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湿热敷技术操作手册(9分钟)

中药湿热敷技术操作手册(9分钟)

简介

中药湿热敷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可以通过将煮熟的中药敷于特定部位,以起到疏通经络,温通经脉,促进血液循环的效果。本操作手册将为您介绍中药湿热敷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步骤

1. 准备材料:准备好需要使用的中药材和煮药的器具。

2. 清洁处理:将中药材洗净,去除杂质,并根据需要进行研磨或切割处理。

3. 煎药:将处理好的中药材放入锅中,添加适量的水,煮沸后改小火慢煎,煎至汤色黄褐,并确保中药效果释放完全。

4. 温度控制:在药汤煮制的同时,确认药汤的温度,确保其在合适的范围内,既能发挥疗效,又不会烫伤患者的皮肤。

5. 敷药:使用干净的纱布或棉布,将药汤滤出,将药渣去掉,轻轻敷于目标部位。

6. 压迫固定:用纱布或绷带轻轻包扎,固定湿热敷的位置,确保药效的渗透和吸收。

注意事项

1. 熟悉中药材性能:不同的中药材有不同的性能,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材。

2. 温度把握:药汤的温度应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避免烫伤患者的皮肤。

3. 卫生操作:在操作过程中要保持手部清洁,并使用消毒工具准备湿热敷需要的器具,以避免交叉感染。

4. 适用范围:中药湿热敷适用于某些湿热方面的症状,但并非所有病症都适用,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咨询专业医生。

以上就是中药湿热敷技术的操作手册,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务必在操作中注意安全和卫生,并遵循医生的建议。

中药湿热敷技术

中药湿热敷技术 中药湿热敷技术是一种结合了中医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本文将从中药湿热敷技术的定义、历史渊源、操作方法、适应症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中药湿热敷技术的定义 中药湿热敷技术是一种将中药煎汤后,用纱布或毛巾浸湿,敷于患者皮肤表面,通过热力作用将中药的有效成分渗透到患者皮肤内,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中医外治法。 二、中药湿热敷技术的历史渊源 中药湿热敷技术源于中国古代中医外治法,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熨”的记载,即指用发热的物体在人体表面进行热敷。到了明清时期,中药湿热敷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疾病。 三、中药湿热敷技术的操作方法 1、准备材料:中药煎汤、纱布或毛巾、热水袋或毛巾、浴巾等。

2、操作步骤:将中药煎汤后,将纱布或毛巾浸湿,拧干至不滴水为止。将纱布或毛巾敷于患者皮肤表面,再将其用热水袋或毛巾包裹,保持一定温度。一般每次敷药时间约为15-30分钟,每日1-2次。 3、注意事项: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保持纱布或毛巾的温度和湿度,避免过热或过冷。同时,在敷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或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敷药。 四、中药湿热敷技术的适应症 中药湿热敷技术适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如关节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软组织损伤等。通过中药湿热敷技术,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炎症,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五、中药湿热敷技术的注意事项 1、对于皮肤破损或感染的部位,应避免使用中药湿热敷技术。 2、对于患有严重心、肝、肾等疾病的患者,应避免使用中药湿热敷技术。 3、在使用中药湿热敷技术时,应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以免造成不适或损伤皮肤。

中药湿热敷操作步骤(9分钟)

中药湿热敷操作步骤(9分钟)中药湿热敷操作步骤(9分钟) 简介 中药湿热敷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疗法,用于缓解身体不适和促进疾病康复。本文档将介绍中药湿热敷的具体操作步骤,旨在帮助读者正确进行中药湿热敷。 材料准备 1. 中药材:选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等功效的中药材,如黄芪、金银花等。 2. 纱布袋:用以装入中药材,方便湿热敷操作。 3. 清水:用于煮制中药。 操作步骤 1. 将选用的中药材洗净,去除杂质,并晾干备用。 2. 准备纱布袋,根据需要的药量将中药材装入纱布袋中,并扎紧口。

3. 准备一锅清水,将装有中药材的纱布袋放入锅中,煮沸10分钟,煮熟中药材。 4. 将煮熟的中药材隔去,保留中药水。 5. 取得干净的毛巾或棉纱,在中药水中浸泡一段时间,确保毛巾或棉纱充分吸收中药水。 6. 拧干毛巾或棉纱,并稍微晾干一段时间,使其温度适宜。 7. 确保准备好湿热敷的区域,如脸部、颈部或关节部位,清洁干净并干燥。 8. 将温热的毛巾或棉纱敷在所需部位,轻轻按摩或揉搓,促进中药水的渗透。 9. 持续湿热敷时间约为5-10分钟,根据需要可适当延长。 10. 湿热敷结束后,用清水清洗所敷部位,保持干燥。 注意事项 1. 湿热敷前应先洗手,确保操作的清洁卫生。 2. 中药湿热敷具有刺激性,敷用部位不宜有伤口或皮肤破损。 3. 在进行湿热敷时,使用的中药材应符合个人体质和需要,最好在专业中医的指导下使用。 4. 湿热敷后如出现过敏或不适症状,应立即停用,并咨询医生的意见。

