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与主流思想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与主流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c305fc8f6bec0975f465e267.png)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与主流思想专题解读:1、2、考点点击:1、中国传统文化——知道汉字的演变;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兴起;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著名作者及其代表作;《史记》、《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古代书法、绘画和雕塑的主要成就和京剧的形成。
2、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理解孔子、老子的思想以及“百家争鸣”。
一、中国古代思想解放:百家争鸣1、含义(性质):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互相辩论的学术繁荣局面。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原因:政治上——分封制崩溃、诸侯纷争,社会大变革,人们思想活跃;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产生,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文化思想的发展;思想上——私学兴起、各地讲学的出现,造就了一大批有知识的思想家。
二、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及其发展1、产生: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提出“仁”的学说。
主张“仁者爱人”,在政治上提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仁政”的思想,提出“民贵君轻”。
3、沉重打击:秦朝时期——“焚书坑儒”实现了学术思想的统一,儒学遭到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地位: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巩固:隋唐时期——随着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唐朝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重要,注重对儒家经书的考查。
6、深层发展:北宋——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新儒学。
”7、衰落:明清——对君主专制的猛烈批判使儒学的正统思想受到冲击,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
8、动摇:二十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时期绝对否定儒学,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封建正统地位。
9、毁灭性打击: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对儒家文化进行全民规模的、彻底的破坏,最终将反传统文化的运动推向了历史的顶点,绝对否定了儒家文化。
三、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及其发展1、汉子的演变:甲骨文(商朝)——金文/“铭文”(商周时期)——大篆(西周)——小篆、隶书(秦朝)——楷书、草书、行书(魏晋)2、佛教的传入: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沿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道教兴起:东汉时期,道教在民间兴起,创始人张陵。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f62b1f46336c1eb91a375d58.png)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c5bc02bd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8f.png)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传统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人民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传统主流思想也经历了演变和转变,适应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从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到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先秦儒家思想先秦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
儒家强调五伦之道,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互动关系。
儒家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强调家庭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
孔子强调“仁”的概念,主张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并倡导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道家思想的兴起在儒家思想的阴影下,道家思想也逐渐兴起并开始影响中国社会。
道家提倡“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规律,尊重和谐的宇宙本源。
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的自由和个人成长。
3. 墨家和法家的兴盛墨家和法家思想作为先秦时期儒道思想之外的两个流派,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墨家强调以兼爱为原则的公平和公正,主张废除封建社会的贵族统治,并提倡人民平等。
法家则主张以法治国,重视行政管理和法律制度,为中国的国家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4. 儒家复兴在秦汉时期,儒家经历了短暂的低谷后复兴。
儒家学者开始从文化传统中寻找中国社会的根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儒家经典和儒家学派。
经过东汉时期的发展,儒家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了政治、教育和社会伦理。
5. 宋明理学与道统思想宋明理学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一种重要流派,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理学强调人性本善,并通过道德修养和学问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道统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自我完善,提倡人与道合一的境界。
6. 近现代变革与马克思主义的引入近代中国的变革与现代化运动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演变提供了契机。
特别是在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并迅速成为主流思想。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并提出共产主义的理念。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700d811603d8ce2f0066239c.png)
儒学的发展历程发展阶段时期理论体系历史背景代表人物著作思想主张历史影响产生春秋先秦儒学经济: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政治: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
思想:私学兴起,文化下移孔子五经仁、礼(核心);为政以德(民本);敬鬼神而远之;有教无类当时未被受太多重视(不符合历史的发展潮流,不符合争霸战争的需要)发展战国孟子《孟子》仁政(核心);民贵君轻(民本);性善论,四端;先义后利先秦儒学重视民本思想荀子《荀子》制天命而用之;君舟民水(民本)性恶论;强调教育重要性;重创秦朝焚书坑儒主流(正统)汉代董仲舒新儒学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谴论(仁政));三纲五常(为人处事原则);以刑辅德加强了中央集权;儒家思想确立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冲击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冲击官方哲学宋明理学三教合一二程一朱《四书章句集注》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经济作用。
局限:强调三纲五常等级维系专制统治扼杀正常欲求陆九渊《陆九渊文集》发明本心;心即理也王守仁《传习录》致良知;知行合一批判继承明清进步思潮(早期启蒙思想)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政治:专制统治腐朽,社会矛盾尖锐思想:文化专制;理学束缚,西学东渐李贽《藏书》《焚书》经济: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政治:抨击君主专制思想(学术):经世致用积极:冲击正统思想(理学),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正统思想的主导地位,反应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有利于思想解放和商品经济发展,具有早期启蒙作用,开创了学术考证风气。
