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第三单元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8:19:17
3.2.2选择合适的空白(参比)溶液
空白(参比)溶液作用 校正仪器的 T 100%或A为零
消除来自于溶剂、 试剂、器皿及试样 的干扰吸收
测得的A真正反映待测溶液吸光强度
18:19:17
常见的空白(参比)溶液
溶剂空白——待测物与显色剂的反应产物有吸收-纯溶剂(水) 试剂空白——显色剂或其他试剂略有吸收
不随c和b的改变而改变; 定性鉴定参数; λmax处εmax最大; εmax越大,吸光能力越强,灵敏度越高。
Instrumental Analysis
18
透光度(透光率T)
吸光度A: 透光度T : 入射光透过溶液的程度
T = I / I0 A、T 关系: A = -lg T
18:19:17
光吸收定律的适用范围
Instrumental Analysis
26
①入射狭缝:光源的光由此进入单色器
②准光装置:透镜或反射镜使入射光成为平行光束 ③色散元件:将复合光分解成单色光-棱镜或光栅
④聚焦装置:透镜或凹面反射镜将单色光聚焦至出射狭缝
⑤出射狭缝 800
λ1
白光
准直 入射 透镜 狭缝
18:19:17
600 500 400
34
三种不同类型分光光度计比较
18:19:17
3 测量条件的选择
3.1显色反应及显色条件的选择
显色反应选择
显色条件选择
干扰及消除
3.2 吸光度测量条件的选择
入射波长 参比溶液 A读数范围
18:19:17
3.1 显色反应及显色条件的选择
显色剂
这种被测元素在某种试剂的作用下,转变成有色化 合物的反应叫显色反应,所加入试剂称为显色剂。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色皿,所测得的吸光度
单位
L/g·cm
L/ mol ·cm
某有色溶液在某一波长下用2cm吸 收池测得吸光度为0.750,若改用 1cm吸收池,则吸光度为()
例 : 已知含[Fe2+]=500μg/L的溶液,当用邻二氮
杂菲为显色剂测定铁时,用2cm比色皿,在波长 508nm处测得吸光度A为0.19。请计算铁的摩尔吸 光系数。
解: Ar Fe 55.85g / mol
[Fe 2+ ] = 500 ×10-6 = 8.9 ×10-6 mol • L-1 55.85
A = κbc
∴κ
=
A cb
=
0.19 8.9 ×10-6
×2
=
1.1×104 L
•
mol-1
•
cm -1
d. 在同一波长下,各组分吸光度具有加和性;
A总=组分测定
20.3.4
5
3. 吸光系数的二种表示形式
A=abc
吸光系数a
A= bc
摩尔吸光系数
意义 浓度为1g·L-1的溶液,在 浓度为1mol·L-1的溶液,
某波长时,用1cm的比色 在某波长时,用1cm的比
皿,所测得的吸光度
物理意义:
当一束单色光平行照射并通过均匀的、非散射的吸光 物质的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A与溶液浓度c和液层厚 度b的乘积成正比。
A、T% 和c 的关系
A= Kbc - lgT% = A
= abc
A、T% 、c 。
2. 朗伯-比尔定律的适用条件
a. 入射光是单色光;
b. 溶液是稀溶液( 浓度增大,分子之间作用增强); c. 该定律适用于固体、液体、气体样品;
第一节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第二节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第三节 吸光
第二节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一、Lambert-Beer 定律 二、偏离 Lambert-Beer 定律的原因
一、Lambert-Beer 定律
吸光度和透光率的定义分别为:
A def lg I0 I
T def I I0
吸光度与透光率的关系为:
A =-lgT
1760 年, Lambert 指出:一束平行单色光通 过有色溶液后,光的吸收程度与溶液液层的厚度 成正比。
吸光度与显色剂用量的关系
2. 溶液的酸度 溶液的酸度对显色反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以下三个方面: (1)溶液的酸度对被测组分存在状态的影
响: 大多数被测金属离子易水解,当溶液 pH 增大时,可能生成各种类型的氢氧基配合物, 甚至生成氢氧化物沉淀,使显色反应不能进行 完全。
