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滑拉分构造及意义
走滑构造
当深部的基底发生走滑活动时
,较浅的不能干岩层常形成褶皱 群并伴生断裂。受基底走滑活动 控制的强制褶皱可有两种:披覆 褶皱和牵引褶皱。披覆褶皱与伴 随的断块升降有关,而牵引褶皱 与扭动和旋转作用有关。随着走 滑活动的进行,这两种构造都会 被断层所切割破坏。
三、里德尔剪切的形态特征
单条断裂的应力状态
75 5-10
15 断层走向方向为
D,先形成低角 度R和高角度R1 里德尔共轭剪切 裂隙, 接着形
成晚期的逆向的 里德尔共轭剪切 P和P1。P为
Thrust shear ? 用P 的意思是物 质处于被动的 Rankine状态 (Passive Rankine state)
走滑应变椭圆
走滑构造变形带的应变椭圆 中,剪切方向与走滑构造的 主要位移带方向一致。如图 5-11所示,一对右行力偶 ,产生旋转剪切,有一个挤 压分量和一个拉张分量。变 形前平面上的圆在变形过程 中变为椭圆,而且椭圆的长 轴和短轴在递进变形过程中 相对于剪切方向发生旋转。 在走滑变形中可以发生多个 方向的次级破裂和变形。
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期间,圣安德烈斯断层突然发生4.7米的右行滑 动,向世人证明了走滑断层的现象。
40年代末50年代初,几乎几篇文章同时对世界各地的不同走滑断层 的大规模位移提出证据。
国际上走滑断层研究较好的有:
1 苏格兰大谷断层(Great Glen fault,1946) 2 圣安德列斯断层(San Andress fault,1952、1963) 3 新西兰阿尔平断层(Alpin fault,1956) 4 菲律宾断层(Philippin fault,1956) 5 阿富汗恰曼断层(Chaman fault,1958) 6 加勒比海巴特勒特断层(Bartlett fault,1957) 8 阿拉斯加迪那里断层(Denali fault,1957)
走滑构造_中国地质大学
• 走滑断层 1/走滑断层的概念 2/走滑断层的运动学分析 3/走滑断层的识别标志 4/走滑断的地震解释 • 走滑盆地 1/走滑盆地的类型 2/走滑盆地的演化
走滑断层识别标志
1、是不是走滑断层? 2、走滑的方向? 3、走滑的距离?
Arau´jo et al. (2002).
走滑断层识别标志
大小拉分盆地 (Aydin,1982)
实验方法
图1 右行走滑断层系中走滑盆地的大致特征
SGM36:密度为965kgm-3 , 在室内温度为20℃时有效 的粘度为5 ×104Pas
模型尺寸:150×50×7.5㎝ 比例:1︰105 材料:石英砂 速度:2㎝/h
实验结果
讨论
奥地利维也纳盆地是拥有 这种构造结构的扭张拉分 盆地。维也纳盆地是在喀 尔巴阡山造山楔的基底滑 脱层上形成的,处在东部 阿尔卑斯山和西部喀尔巴 阡山脉之间左支超覆的一 个大的左旋变换系统。盆 地开始于中新世,其后在 上新世受到挤压反转。维 也纳盆地的地形图显示出 盆地侧壁主要是雁列式斜 伸展断层与这次研究中的 模型结果相似 。
走滑断层概念
走滑断层的板块构造环境
走滑断层概念 宏观 走滑断层 微观 走滑 大 走滑盆地 小 张
板间
板内
压
处处有走滑,时时有走滑
走滑断层概念
走滑断层:又称平移断层、横移断层、扭转断层,平移 断层作用的应力是来自两旁的剪切力作用,其两盘顺断 层面走向相对位移,而无上下垂直移动。规模巨大的平 移断层通常称为走向滑动断层。由于断层面是水平方向 移动的,所以在野外的观察上经常没有明显的切与简单简切
走滑断层运动学分析
走滑断层作用方式
Jacek Gutowskin,2007
(Aydin) 哥伦布一安德逊模式
盆地分析-走滑盆地特征
2.走向滑移线场和逃逸构造(挤出构造) 由挤入造成的刚-塑性体的变形取决于挤入体的形状。平直 刚性体能解释东喜马拉雅的东北部断层,楔形刚性体能解释喜马 拉雅西部和巴基斯坦处断裂。而挤入体为平直三角形时,适合于 解释喜马拉雅东端和缅甸接合处。右行的红河断裂平行于α 线, 而左行的阿尔金断裂大致平行于β 线。
5.走滑作用方式 走滑作用有三种方式,即平行扭动、聚敛扭动(压扭)和离 散扭动(张扭)。它们的出现主要取决于:①快体间断层线方向 的变化;②块体相对于断层线活动的变化(图 5 - 4 )。不同方 式的走滑活动决定着扭动组合各要素的出现和特点。 平行扭动形成“真正的”简单剪切走滑构造,而在聚敛扭动( 压扭)和离散扭动(张扭)形成的走滑构造变形中,在垂直于走 滑构造带方向分别有收缩和伸展位移分量。
2.花状构造 花状构造,也称棕榈树构造。由于走滑构造常是一种基底卷入 的构造变形,陡倾的、切入基底的走滑断层可以使基底面平移, 而使不同类型的基底拼接在一起,并产生剖面的错位。构造物理 模拟证实这种构造变形与基底走滑位移有关(图5-14)。
2.花状构造 花状构造可分为正花状构造和负花状构造两种。正花状构造是 在压剪作用下产生的,其分支断层的大多数具逆断距,个别为正 断距,组成地层总体表现为背形特征,断层间为地垒断片。而负 花状构造是在张剪作用下产生的,其大多数断层具正断距,个别 具逆断距,组成地层总体表现为向形特征,断层间为地堑断片。
二、板块构造运动产生的走滑作用
1.走滑断层的板块构造环境 转换断层是一种重要的板块边界类型,它不仅连接着离散边界 ,也连接着聚敛边界。Wilson(1965)按其连接情况将其分为六 种类型:洋脊-洋脊型、洋脊-凹弧型、洋脊-凸弧型、凹弧- 凹弧型、凹弧-凸弧型、凸弧-凸弧型。如若考虑到左行和右行 的区别,就共有12种类型(图5-5)。
