区。 ---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有温度、降水量、地形等。
纬度越低 雪线越高, 纬度越高 雪线越低。
降雪量影响
地形影响
3. 冰川的形成过程
冰川的形成过程:新雪-----粒雪------冰川冰-----冰川。 新雪:密度小于0.1克每立方厘米,呈放射状的 多棱角形,孔隙度70%左右。 粒雪:新雪降落地表,大晶粒发生饱和凝结,小 晶粒发生升华,雪花晶粒的合并重结晶形成粒雪。 ---粒雪密度在0.4-0.7左右,表面通常发生圆 化,孔隙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