(2)溶液的酸度对显色剂的平衡浓度和颜 色的影响:大多数显色剂是有机弱酸或有机弱 碱,当溶液的 pH 变化时,将影响显色剂的平 衡浓度,并影响显色反应的完全程度。另外, 有一些显色剂本身就是酸碱指示剂,它们在不 同 pH 的溶液中具有不同的结构,而产生不同 的颜色,所以对显色反应也有影响。
(3)仪器设备简单,操作简便、快速,选 择性好。由于新的显色剂和掩蔽剂不断发现, 提高了选择性,一般不需分离干扰物质就能进 行测定。
(4)应用广泛。几乎所有的无机离子和具 有共轭双键的有机化合物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 用吸光光度法进行测定。
第一节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一、光的基本性质 二、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三、吸收曲线
三、吸收曲线
如果将不同波长的光通过一定浓度的某一溶 液,分别测定溶液对各种波长的光的吸光度。以 入射光的波长 λ 为横坐标,相应的吸光度 A 为 纵坐标作图,可得到一条吸光度随波长变化的曲 线,称为吸收曲线或吸收光谱。
比尔定律
3.双波长分光光度计 国产WFZ800-5型、岛津UV-260型、UV-265型等。
续前
3.双波长分光光度计
✓ 特点: • 利用吸光度差值定量 • 消除干扰和吸收池不匹配引起的误差
三、分光光度计的校正和检验
1.波长校正 2.吸光度校正 3.杂散光的检验 4.稳定性的检验
习题
❖ 下化合物中,可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直接测定含量的是 ()
续前
❖ 取物体中一极薄层
设入射光强为 I x 薄层的吸光质点数为 dn 不让光子通过的面积为 dS k dn 光子通过薄层被吸收的 几率 dS k dn
SS 透过薄层减弱的光强为 dI x
dI x k dn
Ix
S
I dI x n k dS
I0 I x
一、主要部件的性能与作用
基本结构:
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信号显示系统
↑
样 品
1.光源: 钨灯或卤钨灯——可见光源 350~1000nm
氢灯或氘灯——紫外光源 150~4000nm
2.单色器:包括狭缝、准直镜、色散元件
棱镜——对不同波长的光折射率不同
色散元件
分出光波长不等距
光栅——衍射和干涉
✓ 特点: • 使用时来回拉动吸收
池 →移动误差 • 比色池配对
• 国 产 722 、 751 型 、 XG-125 型 、 英 国 SP500 型 和 伯 克 曼 DU-8型等。
续前
2.双光束分光光度计:
✓ 特点: • 不用拉动吸收池,可以减小移动误差 • 可以自动扫描吸收光谱 • 国产710型、730型、740型、日立UV-340型
A
lg T
摩尔吸光系数κ
(一)化学因素
1、溶液浓度过高引起的偏离
溶液浓度过高,吸光质点相互作用会改变κ。
一般只使用于稀溶液。
2、化学反应引起的偏离
溶液中的吸光物质常因解离、缔合、形成新化合物 或互变异构等化学变化而改变其浓度,因而导致偏 离朗伯—比尔定律。
例题 某有色溶液当用 1cm 吸收池时,其透过率为T,若 改用 2cm 的吸收池,则透过率应为:
(三)吸收池 玻璃质 可见光区 石英质 紫外、可见区 (四)检测系统 检测光信号,并将它转换成电信号,又称光电转换器。 光电管和光电倍增管是应用较广泛的一种检测器。 (五)信号显示系统 将检测器的信号放大,并以一定的方式显示或记录下来。
桑德尔灵敏度(S)
定义
指当仪器的检测极限A=0.001时,单位截面积光程内所 能检测出来的吸光物质的最低含量,其单位为μg·cm-2。
S 与 κ 的关系 S = M /κ (μg·cm-2)
M:吸光物质的摩尔质量(g ·mol -1)
κ越大,其S值越小,测定方法的灵敏度越高。
(三)标准曲线的绘制及其应用
c为光速 c =3×10 10 cm/s
粒子性
光是由“光微粒子”或光量子组成。 如光电效应就表现出粒子性。
光量子的能量E与波长λ、 频率v、 速度 c的关系
E=h v
λv= c
E=h v = h c /λ
电磁波谱
按 照 波 长 的 长 短 顺 序
比色法 光度法
应用广泛
人的眼睛所能感 觉到的电磁波。
第一节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一、光的基本性质 二、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一)物质对光产生吸收的原因 (二)物质的颜色与光吸收的关系 (三)吸收曲线
一、光的基本性质
