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记念刘和珍君PPT课件完美版1

合集下载

纪念刘和珍君课件(1)

纪念刘和珍君课件(1)

• 全文总结 • 《记念刘和珍君》是一曲赞颂“为了中 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悲壮赞歌,是 一支激励仁人志士“更奋然而前行”的 号角,是一篇声讨反动势力的战斗檄文, 是一声唤醒庸人大众的沉重呐喊。
《记念刘和珍君》真是一字一血泪, 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 ——许广平
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 就真的死掉了。 ——鲁迅
永 远 的 斗 士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 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的骨 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他是一位 高明的医生,是一面旗帜,一盏明灯。他以笔代戈, 战斗一生,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 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他为民众的精神麻 木而痛苦,他为民族的命运而担忧,他为青年一代的 成长而费心。当他辞世时,宋庆龄亲自绣了“民族魂” 三个字盖在他的身上。这是对鲁迅一生的高度评价, 也是苦难的中国人民对这位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斗士 最高的褒奖。 有人说,鲁迅离我们太遥远,可北大教授钱理群 说,鲁迅永远不会过时! 读鲁迅吧,你会感动于他 不断呐喊为民请命的执着精神,你会经受一次次精神 上的洗礼,你会变得深刻,你会越来越睿智。
语 段 分 析
1、“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 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 奋然而前行。” 苟活者——苟且偷生的人 真的猛士——革命志士
鲁迅深信,人们会在这次流血事件中得到 教育、鼓舞,会摆脱麻木状态,觉悟起来, 进行斗争;革命者则将会更坚定地奋勇前 进。这一句突出、深化了主题。
文章思路探讨
文先 坛生 从已 此经 感作 彷古 徨, !痛 忆 旧 雨 ,
中译 国书 何尚 人未 领成 呐功 喊, ?惊 闻 陨 星 ,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 绍兴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 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目 睹中国人的麻木愚昧,遂弃 医从文,立志于医治国民精 神上的疾病。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 《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 诗集《野草》,杂文集 《坟》、《南腔北调集》等。

《记念刘和珍君》课件(共33张ppt)

《记念刘和珍君》课件(共33张ppt)

事迹
性格品质
(1)生前爱看鲁迅文章
追求进步
(2)生活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
追求进步
(3)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主席)
有威信、有组织能力
(4)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温和善良、乐观
(5)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关心母校
(6)“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
有正义感、有责任感、爱国
(7)中弹牺牲
顽强、爱国
几处“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的话,分别体现了 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一处是有必要悼念烈士;第二处是有必要揭露这一 场暴行;第三处是有必要在人们快遗忘的时候来总结 教训意义。
这句话三次出现,实际上是强调了作者写作目的有三:
①悲痛的悼念 ②愤怒的揭露③沉痛的总结,警醒庸人, 勿忘血债
横眉冷对千夫指 , 俯首甘为孺子牛。
刘和珍形象分析
刘和珍形象总结: 刘和珍是一个进步学生,是
站在时代前列的新女性。从以上 的事迹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渴 求真理与进步,有斗争精神,不 畏强权,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 热忱的青年学生。
探究
1.课文中几处写到了刘和珍“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 和”,有什么作用?
共四处: 第(三)节:“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也还 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第(四)节:“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 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第(五)节:“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 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作证。”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记念刘和珍君
1.“记”: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 界定字词, “记念”相当于现在的“纪念” 。 2.“记念”的对象:刘和珍。 3.“君”:①古代:对统治者的称呼、品行好的人、 夫君;②现在引申为对人的敬称。

《记念刘和珍君》公开课PPT课件

《记念刘和珍君》公开课PPT课件

评价
作品的艺术特色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它不仅彰显了作 者的创作才华和艺术追求,也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 重要的贡献。
影响
作品的艺术特色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启 发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创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推 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05
《记念刘和珍君》的影响和评价
《记念刘和珍君》公开课PPT 课件
授课教师:
2023-12-27

