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冼星海(25)

合集下载

音乐家洗星海

音乐家洗星海
音乐家 洗星海
基本信息
冼星海小传 冼星海(1905―1945), 我国 现代杰出的人民音乐家。原籍广 东番 禺人。他是澳门一个贫苦船 工的遗腹子。 1911年随母亲到新 加坡投靠亲戚,1918 年回到广 东,上岭南大学附中,课余学习 小提琴,后又升入大学,前后学习6年。
黄河大合唱
musician
人生风波
“南国箫手早闻名,文化名都苦追寻。 救国军歌感肺腑,黄河合唱荡激情。高亢战 歌发怒吼,大众救亡谱呼声。崭新音乐拓历 史,领袖题词慰生平。”
人物评价
冼星海是中国民族新音乐事业的先锋,一 生中创作了200多首大众歌曲、4部大合唱、2部 歌剧(其中一部未完成)、2部交响乐、4部交 响组曲、一部交响诗、一部管弦乐狂想曲,以 及许多器乐独奏、重奏曲和大量的艺术歌曲, 还写了许多音乐方产大合唱》等不朽名作。特别是国人最 为耳熟能详的《黄河大合唱》,在烽火 连天的抗战岁月里,传唱大江南北,极 大地鼓舞了民族士气,振奋了民族精神, 成为中华民族抗敌救国的精神武器,是 中华民族不朽的英雄乐章。
人格品质
志存高远。做人要胸怀大志,这是中 国传统文化理念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教育其弟子做“修身以 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之人。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理想的道德 人格应该能“传道济民”。这些古训,激 励着一代又一代贫寒出身的子弟去执著地 追求理想,并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二年级语文上25奇特的“钢琴”教案作业题(冀教版)

二年级语文上25奇特的“钢琴”教案作业题(冀教版)

二年级语文上25奇特的“钢琴”教案作业题(冀教版)奇特的“钢琴”【教学目标】会读“钢、抗、战、期、钱、买、瓷、器、瓶、罐、店、答、挥、敲、串、取、桌、支”等18个字,会写“苦、总、店、答、串、桌、完、支”8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感受他在艰苦的条件下积极进行音乐创作的执著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冼星海刻苦创作的执著精神,在条件特别艰苦的环境下是如何利用奇特的钢琴作曲的。

【教学难点】了解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感受他在艰苦的条件下积极进行音乐创作的执著精神。

【教学素材】作者洗星海简介洗星海的作品《奇特的“钢琴”》背景资料相关图片【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流程】课时课时目标会读“钢、抗、战、期、钱、买、瓷、器、瓶、罐、店、答、挥、敲、串、取、桌、支”18个字,会写“苦、总、店、答、串、桌、完、支”8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各种大小不同的瓷器、筷子、细铁棍、生词卡片、。

教学过程课时一、听音乐,导课题。

播放钢琴按键声,老师用筷子敲击瓷器,听听声音。

比较两种声音,说说自己的感受。

引入:我国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音乐家就是用敲瓷器这种方法创作了许多有名的曲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用瓷器帮助作曲的故事。

二、初感知,指导读。

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读通全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小组合作自学生字。

每个小组发一套生字卡片,由小组长带领自学生字,每个组员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的。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纠正字音和不正确的断句。

说说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他在艰苦的条件下积极进行音乐创作的事情。

课前老师布置的作业让同学们查关于洗星海的资料,谁来介绍一下?三、学生字,读词语。

出示生字卡片,“纲、抗、期、军、艰、津、贴、钱、店、挥、敲、符、旧、桌、完、支”指名读。

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四、韵律操,写生字。

冼星海-冼星海简介冼星海的资料冼星海生平

冼星海-冼星海简介冼星海的资料冼星海生平

冼星海-冼星海简介冼星海的资料冼星海生平冼星海冼星海简介冼星海的资料冼星海生平冼星海(1905~1945),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中国作曲家。

曾用名黄训、孔宇。

祖籍广东番禺,。

1905年6月13日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1918年入岭南大学附中学小提琴,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

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

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从师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

冼星海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

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

留法期间,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

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

1935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

1938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

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

1940年去苏联学习、工作,1945年10月30日卒于莫斯科。

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创作生活约10余年,共作歌曲数百首,大合唱4部、歌剧1部、交响曲2部、管弦乐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钢琴等器乐独奏、重奏曲多首。

在冼星海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

其中有正面表现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采用号召性、战斗性的进行曲形式的《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保卫卢沟桥》和《到敌人后方去》;有具体展示人民战争壮美的战斗图景、将抒情性与鼓动性或描绘性与概括性结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和《反攻》;有表现工农群众的劳动生活、采用特定的劳动音调和节奏写成的《顶硬上》《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们开》;还有为抗战中的妇女、儿童写的《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和《三八妇女节歌》等等。

