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级语文集体备课(新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

高一级语文集体备课

——必修2第三单元

主备人:王海龙

一、教材分析

这个单元《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全部是古代写景记游的散文。这类散文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还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感慨和志趣。同时,作者在写作时又讲究真性情,不受拘束,自由自在。本单元的这些游记都来自作者的亲身游历,抒写他们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同时,这些文章还言辞优美,精妙动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引导学生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领略文章的艺术魅力,从而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受力。在体会与感悟中,了解语文的美。

我国古代散文的产生是从简单的记事开始的,逐渐发展而有叙事记人的史传散文,而有议论政事,阐释哲理的诸子散文。写景记游之作出现比较晚,初起时难免体制短小,描写简单。到了东晋时期,世事乱离,偏安江南的士大夫们仰慕老庄思想,追求清玄之风,逃避现实,寄情山水。此时,描写山川景物、记叙观赏游历的散文就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唐宋时期,文人的生活范围更宽,文化修养更高,审美能力更强,于是自觉的山水游记便大量涌现,唐宋古文八大家描写山水、记叙游历的作品极为丰富,是散文史上的一个亮点,影响所及直至明清而不衰。

二、单元的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逐字逐句深刻理解文章内容。结合语境弄懂词义,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及各种用法、文言句式,达到逐字逐句理解并翻译文章内容的能力。

2、语言是文章的载体,仔细揣摩含蓄凝练的语言是怎样承载作者的抒情成分,直白简洁的语言是如何承载作者的说理信息的。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文本的学习,培养自己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和基本方法。仔细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和文章意境,在赏读的基础上多背诵。

2、从名家的景物描写中捕捉写景状物的灵感,从名篇的行文结构中领悟立意构思的章法,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艺术技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整体理解本单元散文内容,品味其语言之美,体会其意象之美,挖掘其意境之美,在审美的愉悦中,挖掘写景游记散文中丰富的情感因素,与抒情主人公进行心灵的沟通。

2、对宇宙、对人生的思考是本单元的学习难点,在学习中要知人论世,跨过时间的隧道,基本了解作者的生命意识和哲学意味。

三、教学设想

打破以课为单位组织教学的模式,尝试在一个主题引领下对学生进行三维目标的训练。因为本单元是高中阶段文言文学习的起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培养和方法指导非常重要,而同时,本单元所选散文文质兼美,我们更要带领学生走进古代文人的

心灵深处,体会他们的情感,分享他们游览自然风物之后的收获。这不单是一次情感的旅程,更是一次体验人生的机会,我们可以从中学会对自然的关注与把握,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生活,丰富自己的眼界和情感,增强自己的观察力,在看似平淡无奇、波澜不惊的生活和自然中品出滋味。鉴于以上分析,我们不妨把本单元的教学分成三个模块:方法指导、走进文本、跳出文本。

四、课时安排

兰亭集序(2课时)赤壁赋(3课时)游褒禅山记(2课时)

五、教学方法

讲解式、启发式、诵读式、讨论式相结合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方法指导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宋代朱熹理解的“诵读”,其意义是“真道学第一义”;其内容是“熟读精思”;其步骤是:必须成诵,即“诵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数遍。”“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定,仍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存此,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子的理论总结,确定了“诵读”在我国文言文教学的传统方法的地位。

按朱子的要求,先诵读课文。除心到、眼到、口到之外,还要手到。第一遍诵读之后,把生字词注上拼音;第二遍诵读之后,把停顿错误的地方纠正过来;第三遍诵读之后,把课文底下重点词的注释搬上课文;第四遍诵读要求读出感情。诵读指导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进行指导。一课结束之后,再进入下一篇课文。也依此诵读法诵读。三篇课文都诵读完毕之后,进入文言文学习第二种方法指导。

2、利用注释和工具书学习文言文。

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逐字逐句理解内容。建议学生购买《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工具书查找之后,仍有疑难的问题,画出重要标记,并提出讨论。

3、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用标注法、旁批法对四篇课文中的常用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做批注。可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进行积累。

总之,文言文学习方法掌握好之后,在预习上,学生要在课前都能够逐字逐句翻译好课文,并于课前提出疑难字词句。老师上课对字词的讲解可以减省很多时间。新课改之后,课时紧了很多,如果学生能够做好充分的预习,那么,课堂上可以更充分地进行师生互动。

(二)走进文本

1、知人论世。如晋的时代背景,可以讲讲“竹林七贤”的故事。还有“乌台诗案”,“王安石变法”。王羲之的故事,苏轼的故事,以及王安石的故事。这些都可以让学生来讲解,课前要布置好预习。准备充分的话,可以做得很好。

2、本单元的课文虽是以描写景物、记叙游赏经理为主,但是不排斥抒发感情、讲述道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其情感趋向,领略文章的艺术魅力。这里可采用讲解式和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传世之作。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去品读文章的语言、欣赏脱

俗的美景,更重要的是体会作者的心境。《赤壁赋》是苏轼的传世名作。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在描绘美景中蕴含着丰富哲理的写作方法,又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感悟,对生命的认识。《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从文章主旨学人治学应具有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身躯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中得到启发,不只是求学,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坚持,才会最后取得成功。

(三)跳出文本

1、从名家的景物描写中捕捉写景状物的灵感,从名篇的行文结构中领悟立意构思的章法,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艺术技巧。

2、探究话题:

⑴对于生命的认识,经历不同,秉性不同,所感也不同。孔子说,生无所息。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雨果说生命时短暂的。冯友兰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把握现在,不断努力地工作。那么,你的观点是什么?

⑵王羲之为人正直,有傲骨。这也让我们联想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正直昂扬的文天祥,“精忠报国”正直不惧奸臣的岳武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正直人生的杜甫……面对各种诱惑,但他们不屈服,不退缩,“富贵不能淫”,名垂千古,从而创造了人生的辉煌。如果没有正直,生命将会陷入茫然;如果没有正直,才华将会暗淡无光;如果没有正直,真理也会蒙上灰尘;如果没有正直,世界将只剩下恐慌!朋友,人生之路漫漫,你有怎样的做人标准呢?

