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迁(1)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30张PPT).ppt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30张PPT).ppt](https://img.taocdn.com/s3/m/ded1b344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78.png)
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地方政治制度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
朝代 西汉 东汉
隋唐
中央行政(强化君主专制)
①汉初:汉承秦制, 三公九卿 制 ②汉武帝: 中外朝制度 ,从而使外朝 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 ③西汉晚期以后: 尚书台 权力增大 尚书台 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三省六部制 :新阶段 ①三省:三省长官并称 宰相,分掌宰相 职权,他们共同议政的地方叫 政事堂 。 ②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③特点: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
总结: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的特点
三公九卿制 尚书台为行政中枢 二府三司制 废宰相,设内阁
秦
西汉
东汉
隋唐
宋
元
明
清
中外朝制
三省六部制 一省两院制
军机处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总趋势)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3)宰相权力不断被分散或分割 (4)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直到废除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制度的演变
第 贰 部分 秦朝的政治制度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文书制度
概念解释 皇帝
集中
中央权力
集中
地方权力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 专制主义: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 制 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主
义
皇权与相权
中
央 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
集
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权
中央与地方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朝代
制度
(2)(依据)宗法制:
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巩 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da94a70e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a2.png)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趋势
一、政治制度演变
1、萌芽(战国):商鞅建立县制,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建立.
2、确立(秦朝):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建立.(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的官制,地方推行郡县制).
3、巩固(西汉):①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三乱.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夺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专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完善(隋唐):①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当于宰相,相互牵制和制约,避免宰相的专权,又一定程度上牵制君主专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②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5、加强(北宋):采取“杯酒释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
6、发展(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保证了中央统一政令的实行.在地方设“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对后也影响深远.
7、强化衰落(明清):明朝废丞相,形成君主独裁的局面,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还遍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强化的突出表现.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君权空前加强,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
历史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历史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14019f013968011ca3009161.png)
历史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早期政治制度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四、中国古代监察与谏议制度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五、各朝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确立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宋:二府三司制,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明清专制顶峰(一)早期政治制度(奴隶社会-贵族政治)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2、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4、商周的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封建社会-官僚政治)演变趋势: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2、中央权力不断加强,集中;地方权力不断削弱,日益收归中央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历了一个由建立到完善,不断强化的过程特点:1、君主专制:皇权至高无上2、中央集权制:中央权力高度集中3、官僚政治:建立完整的官僚体系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积极:1、政治上: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于社会稳定2、经济上:有利于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民族关系上: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消极:1、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政治上: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容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政,阻碍社会发展与进步3、思想文化上:文化专制使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阻碍科技创新,文化的发展4、外交上:闭关锁国政策割断了中外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拉大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另外表达:1、中央集权制度历朝的具体措施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2、秦汉-隋唐,进步性居主流:有利于都民主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盛世出现提供政治保障3、宋-明清,消极性居主流: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不利于社会民主自由发展,造成官僚机构膨胀,贪污腐败;经济上扼杀社会创造力,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和社会进步;思想上文化专制,钳制思想,摧残文化;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因素,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的措施:1、加强君主权力,改革中央机构:秦确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王权;唐三省六部制等等2、加强地方控制:秦郡县制,元行省制3、加强监察机制:秦御史大夫,汉刺史,宋通判4、注重选拔和任免官吏:秦朝起,皇帝任免官吏,隋唐科举5、加强思想控制:秦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三)中国选官制度选官制度的趋势:1、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发展到公开考试2、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3、封建社会后期,逐渐模式化,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四)中国古代监察与谏议制度1、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2、监察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3、未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与低效现象1、在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方面起重要作用2、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无上权力(五)各朝政治制度一、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大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西周。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https://img.taocdn.com/s3/m/9b5c8b43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d5.png)
政治制度是指导统治阶级为实现阶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 方法的总和。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中国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 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一、先秦的政治制度:(先秦时期:指秦以前的历史,主要包括夏、 商、西周春秋与战国。)
郡守、郡尉、郡丞、 监御史
县令、县尉、县丞
三老、啬夫、游徼
皇帝
集 中
中央权力 集 中
地方权力
47
3 、郡县制实行的意义:
① 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进步; ②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中央垂直管
理地方); ③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有利于政治
安定和经济发展; ④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是西周的基本的政治制度,两者 之间相互依存,是互为表里的政 治制度,共同维护西周政局的稳 定。
⑦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 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
⑧ 宗法制的影响:
在当时,有利于巩固和加强西周的统治。 有利于防止内部纷争,凝聚了宗族,保证了贵族在 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了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和团结,强化了家国一体。 长远看,对中国的政治和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都产 生了深远影响。
消极:受封诸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⑧、破坏:西周后期,王权衰落,分封 制破坏.