高等构造地质学(5)-反转构造与走滑断层
J.Letouzey(1990)在研究断层重新活动时指出,某些 正断层由于挤压作用而重新活动,或产生新的断裂,这取 决于它们的方位、滑动摩擦系数和应力状态。例如,在一 个特定地区发育了几个方向不同的前期地堑,在挤压期反 转和抬升的地堑是那些走向大致与最大挤压应力轴近于垂 直的地堑。 J.Letouzey(1990)还认为,在挤压体制中一个半地堑的 反转,如果浅构造部位倾角为60°~80°的前期正断层,深 部断层倾角为45°,在沿垂直于断层走向施加挤压应力作 用时,可以看出倾角45°的正断层深度大致符合断层重新 活动的最佳条件。相比之下,浅部高角度的正断层,则不 容易重新活动。
2、负反转构造:由逆断层转化为正断层,由 隆变凹,这都是负反转构造作用造成的,即先挤 压、后伸展形成的半地堑系、地堑系可称为负反 转构造。 负反转构造多是发生在早期逆冲断裂的基础之 上,由于应力场的转化,由收缩构造环境转化为 伸展裂陷环境,承袭老的压性结构面发生反向活 动,形成断陷阱边界正断层,这是形成负反转构 造的必要条件。
早期断裂系统的重新逆向活动,是产生反转构造的基础,这是毫 无疑问的,也就是说,一旦一个断裂系统贯穿地壳,就会在某些 范围内被后来的变形阶段再次利用。
反转构造样式
1、正反转构造:是正断层逆转活动,使半地堑、地堑 等构造的同期沉积层序向外凸出的构造。当反转作用 强烈时,可使整个半地堑、地堑同期沉积层序全部愈 出,形成强烈反转构造。根据反转作用的强烈程度, 可以把中国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的正反转构造分成以 下几种类型: (1)、轻微反转的正反转构造:这类构造的反转程度 低,反转量小,逆断距尚不足以抵消原来的正断距, 反转率基本等于零。地震剖面上仅能见到半地堑的向 外愈出,边界正断层还未见到逆断距。
走滑构造
高等构造地质学-7走滑构造
右行右阶-拉伸、 右行左阶-挤压、
拉分盆地
断块隆起,pop up
自 行 分 析 转 弯 处 的 应 力 状 态
思考转弯处应力 状态和相应构造 类型
走滑断层的应力状态(三)
交切走滑断层引起的应力状态(1):以小角度相交 且滑向相反,会出现两种情况:两条走滑断层一 致滑向楔尖引起挤压隆升;一致背离楔尖滑动, 则引起拉伸断陷。
走滑断层与转换断层
走滑与块体旋转
•常伴生由褶皱、断裂及断块隆起和断陷盆地 等构造;
•断层两侧地层-岩相带呈递进式依次错移, 时代越老移距越大;
•断裂带常呈直线延伸,甚至穿过起伏很大的 地形仍保持直线型,航、卫片上显示清楚。
走滑断层的阶式(一) 左阶式:各次级断层沿走向依次向左错列。
左行左阶 式。重叠 部位为拉 伸区域
右行左阶 式。重叠 部位为挤 压区域
走滑造
走滑断层(strike-slip fault)即走向滑动断层,一般 指大型平移断层,两盘沿直立或近于直立断层面 相对水平剪切滑动。走滑断层和兼具倾向滑动的 大型走滑断层相当普遍,并在区域构造活动中具 有主要意义。
基本特点
•走滑断裂带包括一系列与主断裂带相平行或 以微笑角度相交的次级断层,单条断层一般延 伸不远,各级断层分叉交织,构成发辫式;
交切走滑断层引起的应力状态(2):两条相交且滑 向相同的走滑断层,聚敛者(压剪)引起挤压、隆 升,离散者(张剪)引起拉伸、沉降。
离散
聚敛
拉分盆地(一)
拉分盆地(pullapart basin):走 滑断层系中拉 伸形成的断陷 盆地。B.C. Burchfiel 1966 圣安德列斯走 滑断层控制的 死谷盆地时提 出,后来建立 了相应模式。
走滑断层的阶式(二) 右阶式:各次级断层沿走向依次向右错开。
走滑拉分作用及其意义
走滑拉分作用及其意义摘要走滑拉分作用广泛存在于盆地的内部,对盆地的形成和油气成藏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拉分盆地较其他盆地发育快、沉降快,沉积相迅速。
本文从几个典型的走滑盆地入手,分析其形成的背景及走滑拉分作用所起的作用,对于进一步深化走滑拉分作用和盆地演化理论研究,石油天然气和盐类矿产勘探开发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走滑拉分作用,郯-庐断裂带,阿尔金断层带引言走滑断层一般是指大型平移断层,两盘顺直立断层面相对水平滑动。
人们对其认识晚于对正、逆断层的认识和研究。
拉分盆地是走滑断层系中拉伸形成的断陷盆地。
I960年伯菲尔(a.c.Burchfiel)研究圣安德列斯山后提出,拉分盆地形似菱形,曾称菱形断陷(图1)。
盆地两侧长边为走滑断层。
两短边为正断层。
规模变化很大,大者长逾百公里,小者长达百米。
拉分盆地与其它成因的盆地比较,发育快、沉降快,沉积相迅速。
中国典型的走滑拉分盆地有与郯庐断裂有关的走滑拉分盆地,与阿尔金断层带有关的走滑拉分盆地,与滇西断裂带有关的走滑断裂拉分盆地还有南海北部湾一些拉分盆地。
本文选取了几个典型的断裂带进行文献调研,以实例来研究走滑拉分作用及其意义图1拉分盆地示意图图2大型拉分盆地中包容的次级拉分盆地和断块隆起示意图一与郯-庐断裂有关的走滑拉分盆地郯一庐断裂带切割深,延伸长,位移量大。
其山东沂沐断裂段由四条大断层组成两堑一垒”组合。
这四条断裂向下延伸至20 km左右变为两条。
在下扬子、胶南、沈阳都有NE向断裂与之斜交,构成了以郯一庐断裂为主干的分支走滑断裂系统。
郯-庐断裂带具有长期复杂的活动历史。
