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教学课件第十三章张恨水与现代通俗小说的“雅化”
张恨水PPT课件
![张恨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b565956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72.png)
他通过描绘贫富差距和阶级对立,揭示了社会的不平等和矛盾。
对教育问题的关注
在许多作品中,张恨水也表达了对当时教育问题的关注,批判了 教育的功利化和忽视人性的现象。
人生哲学主题
人生意义的探索
张恨水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对人性和命运的思 考。
道家思想的影响
他的作品中融入了许多道家的思想,如“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等,影响了他的哲学思考。
推动文化交流
张恨水的作品在国内外 产生了广泛影响,促进 了中外文化交流和相互 了解。
艺术价值
独特的文学风格
张恨水作品具有独特的文学风格,语言优美、刻画细腻, 表现了高超的艺术造诣。
多样化的题材处理
张恨水的作品涵盖了多种题材,包括小说、散文、随笔等 ,展示了其多样化的艺术才能。
对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张恨水作品在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架起了桥梁,为后 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02
在爱情主题中,张恨水经常涉及到传统道德观念与现代思想之
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常常导致爱情悲剧的发生。
对纯真爱情的追求
03
尽管描绘了许多爱情悲剧,但张恨水仍坚持对纯真、无暇的爱
情的追求和信仰。
社会批判主题
对社会的讽刺
张恨水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和批判,尤其是对当时 社会的腐败和不公。
06
张恨水作品的价值与意义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文化价值
传承中华文化
张恨水作品蕴含丰富的 中华文化元素,通过作 品传承了传统文化、民 俗风情和价值观念。
反映时代变迁
张恨水的作品反映了当 时社会的时代背景和文 化氛围,为后人了解那 个时代提供了宝贵的文 化资料。
张恨水
![张恨水](https://img.taocdn.com/s3/m/f2147b0cfad6195f312ba6f7.png)
第四节雅俗交融的现代通俗小说关键词现代通俗小说,鸳鸯蝴蝶派,社会—言情小说,侦探小说,武侠小说,历史类小说,张恨水一、现代通俗小说的成熟文学研究会的成立和《小说月报》的全面革新,构成了新文学对通俗文学的公开挑战和对垒,而现代通俗文学则仍旧坚持自己的文学阵地。
1922年8月,范烟桥、赵眠云、郑逸梅等人在苏州留园成立星社。
他们翻新《礼拜六》,出版发行《小说日报》《星期》《快活》等报刊杂志。
现代通俗小说与新文学并驾齐驱,各类型创作争相涌现,现代通俗文学进入成熟期。
声音“我们一方面要与全国的同志们建设我们的新文学,一方面对于我们前面的妖魔也应当援助同志们,不惜白兵的猛击。
这丑恶的妖群,固然不免可惜了我们很贵重的弹药。
然而,他们的横奔,是时代的污点,是时代的奇辱,时代要求我们把他们的污点揩了,把他的奇辱雪了。
朋友们!请来同我们更往前方追击,把他们的战线一条条的夺了,把他们由地球上扫除了罢!”成仿吾:《编辑余谈》(《创造季刊》第1卷第3期)声音“小说之佳者,其魔力不弱于美女子,每令人倾心相爱,不忍舍去。
”“小说可以疗愁,为效殊神。
秋中多感,百端交集,小楼听雨,每邑邑不乐,出一二名家小说读之,则郁闷为展,秾愁自蠲,正不必别觅疗愁方也。
”周瘦鹃:《申报¡¤自由谈之自由谈》1、言情小说言情小说在早年又被称为“鸳鸯蝴蝶派”。
1912年徐枕亚《玉梨魂》的出版,曾经风靡一时,是为鸳鸯蝴蝶派的“言情鼻祖”,其后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包天笑、周瘦鹃、刘云若等人。
周瘦鹃(1895-1968,原名周国贤,苏州人)曾以写“哀情短篇”著称,他的小说大都融哀情、爱国、伦理与社会小说于一体,也能有所吸收西洋小说技巧。
他努力追赶时代的潮流,折射出五四新潮对旧派文学阵营的影响。
声音“从小说的内容与形式来看,…鸳鸯蝴蝶派‟的作品应当以《玉梨魂》为代表,作者则以徐枕亚为代表。
”范烟桥:《民国旧派小说史略》2、“社会小说”李涵秋的《广陵潮》以云、伍、田、柳四户的盛衰荣辱、悲欢离合,折射出扬州社会乃至整个时代的动荡不安、风雨飘摇。
张恨水课件
![张恨水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e85fcdf33d4b14e8524681f.png)
《八十一梦》较张恨水早期小说,批判性更强烈,揭露得更 彻底,“消除了早期小说中对黑暗现实揭露时所附带的超然 物外的旁观者态度和赏玩好奇的心理,怀着的是一腔正直文 人的悲愤和焦虑甚至痛苦的绝望抗争”。同时《八十一梦》 的形式有了进步,它借鉴古典小说《镜花缘》、《斩鬼传》、 《西游记》等的格式,采取“梦”的结构,各单元自成片断, 集中讽刺社会上黑暗的某一角,具有很强的批判力和穿透力, 多个“梦”的连串,增加了这种小说模式的社会容量,而且 “梦”的形式又能使作者说古道今,畅所欲言,由于采取变 形和夸张的手法,便于充分发挥作者的想象力,以致于《八 十一梦》的模式对新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了重要的 地位。
《啼笑因缘》
• 《啼笑因缘》是张恨水的代表作之一,作 为通俗小说,这部小说影响和成就历来评 价相当高。之所以能有如此殊荣,不仅在 作者保留了通俗小说的长处,更能靠拢新 文学。小说中描述的一男三女的爱情悲剧, 作者更是从金钱的角度去贯穿整个小说。 小说既贴近现实生活又让人发人深省。
小说内容:南方学生樊家树到天桥游乐,认识卖艺为生的关寿峰,寿
峰的女儿秀姑暗恋家树。之后樊家树在北京和唱大鼓的少女沈凤喜相识,樊家树 慷慨帮助处于社会底层的沈凤喜,帮其脱离了卖唱生涯。后来樊家树因为母病回 南,这个时候沈凤喜又认识了军阀刘将军,军阀刘德柱设计霸占了沈凤喜。樊家 树回来后,两人在侠女关秀姑的帮助下又见了一面,樊希望凤喜和他一起出走, 但凤喜留恋富贵,不肯离开军阀,并开了四千元的支票给家树,作为补偿。家树 撕掉支票,伤心而去。后来和一直追求他的面貌酷似凤喜的富家小姐何丽娜结了 婚。关秀姑留赠鲜花一束祝贺,然后与其父浪迹江湖,沈凤喜则进了疯人院。整 个小说是以樊家树和沈凤喜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在樊家树与三个女人的多角恋中, 樊家树在认识卖艺为生的关寿峰时,展现出了一种平民思想。而在认识并爱上以 卖唱为生的沈凤喜时又不自觉的做出一种居高临下高临下的好奇和怜悯。显现出 一种欣赏主义的恋爱观。在这三种不同性格女性中,对富家女何丽娜他望而兴叹, 相敬如宾;面对侠义的关秀姑,他要全身而退地以一个纯欣赏者的角度来赞美; 而当遇上了流浪街头卖唱为生又小家碧玉的沈凤喜,便以居高临下的施舍重复着 少爷与寒门女的恋爱模式。
(可直接使用)通俗文学概览.ppt
![(可直接使用)通俗文学概览.ppt](https://img.taocdn.com/s3/m/3ff0a811bceb19e8b8f6babb.png)
9
• 30年代后,通俗文学虽然主要继承了传统 白话小说章回体的形式,但在技巧方面也 进行了革新探索。这些作家不再走三言二 拍、水浒红楼的老路,而是广泛地吸收和 采用西方的小说技巧。在这方面做的最好 的就是张恨水,他的小说打破了雅俗文学 之间的界限,对通俗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 可磨灭的的贡献。
.,
10
.,
8
• 三、1930年代的通俗文学
• 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的通俗文学,处于一 个全新的时期,现代的以都市市民、职员、 店员、部分青年学生为主体的通俗文学读 者群的出现,刺激着通俗文学的发展。而 通俗文学在向新文学和外国文学定型的模 式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品位, 反过来由“俗”及“雅”。
.,
陆上消失。
鲁迅曾在《上海文艺之一瞥》中对其消极性和兴起的原因,
作了理性的批判和发掘。 .,
7
• 2、鸳鸯蝴蝶派的刊物和代表作品
• 它拥有众多的刊物,其中较著名的有,《民权报》 是其发祥地,《小说丛报》是其大本营,《礼拜 六》是其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刊物,故而鸳 鸯蝴蝶派又有“礼拜六派”。
• 代表作品有:徐枕亚的《玉梨魂》、《雪鸿泪 史》,吴双热的《孽冤镜》,李涵秋的《广陵 潮》,蒋著超的《蝶花劫》,周瘦鹃的《此恨绵 绵无绝期》、《很不相逢未嫁时》、《九华帐 里》,包天笑的《一缕麻》、陈蝶仙的《玉田恨 史》等。
.,5Biblioteka • 3)知识分子传统地位和角色的转换(科举 制度的废除,传统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的 路子被阻断),社会出现了知识分子为主 体的自由撰稿人队伍,出现了职业作家群。
• 4)文学平民化、大众化的价值取向,使传统 的文学接受主体发生变化,文学成为民众 文化参与的工具,培养了多样化的读者群。
论张恨水的现代通俗小说创作_张霞
![论张恨水的现代通俗小说创作_张霞](https://img.taocdn.com/s3/m/74fd45898762caaedd33d480.png)
