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中医辨证施治

脂肪肝中医辨证施治

展开全文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对脂肪的消化、吸收、氧化、分解、合成、转运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保持其动态平衡。脂肪在肝脏中产生堆积可以做一个形象的比喻,把肝脏比做一个加工车间,怎样会产生产品、原料的堆积呢?经验告诉我们:一是原料进的太多,超过车间的加工能力产生堆积;二是车间的工作效率下降产生堆积;三是产品不能及时运输出去也产生堆积。其实脂肪肝的形成也是这个道理。人体摄入的脂肪食物过量,肝脏代谢脂肪的功能下降或转运能力降低,人的活动量减少,脂肪消耗量减少,都会造成肝脏脂肪的堆积。

中医认为脂肪肝主要是由于饮食不当,过食肥甘厚味,过逸少劳,或复加情志失畅,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水液内停,痰浊内生,气滞血瘀,气滞痰浊瘀血互相博结,而成本病。脂肪肝病位在脾与肝,遵“ 肝病治脾”理论,治疗以悦脾助运,振奋其用,使得水谷精微归于气化,并重视“ 痰湿瘀” 关键病理因素加以辨证施治。轻中度脂肪肝,即使进展为脂肪性肝炎和肝纤维化阶段,如果能去除病因、积极用中药,肝组织学改变仍可好转,甚至完全恢复。中医根据患者的证型,给予个体化治疗,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脂肪肝是现代医学病名,在古代医籍中尚无脂肪肝的病名及相关的描述,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的“积聚”、“痞满”、“胁痛”等病的范畴。对其辨证分型尚无统一标准,根据脂肪肝特定的部位,结合原发疾病,依据临床表现,通过长期实践,对脂肪肝的辩证施治总结:

1、肝郁气滞型

症见:胸闷胁胀,脘痞不舒,有时嗳气,情志抑郁

或易怒,腹胀纳少,恶心呕吐,倦怠乏力,苔薄白,脉弦,妇女可见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痛经或闭经。

治法:舒肝解郁,理气活血。

方药:理气降脂汤

柴胡6克,枳壳6克,郁金10克,青、陈皮各6克,佛手6克,川楝子10克,元胡10克,地鳖虫6克,白术10克,生山楂15克,

甘草3克。

2、气滞血淤型

症见:右胁胀痛或刺痛,或见肝肿大,质稍硬,或右胁下触及包块,或有血管痣,舌质紫暗,脉细数。

治法:行气活血,软坚散结。

方药:行气活血汤

生山楂30克,紫丹参20克,红花10克,郁金10克,枳壳10克,地鳖虫6克,失笑散(包煎)10克,川楝子10克,元胡10克,炙鳖甲15克(先煎15分钟),炙甘草3克。

3、痰湿内阻型

症见:脘胁作胀,体形肥胖,神疲乏力,肢体沉重,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滑。

治法:化痰祛湿,理气降脂。

方药:涤痰降脂汤

陈皮10克,制关夏10克,炒薏苡仁30克,泽泻30克,茯苓10克,苍、白术各15克,枳实10克,厚朴10克,胆南星6克,乌龙茶5克。

4、脾气虚弱型

症见:精神萎靡,面目虚浮,气短乏力,饮食减少,食后脘腹作胀,大便稀溏不成形,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化浊降脂。

方药:健脾降脂汤

苍、白术各20克,怀山药15克,党参10克,茯苓10克,炒薏仁30克,白扁豆20克,焦山楂30克,泽泻20克,木香10克,炙甘草3克。

5、肝肾阴虚型

症见:右胁隐痛,头昏耳鸣,腰酸乏力,手足心热,口干,体形偏瘦,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养阴降脂。

方药:滋阴护肝降脂汤

制首乌30克,冬虫夏草10克,枸杞子10克,决明子30克,泽泻30克,女贞子10克,柴胡6克,元胡10克,赤、白芍各10克,川楝子10克,路路通10克。

6、肝经湿热型

症见:胁肋胀痛,口干且苦,尿黄,大便不调,或有黄疸,心烦易怒,舌质黄腻,脉弦或滑数。

治法:清肝化湿,降脂泻浊。

方药:清肝化脂汤

茵陈30克,蒲公英30克,垂盆草30克,生大黄3克-10克(后下),苍术10克,虎杖15克,蒲黄10克,泽泻20克,夏枯草15克,生山楂30克。

7、痰淤交阻型

症见:长期酗酒导致酒精性脂肪肝,肝脏肿大,质地较硬,肝区疼痛,或压痛明显,苔淡黄,脉弦数。

治法:解酒祛脂,化痰破淤。

方药:解酒护肝祛脂汤

葛花20克,枳椇子10克,干荷叶30克(或鲜荷叶60克),青、陈皮各10克,郁金10克,浙贝母粉10克(冲服),三棱10克,莪术10克,牡蛎粉20克(包煎),元胡20克,赤、白芍各15克。

脂肪肝平时如何去预防呢?

1:控制饮食的总热量,轻度脂肪肝的病人需要减少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只要体重每月下降0.5-1千克达到标准体重后给予维持量。脂肪肝饮食要注意补充适当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多吃新鲜蔬菜和粗粮。

2:坚持有氧运动,每天坚持有氧运动半小时以上,或跳绳、慢跑、游泳,太极或瑜珈等。有氧运动可以消耗体内过生的热量,脂肪肝患者应为自己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运动计划。

3:饮食治疗是大多数脂肪肝病人治疗的基本方法,也是预防和控制脂肪肝病情进展的重要措施。众所周知,热能的来源为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其需要量与年龄、性别和工种等因素有关。过高的热能摄入可使人的体重增加、脂肪合成增多,从而加速肝脏细胞脂肪变性。因此,应该制定并坚持合理的饮食制度,瘦肉、鱼类、蛋清及新鲜蔬菜等富含亲脂性物质的膳食,有助于促进肝内脂肪消退,高纤维类的食物有助于增加饱腹感及控制血糖和血脂,这对于因营养过剩引起的脂肪肝尤其重要。

4:如今西药尚无防治脂肪肝的有效药物,患者通常会服用去脂药物、降脂药物或者抗氧化剂等等。但这些药物大多数要进一步验证其

疗效及安全性,倘若服用这类药物不当,反而危害肝脏,加重脂肪肝的病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脂肪肝患者必须谨慎选用。一般来说,建议配合中药进行长期调理。

微信远程视频诊病

廖回府中医诊所具有独特的中药配方煎汤药服用,中药配方打粉服用,中药配方打粉搓丸服用,中药提纯的膏方服用。药快递上门。不出门就可以看病,给患者朋友们提供简单方便,预约热线139****2739微信同号!

