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反应名词解释
药理学变态反应名词解释
![药理学变态反应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05fbc70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7f.png)
药理学变态反应名词解释1.引言1.1 概述药理学变态反应是指人体对药物或化学物质产生异常或不良反应的现象。
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虽然药物的使用可以带来许多益处,但也存在潜在的风险和副作用。
有时候,人体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与预期效果相反,引发一系列不良的生理或病理反应,这就是药理学变态反应。
药理学变态反应可以包括过敏反应、毒性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
过敏反应是指人体对药物成分或其代谢产物产生过敏反应,如荨麻疹、呼吸困难、皮疹等。
毒性反应是指高剂量药物或药物代谢产物对机体正常组织或器官产生有害作用,如肝脏损伤、肾脏功能损害等。
药物相互作用是指同时或连续使用多种药物时,这些药物之间相互影响而导致的不良反应,如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抑制或增强作用。
药理学变态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个体差异、药物特性和使用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对于药物的选择、使用方法的确定以及合理的剂量管理都显得非常重要。
了解药理学变态反应的定义、常见类型及其发生机制对于预防和应对药物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将详细介绍药理学变态反应的定义以及常见的变态反应类型,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了解和知识。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编写:文章结构部分旨在向读者介绍本文的组织框架,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逻辑顺序。
本文共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分别是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通过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的介绍,引导读者对本文的主题和目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在概述中,将对药理学变态反应这一主题进行简要的概括,让读者对文章主要讨论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文章结构部分,则对本文的各个章节进行简要的介绍,为读者提供了阅读指南,使其能够更好地跟随文章的逻辑发展。
正文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变态反应的定义和常见的药理学变态反应。
在变态反应的定义部分,将对变态反应进行详细的解释和界定,包括其定义、特征和发生机制等。
不良反应名词解释
![不良反应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ec9cf7b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cb.png)
不良反应名词解释不良反应是指在临床试验或药品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不良的不良事件,包括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强度和不良事件的出现率。
不良反应的出现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其他症状或者生命危机,对临床治疗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对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并及时处理。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不良反应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医疗术语。
1. 副作用副作用是指药物在治疗目标病症的同时,产生的额外反应,其发生与药物剂量,使用时间等因素有关。
副作用是不良反应的一种,严重的副作用可以导致生命危险或严重功能障碍。
副作用的发生使人们对安全使用药物的问题更加重视。
2.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指人体对外界某种物质的免疫反应过度产生过敏。
过敏反应包括IgE介导的过敏反应,细胞介导的过敏反应以及混合性过敏反应等。
药物过敏反应常常是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轻微的过敏反应可引起轻度皮疹以及轻恶心等不适感,但是严重的过敏反应可能造成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等严重后果。
3. 中毒反应中毒反应是指在使用一定剂量的药物后,药物在体内的浓度超过机体所能耐受的程度,从而产生的一系列有害反应。
中毒反应通常是由于药物过量使用、使用时间过长等因素造成的,中毒反应的表现与药物种类、剂量、使用时间等有关,可能出现头晕、昏迷、呼吸困难、肝肾损害等严重不良反应。
4. 依赖性反应依赖性反应是指某些类别的药物在长期使用后会造成使用者对药物的依赖性产生,停药后会出现因药物突然中断而引起的戒断症状。
例如镇痛类药物等,长期使用后可能会使患者对药物产生依赖心理与生理,若中断使用,可能出现情绪波动、肌肉疼痛、头痛、焦虑等不适反应。
5. 耐药性反应耐药性反应是指在药物治疗过程中,病原体对药物的抵抗力产生。
这种反应对细菌感染的治疗特别普遍,细菌的耐药性可能由于长期使用同一种抗生素、不合理的使用抗生素、剂量不足等多种因素导致。
耐药性反应可能使得患者难以达到预期的疗效效果,严重时可能导致疾病的扩散与恶化。
皮肤划痕试验名词解释