《现代文学》PPT课件
![《现代文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21c7202f121dd36a32d82f3.png)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徐志摩与张幼仪
泰 戈 尔 、 林 徽 间的四月天 ——一句爱的赞颂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张恨水
原名心远,恨水是笔名,取南唐李煜词《乌夜啼》“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 意。张恨水是著名章回小说家,也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被尊称为现代文 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和“通俗文学大师”第一人。
樊家树 关秀姑、沈凤喜、何丽娜 刘将军
曹禺
原名万家宝,字小石, 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 著有《雷雨》、《日 出》、《原野》、《北 京人》等著名作品。
翠翠且知道祖父还会到码头上去同刚拢岸一天两天的上水船水手谈谈话问问下河的米价盐价有时且弯着腰钻进那带有海带鱿鱼味以及其他油味醋味柴烟味的船舱里去水手们从小坛中抓出一把红枣递给老船夫过一阵等到祖父回家被翠翠埋怨时这红枣便成为祖父与翠翠和解的工具
除旧布新,扭转乾坤 ——中国现代文学概说
1917-1949
小二黑、小秦 二诸葛、三仙姑 金旺、兴旺
一 神仙的忌讳
刘家峧有两个神仙,邻近各村无人不晓:一个是前庄上 的二诸葛,一个是后庄上的三仙姑。二诸葛原来叫刘修德, 当年做过生意,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 黑道。三仙姑是后庄于福的老婆,每月初一十五都要顶着红 布摇摇摆摆装扮天神。
时间范畴
1917-1927
现代汉语还不太成熟
胡 适
1917年(25岁)夏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 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 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现代通俗小说与张恨水 - 东方网络课堂
![现代通俗小说与张恨水 - 东方网络课堂](https://img.taocdn.com/s3/m/3cb5857a561252d380eb6e69.png)
3、《啼笑因缘》(1930 ) 《啼笑因缘》的故事核心是言情,但糅合 了社会内容,还带上了武侠招数。几乎 囊括了通俗小说所有的套路,成为一个 兼容并包的小说样式库。 4、 《八十一梦》(1939——1941 )
4、星社: 1922年8月,通俗文学界在苏州留园成立 星社,周瘦鹃、程小青、程瞻庐、徐卓 呆、包天笑等均为会员,抗战爆发后, 星社星散。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支撑时 间最长的文学社团。 主要阵地:《礼拜六》《游戏新报》 《小说日报》《笑》《快活》《小说世 界》等报刊杂志。 文学主张:“游戏”、“消闲”、世俗” 是他们固守的天地。现代通俗小Biblioteka 与张恨水一、关于现代通俗小说:
难以界定,有别于新文学小说的一种文学 样式。内容上以传统心理机制为核心,形式上 继承中国古代小说传统为模式的文人创作;
1、特点
文学观念:政治功利性弱,商业目的性强; 趣味:倾向于消遣、娱乐、游戏; 创作方法:有明显的古典小说特征,模式化、 程式化倾向突出。
1、《春明外史》(1924) 主要人物:杨杏园 在言情的同时,也渗透着社会讽刺的特点。属 于社会言情小说。 2、《金粉世家》(1927) 冷清秋是着力刻画的一个主要人物,也是作家 理想中的人物。 “民国《红楼梦》”,人情恋爱小说。 《金粉世家》与《春明外史》同属社会言情小 说,但前者带有更多的社会性,社会性压倒言 情性;后者则带有更重的言情性,才子佳人为 主,社会写实为辅;
5、现代通俗小说的发展过程
初期:言情的时代 发展成熟期:20-30年代,多种类型的创
作都有成熟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 雅俗文学渐趋合流。
二、张恨水(1895—1967)
中国现代通俗小说集大成者
《春明外史》:张恨水第一部有影响的
《中国现代文学》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0317ca5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1c.png)
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初期,以鲁迅、茅盾、老舍等为代表的小说家和 剧作家,以白话文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中期,以巴金、曹禺等为代表的小 说家和剧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更加注重人性和情感的表现。后期,以钱钟书、张爱玲等
为代表的小说家和剧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更加注重艺术性和文化内涵的表现。
批评实践的注意事项
需要客观公正地评价作品,不夸大其词, 同时也要注意吸收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 断完善自己的批评观点和体系。
04
文学与社会文化
பைடு நூலகம்学与政治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探讨文学如何反映和影响政治,以及政治如何影响 文学的发展。
政治意识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政治意识,如阶级斗争、民族独 立等主题。
02
重要作家及其作品
鲁迅及其作品
总结词
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
详细描述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以尖锐的批判、深沉的社会关怀和独特的文学风格著称 。代表作品有《狂人日记》、《呐喊》、《阿Q正传》等。
茅盾及其作品
总结词
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关注社会 底层人民的生活
05
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与评价
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1 2 3
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现代文学在形式、内容、风格等方面进行了 大胆的创新,摒弃了传统文学的束缚,为中国文 学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丰富了文学表达手法
中国现代文学借鉴了西方文学的写作技巧和表达 方式,引入了新的叙事结构和表现手法,使文学 作品更加生动、多样。
文学批评的实践
批评实践的重要性
张恨水小说研究课件
![张恨水小说研究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9d9a7b0f524ccbff12184dd.png)
张恨水小说研究(14)
通讯。不久离开《益世报》,协助成舍我创办“联合通讯
社”,同时兼任北京《京报》编辑。 生活与职场压力,使考北大之梦破灭。《何堪词●念奴 娇》:十年湖海,问归囊,除是一肩风月。憔悴旧时歌舞地, 此恨老僧能说。旭日莺花,连天鼓吹,一霎都休歇。凭栏无 语,孤城残照明灭。/披发独上西山。昂头大笑,谁是封侯 骨?斜倚长松支足坐,闲数中原豪杰。芥子乾坤,蜉蝣身世, 坠落三千劫。怆然垂涕,山河如梦环列。 (被成舍我赏识,成为诗友、事业上搭档。杨杏园、舒九成 月夜联句,即是两人某次吟诗游戏的如实描述)期间(22 年),仅创作《皖江潮》。 1923年秋,与胡秋霞结婚。
张恨水小说研究(8)
考苏州蒙藏垦殖学校录取,创作诗歌及小说《旧新
娘》(文言,3000字,青年婚姻笑史,喜剧)、 《梅花劫》(白话,4000字,孀妇自杀,悲剧), 取笔名“愁花恨水生”(首次使用笔名,笔名“恨 水”萌芽),得到《小说月报》主编恽铁樵亲笔回 复并鼓励(首次投稿即流产),因二次反袁革命失 败,学校停办,再次失学,回潜山; ③潜山闲居,面对乡人嘲讽(书呆子,大胞 衣),躲进“黄土书屋”吟诗作词,看书写稿,创 作长篇小说《青衫泪》(仿《花月痕》,发泄内心 苦闷,谈风月,未完,仅十七回,第一部章回体小 说,第一部长篇,未完成“大杰作”);
张恨水小说研究(19)
1945年,秋,国共两党重庆谈判期间,经周恩 来介绍,毛泽东接见张恨水,长谈两个多小时,并 送延安土产呢料、红枣、小米;国民党政府向1000 多人颁发“抗战胜利”勋章,新民报陈铭德、张恨 水、罗承烈名列其中;年底,受命赴北平筹办北平 《新民报》,离开重庆到汉口。
(国难小说:1945-1948,50-53岁):
《中国现代文学》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027e2b5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82.png)
现代派:以胡适、梁实秋为代表,注重表现现代都市生活和现 代意识
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与意义