在中生代早期,可能是一条左行转换断层,其活动可能与印支期中朝板块和扬子板块的拼接、碰撞有关。
随后在中生代中晚期进一步发生左行走滑,可能与izanagi板块的斜向俯冲作用有关。
晚白垩世至新生代表现为右行走滑活动。
沿着郯-庐断裂带东侧的分支走滑断裂系统中发育了走滑盆地群,包括胶莱盆地和下扬子区盆地等(图3)。
走滑—拉分盆地构造特征及盆地成因模式探讨:以中非多赛奥盆地为例
走滑—拉分盆地构造特征及盆地成因模式探讨:以中非多赛奥盆地为例孔令武; 张树林; 韩文明; 赵红岩; 赵佳奇; 喻英梅【期刊名称】《《高校地质学报》》【年(卷),期】2019(025)005【总页数】8页(P722-729)【关键词】构造演化; 压扭作用; 构造样式; 盆地成因; 多赛奥盆地【作者】孔令武; 张树林; 韩文明; 赵红岩; 赵佳奇; 喻英梅【作者单位】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1000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非洲是世界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之一。
非洲大陆中部发育一条横贯东西的中非剪切带,沿该剪切带发育一系列中生代裂谷盆地,西起乍得境内的多巴(Doba)、多赛奥(Doseo)盆地,东到苏丹的穆格莱德(Muglad)、迈卢特(Melut)以及喀土穆(Khartoum)盆地(图1),这些裂谷盆地具有相似的构造成因背景,但盆地之间却具有很大的差异。
依据盆地的成因机制,将盆地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伸展盆地,包括穆格莱德盆地、迈卢特盆地、喀土穆盆地和多巴盆地,该类盆地分布在中非剪切带末端两侧,呈对角线分布。
另一类为走滑—拉分盆地,包括多赛奥盆地和塞拉迈特盆地,该类盆地位于中非剪切带的弯曲部位,成对分布(孔令武等,2018)。
截止到目前,两种类型的盆地勘探成效和研究程度呈现明显的差异,穆格莱德盆地、迈卢特盆地等伸展盆地获得大量油气发现,前人对其构造、沉积特征以及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张亚敏和漆家福,2007;童晓光等,2004;张亚敏,2008;罗小平等,2003;何碧竹等,2010;汪望泉等,2007;魏永佩和刘池阳,2003;窦立荣等,2006;Genik,1993),而多赛奥盆地和塞拉迈特盆地等走滑—拉分盆地仅获少量油气发现,前人对该类盆地的研究相当薄弱,尤其是缺少对盆地结构、构造特征等基础地质问题的研究,严重制约了该类盆地的勘探。
本次研究以多赛奥盆地为例,立足于中非剪切带构造演化,分析了中非剪切带对多赛奥盆地形成与演化的控制作用,明确了多赛奥盆地的构造演化阶段,从盆地结构和构造样式分析入手,探讨了多赛奥盆地的成因机制,以期为走滑—拉分盆地的研究和勘探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走滑构造
构造演化(图5-10)。当印度和亚洲大 陆碰撞并挤入时,第一期(距今50~20 Ma)东南亚块体被挤出800~1000 km, 南海也随红河断裂左旋活动而张开。第 二期时(距今20~10Ma)使华南地块包 括西藏沿着阿尔金-甘肃-渭河断层向 东移动达几百公里。
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期间,圣安德烈斯断层突然发生4.7米的右行滑 动,向世人证明了走滑断层的现象。
40年代末50年代初,几乎几篇文章同时对世界各地的不同走滑断层 的大规模位移提出证据。
国际上走滑断层研究较好的有:
1 苏格兰大谷断层(Great Glen fault,1946) 2 圣安德列斯断层(San Andress fault,1952、1963) 3 新西兰阿尔平断层(Alpin fault,1956) 4 菲律宾断层(Philippin fault,1956) 5 阿富汗恰曼断层(Chaman fault,1958) 6 加勒比海巴特勒特断层(Bartlett fault,1957) 8 阿拉斯加迪那里断层(Denali fault,1957)
胶莱盆地是一个白垩纪
走滑拉分盆地,其发展受郯 -庐断裂带左行走滑活动和 五莲-荣城断裂带右行走滑 活动的控制。在挤压分力作 用下,两条走滑断裂带间的 楔形断块向NE伸展和逃逸, 胶北地块向NE方向移动形成 走滑盆地并伴有岩浆活动。 白垩纪末,随着郯-庐断裂 带转变为右行走滑活动,地 块隆起,结束了走滑盆地演 化历史。
亚 丁 湾 拉 分 盆 地
中国的走滑拉分盆地
l)与郯一庐断裂带有关的走滑拉分盆地 郯-庐断裂带切割深,延伸长,位移量大。其山东沂沐断裂段 由四条大断层组成“两堑一垒”组合。这四条断裂向下延伸至20 km左右变为两条。在下扬子、胶南、沈阳都有NE向断裂与之斜交 ,构成了以郯-庐断裂为主干的分支走滑断裂系统。 郯-庐断裂带具有长期复杂的活动历史。在中生代早期,可能
《油区构造解析》第五章 走滑构造 (1)
4000
沧东断层
6000
(a)
Ek
J-K PC
PC
O
O C
18320
J-K P C O
SEE
0
1000 2000m
35015剖面局部
深度(m)
16720 2000
4000
17120 Ed
Es
Ek J-K
P C
6000
沧东断层
(b)
KG4 KG7
17520
17920
Ek J-K
P C
CO O
