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红细胞体病

合集下载

牛羊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治

牛羊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治

牛羊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治牛羊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影响牛羊等反刍动物。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给畜牧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预防和控制牛羊附红细胞体病对于畜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病因及病原体牛羊附红细胞体病的病原体是红细胞体寄生虫,属于原生动物门,它会寄生在反刍动物的红细胞内,通过血液传播给其他宿主。

寄生虫的传播途径主要有蚊虫叮咬、输血、采血、器械污染和母婴传播等。

二、临床症状牛羊附红细胞体病主要症状包括发热、贫血、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精神萎靡等。

严重的感染会导致动物死亡,给畜牧业带来严重损失。

三、防治措施1.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牛羊附红细胞体病的有效途径。

具体操作包括定期给牛羊接种疫苗,提高它们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2. 畜舍卫生保持畜舍的卫生环境对于预防牛羊附红细胞体病也是非常重要的。

要做到畜舍勤换新鲜干净的垫料,保持空气流通,及时清理粪便,减少蚊虫滋生的环境。

3. 饲养管理加强牛羊的饲养管理也是预防牛羊附红细胞体病的重要环节。

做好牛羊饲料的消毒工作,防止饲料受到污染,保证牛羊的饮水卫生,降低感染的可能。

4. 蚊虫控制蚊虫是牛羊附红细胞体病的传播媒介,因此控制蚊虫数量也是重要的防治手段。

可以采用化学除虫剂、驱蚊器具等措施来控制蚊虫的繁殖和传播,有效减少畜牧业的损失。

5. 定期体检定期对牛羊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感染的动物,防止疫情扩大,保护畜群的安全。

这些防治措施是预防牛羊附红细胞体病的常规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疫苗接种的时机和剂量应该根据当地的疫情情况和兽医的指导来进行,避免接种不当导致病情加重。

除了常规的防治措施外,科学的养殖方法也是预防牛羊附红细胞体病的重要手段。

可以采用良好的养殖环境、适宜的饲料、科学的疾病防控管理等措施,提高牛羊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机会。

预防牛羊附红细胞体病是畜牧业中不可忽视的工作。

只有通过科学的防治措施和良好的养殖管理,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这种疾病,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26)猪附红细胞体病

(26)猪附红细胞体病

(26)猪附红细胞体病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以贫血、黄疸和发热为特征。

病原附红细胞体对干燥和化学消毒剂抵抗力弱,但对低温的抵抗力强,一般的消毒药均能杀死病原体。

病原体在37℃,0.5%石炭酸溶液中3小时即可被杀灭。

流行病学本病主要发生于温暖季节,夏季发病较多,冬季相对较少。

牛、羊、兔、猪、鸡都可感染,但大部分是隐性感染。

各阶段猪的感染率达80%~90%。

症状各阶段的猪均可感染发病,潜伏期7天。

发病初期表现发热,体温可达40℃以上,发抖、聚堆;采食量明显下降;胸、耳后、腹部皮肤发红,尤其是耳尖部出现紫红色斑块;严重者呼吸困难,咳嗽,步态不稳。

随着病情发展,病猪可能出现皮肤苍白、黄疸,哺乳猪和保育猪群中僵猪的比例明显升高。

母猪妊娠后期容易发生流产或死胎;产后母猪容易发生乳房炎和泌乳障碍综合征。

慢性感染母猪易衰弱、黏膜苍白、黄疸,不发情或延迟发情,屡配不孕。

病理变化病猪主要表现贫血和黄疸;可视黏膜黄染或苍白。

病猪血液稀薄、颜色变淡;肝脏肿大,黄棕色;全身淋巴结肿大,质地柔软,切面有灰白色坏死灶或出血斑点;脾脏肿大,变软,边缘有点状出血;肾脏肿大,有出血点;心脏扩张,柔软,心包内有淡红色液体。

严重感染者肺脏发生间质性水肿。

治疗目前治疗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特效药物很少。

常用药物有:(1)贝尼尔(血虫净)。

猪发病初期,每公斤体重用贝尼尔5~7毫克深部肌肉注射,间隔48小时重复注射一次。

(2)四环素类(土霉素或四环素)。

每公斤体重用20~30毫克肌肉注射,连用5天。

去势、转群等造成严重应激时,给猪注射土霉素,以防发病。

(3)对氨基苯胂酸钠或阿散酸。

每吨饲料拌药180克饲喂,连喂1周,以后改为每吨饲料拌药90克,连喂1个月。

(4)右旋糖酐铁。

仔猪和慢性感染的猪可补充右旋糖酐铁200毫克。

预防预防该病重点是灭蚊、驱蚊和驱除猪体内外寄生虫。

预防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生可以降低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病率。