冼星海简介-模板

冼星海简介-模板

冼星海简介
1928年(民国十七年),夏秋之间在广州得萧友梅先生介绍
加入当时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任助理指挥并为该团创作及
1 改编乐曲;同时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小提琴和作
曲理论。年底与陈洪、张曙、任光等发起组织"南国音乐
社",并担任副社长兼月刊编辑部主任
2
1929年(民国十八年),参加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演奏员学 习班学习乐队指挥法兼演奏小提琴副首席及助理指挥
同年又参加上海各届慈善赈灾 义演活动并担任音乐总指导及 总指挥等职
1930年(民国十九年),赴日本 东京参加由田汉主持的东京中 华青年会主办的中国留日学生 筹赈总会义演活动任指挥及钢 琴伴奏;同年又参加东京举行 的国际反帝同盟远东大会义演 会任音乐部主任兼指挥。在政 治思想上倾向进步并同情日本 无产阶级"五一"示威斗争,回 国后受田汉
20 xx
冼星海简介
演讲者:
时间:
冼星海简介
目录
冼星海简介
冼星海(1905年6月13日—1945年10月30日),男,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原名黄训原, 学名黄赞隆,又名曾泽生,入狱后改名星海。祖籍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今广州市南沙区榄 核镇),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

冼星海简介
01
02
03
04
05
1918年(民国七年), 冼星海跟随姑丈和 表兄到新加坡生活, 曾在甘美冰厂当铲
冰工人
1918年(民国七年), 冼星海跟随姑丈和 表兄到新加坡生活, 曾在甘美冰厂当铲
冰工人
1920年(民国九年), 冼星海到新加坡的 英国籍校长史密斯 开办的英文夜校学

25__奇特的“钢琴”

25__奇特的“钢琴”

原来,冼星海把这 些瓷器当成了钢琴。一 支支名曲,就在这奇特 的“钢琴”上诞生了。
一支支名曲,就在这奇特的“钢琴” 上诞生了。
说一说: 你认为冼 星海是个怎样 的人?
冼星海生平
他在贫困中成长,一生亲历了中 华民族百般受辱和欺凌,眼见同胞到 处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悲惨人间。 他积极地创作支援抗战。他来到了天 寒地冻的苏联。在饥寒交迫中,仍旧 辛勤作曲。不幸积劳成疾,在深深的 乡愁中客死他乡,时年四十。
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 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 天,完成了这部具有历史意 义的大型音乐作品《黄河大 合唱》。之后,在延安陕北 公学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 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25 奇特的“钢琴”
冼星海,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
广东番禹,出身于澳门贫苦船工家庭。1926 年,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 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选修小提琴。1928年, 入上海音乐专科音乐学校,学习小提琴、钢 琴。
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 时候,音乐也是战斗的武器。 几十年来,人们吟唱着诞生在抗 日烽火中的《黄河大合唱》、 《我们在太行山上》等激昂旋 律的时候,可能并丌知道这些 优秀作品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在全延安没有一架钢琴的情况 下谱写出来的。
每天晚上,冼星海就把这些瓷器 摆好,用一根小小的指挥棒敲敲这个, 敲敲那个,瓷器发出了一阵叮叮当当 的声响。慢慢地,这响声变成了一串 一串动听的音符。然后,他又取出了 那把唯一的旧小提琴拉了起来。拉一 会儿,他就趴在桌上写一会儿,写完 后又接着敲哇,拉呀。
一串一串动听的音符
叮叮当当的响声
拉一会儿, 他就趴在桌上 写一会儿,写 完后又接着敲 哇,拉啊。
钢琴 抗日 时期 军民 艰苦 饭店 古董 一串 音符 旧书 桌上 趴在 写完 攒钱 一支 敲一敲 瓷器

【名人故事】作曲家冼星海的故事

【名人故事】作曲家冼星海的故事

【名人故事】作曲家冼星海的故事
冼星海,中国著名作曲家,生于1905年,逝世于1945年。

他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
重要人物,是中国音乐界的领军人物之一。

冼星海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从小生活艰苦,但他对音乐的热爱始终如一。

他的父
母没有钱买一把钢琴给他,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自学钢琴。

他常常利用一本从废纸里收
集的旧乐谱来学习。

尽管有时候他没有钢琴可弹,他还是坚持练习,将乐谱逐字逐句地读
出来,并用手指在桌子上弹奏。

他的毅力和恒心让他在音乐道路上取得了突破。

冼星海青年时期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音乐系,成为中国第一位学习西方音乐的学生。

在学习期间,他努力学习西方音乐的基本理论和技巧,为以后铺就了坚实的基础。

他在校
期间,开始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通过自主创作,展现了他丰富的音乐才华。

1927年,冼星海离开中国,前往法国巴黎深造。

在巴黎,他受到西方音乐大师的指导,深入学习和研究西方音乐的精髓。

他在法国期间,多次与当地的音乐家和作曲家合作,相
互交流和学习。

这段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音乐修养,还开阔了他的音乐视野。

1935年,冼星海回到中国后,他扎根于上海,成为当地音乐圈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担任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并组建了上海交响乐团,担任首席指挥。

他致力于教育和培养年
轻的音乐人才,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冼星海的短暂人生在1945年战火中夭折,他年仅40岁。