CONTENCT

• 《记念刘和珍君》的作者介绍 • 《记念刘和珍君》的创作背景 • 《记念刘和珍君》的主题思想 • 《记念刘和珍君》的艺术特色 • 《记念刘和珍君》的影响和评价 • 《记念刘和珍君》的课堂互动环节
设计
01
《记念刘和珍君》的作者介绍
提前布置互动内容
合理分组
在课前提前告知学生互动环节的内容和要 求,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准备。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合理分组,确保 每个小组都有不同层次和特点的学生。
及时反馈
总结评价
在互动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给予学生反 馈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
在互动结束后,教师需要对整个互动过程 进行总结和评价,肯定学生的表现和进步 ,同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THANK YOU
感谢聆听
重要性
艺术特色是评价文学作品的重要 标准之一,它能够彰显作者的创 作个性和艺术追求,提升作品的 艺术价值。
艺术特色的具体内容
01
02
03
04
叙事方式
作品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方式, 通过主人公刘和珍的视角展现 事件经过,使读者能够更加深 入地理解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 变化。
语言风格
作品语言简练明快,质朴自然 ,同时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 ,如排比、反复、借代等,增 强了语言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记念刘和珍君》 ppt课件完美版

《记念刘和珍君》 ppt课件完美版

在生活艰难中 毅然预定《莽原》全年的刘和珍君; 反抗一个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刘和珍君; 虑及母校前途 黯然至于泣下的刘和珍君; 欣然前往请愿的刘和珍君; 始终微笑着的 和蔼的刘和珍君, 的确是死掉了!
• 但真的猛士, • 真的猛士, • 将更愤然而前行! •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 • 始终微笑… …
• 再读文章,找出你认为难以 理解、不易把握或者意蕴深 沉、富有思想含量的语句或 段落,先自己试着理解,再 提出来讨论交流。
• 小结: • 文章有对烈士遇难痛心的叙 述,也有对烈士精神热情的 歌颂,有对反动政府及无耻 文人的揭露,也有对“三一 八”惨案深刻的思考和总结, 有对庸人忘记历史的悲哀, 更有对真的猛士的激励、对 未来由衷的期望。
刘和珍
杨德群烈士
魏士毅烈士
因病动手术的梁启超先生也在医院向记者表示了自己 的愤慨; 北大代校长蒋梦麟在北大遇难同学公祭大会上致悼词 ,全场痛哭; 朱自清先生参加了三一八集会游行,亲眼目睹了血腥 一幕,遇难学生的血还洒在他身上。作为屠杀的见证 人,3月23日,他愤怒地写了《执政府大屠杀记》,记 下了那骇人听闻的暴行;
记念刘和珍君
鲁 迅
风,没有衣裳;时间,没有居所;它们是拥有全世界的两个穷人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了心中的那片海不顾一切。 运动太多和太少,同样的损伤体力;饮食过多与过少,同样的损伤健康;唯有适度可以产生、增进、保持体力和健康。 秋水无痕聆听落叶的情愫红尘往事呢喃起涟 漪无数心口无语奢望灿烂的孤独明月黄昏遍遍不再少年路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 春花、秋月、夏日、冬雪。 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我始终相信,开始在内心生活得更严肃 的人,也会在外表上开始生活得更朴素。在一个奢华浪费的年代,我希望能向世界表明,人类真正需要的的东西是非常之微少的。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 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 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 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时光只顾催人老,不解多情,长恨离亭,滴泪春衫酒易醒。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朦胧,好 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如果你长时间盯着深渊,深渊也会盯着你。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 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 含着泪 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记忆是无花的蔷薇,永远不会败落。 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 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尽管心很累 很疲倦 我却没有理由后退 或滞留在过去与未来之间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光明 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我有所感事, 结在深深肠。 你一定要“离开”才能开展你自己。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心之所向 素履以往 生如逆旅 一 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刻意去找的东西,往往是找不到的。天下万物的来和去,都有他的时间。 与善人 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半生 闯荡,带来家业丰厚,儿孙满堂,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风吹不倒有根的 树我能承受多少磨难,就可以问老天要多少人生。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如果有来生,要做一只鸟,飞越永恒,没有迷途的苦恼。东方有火红 的希望,南方有温暖的巢床,向西逐退残阳,向北唤醒芬芳。如果有来生,希望每次相遇,都能化为永恒。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 好。 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 一辈子,不说后悔,不诉离伤。上帝作证,我是真的想忘记,但上帝也知道,我是真的忘不了 如果其中一半是 百分百的话那就不是选择了而是正确答案了,一半一半,选哪一半都很困难,所以这才是选择。跟着你,在哪里,做什么,都好。眠。我倾尽一生,囚你无期。择 一人深爱,等一人终老。痴一人情深,留一世繁华。断一根琴弦,歌一曲离别。我背弃一切,共度朝夕。 人总是在接近幸福时倍感幸福,在幸福进行时却患得患失。 路过的已经路过,留下的且当珍惜 我相信,真正在乎我的人是不会被别人抢走的,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我还是相信,星星会说话,石头会开花,穿过夏天的木 栅栏和冬天的风雪之后,你终会抵达!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每个清晨都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提醒我,若不学会遗忘,就背负绝望。 那一 年夏天的雨,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给我美丽的晴空,我们都有小小的伤口,把年轻的爱缝缝又补补,我会一直站在你左右,陪你到最后的最后。 如果一开始就知道是这样 的结局,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会那样的奋不顾身。 黄昏是一天最美丽的时刻,愿每一颗流浪的心,在一盏灯光下,得到永远的归宿。 因为有了因为,所以有了所 以。既然已成既然,何必再说何必。想念是人最无奈的时候唯一能做的事情。你受的苦,会照亮你的路。 我希望有个如你一般的人。 如这山间清晨一般明亮清爽的人,如奔赴古城道路上阳光一般的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记念刘和珍君(共32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记念刘和珍君(共32张PPT)