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断与防治措施

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断与防治措施

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断与防治措施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于病原体附着在猪的红细胞外膜,导致红细胞膜受损甚至破裂,引起猪的溶血性贫血和其他病症,严重影响了猪的生长发育和经济效益。

本文将简要介绍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症状、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

一、症状
1.急性型:表现为猪突然出现全身发热、不适、食欲不振、呼吸急促、腹泻等症状,
伴随着溶血性贫血和黄疸等症状,死亡率较高。

2.亚急性型:表现为猪慢性发病,经过数天或数周后出现器官肿大、黄疸等症状,死
亡率较低。

二、诊断方法
1.血液学检查:猪附红细胞体病的主要特征是红细胞内出现许多小圆点状或不规则形状,如宝石状体或粒状体等,这些病原体是通过特殊染色技术检测出来的。

2.病原学检测:采取血液、脾、肝等组织样本,进行直接或间接的病原学检测。

三、防治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应加强猪舍卫生和消毒,维护合理的饲养环境,加强对饲料和饮水
的管理和消毒,增加营养供应,提高猪的抵抗力。

2.药物治疗:目前尚无专门的治疗方法,一般采用抗菌药物、输液、解热镇痛等方法
进行治疗。

3.疫苗预防:可采用灭活疫苗、弱毒疫苗等方法,对猪进行免疫,可以预防猪附红细
胞体病的发生。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常见的猪病,对于畜牧业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防治中应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防病意识,及时发现和处理病例,加强动物健康监
测和疫情防控,减少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和传播。

羊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措施

羊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措施

羊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措施羊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由巴贝西亚属寄生虫引起的血液传染病,主要感染在家畜羊身上。

该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对畜牧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本文将就羊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流行病学羊附红细胞体病主要通过昆虫传播,如叮虫和细蚊。

这些昆虫在吸血时会将患者体内的巴贝西亚属寄生虫传播给其他健康的动物,从而形成传播链。

羊附红细胞体病也可通过输血、器官移植等方式传播给人类。

二、临床症状感染羊附红细胞体病的羊在潜伏期内通常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当病原体增殖到一定数量时,会出现明显的症状。

典型的临床症状包括贫血、发热、厌食、体重减轻、体力下降等。

患者的眼球、黏膜等处常会出现充血和出血的现象。

三、诊断诊断羊附红细胞体病需要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

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直接脱盐涂片法、间接血凝试验、免疫荧光试验、PCR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是否感染了巴贝西亚属寄生虫,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防治措施1. 预防措施为了降低羊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可以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

首先是加强畜禽场的卫生管理,定期清洁环境,保持饲养场的清洁卫生。

其次是对患病动物进行及时隔离,避免病源的扩散。

定期对动物进行血液检测,及时发现和治疗感染动物,是预防羊附红细胞体病的重要措施。

2. 治疗措施一旦发现感染羊附红细胞体病的动物,应立即予以治疗。

目前主要采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物等进行治疗,以帮助动物恢复健康。

对潜在感染的动物也需要进行定期检测和治疗,以防止病情再次爆发。

3. 疫苗研发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因此研发针对羊附红细胞体病的疫苗也是防治该疾病的重要措施。

科研人员可以利用现有的疫苗技术,针对该疾病的病原体进行疫苗研发,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发生。

羊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严重威胁家畜健康的传染病,对畜牧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疾病的流行,需要加强对动物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和治疗患病动物,研发有效的疫苗等措施。

猪附红细胞体病及其防治

猪附红细胞体病及其防治

猪附红细胞体病及其防治引言:猪附红细胞体病,又称猪瘟,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猪类疾病,严重威胁着全球猪肉产业的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病因、症状和传播途径,并探讨预防和治疗该病的有效措施。

一、病因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猪附红细胞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该病毒属于病毒科,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致病性。

猪是本病的唯一宿主,不同品种和年龄的猪都容易感染该病毒。

二、症状1. 高热:病猪体温急剧升高,可达41℃以上。

2. 消化道症状:病猪食欲减退,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

3. 呼吸道症状:病猪出现咳嗽、打喷嚏、流涕等症状。

4. 皮肤症状:病猪出现皮肤发红、溃烂、水肿等症状。

5. 神经系统症状:病猪出现抽搐、瘫痪等症状。

三、传播途径1. 直接接触:病猪之间的亲密接触是主要传播途径,如共同饮水、吃同一饲料等。

2. 空气传播:病猪呼吸道排出的病毒颗粒可通过空气传播给健康猪只。

3. 间接传播:通过污染的饲料、水源、器具、车辆等传播给健康猪只。

四、防治措施1. 加强养殖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养殖环境,保持猪舍的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增强猪只的抵抗力。