结论 中药湿热敷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中医疗法,在缓解疼痛、舒缓身 体不适方面有一定的功效。通过正确掌握中药湿热敷的操作步骤, 并注意事项的遵守,可以更有效地进行这项疗法,达到更好的效果。 这份文档介绍了中药湿热敷的操作步骤,包括材料准备、具体 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和结论。旨在帮助读者正确进行中药湿热敷, 提供舒缓身体不适和促进疾病康复的效果。

中药湿热敷技术操作流程(9分钟)

中药湿热敷技术操作流程(9分钟) 一、仪表:仪表端庄,戴表。 二、核对:核对医嘱。 请老师帮忙核对医嘱:1床,王红,女,30岁,住院号:123456,诊断:湿疹(湿热内蕴型)。医嘱予三黄洗剂中药湿热敷30分钟日一次。医嘱准确,谢谢老师。 三、评估:口述:敲门进病室。携带医嘱执行单,核对床头卡,1床,王红,女,30岁,住院号:123456。王女士您好,我是您责任护士XX,请您说一下名字,我看一下腕带,1床,王红,女,30岁,住院号:123456。(注意核对腕带时医嘱执行单与腕带距离不可过远,在同一平面,勿压迫患者,注意保暖)。 王女士您感觉哪里不舒服?根据您的症状我将遵医嘱为您进行中药湿热敷,使用的药物是三黄洗剂,我刚刚看过您的病例,您既往健康,无过敏史,也不在妊娠期,对热的耐受程度良好,那我看一下您的皮肤情况(注意保暖,保护患者隐私),您右手臂有一片红色的皮疹,没有破溃。 四、告知:王女士,您以前做过中药湿热敷吗?那我为您介绍一下,中药湿热敷是将纱布用药液浸透,敷于局部,以达到疏通腠理,清热利湿的目的。操作过程中您局部有温热感,操作时间20-30分钟。您需要去卫生间吗?请您稍等,我准备一下,马上过来。 五、用物准备:检查手消毒液,口述:检查手消毒液在有效期内,可以使用。洗手(手背按压取手消毒液,每步不少于5次,时间不少于15秒),戴口罩。物品准备:处置车上层:医嘱执行单、治疗盘、记录单、手消毒液、中药液、湿敷垫(6-8层纱布)、剪刀、水温计、治疗巾、治疗碗、镊子、弯盘、纱布。处置车下层:医疗垃圾桶、生活垃圾桶、回收桶。口述:药液在有效期内,可

以使用。水温计、治疗碗、镊子、纱布、剪刀、治疗巾,所有物品已检查完毕,符合要求。 六、环境与患者准备 推车至病室 (一)评估病室环境:病室环境整洁,光线充足,温湿度适宜,必要时屏风或围帘遮挡。 (二)为患者取舒适体为,暴露操作部位(注意保暖,保护患者隐私。治疗巾垫于手臂下),您这个体位还可以吗? 七、操作过程 (一)核对医嘱,请说一下您的名字好吗?1床,王红,湿疹(湿热内蕴型),三黄洗剂湿热敷30分钟日一次。 (二)药液,测量温度,口述温度40度(浸湿纱布,拧至不滴水为宜)。(三)现在为您敷药,您感觉怎么样,有什么不适吗? (四)镊子放入回收桶,看表计时。 (五)我会根据您的情况定时过来淋药,我们一会见。 (六)倒药液,测量温度,口述温度40度。 (七)将弯盘置于手臂下,药碗置于患者手臂旁,王女士我来为您淋药,您有什么不适吗?淋药时观察局部皮肤,您的皮肤微红无破溃、水疱,您有痒痛的感觉吗?因为使用的是中药,可能会使皮肤色素沉着,但数日后可自行消退,您不用担心。 (八)洗手,核对,请再说一下您的名字?1床,王红,湿疹(湿热内蕴型),三黄洗剂湿热敷30分钟日一次。 (九)看表时间到,王女士,为您撤去敷料。(用镊子撤敷料,同时撤出弯盘。)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第六篇)