他的离世给中国音乐界带来
了重大的损失,但他的音乐才华和贡献将永远铭记人心。

冼星海简介、个人详细资料

冼星海简介、个人详细资料

冼星海简介、个人详细资料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冼星海,1904年6月13日(农历5月11日)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7岁时外祖父去世,母亲带着冼星海去了新加坡,在新加坡的养正小学最先接触音乐。

1918年入岭南大学(现中山大学)附中学小提琴,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

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

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从师于著名小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

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

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

留法期间,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

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

1934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

1938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

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

1940年去苏联学习、工作,1945年10月30日卒于苏联首都莫斯科。

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创作生活约10余年,共作歌曲数百首(现存250余首),大合唱4部、歌剧1部、交响曲2部、管弦乐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钢琴等器乐独奏、重奏曲多首。

在冼星海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

其中有正面表现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采用号召性、战斗性的进行曲形式的《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保卫卢沟桥》和《到敌人后方去》;有具体展示人民战争壮美的战斗图景、将抒情性与鼓动性或描绘性与概括性结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和《反攻》;有表现工农群众的劳动生活、采用特定的劳动音调和节奏写成的《顶硬上》《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们开》;还有为抗战中的妇女、儿童写的《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和《三八妇女节歌》等等。

冼星海

冼星海
此外,他发表了《聂耳——中国新兴音乐的创造者》《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民歌与中国新兴音乐》等 许多音乐论文,论述中国新音乐发展的历史经验及大众化和民族形式等问题。 在政治上,他追求进步,并于 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由诗人光未然作词的《黄河大合唱》经他谱曲,也成了旷世千古的绝响。 1939年5月11日,在延 安庆祝鲁艺成立周年晚会上,冼星海穿着灰布军装和草鞋、打着绑腿指挥《黄河大合唱》,在场的毛泽东和其他 中央首长连声叫好。更有许多人唱着“风在吼,马在叫”,走向抗日战争最前线。
1926年春,冼星海考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师从作曲家萧友梅和俄籍小提琴教授托诺夫。萧友梅特地安 排他抄谱、做图书管理员,以弥补生活费。
1927年,萧友梅和蔡元培在上海创办国立音乐院,翌年,冼星海由北平来上海考入国立音乐学院,主修小 提琴和钢琴,攻读理论作曲,并在院刊发表《普遍的音乐》一文。
1929年夏,冼星海因参加学潮而被迫退学。同年冬天,他启程前往异国求学,靠朋友的帮助和在船上做苦 工,于1930年春到达法国,实现了到巴黎学习音乐的愿望。在巴黎的最初几年,冼星海主要靠在餐厅等处做杂役 维持生活。经马思聪介绍,他曾随巴黎歌剧院乐队首席奥别多菲尔学习小提琴。这位小提琴家得知冼星海靠做小 工维持生活,便不收他的学费。接着,冼星海又向巴黎音乐学院的著名教授加隆学习作曲理论。加隆教授了解到 他生活贫困时,也不收他的学费。在这样痛苦生活的煎熬中,冼星海却成功地创作了《风》。这首乐曲得到了他 的老师们的赞誉。
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师从作曲家萧友梅和俄籍小提琴教授托诺夫 。1928年进入国立音乐院学 习 音 乐 。 1 9 2 9 年 去 巴 黎 勤 工 俭 学 , 师 从 著 名 提 琴 家 帕 尼 ·奥 别 多 菲 尔 和 著 名 作 曲 家 保 罗 ·杜 卡 斯 。 1 9 3 5 年 回 国 后 , 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赴延安,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 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因肺病在莫斯科病逝。

洗星海

洗星海


1934年由聂耳、田汉、任光、安娥、吕 骥等正式成立了上海左翼剧联音乐小组。他 们积极地介绍和宣传苏联革命音乐和马克思 主义的音乐观,呼吁造就真正能为劳动群众 所接受的大众化的“新兴音乐”。1933年 起,他们有意识地组织革命音乐工作者参加 当时的进步电影和戏剧等活动,为进步电影 和戏剧配乐作曲,如《渔光曲》、《桃李 劫》、《自由神》、《风云儿女》、《都市 风光》、《扬子江暴风雨》、《放下你的鞭 子》、《复活》等一批影片和戏剧的主题歌 和插曲为广大民众所传唱,风行全国。
左翼音乐家介绍

任光(1900-1941),浙江人,早年在法国学习钢琴 修理和作曲,回国后从事歌曲创作和电影、戏剧配乐等 工作。其代表作有《渔光曲》、《打回老家去》、《王 老五》等。前期创作抒情婉约,后期创作雄壮坚毅。还 写有中国乐器合奏《彩云追月》(1935年)等。对抗 日歌曲在国内外的传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张曙(1909-1938),安徽人。1926年入上海艺术大 学音乐科,后入国立音专主修声乐。其代表作有《日落 西山》、《丈夫去当兵》、《打豺狼》、《洪波曲》等。 1938年在桂林死于日本飞机的轰炸中。 吕骥(1909- ),湖南湘潭人。曾在国立音专学习, 30年代是左翼音乐家的早期参加者和重要领导者。其 重要作品有:《自由神》、《新编“九一八”小调》、 《大丹河》等。 麦新(1914-1947)和张寒晖(1902-1946)等也是 这一作曲家群的骨干力量。
思考题