局限:没有提出建立新制度的设想,影响有限王夫之《船山遗书》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19世纪90年底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借助儒学,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知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8edb8f43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4d.png)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知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文明积淀的产物,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礼仪制度等方面的精华。
以下是一些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
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之一。
儒家强调仁爱、礼仪、忠诚、孝道等伦理道德观念,提倡君子之道,注重修身养性,致力于建立和谐有序的社会。
2.道家思想:道家强调道、无为而治、自然之道。
老子的《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经典,强调宇宙的无穷无尽、无为而治的理念。
3.佛教:佛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后,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
禅宗是佛教的一个重要分支,强调静心悟道,注重禅修和悟性体悟。
4.中医传统医学: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强调整体观念,注重阴阳平衡、气血调和。
包括针灸、中药等治疗方法,被认为是一种综合性的医学体系。
5.中国书法和绘画:中国书法和绘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注重意境表达和文人情怀。
书法包括楷书、行书、草书等,每种风格都有其独特之美。
6.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例如,古代的宫殿、寺庙和园林等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理念。
7.四大发明:四大发明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四个重要发明,包括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这些发明在科技和文化传播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封建礼仪制度: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礼仪,封建礼仪制度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儒家的礼乐观念渗透到政治、家庭和社交等各个方面。
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44a2219369dc5022aaea007e.png)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儒家思想(一)春秋:形成(孔子)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六艺)。
3、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他撰写的鲁国史书《春秋》与其他五部书《诗》《书》《礼》《乐》《易》并称“六经”,成为了儒学的基本文献,而他死后,言论被编为《论语》,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二)战国:发展(孟子荀子)1、孟子(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2、荀子(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但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学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秦:低潮(焚书坑儒)1、背景: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建立,文化也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而死气沉沉,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儒生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引起统治者不满。
→目的:为了维护专制统治,遏止思想文化的泛滥。
2、过程:(1)郡县制与分封制的讨论(2)三类书不在焚毁之列:《秦记》;博士官管理之书;实用之书(医药、卜筮、种树等)。
3、评价:虽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目的;但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被称为“灭学之祸”;成为二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四)西汉:正统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原因:政治上“大一统”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政权大体定型;董仲舒改造儒学,使之更符合统治者的要求(核心: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完成文化体制和政策的转变。
(2)评价:积极:儒学地位上升,成正统思想,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对民族历史文化进步有积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d70ba9db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2f.png)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 儒家思想阶段: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核心思想是仁爱、礼治、孝道、道德修养等,强调人文关怀和社会秩序。
2 - 道家思想阶段:汉代后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思想逐渐兴起,其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和心灵的平和。
3 - 佛家思想阶段:隋唐时期,佛教传入中国,逐渐与道家、儒家思想融合。
佛家思想强调超脱苦难,追求精神境界的提高。
4 - 宋明清时期:宋代后期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重新兴起,出现了新儒家思想。
新儒家思想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治理,提倡“格物致知”和“致良知”,强调个体的人文关怀和社会的和谐。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历史长河的演进过程,历经不同的时期和阶段,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这些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在不断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36a6ca24aaea998fcc220e85.png)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1、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主流思想的奠基时期(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形成:孔子与儒家主要内容:仁;德政;礼。
教育思想重点在有教无类和学习方法发展:孟子——性善论;仁政说;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性恶论;仁政说;水舟之说;唯物思想等(2)道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形成:创始人老子主张:道为万物本原;道法自然,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为理想状态;辩证思想。
发展:庄子主张:万物齐一;不执着于物。
(3)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其历史意义经济:铁器牛耕,小农经济开始出现政治:分封制度遭到破坏,贵族没落,士阶层兴起思想文化: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被打破内容:法家思想为后来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
影响:2、汉朝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背景:汉初黄老之学不能解决问题需要新的理论巩固中央集权经过:A董仲舒发展儒家思想: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三纲五常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与汉武帝的反应作用:巩固中央集权;国家统一;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3、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背景:魏晋南北朝: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唐朝:调和之风兴盛,“三教合一”弥漫各个领域。