中医对脂肪肝的辨证论治

中医对脂肪肝的辨证论治 引言 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主要特点是肝细胞内脂肪的堆积,常见于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中医认为,脂肪肝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失调、湿热内蕴、气滞血瘀等因素有关。因此,在脂肪肝的治疗上,中医采取了辨证论治的方式,根据患者的具 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对 脂肪肝的辨证论治内容。 脂肪肝的中医辨证 中医辨证是一种通过观察病人的脉搏、舌苔、面色、舌质等病征 进行诊断的方法。对于脂肪肝患者,中医常见的辨证有: •脾胃虚弱证: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大便稀溏、腹胀 等症状。 •湿热内蕴证:主要表现为口苦、口干、食欲不振、尿黄等症状。 •气滞血瘀证:主要表现为胁肋胀痛、乳房胀痛、舌质紫暗等症状。 脂肪肝的辨证有助于中医医生更好地了解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 疗方案。

中医辨证论治 脾胃虚弱证的治疗 针对脾胃虚弱证的治疗主要是调理脾胃功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 1.中药调理:常用的中药有健脾和胃、益气养阴的药物,如 党参、黄芪、山药等。这些药物能够促进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恢复, 同时具有抗氧化的作用。 2.饮食调理:建议患者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饥饱,多摄入易消化、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同时,要避免辛辣、油 腻食物的摄入。 3.轻度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脾胃消化功能的恢复和脂 肪的代谢。建议选择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 湿热内蕴证的治疗 针对湿热内蕴证的治疗主要是清热利湿,调理体内的湿气平衡。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 1.中药调理:常用的中药有石膏、茵陈、黄芩等,这些药物 具有清热利湿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配合利尿药物,促进体内湿气的 排出。 2.饮食调理:建议患者少吃辛辣、油腻、甜食等容易产生湿 热的食物,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的蔬果。另外,多饮水也有 助于清洁体内湿气。

脂肪肝的防治常识

脂肪肝的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不断增加的社会活动,患脂肪肝的患者明显增多并有向年轻发展的趋向。因本病的发展和预后较为严重,故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下面简要谈谈脂肪肝的防治知识: 1、什么叫脂肪肝? 脂肪肝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临床上分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两大类,正常的肝脏内脂肪占总重的3%--4%,如果肝脏内脂肪超过肝重的5%可称为脂肪肝,严重的脂肪肝患者肝内脂肪含量可达40%--50%,肝脏是脂类的合成、运转、利用的场所,并不能储存脂肪,当肝内脂肪的分解与合成失去平衡时,脂肪就会在肝实质细胞内过量积聚,形成不同程度的脂肪肝,脂肪肝的脂类主要是甘油三脂。 2、引起脂肪肝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长期饮酒,肝脏处于慢性酒精中毒,致使肝内的脂肪氧化减少,不能及时的分解排泄,堆积在肝脏。 (2):长期摄入高脂肪的食物,或大量摄入糖、淀粉等碳水化合物,使过多的热量转化为脂肪堆积在肝脏。 (3):自身肥胖运动量少,使体内过多的热量不能及时转化为能量而形成脂肪堆积在肝脏。 (4):肥胖的糖尿病患者,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脂质代谢紊乱是脂肪堆积在肝脏,形成脂肪肝。 (5):肝炎患者,由于肝炎患者肝功能异常,不能正常转化排泄肝脏内多余的脂肪,而形成脂肪肝。 (6):由于长期服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致使肝功能减弱或丧失,肝脏内多余的脂肪清理不出去而导致脂肪肝 (7):精神因素,由于长期生气、心情抑郁,久而久之使肝脏疏泄功能丧失,以致气滞血瘀,郁结于肝脏成为脂肪肝。 3、引起脂肪肝的食物有哪些? (1):过量摄入含糖类食物,如:大米、面食、淀粉等 (2):脂类:动物的内脏、油炸食物、蛋黄等 (3):坚果类:腰果、松子、葵花子等 (4):酒类 (5):经常吃夜宵 (6):快餐食品:汉堡包、炸薯条等 (7):日常中摄入过多的油脂 4、脂肪肝的发病趋势? 目前我国的脂肪肝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且发病年龄有低龄化趋势,肥胖儿童也成脂肪肝

『脂肪肝』中药方--脂肪肝的中医辨证施治

『脂肪肝』中药方--脂肪肝的中医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脂肪肝强调整体观念、辨证求因、综合施治。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采用中医辨证施治法治疗脂肪肝,可归纳为以下四型:1.痰瘀阻络、肝郁气滞型:患者表现为胁肋胀痛,胸闷不舒、倦怠乏力、善叹息,恶心纳呆,并随情志变化而增减,肝脏肿大或不大,舌质暗红,苔薄白腻,脉弦细。治宜疏肝理气、化痰祛瘀。处方:柴胡10克,白芍15克,赤芍15克,当归10克,丹参10克,郁金10克,延胡索10 克,山楂12克,茯苓12 克,白术10克,川楝子8 克,枳壳8克,甘草5 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2.痰湿内阻、肝郁脾虚型:患者表现为右胁胀满,嗳气恶心,食少纳呆,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厚白腻,脉濡缓。治宜疏肝健脾、祛湿化痰。处方:丹参18克,制半夏12克,陈皮10克,苍术10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厚朴10克,枳壳8克,山楂10克,白蔻仁5 克,干姜3克,吴茱萸3 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3.痰瘀痹阻、肝肾亏虚型:患者表现为形体稍胖,头晕目眩,耳鸣健忘,胁痛不舒,时有头痛,手足心热,口干咽燥,夜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肾益肝、化痰祛瘀。处方:制首乌15克,制黄精15克,枸杞子15 克,丹参12克,仙灵脾10克,泽泻10克,茯苓10 克,知母8克,黄柏8克,姜黄6 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4.痰瘀互结、气滞血淤型:患者素有消渴病或慢性迁延性肝炎、胁下肝肿大,质中拒按,纳减乏力,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治宜益气化痰、祛瘀散结。处方:党参15克,制首乌15克,生蒲黄12克,延胡索10克,五灵脂10 克,莪术10克,当归10 克,青皮8克,陈皮8 克,海藻10克。水煎,分 3次服,每日1剂。

脂肪肝中医辨证施治

脂肪肝中医辨证施治 展开全文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对脂肪的消化、吸收、氧化、分解、合成、转运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保持其动态平衡。脂肪在肝脏中产生堆积可以做一个形象的比喻,把肝脏比做一个加工车间,怎样会产生产品、原料的堆积呢?经验告诉我们:一是原料进的太多,超过车间的加工能力产生堆积;二是车间的工作效率下降产生堆积;三是产品不能及时运输出去也产生堆积。其实脂肪肝的形成也是这个道理。人体摄入的脂肪食物过量,肝脏代谢脂肪的功能下降或转运能力降低,人的活动量减少,脂肪消耗量减少,都会造成肝脏脂肪的堆积。 中医认为脂肪肝主要是由于饮食不当,过食肥甘厚味,过逸少劳,或复加情志失畅,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水液内停,痰浊内生,气滞血瘀,气滞痰浊瘀血互相博结,而成本病。脂肪肝病位在脾与肝,遵“ 肝病治脾”理论,治疗以悦脾助运,振奋其用,使得水谷精微归于气化,并重视“ 痰湿瘀” 关键病理因素加以辨证施治。轻中度脂肪肝,即使进展为脂肪性肝炎和肝纤维化阶段,如果能去除病因、积极用中药,肝组织学改变仍可好转,甚至完全恢复。中医根据患者的证型,给予个体化治疗,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脂肪肝是现代医学病名,在古代医籍中尚无脂肪肝的病名及相关的描述,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的“积聚”、“痞满”、“胁痛”等病的范畴。对其辨证分型尚无统一标准,根据脂肪肝特定的部位,结合原发疾病,依据临床表现,通过长期实践,对脂肪肝的辩证施治总结: 1、肝郁气滞型 症见:胸闷胁胀,脘痞不舒,有时嗳气,情志抑郁 或易怒,腹胀纳少,恶心呕吐,倦怠乏力,苔薄白,脉弦,妇女可见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痛经或闭经。 治法:舒肝解郁,理气活血。 方药:理气降脂汤 柴胡6克,枳壳6克,郁金10克,青、陈皮各6克,佛手6克,川楝子10克,元胡10克,地鳖虫6克,白术10克,生山楂15克,