•找找全文作者着重通过哪些事情来写刘和珍的?并归 纳她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
●生前爱看鲁迅文章 预定《莽原》全年 “毅然” “反抗校长” ●参加师大学潮斗争 “微笑”“温和” 追求真理,坚定不移 坚持正义、敢于斗争
和蔼善良、坚毅乐观 有思想,有 虑及母校前途 黯然泣下 远见,有责 任感 ●前往执政府请愿,被杀害 “欣然”前往 爱国热忱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新文
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 兴人。 字豫才,浙江绍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指社会的黑暗
将抽象的东 西形象化
无法压抑 指反动派和那 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
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的悲愤
些“揭露这 黑暗的社会;二是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纪念烈士而 深感歉疚;三是警告反动派,不要高兴得太早,血债 一定要以血来偿还。
再读文本,局部研读
体会一句话的丰富含义: 抓关键词+分解句子+整合答案(结 合主旨)
如果有手法,一定 要写出来
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程度副词,把悲 愤感情推向高峰
深深地体味
超出了愤怒 的极限程度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
★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 神,有远见卓识,温和善良而又有责任感、有爱 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特点—性格、精神、品质+身份)

最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课件:《记念刘和珍君》(共62张PPT)

最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课件:《记念刘和珍君》(共62张PPT)

1926年3月18日这天,刘和珍正患病,时时呕吐,她 不顾病痛,进行动员和组织工作。她把标语小旗分发给同 学们,发表了简短而激昂的演说,然后高擎校旗,带队出 发。正午12时,两千多群众开始示威游行,刘和珍担任女 师大队伍的指挥。铁狮子胡同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卫队荷 枪实弹,如临大敌,几个士兵对手擎校旗的刘和珍指指点 点,把罪恶的枪口瞄准了刘和珍。枪声响了,一场预谋的 大屠杀开始了。顷刻间,刘和珍身中数弹,卧于血泊之中。 同去的张静淑、杨德群急扑过去救助。她说:“你们快走 吧,我不行了,不要管我了。” 一排枪弹射过来,张静 淑、杨德群倒在她的身边。凶残的士兵冲过来,复用木棒 猛击刘和珍„„刘和珍牺牲时年仅22岁。
③回忆认识过程
二(3-5):叙述生平及遇 难经过 ( 记念主体)
④闻听请愿遇难
⑤详叙遇难经过
三(6-7):总结教训,指 明意义。
⑥总结经验教训 ⑦热情讴歌赞颂
第一部分:记念的缘由
记念的缘由
问题:阅读课文第一、二节,作者为什么要写
这篇纪念文章?
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纪念死者,揭露罪行
( lù 屠杀,大批残杀 )
(gà n既有才能,又有经验)
长歌当哭 (dà ng用写文章代替哭泣) 殒身不恤 (yǔn 牺牲生命也不顾惜) (mǒ一概不计,完全勾销) 抹杀 mò 抹墙 mā抹桌子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 刘和珍。那么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纪 念刘和珍君?
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
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
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 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记念刘和珍君》课件(共45张)

