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时代的合同无效种类与法律后果
合同无效的四种情形
![合同无效的四种情形](https://img.taocdn.com/s3/m/c93c493c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48.png)
合同无效的四种情形1.1 合同无效的情形合同无效是指合同因欠缺一定生效要件而致合同当然不发生效力。
以下是合同无效的四种常见情形:1.11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欺诈是指一方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胁迫是指以给公民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或者以给法人的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对方作出违背真实的意思表示的行为。
1.12 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恶意串通是指双方当事人非法勾结,为牟取私利,共同故意订立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
1.13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当事人通过实施合法的行为来掩盖其非法的目的,这种形式上合法但实质上非法的合同也是无效的。
1.14 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合同的订立和履行不能违反社会公共利益,否则合同无效。
1.2 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当合同被认定为无效后,将产生以下法律后果:1.21 返还财产。
合同当事人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
1.22 赔偿损失。
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1.23 收缴财产。
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因此取得的财产收归国家所有或者返还集体、第三人。
1.3 权利义务对于合同双方当事人而言,在合同订立和履行过程中,有以下权利和义务:1.31 权利1.311 要求对方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
1.312 在对方违约时,有权要求对方承担违约责任。
1.32 义务1.321 按照合同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
1.322 遵守诚实信用原则,不得欺诈、胁迫对方。
1.323 不得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1.4 违约责任如果合同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约定,应承担以下违约责任:1.41 继续履行合同义务。
1.42 采取补救措施,如修理、更换等。
1.43 赔偿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民法典》施行后“合同无效”的情形pptx
![《民法典》施行后“合同无效”的情形pptx](https://img.taocdn.com/s3/m/05b3e0e7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ea.png)
合同无效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 。
VS
合同无效可能会导致当事人的损失, 比如期待利益的丧失、信赖利益的损 失等。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合同 无效造成损失的,应当由过错方承担 赔偿责任。如果双方都有过错,则根 据过错程度分担损失。同时,赔偿损 失应当以实际损失为限,不能获得超 出实际损失的赔偿。
05
THANKS
感谢观看
重要意义
《民法典》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民 事法律制度迈上了新的台阶,对于推 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 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合同无效”定义及重要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定义
“合同无效”是指因违反法律、 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者公序 良俗等原因,导致合同自始不具 有法律约束力的情形。
重要性
了解“合同无效”的情形对于维 护市场秩序、保障交易安全具有 重要意义,有助于降低市场风险 ,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防范“合同无效”风险的建议
1 2
谨慎审查合同条款
在签订合同前,双方应充分了解对方的资信状况 ,并谨慎审查合同条款,确保合同内容真实、合 法。
咨询专业律师
对于涉及复杂法律关系的合同,建议咨询专业律 师的意见,以确保合同的法律效力。
3
遵循诚信原则
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应遵循诚信原则,履行 各自的义务,降低合同无效的风险。
当合同被认定为无效后,双方当事人 应当返还因合同而取得的财产,包括 货物、款项等。如果财产已经不存在 或者无法返还,应当折价补偿。
折价补偿
无法返还的财产,应当折价补偿。
在合同无效后,如果当事人取得的财产已经无法返还,比如货物已经被消耗或损 坏,那么应当通过折价补偿的方式,将相应的价值返还给对方。
赔偿损失
对于无效合同的法律后果(3篇)
![对于无效合同的法律后果(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ab7b5b0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67.png)
第1篇一、引言合同是市场经济中最常见的法律行为,它体现了当事人之间的意思表示和权利义务关系。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合同可能会出现无效的情况。
无效合同是指当事人之间签订的合同因违反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实等原因,不产生法律效力的合同。
本文将探讨无效合同的法律后果,以期为相关法律实践提供参考。
二、无效合同的定义无效合同,是指当事人之间签订的合同因违反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实等原因,不产生法律效力的合同。
无效合同具有以下特点:1. 违反法律规定:合同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者违反公序良俗。
2. 当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实:合同签订过程中,一方当事人采取欺诈、胁迫等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愿的情况下签订合同。
3. 违反法律规定程序:合同签订过程中,未按照法律规定程序进行,导致合同无效。
三、无效合同的法律后果1. 合同自始无效:无效合同自签订之日起,不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自始不存在。
2. 返还财产:合同无效后,当事人应当返还因合同所取得的财产。