2. 严格检疫隔离:对新引进的猪只要进行检疫隔离,在确保无病情的情况下方可投放到正常饲养场。

3. 饲料卫生控制:饲料是传播病毒的重要途径,应加强饲料消毒,使用高质量的饲料。

4. 疫苗预防:猪附红细胞体病疫苗是预防该病的有效手段,可以在猪只免疫期间提供保护。

5. 临床治疗:对发病猪只要进行及时的临床治疗,包括抗生素治疗、支持疗法等,以减轻病情和提高生存率。

结论:猪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严重威胁猪肉产业的传染病,给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预防和控制该病的传播,养殖户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养殖管理、严格检疫隔离、控制饲料卫生、进行疫苗预防和及时的临床治疗。

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猪附红细胞体病的传播,保障猪肉产业的健康发展。

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断与防治措施

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断与防治措施

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断与防治措施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猪附红细胞体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疾病,也称为猪蓝耳病。


病毒属于科学家所发现的轮状病毒属,主要引起新生猪出现呕吐、腹泻、呼吸急促、烦躁
等不良症状,严重时还会导致死亡。

病因:猪附红细胞体病毒通过空气或者排泄物传播,主要由病毒污染的水、饲料、器
具等引起的。

临床表现:发病后1-7天,猪出现腹泻、呕吐、发烧、食欲不振、呼吸急促、烦躁、
精神萎靡等。

重症病例还会出现肝、心、肾等器官损伤,最终导致死亡。

诊断方法:通过病原学检查、阴道、口腔拭子作为病原学检查样本,常用的检测方法
包括RT-PCR 和ELISA。

防治措施:为了避免猪附红细胞体病的传播,农民可以根据以下方法进行预防和防控:
(1)加强对猪圈的环境卫生管理:对饮水设备、饲喂器具、通风设备等进行定期清
洗和消毒;
(2)采取严格的动物交通隔离措施:接收牛、羊、鸡等家畜的地方和猪舍应该在不
同的场所等房间进行有效隔离;
(3)注意猪的营养和饮水供给;
(4)采取补强饲料,增强猪体免疫力;
(5)使用有效的疫苗,定期为猪群接种,防止病毒进入猪群;
(6)加强对养殖猪专业知识的培训;
(7)对于出现疫情应采取有效的隔离、治疗及消毒措施。

总之,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预防和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需要加强养殖猪的管理
和疫苗接种,提高养殖猪的免疫力,及时发现和处理病例,保证生猪生产的顺利进行。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综合防治措施猪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常见的猪病,病原体为一种病毒。

在猪场中,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治非常重要,以下为综合防治措施:
1.严格管理和卫生措施:保持猪舍和猪场的干净卫生,及时清除
污物、粪便等杂物,加强猪舍消毒,防止病毒传播。

2.良好的饲养管理:合理饲喂及补充猪体内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精选适合猪的饲料,避免猪体内缺少抵抗力。

3.疫苗接种:及早接种猪附红细胞体病疫苗,定期进行疫苗加强。

4.及时隔离患病猪只:一旦发现猪附红细胞体病,应立即将患病
猪只隔离,避免病毒传播。

5.增强猪的抵抗力:可以饲喂猪养生食品和添加免疫强化剂等方式,增强猪的抵抗力,提高其抵御病毒的能力。

总之,预防和控制猪附红细胞体病需要多方面的综合措施,才能
确保猪的健康和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兽医传染病学:附红细胞体病

兽医传染病学:附红细胞体病
• 育肥猪日增重下降,易发生急性haemolytic anaemia。后期常继 发肠炎而下痢。
• 2、慢性:病猪表现贫血、消瘦,常常成为僵猪。猪附红体可长 期存在于猪体内,病愈猪可终生带菌。
• 3、母猪
• (1))急性感染:食欲不振,持续高热、呼吸急 促、贫血、皮肤苍白,少乳或无乳,以产后多见;
• (2)慢性感染:母猪还可出现繁殖障碍,如受孕 率降低、发情推迟、流产、死产、弱仔等,但少有 或无木乃伊。
• 中国罗杏芳等于1981-1983年先后在广东省的广州、顺德等5个县市 病猪的血液中发现附红细胞体;栾景辉等于1982年在河北省寿县高 热病猪中发现猪的附红细胞体。
• 近几年世界各地从仔猪到怀孕母猪均有猪附红细胞体病发生的大量 报道。
2000年前后感染调查
1991 1993 1994 1995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 潜伏期9~40d,病牛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消瘦,喜卧; • 眼结膜、口腔黏膜苍白,严重贫血。鼻镜干燥;咳嗽、体温升
高至40~41.5 ℃,呼吸加快; • 瘤胃蠕动音减弱、反刍下降或停止,消化不良,前胃迟缓;不愿
走动、腹泻。便秘与腹泻交替,后期有的病牛排出血便。少数牛 出现血尿。
• 奶牛产奶量下降或停止,怀孕牛流产。
3.染色