⑶苏轼的“月亮”意象

(4)王安石提出做任何事情都要首先立志。“人各有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你“志”在何方?

(5)在文化屈从于政治的时代,庄子保留了傲然,孤独的守护着自己的心灵月亮;在世人为名利而焦头烂额时,陶潜保留了飘逸,一曲归去来兮,独品一杯散着淡淡菊香的苦茗;在讲求个人崇拜的年代,张志新为真理保留着那份清醒,直至从容地献出自己的一切……今天,一个飞跃发展的现代社会,各种信息铺天盖地而来,更需要我们从中认真加以分析。“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保留一份个性与清醒,保留一份独特与从容,不盲从,不唯上,只有这样,才能登高望远,为自己的人生开一条通天大道!亲爱的朋友,你认为呢?

七、教学设计

赤壁赋

教学目标:

1、指导预习,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自主疏通字词句意的习惯。

2、通过课前预习、课中朗读、课后练习,掌握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掌握一些特殊句式。

3、指导诵读,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理解词语、句意,熟悉课文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4、知人论世,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心路历程及其原因,培养学生旷达乐观、勇于面对坎坷战胜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第1、2、3点。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第4点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

1、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课文内容。找出对照注释还不能理解的词句,或问同桌,或课堂上提出共同探讨。

2、早读课反复朗读课文。

3、找出文中直接表明情感的几个词语。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介绍作者及文章背景。

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赤壁赋》,其作者苏轼,我们在小学、初中就已经接触过,今天我要和大家讲一个他“死里逃生”的故事。苏轼四十三岁的时候,因为“名太高”而遭人陷害,被打入死牢,随时听候发落。弟弟苏辙、儿子苏迈多方营救。某一天,苏迈再次出去借钱,委托一个朋友给牢里苏轼送饭。本来他们父子有一个约定:事情恶化宣判死刑之时就送鱼进去,而朋友不知道,那天送了苏轼最喜欢吃的鱼进去。苏轼一看到是鱼,大吃一惊,知死期将至,便写下了两首绝命诗请狱卒转交给弟弟苏辙。装诗的信封通过监狱的最高长官传到了当朝皇帝手上。皇帝拆开一看,是两首绝命诗,(其中一首是: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了须偿债,十口无家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诗里写的是对皇帝的忠诚和愿与弟弟世世为兄弟的情感,大受感动;加上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立下了一个只有当朝皇帝知道的祖训:不得诛戮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于是就释放了苏轼。苏轼死里逃生,被贬到了黄州。该案史称“乌台诗案”。

经历了“乌台诗案”死里逃生的苏轼,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靠微薄的俸禄养活不了一家人,在朋友的帮助下,开辟了一片荒地耕种自给,这片地他取名为“东坡”,同时也自号“东坡居士”。居士原是对居家学道的佛教徒的称呼,这里是指追求清高,对世事淡泊的人。可见苏轼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变化。被贬到黄州的第四年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了两篇赋,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我们今天学的是第一篇,也称“前赤壁赋”。

(板书:赤壁赋苏轼无台诗案死里逃生东坡居士思想变化)

二、疏通字词。

1、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补充强调一些读音,几个重点实词及特殊句式,学生提出对照注释不能理解的词句,师生共同探讨。

壬rén戌xū属zhǔ客窈yǎo窕tiǎo 冯píng虚御风

桂棹zhào 倚歌而和hè横槊shuò余音袅袅 niǎo

幽壑 hè扁舟piān 嫠妇lí愀然qiǎo

山川相缪liáo 舳zhú舻lú旌旗jīng 酾shī酒

渔樵qiáo 江渚zhǔ匏páo樽蜉fú蝣

无尽藏zàng 狼籍jí枕藉jiè

舞幽壑之潜蛟:舞,使……起舞,动词的使动用法。

泣孤舟之嫠妇:泣,使……哭泣,动词的使动用法。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打鱼砍柴,名词做动词。

侣鱼虾而友麋鹿: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名词意动用法。

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凌茫然之万顷。

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句,有吹洞箫之客。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而今在安哉?

三、找出文中直接表明情感的几个词语,朗读并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明确:乐——哀/悲——喜

2、初步明确朗读的情感基调

“乐”的部分要读得轻松愉悦;

“悲”的部分要读得悲凉激昂;

“喜”的部分要读得旷达洒脱。

2、听录音朗读或教师范读。生齐读。

四、分析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找出写景的美句。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指导朗读,体会优美的意境)

2、齐读第一段,找出写事的美句。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指导朗读,体会事情的高雅)

3、齐读第一段,找出表达游玩时感受的美句。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指导朗读,体会作者的感受)

五、分析课文第二段。

1、齐读第二段,明确本段分为两层,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重点分析第一层中“美人”意象。“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3、指导朗读第二层,感受箫声的悲凉。

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萧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齐读课文

一、分析课文第三段

1、朗读指导:三个反问句语气层层递进,稍做强调,读出感情的层次。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稍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语速越来越快)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强烈的反问,感慨人生无常,语速缓慢低沉,读出顿挫之感)

后半部分一连串六字句,是客人情感的一个迸发,要读得连贯,一气呵成,表现出那种强烈的人生感慨,最后一句“托遗响于悲风”要突出第三段悲凉的感情基调。

2、明确“何为其然也?”其一,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的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于江渚之上。其二,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其三,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游,抱名悦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3、明白客人之悲其实是儒者苏轼之悲。悲生命短促,人生无常。