推动了中国文学 的现代化进程
丰富了中国文学 的表现形式和题 材
促进了中国文学 与世界文学的交 流与融合
激发了中国文学 的创新精神和探 索精神
Part Five
《中国现代文学》 课件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PPT
目 录
Part One.
添加目录标题
Part Four.
课件内容
Part Two.
课件概述
Part Five.
课件特色
Part Three.
课件结构
Part Six.
课件使用建议
Part One
添加章节标题
Part Two
课件概述
课件背景
预习内容:了解中国现代文学 的发展历程、主要作家和作品
预习方法:阅读相关书籍、查 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
预习目的:提高学习效率,更 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预习建议:制定预习计划,合 理安排时间,注重积累和思考
建议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加深对中国现代文学 的理解和认识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 的观点和看法
视频:真实、生动、有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互动:提问、讨论、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案例:真实、典型、有趣,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 深入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内涵和价值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国现代文学 的内涵和价值。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文学作品和作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内涵和价值。
中国现代文学概述ppt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概述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2e3b264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08.png)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 创造社
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 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 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 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 求”,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 题,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 义的倾向。
小说创作
代表作品
冰心《斯人独憔悴》、《超人》 短篇小说居多 王统照《沉思》、《微笑》
问题小说 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 庐隐《一封信》、《或人的悲哀》
俞平伯《花匠》等
人生派小说
叶圣陶《隔膜》、《火灾》、《线下》、 《潘先生在难中》 王统照《春雨之夜》、《一叶》、《黄昏》 许地山《命命鸟》《缀网劳蛛》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王鲁彦《许是不至于罢》、《阿长贱骨头》 彭家煌《怂恿》、《活鬼》、《隔壁人家》 蹇先艾《水葬》 乡土写实主义 许杰《惨雾》 台静农《地之子》 废名《竹林的故事》等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文学社团的兴起
• 文学研究会
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最早成立的文学社团。它“以 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 宗旨” ,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均倾向于现实主义。
郭沫若《鼠灾》、《未央》、《漂流三部 曲》、《行路难》 郁达夫《沉沦》、《银灰色的死》 浪漫抒情小说 张资平《冲击期化石》 陶晶孙《音乐会小曲》 叶灵凤《女娲氏之遗孽》、《菊子夫人》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1a9ffbd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5f.png)
中国现代文学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清末民初的启蒙阶段、五四新 文化运动阶段和左翼革命文学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文学特点和历史背 景。
文学思潮与流派
文学思潮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了多种文学思潮,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唯 美主义等。这些思潮的出现和演变,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03
技巧鉴赏
文学作品中的技巧多种多样,如象征、隐喻、讽刺等。通过对作品中的
技巧进行鉴赏和分析,可以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意义,同时领略作者
的艺术才华。
04
文学与社会文化
文学与政治
01
02
03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探讨文学作品中反映的政 治观念、立场和态度,以 及政治对文学创作和传播 的影响。
政治对文学的干预
通过主人公吴荪甫的形象,反 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
。
《春蚕》
以春蚕为线索,描绘了中国农 村的生活场景。
《蚀》
收录了茅盾的三部中篇小说, 反映了新旧交替时期的社会风
貌。
巴金及其作品
总结词
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的 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 品情感真挚,思想深邃
。
《家》
通过一个封建家庭的兴 衰,反映了中国封建社
现代文学为后世提供了反思和批判现实的角度,激发了人们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现代文学的国际影响
现代文学的优秀作品被译成多种 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为全球 读者提供了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
现代文学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 认可和赞誉,为中国文学赢得了
国际声誉。
现代文学借鉴和吸收了外国文学 的优秀成果,与世界文学相互交
。
《狂人日记》
通过狂人的形象,揭示了中国 封建社会的罪恶本质。
10第十、十一、十二、十三章 矛盾、老舍、巴金、沈从文 现代文学三十年 尹康庄教授课堂课件
![10第十、十一、十二、十三章 矛盾、老舍、巴金、沈从文 现代文学三十年 尹康庄教授课堂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8c60ade76a20029bd642d56.png)
第十章茅盾一.生平及主要创作茅盾生于1896年,逝世于1981年。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茅盾”是他1927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在第一个十年中,他主要以文学批评家显身文坛,另有些散文创作;进入第二个十年,他接过文学研究会“人生派”的创作主张并加以发展,开创了新的文学范式,这就是“社会剖析小说”,使之成为左翼小说的创作主流,也使第一个十年中长篇小说的幼稚状态,在他手里走向成熟,他也同时成为排名鲁、郭之后的现代文学公认的巨匠。
创作于1927年秋至1928年春的三篇具有意蕴连续性的中篇《幻灭》、《动摇》、《追求》又称《蚀》三部曲。
作为分别以主人公章静离家投身时代革命洪流后的“幻灭”,方罗兰在革命处于变动和曲折时的“动摇”,和张曼青的教育救国、王仲昭的新闻救国以及章秋柳、史循的自我麻醉式颓废——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使他们的“追求”屡屡失败,等等,真实地展现了这一时期的现实风貌,知识分子的奋斗与迷惘以及创作主体的心路发展历程。