;儒学丰富、更新深受佛道影响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又要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
理或天理为其核心观念。
内容:程朱理学代表:程颢、程颐、朱熹。
主张: A、世界观:理。
B、方法论:格物致知,即研究事物,穷尽事理。
影响: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元、明成为科举考试内容,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陆王心学:强调了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代表:陆九渊、王守仁。
陆九渊主张:A、世界观:心是万物渊源B、方法论:发明本心以求理,王守仁主张:A、世界观: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方法论:致良知;知行合一影响: A、是宋明儒学主流,影响深远B、三纲五常维系专制――消极C、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强调责任使命――积极4、明清时期的思想家(1)李贽思想:背景:A、明朝中后期社会矛盾激化B、商品经济的冲击市民阶层兴起,主张追求个性,发展经济C、儒家道德与吏治腐败。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1)](https://img.taocdn.com/s3/m/b2f95852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d8.png)
整理和编订: ?诗??书??礼??易??乐??春秋?统称“六经〞
战国:孟子〔亚圣〕、荀子
孟子的思想: 仁政学说 民贵君轻 人性本善
荀子的思想:
“天行有常〞 和 “制天命而用之 君舟民〞水
礼法并施 性恶论
汉: 董仲舒
新儒学的主要思想主张: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3)“仁政〞:限民名田、薄赋敛、省赋役 (4)“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程朱理学 认识“理”理是外在的,独
立于人存在的;
异 实现“理” 格物致知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陆王心学 理是内在的“心 〞 内心反省
主观唯心主义
明末清初思想活泼局面出现的背景: 政治:
经济:
商品经济开展迅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孔子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很大!
“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 道德标准和生活准那么,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 修养起了重要作用。“礼〞一方面促进了个人道 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 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 幼、团结和睦的家庭伦理关系。这种通过修身、 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逐渐积淀成 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
1、春秋战国时期——形成 2、西汉——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时期——新开展:理学是儒学主流 4、明清——遭到批判
春秋:孔子 儒家学派的创立者
核心:“仁〞和“礼〞
政治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思想:〔主克张己复为礼政为以仁〕德 〔民本思想〕
思想:
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教育 举办私学和“有教无类〞 思想:教育方法:因材施教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f1477b2c941ea76e59fa0497.png)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一:百家争鸣●百家争鸣1、概念:众多学派地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发表不同的看法,见解,形成百家争鸣。
2、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1)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2)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3、原因(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2)政治: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3)经济: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4)人才: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同统治者重用。
4、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5.影响(1)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①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②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③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儒家学派⊙孔子——创始人1.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家+教育家2.生平:春秋末期鲁国人3.主张与成就(1)政治主张:①:“仁”的学说——思想的核心内容:“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目的: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评价:a、包括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民本思想,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具有一定的进步性b、对我国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观和伦理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奠基作用;c、“爱人”是有阶级性的。
②“礼”的学说:实质:维护奴隶制的等级秩序(维护奴隶制的统治秩序)③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④ 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
中国传统的主流思想-精选文档
![中国传统的主流思想-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484793a8e53a580216fcfe81.png)
1)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 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3)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诸侯“士”阶层的活 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批知识渊博的文士,为学术繁 荣提供条件 5)根本原因:是社会转型期:奴过渡到封
(春秋)
贡
献:
创立儒学、举办私学、整理书籍
1、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奠定儒家思想的基础 历史 2、他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流地位 3、他的思想对中国和东亚等地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地位 在世界文化思想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后人称“至圣”
1、继承孔子“仁”思想,发展为仁政学 说。 主要 2、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思想 的民本思想 3、主张人性本善的伦理观。 (战国中期) 《孟子》成为“四书”之一; 影响 孟子成为“亚圣”,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5.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 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的活跃,他们使 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 更近,由此形成什么思想 A.经世致用思想 B.君主批判思想 C.自由平等思想 D.重农抑商思想
儒家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创立、形成,蔚然大宗, 但受到冷落(原因?)。 原因:此时社会发展趋势是实现国家统一,争霸、兼并 战争不断,孔子主张不适应大国争霸,以暴力建立新的统 治秩序的需要. 1、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爱” 政治思想 2、主张“为政以德”,逐步改良政 孔 治3、民本思想 子 教育思想 举办私学和“有教无类”
2、百家争鸣概念 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针 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各种问题展开争论 和见解,彼此吸收融合,形成百家争鸣。 3、“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4756bfc776a20029bd642de9.png)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百家争鸣(1)背景: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