![皮肤划痕试验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dea2d20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12.png)
皮肤划痕试验名词解释
皮肤划痕试验是一种用于检测敏感性反应的实验方法。
在该测试中,医生将各种抗原物质涂抹在皮肤表面后,使用细针在涂有抗原的部位轻轻地划痕,以促进抗原物质与免疫细胞的接触。
通过观察皮肤的反应和划痕处的红肿程度,医生可以确定患者是否对该抗原物质产生了过敏反应。
下面是一些与皮肤划痕试验相关的词语解释:
1. 抗原:一种能够刺激机体免疫反应产生抗体的物质,通常是细菌、病毒、蛋白质或其他外来物质。
2. 免疫细胞:一种能够识别和攻击外来物质的细胞,包括T细胞、B 细胞、巨噬细胞等。
3. 过敏反应:机体对于某些物质产生的异常反应,表现为皮肤红肿、呼吸困难、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4. 划痕反应:皮肤划痕试验后,划痕处出现的红肿反应,是衡量患者对于抗原物质敏感度的指标。
5. 扩散反应:皮肤划痕试验中,隔天或数小时后抗原物质在皮肤表面
扩散,引发更广泛的炎症反应。
6. 炎症因子:一种由免疫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参与机体的免疫和炎症反应,例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
7. 皮肤变应性:指机体对于某些特定抗原物质的过敏反应,表现为接触后皮肤红肿、瘙痒等症状。
通过皮肤划痕试验,医生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患者的过敏反应情况,进而制定治疗方案。
同时,也可以为科学家研究过敏反应的机制提供重要的实验方法和数据。
过敏反应的名词解释
![过敏反应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93512aa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06.png)
过敏反应的名词解释过敏反应是机体对某些特定物质产生异常过度的免疫反应。
这些特定物质被称为过敏原,包括花粉、尘螨、食物、药物、昆虫咬伤等。
与正常免疫反应不同,过敏反应在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并不产生明显的症状,但在第二次接触时则会出现明显的过敏症状。
过敏反应主要是由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引起的,免疫系统一般对抗外来病原体和有害物质,但在某些人身上,免疫系统会将无害的物质看作是敌人并进行攻击,从而导致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主要涉及到两种类型的免疫细胞:B细胞和T细胞。
B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能够产生抗体来对抗入侵体内的细菌和病毒等病原体。
在过敏反应中,当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B细胞会产生特定的抗体IgE。
这些IgE抗体结合在体内的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上。
当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过敏原与IgE抗体结合,激活肥大细胞释放大量的生物活性物质,如组胺、血小板活化因子等。
组胺是引发过敏反应的主要生物活性物质之一。
它能够扩张血管,增加血管通透性,导致血管舒张和渗出,引发过敏反应中常见的症状,如红斑、水肿、刺痛和瘙痒。
嗜酸性粒细胞是过敏反应中的另一个重要的细胞类型。
它们富含颗粒状物质,包括组胺和其他炎症介质。
当过敏原再次接触时,嗜酸性粒细胞释放这些炎症介质,引发过敏反应的症状。
除了B细胞,T细胞也在过敏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T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能够识别和攻击异常的细胞,如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等。
在过敏反应中,某些T细胞(称为Th2细胞)会活化并分泌一些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13(IL-13),这些细胞因子能够促进B细胞产生IgE抗体,并增加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敏感性和激活。
过敏反应可以导致多种症状,包括呼吸道症状、皮肤症状、消化系统症状和全身性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等。
呼吸道症状包括鼻塞、流涕、打喷嚏和哮喘等。
皮肤症状包括皮疹、红斑、水肿和瘙痒等。
消化系统症状包括胃痛、腹泻和恶心等。
全身性过敏反应是过敏反应的严重形式,症状包括全身性红斑、体温升高、呼吸急促和低血压等,可能危及生命。
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10f22e17f7ec4afe04a1df97.png)
4、其它全身反应:由药物引起的皮肤黏膜发疹大部分属于此型。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常见的过敏性药疹主要有:固定型药疹、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湿 疹皮炎型药疹、多型红斑及重症多形红斑药疹、光敏感性药疹等。
致敏阶段:变应原进入机体,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 生IgE抗体。该抗体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表面结合,机体 处于致敏状态。结合后的细胞称为致敏靶细胞。长期不接触 变应原,致敏状态会逐渐消失。
发敏阶段:相应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与致敏靶细胞表面两个或 两个以上相邻IgE抗体结合,使膜细胞FCR 发生交联,触发致敏靶 细胞细胞脱颗粒,释放及合成组胺等生物活性介质。
免疫复合物,因此释放它胞内的溶酷体水解酵素,造成血管壁的伤害。
第四型过敏反应反应机制和细胞免疫应答一致, 本质上是以免疫基础导致的免疫病理损伤。
编辑版ppt
8
诱发过敏反应的抗原称为过敏原。过敏原是过敏发生的必要条 件。过敏原:常见的有2000-3000 种,医学文献记载接近2万种。 它们通过吸入、食入、注射或接触等方式使机体产生过敏现象