到了1929年,作者又开始摆脱现实剧烈变动后的矛盾和苦闷,走过《虹》的桥梁,进入了创作的新阶段,写下了“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和《林家铺子》,尤其是《林家铺子》等标志左翼小说创作高峰的作品。
抗战爆发后,他写出了长篇《第一阶段的故事》、中篇《走上岗位》。
创作于1941年的日记体长篇小说《腐蚀》,则是他在小说艺术创新中的又一部力作。
1942年的未完长篇《霜叶红似二月花》又似乎有意“荡开一笔”,侧重去描写世纪初至五四前的中国社会,虽然未写完,但对社会巨大变化之前的种种征兆的揭示以及其在各个社会阶段人物心灵世界中激起的波澜却已跃然纸上。
1945年创作了他唯一的剧作《清明前后》,主题是对《子夜》的延伸,但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描写更具真实感、细腻性。
1948年的长篇《锻炼》是《走上岗位》的进一步展开,揭示了抗战背景下的广阔社会生活与阶级矛盾。
建国后,已经身为国家部门领导人的茅盾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写下了大量的评论文章,却再无创作,只是在1974年试图续写《霜叶红似二月花》,却已失先前的风采。
中国现代文学讲义
![中国现代文学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f2b3a20f79563c1ec5da7108.png)
目录第一章 20年代文学概述(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5)一 文学革命 (6)二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7)三 与复古派的论争 (8)第二章 鲁迅及其创作 (9)一 鲁迅的创作道路 (9)二 《狂人日记》、《阿Q 正传》 (9)三 《呐喊》《彷徨》 (10)四 《故事新编》 (11)第三章 20年代小说 (12)一 20年代小说概述 (12)二 郁达夫 (14)第四章 20年代新诗 (14)一 20年代新诗概述 (14)二 闻一多 徐志摩 (16)第五章 郭沫若 (17)一 《女神》 (17)二 《星空》、《前茅》《恢复》和《瓶》 (18)三 早期剧作与小说 (19)第六章 20年代戏剧 (19)一 早期话剧创作 (19)二 田汉 (20)第七章 20年代散文 (21)一 20年代散文概述 (21)二 周作人 朱自清 (22)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22)一 革命文学思潮与左联的成立 (22)二 文艺“大众化”讨论 (24)第九章 30年代小说 (24)一 左翼新人的小说创作 (25)二 丁玲 (26)三 “东北作家群” (26)四 “京派”与“新感觉派” (27)第十章 茅盾 (28)一 茅盾创作道路 (28)二 《子夜》 (30)第十一章 老舍 (31)一 老舍创作道路 (31)二 《骆驼祥子》 (32)第十二章 巴金 (33)一 巴金创作道路(P . 191) (33)二 《激流三部曲》(P .196) (34)第十三章 沈从文 (35)一 沈从文创作道路 (35)二 《边城》 (36)第十四章 30年代新诗 (36)一 30年代新诗概述 (36)二 戴望舒 卞之琳 臧克家 (40)第十五章 30年代戏剧 (42)一 30年代戏剧概述 (42)二 夏衍、田汉、洪深的剧作 (42)第十六章 曹禺 (44)一 曹禺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44)二 《雷雨》、《日出》、《原野》 (44)三 《北京人》和《家》 (46)四 曹禺话剧的主要艺术成就与贡献 (47)第十七章 30年代散文 (47)一 30年代散文概述 (47)二 李广田、何其芳的抒情散文(略) (48)三 丽尼、陆蠡、缪崇群的抒情散文(略) (48)四 夏丏尊、丰子恺的叙事散文(略) (48)五 林语堂、老舍的幽默小品及其他 (49)六 鲁迅和30年代的杂文及报告文学 (49)第十八章 40年代文学概况 (51)一 抗战爆发后文学运动的新发展 (51)二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及其意义 (52)三 文艺论争 (52)第十九章 国统区的小说 (53)一 40年代小说概述 (53)二 沙汀的小说(略) (53)三 钱钟书与《围城》 (53)四 张爱玲等人的小说 (54)五 张恨水的小说创作(略) (55)第二十章 国统区的诗歌 (56)一 艾青的诗作 (56)二 “九叶诗派”的诗作 (57)第二十一章 国统区的话剧 (58)一 抗战初期的短剧 (58)二 郭沫若的历史剧 (58)三 夏衍的剧作 (58)四 陈白尘、吴祖光等人的讽刺剧(略) (60)第二十二章 解放区小说 (60)一 解放区的小说创作概述 (60)二 赵树理的小说 (61)三孙犁 (62)四丁玲、周立波等的长篇小说 (62)第二十三章解放区的诗歌 (63)一李季、阮章竞等的民歌体叙事诗 (63)二《王贵与李香香》 (63)第二十四章解放区的戏剧文学 (63)一新歌剧的成熟 (63)二旧剧改革和话剧创作 (64)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报告文学 (64)前言文学史分期:第一个十年:1917~1927以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第二个十年:1928~1937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第三个十年:1937~1949以全民族的抗战文学开端以及承继、发展的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40年代文学。狂人孔乙己子夜在家铸剑二月的边城骆驼祥子在其香居茶馆里沉沦金锁记得小二黑结婚时阿Q 在录竹山房祝福华威先生小城三月里学习上海的狐步舞潘先生在难中伤逝海滨故人死水围城,红烛中凤凰涅磐一颗心儿发现雪花的快乐沙扬娜拉发现我是一条小河在浆声灯影的秦淮河上乌蓬船里灯下漫笔白马湖之冬的雅舍内亮着爱尔克的灯光生活是多么广阔,我爱这土地白杨礼赞哼着采莲曲的背影春末闲谈获虎之夜,在上海的屋檐下白毛女完成了终身大事老马我用残损的手掌推着车儿寒夜的呼兰河上再别康桥——中国现代文学素描第一章 20年代文学概述(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1. 新文化运动以科学民主为旗帜,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为内容的思想革命运动。以1915年9月《新青年》创刊为发端,继而融入五四运动。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等。2.林译小说指的是林纾(字琴南)翻译的外国小说。他以桐城派古文大家的身份和文风翻译外国小说,提高了外国小说在中国知识分子心目中的地位。林纾的翻译多是意译。其翻译更多的是用中国小说的叙事方式改写外国小说。他一生共译刊外国小说百余种,初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有的教材名《茶花女遗事》,即法国小仲马《茶花女》)影响最大。3.清末谴责小说这类作品名称系鲁迅所命,其影响较大,成就较显著。它们揭露官场的黑暗,描写社会的弊端,陈列丑恶,反映了广大社会群众对清朝腐败统治的不满。比较接近作者自身的思想感情以及当时广大社会群众的思想情绪。代表作为四大谴责小说: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等4.白话文运动(1)“五四”白话文运动在“言文一致”的旗帜下彻底否定了传统文言文的正统地位,把与人民的口头语言更加接近的白话文提到正统的地位上来,使其成为现代书面语言的主要形式。(2)白话文能够接纳人民的口头语言中的各种优秀成分,自由地接纳外来语言中的新的词汇和有益的语法形式,为创新的、富有表现力的语汇和语法形式提供了最大的自由空间。(3)当白话文成为中国文学的语言载体,中国的文学才实现了根本性的变革。5.鸳鸯蝴蝶派民初小说以鸳鸯蝴蝶的言情结合休闲通俗的《礼拜六》风格为主流,小说品种有社会、言情、历史、武侠、侦探诸种,创作量比清末时期大。其言情小说中有婚恋的社会问题,社会小说中也有辛亥革命的广阔历史途径,历史小说将当时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事作野史式的记录(关于袁世凯称帝的尤多),社会与历史小说中“话柄”的连缀多数有黑幕的特点。语言文白兼有。代表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包天笑的《江湖奇侠传》和张恨水的《啼笑因缘》(并称“四大说部”)等。6.小说界革命晚清时期梁启超等人倡导的文学变革运动。提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等口号,强调小说的社会工具性作用等,并创作了一批“新小说”作品。7.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繁荣局面的表现(1)文学观念的变化与现代性文学格局的形成。(2)翻译文学的繁荣。(3)“小说界革命”和小说创作的繁荣。(4)话剧的萌芽经过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以来近20年的孕育,文学界的一场革命成为历史必然,中国现代文学诞生。《新青年》以启蒙的姿态出现,并成为新文学的主要阵地。在“科学”与“民主”的口号下新文学作家向旧文化发动进攻。陈独秀、胡适、周作人、李大钊等成为新文学的领军人物。在取得初步胜利后,新文学阵营与“学衡派”“甲寅派”等进行不懈斗争,同时内部也出现了分化。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文学团体及一些文学刊物的涌现标志新文学运动进入巩固发展阶段。