第六篇敷熨熏浴类技术 第一章穴位敷贴技术 穴位敷贴技术是将药物制成一定剂型敷贴到人体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发挥治疗作用。常用于软组织损伤等疼痛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的治疗。 一、基本操作方法 (一)常用药物选择 临床有效的方剂,都可以熬膏或者研末作为穴位贴敷用药防治相应疾病。但与内服药物相比,穴位贴敷用药还有以下特点: 1.通经走窜、开窍活络类药物:如冰片、麝香、丁香、薄荷、细辛、白芷等。此类药物具有芳香通络作用,能够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拔病外出。但此类药物易耗伤人体气血,不宜过量使用。 2.刺激发泡类药物:如白芥子、斑蝥、毛茛、蒜泥、生姜、甘遂等。此类药物对皮肤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使局部皮肤充血、起泡,能够较好地发挥刺激腧穴作用,以达到调节经络脏腑功能的效果。 3.气味俱厚类:如生半夏、附子、川乌、草乌、巴豆、生南星等。此类药物气味俱厚,药力峻猛,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这类药物在临床应用时,应注意掌握用量及贴敷时间,不宜用量过大,贴敷时间也不宜过长。 (二)赋型剂的选择 赋形剂能够帮助药物的附着,促进药物的渗透吸收,因此,赋形剂选用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保健治疗的效果。现代穴位贴敷中主要常用赋型剂为:水、盐水、白酒或黄酒、醋、生姜汁、蒜泥、蜂蜜、鸡蛋清、凡士林等。此外,还可针对病情应用药物的浸剂作赋形剂。 1.水:可将药粉调为散剂、糊剂、饼剂等,既能使贴敷的药物保持一定的湿度,又有利于药物附着和渗透。 2.盐水:性味咸寒,能软坚散结、清热、凉血、解毒、防腐,并能矫味。 3.酒:性大热、味甘、辛。能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矫味矫臭。用酒调和贴敷药,则可起到行气、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促使药物更好地渗透吸收以发挥作用。 4.醋:性味酸苦、温。具有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淤止痛、矫味矫臭作用。应用醋调和贴敷药,可起解毒、化瘀、敛疮等作用。 5.生姜汁:性味辛、温。升腾发散而走表,能发表,散寒,温中,止呕,开痰,解毒。 6.蒜汁:性温味辛。能行滞气,暖脾胃,消症积,解毒,杀虫。 7.蜂蜜:性凉味甘,具有促进药物吸收的作用,有“天然吸收剂”之称,不易蒸发,能使药物保持一定湿度,对皮肤无刺激性,具有缓急止痛,解毒化瘀,收敛生肌功效。 8.鸡蛋清:能清热解毒,含蛋白质和凝胶,能增强药物的粘附性,可使药物释放加快,但容易干缩和变质。 9.凡士林:医用凡士林,呈半透明状,主要用于医药上配制各种软膏、眼膏的基质,还可用于皮肤保护油膏。凡士林粘稠度适宜,穿透性较好,能促进药物的渗透,可与药粉调和为软膏外敷。 10.麻油或植物油:麻油调和贴敷药,能增强药物的粘附性,可润肤生肌。

中药湿热敷实施步骤(9分钟)

中药湿热敷实施步骤(9分钟) 摘要 中药湿热敷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常用于缓解湿热相关的疾 病症状。本文介绍了中药湿热敷的实施步骤,以及注意事项,帮助 实践中的医务人员正确有效地进行湿热敷治疗。 引言 中药湿热敷是一种以中药药材为基础的治疗方法,通过将煎煮 好的中药敷在患者的相应部位上,利用药性渗透进入体内,起到疏 散湿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中药湿热敷常用于湿热内蕴 的疾病,如皮肤湿疹、湿热病、痔疮等。正确的实施步骤可以提高 治疗效果,并减少不必要的风险。 步骤 1. 准备中药材:选择适合患者病情的中药材,洗净并切碎备用。常用的中药材有黄连、板蓝根、地黄等。

2. 煎煮中药:将准备好的中药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 用文火慢慢煎煮。煎煮的时间根据中药材的特性而定,通常在20- 30分钟左右。煎煮好的中药应具有一定的粘稠度。 3. 准备敷料:将纱布或棉布剪成适合患者部位大小的敷料,用 热水洗净并消毒。 4. 浸泡敷料:将准备好的敷料放入煎煮好的中药汤中,浸泡5-10分钟,使其充分吸收中药药性。 5. 擦拭患者部位:用温水和无刺激性洗涤剂轻轻擦拭患者部位,保持清洁。 6. 敷贴中药:将浸泡好的敷料取出,轻轻挤去多余的中药汁液,然后将其敷贴在患者的病灶部位上。可以用胶布或绷带固定敷料。 7. 维持时间:将敷料保持在患者皮肤上约9分钟,让中药药性 充分渗透。