附红细胞体是一种多形态微生物,多数为环形、球形和卵圆形,少数呈
顿号形和杆状,大小为0.3-1.3×0.5-2.6µm,平均直径0.2~2.0µm,在红
细胞表面单个或成团寄生,呈链状或鳞片状,也有在血浆中呈游离状 态。
附红细胞体对苯胺色素易于着染,革兰氏染色为阴性,姬姆萨染色 为紫红
• 3.红细胞膜发生改变,被遮蔽的抗原暴露,免疫系统视为异物,致自身 免疫溶血性贫血;感染导致红细胞体表面结构的改变,变形、脾脏清除 并引起溶血。红细胞大量破坏,导致免疫抑制。

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断与防治措施

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断与防治措施

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断与防治措施猪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主要侵犯猪的牙龈和口腔黏膜。

病原细菌主要是细菌红细胞体病原体(Porphyromonas)和柳氏细菌(Leptospira)。

本文将介绍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和防治措施。

一、猪附红细胞体病的临床症状1. 牙龈发炎:患猪的牙龈出现红肿、溃疡和出血,进食困难。

2. 口腔溃疡:猪的口腔黏膜有溃疡,表面覆盖有黄白色或灰白色的假膜。

3. 体温升高:猪患附红细胞体病后体温可升高。

4. 食欲不振:患猪的食欲明显下降,甚至拒食。

5. 消瘦和衰弱:患猪由于进食不畅,体重下降,出现消瘦和衰弱。

1. 临床表现:通过观察患猪的牙龈和口腔黏膜的症状,能初步判断是否为附红细胞体病。

2. 病原学检查:可从患猪的口腔溃疡、牙龈、血液和尿液等样本中分离出疑似病原细菌,并进行相应的鉴定。

3. 血清学检查:检测患猪血清中的抗体水平,可以确定是否感染了病原细菌。

4. 分子生物学检查:通过PCR技术检测患猪样本中的病原细菌DNA,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1. 疫苗预防:定期接种有效的猪附红细胞体病疫苗,提高猪群免疫力,减少感染率。

2. 卫生管理:加强猪舍的卫生管理,保持猪圈清洁、干燥,定期清理粪便和排泄物。

3. 防治细菌感染:使用有效的抗生素对患猪进行治疗,减少病原细菌的繁殖和感染。

4. 饲养管理:提供合理的饲料和饮水,保证猪的营养和免疫水平,增强对病原细菌的抵抗力。

5. 疫情监测:定期进行猪群的疫情监测,发现感染病例及时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常见的猪病,对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有一定的影响。

正确诊断和科学防治是控制该病的关键。

通过合理的预防措施和综合治疗,可以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并减少经济损失。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治疗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治疗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治疗奶牛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会给奶牛的生产和健康带来很大的影响。

在日常饲养管理中,奶农们需要对奶牛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该病症。

本文将着重介绍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治疗,希望能对广大奶农们有所帮助。

一、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1. 临床症状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食欲不振、乳房肿胀、腹部膨胀、腹水和贫血等。

在这些症状出现的时候,奶农们应该及时对奶牛进行观察和检查,判断是否患上了附红细胞体病。

2. 实验室检查为了更准确地诊断奶牛是否患上了附红细胞体病,奶农们可以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比如进行血液检查和粪便检查等。

血液检查可以发现奶牛的贫血情况,粪便检查可以发现是否有寄生虫感染等情况。

这些检查可以为诊断奶牛的疾病提供重要的参考。

3. 药物试验在诊断奶牛的附红细胞体病的时候,奶农们还可以进行一些药物试验,比如给奶牛使用一些抗生素或者驱虫药物,如果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那就可以初步判断奶牛可能是患上了附红细胞体病。

二、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治疗1. 药物治疗如果奶牛确诊患上了附红细胞体病,那么奶农们就需要给奶牛进行药物治疗了。

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1)抗生素治疗:可以使用氨苄青霉素、利福霉素等抗生素来抑制细菌的感染。

(2)驱虫治疗:如果发现奶牛确实患上了寄生虫感染,那就需要及时使用驱虫药物治疗。

2. 营养与护理在治疗奶牛的附红细胞体病的时候,奶农们还需要对奶牛进行一些特殊的护理。

比如要给奶牛提供高质量的饲料和饮水,增加其免疫力,帮助奶牛更快地康复。

3. 环境卫生奶牛的环境卫生也非常重要,奶农们需要保持奶牛舒适的生活环境,保持牛舍的清洁和通风。

三、预防措施除了及时诊断和治疗奶牛的附红细胞体病,奶农们还需要做好预防工作,避免奶牛患上这种病症。

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1. 定期检查奶农们需要定期对奶牛进行检查,观察其是否有异常症状,及时发现患病的奶牛并进行隔离和治疗。

