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
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
归属:一是认为其实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中国古代沿革地理。文献里地理类书籍属于史部。
二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分支。研究对象是过去的地理环境,研究工作是复原过去的地理环境,进而为阐明当代的地理环境形成和特点、
为当代地理学服务。
三是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或者新学科。
四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学科:三个阶段六个时期。
三个阶段为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中国近代历史地理学、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
六个时期分别是:1、先秦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的萌芽时期,世界上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尚书,禹贡》,最早的自然地理学著作《管子,地员篇》,最早的旅游地理著作《穆天子传》。2、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成熟时期。《汉书。地理志》为起始,开始出现了很多的区域和系统地理著作。3、唐宋元时期,为发展时期。两大特点,一是大量成熟的地理总志出现。二是大量的边疆地地理著作出现。4、明清时期,为繁荣时期。一是大量方志出现,二是大量的有关国计民生的经世地理学著作出现,如《海国图志》《天下郡国利弊书》。5、20世纪初到70年代为中国近代历史地理学时期。《中国历史地图集》。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沿革地理方面,历史自然地理称为这个时期的重要研究内容,其他如历史经济地理也开始受到重视,历史文化地理的研究已经开始。6、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近代历史地理学在吸取了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后,逐渐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形成现代历史地理学,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现代历史地理学包括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两大领域。
2、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著作: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侯仁之《历史上的
北京城》、《历史地理学刍议》史念海《河山集》安介生《历史民族地理》赵海军《论历史科技地理》、
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西汉人口地理》
3、研究内容: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地理、历史地理理论和文献研究
4、仰韶温暖期:距今8500~3000年是全新世以来气候最佳适宜期,在我国称之
为“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或“仰韶温暖期”。气候回暖,植物繁茂,动物众多,水源充足。
5、冰后期: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晚更新世冰期结束之后的温暖时期,一般指全
新世。
6、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变化情况以及对人类的影响?
答:西周时期:5000年来第一个寒冷期,持续了200多年。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为温暖期。温暖湿润的气候为农业文明创造了条件。东汉至南北朝时期是相对寒冷期,出现了北方民族南下的第一个高潮。唐北宋时期为温暖期。气候的温暖湿润为唐代农业经济发展创造了环境基础。农牧业分界线北移,农耕区扩大,农产品产出多样性,农作物单产量提高,粮食总产量提高。
唐代水利建设成效显著,国力强盛,南方地区的开发有了保证。南宋时期(1000-1200
年)寒冷期。由于气候寒冷,北方游牧民族长期处于一种高压状态,威胁中原农业民族。黄河流域农业经济衰落,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成为定局。南宋后期至元代中期为温暖期。明清时期为寒冷期,又称明清小冰期。气候寒冷,自然灾害频率大,社会不稳定。
气候变迁对人类社会影响:1)气候变化使古猿从树居转为地面生活,劳动使从猿到人转变;2)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利于文明繁荣和统一王朝的兴盛,寒冷干燥的气候对应北方游牧民族的大规模南迁,引起中国社会动荡和波折。
7、气候变化规律:冷暖交替。温暖期持续时间越来越短,温暖程度降低。寒冷期持
续时间增长。
8、历史时期黄河改道频繁的原因:
(1)自然地貌和土壤因素。黄河流经青藏高原,再到黄土高原。特别是在黄土高原,由于黄土颗粒细,孔隙多,耐冲性差,遇水则变为泥流,到下游华北平原堆积形成悬河。
(2)气候环境因素。黄河流域全年降水的70%都集中在夏秋,多暴雨,洪峰流量大大高于年平均流量,形成暴涨暴落,极易冲坏河堤。研究表明黄土高原侵蚀中自然侵蚀占70%,而人类加速侵占只占30%,这就是说自然地貌、土壤和气候环境是造成黄土高原侵蚀的最主要原因。
(3)人类活动因素。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特别是采伐不节制,使黄河中游地区的森林受极大大的摧残,水土流失因此越来越严重,黄河水患也越来越酷烈。
9、黄河的断流::1. 气候变化 2. 植被破坏3. 灌溉方式落后
10、黄河下游河边的迁徙及特点
答:先秦—秦汉时期,北流。东汉—唐—北宋时期,东流。东汉到唐末,汉唐安流期。原因:东汉开始大量游牧民族入居黄河中游,退耕还牧,水土流失相对减弱;王景治河;当时黄河下游存在不少分支,湖泊和沼泽洼地,起着分洪、排沙与调节流量的作用。从唐末到北宋,黄河决堤次数增加。南宋时期,南流,“由泗入淮”。近代,东流。
特点:(1)黄河下游河道基本为北、东、南三种形式,北不出海河,南不出颍河、淮河。(2)在以上范围内,河道变迁的空间顺序基本上为自东北转向东偏北再转向为东,由东再向东南,做扇形扩展。其摆动顶点在桃花裕一带,这种扇形扩展大致在13C末完成,之后河流由南—东南—东,成由东向北的趋势(3)从流经时间来看,北流时间最长,2000年。南流最短,700年。
11、古代人们对黄河的治理:贾让三策(改道、封水、加高堤坝)王景治河
12、黄河决口改道对下游地理环境的影响:危害生命,造成泛滥区自然环境面貌的变化(吞并农田、沙化、土地盐碱化、堵塞交通),改变了黄淮海平原上的水洗面貌13、黄河六次大改道五次发生在宋元明清时期(在唐以后)
14中国古代都城演变的原因?
答:从中原往东南迁徙,从西向东南又北移。原因:气候变化,越来越冷干燥;经济重心南移;北方游牧民族东移。北方常年战乱;生产力水平提高(船只的发明)克服了南方水路阻碍交通的问题;耕作技术的提高解决了南方黏重土壤难以种植的问题;政治中心的南移;海上贸易的发展;人口的南迁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15、中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