分析化学(第四版_高职高专化学教材编写组) 第九章 吸光光度法
第二节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一、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一)光的基本特性 1.电磁波谱:光是一种电磁波
10-2 nm 10 nm
射 线 x 射 线
102 nm 104 nm
紫 外 光 红 外 光
0.1 cm 10cm
微 波
103 cm
105 cm
无 线 电 波
可
见
光
2.可见光、单色光和互补色光
物质呈现不同的颜色其本质是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颜色深浅随浓度而变化是对光的吸收程度不同。
通过比较溶液颜色的深浅来测定物质的含量的方法,称为 目视比色法。
目前普遍采用分光光度计测量吸光度以代替比较颜色深浅, 应用分光光度计的分析方法称为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根据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单色光的吸收程度不同
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按照研究的波谱区域不同,可分为:
分光光度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200-400nm
可见分光光度法—— 400-780nm 红外分光光度法——780-3.0×104nm
吸光光度法是基于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起来的 分析方法。
吸光光度法
比色分析法 分光光度法
二、吸光光度法特点
理解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掌握定量分析方法和测量条件的选择。
能力目标 能绘制吸收曲线。 能正确选择显色条件和光度测量条件。 能应用吸光光度法对样品中的微量成分进行定量分析。
知识回顾
前面所学滴定分析和质量分析都属于化学分析法,适用于 含量高于1%常量组分的测定,测定结果的相对误差可控制在 0.2%以内。但不宜测定含量低于1%的微量成分。 实例:含Fe约0.05%的样品 称0.2 g试样, 则mFe≈0.1 mg
第1-1章 光的吸收和发射
——E与K垂直,横波 对于每一个 有两个独立的偏振方向 即,每组确定的(n1,n2,n3)表示两个腔模
m (最高频率)
模式数目:
N (m )
2 1 8
4
3
( Lm c
)3
1 3
L3m3 2c3
1/8球
在一定频率范围内,单 位体积的模数:
如,通过测量吸收或发射谱线的强度,可以给出宇宙中恒 星气体或星际空间中元素的浓度;比较同一元素、不同谱 线的强度,可以给出热平衡条件下,辐射物体的温度等。
1、自发发射(spontaneous emission)
一个分子由激发态Ei跃迁到低能级态Ek的自发辐射跃迁几率为
dPiks dt
Aik
总跃迁几率 Ai Aik
k
dt时间后,Ei能级减少的粒子数为
dNi Ai Nidt
积分得
Ni
(t)
N e Ait i0
能级Ei的平均自发寿命: i
1 Ai
Ni个分子在跃迁中发射的功率为,
dWik / dt Nih ik Aik
2、碰撞感生无辐射跃迁 collison-induced radiationless transitions
N m gn exp( m n )
Nn gm
kBT
√ 较高能级m上的原子数总是小于较低能级n上的原子数;
√ 如果m和n能量间隔很大,激发态m上的布居可以少到可以忽略。
2、爱因斯坦跃迁几率
自发辐射:处于激发态的原子在没有外界的 E2 , N2
影响下,以辐射的方式返回基态的过程
第二节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第十一页,共33页
6.吸光度的加和性
当介质溶液中含有多种吸光组分时, 只要各组分间不存在着相互作用,则在某 一波长下介质的总吸光度是各组分在该波 长下吸光度的加和。
即:A = A1 + A2 +…… + An
第十二页,共33页
(二)吸收系数和桑德尔灵敏度
1. 吸收系数 朗伯-比尔定律(A=Kbc)中的系数(K)
尔吸收系数 ;
(2) 可根据未知液的Ax,在 Ax 标准曲线上查出未知液的
浓度cx。
A=bc
κ
Cx C
第二十七页,共33页
二、引起偏离朗伯-比耳定 律的原因
根据郎伯-比尔定律,当吸收层厚度不变 时,标准曲线应当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即 A与c成正比关系,称之为服从比尔定律。