18320
J-K P
C
O C
0
1000
33735剖面局部
SEE
O
2000m
深度(m)
16720 2000
4000
17120
17520 KG3 17920
18320
Ed Es
Ek J-K
沧东断层
PC
Ek
J-K
P C O
O O
O
O
C
0
KG6 18720 SEE
1000 2000m
6000
(c)
33455剖面局部
基底卷入的走滑构造中的盆地基底与沉积盖层 一起发生走滑构造变形。
基底卷入的走滑构造并不意味着主干走滑断层 一定要从盖层岩层切入到基底岩层中。通常盆 地基底岩层中发育主干走滑断层,主干走滑断 层可以向上直接切割所有盖层岩层,也可以在 基底顶面或盖层岩层内部尖灭。
基底走滑断层与盖层之间也可以产生滑脱,但 是这种滑脱并为破坏基底与盖层在走滑构造变 形方面的统一性。
J-K T
P C
O
_C
_C
塔中地区走滑断裂特征、成因及地质意义
中 1 东 发 育 的拉 分 地 堑 平 面 上 呈 菱 形 , 北 长 2井 南 58k , . m 东西宽 45k ,面积约 2 m 。菱形 拉分 . m 6k 地堑南北 边界受多级 断层控制 , 主要发育 在 中上 奥陶 统和 志 留 系。在 中上 奥 陶统 、 留 系 断距 大 ,泥 盆 志
在奥 陶系碳 酸 盐 岩 上 部 形 成 分 支 断 裂 向下 撒 开 背
冲, 在碳酸盐 岩顶 部形 成断 垒 , 面高 陡 , 断 向上收 敛 、 合并 , 具有 明显 的“ 挤压 、 断 、 形 ” 征 。 逆 背 特
面构造 图上发 育十分典 型的羽列断层 。
塔 中地 区走 滑 断裂 皆为 左行 , 拉 分 地 堑 ” 育 “ 发 在左 行左 阶雁列 走 滑 断裂 的重 叠 部位 ( 图 1 。塔 见 )
Vo . No. 130 5 0c. 2 t 008
文 章 编 号 : 00— 6 4 2 0 )5— 0 2— 5 10 23 ( 0 8 0 0 2 0
塔中地 区走滑断裂特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因及地质 意义 成
张 承 泽 , 红 枫 , 海 祖 , 艳秋 , 莉 于 张 张 陈
( 中国石油塔里木 油田公 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 新疆 库尔勒 8 10 ) 4 00
挤压褶皱 组合 、 断裂组 合 , 走滑 收敛 的背斜带 , 逆 形成 背斜被一 系列小型雁列 断层所切 割 , 形成 斜列 断鼻构
造 。塔 中 1 以东表现 为左行左 阶张扭 造成雁 列式 2井 的拉分地 堑 , 形成走滑拉 分 的向斜带 。 “ 尾端 羽 列 断层 ” 主 干 断层 的尾 端 发育 明显 , 在 有 一系列 N W 向的羽列 断层组成 , N 羽列断层 多表现
十万大山盆地早期走滑拉分盆地原型及其地质意义
收稿日期: 2019-07-05; 改回日期: 2019-10-18项目资助: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的深部过程与资源效应”子课题“华南中生代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变及外生矿产”(2016YFC0600406)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 马思源(1995–), 男, 硕士研究生, 同位素地球化学专业。
Email:***************.cn通信作者: 何斌(1963–), 男, 研究员, 主要从事大陆内部(特别是盆地)沉积岩浆构造关系研究。
Email:************.cn doi: 10.16539/j.ddgzyckx.2020.06.003卷(Volume)44, 期(Number)6, 总(SUM)179 页(Pages)1060~1075, 2020, 12(December, 2020)大 地 构 造 与 成 矿 学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十万大山盆地早期走滑拉分盆地原型及其地质意义马思源1, 2, 庞崇进3, 何 斌1*(1.中国科学院 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640; 2.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3.桂林理工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 广西 桂林 532100)摘 要: 十万大山盆地位于中国西南部广西东南缘, 大地构造属于古特提斯北支洋盆的北缘构造域, 盆地形成演化可能记录了古特提斯俯冲碰撞闭合及印支期这一地区地球动力学过程。
前人认为十万大山盆地是前陆盆地, 并提出广西地区中晚二叠世界线之间存在东吴造山运动。
本文对十万大山盆地下构造层(晚二叠世‒早三叠世, 或称早期)进行了系统研究, 提出十万大山盆地早期为走滑拉分盆地。
主要证据如下: 十万大山盆地早期长约200 km, 宽80 km 左右, 平面上呈似菱形展布, 剖面上为槽状, 最大沉积厚度>5 km; 野外观察到上二叠统彭久组与中二叠统为深海相的连续沉积, 前人提出的广西东吴造山运动并不存在; 上二叠统砾岩分布与盆地两条边界断裂(钦防断裂和小董–峒中断裂)相关, 且两条断裂附近的砾岩中砾石成分各异, 来源于盆地周缘, 并不是前人定义的“磨拉石”沉积建造; 盆地内部岩相古地理具相变快, 相带窄的特点, 与前陆盆地不同; 另外盆地形成伴随着火山活动, 后期又被大量花岗岩侵入, 总体展现出强烈的岩浆活动特征, 不同于前陆盆地缺乏岩浆活动。
