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典诗歌中的意象翻译看意象图式理论的阐释空间_杨俊峰

合集下载

图式理论视角下古诗英译意象传递研究——以杜牧《泊秦淮》两个英译本为例

图式理论视角下古诗英译意象传递研究——以杜牧《泊秦淮》两个英译本为例

图式理论视角下古诗英译意象传递研究——以杜牧《泊秦淮》
两个英译本为例
刘娟华
【期刊名称】《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00)005
【摘要】图式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非常重要的理论,它是作为一种经过抽象和概括
了的背景知识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文章从图式理论的视角对比分析杜牧《泊秦淮》的两个译本,发现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图式的解码过程。

在诗歌的图式
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对源语中的语言图式、语境图式和文化图式进行正确的解码,并
对其在目的语中进行恰到好处的再编码,诗歌的意象才能得以成功地传递。

【总页数】4页(P65-68)
【作者】刘娟华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30
【相关文献】
1.唐诗英译的意象图式视角--以《早发白帝城》的两个英译本为例
2.古诗英译中的
意象传递r——以汪榕培先生《枫桥夜泊》英译本为例3.基于图式理论的苏轼悼亡词英译的意象传递研究——以许渊冲和林语堂英译本为例4.基于图式理论的苏轼
悼亡词英译的意象传递研究——以许渊冲和林语堂英译本为例5.唐诗英译的意象图式视角——以《早发白帝城》的两个英译本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意象图式理论视角下《桃花源记》的认知分析

意象图式理论视角下《桃花源记》的认知分析

意象图式理论视角下《桃花源记》的认知分析作者:陈国浩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 2020年第7期陈国浩(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广州 510641)摘要: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一生创作无数,其作品不仅富有独特的田园气息,而且字里行间体现了“五柳先生”的高尚情操。

在其众多作品中,《桃花源记》更是为后人口口相传,名垂千古。

当中对桃花源里平淡自足,安宁和乐生活的描写,令人向往。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为指导对《桃花源记》解读赏析,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意向图式,希望能从认知的角度对其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为后续认知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意象图式;《桃花源记》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7-0007-040引言意象图式(Image Schema)是一种具有抽象意义的认知能力,在认知模型理论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Lakoff和Johnson(1987)首次提出了意象图式的概念,他们认为:意象图式是感知互动和运动活动中不断再现的动态模式,这一结构给我们的经验以连贯性和结构性[1]。

国内学者杨俊峰(2011)曾提到:“任何存在与其所在空间的关系都可以分解为一个或若干意象图式”[8]。

Lakoff(1987)强调了意象图式中的动态特征,他认为意象图式的形成主要来自于感觉运动,以人类体验世界为导向[2]。

Lakoff对意象图式进行分类:容器图式(Container Schema)、部分-整体图式(Part-whole-Schema)、连接图式(Link Schema)、中心-边缘图式(Center-Periphery-Schema)、始源-路径-目的地图式(Source-Path-Destination Schema)、前景背景图式(Back-front Schema)、上下图式(Up-down Schema)、线性序列图式(Linear Order Schema)[6]。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唐诗意象翻译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唐诗意象翻译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唐诗意象翻译作者:苏曼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5年第02期【摘要】唐诗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一种文体,其语言精炼、情绪内涵大多利用意象来体现,因此意象的翻译成为唐诗翻译最关键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如何准确翻译诗歌中的意象。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意象一、诗歌中意象的翻译唐诗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部分,其语言含蓄、文化内涵丰富,极具美感。

唐诗的美是一种凝练。

大美山水只着一墨,看似美在字,实则美在心。

因其语言蕴含丰富文化内涵,而中英两种语言存在巨大文化差距,加大了唐诗翻译的难度。

特别是唐诗中意象的翻译,我国著名学者胡应麟曾经评价过:“古诗之妙,专求意象”,意象作为是诗歌中精髓的一部分,是诗歌中各种象征的载体。

对中国古代文人来说,意属于人内在心意的抽象表述,而象则是与之相反的客观且具体的表述。

意来源于象,象是意的表现,二者相辅相成。

诗歌中的意象往往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感。

意象所表达的情绪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文化对于同一意象的理解也存在偏差,其中较典型的就是中西方对于“龙”这个意象的理解,在汉语中龙多象征吉祥,而在西方其多象征邪恶。

正因为这种文化的差异使得诗歌的意象翻译成为诗歌翻译的最重要的一部分。

如何有效保持其深刻内涵又准确的对诗歌意象进行翻译成为诗歌翻译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认知语言学诗歌意象的翻译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其理论背景是体验哲学。

其涉及广泛,对于生成语言学的天赋观,认知语言学有着深刻的影响,并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语言的产生、学习和使用、大体上都必须能够透过人类的认知而加以解释和概括,因为人类知识的起源来自于认知能力。

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的定义不同于传统翻译过程就是两种不同语言间机械的语句形式转换。

其认为主体的认知活动在翻译中也需要进行体现,我国著名学者王寅提出的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如下:翻译的认知基础是建立在现实的生活体验与互动中,译者在全面理解源语言所表达的含义前提下尽可能的表述于目标语中,最终在译文中体现出源语言表达的含义以及原作者对现实世界的认知。

中国古典诗词象征手法的意象图式翻译策略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

中国古典诗词象征手法的意象图式翻译策略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

《中国古典诗词象征手法的意象图式翻译策略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摘要:要:本文从意象图式的角度来探讨中国诗词中象征手法的翻译策略,指出中国诗词中象征修辞的翻译实质上就是图式翻译,即将源语中各种图式再现于目的语之中,一、意象图式基本理论“意象”是指凭想象得到某个物体的形象,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中国古典诗词常运用该修辞手法摘要:本文从意象图式的角度来探讨中国诗词中象征手法的翻译策略,指出中国诗词中象征修辞的翻译实质上就是图式翻译,即将源语中各种图式再现于目的语之中。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借助各种翻译策略来构建新的图式、填充或修正已存在的相关意象图式。