《记念刘和珍君》课件(共45张)

她 是 有
……
有这样一种女性
她她她她 含含含含 学我 用 着着着着 笑笑笑笑 会们 最 用切提洗 崇感 最 手着着着 敬受 琐 掏冰菜我 与人 碎 着屑篮们 心间 而 猪悉到的 疼亲 朴 吃索村衣 情实 的的边服 ,的 麦萝的 糟卜结 使方 冰 我式 的 们让 池 塘 去
……
还有这样一种女性
敢 于 正 视 淋 漓 的 鲜 血 !
质 疑
“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 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 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一句, “真的猛士”指什么?“惨淡的 人生”又指什么?先生为何称 “真的猛士”为“哀痛者和幸福 者”?
解 疑
真的猛士——真正勇敢的革命者。 惨淡的人生——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现
实。 哀痛者——看到黑暗现实,哀痛于国家 和人民而无力改变的人 幸福者——敢于正视黑暗现实,为国为 民敢于斗争敢于牺牲的人。
然而刘和珍们的请 愿行为换来的是什么?
饭后的谈资
流言的种子
深的意义寥寥 留下微漠的悲哀
鲁迅不赞成徒手的请愿,他 告诉国民认清反动统治者“吃人” 的本性,吸取血的教训,改变战 斗方法。这是不同于一般的进步 者的更为冷静的革命者的情怀!
那么,鲁迅就否定了这次请 愿所付出的血的代价了吗?
没有彻底否定。 先生认为尽管请愿收效甚微, 但对社会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勇士 们的鲜血不会白流。后继会有人。 这是一种充满温情的安慰与鼓 励。
在“沉默”中积蓄力 量,以图“爆发” 甘受压迫,直至灭 亡。
先生在呐喊:必须 起来斗争!
品读那一声关于沉默的呐喊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
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 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 在沉默中灭亡。

《记念刘和珍君》公开课ppt课件(42页)

《记念刘和珍君》公开课ppt课件(42页)

(3)女师大学潮 1924年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反对推行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奴化教育的杨 荫榆任校长。杨荫榆倚仗北京段祺瑞政府的支持,无理迫令3名学生退学,激起 了学生们的强烈愤慨。1925年1月,学生代表赴教育部要求撤换杨荫榆,并发 表宣言,坚决反对杨任校长。同年4月,章士钊以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身分,声 言“整顿学风”为杨荫榆打气。5月7日,女师大学生会召开会议纪念国耻日,杨 荫榆强行登台演讲,学生们大发嘘声,坚持要她退席。杨恼羞成怒,公然引军 警入校进行干预。9日,她假借校评议会的名义,将学生自治会干部许广平、刘 和珍等6人开除。11日,女师大学生召开全校紧急大会,决定驱逐杨荫榆出校, 并出版了《驱杨运动特刊》;同时请鲁迅、马裕藻等人出面伸张正义,维持校 务。5月27日,鲁迅、马裕藻、沈尹默、钱玄同等7人联名在《京报》上发表宣 言,坚决支持女师大学生。7月,杨荫榆在反动政府的支持下强行解散大学预科 甲、乙两部4个班,学生奋起自卫。北京党组织发动各校学生声援女师大学生的 斗争。8月10日,段祺瑞政府下令停办女师大,另成立国立女子大学。12日, 教育总长章士钊亲自出面,下令免去鲁迅的教育部佥事的职务。在党的领导下 学生们坚持斗争,加之社会进步舆论的广泛支持,斗争终于取得胜利。1925年 冬,恢复女师大。1926年3月,北京临时执政府发布了“撤销对周树人免职处分” 的训令。
深化认识:
课文中多次写到刘和珍“微笑 着,态度很温和”,“和蔼 的”,这起到什么作用?
1、 与反对派的凶残毒辣形成 强烈的反差。2、他脑海中永存刘和珍 始终微笑的面容,流露出不相信不愿意 她死的情感。表现极度的悲痛。3、透 出她的善良与纯真,爆发出作者对反动 派的抨击和揭露是怎 么看的?
(chuāng惩罚、惩治)
( zì 浸润、渗透)