这个时期也开始了革命文学的倡导工作。一 文学革命1. 《新青年》最早应启蒙运动需要而诞生的综合性文化批评刊物,“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新文化阵营向旧文化进攻的主要阵地。1915年9月创刊于上海,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主编陈独秀。它在一个时期内猛烈抨击孔子学说,掀起了“打倒孔家店”的浪潮。其中代表人物有陈独秀、吴虞、胡适、李大钊等。2. 《文学改良刍议》及“八事”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认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做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这是一篇最早正式探讨文学革新方案的文章,所提的“白话文学”作为“中国文学之正宗”的主张,把握了“五四”文学革命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发表标志“五四”新文学革命正式开始。3. 《文学革命论》和“三大主义”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文章鲜明地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提出“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通俗的社会文学。该文对于文学革命的发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4. 胡、陈提出文学主张之后,得到了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鲁迅、周作人等人的响应,由此一场文学革新运动逐步开展起来,其主要工作有二:一是批判旧文学,一是探索如何建设新文学。钱玄同在批判旧文学方面最为激烈;胡适关注白话文问题,其《建设的文学革命论》(1918年4月)提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文学革命的宗旨;周作人1918至1919年期间发表了《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提倡“人的文学”;刘半农有《我之文学改良观》。5. 创作实绩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鲁迅《狂人日记》。6. 文学革命的意义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1)在内容上彻底批判、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始终贯穿、体现了现代“人”的观念不断解放的思想,以个性解放、民主科学、探索社会解放道路为启蒙思想主题。(2)传统的文学观念(文以载道、文笔不分、游戏消遣)被破除,确立了现代文学观念(表现人生的求真精神,改良人生的使命与作家的社会责任感)。(3)文学形式上白话文从边缘进入中心,成为文学正宗;文体方面,新诗的创立、小说的革新、话剧的传入、没问的倡导,(4)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自觉地吸收外国文学以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脱离传统的开放行现代文学。五四文学 革命开辟了中国文学史上文学现代化的新时代。7. 文学革命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北京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延伸和拓展,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二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二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受各种文艺思潮与艺术方法影响的作家们,显示出不同的创作倾向,相近者聚集成文学社团,创办体现自己追求的文艺刊物。五四起见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是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1. 文学研究会:建立最早、实力最雄厚的一个文学社团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周作人、朱希祖、耿济之、郑振铎、瞿世英、王统照、沈雁冰、蒋百里、叶绍钧、郭绍虞、孙伏园、许地山等12人,冰心、庐隐、朱自清等也是该会会员。阵地为革新后的《小说月报》及后来的《文学旬刊》、《诗》月刊(1922年1月创刊,朱自清、叶绍钧、俞平伯、刘延陵等组成的中国新诗社主办)等“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在文学主张上比较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提倡“为人生”的艺术,比较注重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东京,成员为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文学阵地《创造》、《洪水》等诸种刊物。理论主张上强调创作要“本着内心的要求”,但不是真正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者。其创作大都尊崇个性,表现自我,富于强烈的反抗色彩。一定程度上受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影响。3.语丝社因创办《语丝》周刊(1924年11月北京创刊)而得名,以鲁迅、周作人为中坚,成员还有钱玄同、刘半农、林语堂、孙伏园、川岛(章廷谦)等。《语丝》主要发表杂感、时评、小品,兼及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和有关社会历史的研究文章,在指摘社会弊端和抨击旧文化方面作出了自己特殊的贡献,对后来的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得“语丝派”的称号。4.新月社1923年成立于北京,实际上是围绕《现代评论》、徐志摩街边后的《晨报》副刊而形成的一个知识分子派别。成员都是从欧美回国的具有自由主义思想和改良主义思想的留学生。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新月社成员主要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陈源、朱湘、饶孟侃、陈梦家、凌叔华、余上沅、丁西林、林徽音等。成员政治上具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两面性,文学主张上一些人具有置重形式美的古典主义倾向。最主要的贡献是对新格律诗的提倡和实验。5.其他社团及刊物民众戏剧社:1921年成立于上海,是“五四”后最早的话剧社团,成员沈雁冰、郑振铎、欧阳予倩、熊佛西等,创办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戏剧杂志《戏剧》月刊,在话剧理论建设和提倡爱美剧方面有较大影响。湖畔诗社:1922年3月成立于杭州,成员有冯雪峰、潘漠华、汪静之、应修人。因“专心致志做情诗”而引人注目(以写作爱情诗闻名)。出版诗合集《湖畔》《春的歌集》及汪静之的诗集《蕙的风》等。浅草-沉钟社:1922年成立,成员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冯至、杨晦等。先后办有《浅草》《沉钟》等刊物。三 与复古派的论争20年代初期和中期出现了“学衡派”和“甲寅派”两个封建复古派对新文学阵营的反攻。1.学衡派代表人物是曾留学西方的南京东南大学教授胡先骕、梅光迪、吴宓等。1922年1月创办的《学衡》月刊为其阵地,自称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实际上唱的仍然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老调。代表作有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胡先骕《评<尝试集>》、吴宓《论新文化运动》等,这些文章全盘否定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革命。鲁迅《估<学衡>》一文揭露了其“学贯中西”的假面,郑振铎、茅盾等也撰文抨击《学衡》的复古主义论调。2.甲寅派因章士钊创办《甲寅》周刊而得名。章士钊先后在该刊发表《评新文化运动》和《评新文学运动》诸文否认文化新旧优劣之别,主张“悉存文言,国苟不亡”,提倡尊孔读经。另一些人也在该刊发文附和章士钊。“甲寅派”进行文化复古活动的特点就是他们与军阀政权联系密切。高一涵、成仿吾、唐钺、胡适、郁达夫、鲁迅等人发表文章批驳章士钊及“甲寅派”的荒谬论点,最终新文学阵营取得胜利。(三)五四文学的特征1. 理性精神的张扬;2. 感伤的精神标记;3. 个性化的追求;4. 创作方法的多样化探索。