二、分析课文第四段

1、明确:本段分为三层,第一层承上,议论“水”与“月”;第二层议论“变”与“不变”的哲理;第三层指出“明月清风”为大自然之“无尽藏”。

2、此段其实是作为道者的苏轼超然物外的情怀给客人极大的宽解

3、指导朗读:读出本段的层次,读出旷达洒脱的情感。

三、分析课文第五段

明确:客人之喜与文章开头之乐的不同。课文开头是主客欣赏美景之乐,结尾是指客人精神得到超脱忘怀得失而喜。

四、齐读课文,再次整体感知课文,结合苏轼经历,分析全文中作者情感的变化。

现实中的水月融入自然,游赏之乐

历史中的水月感慨历史,人生之悲儒者(入世)渴望建功立业慨叹人生短促

哲理中的水月分析哲理,超脱之喜道者(出世)清静无为超然物外逍遥之游

五、总结

读《赤壁赋》

景佳事雅乐而歌,

客倚洞箫悲恨多。

明月清风无尽藏,

一儒一道两东坡。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1、学习文言知识

2、体会作者感情,领悟作者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看一组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沧海一粟遗世独立不绝如缕正襟危坐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水光接天成语是我们民族语言的瑰宝,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如此多的成语竟然出自同一篇文章《赤壁赋》,由此可见这篇文章的生命力之旺盛。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这篇文章。

二、诵读。

1、让我们在朗朗书声中走进文本。要求标画出体现作者感情变化的字眼,同时标画出和你产生共鸣或者电到你的句子。

2、学生交流自己标的句子,读给同位听,之后站起来读给大家听。老师作出点评。同时告诉大家诵读的几个层次:读准字音——学会断句(语法结构、句首句末语气词)——控制语速——融入感情。

3、老师可以给学生示范背诵第二段。

前三个层次只是技术层面的,最后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需要心灵的参与。让我们更加的接近苏轼,走进心灵。

三、感情概况

刚才大家已经把有关情感的字眼标画了。是哪几个词语呢?乐——悲——喜(考验大家的筛选能力)。

这里有赋的写法:往往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其实很多时候就是作者内心的一种斗争,或者为了便于表达自己复杂在情感。那么作者为何而乐,为何而悲,又为何而喜呢?

四、赏析“乐”

1、作者为何而乐?赏到了美景。如何表达自己的乐?喝酒、吟诵、唱歌。

2、大家选取一句表现“乐”的句子。先解释,之后赏析给同位听。沟通交流。达到悟读。

3、文言知识:纵……凌……:替代法翻译。

3、指导赏析的角度:翻译、内容、字词的表现力(语言)、情感、联想(诗词、东坡其人、自己经历体会)。

老师示范赏析: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写出了喝酒唱歌的场面,一个甚字写出了自己快乐的程度,而扣舷的动作则表现了作者沉醉其中的心情。这让我忽然就想到了笑傲江湖里面的一个场景,一群人围坐篝火旁齐唱“沧海一声笑”,当时看了非常感动,沧海?为何还笑?那种经历江湖一切险恶之后笑看苍生的心态体现了出来。

4、快乐到一定程度,人们都会唱起来。那么苏轼唱了什么呢?体会唱词,前后四人一起研讨,一个同学按照自己体会的感情读出来,其他三人一起分析。读析融为一体。

1兮:来自屈原,屈原经常叹息,所以此字要拉长读,属于长叹。

2美人:来自屈原,往往以香草美人入诗,香草自比,美人则是自己在理想或者圣主贤臣的代表。对美人什么态度?从悲伤中我们体会出苏轼那种不放弃人生追求的精神?什么追求?还是有儒家思想的入世精神。所以我们要从悲伤的歌声中体会出这种昂扬向上。

写作此文,作者被贬偏远的黄洲做团练副使,相当于被流放,远离都城。这时他已年迈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流水,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知人论世)

五、赏析“悲”

1、想起自己的遭遇,本来还喝酒唱歌的作者忽然悲从心来。那么,作者悲伤哪些内容呢?在朗读中体会并且赏析,有体会你先别告诉别人,一会儿考考别人。提问要具体。

2、文言知识:渺:渺小。哀:哀伤。羡:羡慕(补字翻译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结构分析(对文:结构相似的上下两句,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或相同或相反。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表达了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到底算什么?这个问题引发古今中外无数人的感慨。比如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比如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比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比如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4、方其……而今安在哉!:

1读出前后情感的变化。最后一个句子重读以表达感慨之情。

2体现了苏轼的什么情感?有钦佩,有羡慕,有悲哀。为何钦佩?因为自己也希望有象曹操一样的功业,强烈的入世思想的体现。

到这里如果文章结束,那就不是苏轼了。他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够在这种无路可走的时候,找到一个突破口,从而超越自己,从而也就超越了别人。正如莫泊桑所言:人的一生,不像你想的那么好,也不像你想的那么坏。关键看你如何突围。

六、感悟“喜”

苏轼如何超越了自己呢?他的超越体现在哪些方面?讨论给你带来什么感悟。

(1)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回扣了首段,一开始作者本来就沉浸在美景之中的。

回归自然,回归纯净,回归自我。

(2)“物与我皆无尽也”如何理解?物是永恒的,但人为何也说永恒呢?

从儒家思想来说,人可以不朽,但需要通过一些途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达到三者任何一个,都算作永恒。

从道家思想来说,讲究“一死生”,注意道家思想和道教的区别。道家尊崇崇尚自然,顺应事物发展规律。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方式。

佛家思想的禅宗:讲究生死轮回,生命完成一次生死如同月亮完成一次圆缺,生生死死循环不止,生命的轮回让人不再感觉生命的短暂。

(3)苟非吾之所有……:轻视物质的东西,轻视有限的时空。《观棋》:胜固欣然,败亦可喜。《渡海》:兹游奇绝冠平生。当别人都在关心你到底能飞多高的时候,有个人还在关心你飞的累不累,这就是友情。

(4)这里的“喜”和开头的“乐”内涵一样吗?区别是什么?