脂肪肝的治疗

写在课前的话 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轻者无症状,重者病情凶猛。一般而言,脂肪肝属可逆性疾病,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常可恢复正常。本课介绍了脂肪肝的概念、病因、分类、病理演变、诊断;重点介绍了脂肪肝的中西医治疗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学员通过学习要掌握上述内容。 脂肪肝的发病率近几年在欧美和我国迅速上升,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那么,脂肪肝的病因有哪些?哪些人群是发病的高危人群? 一、脂肪肝概述 (一)脂肪肝的概念 脂肪肝又称肝内脂肪变性,是指各种原因所导致的肝细胞内脂质积聚过多的一种疾病。正常肝内脂肪含量占肝重的3%~4%,其中主要为磷脂,含有少量的脂肪酸、胆固醇和胆固醇脂等。如果脂肪含量超过肝湿重的5%,或肝活检30%以上肝细胞有脂肪变性且弥漫分布于全肝,就称为脂肪肝。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脂肪肝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目前我国脂肪肝的发病率在5.2%~11.4%之间。而且所处地区经济越发达,脂肪肝的发病率脂肪肝标本 越高,而且脂肪肝的发病年龄有越来越年轻的趋势,目前城市白领已经成为脂肪肝的高发人群。 尽管脂肪肝是良性疾病,但无论成因如何,均有部分患者可发生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同时脂肪肝还可能是代谢综合征的原发疾病。随着脂肪肝发病率的增加和检出率的增多,已经成为一个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隐患,因此对它的防治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二)脂肪肝的病因 脂肪肝的形成原因有多种,其中常见的有酒精性、肥胖、高血脂、高血糖,另外还有一些化学因素。如接触对肝脏有毒的物质,如四氯化碳、氯仿,以及服用有肝损害的药物,如四环素、皮质醇、雌激素等。 (三)脂肪肝的分类 脂肪肝的分类可以根据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 1.根据肝内脂肪含量分类 (1)轻型脂肪肝:脂肪含量5%~10%。 (2)中型脂肪肝:脂肪含量10%~25%。

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研究近况

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研究近况 脂肪肝是脂肪在肝细胞中过度蓄积的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即肝脏脂肪含量超过肝脏总重量的5%,或在组织学上有50%以上的肝细胞脂肪化时,称为脂肪肝。脂肪肝属中医学胁痛、积聚、痞满、痰浊等范畴。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脂肪肝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报道我国成人脂肪肝约占5.2%~11.4%[1],在脂肪肝患者中,肝纤维化发生率高达25%,且1.5%~8.0%的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2]。目前脂肪肝的发生机制尚未彻底明确,现代医学大多认为其发病与营养失调、化学性、生物性、社会及遗传性等致病因素有关。临床治疗缺乏特效药,主要应用调节血脂的药物作为脂肪肝的辅助治疗。而中医药治疗脂肪肝有其独到的优势,且近年来在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现将中医药治疗研究脂肪肝的近况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王伯祥[3]认为本病多因长期过食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过量饮酒,肝炎治疗后期体质量增长过快或内分泌及代谢疾病所致。其病机特点为湿热郁阻,肝胆疏泄失调。杨建辉[4]认为本病为脾胃虚弱,运化失健,湿邪内生,郁而化热或长期饮酒,嗜食肥甘厚味,酿湿生热,损伤脾胃,运化失司,不能输布水谷精微,湿浊凝聚成痰,痰瘀气滞,渐至血行不畅,脉络壅滞,痰浊与气血搏结于肝而成,脾虚失运为本病发病的内在基础,湿热中阻,痰瘀互结为本病发病的主要病机。司晓晨等[5]则认为肾精亏损,水不涵木,肝失疏泄,血脂失于运化积于血中为痰为瘀,痹阻于肝而为脂肪肝。总之,中医学认为脂肪肝是

由于过食肥甘厚味,或情志失调,或久病体虚,引起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精亏损、湿邪、痰浊、瘀血等病理因素瘀积于肝所致,其病性属本虚标实,病位在肝、胆、脾、肾。 2 辨证施治 脂肪肝并非中医病名,临床治疗以辨证施治为主而无统一的证型划分。陈利群等[6]将脂肪肝分为肝郁气滞型,治宜疏肝理气,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气血瘀阻型,治宜疏肝理气、活血止痛,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痰瘀内阻型,治宜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方用四逆散合导痰汤加减;正虚瘀结型,治宜大补气血、活血化瘀,方用八珍汤合化积丸加减。曹建春[7]分3型施治:痰浊中阻型,方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脾气虚弱型,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气滞血瘀型,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潘金友等[8]分5型施治:肝气郁滞型,方用柴胡疏肝散、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湿热内蕴型,方用柴平汤、五苓散加减;肝阴不足型,方用一贯煎加减;气滞血瘀型,方用血府逐瘀汤、失笑散加减;阳虚浊阻型,方用真武汤、济生肾气丸加减。王利军等[9]则分为6型:肝郁气滞型,方用逍遥散或柴胡疏肝散加减;肝胆湿热型,方用小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减;痰湿内阻型,方用平胃散合二陈汤加减;瘀血阻络型,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肝肾阴虚型,方用滋水清肝饮加减;脾肾亏虚型,方用四君子汤合真武汤加减。 3 专方治疗 马民等[10]用舒肝降脂汤(药物组成:茵陈、生山楂各30 g,决明子、丹参、生何首乌各20 g,赤芍药15 g,柴胡12 g,陈皮、白术、泽泻各10 g。每日1 剂,煎汁400 mL,分2 次口服,30剂为1个疗程,共3 个疗程)治疗脂肪肝86例,总有效率91.85%。周琴[11]以疏肝健脾活血汤(柴胡、枳壳、白芍药各10 g,茯苓、陈皮、白术、泽泻、薏苡仁、生山楂各30 g,草决明20 g,丹参、赤芍药各15 g,甘草6 g),随证加减治疗脂肪肝,总有效率88%。贾静鹏等[12]应用棋葛益肝汤(药物组成:枳棋子、葛根、薄公英、连翘、茵陈蒿、败酱草各20 g,虎杖、柴胡、姜黄、泽泻、当归、丹参各15~20 g,甘草6 g),每日1剂。并设对照组(用维生素B1、B2、