04第4讲走滑盆地和走滑盆地——【含油气盆地分析】
转换断层(transform fault)
走滑断层
平移断层(transcurrent fault) 变换断层(transfer fault)
撕裂断层(tear fault)
一、走滑作用与走滑断层
5、走滑断层的位移和排列
左行(左旋)
左阶
位移
排列
右行(右旋)
右阶
一、走滑作用与走滑断层
6、走滑作用方式
6、 走 滑 断 层 基 地 控 制 盖 层 活 动
平行扭动
7、沉降中心有规律地迁移
1 各地层层序沉降中心;2 沉降中心迁移方向;3 地层厚度等值线;4 盆缘断裂 ⅠA 双一段;ⅠB 双二三段;ⅠC 奢一段;ⅠD 奢二段;ⅠE 永一段
地堑形成扩张期岔路河断陷沉降中心的迁移
(沉降中心位于主控断层一侧,而且沉降中心有规律地向一个方向迁移: 从西南向北东方向迁移)
早第三纪时 期,该断裂带 的右旋走滑作 用,致使该断 裂走向发生东 偏的佳伊地堑 所在的区段两 盘发生转换拉 张分离,佳伊 地堑形成。
§2 走滑构造变形的一般特征
• 一、走滑构造组合 1、走滑应变椭圆
●Y剪切(主位移带) ●里德尔(R)及其共轭剪破裂(R’) ●同向剪切破裂(P) ●张性构造 ●压性构造
里 德 尔 剪 切 破 裂
2、走滑构造组合
•主位移带(PDZ):与走滑构造带走向一 致的、连续的走滑断层位移带。深部往 往是一条走向稳定、线性延伸的主干走 滑走滑断层,向上发散可能与Y、R、P 等各种破裂面连接在一起形成网状破裂 带。
1、线性延伸
伊通地堑重力异常分布图
(伊丹凸起这一名词最早来自重力资料解释,实际上,重力高的位置位于地堑 之外,称之为伊丹隆起较为合适,重力高可能是深部高密度物质的反映)
石油构造分析-第4讲 走滑盆地及扭动构造
根据走滑断层两盘的相对位移的方向可分为左行和右行。当观察 者站在断层的一盘而观测到另一盘向自己左侧的位移时称为左行 或左旋,反之称为右行或右旋。左旋也称为逆时针旋转,右旋也 称为顺时针旋转。
走滑断层常常呈有规律的斜列。当沿着断层走向观测,一条断 层尖灭后另一条断层出现在其左侧的排列形式称为左阶(步), 相反的排列称为右阶(步)。
走滑作用方式 走滑作用有三种方式,既平行扭动、聚敛扭动(压扭)和离散扭 动(张扭)。出现主要取决于(1)块体间断层线方向的变化; (2)块体相对于断层线活动的变化。
走滑盆地
板块或断块在剪切作用下发生沿板块或断块 边界走向的滑移时,在垂直于板块或断块边界的 剖面上所表现出来的变形并不造成地壳的伸长或 缩短。这种变形称为走向滑移变形,在走向滑移 变形过程中形成的盆地统称为走滑盆地.
石油构造分析
第四讲 走滑盆地及走滑构造
走滑作用与走滑断层
由扭应力或剪 应力引起地壳或岩 石圈沿着某些构造 边界或特定的构造 带发生走滑变形的 构造作用,可以称 为走滑作用。主要 的构造作用形式, 包括沿稳定边界的 走滑活动和板块内 部一些大型走滑断 层的走滑活动。
走滑构造
走滑作用产生的各种构造变形组合称为走滑构造。走滑断层是走滑构造中最 重要的构造要素。走滑断层(strike-slip fault)与扭动断层(wrench fault) 是同义词,是指沿断层面走向一盘相对于另一盘做水平运动。
走滑盆地的类型
1、拉分盆地(pull-apart basin) 2、转换伸展盆地(transtensional basin) 3、转换挤压盆地(transpressional basin)
拉分盆地是 指产生在两 个走滑断层 羽列重叠部 位的拉张区 的盆地。
拉分盆地构造特征及研究意义
拉分盆地构造特征及研究意义摘要拉分盆地做为一种走滑断裂系的重要构造,处于一种的拉张应力状态,。
发育拉伸和断陷。
具有多种盆地类型,如直线长条形断裂、齿状断裂和放射状断裂等,其形成区域一般为左行左列和右行右列叠覆区,与前陆盆地相比其物源区、形态和岩浆岩类型均有较大的差异并具有快速沉积和埋藏的特征,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油气远景区。
关键词:拉分盆地;走滑断裂系;应力;叠覆区第1章引言拉分盆地(Pull-apart basin)最早由Burchfiel 在研究美国圣安德列斯走滑断层控制的死谷中心地带时提出(Burchfiel et al., 1966)。
左旋走滑断层左阶部位或是右旋走滑断层的右阶部位,处于一种的拉张应力状态,发育拉伸和断陷,如拉分盆地(pull-apartbasin); 而左旋走滑断层右阶部位或是右旋走滑的左阶部位,处于一种挤压应力状态,发育挤压和断隆如推起构造(push-up)(朱志澄等,1999; 王义天等,1999; McClay et al., 2001)。
第2章拉分盆地构造特征拉分盆地其定义为,主断裂总体上为拉张性断裂(正断层),其总体走向与最大主拉伸应力(E1)垂直或近于垂直,没有或基本没有走向滑动分量和旋转应变,平面区域变形场为非旋转变形场。
其几何特点为,盆地两条长边为走滑断层,短边为正断层。
拉分盆地形似菱形形态上可分为S型和Z型。
左行左阶雁列式走滑断层控制下形成的拉分盆地为S型,右行右阶雁列式走滑断层控制下形成的拉分盆地为Z型。
拉分盆地的规模变化很大,大者长逾百公里,宽数十公里,小者长数百米宽只数十米。
根据世界上已查明的拉分盆地的长宽比统计,比值约为3。