第二章 鲁迅及其创作一 鲁迅的创作道路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鲁迅(1881.9~1936.10),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山,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取学名周树人。鲁迅,是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时始用的笔名。早期思想主要体现在留日期间发表的《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中。提出了“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和“取今复古,别立新宗”的主张,受进化论和尼采个性主义影响较深。1. 鲁迅的作品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前期有《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后期有《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该集为鲁迅去世后,由许广平编成)。2. 杂文及其特色鲁迅从事过多种体裁的文学创作,数量最多的是他的杂文。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是鲁迅前期杂文的特色,民主与科学是鲁迅前期杂文创作的知道思想,彻底的反封建的精神是贯穿他杂文始终的灵魂。前期杂文的主要内容有:反对国粹主义;批判迷信落后思想;反对封建礼教,主张妇女儿童和青年的社会解放;揭示和批判过敏性的弱点;对“整理国故”的否定和对欧化绅士的批判;对“打落水狗”和“韧性战斗”精神的提倡等等。后期杂文数量较巨,内容也非常广泛:有政治评论,有对文艺界各种现象的评论,有各种丝线评论等等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1)善于抓取类型,画出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使议论和形象相结合;(2)善于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展开逻辑严密的论证;(3)善于运用联想,将不同时空发生的现象联系起来,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底蕴和深邃内涵;(4)篇章短小精悍,笔墨凝练犀利,锐利如匕首投枪。二 《狂人日记》、《阿Q 正传》(一)《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型短篇白话小说,1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上,它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伟大开端。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鲁迅自述,《狂人日记》收到果戈理同名小说和尼采思想的影响,但《狂人日记》“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也不如尼采的超人渺茫”。(1)小说通过对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揭露了从社会到家庭的“吃人”现象,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立交的“吃人”本质。《狂人日记》可谓五四新文学的一篇“总序”,它体现了文学上的彻底反封建的总体倾向。(2)在表现“礼教吃人”的同时,还表现了强烈的反叛和变革的精神。(3)《狂人日记》冲破了传统手法,大胆采用了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这是通过狂人这个特殊的艺术形象来实现的。狂人首先是真实的活生生的狂人,塑造这一形象用了现实主义方法作者写到狂人的一切细节,无不切合“迫害狂”患者的症状,其对狂人精神病态的细致准确描写,甚至经得起精神病理学者的检查。作品把反对肉体上吃人提升到揭露礼教“吃人”,则是通过象征主义来实现的。作者巧妙地在狂人的疯话里,用象征、隐喻的手法,一语双关地寄寓。 读者完全能够领略的战斗的深意;作品巧妙地在狂人的环境氛围、人物关系中融入了极精彩的象征性描写,从而使之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使人对深刻丰富的“象外之意”产生了联想。因此,这篇小说并用着两种创作方法:实写人物,用的是现实主义;虚写寓意,用的是象征主义。现实主义方法构成了小说的骨架和血肉,象征主义构成了小说的灵魂,二者相互结合缺一不可。(4)《狂人日记》成功地塑造了丰富复杂、蕴藉身后的狂人形象。狂人艺术形象所具有的象征性意义在于,狂人的言行中包含着的真理和正义,有激发人们联想的暗示性。狂人对他所处的环境的“反常”认识,给人们一种神奇的暗示,导引这读者看到了整个老中国几千年来宗法制度和礼教吃人的真象。(二)《阿Q 正传》《阿Q 正传》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一个解除创造,也是最早被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小说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在《晨报副刊》上连载。自《阿Q 正传》发表之日起,对它的理解和评价就是中说纷纭,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去读解它,其结论也不尽相同,这正是作品本身的丰富性所决定的。(1)阿Q 形象的基本特征:一般认为,阿Q 是一个落后不觉悟的,带有精神病态的农民形象。A. 阿Q 是一个被剥夺得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鲁迅说:阿Q“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B. 阿Q 是一个深受封建观念侵蚀和毒害,带有小生产者狭隘保守特点的落后、不觉悟的农民。这表现在他身上反映的小生产者的弱点和深刻的传统观念以及他对“革命”的态度和认识上。(2)阿Q 思想性格最突出的特点是他的精神胜利法。它表现在:A. 自尊自大;B. 自轻自贱;C. 欺软怕硬;D. 健忘;E. 封建文化无意识。其实质是:A. 自欺欺人、自我麻醉;B. 成因:主观上严重缺乏自我意识,客观上封建意识形态的毒害;C. 危害:妨碍革命意识的生成,处于麻木愚昧的精神状态。(3)《阿Q 正传》的思想意义:A. 《阿Q 正传》 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它画出了国人的灵魂,暴露了国民的弱点,达到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效果。B. 《阿Q 正传》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作品所揭示的阿Q 精神,作为一种历史的和社会的“病状”,将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存在,它将作为一面镜子,使人们从中窥测到这种精神的病容而时时警戒。(4)《阿Q 正传》的艺术风格:一是外冷内热。作者把一颗火热的心深深地埋藏在心坎里,以犀利的解剖刀冷峻地解剖一切。二是以讽抒情。讽刺背后处处隐含着作者改革社会重铸国魂的革命热情。三是形喜实悲。喜剧性的场面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悲剧。三 《呐喊》《彷徨》1. 《呐喊》收1918年~1922年所写的14篇小说,鲁迅把这个集子题作《呐喊》意思是指他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呐喊》中的小说具有充沛的反封建的热情,从总的倾向到具体描写,都和五四时代精神一致,表现了文化革新和思想启蒙的特色。这些作品尖锐地揭露了宗法制度和封建文化传统的弊害,通过对人民命运特别是农民命运的描写,揭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和现实革命运动应当关注的问题,深刻地刻画了一群“老中国的儿女”——沉默的国民的灵魂。2. 《彷徨》收1924~1925年写的11篇小说。鲁迅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的分裂,他一面独立地同反动势力进行着坚韧的斗争,一面又由于还没有与当时正在走向高潮的革命运动相结合,暂时还没有看清历史发展的路径和前景,“成了游勇,布不成阵”,因而精神上有“寂寞”、“彷徨”之感。鲁迅后来在《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便是《彷徨》题名的由来。《彷徨》在反封建的内容上与《呐喊》相承继,艺术上则更加成熟。作者的爱憎更深地埋藏在对现实的客观冷静的描写之中。这些诶做平在对旧制度旧传统进行更加细致的揭露的同时,比较集中地描写了在历史变动中挣扎浮沉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以及他们的软弱、动摇和孤独、颓唐的思想性格弱点。《呐喊》和《彷徨》在思想艺术上具有内在的统一性。3. 在《呐喊》、《彷徨》中,农民题材的小说占有重要的位置。鲁迅一方面把中国农民放在中国农村社会各种现实关系(经济、政治,尤其是文化心理和意识结构等)中加以再现,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在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从而展现了一个未经彻底革命、变革和社会震荡的封建、半封建农村的落后和闭塞的典型环境;另一方面,鲁迅塑造在这一典型环境中生存、挣扎的中国农民的典型性格。