脂肪肝的形成及防治措施

脂肪肝的形成及防治措施 佛山市中医院肝病科莫小艾医师 脂肪肝的定义 当人长期过多地摄入胆固醇、脂肪,或处于营养不良、饥饿的状态时,导致肝脏的代谢能力超负荷,就容易使肝内脂肪代谢发生紊乱,造成脂肪细胞堆积,产生脂肪肝。 脂肪肝的分类 1. 酒精性脂肪肝(AFL): 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脂肪肝的治疗---非药物性基础治疗和药物干预 脂肪肝非药物性基础治疗 脂肪肝是可逆性病变,经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可痊愈。尤其是慢性脂肪肝患者,一般可恢复正常,预后良好。治疗常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去除病因、饮食调整、药物治疗等方面。 一、病因治疗:酗酒、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妊娠、药物损伤及肝炎是引起脂肪肝的主要原因,因此应针对不同病因进行戒酒,运动减肥,饮食及药物调整血脂,停止服用对肝有损害的药物。病毒性肝炎、糖尿病易合并脂肪肝,应及时治疗原发病。 二、饮食疗法:饮食疗法是改变脂肪肝最为有效的方式,脂肪肝患者以进食富含高蛋白(以鸡、蛋类、鱼类、瘦肉、牛奶等动物蛋白质为主),低糖,适量脂肪(以植物油为主),大量维生素(以新鲜蔬菜、水果为主)的饮食为宜。 饮食建议 1、绝对禁酒。 2、每天吃的鸡蛋黄不超过1个。 3、少吃饱和脂肪酸,如猪油、牛油、羊油等,多吃不饱和脂肪酸,如橄榄油、菜籽油、茶油等。 4、不吃动物内脏、鸡皮、肥肉及鱼籽、蟹黄。 5、忌食煎炸食品。 6、不吃巧克力,适量饮水,以促进机体代谢及代谢废物的排泄。 7、要常吃少油的豆制品。 8、保证新鲜蔬菜,尤其是绿叶蔬菜供应,以满足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但含糖多的蔬菜及水果不可进食过多。每天食用新鲜绿色蔬菜500克。 9、吃水果后要减少主食的食量,日吃一个苹果,就应该减少主食50克。 10 、不要总吃大米、面粉,每周至少要吃两次玉米(建议晚上食用)。 11、每周至少要吃两次燕麦或荞麦。 12、限制食盐,每天摄入的盐量约5~6克 13、忌辛辣和刺激性食物,如洋葱、蒜、姜、辣椒、胡椒、咖喱和酒类等:少用肉汤、鸡汤、鱼汤等含氮浸出物高的食物。 14、经常吃鱼、虾等含不饱和脂肪酸多的海产品。 15、常吃降脂的食物,如燕麦、小米等粗粮,黑芝麻、黑木耳、海带、以及菜花等绿色新鲜蔬菜,可促进体内磷脂合成,协助肝细胞内脂肪的转变。 16、控制热量摄入,以便把肝细胞内的脂肪氧化消耗。肥胖者应逐步减肥,使体重降至标准体重范围内。以标准体重计算,每公斤体重可给热能84~105千焦(20~25千卡)。标准体重(公斤)=身长(厘米)-105(或100),男性165厘米以上减105,而女性和男性165

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一)

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一) 【摘要】脂肪肝的三种基本治法。一、辨证施治法:目前一般认为痰、湿、瘀、积等病理产物是脂肪肝形成的条件,各种外来因素(病毒、酒精、不合理膳食等)所致的肝损伤是脂肪肝形成的基础,疏肝理气、健脾消导、化痰祛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法是治疗脂肪肝的基本治法。常见证型有五种。二、辨病论治法:从脾、肝、肾三脏着手,确立疏肝健脾益肾,祛湿化痰活血为论活本病大法。立法依据:1.脾主运化、脾主散精;2.脂肪肝病位在肝;3.肾主水、主气化,中医肾对机体能量代谢有调节作用。三、病证结合辨治法:在明确脂肪肝诊断以后,运用中医学整体观方法,从调控脏俯气血入手,确定辨病论治基本治法,再根据病机演变情况,结合辨证……随症化裁,常能收到满意疗效。 【关键词】脂肪肝;肝硬化;辨证论治 脂肪性肝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一种病变主体在肝小叶,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病理特征的综合征。因此,如何正确有效的促进肝脏脂质代谢和加速肝内脂肪转运,清除过量脂肪(主要为甘油三酯)在肝内沉积,是治疗脂肪肝的重要环节。 脂肪性肝病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硬化三种主要类型。脂肪肝在中医学中无相应的病名,根据其病理特点和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的“肝痞”、“胁痛”、“积聚”等范畴。文献中的有关描述,可以启示我们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疗的思路。《济生拔粹》认为:“风寒暑湿得以外袭,喜怒忧思得以内伤,食啖生冷,过饮寒浆,扰动中和,如是阴气当升不升,阳气当降不降,中焦痞塞,必成胀满”。《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古今医鉴·胁痛》:“胁痛者,……若因暴怒伤触,悲哀气结,饮食过度,冷热失调,颠仆伤形,或痰积流注于血,与血相搏,皆为痛……治之当以散结顺气,化痰和血为主。”又《张氏医通》:“嗜酒之人,病腹胀如斗,此得之湿热伤脾。胃虽受谷,脾不输运,故成痞胀。”关幼波老中医从中医所谓“肥人多湿”,“体胖多痰”的认识出发,又根据他对湿热凝痰,痰阻血络的体会,认为此类病证,应从痰湿论治。综上所述,“痰湿”乃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而痰湿的形成,多由饮食失节,或七情内伤,或病后失调,以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脏腑功能失调,痰瘀交结而成本病。临床治疗可选用以下三种基本治法。 1辨证施治法 目前认为,痰、湿、瘀、积等病理产物是脂肪肝形成的条件,各种外来因素(病毒、酒精、不合理膳食等)所致的肝损伤则是脂肪肝形成的基础。因此,疏肝理气,健脾消导,化痰祛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法是脂肪肝的基本治法。常见证型有以下五种。 1.1脾虚痰阻临床表现:倦怠乏力,脘腹痞闷,头身沉重,面部虚浮,舌质淡胖,舌苔白腻,脉细或濡缓。治法方剂:健脾益气,化痰除湿。方用胃苓汤加减。 1.2肝郁气滞证临床表现:肝区胀满或胀痛,胸闷纳少,嗳气,心情不畅时诸症加重,苔薄白,脉弦。治法:疏肝理气。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1.3湿热内蕴证临床表现:口腻而干,渴不欲饮,脘胀痞闷,大便干或溏黏而恶臭,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治法:清热利湿。方用温胆汤加减。 1.4肝肾阴虚证临床表现:眩晕耳鸣,口干,消瘦,腰膝酸软,肢体麻木,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治法:滋养肝肾。方用一贯煎合二至丸加减。 1.5瘀血阻络证临床表现:肝区疼痛,甚或刺痛,肋下可及明显肿大的肝脏,并有触痛,舌质暗或暗紫,脉细弦。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消积。方用复元活血汤或血府逐瘀汤加减。