但在实际测定中,标准曲线会出现向浓度 轴弯曲(负偏离)和向吸光度轴弯曲(正偏离), 这种现象称为对郎伯-比尔定律的偏离。
非平行入射光引起的偏离非平行入射光将导致光束的平均光程b大于吸收池的厚度b实际测得的吸光度将大于理论值从而产生正偏离3介质不均匀引起的偏离朗伯比耳定律是建立在均匀非散射基础上的一般规律如果介质不均匀呈胶体乳浊悬浮状态存在则入射光除了被吸收之外还会有反射散射作用
第二节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第一页,共33页
一、朗伯-比耳定律
第十九页,共33页
(3) 吸收系数(a)与摩尔吸收系数() 的关系
=aM
吸收系数(a)常用于化合物组成不明, 相对分子质量尚不清楚的情况。
摩尔吸收系数()的应用更广泛。
第二十页,共33页
2. 桑德尔灵敏度(Sandell) S
吸光光度法的灵敏度除用摩尔吸收系
光的吸收定律
• 解:依据朗伯-比尔定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A
1.12
-1
-1
16.4L mol cm
bc
0.50 0.792 1000
1
100
58
• 【例题2-2】0.500g钢样溶解后, 以 Ag+作催化剂, 用过硫酸铵将试样中 的Mn氧化成高锰酸根, 然后将试样 稀释至250.00mL, 于540nm处, 用 1.00cm吸收池测得吸光度为0.393。 若高锰酸根在540nm处的摩尔吸收 系数为2025, 计算钢样中Mn的质量 分数。( Ar(Mn)=54.94 )
• 解:依据朗c伯-比尔A定律
b
• 因为Mn的浓度相当于MnO4-的浓度,所
以:
m(Mn)
M
(Mn)
c
250
M
(Mn)
A
1000
4b
(Mn) m(Mn) 100
0.500
54.94 0.393 100% 0.533% 0.500 4 20251.0
吸光度等于各组分吸光度的加和。
• 即: A总=A1+A2+A3+…+An
• τ%称为百分透射比或百分透光度 • τ%= τ×100
• A 、τ、τ%之间的关系
lg lg 1 lg 100 2 lg %
•
A= tr = 100
• 【例题2-1】将纯丙酮用环已烷 配成浓度为0.50%的溶液,在波 长279nm处,液层厚度为1cm时 ,测得吸光度为1.12,求在该波 长下的ε值。(丙酮密度为0.792 ,分子量Ar(酮)=58)。
• 2.吸光系数:K 为一常数,它与物质性 质、入射光波长、温度及溶剂性质有关, 而与溶液浓度、液层厚度无关。
分析化学第九章吸光光度法
3. 分光光度计及其基本部件:
光源-单色器-比色皿(吸收池)-检测器-显
(1)光源 : 钨丝灯:可见、红外 400-1000nm氢灯或 氘灯:紫外 160-350nm (2)单色器: a.滤光片:有机玻璃片或薄膜,利用颜色互补原理。 b.棱镜:根据物质的折射率与光的波长有关。玻璃 棱镜:可见,石英棱镜:紫 外、可见。 c.光栅:在玻璃片或金属片上刻划均匀的线,1200 条/mm, 衍射、干涉原理。
吸收光谱有原子吸收光谱和分子吸收光谱 单色 单一波长的光 光 光 复合光 由不同波长的光组合而成的光
两种不同颜色的单色光按一定的强度比 光的互补 例混合得到白光,那么就称这两种单色 光为互补色光
光的互补示意图
KMnO4溶液的 吸收曲线 (cKMnO4:a<b<c <d)
分子、原子、离子具有不连续的量子化能级,仅 能吸收当照射光子的能量hv与被照射粒子的 E激 - E基 =(hv)n因为不同物质微粒的结构不同, 共有不同的量子化能级,其能量差也不相同,因此 对光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若固定某一溶液的浓度 C 和液层厚度 b ,测量不同 λ下的 A ,以吸光 度 A 对吸收波长λ 作图,就得到-吸收曲线, 即吸收光谱。 初步定性分析:不同物质吸收曲线的形状与最大 吸收波长不同。 定量分析:不同 C 的同一物质在吸收峰附近的 A 随 C ↑而增大,吸收曲线是吸光光度法中选择测 定波长的主要依据。
3.温度:通过实验确定温度范围,通常在室温下 进行。 4.溶剂:一般螯合物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度大,提高 显色反应的灵敏度。如Cu(SCN)42-在水中大 部分离 解,几乎无色;在丙酮中呈蓝色。
5.显色时间:通过实验找出适宜的显色时间。
6.干扰组分:共存组分与显色剂生成有色络合物, 正干扰;生成无色络合物,负干扰。 干扰的消除:
朗伯-比耳定律
M
(三)标准曲线的绘制及应用
1.