关键词:意象图式古典诗词翻译策略一、意象图式基本理论“意象”是指凭想象得到某个物体的形象。

“图式”是指我们把信息加工组织成可以较长存在于记忆中的认知结构。

每个图式是由数目不等的空位组成,当感官记忆接受某种信号时,认知机制会自动激活属于该图式的空位即在该空位填上了一个填充项,即产生一个图式。

Lakoff和Johnson于1980年在首次将“意象”和“图式”这两个概念结合而成“意象图式(Image Schema)”。

Johnson 认为意象图式是“感知互动以及运动活动中不断再现的动态结构,这种结构给我们的经验以连贯和结构”。

Oakley反复强调意象图式是来自身体经验,即意象图式具有体验性(Embodied Image Schemata)。

Lakoff还论述了意象图式主要基于感觉知觉和互动体验之上形成的,是先于概念和语言的抽象结构。

二、中国古典诗词中象征的意义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中国古典诗词常运用该修辞手法。

象征本体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联系,但通过诗人对本体特征的突出描绘,使读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诗人所表达的真实含义。

另外,根据习俗,以熟知的象征物为本体表达特定的意蕴。

比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等。

从意象图式解析中国唐代诗歌的英译策略

从意象图式解析中国唐代诗歌的英译策略

作者: 李东[1] 平坦[2]
作者机构: [1]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锦州121001 [2]东北财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辽宁大连116025
出版物刊名: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51-53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6期
主题词: 意象图式 诗歌 英译策略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尤其是唐诗情感表达内敛含蓄,意象丰富,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这也正是唐诗英译的难点之一。

意象图式理论是目前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同时也为唐诗英译开辟了新的视角。

本文试图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鉴赏和翻译唐诗,探索其意象的认知与图式建构,以便进一步验证意象图式理论对唐诗英译的指导力及解释力。

从意象图式解析诗经中的隐喻

从意象图式解析诗经中的隐喻

从意象图式解析诗经中的隐喻
俞玲
【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10(000)005
【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语言优美意象丰富,其中更包含大量的隐喻.意象图式是隐喻的认知基础,是人类经验中将抽象关系与具体意象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因此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对<诗经>中的一些隐喻进行分析.
【总页数】2页(P46-47)
【作者】俞玲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南昌,330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22.2
【相关文献】
1.隐喻学中的意象图式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J], 孙燕红
2.基于意象图式的唐诗隐喻解析——以《芙蓉楼送辛渐》及其英译文为例 [J], 李晓莉;袁晶
3.从意象图式解析中医词汇的隐喻和转喻 [J], 何珮珩;刘婧瑶
4.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社会阶级空间隐喻的意象图式解析 [J], 谢世坚;周敏萍
5.《诗经·国风》中的情与思--基于意象图式的解读 [J], 李彦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意象图式理论视角下的诗歌意象翻译

意象图式理论视角下的诗歌意象翻译
t h e v i v i d i ma g e o f t h e p o e m t o t h e t a r g e t l a n ua g g e r e a d e r s .Th i s pa p e r a r g u e s t h a t t h e i n t e r s e mi o t i c t r a ns — l a t i o n i s a br a n d n e w s t r a t e g y t o g e t t h e e q u i v a l e n t o f p o e t y r i ma g e i n t a r g e t l a n g ua g e i n o r d e r t o a s s i s t t he t a r g e t l a n ua g g e r e a d e r s t o a c h i e v e t h e d y na mi c e q ui v le a n c e .’
L U Yi n g
( S c h o o l o f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s a n d L i t e r a t u r e , H u b e i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A r t s a n d S c i e n c e ,
X i a n g y a n g 4 4 1 0 5 3 , Hu b e i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I ma g e ”o f t h e p o e m i s a k e y c o n c e p t i n t h e C h i n e s e a n d w e s t e r n p o e t r y a p p r e c i a t i o n,w h i c h ma k e s t h e t r a n s l a t i o n o f i ma g e mo s t i mp o t r a n t a n d u n a t t a i n a b l e .A n d a n i ma g e s c h e ma i s a c o n d e n s e d r e —

从古典诗歌中的意象翻译看意象图式理论的阐释空间

从古典诗歌中的意象翻译看意象图式理论的阐释空间

从古典诗歌中的意象翻译看意象图式理论的阐释空间
一、介绍意象图式理论
意象图式理论是一种从传统文学中抽象出的哲学研究方法,是以传统文学中形
象材料及它们间的内在关系为内容而探讨不同文化在思维、非线性思维及情感领域之间联合隐喻的理论。

其理计是以场领域观念认识论作为理论基础,建立在一贯的连接与发展思想,他认为对文化中诸多意象及其形式结构都可以归结到一定的图式。

二、从古典诗歌中的意象翻译看意象图式理论
古典诗歌作品是人类文学的珍贵存在,它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他们具有浓厚
的诗意,不仅可以激发人们的创作灵感,更可以抒发作者的心声,可谓是弥足珍贵。

其中丰富的意象也几予读者有深刻的感受,古典诗歌中蕴含的意象众多,利用意象图式理论可以有效的揭示隐藏在其中的象征意义,翻译的过程可以使人们从更深的层面来理解古典诗歌中的文学精神,使古典诗歌的文学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