猪附红细胞体病治疗及预防措施

猪附红细胞体病治疗及预防措施
使用抗生素等药物预防其 他疾病的继发感染。
治疗方法
化学药物治疗
使用四环素、土霉素等抗生素进 行治疗。
免疫疗法
使用特异性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提高猪只免疫力。
支持疗法
补充营养,改善环境,增强猪只 的抵抗力。
03
CATALOGUE
预防措施
管理和控制传染源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由猪附红细胞体引起的疾病,因此,有效管理和控制传染源 是预防该病的重要措施。
选择来自正规渠道、质量可靠 的疫苗,确保疫苗效价和安全
性。
疫苗使用方法
严格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进行 操作,确保接种剂量、接种途 径和接种频次等正确无误。
疫苗储存与运输
遵循疫苗储存和运输规范,确 保疫苗效价不受影响。
疫苗使用记录
建立疫苗使用记录制度,详细 记录疫苗名称、生产批号、接 种时间等信息,方便溯源和管
生物安全措施
01
02
03
04
强化饲养管理
保持猪舍清洁卫生,提供适宜 的饲养环境,减少应激因素。
定期消毒
定期对猪舍、饲料和水源等进 行消毒,切断病原传播途径。
人员管理
严格控制人员出入,避免交叉 感染。
疫病监测与报告
建立健全疫病监测体系,及时 发现并报告疫情,防止疫情扩
散。
疫苗选择与使用
选择优质疫苗
02
CATALOGUE
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临床观察
观察患病猪只的精神状态、食欲 、体温等变化。
血液检查
通过显微镜观察血液中是否存在附 红细胞体。
血清学检测
使用特异性抗体检测血液中的附红 细胞体抗原。
治疗策略
及时隔离
将患病猪只隔离,以防止 疾病传播。

探析猪附红体细胞病症状及治疗方法

探析猪附红体细胞病症状及治疗方法

探析猪附红体细胞病症状及治疗方法
猪附红体细胞病(Porcine parvovirus,PPV)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疾病,主要感染猪只,是一种广泛分布、易感染的病毒性疾病。

本文将探析猪附红体细胞病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症状:
1. 流产:猪附红体细胞病感染母猪主要的症状就是流产。

一般在妊娠60天以内的母猪,都有可能感染PPV,使得胚胎发育受阻,最终导致流产。

流产的猪只往往伴有发热、
食欲减退等症状。

2. 产仔障碍:感染PPV的母猪可能会导致产仔障碍,其中包括畸形、死胎、弱仔等情况。

3. 干燥性流产症:干燥性流产症是猪附红体细胞病的经典表现之一,表现为在妊娠
期间出现猪群流产,其它症状包括毛色灰暗、食欲减退,胎儿体长也较短,肝脾肿大。

治疗方法:
目前,猪附红体细胞病并没有特殊的治疗方法,而是通过疫苗接种来预防。

1. 有效的清洁和消毒:在生猪场,保持良好的清洁和消毒是预防和控制PPV的关键。

彻底清洗和消毒生猪场设施、环境,有效地杀死病毒,阻止病毒的传播。

2. 疫苗接种:根据猪附红体细胞病的临床表现,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疫苗进行接种。

疫苗接种主要可以预防病毒的感染和流行,从而保持种猪的健康状况。

3. 引进新猪前的隔离检疫:饲养环境对于病毒防控非常重要,因此饲养单位应该在
引进新猪前,对新猪进行隔离检疫,以确保其身体健康状态,并保障种猪/仔猪生产的安
全和健康。

综上所述,猪附红体细胞病是一种具有较高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预防和控制疾病非
常重要。

在饲养猪只期间,需要加强疫苗接种、保持严格的清洁和消毒,从而保障猪只健
康和生产的顺利进行。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综合防治措施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综合防治措施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猪嗜血支原体(Mycoplasma suis,M. suis)寄生于猪红细胞表面、血浆和骨髓内引发的疾病,任何年龄任何品种的猪都可以受到感染,其中仔猪受到病原入侵之后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现阶段生猪养殖产业不断向着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养殖规模扩大之下,各类传染性疾病呈现出高发流行的态势,表现出复杂的临床特征,给疾病的诊断和防控工作带来了很大难题。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现代生猪养殖领域发生流行率较高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传播速度相对较快,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向着整个群体快速传播蔓延,患病猪主要表现为高热、贫血、黄疸、全身体表皮肤潮红等症状。