《毕业歌》中多处采用了休止符、丰富的 句式和短句,请问这对塑造音乐形象有什么 作用?
使音乐具有短促有力的气魄,造成急速 的气势,富于青春活力和战斗精神。塑造了 一种斩钉截铁的形象,虽有停顿,但其中有 《义勇军进行曲》 《前进歌》 《码头工人》 《新女性》组歌 《铁蹄下的歌女》 《塞外村女》 《卖报歌》 《只怕不抵抗》

冼星海个人资料信息简历及简介

冼星海个人资料信息简历及简介

冼星海个人资料信息简历及简介冼星海中文名称:冼星海性别:男国别:中国生平简介中国作曲家。

曾用名黄训、孔宇。

祖籍广东番禺,1905年6月13日生于澳门,1945年10月30日卒于莫斯科。

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创作生活约10余年,共作歌曲数百首(现存250余首),大合唱4部、歌剧1部、交响曲2部、管弦乐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钢琴等器乐独奏、重奏曲多首。

在冼星海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

其中有正面表现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采用号召性、战斗性的进行曲形式的《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保卫卢沟桥》和《到敌人后方去》;有具体展示人民战争壮美的战斗图景、将抒情性与鼓动性或描绘性与概括性结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和《反攻》;有表现工农群众的劳动生活、采用特定的劳动音调和节奏写成的《顶硬上》、《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们开》;还有为抗战中的妇女、儿童写的《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和《三八妇女节歌》等等。

在这些群众歌曲中,冼星海根据不同内容,创造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音乐形象,或以具有冲击力的节奏和挺拔高昂、富于棱角的旋律,表现激昂慷慨的情绪和威武豪壮的气势;或以气息宽广的旋律、舒缓沉着的节奏和抒情含蕴的音调,体现革命人民丰富的内心世界。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

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

这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在冼星海的歌曲创作中抒情性的独唱歌曲占据著重要的位置,其中大多是为舞台剧和电影所作的插曲。

这些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侧面,反映了特定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和内心感受,或倾诉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或抒发投入斗争的热切情感。

冼星海简介_修正版

冼星海简介_修正版
《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 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 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 《怒吼吧!黄河》
经延安音乐工作者的多次试演并在鲁 艺领导的指导下和经中央领导同志审 查后定为《黄河大合唱》正式出版后 的版本
同时冼星海还应邀到延安鲁迅文学院 作报告,并为该院和陕甘宁边区的新 华广播电台举行了"延安新编合唱音乐 晚会"
NEXT
早年经历
1935年回国后积极投入 抗战歌曲创作和救亡音 乐活动
创作歌曲有《黄河大合 唱》《九一八大合唱》 《江南三月》等名作
这一时期所创作的歌曲 主要有《青年进行曲》 《救国军歌》《保卫祖 国歌》《到敌人后方去 》《游击队歌》等
2 创作经历
PART 2
创作经历
抗战前期
冼星海在音乐创作上具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 义精神相结合的特点。他所创作的音乐既具 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具有强烈的现代感。 他以抗日救亡为主题,运用西方的创作手法 ,创作出一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强烈现代 感的音乐作品,如《保卫黄河》、《游击队 歌》、《在太行山上》等。这些作品不仅表 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日精神,同时也 表现了中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 的向往
他自己也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的各乐章草稿和大三弦伴奏谱草稿及钢琴谱等, 寄给各地由他指导的学生和青年音乐工作者作为参考或指导之用
创作经历
并反复进行修订补充及完成其他工作后 由地下党组织转送到延安鲁艺
这一大型声乐套曲由三部曲式写成共分 八个乐章,每章均由词作家配合当时的 政治形势写作歌词
创作经历
抗战后期
1940年以后,由于国民党当局更加反动,民族危机加深 这时他除了发表政论、散文和为一些戏剧电影作插曲外,又为演出活动创作《上海船家》、《 你从那里回来》和《断章》等歌曲 同时积极组织演出活动和指导青年音乐工作者