标准曲线
配制一系列已知浓度的
标准溶液,在确定的波长和光 程等条件下,分别测定系列溶 液的吸光度(A),然后以吸光
A
度为纵坐标,以浓度(c)为横
坐标作图,得到一条曲线,称 标准曲线,也称做工作曲线。
C
2. 标准曲线的应用
(1)曲线的斜率为 b,由 于b是定值,由此可得到 A
κ495=1.5×105 L · -1 · -1 mol cm
(3) 吸收系数(a)与摩尔吸收系数() 的关系
=aM
吸收系数(a)常用于化合物组成不明,
相对分子质量尚不清楚的情况。
摩尔吸收系数()的应用更广泛。
2. 桑德尔灵敏度(Sandell) S
吸光光度法的灵敏度除用摩尔吸收系
数表示外,还常用桑德尔灵敏度S表示。
定义:当光度仪器的检测极限为A=0.001
时,单位截面积光程内所能检出的吸光
物质的最低质量
单位:g·cm-2
3.桑德尔灵敏度(S)与摩尔吸收
系数()的关系
由桑德尔灵敏度S的定义可得到:
A=0.001=bc
bc
0.001
∵b : cm c : mol· -1=mol/103cm3 L ∴bc = mol/103cm2 (1) 若再乘以M( g · -1 ), mol 则为103cm2的截面积光 程中所含物质的质量(g) (2)若再乘已106,则(g)把 变成了(g)
(二)化学因素
1.溶液浓度过高引起的偏离
朗伯-比耳定律是建立在吸光质点之间没有 相互作用的前提下。但当溶液浓度较高时,吸 光物质的分子或离子间的平均距离减小,从而 改变物质对光的吸收能力,即改变物质的摩尔 吸收系数。浓度增加,相互作用增强,导致在 高浓度范围内摩尔吸收系数不恒定而使吸光度 与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被破坏。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光的吸收定律一. Lambert-Beer 定律——光吸收基本定律“ Lambert-Beer 定律” 是说明物质对单色光吸收的强弱与吸光物质的浓度(c)和液层厚度(b)间的关系的定律,是光吸收的基本定律,是紫外-可见光度法定量的基础。
Lambert定律——吸收与液层厚度(b)间的关系Beer 定律——吸收与物质的浓度(c)间的关系“ Lambert-Beer 定律”可简述如下:当一束平行的单色光通过含有均匀的吸光物质的吸收池(或气体、固体)时,光的一部分被溶液吸收,一部分透过溶液,一部分被吸收池表面反射;设:入射光强度为Io,吸收光强度为Ia,透过光强度为It,反射光强度为Ir,则它们之间的关系应为:Io = Ia + It + Ir (4)若吸收池的质量和厚度都相同,则Ir 基本不变,在具体测定操作时Ir 的影响可互相抵消(与吸光物质的c及 b 无关)上式可简化为: Io= Ia + It (5)实验证明:当一束强度为I0 的单色光通过浓度为c、液层厚度为 b 的溶液时,一部分光被溶液中的吸光物质吸收后透过光的强度为 It ,则它们之间的关系为:称为透光率,用T % 表示。
称为吸光度,用 A 表示则 A = -lgT = K · b ·c (7)此即Lambert-Beer 定律数学表达式。
L-B 定律可表述为:当一束平行的单色光通过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A) 与溶液的浓度(C) 和厚度(b) 的乘积成正比。
它是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的依据。
二. 吸光度的加和性设某一波长(l )的辐射通过几个相同厚度的不同溶液c1,c2...... c n,其透射光强度分别为I1,I2 ...... I n,根据吸光度定义:这一吸光体系的总吸光度为而各溶液的吸光度分别为:吸光度的和为:即几个(同厚度)溶液的吸光度等于各分层吸光度之和。
如果溶液中同时含有n 中吸光物质,只要各组分之间无相互作用(不因共存而改变本身的吸光特性),则:A=K1C1b1 + K2C2b2 + ⋯⋯K n C n b n = A1 + A2+ ⋯⋯ + A n (10)应用:①进行光度分析时,试剂或溶剂有吸收,则可由所测的总吸光度 A 中扣除,即以试剂或溶剂为空白的依据;②测定多组分混合物;③校正干扰。
吸光光度分析的基本原理
弯曲,这是因[ Cr2O]72−
较低时,上述平衡右
浙 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移,使[ CrO ]4−增大,