③阶级关系:“士”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㈠、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1、形成背景①、汉武帝初期社会危机加剧: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
(三大问题)②、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③、汉武帝举贤良对策,选拔人才。
2、代表作品:《春秋繁露》、《天人三策》3、思想主张:A.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为加强君权,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C.为巩固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4、历史意义:他的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汉武帝加以实行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①思想: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②政治:起用儒学家参政③教育:以儒家五经为教科书〔诗书礼易和春秋〕,兴办太学和郡县学3、影响: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4、宋明理学㈠、产生背景: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地位;汉唐以来三教合一趋势的推动;两宋时期社会矛盾尖锐,统治阶级需要新的统治思想。
㈡、代表人物及其主张1、程朱理学: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核心思想);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朱熹特别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明天理的途径是“格物致知”。
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0edb10c1360cba1aa811daba.png)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1.诸子百家2.汉代儒学3.宋明理学4.明清进步思想家1.主流思想随着历史时代的变化而变化2.主流思想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1)汉代:①汉代儒家思想糅合了道家、法家等思想,适应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需要。
②汉武帝为了加强专制统治,接受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重用儒生,兴办太学,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魏晋时期:佛教、道教广为传播。
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佛教吸收儒学精华,渐趋中国本土化。
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尊道”。
(3)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4)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佛教和道教的发展,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5)宋明:①北宋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他们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②南宋朱熹全面总结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提倡“格物致知”,宣扬“存天理,灭人欲”。
③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提出“心即理也”。
④明代王阳明建立系统的心学理论,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强调“致良知”“知行合一”。
(6)明清时期:明清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
3.主流思想随着统治阶级的需要而变化(1)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的“法治”“加强君主集权”等理论适应了诸侯争霸、“富国强兵”的需要,儒学不受重视。
(2)汉代: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宣扬“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3)宋明:南宋以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哲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三、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现代价值1.孔子思想主张中的人文主义精神2.诸子百家的思想契合当今3.理学对塑造中华民族气节产生了积极影响宋代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人的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勤奋向上、勇于担当等优良传统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c15fc04d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7b.png)
02
道家思想
起源与形成
老子与《道德经》
道家思想源于春秋时期的哲学家 老子,其经典著作《道德经》是 道家思想的基石。
自然与无为
道家思想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 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类应当顺 应自然法则,避免过度干预。
形成与发展
道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得到进一步 发展,与儒家思想相互影响,逐 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社会、文化和哲学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中国思想 的多元化和深入发展。
主要思想观点
01
佛教主张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强调个体修行和涅 槃解脱。
02
主张众生平等,反对等级制度和杀生,提倡慈悲和 仁爱。
03
强调世间万物的无常和空性,倡导看破红尘、放下 执念的智慧。
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01
释家思想
源于佛教,强调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主张 通过修行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超脱。
道家思想
主张道法自然,强调无为而治,追求个人与 自然的和谐统一。
三家思想的融合
儒释道三家思想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相互融 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
近代以来的演变与转型
西学东渐的影响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受到挑战,一些先进的 知识分子开始反思并试图融合中西文化。
主要思想观点
道法自然
道家认为万物皆有其自然规律,人类应当遵循自 然法则,不强行干预。
无为而治
主张政府不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社会秩序自 然而然地形成。
柔弱胜刚强
强调柔中带刚,以柔克刚,认为柔弱有时比刚强 更有力量。
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 2
政治理念
道家思想对中国的政治理念产生深远影响,如“ 无为而治”的理念被历代王朝所采纳。
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
![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75b93a66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4d.png)
子曰:“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与人”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曰:“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1)尊儒:
(2)倡儒:
知识·梳理
1、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2、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是 A.它是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它宣扬了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
进一步强化。 从巩固儒学正统地位的角度思考、总结… …
3、察举制和科举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 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思想? 有何特点?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思想?