乐:面对突来的美景的欣然反应,未经思考的接受,侧重感官的体验。如同当今很多人登山后的“啊……啊……”。但我们已经看到“乐极生悲”。

喜:是理性思考之后达到的一种精神的解脱,是感情淬火后发自内心的欣喜,这里的喜是“喜从悲来”。

七、自我救赎

作者在入世与出世,在积极与消极的斗争中,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儒释道多种文化的浸润,三种思想完整的融入了苏东坡的内心并达到了和谐与统一。为何会达到这种和谐?作者的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情商比较高。当然情商的来源还是一个人不断的积累。

当年苏轼从海南回内陆,运河夹道千万人观看,他们看的哪里是苏轼,他们的表现只能解释为对文化的敬仰,对一种豁达人生态度的执着,这观摩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延伸我们不可考,在时间的延伸上我们也是观摩者之一。这充分的说明了苏轼的不朽,中国文化的不朽。当年苏轼看到这种情况,他怎么反应?既没有挥手“同志们好”,也没有受宠若惊。他的一句“莫非看杀轼否”,以苏东坡式的豁达与幽默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精神。八:背诵你最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赤壁赋

苏轼

诵读:字音、断句、语速、情感

喜入世儒筛选信息

乐文化翻译:替代、补字、结构(对文)

知人论世

悲出世佛

高一语文集体备课

第八周高一语文集体备课资料 《过秦论》 一、《过秦论》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节选自贾谊的《新书》,原著分为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作者通过对秦王朝兴起、强盛、衰亡过程的叙述,议论了秦王朝成败的因由。 通过单元提示,我们知道,《史记》和《汉书》等纪传体史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其中《过秦论》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学习时,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了解学生 不少学生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之所以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来评价司马迁的《史记》,是因为司马迁的《史记》把历史与文学很好地融合了起来,给我们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边缘艺术境界。我们把司马迁的文章既可以当作历史著作来读,又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读。读史,使我们在形象、具体的文学氛围里感受到了历史的苍凉与凄美;读文,又使我们在抽象、概括的历史王国里感受到了文学的严肃与深沉。这种二元化的收获,不正是未来的教育趋势吗?所以,历史教学理应融入文学、哲学、美学等多元因素,使历史成为一个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学科,使学生在文学的形象中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三、教学目标 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多重排比、夸张、对偶、对比、同义叠句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气势非凡,而又深刻。 4、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 说课标说教材文稿 尊敬的评委,大家好:今天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来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 三单元。 一、说课标 在这一环节,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一)说新课程理念; (二)说课程总目标; (三)说新课标对必修文言文阅读鉴赏的要求。 (一)新课程理念本次课改,以服务学生为宗旨,旨在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 准提出的基本理念1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2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二)课程总目标:学生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分别是: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积累与整合: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感受与鉴赏: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 力。 思考与领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它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应用与拓展:能在生活和其它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发现与创新: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新课程总目标中的这五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并且形成了层级递进的趋势。其中,“积累·整合”是一个基础,“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是三大支柱,三大支柱在一个厚实的基础上撑起了“发现?创新”这一片天地。 (三)说内容标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于必修课文言文的阅读鉴赏,有三个层面的要求: 1、阅读文言文,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这是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对疏通文意、积累整合的基本要求。 2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

高一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高一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简历模板、心得体会、工作材料、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es, contracts, agreements,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resume templates, experience, work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

高一语文必修二单元集体备课

三一文库(https://www.360docs.net/doc/8019137681.html,)/高一〔高一语文必修二单元集体备课〕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一语文必修二单元集体备课》,供大家学习参考! 教学要点 了解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 披情入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诗中“月”的意象及其含义。 1.李白《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在这里,“月”成了诗人排遣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的一种载体。 2.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这里,“月”成了词人表达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 3.那么,在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里,“月”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二、理出心情(披情)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2.请三至五位同学说说自己找到的能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3.教师归纳总结: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郁闷)──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开朗)──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重新

陷入郁闷)──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又引出新的郁闷)如果我们把作者的郁闷当作心情发展变化的一个低点,把作者的开朗当作心情发展变化的一个高点的话,那么,上面的过程可以图示为 这样来安排心情发展变化的线索有(使行文富有曲折变化)的作用。 导致作者这些心情发展变化的原因分别是(见上图括号中文字)。 三、领会意境(入境) 1.作者是如何表现失眠的郁闷心情的?(一是借助对“月亮”的描写表现夜已深。二是借助对“孩子们”和“妻”的描写反衬出“我”的失眠) 2.作者是如何表现观月的开朗心情的?(一是借助对平时没有月光时路上的景象的描写反衬今晚月光下景色的宜人,从而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二是借助对自己在苍茫的月光下的独特感受的描写来表现独处的妙处,侧面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三是借助对荷塘、月光及荷塘四周的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她们搭配得恰倒好处,进而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 3.作者是如何表现冷清的郁闷心情的?(借助对“蝉声”和“蛙声”的热闹的描写反衬出自己的“冷清”) 4.作者是如何表现思乡的郁闷心情的?(借助对《采莲赋》和《西洲曲》的有关内容的回忆来表现江南生活的意兴盎然,

2020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课时优案2(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10课游褒禅山记 1.把下面一组句子整合成一个长单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当时他刚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篇游记,并抒发自己的感想。 答: 答案《游褒禅山记》是宋仁宗至和元年刚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的王安石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的一篇记游山兼抒发自己感想的重要游记。 2.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阐述了“志”“力”“物”这三个方面的重要性,请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造三个句子,形象地揭示这三个条件的作用。 志: 力: 物: 答案(志)是指引轮船航行的灯塔,有了灯塔的指引,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力)是牵引巨轮前进的发动机,没有强劲的动力,巨轮就会搁浅;(物)是照亮人类前进道路的火把,失去了它的光亮,人们就会迷路。 3.阅读漫画,在横线上写出合适的句子。