师 范
而
[
Cr
2
O
2 7
−
降] 低。
大
学
仪 器
[Cr2O72− ]
分
平衡效应的影响
析
②酸效应
被测组分通过显色反应,生成一种吸光物质,而溶
液的酸度往往会影响吸光物质的产生、分解和性质,
而使吸收曲线的形状和最大吸收波长发生变化,从而 导致对朗伯—比耳定律的偏离。
浙 江
T = It I0
师
显然,T越大,说明对光的吸收越弱;相
范 大 学
反,T越小,对光的吸收越强。实验证明,溶 液对光的吸收程度与溶液的浓度、液层的厚
仪
度及入射光的波长等因素有关,若何持入射
器
光波长一定,光的吸收程度与溶液浓度及液
分 析
层厚度有关。
1. 朗伯定律
♦ 设某一波长的单色光,
通过液层厚度为b的均
仪 器
重要标志。
分 析
ε >104 L/ mol.cm —灵敏 ε <103L/mol⋅cm—不灵敏
桑德尔(Sandell)灵敏度
当产生0.001的吸光度时对应的单位截面 积光程内吸光物质的量(μg/cm2)
即:A=0.001=εb C
b ⋅C = 0.001 → cm× µg / cm3 ε
浙 江
+ε2
)bc
= 1 lg
I
2 0
2 I1 ⋅ I2
A平与吸光物质的浓度和液层厚度的乘
浙 江 师 范
积成正比,即依然符合L-B定律,只不过
第十三章 吸光光度法
Ax cx cs As
二、多组分的测定
对于含有多种被测组分的试液,如果吸光 物质之间没有相互作用,且服从 Lambert-Beer 定律,此时系统的吸光度等于各组分的吸光度 之和。 吸收光谱通常有以下两种情况。 (1)吸收峰互不重叠: (2)吸收峰重叠:
吸收峰不重叠
吸收峰重叠
A( 2)
其中,A:吸光度,T:透光率,
κ :摩尔吸收系数,d:溶液厚度,cB:溶液摩尔浓度
1 A lg κ T
•
d • cB
注意:平行单色光
均相介质 无发射、散射或光化学反应
摩尔吸收系数κ的讨论
κ 表示物质的浓度为1mol/L,液层厚度为1dm时溶
液在某一波长下的吸光度(单位:dm2 •mol-1)
def
I0 lg I
T def
A 与 T 的关系为:
I I0
A =-lgT
2、朗伯-比尔定律
朗伯定律(1760年): 光吸收与溶液层厚度成正比 比尔定律(1852年): 光吸收与溶液浓度成正比
当一束平行单色光垂直照射到样品溶液时,溶 液的吸光度与溶液的浓度及光程(溶液的厚度) 成正比关系--朗伯比尔定律(光吸收定律) 数学表达:
第十三章 吸光光度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吸光光度法分析条件的选择 分光光度计 吸光光度法的测定方法
本章重点
吸收曲线 朗伯-比尔定律
根据物质对光吸收的波长的不同,吸光 光度法主要可分为:
☺比色法 ☺可见吸光光度法(400~750nm) ☺紫外吸光光度法(10~400nm) ☺红外光谱法(760~1×106nm )
KMnO4 的吸收曲线
吸光光度法常用资料
A=κbc
2. 桑德尔灵敏度(μg·cm-2)
定义:当光度仪器的检测极限为A=0.001时, 单位截面积光程内所能检出的吸光物质的最低 质量。
S 1 bcM 10 6 1000
bcM 10 3
0.001 M 10 3 M
3.标准曲线
绘制:配制一系列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在一定 条件下进行测定。然后以吸光度为纵坐标,以浓度 为横坐标作图。
单色器由入射狭缝、准直镜、色散元件、聚焦镜和 出射缝组成。
(三)吸收池(比色皿)
比色皿为长方形,也有圆柱形的。一般厚度为0.5 、1、2和3厘米。
(四)检测系统(又叫光电转化器)
常用的是硒光电池,对于波长为500-600nm的光 线最灵敏。而对紫外线,红外线则不能应用。
光电管和光电倍增管用于较精密的分光光度计中。 具有灵敏度高、光敏范围广及不易疲劳等特点。
溶液中吸光物质常因解离、缔合、形成新的化 合物或在光照射下发生互变异构等,从而破坏了 平衡浓度与分析浓度之间的正比关系。
第三节 吸光光度法的仪器
一、基本部件 光源 单色器(分光系统) 吸收池 检测系统和 信号显示系统
(一)光源 常用的光源为6-12伏低压钨丝灯,光源具有足够 的强度和稳定性。
(二)单色器(分光系统)
KMnO4溶液的吸收曲线 浓度: a<b<c<d
第二节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一、朗伯-比耳定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κmax是一重要的特征常数,它反映了某吸光物