汉武帝怎样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他是如何实现国家“大一统”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54ad29a8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9a.png)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体系是一个深奥而广博的领域,涵盖了哲学、伦理、历史、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
下面,我将从五个主要方面阐述这一学术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哲学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
其中,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强调“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
道家思想则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理念,注重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墨家思想则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互助。
法家思想则注重法律和秩序,强调社会规范和法制建设。
这些哲学思想为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二、伦理道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强调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等。
家庭伦理注重孝道、悌道、夫妇之道等,强调家庭和谐和社会秩序。
社会伦理注重诚信、礼让、公正等,强调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
政治伦理注重君臣之道、官民之道等,强调官员的廉洁和政府的责任。
这些伦理道德观念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三、文学艺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学艺术体系包括了古典文学、诗词曲赋、绘画、音乐等多种形式。
古典文学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曲赋则以抒情言志为主,形式优美,意境深远。
绘画则以山水画、花鸟画等为主,强调自然美和意境美。
音乐则以琴棋书画为主要代表,形式多样,表现丰富。
这些文学艺术作品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神追求。
四、科学技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科学技术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贡献。
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对全世界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此外,中医、中药、天文、历法等科学技术在中国古代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这些科技成果不仅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对后世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帮助。
五、文化交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上曾与其他文化交流互动,如丝绸之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唐朝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等。
第25讲第三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第25讲第三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4ecfbdecaef8941ea76e05db.png)
第三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1.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产生及外传。
四大发明指南针:司南是最初的指南仪器,出现于战国时期(《韩非子》中提到),北宋时应用于航海。
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欧洲。
造纸术:西汉就已发明纸,但不适合书写;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4世纪开始陆续传入朝鲜,越南、日本,8世纪传入中亚,后经阿拉伯人传入非洲、欧洲。
火药:发明情况(尚有争议):说法一,最早记载见于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说法二,公元808年,唐朝炼丹家清虚子撰写了《太上圣祖金丹秘诀》,其中的“伏火矾法”是世界上关于火药的最早文字记载,中国学术界由此认为火药的发明不迟于唐代。
14世纪初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印刷术:(雕版印刷→活字印刷)隋唐时期,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
(唐《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11世纪中叶,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它既经济,又便捷,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
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入西方。
2.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造纸术、印刷术,传入欧洲后,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思想的解放,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火药在欧洲的应用与发展,推动世界进入热兵器时代,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骑士阶级提供了条件,还促进了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指南针的传入为欧洲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技术保证。
总之,四大发明对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起了重大推动作用。
(但不起决定作用)二中国古代艺术1. 汉字的起源、演变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起源于6000多年前的图画文字。
后来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演变的脉络: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辅助字体草书和行书)汉字形体分为古文字和隶楷两大阶段。
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4.古代中国的书法艺术中国书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注重书法的实用功能);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5c494063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2e.png)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有哪些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千年传承,积淀了丰富的文化精髓。
这些文化精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和价值观念,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
在当今社会快节奏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文化的珍贵性更加凸显,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哪些。
一、中华礼仪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文化是其核心之一,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待他人的尊重和敬畏之心。
从古代至今,中国人一直注重礼仪之道,尊长敬老、尊师重教、团结友善的传统一直贯穿于中国人的生活中。
在各种场合中,中国人都会秉持礼尚往来、以礼待人的原则,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独特的礼仪体系。
二、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之一,强调仁爱、孝道、忠诚、诚信等观念。
儒家思想提倡君子之道,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和谐共处。