(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①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
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 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②宗法制的含义: 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 继承关系和名分。 ③原则(核心):嫡长子继 承制
★注:
中国古代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制度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6aaab52102768e9951e738ff.png)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古代制度的演变篇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夏商朝政治制度1.禹死启继,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2.奴隶制国家机器形成.3.宗族关系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4.初步建立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如何看待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王位世袭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是私有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分封制1.目的: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2.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3.内容: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4.权利:世袭的统治权(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5.义务: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三大义务:政治、经济、军事)6.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7.主要封国齐鲁燕卫宋晋等。
8.评价⑴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西周时):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巩固了王权;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⑵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东周时):①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②西周后期,随着周王室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出现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而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9.崩溃(1)时间:西周后期(2)原因:①主要原因:诸侯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享有很强的独立性,势力日益壮大;西周后期,王权衰弱。
②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崩溃(3)表现:楚王问鼎、周郑交质、射中王肩、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事件。
三、宗法制1.目的:解决贵族内部权力、财产和土地的分配问题。
2.含义: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8dc2aedb102de2bd9705882a.png)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在中央表现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在地方表现为中央集团的不断强化。
此间虽偶有反腐,然其总体趋势不变。
1、奴隶社会(1)奴隶制度的基础: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统治基础是奴隶主,而非奴隶)(2)发展过程:夏建立,商发展,西周强盛,春秋瓦解(3)主要体现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禹建夏,死后传位于启,私有制发展→权力上“天下为家(私)”分封制目的:巩固统治(各种政策的共性,只需记住针对性“性质”、“朝代”即可)内容:分封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册封“井田”)主要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受封诸侯服从、纳贡、作战(严守封地地域,烽火救主)基础:井田制影响:固统拓疆统治阶级内部等级秩序(4)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战国时期特征:大变革,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根本原因:铁器、牛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变革)争霸战争(生产力发展引起实力变化)→分封制崩溃(“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途径:变法运动实现(非革命),但是渐变——商鞅变法,商鞅亡,法立2、封建社会(1)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确立封建制度背景: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壮大(奴隶主贵族+军功+商人)→保住利益结果:百余年各国变法,最终确立封建制度突出表现:秦商鞅变法内容——第一次——民为什伍,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功受爵,贵族同样;“燔诗书明法令”。
第二次——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开阡陌,废井田,土地私有。
影响——废奴隶主贵族特权;促封建经济发展;加强新兴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商鞅死后,法家思想在秦国仍占统治地位;秦国强盛,统一六国奠基;(2)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目的:巩固统一局面,强化统治主要内容:皇帝(总揽政经军大权,任免百官);中央三公——丞相(辅帝)、御史大夫(监察)、太尉(军事);地方——废分封,行郡县,县下设乡、里法律制度——参照六国律令制订颁布秦律,通行全国,影响后世,体现地主阶级意志核心特征:地方权力集中中央,所有权力集中皇帝一人影响:两千年沿袭;利封建政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利祖国疆域奠定和巩固统一,促成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加强统治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31e12ea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9f.png)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图
(2)内容
设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
(3)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造成地方 自主性和能动性丧失。
7、元朝:行省制
(1)行省制 (2)机构:行省—路—府—州—县
(3)特点: 辖区广大; 权力较大; 但受制于中央(中央 集权)
(4)影响
①奠定后世行政版图的基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②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③调整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④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4、宋代:二府三司制
二府
行政
同 中 书 门 下 平 章 事
军事 枢 密 院
三司
财政
度
盐
户
支
铁
部
5、元朝:一省制 ——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
皇帝
枢密院
中书省
御史台
吏户礼兵 刑工 部部 部 部 部 部
元初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 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元史·高鸣传》
6、明朝:内阁制度 (1)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 (2)明成祖:形成内阁制度
4、隋朝
(1)废郡 (2)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两级制
5、唐朝 (1)机构:道—州—县 (2)变化
①设道为监察机构 ②道由监察机构成为地方行政实体 ③战略重地设节度使
(3)问题: 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危及中央集权。
河朔三镇
6、宋朝
(1)机构:路—州—县
路 州(府军监)
县
安抚使司(帅司) 转运使司(漕司) 提点刑狱司(宪司) 提举常平司(仓司)
军 机 处
日常事务
军国大事
军机处 司礼监
内 廷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33张PPT)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3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72f085c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25.png)
1、变化
A.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B.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C.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当然,从贵族政治发展到官僚政治,这是历 史的进步。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促进了社会各阶层之 间的流动性。所以也有说法,官僚政治是中国“公天下”的开始。(不是指 最高权力,而是指统治集团)
特点:
职责:是起草诏令、处理政务,是内侍机构,没有实权。 职权:内阁有相权无相名,权力来源于皇帝个人。 实质:是为保障皇权的高度集中而建立起来的新的中枢体制,也是官僚 机构日益腐败的重要原因。
【补充】问:隋唐三省六部属于法定机构,明朝的内阁是什么机构?那从隋唐到
明朝,决策机构转移的趋势是什么?