《记念刘和珍君》课件1(人教版必修1)

《记念刘和珍君》课件1(人教版必修1)

请多批评指正
• 课件制作人:朱建党
详写遇难经过


教训意义
劝戒徒手请愿

(六、七) 激励奋然前行
第二环节
• 你一言,我一语,细说英雄生平事。
• 刘和珍是个什么样的人?主要事迹?为 人?从课文中找出具体语句来回答 •

15
探究思考:
刘和珍是个什么样的人?主要事迹?为人?
身份:学生 外貌: 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四次) 预订《莽原》 渴求真理
反 动 派 的 强 烈 仇 恨 。
女人如花花如梦
记念刘和珍君(诗)
• 刘和珍君 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 为了中国而死的 • 中国的青年 • 的确是 • 死掉了 • 中外的杀人者却昂起头来 • 不知道个个脸上 • 有着血污 • 在生活的艰难中 • 毅然预定《莽原》全年的刘和珍君 • 反抗一个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刘和珍君 •
第五部分,记叙惨案发生的情景, 赞扬爱国青年的沉勇友爱,痛斥反 动派的凶残、无耻。 30
总结
作者愤怒地控诉了________________, 痛斥了_________________, 沉痛悼念了_________________, 对英雄奉献了_________________。 一方面告诫_________________, 另一方面高度颂扬_________________, 激励人们_________________。 文章表现的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爱憎分明的态度和 深邃独到的思想,能够激励我们青年的爱国热情。 31
难 句 解 读
4、“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 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 几缕血痕抹杀了。”
这也是用反语写出的最辛辣的讽刺,最强烈的谴 责。“伟绩”、“武功”是指中外反动派屠杀中 国妇女儿童的罪行和血腥镇压学生的暴行;说 “屠戮妇婴”、“惩创学生”是有意与“三· 一 八”屠杀女学生这件事作比较来说的。意思是说, 在帝国主义唆使下,反动派在“三· 一八”事件 中屠杀徒手请愿学生的凶残无耻,远远超过了那 些“伟绩”和“武功”。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7-记念刘和珍君课件-(共25张PPT)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7-记念刘和珍君课件-(共25张PPT)
(执政府、流言家、 诬蔑
有恶意的闲人)
麻木的民众
(庸人、无恶意 的闲人、苟活者)
淡漠
态度情感 尊敬颂扬 愤怒抨击
痛心唤醒
《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声讨反动势力 的战斗檄文,一曲赞颂“为了中国而死的中 国的青年”的悲壮战歌,一声唤醒庸人大众 的沉重呐喊,一支激励仁人志士“更奋然而 前行”的深沉号角。全篇洋溢着悲愤炽热、 激荡人心的强烈感情。
① 假如这样的青年一杀就完,要知道屠杀者 也绝不是胜利者。
② 中国要和爱国者的灭亡一同灭亡…… ③ 如果中国还不至于灭亡,则已往的史实示 教过我们,将来的事便要大出屠杀者的意料之外 一一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 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 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愤怒到了极点
充满血腥和暴力
的黑暗统治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
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
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
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表示对死 者的尊敬
这段话有几层意思?
1、表示要更深入地体会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2、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纪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疚。 3、警告人世间的魑魅魍魉,不要因肆无忌惮地杀人 而高兴得太早,血债是一定要用血来还的。
一(1—2)交代写作缘起。 二(3—5)生前事迹,遇难经过。 三(6—7)揭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毅然订《莽原》 桀然抗强压 坦然对偏安 黯然虑母校 欣然去请愿 始终微笑着
爱国进步青年 追求真理 勇于斗争 乐观积极 有责任感 从容勇毅 善良温和
梅雪争春 南方新年里有一天下大雪, 我到灵峰去探春梅的消息; 残落的梅萼瓣瓣在雪里腌, 我笑说这颜色还欠三分艳!