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道教思想道教思想强调顺应自然、顺其自然,追求心灵的平静和超脱。
道教主张“无为而治”,提倡隐逸清修、悟道修身,强调内在修养和心灵净化。
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中国人的心灵提供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精神寄托。
四、佛教文化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另一支重要力量,强调修身养性、慈悲为怀、舍己为人。
佛教思想对中国人的世俗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领着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关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佛教文化在中国万千家庭中传承延续,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宽容、包容的生活态度。
五、中国传统文学中国传统文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包括诗词、散文、小说、戏曲等各种文学形式。
中国古代文人雅士以博大精深的修辞才能,描绘出了一幅璀璨辉煌的文学图景。
中国传统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和精神传承,传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总结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灵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9556e0175f0e7cd184253642.png)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它在我国古代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反封建的斗争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在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下,我国也产生了几次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0世纪初期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影响我国。
20世纪以来,资产阶级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想都形成了重要的理论成果,并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纵向线索梳理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产生;政治上王室衰微,封建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
文化上,“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使聚徒讲学之风大盛,自由的学术风气使各个学派得以发表自己的政见和主张,“诸子百家”出现。
代表及其影响:诸子百家的代表,主要包括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翟和法家学派的韩非子等。
“百家争鸣”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社会变革的进一步发展。
它还促进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开创了思辩、讨论的学术风气,影响了后世文化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儒家思想的形成春秋末期孔子创立儒学。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张以仁爱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政治主张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以礼(周礼)约束自己。
战国时儒学初步发展。
孟子思想主要内容是“兴王道”,行“仁政”,倡言“民贵君轻”。
荀子则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强调民众的作用。
先秦儒学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和政治理想的一般性学说和学派,太重伦理亲情,脱离当时奴隶制渐趋崩溃,诸侯争霸、群雄割据的现实,不为新兴地主势力所亲睐,甚至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受到毁灭性打击。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学说;依据天人感应说,揉合法家思想提出“君权神授”理论;依据“阳尊阴卑”思想,提出将封建等级制度神圣化的“三纲五常”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历史专题一周测一、选择题(20*4=80分)1.宋人陆九渊说:“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千百年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由此可推知苏格拉底和孔子、朱熹、王阳明思想的相通之处在于探讨()A.人类的普遍道德标准问题B.抽象意义上的哲学理论问题C.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问题D.对宇宙人生的终极关怀问题2.11.在量子力学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如果不去测量对象(电子),对象(电子)便没有位置,其主旨意在突出微观研究领域的特殊性。
这一论断与下列哪一思想主张相似()A.道法自然B.法天而治C.心外无理 D.理生万物3.《春秋繁露》曰:“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
……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
”这一学说()A.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B.重视探求自然规律C.旨在维护封建君主统治D.蕴涵朴素的唯物论4.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在东周之世,社会上即已发生一种思潮:主张节制资本,其具体办法是大事业官营;大商业和民间的借贷,亦由公家加以干涉。
”该思潮属于()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5.某学者认为”黄宗羲政治观的闪光点主要体现在能够把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理念付诸实践,构筑了传统民本政治通往近现代民主政治的桥梁。
”下列属于黄宗羲的思想并最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A.工商皆本B.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C.经世致用D.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6.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
这反映出儒学教育()A.课程设置多样化B.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C.向社会下层扩展D.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该治国策略反映了一下哪一学派的政治思想()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8.“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
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
”此语蕴含()A.变革进取的精神B.公平公正的理念C.自由平等的思想D.推行刑罚的原则9.《荀子》:“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由此可见,荀子主张A.施行仁政B.礼法并施C.君民共治D.民贵君轻10.孔子55岁才参与鲁政,但不到三月便离职带着学生周游列国。
所到之处,常得到诸侯国当权者的热情接待和客气咨询。
这表明当时( ) A.鲁国文明开发落后 B.仁政理念广受推崇C.鲁国漠视礼仪教化 D.周礼制度影响深远11.三国名将关羽的后世地位自宋徽宗以后“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成为忠义的化身享受中国乃至世界华人圈的奉祀。
究其根源最有可能的是()A.关羽的忠勇 B.理学的推崇C.人民的爱戴D.经济的发展12.马克思说:“每一个企图代替旧统治阶级的地位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他们描绘成惟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
”下列事件能够证明该说法的有()①秦始皇的“焚书坑儒”②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④康德的“人非工具”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13.韩非子警告君主:权贵可以为平民提供庇护,而平民却是生产者与士兵的来源,这是很危险的。