把解剖中国农民灵魂和改造“国民性”问题联系起来,从而通过对农民性格中的愚弱、麻木和落后的批判,倒想对造成这种性格的社会根源的揭露和批判。《阿Q 正传》堪称这方面的典型。其余有《药》、《风波》、《故乡》等。在农民题材的小说中,鲁迅的一组以反映农村妇女命运为内容的作品也值得重视。如《明天》、《祝福》、《离婚》等。4. 知识分子也是鲁迅小说里描写的重要对象。《在酒楼上》和《孤独者》写的是辛亥革命以后知识分子彷徨、颠簸以至没落的过程。两篇小说写出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冲突,革新力量和习惯势力之间的冲突,笼罩着辛亥革命失败后令人窒息的历史气氛,同时也批判了吕纬甫和魏连殳性格的弱点。《伤逝》里的子君和涓生的爱情婚姻悲剧则表现了五四时期个性解放与个人奋斗的另一面。小说采取“手记”的方式,用诗一样的语言抒写了涓生的心境,寓批判于事实的缕述。5. 从《呐喊》到《彷徨》,每一篇作品的题材内容和艺术构思都不一样,这不仅由于鲁迅在创作过程中经过反复的酝酿,而且也是他长期生活考察和艺术探索的结果。在表现上,有时多用白描;有时则是白描和抒情的有机的结合,等等。鲁迅小说富于独创性,具有非常突出的个人风格:丰满而又洗练,隽永而又舒展,诙谐而又峭拔。鲁迅还善于通过高度的概括,从平凡的生活里提炼出不平凡的主题,以达到“揭出病苦,引起疗救”(注:《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的目的。四 《故事新编》前期《补天》、《奔月》、《铸剑》,后期《理水》、《采薇》、《出关》、《非攻》、《起死》。《故事新编》是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作为历史小说,采用 “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的写法。1. 前期所写的三篇历史小说,主要是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歌颂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的创造精神和复仇精神,赞扬了那些淳朴、正直、坚强的英雄人物,同时也无情地嘲笑和鞭挞(ta)了。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教材精讲-第15章 通俗小说(二)【圣才出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教材精讲-第15章 通俗小说(二)【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31c6b7a2770bf78a64295439.png)
第15章通俗小说(二)本章知识点:1.张恨水的《金粉世家》与《啼笑因缘》、刘云若的《红杏出墙记》、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2.现代章回小说、社会言情小说3.30年代小说雅俗互动的态势一、雅俗互动的文学态势1.“雅”文学自觉向“俗”移动旧派小说仍然拥有大量的市民读者“大众化”的讨论新文学者“下海”——海派:张资平、叶灵凤、徐圩新文学为争得知识者以外的读书市场而制作通俗读物的倾向“新感觉派小说”:市民读者群在30年代有了变化2.由“俗”及“雅”由“雅”及“俗”的形势,刺激旧派通俗文学张恨水、刘云若由“俗”及“雅”“雅化”是悄然进行“俗化”受到严厉斥责,被认为是新文学的“堕落”通俗文学进入它的新旧转换的阶段。
二、张恨水等言情写实小说的俗雅融合“现代通俗性”与“社会言情小说”1.张恨水:社会言情小说的集大成者创立了现代性的章回小说体式(1)文学观念:“我一贯主张,写章回小说,向通俗路上走,决不写出人家看不懂的文字。
”“中国的小说,还很难脱掉消闲的作用。
”“我们是否愿意以供人消遣为已足?”他认为大多数的作者“决不能打肿了脸装胖子,而能说他的小说,是能负得起文艺所给予的使命的”容纳不同时代的题材内容回目格式的变化尝试武侠、侦探、历史、讽刺、幻想、荒诞等各种写法富于弹性、新旧皆宜(2)《金粉世家》从1927到1932,《世界日报》连载,是张恨水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通俗巨制。
统一构思“在整个小说布局之后,我列有一个人物表,不时的查阅表格,以免错误。
同时,关于每个人物所发生的故事,也都极简单的注明在表格下。
这是我写小说以来,第一次这样做的。
”具有典型性尽力开掘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描写的细致、倒叙的开头、半开放式结尾(3)《啼笑因缘》上海《新闻报》1930年超越了鸳鸯蝴蝶派——老牌鸳蝴小说市场“在那几年间,上海洋场章回小说,走着两条路子,一条是肉感的,一条是武侠而神怪的。
《啼笑因缘》,完全和这两种不同。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上完整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上完整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b726872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11.png)
巴金及其作品
总结词
语言幽默,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详细描述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幽默大师,他的作品以幽默诙谐、生动逼真而著称。他的代表作包括《茶馆》、《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这些作品通过对北京市民生活的描写,展现了城市的发展和变迁,并提出了对生活和人性的思考和认识。
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为了推动文化革新和思想解放,发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
影响
代表人物
左翼文学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和政治意识。
总结词
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民族危机深重,左翼文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兴起的。
起因
鲁迅、茅盾、巴金等。
代表人物
左翼文学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和政治意识,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和斗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提供了思想武器。
影响
白话文运动打破了文言文的束缚,使得文学作品更加贴近人民群众,促进了文学的大众化和现代化。同时,也为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总结词
白话文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中国文学从文言文向白话文的转变,促进了文学的大众化和现代化。
起因
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为了推动文化普及和文学革新,发起了一场白话文运动,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进行文学创作。
西方文化的传入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包括思想观念、文学理论和创作技巧等方面。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个方面的变革紧密相连,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
历史背景
03
晚期现代文学(1938-1949)
抗战文学和解放区文学占据主导地位。代表作品有《四世同堂》、《白毛女》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春明外史》引雅入俗第一步
• 解决通俗小说使用材料的问题:把通俗文 学中散乱的材料集中起来。
• 带给小说两大好处:
• 1.小说中间一个主脑,一个人。所有的事情 都跟这个人有关系,作品有根,从根子中 间展出去各种各样的故事。
• 2. 小说中间有头有尾了。一个人的命运发 展,成了小说中间主要故事。
仲马”、“民国第一写手”之称。
• 茅盾赞曰:“运用章回体而善为扬弃,使章回体 延续了新生命的,应当首推张恨水先生。”(《 关于〈吕梁英雄传〉》,《中华论丛》第2卷第1 期,1946年9月1日)
• 老舍则称他:“是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 。”
• 张友梅先生也曾这样评价他:“张恨水是通俗文 学大师,鲁迅是纯文学大师,他们两位如双峰对 峙,又如二水分流。”可见张恨水在文学界有着 不可动摇的地位。而他那有着独特韵味的文学作 品更是占据了小说创作中的半壁江山。
心理描写
• “我将来和清秋结了婚, 难道也是这个样子不成? 无论如何,我想自己得先 振作起来,不要长了别人 的威风……若是男子对他 夫人有很厚的爱情,却落 了一个惧内的结果,岂不 让天下男人都不敢爱他妻 ?”