因此,采用意象图式理论翻译古典诗歌,将会让人们更多的领略到文学的精髓。

三、结语
意象图式理论以场电观念认识论为理论基础,主张意象及其形式结构归结到一
定的图式,将古典诗歌中的图式通过采用意象图式理论译译出来,将使古典诗歌文学价值得到有效的体现,所以极力推荐大家采用意象图式理论翻译古典诗歌来获得全新的体验,并更深层的欣赏古典文学之美。

从意象图式角度赏析唐诗英译

从意象图式角度赏析唐诗英译

反 复强 调 意象 图式 来 自身体 经 验 。L a k o f( 1 9 8 7 )主 要 论 述了 7 类 意象 图式:容 器 图式、始 源一 路径一 目标 图式 、 连接 图式 、部分一 整体 图式 、中心一 边缘 图式 、上下 图式、 前后 图式 ,这也 是我们接 触较 多 的几种 图式 。
3 .唐诗英译中所体现的意 象图式现象
诗歌体 现 民族文化 ,其 丰富 的意象 为我们 从 意象 图式
角度 赏析唐 诗英 译创造 较好 的条件 。 诗歌构 建的 不同 图式 , 使读 者在基 于 自身经验 之上 产生感 官共 鸣 ,从而理 解原 诗 的 思想 。本文试 从意 象图 式的角 度分析 不 同唐诗英 译本 , 解释 译文 中是否 还原 出意象 图式 。 由于 译者 与读者 的生 活背景 、知 识水平 等方 面存在 差 异 ,读者 受不 同思维 方式 、认知 水平 限制 ,不同读 者对 同 译本 的优劣 可能持 不同观 点 。就 本文 来说 ,并 不是所 有 还 原 出意 象图 式的译 文为 最佳译 文 。因此 ,本文 主要探 讨 唐 诗英译 中体现 的意 象图式 现象 ,并不 对译 文质 量作 出评

语 言研 究
从意象图式角度赏析唐诗英译
张 静 山东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
摘 要 :意象 图式是具体认知应用到抽象认知的体现。作为认知语言学的热门话题之一,意象图式的研究逐步向其 他 学科 渗透 ,但 大 多集 中在 综述 和 一词 多义 方 面 ,与翻译 相 结合 的研 究相 对较 少 。本 文将 意象 图式与翻 译相 结合 ,试 从 意象 图式角度 赏析唐 诗英译 。 关键词 :意象图式 ; 唐诗 ; 英译
1 .引言 意 象 图式 理论 是 认 知 语 言学 的重 要 理 论 。L a k o f和 J o h n s o n于 1 9 8 0 年在 《 我 们赖 以生 存的 隐喻 》中首 次提 出 “ 意 象图式 ”概念 。意 象 图式是认 知语 言学近 年来 关注 的 热 门话题 ,其研 究也逐 步渗 透到其 他学 科 ,但 大都 集 中在 综述 或一词 多义 方面 ,与翻 译结合 的论 著相对 较少 。翻 译 是两 种语 言之间 的转化 ,由于不 同的文化 背景 、思维 习惯 , 在用 译入语 表达 原文 思想时存 在难 度 。诗歌 意象基 于诗 人 感官 体验 ,内涵 丰富 ,翻译起 来 不很容 易 。虽有 学者提及 诗歌翻 译 中的 “ 意象 图式 ”,但却 是基 于传统 的诗 歌意 象 赏析 ,混淆 了 “ 意象 ”与 “ 意象 图式 ”这 两个 不 同概念 。 因此 ,本文 试从 意象 图式角 度赏析 唐诗 英译 ,作为 认知 语 言学 与翻 译 结合 的衔 接 口。 译 文 1中译 者将 明月 描 绘 成 调皮 的孩 子 躲藏 在 松 林 问 。 如 果将 松 林 看 做 容器 的话 , 明月 是 处 于 容 器 内 的,这 从 译者使 用的 a mo n g ,p e e r 可 体 现 出 来 ;译 文 2中 ,译 者 用f a l l t h r o u h 一 词 诠释 出明 月 与松 林 的位 置 关 系 。 “ g f a l l t h r o u h ”可 以想 象 出明月高 悬 ,月 光透过 枝桠 ,投射 到松 g 林 这个容 器 中,就位 置关 系而 言 ,明月是 在容器 外 的 。两 者 从意 象图式 还原 角度看 ,笔 者个 人认为 译文 2 更好 地还 原 出容器 图式 这一概 念 。 例 2 无边 落木萧 萧 下 译文 1 T h e b o u n d l e s s f o r e s t s h e d s i t s l e a v e s s h o w e r b y s h o w r ( e 许渊冲 ,2 0 0 0 ) 译文 2 E v e r y w h e r e t h e l e a v e s f a l l r u s t i n g f r o m he t t r e e s ( 杨 宪益 ,2 0 0 5 ) 译文 3 I I l t h e b o u n d l e s s f o r e s t , f a l l i n gl e a v e s s wi r l a n dt wi r l a r o n d( u 丁衡祁 ,2 0 0 5 ) 原 诗中 “ 下 ”字体 现 了树 叶脱 离树枝 凋落 在地 的动态 过程 。 译文 1 “ s h o w e r b y s b o w e r ” 读 来 虽有节奏 , 但“ s h e d ” 仅 说 明 了树 叶脱落 ,并未 形成 动态 图式 ;译 文 2“ r f o m” 点 明树 叶脱离 树枝 飞舞后 缓慢 落地 ,构成 从树 枝到地 面 的 始 源 一路 径 一 目标 图式 ,较好 地还原 出原 诗的路 径图式 ; 而 译文 3 i n ”是将 整 片森 林看 做 一个 大 容器 ,还 原 出容 器 图式 ,并没 有突 出动态 特征 ,不如 译文 2恰当 。 例 3秦 时明月 汉时关 译 文 T h e mo o n s t i l l s h i n e s O i l mo nt u a i n p a s s e s a s o f y o r e