为了杜绝此现象带来的危险,后世君主采取的措施是()A.重农抑商B.盐铁专营C.废分封行郡县D.抑制兼并14.明清思想家不同于前代思想家,下列反映了其突出的时代特征的是()A.黄宗羲提倡“法治”B.王夫之的唯物思想C.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15.在君民关系上,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董仲舒主张“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长,塞并兼之路。
盐铁皆归于民。
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
据此推断董仲舒()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继承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16.与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慎思明辨,格物致知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7.在历史学习中学生要具备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对豆腐起源的探究中,你觉得最可信的是A.李时珍认为豆腐起源于西汉,因他是科学家,说法可信B.朱熹认为“豆腐本为淮南王术”,源于西汉。
朱熹是大学问家,说法可信C.宋代《清异录》中首次提到制豆腐法,这证明宋代开始出现豆腐D.河南出土的东汉墓葬中有“豆腐作坊石刻”图,证明豆腐最晚出现在东汉18.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
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
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①儒家学派②墨家学派③斯多亚学派④智者学派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19.战国时期除道、儒、墨、法四大学派之外,还有一些有影响的学派。
其中主要有讨论合纵、连横的纵横家,提倡重农政策和探究农业技术的农家,研究军事理论的兵家,以及综合各派学说的杂家等。
这表明当时A.社会分化加剧 B.礼崩乐坏统治失序C.民本思想盛行 D.诸子学说注重实用20.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
其主张体现了()二、综合题(20分)21.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政焉用杀?子欲善为而民善也。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引自《论语》材料二鲁迅对孔子及儒学的评论材料三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得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规的时代。
”……以儒家思想文化为武器,抨击基督教的专制。
在他心目中,奉行儒家的中国是开明的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佛教、道教、喇嘛教都可以自由传道,大家相安无事,政府只管社会风化,从不规定民间的宗教信仰。
他还说中国人是“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人”。
……伏尔泰还看到,孔子和西方古代贤哲一样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信条,……显然,这就是“博爱”的本义,因而也就和“自由”与“平等”的信条息息相通了。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思想的什么核心内容?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鲁迅对孔子与儒学的态度有何不同?4分(3)鲁迅与伏尔泰对儒学的看法不同的原因是什么?10分参考答案1.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格拉底和孔子、朱熹、王阳明思想的相通之处,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陆九渊强调的“心”和“理”强调的是人类道德标准问题,这在中外是相同的,A项正确,B项不符合孔子,孔子讲究入世,不讲究哲学理论,C项不符合朱熹和王阳明,D项不符合苏格拉底,排除即可。
2.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心学,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如果不去测量对象(电子),对象(电子)便没有位置”显然和心学观念相似,即“心外无理”正确的选项是C项,A项是老子的观点,B项是董仲舒的思想,D项是朱熹的思想,排除。
3.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儒学,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材料可知是指天地之符,阴阳之气经常在人身上有体现,好像天和命运相连接,一年的天数和人身上骨头数目相一致,一年的月数和关节相符合,五脏四肢都和天数项一致,睁眼和闭眼俨然就是黑白天,这种自然界的变化应该和治国之道相似,所以董仲舒通过这中天人观念的分析旨在维护封建君主统治,符合题意的是C项,A项中的“格物致知”是理学的思想,B项是题干内容的现象,D项错误,排除。
4.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法家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大事业官营;大商业和民间的借贷,亦由公家加以干涉”可知强调加强政府干预力度,符合题意的是B项,ACD项思想不符合题意。
5.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新思想的相关知识。
根据材料关键词及所学知识可知,A属于经济方面的主张,C与顾炎武相关,D出现于近代。
而B属于黄宗羲的政治主张,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批判,故正确答案为B。
6.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西汉时期,儒学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通过政府官办学校著书讲授儒学,使儒学逐渐官方化和制度化,符合题意的是D项,A项错误;B项中的“世俗化”在题干中不能体现;C项中“向社会下层扩展”不符合题意。
7.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道家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即主张政府无为而治,这属于道家的思想,符合题意的是A项,排除BCD项。
8.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法家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可知体现的是统治者要有变革进取的思想,符合题意的是A项,BC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9.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荀子的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可知是指君应该爱民、利民,即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符合题意的是A项,BCD项不符合题意。
10.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孔子的生平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鲁国建立时将西周典章制度照搬,文明开发并不落后,排除AC;结合所学,孔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学不合时宜,排除B;由材料“常得到诸侯国当权者的热情接待和客气咨询。
”,这说明周礼制度影响深远,故选D。
考点:人物评说·孔子·孔子生平11.B【解析】本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三国名将关羽的后世地位自宋徽宗以后”逐渐提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北宋徽宗以后,宋朝是理学发展的重要时期,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倡导“三纲五常”,赋予关羽这个历史人物更多的道德寄托。
所以答案选B。
12.C【解析】马克思的观点是指,统治阶级通常会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惟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尤其是新的统治阶级上台,要推行自己的统治思想,来取代旧的统治思想。
在贵族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是忠诚信义等等概念,而在资产阶级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则是自由平等等等概念。
①中秦始皇注重推行法国家思想,建立封建专制统治;③④分别是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都是反封建专制统治,推行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