1、吸入式过敏原:如花粉、柳絮、粉尘、螨虫、动物皮屑、油烟、油漆、汽车 尾气、煤气、香烟等。 2、食入式过敏原:如牛奶、鸡蛋、鱼虾、牛羊肉、海鲜、动物脂肪、异体蛋白、 酒精、毒品、抗菌素、消炎药、香油、香精、葱、姜、大蒜以及一些蔬菜、水 果等。 3、接触式过敏原:如冷空气、热空气、紫外线、幅射、化妆品、洗发水、洗洁 精、染发剂、肥皂、化纤用品、塑料、金属饰品(手表、项链、戒指、耳环)、 细菌、霉菌、病毒、寄生虫等。 4、注射式过敏原:如青霉素、链霉素、异种血清等。 5、自身组织抗原: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受微生物感染、电离幅射、烧伤等生 物、理化因素影响而使结构或组成发生改变的自身组织抗原,以及由于外伤或 感染而释放的自身隐蔽抗原,也可成为过敏原。
公选课(过敏性疾病)试题
![公选课(过敏性疾病)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43ee01274b35eefdc8d33344.png)
过敏性疾病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15分)
1、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简称过敏,指对某些物质(如细菌、花粉、食物或药物)、境遇(如精神、情绪激动或曝露阳光)或物理状况(如受冷)所产生的超常的或病理的反应。
2、甲型H1N1型流感:甲型H1N1流感又称为A(H1N1)型流感,旧称人感染猪流感。
甲型H1N1流感与感冒类似,人感染猪流感后的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疲劳、食欲不振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和呕吐,重者会继发肺炎和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3、过敏性休克:是外界某些抗原性物质进入已致敏的机体后,通过免疫机制在短时间内发生的一种强烈的多脏器累及症群。
过敏性休克的表现与程度,依机体反应性、抗原进入量及途径等而有很大差别。
通常都突然发生且很剧烈,若不及时处理,常可危及生命。
二、填空题(每空4分,20分)
1、世界过敏性疾病日是(7月8日)。
2、枯草热又可称为(花粉热)。
3、历史上第一个创用皮肤试验诊断变态反应病的人是(Charles Harrison Blackley)。
4、Ⅳ型变态反应又称为(迟发型超敏反应)。
5、1911年,Noon第一次用小剂量花剂浸液注射治疗花粉过敏性鼻炎获得成功,开创了(脱敏治疗)的先例。
三、问答题(65分)
1、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是什么?(10分)
2、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特征是什么?(15分)
3、如何区分花粉过敏和感冒?(20分)
4、如何做好居家环境控制,防止过敏性鼻炎?(20分)。
何谓过敏反应围麻醉期过敏反应特点有哪些
![何谓过敏反应围麻醉期过敏反应特点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fa402022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69.png)
何谓过敏反应围麻醉期过敏反应特点有哪些【术语与解答】过敏反应是指机体多系统或器官功能受累的一种临床综合征,通常主要累及皮肤、心血管系统以及呼吸功能。
本文从临床医学角度简明阐述过敏反应。
1. 过敏反应现代医学定义为:①是由致敏原(过敏原)引起机体异常的免疫反应(抗原-抗体反应),从而导致机体组织产生炎性反应或(和)器官出现功能障碍;②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致敏原)后,机体组织发生相关的异常变化和(或)机体器官功能出现紊乱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即对于“非己”的物质作出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2. 过敏反应特点①过敏反应至少包括五个方面:即过敏原、容易产生过敏的人、过敏反应演变过程与过敏反应产生的结果,以及过敏反应预后;②过敏反应的程度差异很大,从轻微的皮疹、发热至呼吸循环功能危象等;③过敏反应常见于过敏体质患者,其过敏原是发病的病因,如祛除过敏原,一般可根治过敏性疾病;④过敏反应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器官损伤;⑤过敏反应也称变态反应,而变态一词并非恰当(该措辞跟“常态”相对,则有贬义之意),故本文省略。
3. 过敏反应机制产生过敏反应的机制非常复杂,在过敏反应中,主要是机体产生特异性反应素IgE抗体,而IgE抗体则可介导过敏反应。
此外,还存在非免疫介导过敏反应。
4. 过敏病理生理特点体外的抗原分子可透过体内的防御机制与抗体结合而导致过敏反应,并致使趋化因子和组胺迅速释放,而机体反应症状主要表现为细小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性收缩、呼吸道黏膜组织水肿、弥漫性小血管舒张、血流动力学急剧改变、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以及其他黏膜组织水肿或皮肤组织的异常变化等。
5. 过敏反应过程是过敏原引起过敏性疾病的发病过程,若通过控制其中的某些环节,则可以抑制或阻断过敏反应和过敏性疾病的发展,避免其导致不良后果。
6. 过敏反应种类由于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十分复杂,临床上一般根据过敏反应机制及症状表现特点又将其分为四种类型:(1)Ⅰ型过敏反应:由过敏原介导所致IgE抗体与抗原结合后释放过多的生物活性物质所致,这是临床上颇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并且是四种类型中发生、发展速度最快者,甚至几秒钟至十几分钟即可出现症状。
过敏的名词解释
![过敏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0210201a58da0116c1749ec.png)
过敏的名词解释过敏,为免疫系统接触环境中部分对一般人影响不大的过敏原因子后,所引发的一系列超敏反应现象,包含过敏性鼻炎、食物过敏、荨麻疹、异位性皮肤炎、哮喘与全身型过敏性反应等;症状可能有红眼、引起搔痒的皮疹、流鼻水、呼吸困难与肿胀等。
常见的过敏原有食物和花粉。
金属和其他物质也可能引发过敏。