图式理论下的诗歌意象翻译研究

图式理论下的诗歌意象翻译研究

图式理论下的诗歌意象翻译研究
贾增荣
【期刊名称】《语文建设》
【年(卷),期】2016(0)9Z
【摘要】我国的古典诗歌中,意象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内容,诗歌的意象不仅体现出诗歌的主旨,更是诗人的情感寄托。

东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影响读者对于意象内涵的认识理解,这也是进行诗歌意象翻译的难点。

在图式理论的指导下,对诗歌意象的概念和文化特征进行分析,选取诗歌对其中的意象进行分析,从而对诗歌意象翻译进行分析。

【总页数】2页(P89-90)
【关键词】图式理论;诗歌意象;诗歌翻译
【作者】贾增荣
【作者单位】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46;H059
【相关文献】
1.意象图式理论视角下广告隐喻的喻体意象翻译 [J], 高远
2.意象图式理论下的诗歌意象认知模式 [J], 李亚峰
3.意象图式理论视角下的诗歌意象翻译 [J], 卢颖
4.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诗歌的意象翻译——以李商隐诗歌中的“蜡烛”意象为
例 [J], 章国军
5.意象图式理论指导下的宋词意象翻译研究 [J], 黄红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意象图式理论视域下古诗意象英译研究——以柳宗元《江雪》译本为例

意象图式理论视域下古诗意象英译研究——以柳宗元《江雪》译本为例

意象图式理论视域下古诗意象英译研究——以柳宗元《江雪》译本为例作者:廖芹溢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7期廖芹溢[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绵阳621010]摘要:Lakoff 和Johnson 在1980 年提出意象图式理论。

意象图式是人基于现实生活体验而在大脑中形成的认知模式。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承载着诗歌的文化内涵,使用另一语言建立与原诗相同或相似的意象图式来构建原诗的意象是古诗翻译的难点。

本文以柳宗元《江雪》为例,通过意象图式理论对原诗进行意象图式阐释,并基于意象图式理论,对译本的意象翻译进行比较,借此说明意象图式在诗歌意象翻译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意象图式意象翻译《江雪》一、引言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简洁凝练,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民族文化的外在体现。

其内在灵魂即是诗歌意象,诗歌意象作为载体,承载着诗人的内在情感、思想与文化内涵,是诗人创作过程中赋予客观事物以主观情思而产生的。

因此,在古诗英译过程中,译者不仅需要传递出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的简洁性、优美性、和谐性等特点,更应该注重诗词的内在灵魂即意象的翻译。

诗歌翻译不仅是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基于认知的角度,翻译体现了大脑中的认知活动,它包含两个过程,分别是译者对源语言作品的解读过程以及目的语的再次组合过程。

译者具有双重身份:作为读者与认知主体,译者需要理解原诗的意象,作为译者,则有必要向目的语读者传递原诗的意象。

然而,诗歌中的意象由于文化背景、生活体验、思维方式的不同,目的语读者对中国诗词的译本理解十分困难。

因此译者必须对原诗进行分析,掌握原诗的意象图式并在目的语中寻求类似的意象图式,从而激活与源语一致或类似的认知框架,再现原诗中的意象和文化内涵。

本文旨在从认知视角分析唐代诗人柳宗元的山水田园诗《江雪》及其英译本,具体阐述意象图式在诗歌英译中的运用,从而探索意象翻译的新视角。

二、意象图式理论意象图式理论以经验主义和体验哲学为基础。

文化视域下诗歌意象翻译方法与意象传递效果研究——以《红楼梦》

文化视域下诗歌意象翻译方法与意象传递效果研究——以《红楼梦》
诗歌中的意象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多种多样,如 何彰显文化的差异性、保留他异性、摈弃文化自恋,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的文化功底和翻译策略的选 择。在通过 意 象 传 递 文 化 的 过 程 中,“语 言 学 的 科 学分析”是不适 用 的 [13]。 在 “甚 至 经 典 名 著 也 只 能 在翻译中生存”[14]的今天,译者必须重视文化交流, 考虑文化层次的差异,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在诗歌 翻译中才能保持意象的文化内涵。 2.2.1 直译与意象传递效果
直译是最常见的翻译方法,即按照字面意思直 接翻译。物质文化是指为满足人们生存、社会发展 和文化现状而创造的物质产品,包括食品、服装、体 质、交通、制造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是文化因素或 文化景观的物质方面。因此,尽管各国人民生活在 不同的地 域,但 生 活 中 常 见 的 物 质 产 品 常 有 类 似。 在中西方文化中共通的意象,可以采用直译的翻译 方法,达到理想的意象传递效果。例如曹雪芹在第 五回里给迎春的判词:
文化全球化促使翻译研究转向文化互动的研 究[6]。随着后 结 构 主 义 引 领 翻 译 研 究 的 文 化 转 向 进入多元文化主义的新阶段,诗歌的翻译研究也进 入了“文化转向”[7]。在翻 译 策 略 上,传 统 的 翻 译 “忠实”观认为对等和等值是译者追求的目的,但也 提出要注意源语和目的语的文化背景差异。而越来 越多的翻译 学 者 指 出:“翻 译 的 每 一 步 骤 都 受 到 主 体 文 化 价 值 观 的 影 响。”[8]仅 仅 关 注 语 言 问 题 的 研 究是有很大局限性的,诗歌翻译必须放在更为广泛 的历史文化范畴中剖析。
中国诗歌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意象,人们常说: “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西方学者也对诗歌中的意 象分外重 视。 美 国 诗 人 埃 兹 拉 · 庞 德 强 调 “意 象 ” 在诗歌中的 重 要 地 位,他 认 为 “一 人 一 生 若 能 创 造 一意象”[1]比创造著作本身还了不起。文学批评家 塞西尔·戴·刘易斯也说过“意象是诗歌中唯一永 恒的东西……是诗人的试金石和荣耀”[2]。