8. 敷贴过程中观察:在敷贴的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过敏、疼痛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9. 清洁处理:取下敷料后,用温水和无刺激性洗涤剂再次清洁患者部位,并进行适当的处理,如涂抹药膏、包扎等。 注意事项 - 中药湿热敷需要由专业医务人员操作,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 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中药材。 - 患者应在敷贴中药的过程中保持舒适姿势,避免剧烈运动或用力。 - 需要对患者的过敏史、药物敏感情况进行了解,避免出现过敏反应。 - 在中药湿热敷结束后,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建议。 结论

中药湿敷

中药湿敷 概念: 中药湿敷是指用纱布蘸药汤敷患处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此法有抑制渗出、收敛止痒、消肿止痛、控制感染、促进皮肤愈合等作用。本法是根据病情配方,将配方的药物加工成药散,或水煎汤,或用95%的酒精浸泡5-7天,即可使用。古称溻法。 操作方法: 把所选药物浸泡、煎汤取汁,将5~6层纱布置于药液中浸透,挤去多余药液后,敷于患处。一般每1~2小时换1次即可,如渗液不多,可4-5小时换1次。 一、急性肠梗阻葛根皂角汤葛根、皂角各500g。上药加水4000ml,煮40分钟,去渣,取4块10层30cm见方的纱布,浸药液交替在腹部湿热敷,每次l小时,每日2~3次。功能理气通便。主治急性肠梗阻。 二、胁痛麻菜汤鲜麻菜1棵。草药切碎,煎汤,以毛巾或纱布浸药液,趁热湿敷痛处。每日3~4次。每次20分钟。药液不可内服。功能理气活血止痛。主治胁痛。 三、痈一味消肿汤( 黄芩6g。将晒干的黄芩切碎,投入500ml水中,火煎20分钟过滤;然后放入无菌纱布浸泡3天,即得黄芩纱条敷料。将患处用双氧水消毒后,覆上黄芩纱条,再覆以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每日2次,2日1疗程。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痈、疽、疔、疖。 四、带状疱疹雄茶酊雄黄30g,儿茶60g,七叶一枝花30g,金银花lOg,蛇床子90g,白英90g,半边莲60g,白藓皮60g,75%酒精lOOml。将上述中药浸入酒精中,浸泡1周后,经过滤装瓶备用。用时,取纱布浸药液湿敷患处,每日4次,一般连续敷药4~6天可愈。功能清热解毒燥湿。主治带状疱疹溃破糜烂渗出者。 注意事项: 1.注意保持敷料湿润与创面清洁。 2.大疱性皮肤病及表皮剥脱松解不宜使用。

(完整版)中药熨敷技术操作规范

中药熨敷技术操作规范 1.定义 中药熨敷疗法是将药物或其他物体炒热热熨或冷敷患处,借助药性及温度等物理作用,使气血流通,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也是藏药特色疗法,可分为冷敷法和热熨法两种方法,本法通过药性和温度作用,使腠理开阖、气血通调,散热(或散寒)止痛,法风除湿,达到治疗效果。 2.操作步骤与要求 2.1 环境要求 应注意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污染。 2.2 操作方法 冷敷法 星水(星夜取的水)喷激或灌于牛羊胃中冷敷患处,治疗扩散伤热、波动热、热性刺痛等疾病。星水浇淋,治瘟热、波动热热邪播散和陈旧热等。目被利器创伤发肿,以星水灌入羊胃中冷敷。肉类中毒引起喉闭发热,以白草乌研末,雪水调和,装入羊胃中冷敷,并挤出药汁滴入喉部。痢疾,用白草乌、山矾叶研末,调以星水或雪水,灌入羊胃中冷敷腹部,血胆疾病、热性腹绞痛、木布急腹痛(胃溃疡)等,用水底冷石子敷患处。热性刺痛、血胆症,用水底冷石和旧犁铁冷敷。热性刺痛,用生长于雪山岩石边的紫堇研末,黄牛酪汁调拌,冷敷于患处。鼻衄不止,用星水和水潭底的黑泥浆,在前额发际与脑后枕骨,处冷敷。血热引起的齿痛,因风齿龈红肿,用水潭底黑泥浆冷敷。痛风引起的足灼痛,用木藤寥与水调和进行冷敷,或用湿牛屎冷敷。 热熨法