食物、蚊虫叮咬和药物常造成严重的过敏反应。
症状的发展同时取决于遗传和环境。
过敏的原始机制是免疫球蛋白E抗体,它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会与过敏原结合,并释放组织胺等引起发炎的化学物质。
过敏的确诊通常依据病患的医疗史进行判断。
特定病例必须进行皮肤或血液检验做进一步判定。
然而,检验结果为阳性,并不代表所检验的过敏原就是引发过敏的单一物质。
1、他非常神经过敏,自惭形秽得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2、每当逢年过节,过敏体质人群常常只能望梅止渴。
3、我总觉得我也许有病,神经过敏,所以凡看一件事,虽然对方说是全都打开了,而我往往还以为必有什么东西,在手巾或袖子里藏着。
但又往往不幸而中,岂不哀哉。
4、五月花开香满川,花粉过敏要绕开;夏日阳光暖洋洋,出门防晒带把伞;打雷下雨看天气,忽冷忽热别感冒;祝护士节快乐!5、五月花开香满川,花粉过敏要绕开;夏日阳光暖洋洋,出门防晒带把伞;打雷下雨看天气,忽冷忽热别感冒;只有人人都健康,护士才会笑得好;祝护士节快乐!6、漂唇让你朱唇皓齿动人弦而且一些过敏体质的女性,涂上唇膏后嘴唇周围会产生一些过敏现象,不但没有起到美化效果,反而还变得难看。
7、其实,"没有理由的怕"是精神反应过敏,也是某个时期特定的环境所留下杯弓蛇影的后遗症。
8、我们大家不要神经过敏,搞的草木皆兵了。
9、严重的过敏反应可伴随给药而来。
10、大家在打针后。
如果有什么过敏反映,要及时地告诉医生。
11、面部过敏.....各种偃旗息鼓。
12、严重性之蚊咬过敏症为一罕见疾患。
13、他们神经过敏,气势汹汹,对方却泰然自若,什么也不明白.14、另一种常见错误就是为对尘螨过敏的孩子购买加湿器;孰不知加湿器是尘螨最易于繁殖的地方。
药理学名词解释 考试用3
![药理学名词解释 考试用3](https://img.taocdn.com/s3/m/57a6f90c76c66137ee06195d.png)
药物:用以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从广义上讲,凡是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及/或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都属于药物的范畴。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的学科之一。
是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医学基础科学。
它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原理。
药效动力:全称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
是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规律的科学,既研究药物对机体(或病原体)的作用和作用机制。
换言之,研究在药物的影响下,机体细胞功能如何发生变化。
药代动力学:全称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代学。
是研究机体对药物作用规律的科学。
即研究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过程中,药物效应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换言之,研究机体是如何对药物进行处理的。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
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有其特异性。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对不同器官有其选择性。
因此,药理效应实际上是药物作用于机体后所引起的机体组织细胞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
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1..兴奋性的改变:兴奋,抑制;2..新陈代谢的改变:有些药物通过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改变体液成分而发挥作用。
肾上腺素——血糖,胰岛素——血糖;3.反应性的改变:少数药物还能改变机体的反应性。
如免疫抑制药和免疫调节药。
兴奋:使机体器官原有的机能活动加强或提高。
兴奋药:凡能引起机体器官功能活动加强或提高的药物。
抑制:使机体器官原有的机能活动减弱或减低。
抑制药:凡能引起机体器官机能活动减弱或降低的药物。
药物作用的方式:1.直接作用2.间接作用3.局部作用4.吸收作用直接作用:药物对所接触的组织器官直接产生的作用。
亦称原发作用。
间接作用:由于药物的直接作用而引起的其它组织器官的继发反应。
也称续发作用。
局部作用:药物未被吸收入血流之前,就在用药部位出现的作用。
酒精——皮肤表面的消毒作用;利多卡因——表面麻醉作用。
吸收作用:药物被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而发挥的作用。
生理病害名词解释
![生理病害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c21fcd8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25.png)
生理病害名词解释
生理病害是指由于生物机体内部生理过程异常导致病害发生的
自然现象。
其主要特征是组织结构、功能和代谢的异常,从而导致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受到严重影响。
生理病害与其他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造成的灾害相比,具有更为严重的危害和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生理病害名词解释:
1. 枯萎病 (Floweringbranchialpathogeny):一种主要危害果
树和蔬菜作物的病害,其特征是叶片、茎和果实等部位出现枯萎和腐烂。
2. 锈病 (Rust):一种危害植物叶片和茎干的病害,其特征是叶片表面出现锈色的孢子群,从而导致叶片枯萎和死亡。
3. 疫霉菌感染 (Fungaldisease):一种危害植物和动物的病害,其特征是感染部位出现腐烂和坏死,常常导致植物和动物的死亡。