这幅漫画形象地启示人们:。 答案(示例)成功者的足迹,我们应该视为路标,奋然前行,而不能视为框框,亦步亦趋。 1.[高考源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我的答案: 答案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但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

高一级语文集体备课(新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

高一级语文集体备课 ——必修2第三单元 主备人:王海龙 一、教材分析 这个单元《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全部是古代写景记游的散文。这类散文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还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感慨和志趣。同时,作者在写作时又讲究真性情,不受拘束,自由自在。本单元的这些游记都来自作者的亲身游历,抒写他们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同时,这些文章还言辞优美,精妙动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引导学生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领略文章的艺术魅力,从而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受力。在体会与感悟中,了解语文的美。 我国古代散文的产生是从简单的记事开始的,逐渐发展而有叙事记人的史传散文,而有议论政事,阐释哲理的诸子散文。写景记游之作出现比较晚,初起时难免体制短小,描写简单。到了东晋时期,世事乱离,偏安江南的士大夫们仰慕老庄思想,追求清玄之风,逃避现实,寄情山水。此时,描写山川景物、记叙观赏游历的散文就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唐宋时期,文人的生活范围更宽,文化修养更高,审美能力更强,于是自觉的山水游记便大量涌现,唐宋古文八大家描写山水、记叙游历的作品极为丰富,是散文史上的一个亮点,影响所及直至明清而不衰。 二、单元的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逐字逐句深刻理解文章内容。结合语境弄懂词义,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及各种用法、文言句式,达到逐字逐句理解并翻译文章内容的能力。 2、语言是文章的载体,仔细揣摩含蓄凝练的语言是怎样承载作者的抒情成分,直白简洁的语言是如何承载作者的说理信息的。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文本的学习,培养自己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和基本方法。仔细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和文章意境,在赏读的基础上多背诵。 2、从名家的景物描写中捕捉写景状物的灵感,从名篇的行文结构中领悟立意构思的章法,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艺术技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整体理解本单元散文内容,品味其语言之美,体会其意象之美,挖掘其意境之美,在审美的愉悦中,挖掘写景游记散文中丰富的情感因素,与抒情主人公进行心灵的沟通。 2、对宇宙、对人生的思考是本单元的学习难点,在学习中要知人论世,跨过时间的隧道,基本了解作者的生命意识和哲学意味。 三、教学设想 打破以课为单位组织教学的模式,尝试在一个主题引领下对学生进行三维目标的训练。因为本单元是高中阶段文言文学习的起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培养和方法指导非常重要,而同时,本单元所选散文文质兼美,我们更要带领学生走进古代文人的

集体备课记录(高一优秀备课组)

高一年级语文科备课组工作计划(一学年) 一、教学任务 完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四的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解题能力,以至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讲练结合,夯实基础,为整个高中三年的语文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二、情况分析 本届高一新生将近1000名,由于入学成绩参差不齐,大部分新生的基础不够扎实,阅读能力、分析鉴赏能力以及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还没养成一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语文的学习只是停留在一种猜测和运气得分上,无心向学,特别害怕写作,所以在对学生强化督促的同时,任何抓好基础,做到有的放矢,探索改进讲与练的方法,并行之有效提高语文成绩,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端正学习态度,就成了高一这一阶段教学的重中之重。 三、教学安排 第一学期:主要是完成人教版的高中语文必修1、必修2的教学。由于面对的是初中向高中转型中的学生,他们对高中语文的学习情况一无所知,甚至难于适应,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在这一学期中,我们的工作必须做得细做得实,具体安排如下: 1、第1周:适当安排一些时间向学生介绍今年我校概况,高考语文试题的结构模式,一本线上的学生平时的语文成绩应处的分数段;介绍高中语文学习的总体情况。这样一来,新学生在转型中遇到挫折他们的心态落差不大,也容易改进。 2、第1-10周:完成必修1四个单元的作品教学,两次大作文练笔,一次统一测试,安排一张病句判断的专题训练卷。以一周5个课时的时间安排如下:(1)第1-2周:完成第一单元的作品教学。在这一单元的现代诗词鉴赏教学中,主要要落实词牌、意象,意境与情感,背诵等任务。安排一次写作练笔的指导(可以参照表达交流的内容)

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集体备课计划

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集体备课计划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和掌握每个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知识点;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安排: 1. 第一单元《应用文》 1.1 课文内容:通过学习应用文的特点和写作要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应用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1.2 教学安排:引导学生了解应用文的基本定义和功能,分析各类应用文的常见结构和语言特点,并通过阅读和写作应用文来巩固和实践所学知识。 1.3 教学重点:了解应用文的写作结构和语言特点。 1.4 教学难点:掌握应用文的写作技巧和实际应用能力。 2. 第二单元《古文》 2.1 课文内容:通过学习古文的理解与鉴赏,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理解和古文欣赏能力。 2.2 教学安排:导读古文经典名篇,让学生深入理解古文的内涵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古文欣赏能力。 2.3 教学重点:分析古文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2.4 教学难点:理解古文的辞章藻鉴和文化内涵。