近些年,由于很多养殖户将关注重点放置在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集中免疫接种领域,对附红细胞体病的重视程度不高,导致该类疾病在养殖场中呈现逐渐流行的态势,严重降低了生猪的生产性能,甚至会引起大范围的死亡,严重损害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本文探讨了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病学,并结合实际病例明确了该种疾病的诊断与综合防治方法,希望对更好的降低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危害有一定帮助。

一、流行特点1、病原特征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猪嗜血支原体(Mycoplasma suis,M. suis)寄生于红细胞表面、血浆和骨髓内感染引发的一种传染性疾病,通过对血液进行染色处理,放置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能够发现红细胞周围会镶嵌有一轮类似淡蓝色宝石状,大小通常在0.1-2.6微米之间具有多种形态,有的呈现逗点状,有的呈现卵圆形,有的呈现环状,有的呈现杆状,该种病原微生物不存在细胞壁,没有明显的细胞器和细胞核,不会生长出鞭毛,不能够自行运动,是一种原核生物。

将病原放置在2000倍的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能够看到病原体的内部会存在分布不是很均匀的类细胞核。

附红细胞体主要通过二分裂法和出芽、裂殖法进行繁殖生长,通常说来病原体主要在骨髓部位进行增殖,但是增殖的部位还没有完全的确定。

附红细胞体在红细胞表面呈现单独存在或者呈短链排列存在,也能够在血红细胞的血浆当中游离,另外附红细胞体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大小形态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这可能与动物的种类、身体抵抗能力有着较大的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红细胞体病病原体附红细胞体病简称附红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呈现急性黄疸性贫血、全身皮肤发红和发热,故又称红皮病。

病猪感染后可大批死亡,常呈地方流行,因此给养猪业造成极大的危害。

该病原体常寄生于红细胞和和血浆中。

附红体对干燥和化学药品的抵抗力很低,一般浓度的消毒药可将其杀死,但耐低温。

流行病学易感染动物有猪、绵羊、牛、犬、猫和其他动物,在不同宿主中存在不同的虫种(如猪附红细胞体、羊附红细胞体等)。

主要由吸血昆虫传播,注射针头、交配、手术器械也可能传播本病。

目前国内发病主要是猪,吮乳仔猪、母猪、育成猪均可感染,呈地方性流行,由于被感染的猪不能产生很强的免疫力,易发生再度感染。

其他动物感染大多为亚临症状,病例的发生率明显低。

孕母猪流产,个别不流产的超过预产期,产弱仔猪。

猪附红细胞体是寄生在猪红细胞表现的一种附红细胞小体,各龄猪均可感染。

本病的传播途径还不十分清楚,据认为在正常管理条件下的健康猪单纯感染附红细胞体不至于发生急性症状,临床上常因感染其他传染病而并发,一般多发于温暖的夏季,尤其是雨后湿度大的时候,气候干旱少发生。

发病原因附红细胞体是寄生于人、畜红细胞表面、血浆和骨髓中的一群微生物,也称血虫体,简称附红体。

在一般涂片标本中观察,无细胞壁,无明显的细胞核、细胞器,无鞭毛,属原核生物。

其形态为多形性,如球形、盘形、哑铃形、球拍形及逗号形等。

大小波动较大,寄生在人、牛、绵羊及啮齿类中的附红体直径约为0.3~0.8μm,而寄生在猪体中的附红体直径为0.8~1.5μm,最大可达2.5μm 。

附红细胞体对宿主的选择并不严格,人、牛、猪、羊等多种动物均可感染,且感染率比较高。

到目前为止已发现附红体属有14个种,其中主要为五种:绵羊附红体(E.ovis):寄生于绵羊、鹿类中; 猪附红体(E.suis):寄生于猪; 球状附红体(E.coccoides):寄生于鼠类及兔类等啮齿类动物中; 温氏附红体(E.wenyonii):寄生于牛; 短小附红体(E.parvum):是家猪非致病性的寄生菌附红体的抵抗力不强,在60℃水浴中1min后即停止运动,100℃水浴中1min全部灭活。

对常用消毒药物一般很敏感,可迅速将其杀灭,但在低温冷冻条件下可存活数年之久。

附红体感染人畜分布很广,迄今已有美国、南非、阿尔及利亚、肯尼亚、伊朗、法国、挪威、英国、芬兰、澳大利亚、前苏联、日本、荷兰、马达加斯加、葡萄牙、尼日利亚、西班牙、奥地利、比利时、印度、以色列、朝鲜、新西兰、埃及和中国等近30 个国家和地区均有报告。