冼星海

冼星海


组员:张骏旗,李成6.13-1945.10.30), 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 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作曲家、钢 琴家,于1939年所作的《黄河大合 唱》是最广为人知的作品。短促的 一生中,创作生活约10余年,共作 歌曲数百首(现存250余首),大 合唱4部、歌剧1部、交响曲2部、 管弦乐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 提琴、钢琴等器乐独奏、重奏曲多 首。在冼星海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 种多样的群众歌曲。
人物生平
• 冼星海是我国现代著名的音乐家,原籍广东番 禺,生于澳门贫苦船工家庭。他是一位多产的作 曲家,一生中创作了近300首音乐作品和大量论文。 塑造了无数生动的艺术形象,并以他对革命音乐 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称号.他在延 安鲁艺时期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是我国音乐艺 术的不朽名作。 冼星海以自己毕生的艺术实践, 不懈地坚持了以聂耳为代表的中国新兴音乐的革 命方向,全面反映在反帝爱国斗争中。他不断探 索音乐创作与群众的密切结合,努力创造既有鲜 明民族特点又富于强烈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的各 类音乐作品,为发展中国民族新音乐事业做出了 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名言
• 1: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我的音 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 族危机服务。 • 2:每个人在他生活中都经历过不幸和痛苦。有些 人在苦难中只想到自己,他就悲观、消极,发出 绝望的哀号;有些人在苦难中还想到别人,想到 集体,想到祖先和子孙,想到祖国和全人类,他 就得到乐观和自信。 • 3:中华民族的解放胜利,就是要每一个国民贡献 他纯洁的爱国之心。
• • • •
不平凡的生活经验又将使他的创作增加了绮丽的 色彩和声调;要是他不死,他一定津津乐道这一 番的遭遇,觉得何幸而有此罢?现在我还是这样 想:要是我再遇到他,一开头他就会讲述这一段 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且要说,“我经过中亚细亚, 步行过万里,我看见了不少不少,我得了许多题 材,我作成了曲子了!”时间永远不能磨灭我们 在西安的一席长谈给我的印象。 • 一个生龙活虎般的具有伟大气魄,抱有崇高理 想的冼星海,永远坐在我对面,直到我眼不能见, 耳不能听,只要我神智还没昏迷,他永远活着。

冼星海简介 冼星海的作品都有哪些?冼星海个人资料

冼星海简介 冼星海的作品都有哪些?冼星海个人资料

冼星海简介冼星海的作品都有哪些?冼星海个人资料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冼星海简介-冼星海的作品都有哪些?冼星海个人资料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姓名:冼星海籍贯:澳门生卒年:1905—1945年地位:伟大的人民音乐家主要作品:《游击军歌》、《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在冼星海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

在这些群众歌曲中,冼星海根据不同内容,创造了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音乐形象,或以具有冲击力的节奏和挺拔高昂、富于棱角的旋律,表现激昂慷慨的情绪和威武豪壮的气势;或以气息宽广的旋律、舒缓沉着的节奏和抒情含蓄的音调,体现革命人民丰富的内心世界。

冼星海代表作品.《救国军歌》.《夜半歌声》.《在太行山上》冼星海,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对革命音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一颗最灿烂的星。

在这里,我要为他写两篇文章,一篇是:《冼星海的(救国军歌)(夜半歌声)(在太行山上)及其他》,主要谈他上海时期和武汉时期的创作;另一篇是:《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集中评介他延安时期写的这部不朽的杰作。

冼星海是广东番禺县人,1905年生于澳门。

在旧社会,他家是属于水上生活的“蛋民”,社会地位非常低下。

冼星海是个遗腹子,还在娘胎里父亲便去世了。

6 岁时随母亲到南洋,靠母亲做佣工维生。

星海在南洋、私塾里读了四年四书五经,在英国人办的学校里学了一年英语,在华侨办的岭南分校念了两年高小。

1919 —1925年,又在广州岭南大学附中和岭大预科念书,半工半读,靠当打字员、工人夜校教员维持生计。

此时他已学习小提琴,吹单簧管,并且在一个美国人办的管乐队中担任指挥。

1926年,进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学习理论和小提琴,同时兼任北大图书馆助理员。

1927年下半年,进上海国立音乐院学习。

中国近代作曲家冼星海生平简介

中国近代作曲家冼星海生平简介

中国近代作曲家冼星海生平简介冼星海,曾用名黄训、孔宇,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

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

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近代作曲家冼星海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冼星海生平简介冼星海1905年出生于澳门,祖籍为广东番禹,是中国近现代非常有名的作曲家、钢琴家。

因为所作的音乐作品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被称作人民音乐家。

冼星海这个名字逐渐在被遗忘,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会问冼星海是什么人,但大家绝对不会忘记的就是他的黄河大合唱。

冼星海的出生并不好,他是生在澳门一个非常穷苦的家庭。

6岁的时候冼星海就跟随母亲去到了新加坡,就在养正学校读书,当时养正学校有一个叫做区健夫的老师就看到了冼星海在音乐上的天赋,就将他选进学校的军乐团,这使得冼星海正式的接触乐器与音乐的系统训练。

后来冼星海的母亲为了让他接受更好的教育就将他送回了广州,13岁的冼星海就开始在岭南大学就是现在的中山大学开始学习小提琴。

为了补贴家用在学习之余冼星海还售卖一些学习用品以及加入岭南音乐银行。

1926年冼星海考入背景大学音乐传习所,1929年去巴黎留学,1934年考入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学习作曲兼学指挥,他是当时第一个考进这个班的中国人。

后来冼星海就开始了救亡创作,大家所熟悉的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生产运动大合唱都是出自于冼星海之手。