3. 第三单元《现代文学经典》 3.1 课文内容:通过学习现代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文学写 作能力。 3.2 教学安排: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现代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方式,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3.3 教学重点:分析现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手法。 3.4 教学难点:理解现代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 4. 第四单元《文化交流与传媒》 4.1 课文内容:通过学习文化交流与传媒的现象和问题,提高学生的文 化意识和媒体素养。 4.2 教学安排:引导学生思考文化交流和传媒在当代社会的作用和影响,分析媒体报道和文化传媒现象的特点。 4.3 教学重点:理解媒体报道和文化交流的目的和方式。 4.4 教学难点:分析媒体报道和文化传媒现象的利弊和影响。 5. 第五单元《高中议论文写作》 5.1 课文内容:通过学习高中议论文的写作要点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写 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5.2 教学安排:引导学生了解高中议论文的基本要素和结构,培养学生 的逻辑思维和文学素养。 5.3 教学重点:掌握高中议论文的写作结构和逻辑推理。 5.4 教学难点:运用逻辑思维和文学素养分析写作素材。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 计-优秀教案 本单元的研究目标是通过阅读古典诗词作品,让学生体悟古人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加深对社会的思考,增强对人生的感悟,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具体目标包括:通过诵读涵咏、XXX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独立 欣赏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方法把握诗歌内涵,体察诗人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理解诗人的精神境界,提升综合审美能力;认识古代诗词的当代价值,提高思想修养和文化品味,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增强文化自信;练对既往文学作品的研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尝试写作文学短评。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本单元的教学设计包括三个研究任务。研究任务一是结合诗人身世,体悟诗歌情感;研究任务二是分析典故,感悟诗人情志;研究任务三是结合诗歌体裁,体会诗人心境。在第一课时中,我们将以《归园田居(其一)》为例,引导学生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体会诗人的情感与其对生命的思考。学生在小学及初中阶段已经学过XXX的作品,例如

《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课,我们将借助这些作品回顾关于XXX的文学常识,包括“不为五斗米折腰”等典故。 本次教学活动旨在通过反复诵读XXX的《归园田居(其一)》,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并借助知人论世的方法把握诗歌的内涵,理解诗人的人生选择与独特的精神世界。同时,通过准确理解白描手法,感受XXX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将分为三个环节进行,具体如下: 一、诵读诗歌 教师活动1:带领学生背诵小学、初中研究过的XXX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通过反复的诵读,力求达到熟练,为下一步理解诗歌内涵奠定基础。 二、理解内容 学生活动1:回顾XXX先关文学常识。自由诵读《归园田居(其一)》,把握诗歌语气及节奏,学生之间相互点评。 教师活动2:引导学生关注注释,理解诗歌内涵。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高中语文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单元备课(视频+课件+教案)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高中语文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单元备 课(视频+课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批评初步概念,明确文学批评的作用和价值; 2.了解文艺评论的分类和类型; 3.学会运用文学批评方法和技巧,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和评价; 4.通过实践,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文学批评初步概念和作用; 2.几种常见的文学批评方法和技巧。 难点: 1.文学批评的价值和意义; 2.如何在实践中运用文学批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 1.引入(5分钟): 以莫言的小说《红高粱》为例,询问学生对莫言的评价,引导 学生思考评价的标准和方法。 2.讲授(20分钟): ①引导学生了解文学批评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如何用批评者的 眼光审视文学作品。