我国曾对9 省区16 个地区的人群作附红体调查表明,人群平均感染率为53%,与性别、年龄及职业无明显关系。

发现有生理变化(如孕妇)和患有慢性疾病者其感染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

据调查在家畜中被附红体感染有一定的季节性,以5~8 月份为其感染高峰。

发病机制附红体毒力较低,致病性不强。

对附红体进行电镜观察,发现其主要寄生在成熟红细胞表面,不进入细胞内,少量游离在血浆中。

不但发现大型的附红体上有纤丝扒嵌在红细胞膜上,红细胞膜上可能存在与纤丝相结合的受体。

而且从电镜下见到寄生附红体的红细胞膜发生改变,其上的凹陷与洞易致血浆成分进入红细胞内,使红细胞肿胀、破裂,发生溶血。

而且从活体标本中观察到被寄生的红细胞,其可塑性、变形性功能消失,在通过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时也易被破坏而溶血。

上述两点主要机制说明本病溶血性贫血的发生存在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

还有认为溶血可能与红细胞膜结构改变,或隐蔽性抗原的暴露等诱导产生IgM自体抗体,即第Ⅱ型变态反应有关。

临床表现本病是以高热稽留,皮肤发红、黄疸和母猪繁殖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猪传染病,仔猪和生长猪死亡率较高,病猪厌食、嗜睡、体温升高、贫血、黄疸、皮肤红紫。

可视黏膜初充血,后苍白,黄染,尿黄。

全身皮肤发红,指压不褪色,最后变为青紫色;粪便干结,有时便秘、下痢交替。

耳发绀、变干,边缘向上卷起,血液稀薄,血凝不良,后期血液粘稠,呈紫褐色。

也有的后肢麻痹、呼吸困难、咳嗽等,严重的眼睑粘连,发绀。

公猪可出现尿鞘积尿。

部分怀孕母猪早产、流产、死胎,偶见母猪乳房或外阴水肿,不发情或屡配不孕。

病猪最后卧地不起,全身循环系统失调,衰竭死亡。

诊断鉴别剖检病变全身脂肪和脏器官显著黄染,肝、胆、脾、淋巴结肿大,心包及胸腹腔积液,血液稀薄似水样。

确诊须作涂片染色镜检。

检查诊断血象血红蛋白低,网织红细胞高于正常,红细胞脆性试验及糖水试验均阳性。

白细胞一般正常,但出现异常淋巴细胞。

血液生化检查总胆红素增高,以间接胆红素为主。

血糖及血镁均较低,常有肝功能异常。

其他辅助检查:肝、脾超声检查异常。

微生物学检验这是确诊本病主要依据。

有以下几种方法:(1)涂片染色检查:取1滴鲜血于玻片上,制成薄血片,固定后用姬姆萨或者瑞氏染色,加盖玻片后用400~600倍镜检。

姬姆萨液将附红体染成紫褐色,瑞氏液将其染成紫红色。

找到附红体后转到油镜头(约1600倍)观察其形态、排列及大小,并可进行计数。

一个红细胞表面可附着l~67个附红体不等。

在血浆中及红细胞表面上皆可查到附红体。

两者比例约为1∶1~1∶2。

(2)鲜血压片法:取1滴待检新鲜血样,滴加在载物玻片上,加1滴等量的生理盐水或抗凝液,混匀后加盖玻片,用普通显微镜下检查。

在400~600倍镜下找到附红体后,观察其形态及大小。

可见附红体呈现闪光形小体,在血浆中转动或翻滚,每当靠近红细胞时就停止运动。

(3)采取被测对象的末梢血液,滴一滴于载玻片上,再按1∶1~1.5的比例滴加生理盐水稀释血液后进行镜检,观察是否有附红细胞体附着在红细胞表面,血浆中是否有游离的附红细胞体,进行初步判别; 在红细胞体的血滴中加一滴0.5~1%盐酸或1~5%醋酸,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红细胞破裂溶血,根据附红细胞体不因红细胞的破裂而运动活力受到影响,相反表现出运动速度加快,运动范围增大的特点,将附红细胞体与其它病原体区别开来,完成进一步的判别; 接着滴加一滴0.05~0.1%碘溶液,观察附红细胞体运动是否停止,若停止,再用磷酸盐缓冲液或生理盐水洗涤,若附红细胞体活动力不恢复,也不被碘着色,即可确定附红细胞体的存在,完成附红细胞体病的鉴别诊断。

(4)按常规方法制片,染色后在油镜下可观察到许多圆形,椭圆形,短杆状蓝色小体附着在,特别严重时可见红细胞变成空泡状.有报道采用革兰氏染色法观察,发现附红体为革兰氏阳性球体,但也有报道附红体为革兰氏阴性小体. 附红体感染度100个红细胞中有30个以下红细胞被寄生者定为轻度感染;有30~60个红细胞被寄生者定为中度感染;有60个以上红细胞被寄生者定为重度感染。