机构:皇帝的内侍机构。 趋势:由法定机构到非法定机构。 (六)、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秦朝的政 治制度
中央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廷议制度 地方制度:郡县制 其他制度:文书行政制度
两汉至明 清时期政 治制度的 演变
中央行政制度:西汉:中外朝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宋:二府三司制 元:一省制 明:废宰相制度设内阁 清:设军机处
地方行政制度:西汉:郡国并行制、郡县两级制 隋唐:州县两级制、道州县三级制 宋:路府县三级制 元:行省制 明清:省府县三级制
②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③分封制受封的诸侯包括周的同姓贵族、异姓功臣和旧贵族
④受封的诸侯享有受封土地的统治权,同时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如服
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⑤分封制前期巩固了周朝统治,但地方自主权过大,后期出现地方割据
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⑦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相互配合,政治权力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4850e9bbccbff121dc368390.png)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黄集镇中心学校高保忠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是各族人民长期开发、共同建设的结果。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密切相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历史证明,国家统一和分裂与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紧密相关。
当中央集权保持强有力状态时,分裂现象就不会发生;反之,一旦中央集权弱化,分裂就不可避免。
【知识梳理】一、禅让制禅让制,即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尧年老时传位给品行高尚的舜,舜年老时传位给治水有功的禹。
二、世袭制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
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三、分封制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四、中央集权制度1.萌芽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建立县制,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提出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2.创立:秦朝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国家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在地方,建立郡县制。
郡的长官称郡守;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县以下又设乡、里、亭等基层社会组织。
3.发展:汉、隋唐、宋元时期(1)汉武帝的大一统。
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在政治、思想、经济、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①政治上: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0145e7a6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1e.png)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如下:
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管理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行政任命关系的变化,属于政治制度进步的表现。
由郡县制到行省制,主要反映行政区划分的变化,一般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区越划越小,越划越多。
地方官制的演变,秦商鞅变法设县,统一后推行郡县制,郡守为地方最高长官,掌军政大权;东汉末年,州刺史成为地方最高长官;唐玄宗设节度使,有行政、财政、军事等大权,演变为藩镇割据;北宋削减节度使权力,派文臣任知州,设通判,集中地方财权与司法权;元设行中书省;明实行三司分权,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与都指挥使司互相牵制,开始改土归流;清在各省区设总督、巡抚、将军、办事大臣,进行管理,并大规模改土归流。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cdbbf7ff49649b6648d74768.png)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高考目标定位】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点搜索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①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②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③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①宰相制度的废除②内阁的出现③军机处的设立【基础知识梳理】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朝郡国并行制:①情况:地方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形成郡国并行制;②危害:威胁中央集权的巩固。
(2)唐朝三省六部制:①情况: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设六部;②特点:三省互相牵制,互相监督;③影响: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3)元朝的中书省和行中书省:①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直辖河北、山西、山东。
②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最高长官是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
③影响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
它是地方官制重大变革,成为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①废丞相:明太祖朱无璋,正式废除;②设内阁:形成—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明成祖选翰林院官员入值,内阁制度正式确定;③性质—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2)清朝设置军机处:①目的:最初是为了用兵西北,后辅助皇帝处理政务;②时间:雍正时期;③影响:标志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至顶峰。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①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②消极: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清朝统治者却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各高峰,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1b86b287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8a.png)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
1.中央:相权不断削弱,最高统治者的权力不断增强