后来由于长期的创作劳累以及营养不良,冼星海的肺病越来越严重,于1945年10月31日病逝于克里姆林宫医院,年仅40岁。

冼星海的代表作品冼星海一生为了国家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给了当时中国人民很多的激励与前进的动力。

像生产运动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民族解放等等都符合当时国家的现状,冼星海总是能从现实出发创作出贴合人民的作品。

但说到冼星海的代表作品就不得不说黄河大合唱,这应该算是冼星海影响最深的一首作品,在现在很多小学初中的教科书上还是可以看见这首作品。

《音乐家冼星海》课件

《音乐家冼星海》课件
《夜半歌声》
创作于1936年,是一首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歌曲 ,表达了对自由和爱情的渴望。
《只怕不抵抗》
创作于1937年,是一首以儿童为主要对象的抗日 歌曲,歌词简洁明了,旋律轻快有力。
05
冼星海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
冼星海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 杰出的音乐家之一,被誉为中 国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
传承与弘扬冼星海精神,有助于培养更多的优秀音乐人才,推动中国音乐的创新和发展。
THANKS
《音乐家冼星海》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冼星海简介 • 冼星海的音乐成就 • 冼星海的生活与人格魅力 • 冼星海的代表作品介绍 • 冼星海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01
冼星海简介
出生背景与家庭
出生地与家庭背景
冼星海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他的父 亲是船工,母亲则是一位贤良的家庭 妇女。家庭贫困,生活艰难。
冼星海的作品在国际上广受赞誉 ,他的音乐才华得到了世界认可

他曾获得苏联最高荣誉“斯大林 文艺奖”,这是中国艺术家首次
获得此殊荣。
冼星海的国际影响力和荣誉不仅 代表了他的艺术成就,也彰显了
中国文化的魅力。
04
冼星海的代表作品介绍
《黄河大合唱》
创作背景
1938年,诗人光未然在延安的黄 河之畔创作了《黄河吟》,冼星 海听后深受感染,便在延安窑洞 的油灯下创作了《黄河大合唱》

内容概述
《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背景, 描绘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 悲壮画卷,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顽
强抗争精神和不屈意志。
艺术特点
作品采用了丰富的音乐形式,如 合唱、独唱、对唱等,以磅礴的 气势、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时代感为特色。 《在太行山上》创作背景