4. 肥胖症 (Obesity):一种由饮食过量、运动不足等因素引起的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体内脂肪过多和体重过重,最终导致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风险增加。
5. 抑郁症 (Depression):一种由心理、生理和环境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精神疾病,其特征是情绪低落、丧失兴趣和快感、失眠和食欲改变等症状。
6. 过敏反应 (Allergicreaction):一种由过敏原引起的免疫反应,其特征是皮肤、呼吸道、胃肠道等部位出现红肿、瘙痒、呼吸困难等症状。
7. 人口老龄化 (Ageingofpopulation):一种全球性的趋势,其特征是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口占比增加,从而导致医疗保健、社会福利等方面的问题增加。
生理病害是一个广泛的领域,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学科和领域,其特征是组织结构、功能和代谢的异常,从而导致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受到严重影响。
过敏反应的名词解释
![过敏反应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cfbe042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78.png)
过敏反应的名词解释过敏反应是一种身体免疫系统异常的反应,当人体接触到某些特定的物质时,免疫系统会产生过度的敏感和反应,导致一系列不适和症状的出现。
这些特定物质被称作过敏原,一般分为内源性过敏原和外源性过敏原。
内源性过敏原主要是指人体自身分泌或合成的物质,如血浆蛋白和荷尔蒙等。
对这些物质过敏反应也被称为自身免疫性过敏反应,如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外源性过敏原是指来自外界环境的物质,像花粉、尘螨、动物皮屑、食物、药物等。
这些物质通常无害,但在过敏体质者体内引发异常的免疫反应。
外源性过敏原引起的过敏反应通常被称为变态反应,其中最常见的是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疹子等。
过敏反应可以分为四种类型:I型、II型、III型和IV型过敏反应。
其中,I型过敏反应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过敏反应类型。
I型过敏反应主要涉及到B细胞和IgE抗体,这种过敏反应发生在初始接触到过敏原后的6-8小时,典型症状包括鼻塞、喷嚏、鼻痒、眼痒、流泪、喉咙痒、咳嗽、单纯荨麻疹等。
最严重的情况是过敏性休克,这是一种生命威胁性的变态反应,症状包括脱水、低血压、心率快速、呼吸困难等。
II型过敏反应主要涉及到细胞毒性效应细胞,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III型过敏反应主要涉及到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沉积,导致炎症反应,如风湿热和血清病等。
IV型过敏反应则是迟发型的过敏反应,与T细胞相关,典型的表现是接触性皮炎和过敏性接触性皮炎。
过敏反应还有一些其他相关名词需要解释。
过敏原检测是指通过一系列特定的检测方法,确定导致过敏反应的具体过敏原物质。
常用的过敏原检测方法包括皮肤刺激试验、血清特异IgE抗体检测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等。
抗过敏药物是指用于缓解过敏反应症状的药物,包括抗组胺药物、去嗜酸细胞药物、支气管舒张剂等。
这些药物能够减轻过敏反应引发的炎症和刺激,从而缓解症状。
过敏疗法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治疗手段,改善过敏体质,减少或控制过敏反应的发生。
药物名词解释过敏反应原理
![药物名词解释过敏反应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645cb0dd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97.png)
药物名词解释过敏反应原理第一章:简介在现代社会中,药物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成为了人们治疗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然而,与药物使用密切相关的过敏反应现象令人担忧。
药物过敏反应指的是人体对特定药物产生的异常免疫反应,其严重程度从轻微到致命不等。
了解过敏反应的原理对于减少药物过敏引起的风险和采取适当的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将分析药物过敏反应的原理和机制。
第二章:过敏反应的分类药物过敏反应可以分为四大类:I型、II型、III型和IV型。
I型过敏反应是最为常见和严重的类型,也被称为即时型过敏反应。
它由IgE介导,并在药物进入人体后迅速发生。
II型过敏反应是细胞毒性反应,由IgG和IgM介导,通常导致溶血、凝血功能障碍等。
III型过敏反应是免疫复合物介导的炎症反应,会导致组织损伤。
IV型过敏反应是迟发型过敏反应,主要由T细胞介导。
第三章:过敏反应的机制药物过敏反应的机制是多方面的。
首先,药物需要被免疫系统识别为异物,才会引发过敏反应。
这一过程涉及到抗原递呈细胞(APC)的参与。
APC将药物抗原递呈给T细胞,并激活IgE的产生。
其次,已经通过IgE激活的免疫细胞(比如嗜酸性粒细胞)与药物结合,导致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炎症介质。
这些炎症介质引发过敏反应的特征症状,如皮肤红肿、呼吸困难等。
此外,药物还可能干扰免疫调节,导致免疫系统失控。
第四章:针对过敏反应的治疗措施针对药物过敏反应的治疗措施包括预防措施和治疗措施。
在预防方面,医务人员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并在用药前进行过敏试验。
患者应该避免使用曾经引发过敏反应的药物。
在治疗方面,适当的药物和症状管理是关键。
对于较轻的过敏反应,抗组织胺药物和糖皮质激素可以缓解症状。
对于较严重的过敏反应,包括急性过敏性休克,应该立即采取紧急救治措施。
总结药物过敏反应是一种复杂的免疫反应,涉及多种免疫细胞和介质的参与。
了解过敏反应的原理和机制对于减少药物过敏引起的风险和实施适当的治疗非常重要。
过敏性疾病常识一、过敏反应和过敏性疾病及其分类过敏反应又称变态...