中医对脂肪肝的认识-文档资料

中医对脂肪肝的认识 脂肪肝一般认为是良性病变,但目前认为其可以直接通过炎症发展为肝纤维化。因此,脂肪肝的防治日渐受到医学界的重视。中医对脂肪肝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对脂肪肝的辨证施治亦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简要阐述如下: 1病因病机 脂肪肝在中医学中并无此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众多学者认为其当归属于中医学的“胁痛”、“肥气”、“肝着”、“痰浊”、“积聚”等范畴。 中医认为,脂肪肝的病因多责之于嗜食肥甘厚味,过度肥胖,少劳安逸,或饮酒过度,或情志失调,或感受湿热疫毒,或久病体虚,以及食积、气滞、疫气等,而引发本病。其病位主要在肝,与肝胆、脾胃、肾等脏腑密切相关。本病多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为主,标实主要与气滞、痰湿、血瘀有关,而痰浊、瘀血在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1-2]。古今医家对其病机的认识各有不同,并未统一。多数认为是由于嗜酒食肥甘厚味,伤及脾胃;久卧久坐,体丰痰盛,或情志失常,长期忧思郁怒,以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水湿停聚,痰浊郁结,气滞血瘀,最终形成湿痰瘀阻互结,痹阻肝脏脉络而成。此外,机体气血虚、肝失调养及肾精亏耗、水不涵木也是常见的一种观点。其主要症状为倦怠乏力、胁痛、胁胀、脘腹痞闷、纳差、恶心呕吐、口干口

苦、腰膝酸软,舌苔腻等。 2辨证论治 中医辨证治疗脂肪肝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单健[3]认为脂肪肝以肝气郁结为多,病程迁延日久可致瘀血阻滞,故把脂肪肝辨证分为肝气郁结及瘀血内阻两型,以疏肝理气止痛和活血化瘀立法,辨治效果满意;陈小舜[4]认为脂肪肝是由于食滞肠道、生湿成痰、痰滞互结、气机不畅、日久气滞血瘀、痰瘀滞互结,或久病体虚、精血亏损或肝郁日久化热,耗伤肝阴致肝阴不足,将脂肪肝分为痰瘀互结、肝阴不足挟瘀滞两型。裴道夫等[5]认为脂肪肝主要由于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痰阻血瘀所致,将脂肪肝分为肝郁脾虚、血瘀痰阻、肝肾阴虚三型。潘金友等[6]认为脂肪肝是由于肝胆疏泄失常、脾失健运,不能升清降浊、输布精微,致瘀、痰、湿阻络而为病。将脂肪肝分为肝气郁滞、湿热内蕴、肝阴不足、气滞血瘀、阳虚浊阴五型。其中肝气郁滞型,治宜疏肝理气,方用柴胡疏肝散、香砂六君子汤等加减;湿热内蕴型,治宜清热利湿为主,方用柴平汤和五苓散加减;肝阴不足型,治宜养血柔肝,方用一贯煎为主;气滞血瘀型,治宜活血化瘀为主,常用方为血府逐瘀汤、失笑散;阳虚浊阴型,治宜温补肝肾,常用真武汤、济生肾气丸。 现将临床常见的证型总结分述如下: 2.1肝郁脾虚证 主证:胁肋胀痛,心情抑郁不舒,乏力,纳呆,脘腹痞闷,

中医高脂血症辨证论治总结

中医高脂血症辨证论治总结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特点是辨证论治。由于本病的病因不同,临床表现各异,因此辨证有 虚实之分,寒热之别。目前对高脂血症的辨证分型较多。雷义举[1]将82例高脂血症分5型 进行辨证治疗,总有效率达97.4%。其中痰浊内阻型用温胆汤、三仁汤、半夏白术汤化裁; 肝阳痰火型用天麻钩藤饮,黄连温胆汤化裁;痰瘀互阻型用涤痰汤、血府逐瘀汤、瓜萎薤白 半夏汤化裁;气虚血瘀型用补阳还五汤化裁;肝肾阴虚型用杞菊地黄汤化裁。丁宇炜[2]等将45例高脂血症患者辨证分为痰浊阻遏、气滞血瘀和脾肾阳虚3型,分别予以化痰祛湿,祛瘀 活血和温阳化湿为主的方剂治疗,以通腑祛瘀的中药大黄,虎杖、丹参、川芎、降香、山楂 为主;对照组30例给予吉非罗齐和普拉固治疗用药时间各四周,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和 实验室指标改善都接近对照组,两组在头晕、胸闷、乏力、等症状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佟丽娟[3]对本病主要按照4种证型来施治:①肾虚痰阻型治宜益肾健脾和化痰祛瘀相结合,主要以六味地黄丸、二陈汤和丹参饮三方为主;②痰瘀阻滞型治宜活血化瘀祛痰和益肾固体 相结合,治以失笑散、半夏天麻自术汤和血府逐瘀汤加减;③气虚血瘀型治宜补气活血、益 肾固体,以补阳还五汤、桃红四物汤加减;④阴虚血瘀型治宜滋阴清热、活血通脉,以知柏 地黄丸、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任勇才[4]根据自己的临床实际提出血脂在中医理论中应该属 于脂膏,津液和合而为膏,脂膏是人体的基本组成成分,由水谷所化生,并随津液输布周身。脂膏过多则为害,其病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外因多为喜食肥甘,久坐少动;内因多为五脏 功能失调,津液传输失司。其病机不外乎本虚标实,即肝脾肾虚为本,痰瘀邪实内阻为标故 治当以标本兼治,或以固本为主或以治标为要。选方中以何首乌、金樱子、酸枣仁滋补肝肾;以柴胡、郁金活血行气解郁利肝胆,肝胆疏泄正常则有助于脂质代谢;以山楂、丹参行气散瘀、化痰消积;以茵陈、泽泻利湿化浊,为渗利痰湿有效药物,另外辅以大黄通腑。从目前 资料看,以肝肾两虚、痰阻血瘀两个证型,滋补肝肾,祛痰化瘀两种治法多见。1994年国家 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归纳整理90年代以来中医药防治高脂血症的65篇文章, 把其病因病机概括为:痰浊凝聚注入血脉是高脂血症的关键病机;脾虚失运、肾精亏虚是导 致痰瘀,形成高脂血症的内在病因;嗜食肥甘是化生痰浊促成高脂血症的外因条件[5]。 1从脾论治 过食肥甘,精神紧张,体力活动减少,致脾胃运化失职,生痰生湿而成高脂血症,脾虚失运 是本病的病理基础,“痰”、“瘀”是其病变之标。熊氏[6]等以“高血脂为血中痰浊”作为立方依据,以理脾化痰为大法制出理脾化痰降脂片,旨在消除血中之痰浊。研究表明理脾化痰降脂 片具有明显降低老年高脂血症患者的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具 有抗粘、抗聚作用。以理脾降脂片治疗老年高脂血症140例,总有效率为92.86%。王氏[7]认为痰凝为高脂血症的病理基础,将本病分为5型,即痰浊凝滞型、痰凝血瘀型、痰凝阳亢型、痰凝阴亏型和痰凝脾虚型,以导痰汤为基本方随证化裁,治疗高脂血症46例,并配合饮食 调控,总有效率为95.6%。龙氏[8]以痰瘀辨治高脂血症,制定基本方(黄芪、陈皮、苍术、 首乌、丹参、赤芍、地龙、山楂),并根据临床症状加减治疗,共治疗各证型高脂血症60 例,总有效率97%。吕凯[9]以化痰祛瘀法治疗本病60例,收效甚著。黄维良[10]自拟活血化 痰汤(三七、桃仁、水蛭、蒲黄、灵脂、红花、僵蚕、川贝、竺黄、半夏、赤芍、首乌、山楂、决明子、丹参)治疗本病36例,总有效率达94.4%,明显优于对照组。 2从肾论治 肾虚与本病的关系密切,认为本病由于肾虚机体功能减退,精微布散迟缓,气血运行不利, 停于脉中所致,同时肾虚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和散精功能,清浊难分,也可导致本病发生。故 提出从肾辨治。胡晓晨[11]等以补肾活血法,选用仙灵脾、桑寄生、泽泻、茺蔚子、山楂、 水蛭组方治疗,收到满意效果。陈达芳[12]自拟滋肾活血降脂汤(首乌、女贞子、枸杞、黄芪、桃仁、丹参、赤芍、泽泻、山楂、虎杖)治疗42例,总有效率达90.5%。王渝[13]等用 补肾、祛瘀、化痰的降脂灵加减(制何首乌、决明子、泽泻、枸杞、生大黄、荷叶、生山楂、蒲黄)治疗本病50例,总有效率达92%。刘氏等[14]用固本降脂丸治疗中老年高脂血症,观