②介绍文艺评论的分类和类型,如书评、评论、志、杂文等。 ③讲解文学批评方法和技巧,如内容批评法、形式批评法、历 史批评法、阐释批评法等。 3.实践操作(25分钟): ①选择一篇短文,进行内容批评,让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意 义和思想内涵。 ②选择一首诗歌,进行形式批评,让学生分析诗歌的音韵、节 奏和形象描绘。 ③选择一篇小说,进行历史批评,让学生分析小说的历史背景 和时代意义。 ④选择一篇散文,进行阐释批评,让学生分析散文的运用修辞 和文化内涵。 4.总结(10分钟): ①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批评成果,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心得体会。 ②总结文学批评的作用和价值,强调实践中才能深刻领悟和掌 握批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评价 1.通过学生的展示和分享,评价学生掌握了批评方法和技巧的 能力; 2.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和课后作业,评价他们对文学批评价值和 意义的理解程度; 3.通过课堂小结和教师评语,评价整个教学过程的效果和成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高中语文新教材高一(必修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高一(必修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大田县鸿图中学杜超坂 一、本单元的导语 本单元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诗词名作。曹操对“天下归心”的渴望,陶渊明“复得返自然”的淡泊,展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李白驰骋想象的豪迈,杜甫登高望远的悲凉,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表现出各自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世界;苏轼、辛弃疾词的豪放,李清照词的婉约,则展示出宋词不同的审美追求。本单元的学习的重点是借助群文阅读逐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诗歌能反映特定时代的风气和时代精神。我们在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之后,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以及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这就是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 诗歌要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要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感受其意蕴美和情感美。要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进而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尝试写作文学短评。 二、本单元的学习任务主要有三: (一)古诗词中常常寄寓着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阅读本单元诗作,可以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等,深入理解作品。比如,了解杜甫及其所处的时代,有助于理解《登高》中忧国伤时、悲秋苦病的深沉情思;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及《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词作中蕴含的壮志难酬的忧愤及旷达洒脱的豪情。从本单元选择一首诗词,查找相关资料,探讨诗作的内涵,思考对你有怎样的启示,与同学交流。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8课《兰亭集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兰亭集序》 【教学目的】 1.学问目标: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把握实词“信、修、期、致、临、次”的意义。 2.力量目标:品尝文中精练美丽、朴实清爽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3.情感目标:观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乐观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情感由“乐”到“痛”,再到“悲”变化。 【教学方法】争辩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一代君王李世民,在临死之前泪流满面对自己的儿子唐高宗提出要求,期望可以得到一件特殊的随葬品,这就是王羲之的有名行书作品《兰亭序帖卷》。至此,王羲之遗世的最佳书法珍品,就这样葬入了昭陵了。此后,传世的《兰亭序帖卷》是曾经被萧翼从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禅师的弟子辩才处骗得送入太宗秘库之后,遴选善书的欧阳询、褚遂良等名家刻意临摹之作。(打出幻灯片观赏《兰亭序帖卷》)。请看,这里每个字都孕育着生命,疏处不嫌其疏,密处不嫌其密,通篇看来,结构严密,浑然一体。东晋时人评论王羲之的书法笔势为“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意思是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捷。因此后人称这幅作品为“天下第一行书”。今日我们上完王氏的书法力作之后,在让我们一同感受一下王羲之的文学才华,一同学习这篇序文。 二、文学常识 1.“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祖籍琅邪(今山东临沂)。初为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引为参军,累迁长史。后拜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复授护军将军,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世称“王右军”。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到李斯、曹喜、锺繇、梁鹄等有名书法家的书迹,又在洛阳看到蔡邕书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头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今书艺大进。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楷书渐渐成熟,草书得到进展。他在此基础上,又博采众长,一变汉、魏以来质朴淳厚的书风,而制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淌的艺术美。《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2.说“序”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有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举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挂念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不论是古代还是今日,都有一种叫作“序”的文章,比如描述文人雅集的《兰亭集序》、记述高阁盛宴的《滕王阁序》、自勉励人的《送东阳马生序》、交待写作因由的《〈呐喊〉自序》,等等。 序,到底是一种什么文体呢?它又有哪些种类和特点呢? 现代人所说的序,是一种写在书或诗文前面、申述其写作因由、内容、体例等事项的应用文体,也写作“叙”或“绪”。上文所举的《〈呐喊〉自序》以及本文后面所附的张岱年先生的序都属于这一类。 可是,古代的状况和现在有所不同,古人所说的序包含的意思比今日要丰富得多。 早在西汉就消灭了序,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开其滥觞。班固所著的《汉书》中有《叙传》、扬雄的《法言》中有《言序》。早期的序并不都写在文章的前面,而是单篇文章序于前,整部书则序于后,直到梁代萧统《昭明文选》等书才把序一律放在了前面,后面类似序的文章称作“后序”或“跋”。 在序的家族中还有“小序”、“引”等变体。所谓“小序”就是诗文前叙述感兴或缘起的短序。明代人徐师曾的《文体明辨》中说:“小序者,序其篇章之所由作,对大序而名之也。”“引”也是一种简短的序,《文体明辨》中解释说,“唐以后始有此体,大略如序而稍为短简。”柳宗元曾作过《霹雳琴赞引》的文章。 跋,也称“题跋”、“跋尾”或“书后”。清代姚鼐的《古文辞类纂》:“题跋者,简编之后语也,凡经传子史诗文图书之类,前有序引,后有后序,可谓尽矣,其后览者,或因人之恳求,或因感而有得,则复撰词以缀于末简,而总谓之题跋。”跋消灭于唐代,时称“题某后”或“读某”,如李翱的《题燕太子丹后》、韩愈的《读荀子》。欧阳修最早称这种文章为跋,其《集古录》有“跋尾”若干篇,附在他珍藏的碑文之后。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属于“序跋”之序,但它并没有紧紧停留于对《兰亭集》的写作因由、过程、作者等状况的泛泛交待,而是将写景抒情和深邃的人生哲理亲密地交融起来,成就了一篇极富艺术美感和思想启迪价值的千古至文。在序这种应用文中有如此成就,是令人赞美的。 赠序,是一种与序有亲密关系但也有很大不同的一种散文,它是特地为了送别亲友而写的以述友情、叙交游、道惜别为主的文辞。就起源而言,赠序是由诗文之序演化而来的,古人饯别时,饮酒赋诗,诗篇多了,就由在场的人作序,叙其缘起。但,清代的姚鼐认为赠序类者,乃“老子曰:‘君子赠人以言’”之意,所以在他所编的《古文辞类纂》中单独列出“赠序”一类。赠序晋代已有,如傅玄的《赠扶风马钧序》、潘尼的《赠李二郎诗序》等,唐代赠序最为兴盛。对宽敞的中学同学来说,最生疏的赠序是明代宋濂所作的《送东阳马生序》。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九课 赤壁赋 Word版含答案

[新课入门须知] [知目标] 学习目标考点提炼 学问目标1.了解作者及“赋”的相关学问 2.把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多义词、词类活用及常见的 文言句式 辨析古今 异义词 力量目标1.学习景情理有机结合的表现手法 2.体会本文用语奇妙的特点,理解极富哲理的语言 情感 目标 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其豁达乐观的精神 [知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有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主要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诗代表作有《海棠》《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词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定风波》《卜算子》等;散文代表作有《石钟山记》《赤壁赋》等。 [知背景] 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一些投机新法之人,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四月苏轼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遭逮捕。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这些就成了患病弹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幸亏亲友营救,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黄州。1082年秋、冬,苏轼先后两次巡游了黄州四周的赤壁,写下两篇赋,本文为前赤壁赋。其实,苏轼所游是黄州的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处。 [知常识] 1.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时任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也曾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2.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消灭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进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有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 一、了解行文脉络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兰亭集序作业含解析2

第8课兰亭集序 学校班级学生完成时间:30 分钟(编者:陈福枝) 一、基础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映带 ..左右:②列坐其次.: ③信.可乐也:④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⑤终期.于尽:⑥向.之所欣: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悟言一室之内: 3. 找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指出用法并解释 ①一觞一咏 ②足以极视听之娱 ③引以为流觞曲水 ④群贤毕至 ⑤所以游目骋怀 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曾不知老之.将至 A. 暮春之.初 B. 以之.兴怀 C。仰观宇宙之.大

D。夫人之.相与 5.下列各组句子中都没有古今异义词的是() A.俯察品类之盛俯仰一世 B.若合一契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C.夫人之相与或取诸怀抱 D.是日也亦将有感于斯文 6.下列与“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的句式一样的是() A. 当其欣于所遇 B.引以为流觞曲水 C.死生亦大矣 D。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7.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散文佳作,又是名帖,流传久远,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B.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C.古人常用“天干”十二个字和地支十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天干,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地支,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D.我国的传统习惯将春天分为早春,仲春和暮春。暮春是春季的末期,即农历三月. 8.根据句意,在下面的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写作任务指导——学习说明文写作技巧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下册