其地质特点为,拉分盆地与其他成因的盆地比较起来,发育快,沉降快,沉积厚度达,沉积相变化迅速。
沉积物和沉积相因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而异。
如果拉分盆地位于大陆边缘,早期为陆相沉积,后期因强烈下降海水浸入而转为海相。
也有一些拉分盆地早期为海相,后期与海隔绝变成湖相沉积,最后以河流相沉积告终。
走滑拉分构造及意义
走滑拉分构造及其地质意义摘要走滑拉分作用普遍存在于盆地构造体系中,控制着盆地的形成和成藏作用。
本文主要阐述了右旋走滑系统模式、走滑构造的形成机制以及走滑作用的证据。
剖面上的花状构造、平面上的雁列式断层、走滑带两侧地质界线的水平错开以及走滑构造带内部构造和夹块均可作为走滑作用存在的证据。
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部为例,主要介绍了郯庐断裂带东西两支断裂以及垦东凸起的走滑构造特征,这些走滑断层基本呈NEE-NE-NNE方向延伸和展布,在平面上都有平直性、彼此平行分布、分段延伸的特点,剖面上主要表现为花状构造和平行断裂。
走滑拉分作用对油气成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烃源岩的热演化与分布,改善断裂带附近地层的储集物性,影响盖层的形成和油气的疏导体系。
关键词:走滑拉分作用,走滑构造,济阳坳陷,油气成藏第1章引言1.1研究目的和意义走滑拉分作用可形成复杂的构造系统,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它可以形成重要的油气圈闭,在油气勘探中具有重要意义。
自扭动断层概念提出以来,扭动构造的研究得到了很大的进展,油气勘探中也发现了越来越多与走滑拉分作用有关的圈闭,其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得到了广泛关注[1]。
中国大陆广泛广泛存在走滑拉分作用,东部的郯庐断裂带与渤海湾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和走滑作用有一定的关系。
渤海盆地是我国重要的海上含油气盆地,以新生代为主要成盆期,形成于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非正向汇聚及中国东部岩石圈伸展东移的右旋扭张背景[2]。
走滑活动在渤海湾盆地形成演化和油气成藏等各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走滑构造作用影响着盆地的形成演化,盆地构造体系的形成与走滑扭动作用有关,对油气赋存具有重要意义的局部构造受走滑作用控制,郯庐断裂及与之相关的走滑作用与渤海盆地构造形成和油气聚集具有紧密的联系。
济阳坳陷是渤海湾盆地内的一个重要的次级坳陷,著名的郯庐断裂带从其东部穿过,使得走滑构造在济阳坳陷东部非常普遍。
同时,济阳坳陷东部是重要的油气富聚区,目前在沾化凹陷中东部的孤岛、孤东和桩海地区、埕北低凸起、埕南凸起、垦东凸起、黄河口凹陷、潍北凹陷等部位发现了一批大中型油气藏,这些油气藏的形成与走滑拉分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构造地质学-13走滑构造共21页
在规模上,变化很大。大者长逾百公里, 宽达十余km,小者数百米。
世界上已查明拉分盆地的长宽比统计,比 值为3,达到3即停止发育
拉 分 盆 地 的 演 化
一个大型拉分盆地内部可能存在次级走滑 断层和次级拉分盆地…,雁列走滑断层控制下发 育的拉分盆地,各盆地先单独发育后,相互联接 组成复合盆地。
2、拉分盆地的地质特点:
拉分盆地是走滑断层 系中拉伸形成的断陷 盆地。
1、几何特征 总体呈菱形,其边界 :长边以走滑断层为 界,短边以正断层为 界,断层多为同沉积 断层。
滑脱断层
火岩系 逆断层
滑塌岩块
褶皱轴
2、拉分盆地发育
多数拉分盆地的发育是受雁列式走滑断层控制, 左行左阶(A)或右行右阶(B)走滑断层系是形成拉分 盆地的控制因素,前者使拉分盆地呈S形,后者拉分盆 地为Z型。
4、走滑断层交切引起的挤压和拉伸
(1)当两条走滑断层一致滑向楔尖而引起挤压隆升(A); (2)当两条走滑断层一致背离楔尖滑动,则引起拉伸断 陷(B)。
旋向不同(组合不同)
共轭(伴生)
如果两条相交走滑断层滑向相同,聚敛引起 挤压,离散引起拉伸
派生
聚敛 离散
旋向不同(次级断层交切方向不同)
三、拉分盆地
顺断层走向观察,各条断层依次向左错列的成 为左阶式,反之称为右阶式。然后在根据各断 层的旋向,结合起来有四种情况。
A 左行左阶;B 右行右阶;C 右行左阶;D 右行右阶
A 左行左阶, 重叠部分→拉伸带 B 左行右阶, 重叠部分→挤压带
拉伸带
拉伸带
挤 压 带
C 右行左阶——重叠部分→挤压带。 D 右行右阶——重叠部分→拉伸带。
Thank you
走滑断层断面弯曲引起的挤压和拉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滑拉分构造及其地质意义摘要走滑拉分作用普遍存在于盆地构造体系中,控制着盆地的形成和成藏作用。
本文主要阐述了右旋走滑系统模式、走滑构造的形成机制以及走滑作用的证据。
剖面上的花状构造、平面上的雁列式断层、走滑带两侧地质界线的水平错开以及走滑构造带内部构造和夹块均可作为走滑作用存在的证据。