中医辨证治疗肝病综述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肝病综述 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程进展中呈"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的发展趋势,会出现多种证型转换律,但慢性肝病的病程长,影响因素多,其病机演变的过程中多有"气郁、痰生、血瘀、正虚"的湿热证特点,故其临床表现纷繁复杂,证型转换多端,临床疗效见效缓慢.现将尽十年的慢性肝病的中医辨证论治的概况综述于下,以开拓广大医学工作者的辩证思路. 一、中医对肝病的认识 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中对肝脏已有比较全面、朴素、形象的论述,如:"肝者,将军之官,谋略出焉.""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肝主敷和.""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金匮要略》曰:"知肝之病,当先实脾."再经过历代医家的医疗实践与经验积累,对肝脏的生理、病理与肝脏的病因、病机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并出现了许多治疗肝病与肝脏相关疾病的有效方剂.王旭高认为"肝病最杂".然肝病虽杂,却以"肝气、肝火、肝风"统之,均为肝用太过所致.始于气郁,化而为火,盛则为风,故郁而不舒为肝气,气郁化火为肝火,阳升无制为肝风.其临床表现虽然复杂多变,而其基础则为肝失疏泄、肝气郁结.一旦肝之疏泄失职,或疏泄不与,或疏泄太过,往往致肝之经气不利,肝经所过部位胀闷疼痛;且影响往往与于各脏腑,而致脏腑功能紊乱,正如王氏所言:"侮脾乘胃,冲心犯肺,挟寒扶痰,本虚标实,种种不同."在人之体, 五脏为病,各有其特征.诸如肝病多气逆,脾病多湿阻,肾病多寒厥,心病多热盛.刘渡舟认为:肝性欲散,有生升的特点,故肝病多郁.郁则经气逆,郁则血脉阻,气血不和,百病由生.肝病气分固然以气郁为重,而血分肝病因血虚肝失柔和,同样有肝郁的特征.由此可见"郁"存在于肝病的始终,是肝病的一个重要病理改变.刘老还认为,"郁"又是肝病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病理基础.验之于临床,肝气郁久不解,不但可以横逆上犯,更能化火伤阴,阴伤则气病与血,使气分肝病渐次入于血分,血分肝病肝失柔和,又常累与气分,使气郁更甚.诚如朱丹溪所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百病生焉.故人生诸病,多生于郁." 历代医家多认为肝少虚证,困此很少运用补肝之法.而张锡纯认为;"人之元气,根基于肾,而萌芽于肝.凡物之荫芽.皆嫩脆易伤损".因此提出肝虚证为临床常见之证.反对片面强调攻伐肝脏.指出:"肝木于时应春,为气化发生之始,若植物有萌芽,而竟若斯平之伐之,其萌芽有不挫折毁伤者乎?即使散肝能畅其升发条达之性,然亦有伤气血,暗伤肾水

「专家共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辨证论治和常用中成药

「专家共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辨证论治和常用中成药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及其相关肝硬化。本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及检出率逐年增加,据文献报道,普通成人NAFLD患病率达20%-33%。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已于2009年制定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近年来,中医药在辨证治疗、证候规律研究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有必要对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进行更新,以满足临床诊治的需要。 辨证论治 湿浊内停证 治法:祛湿化浊。主方:胃苓汤(《丹溪心法》)。药物:苍术、陈皮、厚朴、甘草、泽泻、猪苓、赤茯苓、白术、肉桂。加减:形体肥胖,周身困重等湿浊明显者,加绞股蓝、焦山楂;胸脘痞闷者,加藿香、佩兰。 肝郁脾虚证 治法:疏肝健脾。主方: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药物:当归、白芍、柴胡、茯苓、白术、炙甘草、生姜、薄荷。加减:腹胀明显者,加枳壳、大腹皮;乏力气短者,加黄芪、党参。 湿热蕴结证 治法:清热化湿。主方:三仁汤(《温病条辨》)合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药物:杏仁、滑石、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薏苡仁、半夏、茵陈、茯苓、泽泻、猪苓、桂枝、白术。加减:恶心呕吐明显者,加枳实、姜半夏、竹茹;黄疸明显者,加虎杖等;胸脘痞满、周身困重等湿邪较重者,加车前草、通草、苍术。 痰瘀互结证 治法:活血化瘀,祛痰散结。主方: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合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药物:桃仁、丹皮、赤芍、乌

药、延胡索、炙甘草、川芎、当归、五灵脂、红花、枳壳、香附、陈皮、半夏,茯苓、乌梅、生姜。加减:右胁肋刺痛者,加川楝子;面色晦暗等瘀血明显者,加莪术、郁金。 脾肾两虚证 治法:补益脾肾。主方: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药物: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加减:腰膝酸软、头晕乏力者,加黄芪、续断、杜仲;畏寒肢冷者,加附子、肉桂;夜尿频多者,加金樱子、海螵蛸;大便溏泄者,加炒扁豆、炒薏苡仁。 常用中成药 当飞利肝宁胶囊 清利湿热,益肝退黄。用于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湿热内蕴证。 化滞柔肝颗粒 清热利湿,化浊解毒,祛瘀柔肝。用于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湿热中阻证。 壳脂胶囊 消化湿浊,活血散结,补益肝肾。用于非酒精性脂肪肝湿浊内蕴、气滞血瘀或兼有肝肾不足郁热证。 血脂康胶囊(片) 化浊降脂,活血化瘀,健脾消食。用于痰阻血瘀所致的高脂血症。 逍遥丸(颗粒) 疏肝健脾,养血调经。用于肝郁脾虚证。 护肝片 疏肝理气,健脾消食,降低转氨酶。用于慢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治疗。 绞股蓝总苷片 养心健脾,益气和血,除痰化瘀,降血脂。用于心脾气虚、痰阻血瘀证。 茵栀黄颗粒(口服液)