此法用于寒性疾病,但有时对热性疾病也有疗效。用炒热的盐巴,布包裹热熨,治消化不良、宿食不化。急腹痛等。外伤炎肿与瘀血凝结者,用水中石子烤热后热敷,消肿止痛。肝血瘀结,急痛者,用垣衣烘热与炒青稞交替热熨。肾冷疼痛和尿清不利者,用于酒糟烘热,布包裹热熨。产后小腹、肾腰及骶骨等疼痛者,用东向的旱獭洞口土,酒喷后烘热敷于患处。木布病寒热相搏引起的急腹痛,用扁叶珊瑚盘、亚大黄叶、山矾叶加水浸泡煮热后,布包裹热敷,还可治各种中毒症、陈血、外伤出血落于胃中的疾病。不消化引起的寒性痞瘤,用鸽粪烘热,布包裹热熨。胃、肾、腰部的寒性疾病,用砖块或陶片置火中烧热熨敷。虫病引起的急腹痛,用独活根叶、烘热后熨敷。肛门蛲虫,用黑蒿烘热外敷。因寒脱肛,用有油脂的布团烘热后热敷肛门。隆病引起的刺痛,用油毡片烘热敷于患处,然后取水中石子烘热置于油毡上热敷。腰肾受寒疼痛,用猞猁皮或狼皮裹包患处。胃、小肠寒冷,以两手互相摩擦发热后温熨。黄水降于关节者,以酒浸石子,加温后热敷。或用干酒糟、墙上垣衣烘热外敷。寒性尿闭,用油渣饼及鸽子粪烘热熨敷前后身的膀胱穴。虚热与风刺痛者,用陈骨砸碎后,喷酒烘热,布包裹热熨风穴。四肢黄水充斥者,以羊粪喷酒烘热后敷之。 3.适应症 凡培根病、剑突痞瘤、胃铁垢症、胃火衰败、湿痹、肌肉萎缩、风刺痛。不消化症、急腹痛、黄水病、血冷凝,热性疼痛等,均可用本法治疗。 4.注意事项 在熨敷时若局部出现红、痒、皮疹等现象应立即停用。如果痛经症状较重或经上述治疗无改善时应到医院治疗。

中药湿热敷技术操作流程(9分钟)

中药湿热敷技术操作流程(9分钟) 中药湿热敷技术操作流程 在进行中药湿热敷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和操作流程,以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有效性。 1.仪表 在操作前,需要保持端庄,并佩戴表。 2.核对 在操作开始前,需要核对医嘱以确保准确性。例如,对于XXX女士,30岁,住院号为,诊断为湿疹(湿热内蕴型),医嘱为三黄洗剂中药湿热敷30分钟日一次。核对无误后,可以开始操作。 3.评估

在进入病室前,需要敲门并口述身份。在进入病房后,需要核对床头卡,并询问患者的身份信息和症状。根据患者的症状,可以开始进行中药湿热敷操作。在操作前,需要检查患者的皮肤情况,并保护患者的隐私。 4.告知 在操作前,需要告知患者中药湿热敷的操作流程和目的。中药湿热敷是将纱布用药液浸透,敷于局部,以达到疏通腠理,清热利湿的目的。在操作过程中,患者可能会感觉到温热感,操作时间为20-30分钟。 5.用物准备 在操作前,需要检查手消毒液和其他操作用品,确保其在有效期内并符合要求。需要准备的物品包括:医嘱执行单、治疗盘、记录单、手消毒液、中药液、湿敷垫(6-8层纱布)、 剪刀、水温计、治疗巾、治疗碗、镊子、弯盘、纱布。同时,需要准备好医疗垃圾桶、生活垃圾桶和回收桶。

6.环境与患者准备 在操作前,需要评估病室环境,确保其整洁、光线充足、温湿度适宜,并遮挡必要的部分。同时,需要为患者取舒适体位,并暴露操作部位。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暖和保护患者隐私。 7.操作过程 在操作开始前,需要再次核对医嘱。药液需要测量温度,并浸湿纱布,拧至不滴水为宜。在操作过程中,需要询问患者的感觉,并使用镊子将纱布放入回收桶。操作时间为30分钟,需要定时过来淋药。 六)我倒入药液并测量了温度,口述温度为40度。 七)我将弯盘放在患者手臂下方,药碗放在旁边。然后我告诉XXX我要为她淋药,询问她是否有任何不适。在淋药的 过程中,我观察了局部皮肤,并询问她是否感觉痒痛。因为使用的是中药,可能会导致皮肤色素沉着,但这会在数日内自行消退,她不需要担心。