疾病鉴别检查要与下面病原鉴别(1)、附红体属与疟原虫一般较易鉴别。

(2)、附红体属与血巴通体属两者很难区分,只能凭血片中形态及在血浆中与红细胞上存在比例加以鉴别,前者常呈环状,在血浆及红细胞上皆有分布;后者罕见环状,寄生在血浆中,极少在红细胞上。

本病应与巴通体病、疟疾等相鉴别巴尔通体病由杆菌状巴通体所致的感染一般称为人巴通体病。

临床表现有两个明显不同的阶段,即以急性发热与溶血性贫血为主的奥罗亚热(Oroya fever)及以皮肤病变为主的秘鲁疣(verruga peruana)。

疟疾(Malaria)经按蚊叮咬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

临床以周期性寒战、发热、头痛、出汗和贫血、脾肿大为特征。

儿童发病率高,大都于夏秋季节流行。

疟原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传染病。

经疟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

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圆疟。

疾病治疗选用抗原虫药贝尼尔(血虫净)、黄色素、长锋九号、附红A、附红灭、附红优,长效土霉素等。

疾病预防1.加强饲养管理,定期使用使用菌毒诺安消毒,减少应激因素(闷热、拥挤等)的刺激,并定期驱虫。

2.可用土霉素粉0.1~0.2 mg/kg,1次/天,连用1~3周,阿散酸100~150mg/kg,1次/天,连用一周,用于育肥猪长生猪的预防,配合中药疗法,取当归100 g,常山100 g,地榆70 g,苦参70 g,青蒿70 g,甘草50 g,粉碎后按1%比例拌料饲喂,或30~50 g灌服(50 kg猪用量)对已发病猪可用功夫或氟苯尼考粉按治疗量拌料,用猪状肥大素饮水。

连用5-7天,可收到明显疗效。

3.清瘟败毒散有一定防治作用,应定期使用。

4.慢性病用柏兰卡耳霜卡耳,卡耳搭档拌料。

验方:鲜芦根500g,茅草根250g,共煎汤加白糖100g,自饮或灌服,每日一次。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治目前,奶牛养殖业成为畜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而附红细胞体病已严重危害到奶牛养殖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成年牛较易发病,该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垂直传播(母传子)、间接传播(蚊虫叮咬),并且目前尚无一种药物可以将奶牛体内的附红细胞体完全清除,所以此病较易反复,存在较大的治疗难度。

1.临床症状发病初期:体温、采集正常,产奶量突然下降,有少量浆液性鼻液从鼻孔中呈细线状流下。

发病中期:体温39.5℃~41℃,采食量较少,反刍次数减少,咀嚼无力,排水样稀粪。

发病晚期:体温正常,食欲废绝,排少量软粪,含水较多,并杂有黏液和黏膜组织,乳房表皮及外生殖器皮肤呈黄疸色。

2.治疗措施症状轻微能自由采食的,可以饲喂抗附红细胞体药物。

病情严重的,必须静脉注射药物,此时胃肠道蠕动功能较弱,全身其他多个器官功能减弱,必须采取补液,强心,消炎,健胃,增强机体抵抗力的治疗措施,同时,增加抗附红细胞体药物,如链弓双克、黄色素等。

对于长时间未采食,尤其是产犊在第三胎以后的奶牛,应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防止奶牛瘫痪。

此外,奶牛发病在临产前240天~280天,应谨慎用药,最好坚持在产犊后治疗,此段时间易引起犊牛的死亡。

如果奶牛产犊后发病,在治疗附红细胞体病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奶牛乳房及子宫是否有炎症,在炎热的夏季应特别注意。

(来源:黑龙江农业信息网)奶牛附红细胞体病临床症状发布时间:2009-07-06 02:27 来源:摘要:发病初期:体温正常,采食正常,产奶量突然下降,有少量浆液性鼻液从鼻孔中呈细线状流下。

发病中期:体温39.5℃~41℃,采食量较少,反刍次数减少,咀嚼无力,有大量浆液性鼻液从鼻孔中流出,排水样稀粪。

发病晚期:体温正常,食欲废绝,停止,瘤胃蠕动音微弱,排少发病初期:体温正常,采食正常,产奶量突然下降,有少量浆液性鼻液从鼻孔中呈细线状流下。

发病中期:体温39.5℃~41℃,采食量较少,反刍次数减少,咀嚼无力,有大量浆液性鼻液从鼻孔中流出,排水样稀粪。

发病晚期:体温正常,食欲废绝,停止,瘤胃蠕动音微弱,排少量软粪,含水较多,并杂有黏液和黏膜组织,乳房表皮及外生殖器皮肤呈黄疸色,静脉采血,血液稀薄如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