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部为例,主要介绍了郯庐断裂带东西两支断裂以及垦东凸起的走滑构造特征,这些走滑断层基本呈NEE-NE-NNE方向延伸和展布,在平面上都有平直性、彼此平行分布、分段延伸的特点,剖面上主要表现为花状构造和平行断裂。
走滑拉分作用对油气成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烃源岩的热演化与分布,改善断裂带附近地层的储集物性,影响盖层的形成和油气的疏导体系。
关键词:走滑拉分作用,走滑构造,济阳坳陷,油气成藏第1章引言1.1研究目的和意义走滑拉分作用可形成复杂的构造系统,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它可以形成重要的油气圈闭,在油气勘探中具有重要意义。
自扭动断层概念提出以来,扭动构造的研究得到了很大的进展,油气勘探中也发现了越来越多与走滑拉分作用有关的圈闭,其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得到了广泛关注[1]。
中国大陆广泛广泛存在走滑拉分作用,东部的郯庐断裂带与渤海湾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和走滑作用有一定的关系。
渤海盆地是我国重要的海上含油气盆地,以新生代为主要成盆期,形成于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非正向汇聚及中国东部岩石圈伸展东移的右旋扭张背景[2]。
走滑活动在渤海湾盆地形成演化和油气成藏等各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走滑构造作用影响着盆地的形成演化,盆地构造体系的形成与走滑扭动作用有关,对油气赋存具有重要意义的局部构造受走滑作用控制,郯庐断裂及与之相关的走滑作用与渤海盆地构造形成和油气聚集具有紧密的联系。
济阳坳陷是渤海湾盆地内的一个重要的次级坳陷,著名的郯庐断裂带从其东部穿过,使得走滑构造在济阳坳陷东部非常普遍。
同时,济阳坳陷东部是重要的油气富聚区,目前在沾化凹陷中东部的孤岛、孤东和桩海地区、埕北低凸起、埕南凸起、垦东凸起、黄河口凹陷、潍北凹陷等部位发现了一批大中型油气藏,这些油气藏的形成与走滑拉分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对走滑断层的研究,在早期,如17世纪末,走滑断层作用在地震时呈现为地表明显水平错开而为地质学家们所直接感知。
在本世纪的30~40年代,在西方形成走滑断层的若干基本概念,如Sonder(1938)的全球剪切断裂网格,Kennedy (1946)从苏格兰大谷断层提出平移断层的基本定义,Sonder和VeningMeinez (1947)将区域走滑断层作用作为地壳的主要运动之一。
在50年代,如Hill、Wellman、Allen、Burtman等分别在北美、中亚阿富汗、西太平洋等地区发现及研究了许多巨大的平移断层。
这个期间,中国东部的郯庐断裂带也开始为人们所认识[3]。
到了20世纪80至90年代,走滑构造的研究从形态、结构、分类、成因及其作用方面全面展开,研究无论在深度上和广度上都有了较大进步。
Taira 等(1983)等提出了走滑活动带的概念。
Woodcock(1986)讨论了全球走滑断层的成因分类。
同时,模拟实验研究和显微构造分析被广泛开展,集中了走滑断层的内部结构、相关构造样式及组合,以及走滑构造在造山带演化、盆地形成和地震活动中的作用等。
中国的走滑作用的研究最早始于李四光,20世纪30年代以来李四光一直进行这一系列有关旋扭构造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一些著名的平移断层的查明,有关走滑作用的研究开始全面展开。
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走滑拉分作用的研究在东部和西部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认识和成果。
如著名的郯庐断裂带、阿尔金大型走滑断层、红河—哀牢山断层。
第2章走滑拉分作用2.1 走滑拉分作用的基本概念板块或断块在剪切作用下发生沿板块或断块边界走向的滑移时,在垂直于板块或断块边界的剖面上所表现出来的变形并不造成地壳的伸长或缩短,这种变形称为走向滑移变形。
由扭应力或剪应力引起地壳或岩石圈沿着某些构造边界或特定的构造带发生走滑变形的构造作用,可以称为走滑作用。
走滑作用有三种方式,即平行扭动、聚敛扭动(压扭)和离散扭动(张扭)(如图2-1)。
走滑作用产生的各种构造变形组合称为走滑构造,走滑断层是走滑构造中最重要的构造要素。
走滑断层是指两盘断块体以相对走滑位移为主要运动特征的断层。
两盘的相对位移方向向右的走滑断层称为右旋走滑断层,移矢量向左的断层称为左旋走滑断层[4]。
图2-1三种基本的走滑方式(以右行为例)A 平行扭动;B 聚敛扭动;C 离散扭动;D 多种扭动的混合形式(P段平行,C段聚敛,D段离散)2.2 走滑系统模式—以右旋走滑为例剑桥大学Woodcock N H提出过两种右旋走滑系统模式(图2-2A)[5],指出走滑系统在平面上可有两类构造组合:一类如图2-2A之b,前锋和尾端发育伸展叠瓦扇,中部叠置段发育拉分伸展双重构造,称之为“双伸型”。
另一类为图2-2A之c,前锋和尾端发育收缩叠瓦扇,中部叠置段发育推隆收缩双重构造,称之为“双缩型”。