中药湿敷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中药湿敷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中药湿敷是一种应用于中医治疗中的辅助手段,通过将药物煎煮后,利用其热量和药性,以湿敷的形式施加在患处,达到渗透、促进血液循环、散结止痛等治疗目的。中药湿敷技术是中医理疗中常用的一种治疗方式,适用于各种疾病的辅助治疗。下面将介绍中药湿敷的操作流程和评分标准。 一、操作流程 1. 确定治疗部位:首先医生需要明确患者的病情和所需治疗的部位,确定需要进行中药湿敷的具体区域。 2. 准备药材和器具:医生需要准备好所需的中药材和器具,包括中药材、煎药锅、纱布或棉布等。 3. 煎药:将所需的中药材放入煎药锅中,加入适量的水,进行煎药处理。在煎药的过程中,医生需要掌握好火候,控制好煎药的时间和温度,确保煎出的药液有效成分充分释放。 4. 敷药:待药液煎煮完成后,将药液倒入适当容器中,稍微冷却一会以适宜贴敷温度,然后将纱布或棉布完全浸透于药液中捞出,敷贴在患处,保持温度。需要注意的是敷贴药物的浸渍均匀与保证敷贴过程中不滴漏药液。 5. 观察疗效:敷贴药物后观察病人的情况,包括患处的温度变化、颜色等,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进行调整,增减敷贴时间。 6. 清洁收拾:等治疗完成后,及时清洁患处,整理好医疗器械,保持医疗环境的整洁和消毒。 以上就是中药湿敷的操作流程,需要医生们掌握这些步骤,随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二、评分标准 1. 药物煎制的质量: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所需治疗的部位,医生需要选择合适的中药材,并掌握好药物煎制的时间和温度,确保药液有效成分充分释放,这是中药湿敷有效性的关键之一。 2. 敷贴的均匀性:医生在进行中药湿敷时,需要确保药物敷贴的均匀性,避免出现局部过热或过冷的情况,保证药物的渗透效果。

中药热熨敷技术操作方法及常见疾病的中药热熨敷技术

中药热熨敷技术操作方法及常见疾病的中药热熨敷技术中药热熨敷技术是将中药加热后,热熨患处,借助药性及温度等物理作用,使气血流通,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本法通过药性和温度作用,使腠理开阖、气血通调,散热(或散寒)止痛,祛风除湿,达到治疗效果。主要用于各种软组织损伤、疼痛及各种关节炎的治疗。 一、基本操作方法 热熨必须在伤后2天后方可使用,情况严重者至少在5天后方可使用。 热熨法技术的常用方法有“干、湿”两种: 1.干热熨法。这是用热水袋热敷的方法:将60~70℃的热水灌满热水袋容量的2/3,排出气体,旋紧袋口(注意不要漏水)。将热水袋装入布套或用布包好敷于患部,一般每次热敷20~30分钟,每日3~4次。如无热水袋,亦可用金属水壶(注意用毛巾包好),或用炒热的食盐或米或沙子装入布袋来代替。 2.湿热熨法。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方剂,将中草药置于布袋内,放入锅中加热煮沸或蒸20余分钟。把两块小毛巾、纱布趁热浸在药液内,轮流取出并拧半干,用自己的手腕掌侧测试其温度是否适当(必须不烫时才能敷于患

部),上面再盖以棉垫,以免热气散失,大约每5分钟更换一次,总计20~30分钟。每日可敷3~4次。亦可将药袋从锅中取出,滤水片刻,然后将药袋放在治疗的部位上。 二、常见疾病的中药热熨敷治疗技术 (一)骨折后关节活动不利 骨折是骨科常见病,由于骨折的固定,造成部分关节的活动受限。采用本法,可舒筋活络,滑利关节,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治则治法】舒筋活络,滑利关节。 【熨敷验方】 1.顽荆散方 组成:顽荆90g、蔓荆子60g、白芷60g、细辛60g、防风60g、桂心60g、川芎60g、丁香皮60g、羌活60g。 制法:上药研末,和匀备用。 用法:每次取药末90g,加葱白7根,煎水去渣。用毛巾浸泡药液熨敷痛处,冷即再换。 2.桂附散方 组成:桂心30g、生附子30g、细辛30g、白芷30g、五加皮60g、桑叶60g、白矾60g。 制法:上药研末,和匀备用。 用法:每次取药末90g,加葱白10根,煎水去渣。用毛