记念刘和珍君ppt课件

记念刘和珍君ppt课件
49
人生美好的往事,会成为 珍贵的回忆。
《朝花夕拾》
50
51
民族,渐渐更加衰颓下去……至 于富有反抗性的民族,因为叫苦
无用,他便觉悟起来,由哀音而 变为怒吼”。
——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 》
26
默无声息 惨象 (武力镇压) 的缘由 流言 (思想控制)
小结
沉默
爆发: 警告反动派 灭亡: 激励后死者
愤怒的控诉、反抗的呼声
27
当堂检测
28
记念喋血府门的刘和珍君, 长歌当哭;
21
强调刘和珍的善良可爱,反衬 段政府的凶残和走狗文人的下劣。 运用了对比反衬手法
22
4. 在对人物的追忆描写中,你能 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赞扬、崇敬、痛惜、愤怒
23
(二)体会下列语句的含义。(方法: 结合文意,突破关键词,注意修辞手法)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 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 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灭亡。
讨伐虐杀无辜的罪魁祸首, 匕首投枪。
29
第三学时
30
学习目标
1. 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 2. 总结归纳文章的主旨。
31
学法指导
1.通过筛选关键语句理清作者情感脉 络,体会作者深沉复杂的情感。
2.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情感的基础 上归纳主旨。
32
自学自测
33
讨论展示
34
1. 作者对徒手请愿的做法态 度如何?是怎样表达的?
欣然前往,喋血府门
不畏强暴,爱国爱民
19
2. 第五节为何详写刘和珍遇害 的场面? 这是什么手法?有什 么效果?

《记念刘和珍君》课件1(23张PPT)

《记念刘和珍君》课件1(23张PPT)
gkxx精品课件
1926年3月18日,刘和珍为了 组织女师大学生参加集会、游行, 不顾身患感冒,欣然前往,奋勇前 进,最后在段政府前英勇牺牲。
gkxx精品课件
检查预习:
一、准确读出下列词语。
桀骜 赁屋授课 黯然 噩耗 惮 戮 浸渍 二、解释下列词语。
桀骜 菲薄 长歌当哭 造化 寥落 攒射 深味
gkxx精品课件
喋血
第一、二小节
本文写作的缘由是什么?
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 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 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 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 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 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 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 又给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 人的世界
刘和珍是谁?有多大? 干什么的?作者是怎么 认识她的?她做了什么 事?怎么死的?死时惨 不惨?作者为什么纪念 她?是纪念她一人吗? 作者写这篇文章有何 目的?
记念刘和珍君
gkxx精品课件
刘和珍简介
刘和珍(1904--1926),江西省南昌市 人。
1918年,刘和珍考入南昌省立女子师 范学校,并担任校刊《江西女子师范周刊》 编辑。课余常常阅读《新青年》、《新 潮》、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等 书刊。1921年冬发起创办“觉社”,提倡 白话文,并组织各校青年积极参加学生爱 国运动,和媚外卖国的军阀作斗争。

gkxx精品课件
提问:鲁迅先生为什么要 写这篇文章??? 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 人?对每一类人表达了怎 样的感情?
gkxx精品课件
第一类:爱国青年,突出的代表是刘和珍,还提 到杨德群、张静淑 作者的感情是:沉痛悼念,表达敬意——颂扬她 们的勇毅,称她们的“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 年”。 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其瑞执政府(或称 “当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 “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 作者控诉他们的暴行、痛斥他们无耻下劣。 第三类:是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或称 “无恶意的闲人”) gkxx精品课件 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 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八国 联军、中外的杀人者
庸人,无恶意 的闲人
他们不一定没有爱国心, 但是害怕官府;他们可能同情 革命者,但是不敢冒死;他们 不满现实,但是苟且偷安;他 们从皇民变国民,只不过少了 一根辫子,一样的都是奴隶; 他们谈论英雄的被杀,却丝毫 不明白英雄是为大众而死;他 们有时会有五分钟热度,但是 短暂的狂热过去,他们很快把 一切遗忘……
记念刘和珍君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 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 人。原名周树人,字 豫才 , 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 。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作品集有: 小说集:《 呐喊 》《 彷徨 》《故事新编》(历史小说〕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 野草 》 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 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 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 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 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 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 杀了。
这几句话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了什 么?
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四 十余被害的青年、数百死伤者、 请愿的群众
悲 愤 哀怒
从文章提 供的信息 来看,鲁 迅先生愤 从何来呢?
阅读下面的文段,你能从中读出作者愤怒 的原因吗?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 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 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但竟在执政府前中 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 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 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 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 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 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掮起黑暗的闸门,放 孩子们到光明里去!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徘徊( 菲薄( 桀骜( 喋血( 转辗( 浸渍(
课文朗读