图式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经典诗词英译研究

图式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经典诗词英译研究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图式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经典诗词英译研究武汉理工大学/李璐【摘要】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来源于认知科学,是一种在认知心理学中解释心理过程的理论。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图式理论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被广泛用于翻译领域的研究。

并且随着认知诗学的兴起和发展,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图式理论被应用于研究文学文本。

本文以图式理论为基础对中国经典诗词原文及译文进行分析,指导翻译实践,以便译出与原文更贴切的文本,更好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关键词】图式理论 认知诗学 文学图式 诗歌翻译认知诗学研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

以色列人Reuven Tsur 首先提出这一概念。

随着认知诗学理论体系的逐步完善,充分地利用这些理论对不同语言的诗词等文学文本进行实证分析和研究是不可阻挡的趋势,虽然国内外一些学者已做了一些尝试,但还没有全面深入地展开,尤其是对中国经典诗词的研究。

因此,中国经典诗词英译认知诗学研究就自然而然的成为认知诗学发展趋势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运用认知诗学的相关理论对诗词原文和译文进行对比研究,不仅是对认知诗学实证研究的补充,更是对新的翻译途径的探索。

一、图式理论1781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了图式的概念,他认为图式是表征概念和指导人们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心理结构。

要运用图式理论,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图式。

图式描述的是一定概括程度的知识而不是定义;并且有简单复杂、抽象具体、高级低级之分;图式并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机械相加而是按照一定规律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

例如,树的图式包括树根,树枝,树叶,年轮等等。

植物图式和树的图式两者中,树的图式就相对复杂;树属于植物,所以植物图式是高级图式,树图式是低级图式,并且在树的图式下还有更复杂的低级图式,比如杨柳的图式。

图式的主要功能就是帮助理解也可以更好的指导翻译。

二、图式理论与唐诗翻译一提到古典诗歌中的图式,我们必须了解一对术语,文学图式和世界图式。

文化意象图式下中国古诗词的翻译策略研究

文化意象图式下中国古诗词的翻译策略研究

文化意象图式下中国古诗词的翻译策略研究作者:毛瑾陈泓霖陈利平来源:《学园》2014年第29期【摘要】素有中国文学瑰宝之称的中国古典诗歌,是表现美的艺术,它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深厚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映和重要的载体,也是世界文学大花园中绚烂夺目、不可或缺的一朵奇葩。

在众多脍炙人口的古诗佳作中,诗人们巧妙、精准地借助各种意象以抒情、言志、感怀、思人,而这些古诗中体现的含蓄、简约和微妙的特点也是诗人对意象的精心选择和安排的结果。

诗词翻译最大的障碍,恰恰也在于如何将古诗中的意象形神兼备地翻译成英文,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领略到中国的古诗之美,了解到其文化意象下的深刻含义。

本文从文化意象的不同类型的图式观照如动态意象与静态意象、感官观照、修辞格观照出发,探讨古诗词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意象文化意象图式翻译策略古诗词【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9-0004-03一意象与文化意象1.意象的起源中国最早的关于意象的论述见于《周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古人的“立象尽意”之说,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意高深,难以用普通的语言描述,只有凭借各式各样具体的“象”来加以认识领会。

这种观察自然,取其意象用于喻义的方法,与之后古典诗词鉴赏的“意象”有了异曲同工之妙。

而“意象”概念进入文学领域,其标志见于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著作《文心雕龙》。

刘勰首次将“意”与“象”组合成为一个词,体现了诗人的审美经验和情感态度。

意,指心意;象,指物象,意象即对象的感性形象与自己的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胸中的具体形象。

“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刘勰提倡文艺作品构思时须将外物形象与意趣、情感融合起来,以形成审美意象。

真正触及中国古典诗词意象内涵的人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在《王少伯诗格》中提到:“诗有三格:一曰生思。

意象图示理论对英汉诗歌翻译的解释力

意象图示理论对英汉诗歌翻译的解释力

意象图示理论对英汉诗歌翻译的解释力
张琳琳
【期刊名称】《科技信息》
【年(卷),期】2009(000)034
【摘要】意象图示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基础理论,它是人类将具体认知应用到抽象认知的结果.本文将意象图示理论应用于英汉诗歌翻译,以诗歌当中大量存在的意象图示为基础,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其译本进行解释.
【总页数】1页(P499)
【作者】张琳琳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关联理论对诗歌翻译的解释力 [J], 肖婷
2.探讨在文化移入中运用主述位理论对英汉诗歌的翻译对比 [J], 奚晓丹
3.列维翻译理论的词汇、句法、美学审视——以英汉诗歌互译文本分析为例 [J], 董广才;刘洋
4.简论辜正坤先生的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兼与《对“英汉诗歌翻译批评与学术道德规范”一文的回应》作者商榷 [J], 张政
5.认知意象图示理论下英汉互译中介词翻译策略研究 [J], 张晓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古诗英译中的意象图式阐释

中国古诗英译中的意象图式阐释

2012.11高美云一.意象图式理论述说“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图式”指的是我们把经验和信息加工组织成可以长时间存在于记忆中的认知结构。

每个图式是由数目不相等的空位组成,当人体记忆输入了某种概念信号时,认知机制中的记忆搜索功能就会自动地在长期记忆中激活属于该图式的空位,如果某一空位被激活就意味着该空位被填上一个填充项,即产生了一个图式。