(1)秦朝首创皇帝制度,皇帝独揽全国的一切政治、军事、司法等大权,丞相只是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必须完全听命于皇帝。
(2)两汉时期,汉武帝不仅起用布衣为相,而且创立“中朝”“外朝”制度,削弱丞相的权力。
(3)唐朝时将相权分割,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4)北宋统治者为加强皇权,使三省六部有名无实,并增设参知政事、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职权,这样皇帝得以独揽大权。
(5)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君主专制大为增强。
(6)清朝雍正帝增设军机处,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
2.地方:地方权力被分割、削弱并日益集中到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1)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愈益严密;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2)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行省制度,体现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e7dfae6bf5335a8102d220f8.png)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官制矛盾核心:皇相权之争(一)发展演变1、秦朝——建立2、两汉——巩固3、隋唐——完善4、北宋——加强5、元朝——新发展6、明清——强化至顶峰(二)具体内容1、秦朝:皇帝制(五德终始说,封禅),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2、两汉魏晋:汉承秦制决策中枢机构的变化:汉武帝“中朝”;东汉尚书台(汉成帝,尚书四曹);曹魏秘书监到中书省(中书、尚书、门下);刘宋中书舍人监察:汉武帝司隶校尉(京师百官,三辅,三河,弘农七郡) 曹魏校事王莽改制:五等爵3、隋唐:三省六部制(注意:隋和唐的名称区别;实行的意义)07 年隋朝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意义隋:内史,门下,尚书(吏,礼,兵,都官-刑,度支-民,工)唐:尚书(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中书,门下;政事堂-中书门下 09年材料宋意义:中国官制史上的新阶段,中央集权化的体现。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提高执政和决策水平。
4、北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权力(二府,计相)官职差遣,冗官(09年名解,“三冗”问题)辽:南北官制(藩汉分治)5、元朝:设中书省(领六部)、枢密院(军事)、札鲁忽赤(刑政)、御史台(监察)宣政院(佛教,吐蕃军政民事,11年名解)、崇福司(也里可温)6、明清:明废丞相、设内阁(票拟);“三法司”(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 07年选择;通政使司(内外廷);厂卫制度(锦衣卫,北镇抚司,东厂,西厂,内行厂),六科给事中清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南书房(09年名解)到军机处;秘密建储;内阁(内三院)和六部;理藩院(蒙古,俄):内务府二、地方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矛盾核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一)发展演变尽管有反复,总体上中央集权呈加强之势。
(二)具体内容1、西周:分封制2、战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3、秦朝: 郡县制(郡守,郡尉,郡监;县令,县尉,县丞;乡亭里)4、西汉: 郡国并行制 (吴楚七王之乱;推恩令 07年名解,酎金夺爵;《左官律》和《附议法》) (10年简答西汉诸侯王问题)东汉末:州、郡、县三级地方政治制度州的设置及性质的变化:西汉武帝始置州部刺史监察制度-中央监察制度,东汉光武帝加强州部刺史制度,而到东汉末黄巾起义后变为地方行政区。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c0aececb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32.png)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一、奴隶社会1、禅让制(1)禅让制,是指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2)王位世袭制,是指阶级社会中,帝位可以世代承袭(世袭制一直沿袭到清亡,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时间)。
2、夏商时期中央行政管理制度:包括王位世袭制的形成;相、卿、师的设立。
3、宗法制(1)西周王族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具有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内容:第一,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第二,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小宗之别。
第三,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二、封建社会1、专制开端(1)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从秦朝开始,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全国军政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吏也都由皇帝任免。
调动军队的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职能:秦始皇建立的中央机构中,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兼理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
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2、专制强化(1)汉朝: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工作人员,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 握有实权的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3)隋唐时期: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三省相互牵制,削弱相权,保证皇权独尊。
(4)北宋:措施: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相权得到加强。
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ebd0c0370b4c2e3f572763d5.png)
(2)特点:①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
②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考试成绩取代了门第出身。
4.北宋时期的进一步加强
(1)内容:最大限度的集中军权、政权、财权于中央。
①军权: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立更戍法;设三行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
郡县制是在分封制逐步瓦解的过程中产生的。在战国时期,县制在各诸侯国普遍推行;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体制也更加完善;秦以后各朝代,在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上一直沿用郡县制,只是在形式上有所变化。与分封制不同的是:郡守与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郡县制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A.奠定了司马炎篡魏的基本方略 B.吸收曹魏灭亡教训,促进统一完成
C.导致西晋的内乱和短暂而亡 D.与西汉分封同姓王的最终结果相同