中药湿热敷技术操作方法及常见疾病的中药湿热敷技术

中药湿热敷技术操作方法及常见疾病的中药湿热敷技术中药湿热敷技术是将中药加工成药散,或水煎汤,或用95%的乙醇浸泡5~7天,然后用纱布蘸药汤敷患处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抑制渗出、收敛止痒、消肿止痛、控制感染、促进皮肤愈合等作用,适用于软组织损伤,以及骨折临床愈合后肢体功能障碍者,也适用于疖、痈等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还未溃破者。 一、基本操作技术 1.将煎好的药汤乘热倒入盆内,用消毒纱布7~8层或干净软布数层蘸药汤乘热摊放患处,另用1块消毒纱布不断地蘸药汤淋渍患处,使摊敷在患处的纱布层得以保持一定的湿热度,持续淋渍湿敷,根据病情,每次湿敷20~30分钟。 2.将煎好的药汤乘热倒在盆内,用消毒纱布7~8层或软布蘸药汤,浸湿药液,轻轻绞干,以不滴水为度,再折叠数层,乘热敷在患处,两手轻轻旋按片刻,稍凉再换,如此连续操作。根据病情,每次湿敷20~30分钟。 特别提示:中药湿敷技术使用时应注意消毒灭菌。

二、常见疾病的中药湿热敷治疗 (一)唇风(慢性唇炎) 以唇粘膜肿胀,色暗红,干燥,有广泛灰白色秕糠状鳞屑,或有皲裂,局部发痒、发干、灼痛、肿胀、液体渗出、结痴为常见症状。其发病与寒冷、干燥、日光照射、烟酒刺激以及舔唇、咬唇、乐器吹奏等因素有关。中医认为本病或因风火毒邪搏结于唇;或因过食辛辣厚味,脾胃湿热,熏灼唇部;或因皮经血燥生风所致。本病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清热解毒,祛风利湿。 【组方】白鲜皮15g,蛇床子10g、川槿皮10g,地肤子30g、苦参30g。 【操作步骤】将中药置砂锅内煎煮,煮沸约10分钟,离火之后,去除药渣待温后,将药液倒出,用消毒纱布7~8层或软布蘸药汤,浸湿药液,轻轻绞干,以不滴水为度,再折叠数层,乘热敷在患处,两手轻轻旋按片刻,稍凉再换,如此连续操作。每次30~60分钟。每日3次。5天左右为一疗程。 (二)漆疮(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是皮肤粘膜由于接触外界物质,其临床特点为在接触部位发生边缘鲜明的损害,轻者为水肿性红斑,较重者有丘疹、水疙甚至大疤,更严重者则可有表皮松解,甚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 使用手册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目录 1.刮痧技术 2.拔罐技术 3.麦粒灸技术 4.隔物灸技术 5.悬灸技术 6.蜡疗技术 7.穴位敷贴技术 8.中药泡洗技术 9.中药冷敷技术 10.中药湿热敷技术 11.中药涂药技术 12.中药熏蒸技术 13.中药热熨敷技术 14.中药离子导入技术 15.穴位注射技术 16.耳穴贴压技术 17.经穴推拿技术 18.中药灌肠技术

刮痧技术 刮痧技术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类、砭石类等刮板或匙,蘸上刮痧油、水或润滑剂等介质,在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出现瘀斑,通过其疏通腠理,驱邪外出;疏通经络,通调营卫,和谐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技术。 一、适用范围 适用于外感性疾病所致的不适,如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各类骨关节病引起的疼痛,如腰腿痛、肩关节疼痛等症状。 二、评估 1.病室环境,室温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是否有出血性疾病、妊娠或月经期。 3.体质及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刮痧部位皮肤情况。 三、告知 1.刮痧的作用、简单的操作方法及局部感觉。 2.刮痧部位的皮肤有轻微疼痛、灼热感,刮痧过程中如有不适及时告知护士。 3.刮痧部位出现红紫色痧点或瘀斑,为正常表现,数日可消除。 4.刮痧结束后最好饮用一杯温水,不宜即刻食用生冷食物,

出痧后30分钟内不宜洗冷水澡。 5.冬季应避免感受风寒;夏季避免风扇、空调直吹刮痧部位。 四、用物准备 治疗盘、刮痧板(牛角类、砭石类等刮痧类板或匙),介质(刮痧油、清水、润肤乳等),毛巾、卷纸、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物。 五、基本操作方法 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遵照医嘱确定刮痧部位,排空二便,做好解释。 2.检查刮具边缘有无缺损。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 4.用刮痧板蘸取适量介质涂抹于刮痧部位。 5.单手握板,将刮痧板放置掌心,用拇指和食指、中指夹住刮痧板,无名指小指紧贴刮痧板边角,从三个角度固定刮痧板。刮痧时利用指力和腕力调整刮痧板角度,使刮痧板与皮肤之间夹角约为45°,以肘关节为轴心,前臂做有规律的移动。 6.刮痧顺序一般为先头面后手足,先腰背后胸腹,先上肢后下肢,先内侧后外侧逐步按顺序刮痧。 7.刮痧时用力要均匀,由轻到重,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一般刮至皮肤出现红紫为度,或出现粟粒状、丘疹样斑点,或条索状斑块等形态变化,并伴有局部热感或轻微疼痛。对一些不易出痧或出痧较小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