康德认为(Kant)图式是连接感知和概念的纽带,是建立概念与物体之间联系的手段,也是构建意象、创造意义的必要程序,个体共有的想象结构。

“意象”和“图式”结合起来最早见于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 and Johnson,1980)的概念隐喻理论中。

后来,意象图式扩展到了一些学科领域的研究中。

Mandier(1992)研究了意象图式与认知发展的关系。

约翰逊认为,意象图式是人们在与周围环境互动中产生的动态的、反复出现的组织模式,能经常在人们的基本感觉运动经验中表现出来。

意象图式(image schema)是认知语言学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随着意象领域的深入研究,意象图式理论被扩展到对诗歌、文学批评、语法理论等的研究。

简单说来,意象图式是为把空间结构映射到概念结构而对感性经验进行的压缩性的再描写。

意象图式主要包括:容器、空间、路径、力量、整体-部分等,这些分类还可以结合成更为复杂的图式。

二.古诗歌创作中意象的特点在诗歌创作中,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意念与外界的客观物象猛然撞击的产物,是诗人通过形象的选择、提炼、重新组合起来表现自己内心世界的艺术境界。

它既不是客观物象的刻板模写,也不是诗人主观情感的直接倾泻,而是主客观的融合、碰撞和刹那间的结合。

中国古典诗歌自从《诗经》开始就打上了抒情的烙印,而抒情是借助意象实现的。

这是由意象的本质决定的,因此古典诗歌中充满着大量的意象,诗歌的审美功能也是借助意象实现的。

每一个意象都是审美的元素,而不同的意象组合之后形成了审美的统一体。

从意象图式理论看中国古典诗词象征手法的翻译策略

从意象图式理论看中国古典诗词象征手法的翻译策略

从意象图式理论看中国古典诗词象征手法的翻译策略
迟梦筠
【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30)4
【摘要】本文从意象图式的角度来探讨中国诗词中象征手法的翻译策略,指出中国诗词中象征修辞的翻译实质上就是图式的翻译,即将源语中的各种图式再现于目的语之中.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借助各种翻译策略来构建新的图式、填充或修正已存在的相关意象图式.
【总页数】3页(P75-77)
【作者】迟梦筠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17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论中国古典诗词中月的象征意象 [J], 胡楠
2.解语石榴别样红——试论古典诗词中石榴意象的多重象征意蕴 [J], 马晓东
3.视觉意象和听觉意象的对比--浅析《阿拉比》象征手法的运用 [J], 陈晓丹
4.中西方译者对中国古典诗词典型意象的翻译策略对比研究 [J], 胡家敏;冷冰冰
5.浅析古典诗词中意象的翻译策略 [J], 周秀苗;农雅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象及英译问题探析

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象及英译问题探析

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象及英译问题探析
张友平
【期刊名称】《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31)004
【摘要】"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也是古诗的审美评价标准.本文从中国古典诗歌的这一本质特征出发,探讨汉诗英译过程中诗意的转换问题,认为用英语进行"再创造",重现原诗的意象或意境,是汉诗英译的关键所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要从根本上提高译者的诗学修养、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实现"诗人译诗"或"以诗译诗".
【总页数】7页(P121-127)
【作者】张友平
【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意境--意象派诗歌难以企及的境界--中国古典诗歌与意象派诗歌的审美比较 [J], 周湘萍
2.从审美意象看中国古典诗歌“意在言外”的艺术 [J], 王岩;
3.中国古典诗歌中梅花意象的变迁及其审美价值 [J], 王晓燕
4.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象 [J], 林玲
5.中国古典诗歌审美意象的多元性与认同性 [J], 路良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诗意诗情诗境——诗词翻译里意象的传递

诗意诗情诗境——诗词翻译里意象的传递

诗意诗情诗境——诗词翻译里意象的传递
杨燕妮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上)》
【年(卷),期】2010(000)012
【摘要】诗歌作为文学中最精粹的语言,在翻译上是很讲究的.该文从诗词翻译意象的处理角度阐述了意象传递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意象翻译的基本原则
【总页数】1页(P195-195)
【作者】杨燕妮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云南,昆明,6502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情、诗意、诗趣和诗境 [J], 王美
2.古诗词英译中意象的传递——从两首古诗英译看动态意象和静态意象的传递 [J], 曹桂花;操时尧
3.知诗意想诗境悟诗情——第三学段古诗教学策略谈 [J], 霍斌
4.创诗境,兴诗情,道诗意——浅谈古典诗歌吟诵的探究性课堂教学策略 [J], 冯仲华
5.品诗意入诗境悟诗情——我看小学语文“古诗诵读”教学 [J], 王成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认知图示看文化意象翻译——以《红楼梦》中诗词为例

从认知图示看文化意象翻译——以《红楼梦》中诗词为例

从认知图示看文化意象翻译——以《红楼梦》中诗词为例徐牧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13(000)01X
【摘要】《红楼梦》诗词与中国古典诗词一脉相承,其中大量存在的文化意象误译,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相关文化认知图式的缺失或不匹配是造成误译的重要原因。