![过敏性疾病常识一、过敏反应和过敏性疾病及其分类过敏反应又称变态...](https://img.taocdn.com/s3/m/f0757c01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2e.png)
过敏性疾病常识一、过敏反应和过敏性疾病及其分类过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是身体对一种或多种物质的不正常反应,而这些物质对大多数人是无害的。
其主要起因是由于变态反应病患者体内产生了过多的一种特殊的抗体,称免疫球蛋白E(IgE)。
它可以和环境中的致敏物质(变应原)起反应,刺激机体产生、释放某些过量的化学物质,继而产生各种症状。
过敏性疾病又称变态反应性疾病,是指机体受抗原性物质(也称变应原或过敏原),如花粉、粉尘、食物、药物、寄生虫等刺激后,引起的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属于异常的或病理性的免疫反应。
2005年世界变态反应组织(WAO)公布了对30个国家进行的过敏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在这些国家的12亿总人口中,22%(2亿5千万人)患有IgE介导的过敏性疾病。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分类方法很多,根据进入途径的不同可以分为,吸入性变态反应疾病,常见的有过敏性哮喘、变应性鼻炎等;食入性变态反应疾病,如:食物过敏;接触性变态反应疾病:接触性皮炎、荨麻疹、紫外线过敏等等。
按照致敏机体再次接触相应过敏原后出现反应的急缓,又可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两类。
1963年Gell和Coombe根据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和临床特点,将其分为四类:①Ⅰ型变态反应疾病,即IgE介导的超敏反应引起的疾病;②Ⅱ型变态反应疾病,即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变态反应性疾病;③Ⅲ型变态反应疾病,即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性疾病;④Ⅳ型变态反应疾病,即由迟发型超敏反应引起的疾病。
二、主要的过敏性疾病Ø 过敏性哮喘过敏性哮喘占哮喘症的60%,多于儿童期起病,有家族史,常伴有其他特应性过敏症,30%左右可进入成年期,但引起死亡者少见。
在引发哮喘的外来过敏原中,国内外均证实尘螨是最多见的。
尘螨及其代谢物的数量,自8月份起上升,至9—11月份为高峰,因此某些遗传过敏体质的婴儿,如果出生在秋季,由于此时室内螨类繁殖兴盛,过敏抗原较多,易致敏而诱发哮喘。
在国内,过敏性哮喘中80%是由于尘螨引起。
药物毒理学之名词解释
![药物毒理学之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8cffd82fad6195f312ba6dd.png)
毒理学(toxicology )是一门研究在特定条件下,外源物(化学、生物、物理)对生物体有害作用的综合性学科。
毒性(toxicity):药物在机体中可能产生的有毒作用暴露(exposure):机体以不同途径和方式对药物的接触。
靶部位(target site):药物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并造成损害的部位靶组织(target tissue):药物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并造成损害的组织靶器官(target organ):药物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并造成损害的器官。
剂量(dose):机体暴露于药物的量(外剂量、内剂量)效应、反应(effect, response):机体暴露于药物后出现的生物学改变量反应(graded response ):毒性反应强弱呈连续增减的量变。
质反应(quantal response ):毒性反应只能用全或无、阴性或阳性表示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relationship):药物作用于机体的剂量与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强度或发生率间的关系。
未观察到损害作用的剂量(No-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NOAEL):用最敏感方法未能检出外源物毒性效应的最大剂量最大耐受量(maximal tolerance dose, MTD):机体能耐受的最大剂量。
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 50 ):能引起半数实验动物死亡的浓度或剂量最小中毒量(minimum toxic dose ):诱发机体产生毒性效应的最低剂量最小致死剂量(minimal Lethal Dose,LD 01):引起实验动物出现死亡的最低剂量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机体的脏器或组织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过敏反应(allergic reaction):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后,经过敏感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
药物的不良反应名词解释
![药物的不良反应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c20494d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44.png)
药物的不良反应名词解释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重视程度的加深,药物的使用已经成为人们治疗疾病的常见手段。
然而,所有药物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
这些不良反应是指使用药物后,可能引发的不希望发生的副作用或不良症状。
在本文中,我们将解释一些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的名词,并探讨其对患者的影响。
1. 药物过敏反应药物过敏反应是指使用药物后,免疫系统对药物或其组分产生异常的免疫反应。
这种反应可能表现为皮肤瘙痒、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
药物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因人而异,有些人对某种药物过敏,而其他人则不会出现任何反应。
因此,在使用新药物时,了解自己的过敏史以及对药物成分的敏感性非常重要。
2. 药物中毒药物中毒是指在使用药物时,由于剂量错误、长期或过量使用而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的情况。
药物中毒可能导致诸如头晕、恶心、呕吐、昏迷、肝肾功能异常等不同程度的症状。
重度药物中毒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因此,在使用药物时,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和用药说明,避免自行超量使用或误用。
3. 药物依赖性药物依赖性是指长期或大量使用某些药物后,身体逐渐对药物产生依赖,无法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用药剂量而出现戒断症状的现象。
药物依赖性涉及各类药物,例如镇静催眠药、麻醉药、阿片类药物等。
依赖性药物的戒断症状可能包括焦虑、烦躁、心慌、恶心、抽搐等,严重时可能出现精神和肉体的巨大不适。
因此,在使用易导致依赖性的药物时,需要特别慎重,并遵循医生的指导。