关于冼星海的简介英语

关于冼星海的简介英语

关于冼星海的简介英语 冼星海,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民⾳乐家”之称。

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关于冼星海的简介英语,希望对你有⽤! 冼星海简介 (1905.6.13-1945.10.30), male, former name Huang Xun, Kong Yu, native of Guangdong Panyu (now Nansha District of Guangzhou City, the town), was born in Macao, China's famous modern composer, pianist , There are "people musicians," said. In 1926 into the Peking University Music School, in 1928 into the Shanghai National Music Institute to learn music. In 1929 went to work-study in Paris, under the tutelage of the famous violinist Pani Obeduo Phil and the famous composer Paul Dukas. After returning home in 1935, he actively participated in the anti-Japanese national salvation movement. 1938 went to Yan'an, later served as Lu Xun Art Institute music department director. June 1939, joine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October 1945, due to fatigue and malnutrition, his lung disease became increasingly serious, and finally Xian Xinghai died in Moscow. 冼星海⼈物⽣平 Teenager June 13, 1905, Xian Xinghai was born in a poor family in Macao. Xian Xinghai 6 years old with his mother Huang Suying to Singapore, entered the Singapore is raising the school. Yang is the school district health teacher, the first to appreciate Xian Xinghai music Fu, and choose him into the school military band, let him start contact with musical instruments and music training. In order to allow children to receive better education, in 1918, the mother tried to come to Guangzhou, the 13-year-old Xian Xinghai sent to Lingnan University (now Sun Yat-sen University) to learn violin, began formal music courses. After entering Lingnan University, in order to subsidize the family, Xian Xinghai rely on the sale of two hours a day book, paper, pen and other things, and joined the Lingnan Bank band two pieces of work to maintain tuition and food. He played in the band as a straight flute, and later became the command of the ensemble orchestra, because he played the clarinet is very flavor, which was "Southern flute" nickname, even Peizheng middle school also asked him to do music teacher and band command. Study in France In the spring of 1926, Xian Xinghai admitted to the Peking University Music Institute, relying on the school library as an assistant to maintain life, during the division under the composer Xiao Youmei and Russian violin professor Donov. In 1928, Xian Xinghai entered the Shanghai National Conservatory of Music, majoring in violin and piano, after being forced to drop out of school. In 1929, went to work-study in Paris, Xian Xinghai leaning on the restaurant lobby, in the barber shop to do business life. In 1934, Xian Xinghai admitted to the Paris Conservatory of Music senior composer class, learning composition and academic command. He is the class of the first Chinese candidates, because the dress is not gorgeous, almost blocked by the French police and not into the examination room. After the exam, the examiner Paul Dukas on behalf of all the judges announced: "We decided to give you the honor awar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radition of the College, you can put forward their own material requirements." Xian Xinghai only said " Word, no longer can not speak. Salvation creation In 1935, Xian Xinghai returned home, put into the anti-war song creation and salvation music activities, creating a large number of folk songs, and for the progress of the film "Top Gun" "youth song", drama "resurrection" "thunderstorm" and other composer. After joining the Shanghai Salvation Theater two teams, and went to Wuhan and Zhang Shu together for the salvation movement. In 1937 after the outbreakof the national war, he participated in the Shanghai drama drama wartime drama two teams, anti-Japanese art propaganda. Once, Xian Xinghai participated in the Shanghai Association to the suburbs salvation propaganda activities. The Kuomintang authorities sent security guards to the scene to prevent students from confrontation. At this time, the young poet Saike wrote his own poem to Xian Xinghai. Xian Xinghai with full of anger, recited twice, leaning against the wall only 5 minutes to write the song - "muzzle outward / step forward / do not hurt the people / do not fight their own people / ... ..." This " Save the military song "on the spot to sing in the students, then the presence of the people even the security team soldiers also followed to sing, many people singing and tears. Yan'an life September 1938, Xian Xinghai received Yan'an "Lu Xun Art Institute" all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vited the telegram. So he was pleased to his wife Qian Yunling said: "We went to Yan'an go." Said go away, this year in November, the two hand from Han to Yan'an. They formed a partner on the way. In the winter of 1938, Xian Xinghai gave up generous treatment, went to Yan'an as Lu Xun Art Institute music department director, and in Yan'an "female big" and class. In Lu Yi, he is responsible for music theory, composition of the main courses, but also taught music history and command. In Yan'an a year and a half, he entered the pinnacle of creation, and wrote "military and civilian march", "production sports chorus", "Yellow River chorus", "nine one eight chorus" and other works. In politics, he pursued progress and joine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June 1939. By the poet light of the words of the "Yellow River Cantata" by his compose music, has become the eternal pass of the ages. May 11, 1939, in Yan'an to celebrate the anniversar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Lu Yi, Xian Xinghai wearing gray cloth uniforms and straw sandals, the name of the leggings command "Yellow River Cantata", the presence of Mao Zedong and other central leaders repeatedly applauded. Many people sing "the wind in the roar, the horse is called", to the forefront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In the difficult conditions of Yan'an,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decided to give Xian Xinghai 15 yuan a month allowance, and then Zhu De commander of the monthly allowance is only 5 yuan. In addition, Lu Yi's assistant has 6 yuan, 12 yuan teachers. Xian Xinghai twice a week to eat meat, two rice, a meal more than a soup. This reflects the respect of the party organization for special talents. Died of the Soviet Union May 1940, Xian Xinghai went to the Soviet Union, for the large documentary "Yan'an and the Eighth Route Army" for post-production and soundtrack. Before leaving, Mao Zedong at home to invite him to dinner and farewell. June 22, 1941 With the outbreak of the Soviet War, the film made a pause. He wanted to go back to Yan'an by Xinjiang, but because of the local warlords Shengshi only anti-communist, traffic interrupted and not forced to be detained in Kazakhstan's Almaty. In the supply of very difficult wartime conditions, he has completed the "national liberation symphony" ("the first symphony"), "sacred war" ("second symphony"), orchestral suite "Azolla", symphonic poem "Oman The song "and the ancient Chinese poetry as the theme of the solo song. Due to fatigue and malnutrition, his lungs are getting worse. At the beginning of 1945, the Soviet authorities sent him to the Moscow Kremlin hospital for treatment. Just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Xian Xinghai began to create orchestra "Chinese Rhapsody". But the disease ruthless, although in the Li Lisan's walk, get the Communist Party (cloth) leader Stalin instructions, with the assistance of the Soviet Union International Relief Association, Xian Xinghai stay in a hospital in Moscow, but due to severe blood cancer, Shen Yu disease, Days of weakness, died on October 30, 1945, only 40 years old, Li Li three couples for their cooking funeral, together with the Soviet Union for its grand burial ceremony. To the eulogy was later for the "Moscow - Beijing" compose the Soviet famous musician Mu Raji Li. Xian Xinghai was buried in the outskirts of Moscow cemetery, ashes were placed in a gray marble box, the middle of the box with an oval photo of the musician, surrounded by satin bouquets, engraved gold Russian: Chinese composer, patriotism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members: Huang Xun (went to the Soviet Union after the surname). On November 14, 1945, Yan'an held a memorial service for Xian Xinghai.。

【名人故事】作曲家冼星海的故事

【名人故事】作曲家冼星海的故事

【名人故事】作曲家冼星海的故事冼星海是一位著名的中国作曲家,他的音乐才华和坚毅的精神一直受到人们的钦佩和赞美。

下面将为大家讲述一下冼星海的故事。

冼星海出生于1905年的广东中山市,从小就表现出了对音乐的热爱。

他十分勤奋,天天都坚持练习钢琴和作曲。

在当时,中国的音乐教育比较薄弱,冼星海很难找到一位好老师。

但是他不放弃,通过研究音谱和录音,自学成才,成为一位卓越的音乐家。

冼星海后来考入了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开始了他的音乐学习之旅。

他在大学期间,不仅学习了西方音乐的理论知识,还深入研究了中国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