该文用认知图示理论探讨《红楼梦》两英译本中诗词文化意象翻译的异同。

【总页数】3页(P150-152)
【作者】徐牧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认知图式与<红楼梦>诗词中文化意象的翻译 [J], 徐慧;张向会
2.翻译中的文化意象缺失——从《红楼梦》书名的两种英译本看翻译中文化意象缺失 [J], 刘红利
3.从认知图示看文化意象翻译--以《红楼梦》中诗词为例 [J], 徐牧
4.从译者主体性看《红楼梦》中诗词的意象翻译
——以杨宪益夫妇、霍克斯译本为例 [J], 刘念;付明端
5.文化翻译观视角下《红楼梦》中"花"意象诗词的英译研究
——以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为例 [J], 包艾雯;肖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古典诗歌中的意象翻译看意象图式理论的阐释空间66·版权所有文责自负·作者简介:杨俊峰,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翻译学从古典诗歌中的意象翻译看意象图式理论的阐释空间杨俊峰(大连外国语学院应用英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44)摘要:本文以古典诗歌中的意象翻译为研究对象,首先详细分析了古典诗歌中的意象,然后以此为依据探讨了古典诗歌中的意象翻译的实质、过程及关键。

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从意象图式的定义、特性和功能及其在文学上的应用三个不同角度发掘在古典诗歌中的意象翻译过程中意象图式的阐释空间。

通过分析,本文认为意象图式对古典诗歌中的单个意象、复杂意象及意象组合的翻译都具有阐释力,同时指出:通过深入分析翻译过程中涉及的两种文化中的意象图式的差异及其在两种语言上的表现,解释古典诗歌中的意象的翻译转换中存在的差异,我们可以帮助译者认清意象翻译的实质,以便形成正确的翻译原则,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意象图式;古典诗歌;意象;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11)04-0066-051.引言任何一种文学形式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诗歌自然也不例外。

对于中国古典诗歌来说,内容主要指的是意象、意境,形式主要指的是声律,而意境也是在意象的基础上形成的。

所以,在回答“什么是意象”和“什么是诗歌”两个问题时,陈植锷(1990:13)这样说道:“所谓意象,是诗歌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另一个是声律),或者说在一首诗歌中起组织作用的主要因素有两个:声律和意象。

”因此,意象是古典诗歌翻译中的关键,本文将探讨意象图式理论对古典诗歌中的意象翻译的阐释空间,希望能给译者带来新的启示。

2.古典诗歌中的意象2.1意象在古典诗歌中的地位有人认为,“意象是诗词性质的集中体现,离开意象,诗词的诗性特质就丧失殆尽”(朱晓慧,2005:7),这种说法毫不夸张,因为意象是诗歌的基本成分。

不仅如此,“诗中的非意象成分,乃是由意象成分派生出来的,是意象的附属成分,用来说明、阐释意象意义,它服从于意象,是意象的延伸与扩张,本身并没有独立性”(吴晓,1990:3)。

其次,抒情是诗歌的特性,中国古典诗歌自从《诗经》开始就打上了抒情的烙印,而抒情是借助意象实现的。

这是由意象的本质决定的,“意象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结合体,它渗透着主体情意,传达着诗人生命的勃动和性情的激荡”(朱晓慧,2005:6)。

再次,诗歌的审美功能也是借助意象实现的。

古典诗歌中充满着大量的意象,每一个意象都是审美的元素,而不同的意象组合之后形成了审美的统一体。

一言概之,“意象经营乃是包括古近体,乃至《诗经》、《楚辞》、《乐府》在内的中国一切古典诗歌的艺术特点”(陈植锷,1990:89)。

要想真正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必须从意象出发,而要想翻译好中国古典诗歌也必须从意象出发。

2.2古典诗歌中的意象的特点中国古典诗歌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其中蕴含的意象不仅具备所有意象所具备的基本特点,也具有自身的独特风格。

具体来说,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有以下几个特点,它们对翻译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形象性。

意象并不等于形象,但意象往往要包含具体的形象,这是由承载意象的艺术语言符号自身特征决定的:“语词作为意象的载体时,则是具象的符号,依靠形象展现各个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陈植锷,1990:49)。

第二,非独立性。

非独立性指意象不能孤立存在,必须与其他意象共同组合形成意象系统,才能较好地表达诗人的主观情志,这是由单个意象的局限性决定的。

单个意象“无法展现情感的复杂变化的进程,也无法将一件事实产生的前因后果和它发展的可能性表述清楚”(吴晓,1990:28)。

第三,多义性、模糊性。

意象是诗人将主观情志赋予具体物象的结果,而诗人对于物象的选择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

也就是说,承载意象的符号与其所指的意义或情感不具有必然的联系,不同的意象可以传达相同的情感,同一意象也可以寄托诗人的不同情感。

而且,“每一个意象符号,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其结构都是多层次多侧面的”(吴晓,1990:27)。

第四,文化性。

意象的创造与文化关系密切,诗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其创造出来的意象自然会反映其生活时代的现实,自然会体现其所处的文化特质。

古典诗歌中的意象“蕴藏着我们民族深层的文化精神和审美趣味,凝聚着我国历代作者浓郁的情感,是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积淀,也是我国古典诗学和诗词美的聚焦点”(朱晓慧,2005:19)。

第五,象征性。

象征性指的是意象符号的所指意义超越符号本身的意义,里面还包含了诗人寄托于物象的情志,于是意象就成了某种意义或情感的象征物。

这种象征意义既可能是诗人赋予的,也可能是在特定的文化传统中积淀而成的。

2.3古典诗歌中意象的表现形式如前所述,单个意象无法全面、充分地表达诗人的主观67情志,必须同其他意象相互组合之后形成意象系统,才能创造出诗歌所具有的独特的意境。

具体来说,“在诗词创作过程中,当主体将若干意象组合表示出一个相对完整的画幅或动作并传达出内心的情意层次时,就构成了意象群。

意象群的组合,构成了诗词的意象系统,形成意境;意象群与意象群之间有形成了诗词意象系统的层次”(朱晓慧,2005:26)。

对于意象如何组合,研究者也有不同的观点,陈植锷、赵山林、严受云等各位学者均阐述过意象的组合方式。

根据陈植锷(1990:65-88)的观点,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组合方式大致分为五类:并置、跳跃、叠加、相交、辐合,其中每个类型还可以继续细分。