场面描写
• 场面描写展现人 情世故,刻画复 杂人性。
• 金燕西办诗社; • 金铨丧礼;
一个十 七八岁的女子,穿了葱 绿绸的西洋舞衣,两只 胳膊和雪白的前胸后背 ,都露了许多在外面。 以为这人美丽是美丽, 放荡也就太放荡了 ……”。
表现最好的性格——沈凤喜
• 凤喜向上一站,喝问道:你干吗? 来吗?“这两本账簿,还有账簿上 摆着的银行折子和图章,是我送你 小小的一份人情,请你亲手收下。 ”凤喜向后退了一退,用手推着道 :“我没有这大的福气。”刘将军 向下一跪,将账簿高举起来道:“ 你若今天不接过去,我就跪一宿不 起来。”凤喜靠了沙发的围靠,倒 愣住了。停了一停,因道:“有话 你只管起来说,你一个将军,这成 什么样子?”刘将军道:“你不接 过去,我是不起来的。”凤喜道: “唉!真是腻死我了!我就接过来 。”说着不觉嫣然一笑。正是:无 情最是黄金物,变尽天下儿女心。
二、《金粉世家》
《金粉世家》两大贡献
• 1.它形成了情节中心论。 • 2.心理描写和场面描写。
心理描写
• “我守着看人家不是有些呆吗? 这就回得家去,一个人坐在书房 里呆想,那人在胡同口上那微微 一笑,焉知不是对我而发的?当 时可惜我太老实了,我就回她一 笑,又要什么紧?我面孔那样正 正经经的,她不要说我太不知趣 吗?说我不知趣呢,那还罢了, 若是说我假装正经,那就辜负人 家的意思了。他这样想着,仿佛 有一个珠圆玉润的面孔,一双明 亮亮的眼珠一转,两颊上泛出一 层浅浅的红晕,由红晕上,又略 略现出两个似有似无的笑涡。燕 西想到这里,目光微微下垂,不 由得也微微笑起来。”
关秀姑
• “这时出来一位姑娘,约 莫有十八九岁,挽了辫子 在后面梳着一字横髻,前 面只有一些很短的刘海, 一张圆圆的脸儿,穿了一 身的青布衣服,衬着手脸 倒还白净,头发上拖了一 根红线,手上拿了一块白 十字布,走将出来。”
沈凤喜
• “说话时,来了一个十六七岁 的姑娘,面孔略尖,却是白里 泛出红来,显得清秀,梳着复 发,长齐眉边,由稀稀的发网 里,露出白皮肤来。身上穿旧 蓝竹布长衫,倒也干净齐整。 说着,就站在那妇人身后,反 过手去,拿了自己的辫梢到前 面来,只是把手去抚弄。家树 先见她唱大鼓的那种神气,就 觉不错,现在又见她含情脉脉 ,不带点些儿轻狂,风尘中有 这样的人物,却是不可多得。 ”
第二节:“引雅入俗”——张恨水
• (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袁进: • 张恨水的小说毫无疑问是具有娱乐性的,张恨
水的通俗小说创作,非常重要的就是他确立了 现代通俗小说在现代社会的地位,为当时社会 所认同。茅盾他后来就曾经评价,他说最近三 四年来,能够改良章回小说、使章回小说延续 了生命力的应当首推张恨水先生。
第十三章:张恨水与现代通俗小说的“雅化”
• 第一节:张恨水生平与创作 • 第二节:“引雅入俗”——张恨水
• 在中国通俗小说向新文学过渡的过程中, 出现了许多致力于通俗文学创作的作家, 而最终完成通俗小说由俗到雅蜕变的首推 张恨水。
现代通俗小说
• 与新文学作家小说不同,从文学观 念上功利性弱,商业性强;
从《啼笑因缘》看现代通俗小说的特点
• 1.言情。 • 2.武打。 • 3.章回体。
本章小结
• 今天,通俗和高雅之争似乎依然存在,而 且通俗文学已占据了文坛的主要位置,成 为今天重要的文化分支。怎样正确认识通 俗文学、怎样打通雅俗的界限,我们是可 以从现代通俗小说史上的集大成者张恨水 的创作中得到一些启示的。
• 第一、完成了社会言情小说的模式。 • (解决小说怎么写社会)
三、《啼笑因缘》
• 第二、完成了整个中国小说一个很重要的美学 模式,那就是小说中间要写故事、写人物。精 彩人物就是写性格、写形象。
樊家树
• “见他穿了一件蓝湖绉 夹袍,在大襟上挂了一 个自来水笔的笔插。白 净的面孔,架了一副玳 瑁边圆框眼镜,头上的 头发虽然分齐,却又卷 起有些蓬乱,这分明是 个贵族式的大学生。”
• 从趣味上倾向于消遣、娱乐、游戏 ;
• 从创作方法上,模式化、公式化倾 向突出。
• 张恨水一生创作了120多部小说和大量散文 、诗词、游记等,共近4000万字,现代作 家中无出其右者。其代表作有《春明外史 》、《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 十一梦》等。他不仅是当时最多产的作家 ,而且是作品最畅销的作家,有“中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