7.隋唐的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完善”的含义是 ( )
A.中央机构设置的增加 B.使地方权力进一步分散
3.思想上:专制主义制度必然导致对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强,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更使得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被绝对禁止和封杀。
精题范例
例1、(1993年全国高考题)汉武帝颁行“推恩令”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诸侯王的权力 B.剥夺王国的封地
C.分割王国的封地 D.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C.使皇权进一步加强 D.使中央各部门权力得以相互制约
北宋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宋太祖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据此回答8-11题。
8.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最突出特点是 ( )
A.极力提高皇权 B.竭力削弱相权
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2023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课件
![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2023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014fcef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86.png)
2: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措施
秦朝
郡县制,中央直接管理。全国36郡(行政长官为郡守),郡下设 县(县令或县长)。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开创了我国历代 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西汉 宋朝 元朝 明朝
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 名,监视地方。
宋太祖,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 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皇帝
军机处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部部部部部部
军机处值房
清世宗胤禛雍正帝
1678.12.13~1735.9.28 1722~1735在位 康熙帝第四子
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 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能跪记, 然后传达给中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 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 一步强化。
治者(C )
A.制定刑法,稳定统治秩序 B.躲避战乱,多次迁移国都 C.实行分封,扩大统治范围 D.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工程
2: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秦 朝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人治色 彩浓厚
皇帝制度
影响:君主的权力具有独断性和 随意性,影响着国家决策。是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
中央机构——三公九卿制
自治制度
一国两制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 义制度
中考二轮复习课件
2023 年
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早期国家政治 制度
(奴隶制社会) (前2070年—前476年)
夏、商、周
禅让制 分封制
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
(封建制社会) (前221年—1912年)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59页)【课件】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59页)【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b6ac732d5bbfd0a78567398.png)
(2)特征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 血缘 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 的基本特征。 概念阐释 —— 宗法制与礼乐制
宗法制:是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 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
(3)评价 分封制是较 内外服制 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 治权,但也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1.秦朝政治制度建立的背景 秦朝的统一: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战争的混乱局面,在全国范围内建 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思维点拨 西周宗法分封制下“官”以贵族血统世袭,秦以后的 “官”则是皇帝任免,俸禄来自国家税收,形成了完善的官僚政治 体系。官僚制度有严格的职务分工,职权分明,有职则有权,离职 则无权,当官实际上成为一种职业,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产物。
(2)唐朝的三级制 ①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 监察机构 ;后来,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 行政实体 。 ②唐中期后,在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部分节度使兼并役使 州县,拥兵自重,形成 藩镇割据 势力。
知识点拨—— 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增设节度使。他们名义上是唐朝的藩 镇,但有些藩镇独立性强,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这些藩镇在政治上 拥有自主权,可以自行任免官吏,节度使死后职位传给儿子或部将; 在经济上,拥有财权;在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这种 藩镇割据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
01 知识导学 基础落实
容
索
02 重点探究 素养提升
引
03 达标检测 随堂巩固
知识导学 基础落实
知识点一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迁
(行政、选官、监察和法制、文化专制、疆域)
总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专制主义:皇帝专断独裁,皇位终身世袭;
②中央集权:地方政府没有独立性,地方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命;
③二者关系:凡皇权加强之时,也是集权有效之时。
始终贯穿两对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皇权与相权。
④认识:该制度是建立在封建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对君主专制的认识(以明、清为例):君主专制的加强,有利于纠正前朝弊病,提高行政效率。
但其消极作用严重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是中西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
