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基底细胞癌伴淋巴结转移临床特点及组织学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肤基底细胞癌伴淋巴结转移临床特点及组织学观察
戎锡云
【摘要】目的观察皮肤基底细胞癌版淋巴结转移临床特点及组织学特点.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诊的20例皮肤基底细胞癌伴淋巴结转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组织学特点.结果 20例皮肤基底细胞癌版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约有18例(90.0%)患者发生于面部,其中鼻周6例(30.0%)、头皮4例(20.0%)、眶周3例(15.0%)、唇部3例(15.0%)、耳周2例(10.0%);仅有2例(10.0%)发生于四肢,其中小腿1例(5.0%)、手臂1例(5.0%),说明面部为基底细胞癌多发部位.20例患者中,有男性7例、女性13例,男女比例差异有统计学学意义(P<0.05),说明女性在基底细胞癌发病率方面高于男性;年龄<30岁仅有1人(5.0%),30~50岁有4例(20.0%),>50岁有15例(75.0%),说明老年人群的发病率高于中青年人群.结论老年女性患者在该病中的发生率要高于同年龄段男性患者,且面部是基底细胞癌的高发区域.
【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
【年(卷),期】2017(028)007
【总页数】3页(P1181-1183)
【关键词】皮肤基底细胞癌;淋巴结转移;临床特点;临床观察
【作者】戎锡云
【作者单位】汕尾市人民医院,广东汕尾 516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1
基底细胞癌(BCC)是皮肤恶性肿瘤的一种,在皮肤肿瘤中的发生率高达 60~75%[1]。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深以及臭氧层的破坏加大了紫外线照射,该病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加重了患者的家庭负担,影响患者的生活与工作[3]。面部是 BCC 的多发布为,可造成患者面容损害[4]。相关文献指出,臭氧层破坏导致紫外线进入地球表面的辐射量增加,电离波容易引起皮肤细胞基因突变,进而向肿瘤发展。BCC 在非白种人中的发生率较低[5,6]。因此,文章主要针对皮肤基底细胞癌版淋巴结转移临床特点及组织学特点展开讨论。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 2010 年 1 月~2016 年 1 月 20 例我院收诊皮肤基底细胞癌版淋巴结转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20 例患者中有男 7 例,女 13 例;年龄为 28~76(56.8±3.6)岁。所有患者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基底细胞癌,且均伴随淋巴结转移[7]。
1.2 方法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组织学特点。一般资料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家庭住址、文化水平、婚姻状况、家族史等方面的情况;临床资料包括治疗方案、用药情况、各项检测结果以及病历档案等方面。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 SPSS 16.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差异、组内差异采用 t值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值检验,P<0.05 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患者的临床特点 20 例皮肤基底细胞癌版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约有 18 例(90.0%)患者发生于面部,仅有 2 例(10.0%)发生于四肢,说明面部为基底细胞癌多发部位。20 例患者中,男 7 例、女 13 例,男女比例差异有统计学学意义(P<0.05),说明女性在基底细胞癌发病率方面高于男性;年龄<30 岁仅有 1人(5.0%),30~50 岁有 4 例(20.0%),>50 岁有 15 例(75.0%),说明
老年人群的发病率高于中青年人群。见附表。
2.2 组织学特点基底细胞癌组织学特征:出现明显黑色包块、大小不一,直径为3~22mm,包块呈进行性变化;经激光治疗可暂时性消除,但容易复发,且发展速度增快;反复治疗后可出现包块弥散并伴随皮肤瘙痒,患者挠破后容易形成溃疡,出现脓性分泌物。当包快直径超过 7mm 后,包块无触痛和红肿,挤压无脓性分
泌物出现。
基底细胞癌多发于面部,容易造成患者面容改变,但近些年来有研究指出,躯干及四肢 BCC 发生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8,9]。紫外线是引发该病的主要因素,相关文献指出,日照量大的国家其 BCC 发生率较高[10,11]。基底细胞癌在我国的发生率不高。本次研究观察中,20 例患者中有男 7 例、女 13 例,男女比例差异有统计学学意义(P<0.05),说明女性在基底细胞癌发病率方
面高于男性[12,13]。年龄<30 岁仅有 1 人(5.0%),30~50 岁有
4 例(20.0%),>50 岁有 1
5 例(75.0%),说明老年人群的发病率高于
中青年人群,这可能与老年人的免疫力和抵抗力较弱,容易发生病变有关[14,15]。
本次研究中,20 例皮肤基底细胞癌版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约有 18 例(90.0%)
患者发生于面部,其中鼻周 6 例(30.0%)、头皮 4 例(20.0%)、眶周 3 例(15.0%)、唇部 3 例(15.0%)、耳周 2 例(10.0%);仅有 2 例(10.0%)发生于四肢,其中小腿 1例(5.0%)、手臂 1 例(5.0%),说明面部
为基底细胞癌多发部位,这可能与面部在紫外线暴露时间长,而 BCC 多发于毛囊皮脂腺多的皮肤组织[16,17]。相关文献指出,面部皮脂腺密度高是面
部 BCC 发生率高的主要影响因素[18,19]。波长为 280~3 20nm 的紫外线容易造成皮肤损伤,引起皮肤细胞基因变异,从而导致癌变细胞向肿瘤发展。波长为 320~400nm 的紫外线能够增强紫外线对皮肤的损伤,同时促进肿瘤
生长。
在显微镜观察下可以发现,癌症细胞与基底细胞相似[20]。图1为基底细胞癌在显微镜放大观察的图像,主要特征为细胞核大、深染、呈圆形或肠型,这些细胞正在逐步形成癌巢;图 2 为基底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样癌细胞聚集成癌巢,中心区域为角化珠,又被称为癌珠。本次研究观察发现,基底细胞癌组织学特征为大小不一黑色包块,包块呈进行性变化;经激光治疗可暂时性消除,但容易复发,且发展速度增快;反复治疗后可出现包块弥散并伴随皮肤瘙痒,患者挠破后容易形成溃疡,出现脓性分泌物。当包快直径超过 7mm 后,包块无触痛和红肿,挤压无脓性分泌物出现。本次研究通过观察发现,老年女性患者在该病中的发生率要高于同年龄段男性患者,且面部是基底细胞癌的高发区域。
【相关文献】
[1]伍斌,谢红付,张江林,等.Ezrin 蛋白及其磷酸化水平在皮肤鳞癌、基底细胞癌、脂溢性角化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3,20(2):161-167.
[2]黄琨,黄闯,单葵,等.PCDGF 和 VEGF 蛋白在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3,36(3):306-309.
[3]王文鑫,王晓彦,张瑞.皮肤基底细胞癌 55 例临床与病理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4,23(11):733-734.
[4]王伟,刘林嶓,陈广法,等.PinX1 在皮肤基底细胞癌组织的表达及意义[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5,32(8):1964-1965.
[5]刘梅,朱红,尹新江,等.皮肤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 856例回顾性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3,42(12):1099-1101.
[6]邓妮,高永良,赵恒光,等.TLR7 和 AP-1 在基底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激光杂
志,2013,23(6):78-79.
[7]应来飞,秦晓怡,郑景伟,等.老年眼睑基底细胞癌中人激肽释放酶 10 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23):6830-6831.
[8]姜东.眼睑基底细胞癌中 Survivin 表达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受体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22):6448-6450.
[9]何德明,吴饶平,秦赟娜,等.子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 12 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5,21(5):51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