中医医疗医术手册--敷熨熏浴类技术-中药热熨敷技术

中医医疗医术手册--敷熨熏浴类技术-中药热熨敷技术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中药热熨敷技术 本文摘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中医技术手册》,共十一篇,九十三章,涵盖中医各项技术。是为加强中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促进中医医疗技术发展和临床应用,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保障医疗安全。不断提升现有中医医疗技术水平,拓展中医医疗技术适用范围,并注重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应用现代科技成果,开发一批技术水平高、临床疗效好的中医医疗技术,并逐步形成中医观念牢固、技术水平高、临床疗效好、创新能力强的中医医疗技术人才队伍。 编辑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疗技术协作组 主编:王国强 中药热熨敷技术 中药热熨敷技术是将中药加热后,热熨患处,借助药性及温度等物理作用,使气血流通,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本法通过药性和温度作用,使腠理开阖、气血通调,散热(或散寒)止痛,祛风除湿,达到治疗效果。主要用于各种软组织损伤、疼痛及各种关节炎的治疗。 一、基本操作方法 热熨必须在伤后2天后方可使用,情况严重者至少在5天后方可使用。 热熨法技术的常用方法有“干、湿”两种: 1、干热熨法。这是用热水袋热敷的方法:将60~70℃的热水灌满热水袋容量的2/3,排出气体,旋紧袋口(注意不要漏水)。将热水袋装入布套或用布包好敷于患部,一般每次热敷20~30分钟,每日3~4次。如无热水袋,亦可用金属水壶(注意用毛巾包好),或用炒热的食盐或米或沙子装入布袋来代替。 2、湿热熨法。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方剂,将中草药置于布袋内,放入锅中加热煮沸或蒸20余分钟。把两块小毛巾、纱布趁热浸在药液内,轮流取出并拧半干,用自己的手腕掌侧测试其温度是否适当(必须不烫时才能敷于患部),上面再盖以棉垫,以免热气散失,大约每5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使用手册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 使 用 手 册 —1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目录 1.刮痧技术 2.拔罐技术 3.麦粒灸技术 4.隔物灸技术 5.悬灸技术 6.蜡疗技术 7.穴位敷贴技术 8.中药泡洗技术 9.中药冷敷技术 10.中药湿热敷技术 11.中药涂药技术 12.中药熏蒸技术 13.中药热熨敷技术 14.中药离子导入技术 15.穴位注射技术 —2 —

16.耳穴贴压技术 17.经穴推拿技术 18.中药灌肠技术 刮痧技术 刮痧技术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类、砭石类等刮板或匙,蘸上刮痧油、水或润滑剂等介质,在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出现瘀斑,通过其疏通腠理,驱邪外出;疏通经络,通调营卫,和谐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技术。 一、适用范围 适用于外感性疾病所致的不适,如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各类骨关节病引起的疼痛,如腰腿痛、肩关节疼痛等症状。 二、评估 1.病室环境,室温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是否有出血性疾病、妊娠或月经期。 3.体质及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刮痧部位皮肤情况。 三、告知 1.刮痧的作用、简单的操作方法及局部感觉。 2.刮痧部位的皮肤有轻微疼痛、灼热感,刮痧过程中如有不 —3 —

适及时告知护士。 3.刮痧部位出现红紫色痧点或瘀斑,为正常表现,数日可消除。 4.刮痧结束后最好饮用一杯温水,不宜即刻食用生冷食物,出痧后30分钟内不宜洗冷水澡。 5.冬季应避免感受风寒;夏季避免风扇、空调直吹刮痧部位。 四、用物准备 治疗盘、刮痧板(牛角类、砭石类等刮痧类板或匙),介质(刮痧油、清水、润肤乳等),毛巾、卷纸、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物。 五、基本操作方法 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遵照医嘱确定刮痧部位,排空二便,做好解释。 2.检查刮具边缘有无缺损。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 4.用刮痧板蘸取适量介质涂抹于刮痧部位。 5.单手握板,将刮痧板放置掌心,用拇指和食指、中指夹住刮痧板,无名指小指紧贴刮痧板边角,从三个角度固定刮痧板。刮痧时利用指力和腕力调整刮痧板角度,使刮痧板与皮肤之间夹角约为450,以肘关节为轴心,前臂做有规律的移动。 6.刮痧顺序一般为先头面后手足,先腰背后胸腹,先上肢后下肢,先内侧后外侧逐步按顺序刮痧。 7.刮痧时用力要均匀,由轻到重,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一般刮至皮肤出现红紫为度,或出现粟粒状、—4 —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