4.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指当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它们之间可能产生的影响。
药物相互作用可能导致一种药物增强另一种药物的效果,也可能减弱或改变另一种药物的效果。
这种相互作用可能对身体产生意外的不良反应。
因此,在同时使用多种药物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自行调整用药方案。
5. 药物滥用药物滥用是指对药物的过度或错误使用,不符合医嘱或临床指南的情况。
药物滥用可能包括长期不合理的使用、超量使用、频繁更换药物等。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6876fc228ea81c758f5781e.png)
药理学1.名词解释副作用:是指药物在浓度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作用。
(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毒性反应: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毒性反应时药理作用的延伸。
)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残存的药理效应。
治疗指数:是指药物在LD50/ED50的比值用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激动剂:能与受体结合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药酶诱导剂:能加速药酶的合成或增强药酶活性的药物。
首过效应:指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经门静脉如肝脏时被其中的酶代谢,导致进入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耐药性: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血浆半衰期(T1/2):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般所需要的时间(又称减半期)生物利用度:指经过肝脏首过消除的药物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和速度耐受性:少数人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必须应用较大剂量,才能产生应有的作用。
反跳现象: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时所出现的征状使病情加重的现象。
替代疗法:外源性补给某种激素,以弥补机体原有内分泌腺由于病理改变或手术所致的分泌功能减弱。
过敏反应:机体被致敏原致敏后,再次受同一致敏原刺激所产生的一种异常或者病理性的免疫反应。
特异质反应:指少数特异质的患者对某种药物特别敏感由于先天性遗传所致。
继发反应:指药物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
(治疗矛盾)治疗作用;1、对因治疗(治本)2、对症治疗(治标)效能:指药物产生的最大效应。
效价:指引起同等效应所需的剂量。
量反应型量效曲线:药物效应强弱收拾连续增减的变量,效应强度可以用数字或者量分级表示。
质反应型量效曲线:药物效应的性质是全或无的变化。
安全范围:指药物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范围。
药物作用的一般机制1、改变理化反应2、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过程3、影响生理物质的转运4、对酶活性的影响5、作用于细胞膜的离子通道6、影响免疫机制药物受体作用机制受体:指能识别、结合相应配体并传递信息引起效应的功能蛋白。
药物的不良反应名词解释
![药物的不良反应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a57dcc4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6e.png)
药物的不良反应名词解释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指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药物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它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而且还会给医生和其他医疗保健专业
人员带来额外的工作。
以下是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及相关名词解释:
1. 过敏反应: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可能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喉
头水肿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有些过敏反应可能严重到导致治疗急诊情况。
2. 药物剂量过高:用药剂量过高的后果可能包括出血、中毒和药物过
敏等症状。
这些反应通常发生在治疗违反使用指南、过量使用或长期
使用的患者身上。
3. 药物剂量过低:剂量过低可能导致治疗无效、复发或耐药。
应保证
用药剂量明确并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
4. 药物相互作用:当患者同时使用多种药物时,这些药物可能会产生
相互作用,包括药物间的反应、药物与食物的相互作用和药物对局部
营养物质的影响。
5. 药物滥用:使用未经医生授权的药物或在过量使用药物时,患者可能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包括药物中毒和器官功能衰竭等症状。
6. 经济负担:药物治疗通常需要支付高昂的费用,这可能会给患者和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有些药品还需要长期使用,进一步加大了经济负担。
7. 持续性不良反应:一些药物可能会在停止用药后产生长期持续性不良反应,如肝功能障碍、免疫功能受损和过敏症状等。
综上所述,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和了解,是医生和患者都应该一直关注的问题。
合理用药、严格按照使用指南和不断监测和反馈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可以减少药物治疗带来的风险和负担。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英文版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英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68cab7e9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68.png)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英文版一、名词解释1、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的一门交叉学科。
阐述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不良反应的性质和机制,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的规律等。
是促进医药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推动医学与药理学发展为目的的学科。