长歌当哭( )
) 洗涤( ) 踌躇( )
) 赁屋( ) 不惮( )
) 尸骸( ) 立仆( )
) 攒射( ) 屠戮( )
) 殒ái)
长歌当哭(dàng)
菲薄(fĕi) 洗涤(dí) 踌躇(chóuchú)
桀骜(jié΄ào) 赁屋(lìn) 不惮(dàn)
喋血(dié) 尸骸(hái) 立仆(pū)
转辗(zhăn) 攒射(cuán) 屠戮(lù)
浸渍(jìnzì) 殒身不恤(yŭn xù)
整体把握:
本文围绕评述“三·一八”惨案这一 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个人?文章主要在 哪些部分记叙了这个人?
刘和珍是个怎样的青年?
刘和珍是一个思想进步、关心时政、疾恶 如仇、不畏强权、 和蔼可亲、敢于斗争、视死 如归、有责任心的爱国青年。
知识点明确:整合概括而得的相关信息, 采用“她是一个……的青年”的格式, 加入相关定语。
想一想
课文中多次写到刘和珍“始终 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和蔼 的”,这起到什么作用?
些有价值的东西呢?请根据文章信息进行 概括并举例说明。
生前爱看鲁迅的文章 关心时政,思想进步
毅然预定《莽原》全年 向往革命,追求真理
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 疾恶如仇,不畏强权
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本性善良,和蔼可亲
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而泣下 有事业心,有责任感
前往请愿,中弹而遭杀害 视死如归,热爱祖国
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四 十余被害的青年、数百死伤者、 请愿的群众
悲愤
当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 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八国 联军、中外的杀人者
从文章提 供的信息 来看,鲁 迅先生愤 从何来呢?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四 十余被害的青年、数百死伤者、 请愿的群众
悲愤
当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 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八国 联军、中外的杀人者
1926年3月18日,刘和珍欣然参加前往段祺瑞执政 府的请愿活动,反对日本政府侵犯中国主权。遭段琪瑞 执政府命令卫队开枪,刘和珍君背部中枪,头受重创, 不幸遇难,时年22岁。
鲁迅先生痛悼曰“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 颂为“虽陨身不恤”之“中国女子的勇毅”!刘和珍君 是真正的猛士!
年仅22岁的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 中牺牲了,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悲剧,鲁 迅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 西毁灭给人看。” 那么刘和珍身上有哪
刘和珍 主要在第三四五部分
速读课文的相关内容,筛选有关叙述刘 和珍事迹的信息,然后以《刘和珍小传》 为题做一个发言准备。
直面人生──刘和珍小传
刘和珍(1904-1926),江西南昌人,北京女子师 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待人温和,常含 微笑。
1924年11月,发生“女师大风潮”,刘和珍君不为 势利所屈,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被赶出学校,在北京 西城宗帽胡同租赁房屋作为临时校舍进行学习,并全年 预定了鲁迅先生所编写的进步刊物《莽原》。一年后复 校又复课,刘和珍率三百余人庆贺斗争胜利。
除了表现她善良、乐观的风貌外,也反衬 敌人的凶残,对反动文人称她们是“暴徒” 的诬蔑作了有力的驳斥。
假如为刘和珍烈士塑像,你会有哪些设 想?(可在塑像材料选用、 人物姿态、内
在神韵、碑身设计等各方面各抒己见。)
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 四十余被害的青年、数百死 伤者
• 作为一篇带悼念性的纪念文,文章对刘 和珍等死难烈士表达出了当然的悲痛之 情,但文章除此之外还表达出了别的情 感吗?是针对哪些人的?
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惨案“悲愤”感情的 句子,并加以品析。
• 惨象,已使我目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 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 所以 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把“惨象”与“流言”对举,是什么意 思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是指什么?
如何理解文段中出现的“沉默”一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