⑤ κ常用来衡量光度法灵敏度的高低, κmax越大,表明测定该物质的灵敏度越高 一般认为κmax >104 L · -1 · -1的方法较灵 mol cm
敏。 (所以书写κ时应标明波长)
目前最大的κ的数量级可达106
如:Cu—双流腙配合物
(4)该定律奠定了分光光度分析法的理论基础。
(一) 朗伯-比耳定律的推导
当一束平行单色光照射到任何均匀、非散射的介质
(固体、液体或气体)。
例如:溶液时,光的一部分被介质吸收,一部分透过
溶液、一部分被器皿的表面反射。则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入射光的强度为I0, 吸收光的强度为Ia, 如果 透过光的强度为It, 反射光的强度为Ir
中Fe2+的浓度为500 g · -1 ,液层厚度为2cm, L 计算:吸光系数 a、摩尔吸收系数κ 、桑德尔
灵敏度S
(MFe=55.85 g · -1) mol
解: A= - lgT= - lg0.645 = 0.190(三位有效数字)
c = 500 g · -1 =5.00×10-4 g · -1 L L
lg
Io It
Kbc Io It lg
设 A lg 1 T Kbc
Io It
A lg
此式为光吸收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式中:A:吸光度, K:比例常数,与入射 光的波长、物质的性 质和溶液的温度等因 素有关。 It/I0=T:透射比(透光度),
b:液层厚度(cm)
4.朗伯-比耳定律物理意义
κ495=1.5×105 L · -1 · -1 mol cm
(3) 吸收系数(a)与摩尔吸收系数() 的关系
=aM
吸收系数(a)常用于化合物组成不明,
相对分子质量尚不清楚的情况。
摩尔吸收系数()的应用更广泛。
2. 桑德尔灵敏度(Sandell) S
吸光光度法的灵敏度除用摩尔吸收系
1 . 06 10
4
L mol
1
cm
1
③
S
M
55 . 85 1 . 06 10
4
5 . 27
(三)标准曲线的绘制及应用
1.
标准曲线
配制一系列已知浓度的
标准溶液,在确定的波长和光 程等条件下,分别测定系列溶 液的吸光度(A),然后以吸光
光物质浓度之间的关系:
dI k 2 Idc dI I ln k 2 dc It I0 k 2c
It
dI I
I0
c
0
k 2 dc
lg
I0 It
0 . 434 k 2 c
3.朗伯-比耳定律
如果同时考虑溶液的浓度和液层厚度的变化,则 上述两个定律可合并为朗伯-比耳定律,即得到:
溶液中吸光物质常因解离、缔合、
形成新的化合物或在光照射下发生互变
异构等,从而破坏了平衡浓度与分析浓
度之间的正比关系,也就破坏了吸光度
A与分析浓度c之间的线性关系,产生对
朗伯-比耳定律的偏离。
S 单位:g·cm-2
S 1 1000 bcM 10 S 0.001
3
bcM 10
6
(1) 若再乘以M( g · -1 ), mol 则为103cm2的截面积光 程中所含物质的质量(g) (2)若再乘已106,则(g)把 变成了(g)
M
M 10
3
例 题:
用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铁。已知溶液 在508nm处测得透射比为0.645。
(2) 吸光物质为均匀非散射体系。
(3) 吸光质点之间无相互作用。
(4) 辐射与物质之间的作用仅限于光吸收, 无荧光和光化学现象发生。
6.吸光度的加和性
当介质溶液中含有多种吸光组分时,
只要各组分间不存在着相互作用,则在某
一波长下介质的总吸光度是各组分在该波
长下吸光度的加和。
即:A
= A1 + A2 +…… + An
1. 朗伯定律
1760年由朗伯推导出了吸光度于吸收介质 厚度的关系式:
dI k 1 Idb dI I ln k 1 db It I0 k 1b
It
dI I
I0
b
0
k 1 db
lg
I0 It
0 . 434 k 1 b
2.比耳定律
比耳(beer)在1852年提出光的吸收程度与吸
当一束平行的单色光垂直通过某一均匀
的、非散射的吸光物质溶液时,其吸光度(A)
与溶液液层厚度(b)和浓度(c)的乘积成正比。
它不仅适用于溶液,也适用于均匀的气
体、固体状态,是各类光吸收的基本定律,也
是各类分光光度法进行定量分析的依据。
5.朗伯-比耳定律成立的前提
(1) 入射光为平行单色光且垂直照射。