无论意象组合的形式如何,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创造诗歌的情境。

同时,意象的不同组合方式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创造性思维。

因此,要想真正理解一首诗的诗境,就必须正确分析诗中意象的组合方式。

3.古典诗歌中的意象翻译3.1古典诗歌中意象翻译的实质意象的构成需要两个必要的因素:一是作者的主观情感,二是情感依托的物象。

因此,翻译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就是要移植承载原诗意象的物象及其被赋予的情感。

另外,古典诗歌中的意象不是孤立存在的,为了情感表达需要诗人总是将意象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丰富的意蕴空间。

这种意蕴空间,“就是全部意象意蕴和意象组合意蕴的总和。

因此,解读古诗词,从语言层面上看,是对语符的一种解码;从艺术层面看,则是对意象深层蕴含的感悟,是与作者心灵沟通的审美过程”(朱晓慧,2005:37)。

翻译诗歌比创作诗歌更加复杂,译者首先要解读原诗,感悟意象的深层蕴含,与诗人进行心灵沟通。

之后,译者还要利用目的语的语符移植原诗意象及意象组合的方式,并尽可能再造原诗的意蕴空间,再造原诗意境。

因此,古典诗歌中意象翻译的实质就是有机地利用语符再现原诗意象及其意蕴。

3.2古典诗歌中意象翻译的过程意象翻译的过程与意象创造的过程联系密切,要想充分、准确地再现原诗的意象必须了解意象的形成过程。

意象都是在客观表象的基础上形成的,“由表象到意象的生成,这一过程大体分为两步:一、前意象状态的表象分解;二、确定意象的表象选择”(吴晓,1990:31-2)。

在确定表象的时候,诗人要经过反复思考和构思,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行选择。

翻译总是从对原文本的解读开始的,翻译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时,译者必须对其解读,这一过程正好与意象创造的过程相反。

译者首先要通过分解语符判断诗人确定的意象,进而明确形成该意象的表象。

表象确定之后译者需要进一步分析诗人选择的表象是在什么状态中分解出来的,该步骤的实质是去体会诗人为了表达什么样的情感而对该表象进行了选择,即分解出意象所包含的情感参数。

由于诗人将表象转换成意象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经过了不断的思索和润饰,译者只有尽可能复原诗人创造意象的情境,才能跟诗人进行深层次的心灵沟通,才能领悟诗人的细腻情感,并最终感悟诗歌的意境。

当译者完成这一步的时候就可以进行实际的翻译转换工作了。

在意象的实际翻译工作开始时,译者的身份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译者从一个读者的身份转变为译者及新的诗歌意象创造者的身份。

诗歌经过翻译之后仍然要是诗,译者不能只进行简单的语符转换,否则诗中最具生命力的、存在于字里行间的诗境就丧失了。

因此,译者在翻译意象时首先仍要在目的语中确立诗歌意象的表象,跟根据该表象与原诗表象的情感表达潜力和张力,赋予该表象以适当的情感,使其完成向意象的转变。

当单个意象实现移植之后,译者仍然要对不同的意象进行组合,组合的依据是原诗的意象组合方式,组合的目的是将原诗的意蕴空间和意境移植到目的文本中。

到此,意象的翻译过程才算结束。

3.3古典诗歌中意象翻译的关键首先,具体物象的把握。

由前文可知,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具有形象性、非独立性、多义性、模糊性、文化性和象征性。

这些特点实际上都是在描述构成意象的两个成分之间的关系,即“具体物象”与“主观情感”的关系。

形象性表明主观情感是以具体物象为表现形式,模糊性和多义性说明具体物象与主观情感之间的非必然联系,非独立性则因为二者之间的非必然联系而导致单个物象无法充分表达诗人的主观情感,文化性反映了某些特定物象与具体情感之间的文化积淀,而象征性则说明因为这种文化积淀,使二者之间形成了某种相对稳定的关系。

正是因为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具有这些特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把握好具体物象。

虽然意象是主客体的复合物,其中包含的物象和情感是不可分离的,但在翻译转换过程中物象的移植更加显化、更加基础。

然而,必须明确的一点是,在翻译古典诗歌的意象时不能简单地移植物象,同时必须以情感的传递和意蕴的表达为衡量标准。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主要的是两种文化之间的转换。

而且,诗歌的创作是主观的,极具个性化特征的。

译者如果简单地移植物象,译文读者极可能无法领悟诗歌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蕴,无论是文化象征意义还是诗人个性化的象征意义都不容易为译文读者所接受。

然而,因此转换或舍弃物象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那样要么会改变原诗的意象,进而改变原诗的意境,要么会使译文失去诗歌应有的审美价值。

为了避免此类问题出现,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再现原诗的诗境,译者要充分利用诗歌中的非意象成分。

如前文所述,诗歌的非意象成分本来就是意象的附属成分,就是用来说明、阐释意象意义的,因此,译者在翻译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时也要遵循这一原则,更加好地发挥非意象成分的作用,有效地实现意象的全面再现。

其次,艺术视角的确定。

“所谓艺术视角,指的是创造主体把握外在世界所采取的一种角度,也即艺术家在表现时所凭依的立足点、位置、方向等等”(吴晓,1990:121)。

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无论是诗人通过观察创造的还是通过想象形成的,都不是杂乱无章的任意组合,它们必须存在于诗人选择的艺术视角范围内,视角不同观察到的景象也是不同的。

意象的转换必然是诗人艺术视角转变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