艾灸治疗脂肪肝的方法

艾灸治疗脂肪肝的方法 现在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发生改变,脂肪肝似乎成了城市人的时髦病。那么患有脂肪肝的朋友您知道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病情好起来吗? 下面和店铺一起来了解下吧! 艾灸治疗脂肪肝的方法 1.方案一 【取穴】曲池、合谷、大椎。 【操作】艾炷隔姜灸。先取鲜姜1块,切成直径3厘米左右,厚0.3~0.4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几个小孔;然后将姜片置于拟灸的穴位上,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每穴各灸1~3壮(施灸时所燃烧的锥形艾团,称为艾炷,每燃尽1个艾炷,称为1壮),每日1次。 【功能主治】祛风、散热、通经。适用于脂肪肝伴有低热的患者。 2.方案二 【取穴】命门、肾俞、志室。 【操作】温灸盒灸。患者取俯卧位,医者选用中号和小号温灸盒,将中号盒放在患者命门穴及一侧肾俞、志室穴上,小号盒放在另一侧的肾俞及志室穴上,将艾炷点燃置于温灸盒内,同时灸15~20分钟,每日1次。 【功能主治】调整机体免疫力,提高人体抗病能力。适用于阳气虚弱的脂肪肝患者,症见失眠眩晕,喜温喜控,腰膝酸软,身疲乏力,倦怠嗜卧,畏寒肢冷,小便频数,大便稀溏,阳痿遗精等。 3.方案三 【取穴】气海、关元、血海、百会。 【操作】艾条温和灸。患者仰卧位,医者取艾条2根,将其一端点燃,双手同时灸,每穴各灸6分钟,每日1次。 【功效主治】补气养血,调和阴阳。适用于气血虚弱的脂肪肝患者。临床症见多梦易惊,心悸健忘,体倦神疲,语声低怯,纳食无味,或腹胀便溏,面色萎黄少华,舌质淡,苔薄白,脉象细弱等。 4.方案四

【取穴】丰隆。 【操作】取艾条1根,将其一端点燃,先靠近丰隆穴灸,然后慢慢抬高,直至患者感到有温热感又比较舒服时,采用雀啄法一左一右地灸双侧丰隆穴15~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和胃化痰,益气宁神。适用于各种脂肪肝患者。 艾灸治疗的注意事项 灸疗是一种热疗,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基础理论为指导的一种治疗方法。因此,在进行灸疗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事项。 1.施灸前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选用合适的灸疗之法,并取得患者的合作。并根据病情,选准穴位,令患者充分暴露施灸的部位,并采取舒适的且能长时间维持的体位。 2.找好适宜灸疗的部位,控制灸疗的时间。青壮年施灸可多,时间宜长;老人、小儿施灸量应少,时间宜短,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3.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对于艾灸治疗脂肪肝,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虽然已经总结出不少有效的艾灸方法,但是我们还是建议广大脂肪肝患者在进行艾灸的过程中配合其他疗法的使用,这样才能尽快地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脂肪肝的疾病护理 健康指导:一般患者嘱其应坚持门诊治疗,指导患者定期复查B 超,抽血检查肝功能、血脂、血常规等项目,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对于较重患者或伴有肝功能异常者收住院治疗。 饮食调护:嘱其改善饮食结构、食物摄入量,维持营养上的合理需求,以维持体重在标准水平为准。 戒除不良生活习惯:患者应戒烟、减肥、不饮烈性酒。 坚持长期运动锻炼:鼓励患者根据个人的个体差异、工作性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如步行、慢跑、太极拳、气功、体操等,坚持长期的锻炼。 做好心理护理:耐心向病人宣传健康知识,以增加对脂肪肝的了解,指导病人解除恐惧,保持乐观情绪,自觉接受饮食、健康锻炼及

清、利、舒、补——中医“治肝四法”

清、利、舒、补——中医“治肝四法” 现在,包括各类急慢性肝炎,脂肪肝,酒精肝,肝硬化,肝癌在内的各类肝病、肝脏损伤已经成为日益困扰人们的健康问题,我国已经是世界乙肝第一大国,今后这不仅仅是个疾病问题,也会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通过这些年的临床实践与研究,对肝病治疗也取得了宝贵经验,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各类肝病均有显著疗效。我将其归纳为“治肝四法”,现浅述如下,供各位讨论。 一.肝病四法 一曰清,清热解毒。肝病多见发热、黄疸、口干、溲赤、便干、心中烦闷、舌红、苔黄厚、脉滑数等热像,此均系肝胆内热之象。故,郭老认为治肝病必清解肝胆之热,清热解毒之法为首选治则。茵陈、蒿汤有清热利温退黄之功,以其作为首选之方剂,再做以其他清热解毒之品,如:大青叶、生石膏、黄芩、花粉、白花蛇舌草以清热解毒、火生津。以上药物可清热肝胆之热、消退黄疸、消除热症。若以神志昏迷,心窍闭塞,可选用安宫牛黄丸,水牛角、莲子心等泻心火、醒神通窍。郭老将清热解毒、清热退黄视为治肝第一法则。 二曰利,通利小便以解毒。肝胆湿热之邪可从下焦分利而解,使毒热有所出路,故利尿排毒是肝病的重要治法之一。邪热由溲而解则黄自退。“利”于“清”在临床中相辅相称,相得益彰。“清”有“利”佐,祛邪迅速而彻底,“利”得“清”助,除邪而不流淤。郭老常配伍茅根、芦根、泽泻、猪苓、茯苓、萹蓄、瞿麦、以利水渗湿。消肿肾湿热,实践证明,应用清热利尿之品,使毒有出路,能明显缩短病程,减轻症状。 三曰舒,舒肝解郁,理气止痛。肝病常见胁肋胀痛,胸肋苦满、腕腹胀闷,食少纳呆等肝气瘀滞,肝胃不和之象。所以,在清热利水的同时应实施顾及舒肝理气止痛,健脾开郁宽中,常使用川楝子、元胡、柴胡、栀子等品以达活血行气止痛、舒肝解郁除烦之功,再佐以焦三仙舒肝健脾则愈臻完善了。应用以上药品,有开郁理气、疏导肝气、舒肝解郁之效,使肝气舒畅调达,故舒法为治肝不可缺少的治法之一。 四日补,补气补血补肾。肝病日久,耗气耗血,累及于肾,常致肾中阴阳方耗。故,治肝祛邪固然重要,但标本兼治,扶助正气则更加紧要,这在重症肝病及肝病恢复期的治疗中显得尤为突出。郭老在治疗肝病过程中很重视气血来复,扶助正气。他认为,气血石否充盈,肾气是否充足,对疾病的治疗及预后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所以,在肝病治疗中,郭老非常注重补气、补血、补肾药的配伍应用。补气常用党参、黄芪补中益气;补血常用当归、首乌、黄精、补血益精;补肝肾可选仙茅、仙灵脾、枸杞、壮肾之阳,滋肾之阴。临床中可见正气不支,少气乏力,脉象虚弱者,即当重视此法的应用。 此处需特别指出,对肝病腹水的治疗,应在“利”法基础上投以峻下攻逐之品。临床可以用葶苈子、大枣、红芽大戟、黑白丑之品。但需注意,使用峻下之剂,不可攻伐太过,以免正气受损,中病即止即可。为防正气厥脱,宜配伍党参、西洋参、补气扶正以行攻补兼施之效。 二.用药重点 治肝四法:清、利、舒,补各有代表药物。

(中医治未病)健康状态中医干预具体实施方案(3种)