根据郎伯-比尔定律,当吸收层厚度不变 时,标准曲线应当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 即A与c成正比关系,称之为服从比尔定律。
但在实际测定中,标准曲线会出现向浓 度轴弯曲(负偏离)和向吸光度轴弯曲(正偏离), 这种现象称为对郎伯-比尔定律的偏离。
(一) 物理因素
1.单色光不纯所引起的偏离
严格地讲,朗伯-比耳定律只对一定波长
朗伯-比耳定律是建立在吸光质点之间没有 相互作用的前提下。但当溶液浓度较高时,吸 光物质的分子或离子间的平均距离减小,从而 改变物质对光的吸收能力,即改变物质的摩尔 吸收系数。浓度增加,相互作用增强,导致在 高浓度范围内摩尔吸收系数不恒定而使吸光度 与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被破坏。
2. 化学反应引起的偏离
第二节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一、朗伯-比耳定律
(1) 布格(Bouguer)和朗伯(Lambert)先后在 1729年和1760年阐明了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与 吸收层厚度之间的关系; (2) 比耳(beer)与1852年又提出光的吸收程度与 吸光物质浓度之间也有类似的关系;
(3) 二者结合起来就得到了朗伯--比耳定律。
(二)吸收系数和桑德尔灵敏度
1. 吸收系数
朗伯-比尔定律(A=Kbc)中的系数(K)
因浓度(c)所取的单位不同,有两种表
示方式:
(1) 吸收系数(a)
当c:g.L-1 b:cm时 ,
K用a表示,称为吸收系数, 其单位为L.g-1.cm-1
这时朗伯-比耳定律变为:
A=abc
(2) 摩尔吸收系数()
A
度为纵坐标,以浓度(c)为横
坐标作图,得到一条曲线,称 标准曲线,也称做工作曲线。
C
2. 标准曲线的应用
(1)曲线的斜率为 b,由 于b是定值,由此可得到 A
摩尔吸收系数 ; (2) 可根据未知液的Ax,在 标准曲线上查出未知液的 浓度cx。
Ax
A=bc
κ
Cx
C
二、引起偏离朗伯-比耳 定律的原因
当入射光的强度I0 一定时,如果Ia 越大,It 就越小,即透过光的强度越小, 表明有色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就越大。 I0= Ia+It
实验证明
实践证明,有色溶液对光的吸收
程度,与该溶液的浓度、液层的厚度 以及入射光的强度等因素有关。如果 保持入射光的强度不变,则光吸收程 度与溶液的浓度和液层的厚度有关。
的单色光才成立。但在实际工作中,目前用
各种方法得到的入射光并非纯的单色光,而
是具有一定波长范围的单色光。那么,在这
种情况下,吸光度与浓度并不完全成直线关
系,因而导致了对朗伯—比耳定律的偏离。
2.非平行入射光引起的偏离
非平行入射光将导致光束的平均 光程b’大于吸收池的厚度b,实际测 得的吸光度将大于理论值,从而产
生正偏离。
3.介质不均匀引起的偏离
朗伯-比耳定律是建立在均匀、非散射基
础上的一般规律、如果介质不均匀,呈胶体、
乳浊、悬浮状态存在,则入射光除了被吸收
之外、还会有反射、散射作用。在这种情况 下,物质的吸光度比实际的吸光度大得多, 必然要导致对朗伯-比耳定律的偏离,产生正 偏离。
(二)化学因素
1.溶液浓度过高引起的偏离
}
I0= Ia+It + Ir
近似处理
在分光光度测定中,盛溶液的比色皿都是 采用相同材质的光学玻璃制成的,反射光的强 度基本上是不变的(一般约为入射光强度的4%) 其影响可以互相抵消,于是可以简化为:
I0= Ia+It
推
导
纯水对于可见光的吸收极微,故有 色液对光的吸收完全是由溶液中的有色 质点造成的。
数表示外,还常用桑德尔灵敏度S表示。
定义:当光度仪器的检测极限为A=0.001
时,单位截面积光程内所能检出的吸光
物质的最低质量
单位:g·cm-2
3.桑德尔灵敏度(S)与摩尔吸收
系数()的关系
由桑德尔灵敏度S的定义可得到:
A=0.001=bc
bc
0 . 001
∵b : cm c : mol· -1=mol/103cm3 L ∴bc = mol/103cm2
当c:mol.L-1 , b:cm时
,
K用表示,称为摩尔吸收系数,
其单位为L.mol-1.c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