图2-2右旋走滑系统模式图A:Woodcock N H的理论模式;B:南沙海域西部的实际模式通过综合分析南沙西南海域的走滑构造特征发现,万纳走滑系统不同于上述两类走滑系统(图2-2B),其前锋即发育在曾母盆地西南部的走滑-挤压构造系统及其在沙捞越陆上的延伸部分,为一走滑-收缩叠瓦扇,尾端即为西南次海盆西南端的走滑-伸展构造系统,为一走滑-伸展叠瓦扇,万安盆地则为其中部叠置段的走滑-拉分双重构造。
它们组成一个在时间上同步、空间上相连的统一运动的伸缩型右旋走滑系统。
这一走滑系统的重要构造意义在于:它的走滑作用与南沙超壳层块之下的软流圈顶面的层滑作用一起,使形成于南沙超壳层块北面的伸展应力转换成南沙超壳层块南面的挤压应力。
南沙超壳层块因此而得以向南漂移,从而使其北面的现代南海的洋盆不断扩大,南部的古南海洋壳则不断往南俯冲消减,与巽他克拉通东北缘挤压碰撞。
这一系统运动恰好顺应了新生代东亚陆缘沿红河—越东等大型走滑系统向东或东南构造逃逸的整体运动,是后者的直接证据。
2.3 走滑构造的形成机制纯剪和单剪是走滑断层成因解释的两种机制(图2-3)。
图2-3A纯剪模型,B单剪模型其中:P为P破裂;R和R’为同向和反向剪切破裂;PDZ为主要位移带;φ为内摩擦角纯剪机制可以解释同质介质中与三轴应力场有关的断层的定向问题。
在纯剪机制中(图2-3A),沿着与缩短方向呈φ角和-φ角(φ是内摩擦角)的方向上形成一组共轭的、左旋和右旋互补的走滑断层,张断裂或正断层与延长轴成直角,褶皱和逆断层则垂直于缩短轴。
大部分纯剪切不旋转,具正交对称(斜方对称)型式。
由于大型地壳块体聚敛时产生的空间问题,纯剪切域中的走滑断层不会出现大规模的水平错断。
图2-4脆性层次走滑作用的单剪模式已有资料表明,世界上的大型走滑断层都位于单剪域中,其地球动力学背景是岩石圈板块间的相对水平运动,以及它们之间的斜向会聚或离散。
单剪是一种旋转应变,属单斜对称。
里德尔(Riedel)模式是目前广泛被接受和应用的单剪模式,其内容不断被丰富和发展。
根据室内实验和野外观察,脆性剪切带中的次级破裂面和剪切带在方位和旋转方向的关系符合里德尔模式(图2-4)。
这些次级破裂面包括R面(里德尔剪切或称同向或羽状的走滑断层)、R′面(共轭的里德尔剪切或称反向的走滑断层)、T面(与主位移带呈45°的张性断裂或正断层)、P 面(次生的同向走滑断层,角度与实际剪切方向呈负半个内摩擦角)和X面(反旋向剪面)。
2.4 走滑作用的证据(1)花状构造在横切走滑构造带的剖面上,常可以见到主干走滑断层向上近对称的分支,构成下窄上宽的貌似“花朵”的破裂带,称为花状构造。
由于走滑构造常是一种基底卷入的构造变形,陡倾的、切入基底的走滑断层可以使基底面平移,而使不同类型的基底拼接在一起。
花状构造可以分为正花状构造和负花状构造两种。
正花状构造是在压扭作用下产生的,其大多数断层具逆断距,个别为正断距,组成地形总体表现为背形特征,断层间为地垒断片(图2-5A)。
负花状构造是在张压作用下产生的,其大多数断层具正断距,个别具逆断距,组成地形总体表现为向形特征,断层间为地堑断片(图2-5B)。
图2-5 正花状构造(A)与负花状构造(B)示意图PDZ-主位移带;N-正断距;R-负断距(2)雁列断层构造带在大规模三维地震资料出现以前,只有在露头上才能观测到雁列构造带(如雁列方解石脉)。
通过对整个辽河西部凹陷三维地震资料系统的构造解析,识别和确定出凹陷内存在壮观的、盆地尺度的雁列正断层构造带(图2-6)。
该雁列构造带分布在凹陷中南部的中央地区,在E3s1-2、E3d、N1g、N2m底界构造图都有发育,主要由近东西走向的节节南掉的阶梯状正断层组成[6]。
雁列断层的平均走向和凹陷轴向的夹角约为42°。
对于伸展作用和挤压作用形成的凹陷,凹陷内断层的平均走向和凹陷的轴向大体一致,而走滑作用形成的凹陷,凹陷内正断层的平均走向与凹陷轴向一般存在40-50°的夹角。
因此,辽河西部凹陷E3s1-2及以上地层内正断层与凹陷轴向存在42°左右的夹角是走滑作用的表现形式之一,也可以作为走滑构造的证据。
图2-6 辽河西部凹陷东营组底界断裂系统分布图(3)走滑带两侧地质界线的水平错开走滑断层两侧的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体被错开是重要的依据。
这些特征包括:地质界线(图2-7)、不整合、尖灭线、等厚线、相带、超覆线、特征层位、礁带、古河道、侵入体、岩脉(群)、火山岩体、变质带、构造带、构造单元、断层线、褶皱轴、地震特征、矿带(体)和地貌标志等。
图2-7 走滑带两侧地质界线和地质体被水平错开(4)海豚效应和丝带效应在走滑断层面倾斜方向相同的情况下,在一个横切剖面上显示为正断层、而在另一剖面上显示为逆断层,即相邻剖面的相对升降盘、滑距类型和方向不同,这种现象称为海豚效应。
丝带效应指走滑断层总的看来是近于直立的,但沿其走向其倾向有变化,造成有正断层和逆断层的表现。
(图2-8)图2-8 走滑断层的“海豚效应”和“丝带效应”(4)走滑构造带内部构造和夹块地震测线上所见的空白区的存在,可能是由于剧烈变化的断裂带内复杂构造或糜积岩带存在所致。
夹于走滑带中的各种凸镜状或杏仁状夹块,在剖面上呈垂直分布,在平面上呈带状延伸。
其中也包括从深层而来的块体。
(5)走滑断层的基底和断层活动深部的基底发生走滑活动时,较高的不能干岩层常形成褶皱群并伴生断裂。
受基底走滑活动控制的强制褶皱可有两种:披覆褶皱和牵引褶皱,这取决于基底断块或板条活动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