健康状态中医干预方案 脂肪肝欲病状态地中医干预方案 脂肪肝中医称脂肪肝为“肝癖”或“肝痞”,是指各种原因使肝脏脂肪代谢功能发生障碍,致使脂类物质地平衡失调,脂肪在组织细胞内储积,其储积量超过肝重量5%以上,或在组织学上有50%以上肝细胞脂肪化.脂肪肝地预防和早期防治对阻止慢性肝病发展和改善预后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我院为中国医师学会发起地全国脂肪肝健康促进项目—福建省脂肪肝防治中心,对脂肪肝地预防有着丰富地经验. 一、建库(健康状态辨识) 我们通过调查问卷、中医体质辨识、中医证素辨识及健康体检等方法获得脂 肪肝欲病之人地全面健康信息. (一)问卷调查:包括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及精神压力等,收集相关数据,分析脂肪肝地高危因素. (二)中医体检 1、体质辨识:采用王琦教授研制地“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进行体质 辨识. 2、证素辨识:采用学科带头人李灿东教授研发地证素辨识系统,对脂肪肝 欲病之人进行中医证候辩证. 3、五脏相音辨识:根据五脏相音辨识其脏腑功能状态. (三)健康体检:体检项目除颈围、腰围、臀围、身高、体重、血压、脉搏等一般项目外,还必须包括以下项目:肝功全套、肾功能、血脂全套、血糖、血液流变学检查、肝胆胰脾超声检查以及体脂肪成分测定. 二、知己(健康状态评估) 四诊合参,从“宏、中、微”三观辨识,综合健康体检结果,对脂肪肝欲病之人进行评估,判定轻、中、重程度三种健康状态. (一)轻度 1、体质类型0~1级; 2、证素辨识积分<70分; 3、依据:

(1)无明显不适症状,平素情志条达,起居不规律,经常熬夜等; (2)有脂肪肝地危险因素,如肥胖、吸烟、嗜食高脂食物等;尚无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无肝功异常或血脂异常或血糖异 常等. (3)超声改变:肝脏大小正常,包膜光滑.肝内回声稍致密、增强,后方回 声轻度衰减,肝内血管走向清晰. (二)中 度 1、体质类型0~1级; 2、证素辨识积分:70-100分; 3、依据: (1)偶有右下腹部不适症状,平素起居不规律,经常熬夜等; (2)有脂肪肝地危险因素,如肥胖、吸烟、嗜食高脂食物等; (3)出现肝功异常或血脂异常或血糖异常等(仅有其中一项或两项); (4)超声改变:肝脏轻度增大,下缘较钝.肝内回声致密增强,后方回声衰 减,肝内血管走向欠清晰. (三)重度 1、体质类型2~3级; 2、证素辨识积分:100-150; 3、临床依据: (1)常有右下腹部不适症状,平素起居不规律,经常饮酒、熬夜等; (2)有脂肪肝地危险因素,如肥胖、长期饮酒、吸烟、嗜食高脂食物等; (3)出现肝功异常、血脂异常、血糖异常等(合并两项以上者)(4)超声改变:肝脏增大,下缘钝,肝内回声明显致密、增强,后方回声 明显衰减,肝内血管走向不清晰. 三、健康干预方案及实施 (一)轻度:主要通过自助干预. 1、自助干预 (1)节饮食:宜清淡饮食,改变饮食结构,建议低脂低糖地平衡膳食,增 加粗纤维膳食. (2)增运动:中等量有氧运动,每周四次以上累积锻炼至少150分钟.还可 以尽量走路上下班,步行上下楼梯;

中药药方大全

中药药方大全 化脂腹肝汤 组成:丹参15克,茵陈20克,泽泻20克,黄芩12克,山楂12克。 功效:舒肝、消瘀、祛湿、化积。 应用:脂肪肝。 用法:每日一剂,早晚饭前温服。 方解:脂肪肝见于肥胖、酗酒、糖尿病及急性肝炎恢复期和慢性肝炎活动期,由于不适当地增加营养和减少活动使得脂肪堆积,加之肝脏代谢机能受损,过量脂肪在肝内积聚而成。若不及时治疗可使急性肝炎病情迁延,慢性肝炎病情加重,发展为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祖国医学没有脂肪肝的记载,属于中医“胁痛”、“积聚”的范畴,患者常有胁痛、肥胖、肝大的表现,病因病机为湿、痰、食阻滞,化生浊邪,肝胆疏泄失调,血脉瘀阻。方中茵陈疏肝利湿为主药,丹参活血化瘀为臣药,黄芩、泽泻清热利湿,山楂化食消积共为佐药。全方舒肝、消瘀、祛湿、化积,对脂肪肝的治疗,有很好的效果。 加减变化:胁痛甚者酌加青皮10克,郁金12克;不思饮食者加炒麦芽15克,生山楂15克,鸡内金12克;口苦、口干加龙胆草10克;噁心欲呕加清半夏30克,乾薑10克;腹胀纳少者加厚朴10克,生山楂15克;大便稀溏加泽泻15克,白扁豆30克;肝大明显加鳖甲、穿山甲各10克;妇女月经不调加泽兰15克,三七粉3克(冲服)。 注意事项:适当控制饮食,以高蛋白低脂肪少食糖为原则。慢性肝炎患者长期静脉点滴,用药不宜採用高渗性葡萄糖,以减少糖向脂肪的转化,注意减肥控制体重,绝对禁酒,同时注意补充维生素。肝炎恢复期参加锻炼,运动量以病人体力能耐受为标准,促进脂肪的代谢。

臌胀方 组成:茵陈、黄芪各60g,生(妙)白术、益母草、丹参、白花蛇舌草、仙鹤草、泽泻、白茅根各30g,云苓、猪苓各20g,莪术、土鼈、枳壳各10g。 功效:健脾益气、化瘀行水,清热利湿。 主治:肝硬化腹水。主症:腹大胀满,脘腹痞胀,面色暗黑,面颊、颈胸部红点赤缕,腹部青筋怒胀,小便短少,大便稀溏,舌苔腻,脉弦等。 用法:水煎内服(茵陈后下),每日1剂,日分3次温服,1个月为1疗程。 方解:黄芪、白术、云苓益气健脾;云苓、猪苓、泽泻、益母草、白茅根渗湿利水;枳壳、莪术行气以化湿;茵陈、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湿;仙鹤草具涩敛之性,可止血止泻。上药组方合用,有健脾益气、化瘀利水、清热利湿之功效。 临床运用: (1)针对本病的基本病机遣药组方治疗:臌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甚则青筋暴露为特徵的疾病。据文献资料和大量临床观察证实,其与肝硬化合併腹水非常类似。中医学重在辨证施治,对病机的认识是治疗的前提和依据。由于臌胀出现于病之晚期,病变複杂,症状体征多样,徵候类型表现不一,所以应把握其基本病机。笔者据长期临床体验,将其病机概括为肝脾肾功能失调,血瘀水停气滞。外邪(鬁气、酒毒、血吸虫感染等)侵袭为病因之一,虚中夹实为其病机特点,对此宜急则治其标,祛除水湿浊邪乃第一要务。宗“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旨,扶正宜以调皮为主,如芪术苓之用;祛邪,非仅指水湿浊邪,瘀血、气滞、湿热亦可致水液代谢障碍,故化瘀通脉、疏肝理气、清热利湿亦可收到利水之功,脾不为湿困则健,肝亦因脾运複健而得保养。 (2)注意用药宜忌:虽然臌胀病的治疗用药应当化瘀通脉,但某些破瘀逐血之品又非其所宜;本病病机为虚中夹实,故峻下逐水剂用之宜审慎,不可逞一时之快。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