2、半衰期(half-time period)通常指血浆半衰期,是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平衡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50%所需要的时间,是常用来反映药物消除快慢的药动学参数。
3、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药物从零时间至所有原形药物全部消除这段时间的药-时曲线下总面积,反映药物进入血循环总量。
4、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5、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PK)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称为药物代谢动力学。
临床药动学:研究药物在人体的动力学,提供药物的剂量与药物体内浓度之间的关系,为制定给药方案、必要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或通过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调整给药方案提供依据,达到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目的。
6、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TDM)通过应用现代分析技术测定体液(通常为血液样本)中的药物浓度,结合对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的观察,运用药动学原理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以达到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实现个体化给药的目的。
7、清除率(clearance,CL)清除率是机体对药物的消除速率的一种表示方法,即单位时间内机体从血浆内将药物消除的能力。
8、时量曲线(药时曲线,drug concentration-time curve)时间为横坐标,药物浓度(或对数浓度)为纵坐标绘制的图形。
药理学名词解释,问答题
![药理学名词解释,问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d624e0bff524ccbff1218453.png)
名解首过消除:从胃肠道吸收进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离子障(ion trapping)非解离型药物可以自由穿透生物膜,离子型药物则被限制在膜的一侧;此现象被称为离子障称为首过消除。
血浆蛋白结合率:药物进入血流后,不同程度地与血浆蛋白结合,形成[结合型]和[游离型]两种状态,达到平衡时的结合百分率。
肝肠循环: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或胆总管进入肠腔,部分药物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为肝肠循环。
一级消除动力学: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即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和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
零级消除动力学: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清除,即不论血药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
生物利用度( F):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称为F。
F = A/Dх100%表观分布容积(Vd):当血浆和组织药物分布达到平衡时,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称为Vd,机体内总药量与零时血药浓度的比值。
清除率(CL):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即指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的药物被机体清除,ml/min或L/min。
消除半衰期:机体消除一半药物所需的时间,又称终末半衰期稳态浓度(Css):按照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的药物,其体内药物总量随着不断给药而逐步增多,此时消除速率与给药速率相等,血药浓度维持在特定水平(有效浓度),该血药浓度称稳态浓度(坪浓度)。
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副反应( 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由于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用作治疗目的,其他效应称为副作用。
固有的,可预知,可自行恢复。
毒性反应: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敏反应名词解释
过敏反应是指机体对一些特定的过敏原(如花粉、食物、药物等)过分敏感,对其产生异常的免疫反应。
一旦暴露在过敏原物质下,过敏体质的人体内部免疫系统将会产生过度反应,释放出一系列的化学物质,导致一些不适和症状的发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过敏反应的名词解释:
1. 过敏原:过敏原是指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常见的过敏原包括花粉、尘螨、动物毛发、霉菌、食物(如鱼、虾、花生、鸡蛋等)、药物(如青霉素、阿司匹林等)等。
2. IgE抗体:IgE抗体是一种在过敏反应中起关键作用的免疫
球蛋白,是由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的。
当过敏原与IgE抗体结合时,会激活机体免疫系统,导致过敏反应的发生。
3. 皮肤症状:过敏反应在皮肤上表现出一系列的症状,如瘙痒、红斑、丘疹、荨麻疹等。
荨麻疹是一种典型的过敏性皮肤病,表现为局部或全身性的疹子,呈现红、肿、瘙痒、丘疹等症状。
4. 呼吸道症状:过敏反应还可以引起呼吸道症状,如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咳嗽、哮喘等。
这些症状是由于过敏物质进入呼吸道后,引起气道炎症和痉挛所导致的。
5. 消化道症状:某些过敏原如食物,可引起消化道症状,如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食物过敏是一种常见的过敏反应,常见的食物过敏原包括鱼、虾、贝类、鸡蛋、坚果等。
6. 过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是过敏反应的一种严重形式,也被称为过敏性反应性低血压。
当过敏反应非常剧烈时,会导致血压急剧下降,心率加快,出现头晕、失去意识等症状,严重时会威胁生命,需要立即采取急救措施。
7. 过敏原避免:避免接触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的关键方法之一。
当已知某个物质会引起过敏反应时,尽量避免与该物质接触,以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
以上是部分常见的过敏反应名词解释,了解这些名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过敏反应的机制和预防、处理方法,对于过敏体质的人来说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控制过敏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