写作任务指导——学习说明文写作技巧 【有关知识】 说明的目的在于“以知益人”,它在很大程度上显示着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的精准 性、清晰性、条理性。要正确地运用说明方法,必须有清醒的头脑、细微的察看能力和丰富 的知识储备。其他,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要抓住特点说明事物。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这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最 本质、最主要的方面。因此,要介绍清楚这一事物,必须把握住它的特点,才有正确性可言。 不单写作说明文如此,阅读说明文也同样要把握住事物的特点,才能清楚地认识作者介绍的事 物。 2.要选好说明角度。事物的特点,往往具有多样性。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同一事物,就 会发现,它的特点不止一个,这样的例子不胜列举。正因为如此,要求我们在说明事物时, 要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读者对象,选好角度,确定重点,有详有略地进行说明。 3.要合理安排说明次序。要能把某一事物 ( 或事理 ) 的特点正确、清楚地说明,还必须根据 事物本身的条理和它的固有特点,选用合理的次序来进行剖释。所谓合理,是指在根据事 物的特点和切合认识规律的前提下所采取的一种便于说清楚,也容易使人看理解的说明次序。常有的说明次序有: (1)以说明某一事物结构为主的说明文,常按事物组成部分的组合次序或人们察看事物的 先后次序来进行说明; (2)以说明某一事物发展过程为主的说明文,常按事物形成的时间次序来进行说明; (3)以说明某些事物相互关系及其特点为主的说明文,往往按照先总体后局部的次序来进行 说明; (4)以说明科学实验为主的说明文,往往按照实验本身的次序进行说明。最 后指出,合理的次序有一定的灵活性,需要多实践、勤总结积累。 4.要适合地使用各样说明方法。适合地、灵活地使用各样说明方法,有利于把事物 ( 或事理 ) 介绍清楚、剖释生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 下定义、引用、作解说、打比方、摹状貌、作假定。采用哪一种方法要从需要出发,还要看作 者本人的写作习惯,但多数是综合运用各样说明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便于读者对介绍事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 10 游褒禅山记 课后篇巩固提升 随堂演练 一、课文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 ..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 空禅院者,褒之庐冢 ....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 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 ..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 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卒.葬之卒:最终。 B.有穴窈.然窈:深远幽暗的样子。 C.则其至又加.少矣加:更加。 D.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解析A项,“卒”,死亡。 答案A 2.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浮图”,对佛或佛教徒的称呼,也专指和尚。后来又将佛教建筑中的高塔称为浮图。 B.“庐冢”,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 C.“华山之阳”,即华山的南面。古代有山的南面谓之阳、水的北面谓之阳的说法。

D.“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中的“十一”是十分之一的意思,与“由山以上五六里”中的“五六”同。 解析D项,“由山以上五六里”的“五六”是约数。 答案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代表作,在记游的基础上偏重说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记叙为议论服务。 B.“其文漫灭”一句,从字面上来看,是说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其实,也是为了突出 其中尚可辨识的“花山”二字。 C.文中所写华山、慧空禅院、仆碑和华山前洞,都不是重点,都一笔带过。而它们的出现,又都是为写华山后洞、游华山后洞做铺垫的。 D.文章开头“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一句,只是叙说褒禅山的原名,语言简练、朴素,平平淡淡,并不 新奇。 解析D项,“只是叙说褒禅山的原名”理解错误。文章开头以山名起始,以考证山名为归依,在内容上环环相扣,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了伏笔。 答案D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解析“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是省略句,要补全成分;“其”的用法,要根据语境灵活翻译。 参考答案(1)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那左右的洞壁,来到这里题字记游的已经很少了。(2)我们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个要求退出来的人,我也 后悔自己跟从他们,以致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的乐趣。 二、语言运用 5.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阐述了“志”“力”“物”这三者的重要性,请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造三个句子,形象地揭示它们的作用。

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教案教学设计(教材课文四篇)

第三单元教案 7.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 1 - 7.2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 7 - 8中国建筑的特征......................................................................................................... - 10 - 9说“木叶”................................................................................................................... - 14 - 7.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 2.体味作者为科学献身的崇高情感,理清文章结构。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阅读文章内容,梳理文章层次,了解相关学科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课文内容,探究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思想境界。 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科学观,明确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科学精神,培养探索精神,树立热爱祖国文化的观念。教学重难点 了解屠呦呦的科学研究历程,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屠呦呦是著名药学家,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 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 森评价说:“屠呦呦的研发对人类的生命健康贡献突出。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下面我们共同来学习本文。 二、整体把握 本文作为演讲稿,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在开篇综述部分,阐明了继承中医 药精髓,提取出了青蒿素,并表达了对评委会、中国同事、国际友人的感谢,同时呼吁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中医等的研究,最大程度地造福人类。然后从五个角度进行了精彩的演讲,其中在“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部分,作者重点提到受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作业含解析2

第9课赤壁赋 学校班级学生完成时间:30 分钟(编者:陈福枝)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准确无误的一组是( ) A。愀然 ..(容色改变的样子)危.坐(危险)举.匏樽(拿起)不绝如缕.(细丝) B.肴核 ..(菜肴) 既.望(过了)破.荆州(打破)举酒属.客(劝人饮酒) C.少焉 ..(一会儿)倚.歌(循、依) 托.遗响(寄托)酾.酒临江(斟) D.渺渺 ..(悠远的样子)盈虚.(空虚) 挟.飞仙(携带)取之无禁.(禁止) 2.和例句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况吾与子渔樵 ..于江渚之上 A.侣.鱼虾而友.麋鹿 B.舞.幽壑之潜蛟 C。正.襟危坐 D。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②山川相缪

③杯盘狼籍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相与枕藉乎.舟中②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B。①自其不变者而观之.②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C.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①而.今安在哉②而.卒莫消长也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古代纪年法中的干支纪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望,农历每月十五日;晦,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D.赋是古代文学中的一种重要文体,介于诗、文之间,比较接近于诗体。 6. 选出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凌万顷之茫然 A.月出于东山之上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客有吹洞箫者 D.何为其然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