对中央集权的认识(以北宋为例):从权、钱、兵入手,权归中央,避免了兵变割据,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
但“冗官、冗兵、冗费”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
进步性:维护统一;组织工程建设;促进交流(中原与边疆、中外交流)、抵御侵略(明:戚继光抗倭;清;中俄雅克萨之战,签订平等的中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消极性:文化专制、禁锢思想、抑制科研(如八股文、文字狱);皇权暴政、官场腐败;束缚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中央: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内阁制
地方: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1、中央行政制度
①秦朝建立三公九卿制,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汉承秦制,开创了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新局面。
②隋创立三省六部制,唐沿用。
(三省:尚书省掌行政,领导六部;中书省掌政令草拟;门下省掌政令审批。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制约;六部尚书各司其职,分工明确。
)
③宋承唐制,亦又甚焉,分化事权: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政权。
④元朝;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枢密院为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⑤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清初(顺治年间)设内阁,置六部,受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康熙→乾隆:康熙设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
大臣会议相互制约;雍正时,因用兵西北,设军机处,皇帝大权独揽,标志中央集权达到顶峰;乾隆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
认识:中央行政制度演变,是为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逐步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是皇权与相权矛盾的产物,其实质是封建专制的逐步加强。
相关问题
Ⅰ.三省六部制影响(评价):
①创立于隋,完善于唐,是古代官僚制度成熟的标志。
这一制度为后世基本沿用;
②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
③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繁荣;
Ⅱ.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区别:
①三公九卿制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机构,集行政、军事、监察于一体,家国不分;三省六部是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
②前者丞相拥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后者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权力单一,相互制衡;六部尚书由尚书省宰相领导,分工明确。
2、地方行政制度
(1)分封制:形成于奴隶社会时期的西周,以井田制为基础,受封诸侯在领地内享有行政、军事、经济的独立性,其义务是向周王纳贡,拱卫王室。
作用:扩大了西周疆城,加强了井田制,维持了诸侯国的相对独立。
(2)郡县制:战国时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
秦朝实行郡县制。
郡守、县令由皇宰任免,不能世袭,在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
郡县制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
(3)郡国并行制:汉初为维护刘家于下,实行郡国并行制,同姓王侯在地方逐渐形成割据势力,尾大不掉。
汉武帝颁“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了王国问题。
(二者作用)
(4)行省制度:为加强对辽阔疆土的统治,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设行中书省隶属中书省,行省长官称“平
章政事”,行省制巩固并发展了中央集权制,维护了国家统一,为后世沿用。
明初废行省,设三司,但基本保留行省制度的架构,贵州成为省级行政单位。
清朝设有25个省级行政区。
认识: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日益严密: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监察和考核。
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沿革
(1)奴隶社会:官位均由贵族、大夫和士以血亲世袭,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2)战国时商鞅变法按军功授爵,触及了奴隶主贵族的既得利益。
(3)汉代实行察举制,分察举和征召。
以察举为主,前期重“孝”、“廉”(即德才兼备);后期看重门第、族望,由此形成门阀士族;三国曹操“唯才是举”。
(4)科举制:意即分科选拔官吏。
历朝所开科目虽多,但士人所趋,唯“进士”科。
北宋王安石开设“明法科”,清末戊戌变法开增“经济特科”(云南历史上唯一状元袁嘉谷即中此科)。
士族衰落、庶族兴起,九品中正制无法实行。
隋文帝开科取士,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代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太宗时以进士、明经科为主,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玄宗任用高官主考。
北宋发展:科考分乡试、省试(明清称会试)、殿试三级,省试由礼部主持,殿试是省试的复试,由皇帝主持,举人通过殿试称为进士;科目减少,名额增加,实行糊名法;王安石变法时废明经诸科,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
明清:以八股取士,趋于僵化,1905年清末新政正式废除科举制。
科举制创立的意义:它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了门阀,扩大了官吏来源;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因此,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认识:(1)古代选官标准由血缘、财产,逐渐发展到才学,趋向公平、客观;(2)历代统治者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完善和严密,目的在于将社会各阶层的人吸引到封建官僚体系中,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体权制度;(3)科举制在唐宋时,以积极作用为主,明清时日趋僵化(联系
《儒林外史·范进中举》对科举制的讽刺),但在近代被西方借鉴,成为今天的公务员制度。
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与法制
1、监察:秦朝设御史大夫监察中央官吏;汉代设刺史监察地方官员;北宋派通判监督知州;元朝设立御史台;明朝在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地方监察和司法,同时,明朝还设立锦衣卫,东厂、西厂特务机构,直接对皇帝负责,监视官民,充当“秘密警察”。
2、法制:战国韩非提出“以法为本”、“法不阿贵”的思想,有利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秦朝建立后,颁布《秦律》体现地主阶级的意志;北宋时将死刑核准权收归中央;明朝初年,制定《大明律》,主张“重其重罪、轻其轻罪”(体现罪刑一致原则,是法制的进步),增加经济立法,体现商品经济发展对法制建设的要求。
四、文化专制政策
秦:焚书坑儒,钳制思想。
西汉:提倡大一统,神化皇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明:八股取士,束缚思想,培养奴仆。
清:大兴文字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