在他的研究中,他发现了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之间的共通之处,并尝试将两者结合起来。

他的音乐作品大多是融合了中西方元素的,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1931年,冼星海毕业后回到广州,任职于广东省音乐学院。

他在这里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音乐作品,如《黄河大合唱》和《广东大提琴协奏曲》等。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的音乐才华,也表达了对自己家乡和祖国的深深热爱。

冼星海的人生并不一帆风顺。

在抗日战争期间,他深受战争的影响,被迫离开广州,一度流亡到香港。

但是他并没有放弃音乐创作,反而把战争的痛苦和人民的苦难融入到他的音乐中。

他在这段时间里创作了《平安夜》和《黄河大合唱》等作品,这些作品饱含着对和平和幸福的向往,一经演出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扬。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冼星海回到了广州,继续从事音乐教育和创作工作。

他为培养年轻的音乐人才付出了很多努力,并多次到农村进行音乐普及活动。

他相信音乐的力量可以感染和改变人们的思想,因此他一直坚持用音乐来传递正能量。

1988年,冼星海因病去世,享年83岁。

他的去世使整个音乐界感到了巨大的损失。

人们纷纷表示,他是中国音乐界的一位偶像,他的音乐将会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冼星海的一生是充满艰辛和奋斗的。

他没有被困境击倒,而是勇敢地面对困难,坚持自己的梦想。

他的音乐作品不仅打动了中华民族的心灵,也为世界音乐艺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音乐天才冼星海的艺术成就概述

音乐天才冼星海的艺术成就概述

音乐天才冼星海的艺术成就概述
李洁
【期刊名称】《兰台世界》
【年(卷),期】2012(000)022
【摘要】冼星海(1905年6月13日-1945年10月30日),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出生于澳门,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冼星海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题材丰富、体裁多样、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他于1939年所作的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被认为是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史诗.由于在音乐方面的巨大贡献,冼星海被毛泽东誉为“人民的音乐家”.
【总页数】2页(P82-83)
【作者】李洁
【作者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音乐大师陈培勋的艺术成就概述 [J], 陈海燕
2.评《冼星海》的艺术成就与艺术启示 [J], 陶德宗
3.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纪念冼星海逝世50周年 [J], 刘恒之
4.少年冼星海的音乐之路——冼星海马来亚生活初探 [J], 魏艳; 常钰
5.广州市文广新局与我院共同举办“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与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赏析音乐会”纪念冼星海诞辰110周年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冼星海名词解释

冼星海名词解释

冼星海名词解释
冼星海(1901年-1968年),原名冼恩洪,字星海,号北溟,湖南娄底人,中国现代著名音乐家、作曲家、教育家和指挥家。

他被誉为中国音乐界的巨星,对中国音乐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冼星海在音乐教育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造诣。

他曾经任教于多所音乐学院和大学,培养了大批优秀音乐人才。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倡导艺术家要有社会责任感,并且提倡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相结合的创作方式。

作为作曲家,冼星海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涵盖了交响乐、室内乐、合唱等多个音乐形式。

他的作品富有深情和激情,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战斗精神。

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包括交响诗《黄河》、管弦乐曲《红旗颂》等,这些作品不仅在中国音乐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也受到了国际音乐界的赞誉。

冼星海还是一位杰出的指挥家,他以精湛的指挥技巧和严谨的音乐素养著称。

他带领着中国各大乐团演奏了许多经典的音乐作品,为中国音乐的演奏水平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冼星海以其卓越的音乐才华和对民族音乐事业的无私奉献而广
为人知,他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音
乐教育史上的伟大人物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小结师生再见Fra bibliotek板书设计
课时计划
授课时间:
课题
音乐家冼星海
累计课时
25
教学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音乐家冼星海的简要生平及主要代表作品,并从听赏演唱冼星海的音乐作品中感受音乐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时代特点。
教学准备
电子琴录音机
课时
安排
1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整与反思
一导入
师生问好
学生自学
教师提问学生抢答。
3学生认真听,齐读并记住冼星海的生平。
姓名:冼星海
出生地:广东番禺
生卒时间:1905---1945
4学生默读成分组分段朗读。
冼星海曾在哪个国家留学?留学时的生活情况怎样?
二听赏
听赏《下山虎》
1简介作品的相关资料和背景。
2结合课本图片给学生解释“下山虎”的寓意。
学生听赏
3让学生在听赏时体会下山虎那样的娇健、威武勇猛的形象。
1播放《黄河大合唱》中一个片断。
2引入课题:刚才同学们听的这段表现黄河奔腾不息的雄壮音乐,是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位著名音乐家的经典之作。
音乐律动
师生问好
1学生认真聆听,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同学们了解音乐家冼星海。
3教师简介冼星海的生平
代表作品《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下山虎》等。
4学习冼星海和《风》连线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