具体包括:(1)返还因合同所取得的财产:当事人应当将因合同所取得的财产返还给对方,包括货币、物品等。
(2)赔偿损失:因合同无效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当事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3. 追究责任:无效合同的产生往往涉及当事人的过错,当事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具体包括:(1)民事责任:合同无效后,当事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包括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
(2)行政责任:合同无效涉及违反行政法规的,当事人应当承担行政责任,如罚款、吊销许可证等。
(3)刑事责任:合同无效涉及犯罪行为的,当事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如诈骗、敲诈勒索等。
4. 恢复原状:合同无效后,当事人应当恢复合同签订前的状态,包括返还财产、恢复权利等。
5. 争议解决:合同无效后,当事人之间产生的争议,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或诉讼等方式解决。
四、案例分析某甲与某乙签订了一份房屋买卖合同,约定某甲以100万元的价格将房屋卖给某乙。
民法典无效合同处理要点解释
![民法典无效合同处理要点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5354ee1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01.png)
民法典无效合同处理要点解释关键信息项:合同无效的定义1.1 无效合同是指合同自始无效,不产生法律效力,合同各方不需要履行合同义务。
1.2 无效合同的法律后果包括合同自始无效,不产生法律效力,合同各方应恢复到合同签订前的状态。
无效合同的类型2.1 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2.2 违反公序良俗的合同2.3 一方具有欺诈、胁迫、恶意串通等行为的合同2.4 不具备有效民事行为能力的主体签订的合同无效合同的处理原则3.1 恢复原状原则:合同无效后,各方应恢复到合同签订前的状态。
3.2 不得损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第三方合法权益。
3.3 依据合同的具体情况处理,如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
无效合同的确认和处理4.1 无效合同的确认应通过法律程序进行,包括法院判决或仲裁裁决。
4.2 当事人一方发现合同无效时,可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确认合同无效。
4.3 在合同无效确认后,各方应根据判决或裁决处理合同相关事务。
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5.1 无效合同对合同当事人不产生法律效力,各方不需履行合同义务。
5.2 各方应根据无效合同的确认结果,采取措施恢复原状,退还财产,赔偿损失。
5.3 如果因合同无效给他人造成损害,合同当事人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无效合同的补救措施6.1 对于因合同无效造成的损失,各方应协商解决,达成和解协议。
6.2 如果无法协商一致,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法院或仲裁机构将根据实际情况裁决。
6.3 各方在处理合同无效后的事宜时,应遵循法律法规和合同约定,确保合法、公平。
特殊情况处理7.1 对于无效合同中涉及的善意第三方利益,处理时应考虑保护其合法权益。
7.2 当合同无效影响到国家利益或集体利益时,国家机关有权介入处理,维护公共利益。
预防无效合同的措施8.1 在签订合同前,确保合同内容合法合规,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8.2 对合同条款进行审查,确保合同不违反公序良俗和社会公共利益。
8.3 双方应具备有效的民事行为能力,避免因合同主体问题导致合同无效。
《民法典》施行后“合同无效”的情形pptx
![《民法典》施行后“合同无效”的情形pptx](https://img.taocdn.com/s3/m/3eb45e27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bd.png)
其他特殊情况下的合同无效
其他特殊情况下,如虚假意思表示、恶意串通等,也 可能导致合同无效。
除了上述两种情形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况也可能导致 合同无效。例如,虚假意思表示和恶意串通是两种常 见的导致合同无效的情况。虚假意思表示是指一方或 双方在订立合同时,故意虚假陈述自己的意愿,导致 合同无法实际履行。恶意串通是指双方在明知的情况 下,通过恶意行为来损害他人的利益。这些行为都是 违反法律规定的,可能导致合同无效。
违反公序良俗原则的合同应被认定为 无效。
VS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如果合同内 容违反了公序良俗原则,则该合同将 被认定为无效。公序良俗原则是指不 得违反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原则, 包括道德、伦理、公共利益等方面的 要求。
格式条款无效的情形
格式条款如果违反法律规定或公平原则,可 能会被认定为无效。
格式条款是指一方为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 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如果 格式条款违反了法律规定或公平原则,可能 会被认定为无效。例如,格式条款中的免责 条款如果违反了法律规定或公平原则,可能
01
合同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 强制性规定,例如违反公序良俗 、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等,将导致 合同无效。
02
在实践中,常见的违反法律、行 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包括 :非法借贷合同、非法抵押合同 、高利贷合同等。
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的合同
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的合同,是指合同双方当事人在明知或应知合同内容会给 第三人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出于恶意相互串通、谋取私利的目的而订立的合同。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意义
合同无效是保障社会公共利益、 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也是 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措施 。
民法典有关合同无效的处理的条款
![民法典有关合同无效的处理的条款](https://img.taocdn.com/s3/m/3665f757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eb.png)
民法典有关合同无效的处理的条款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当涉及民法典中关于合同无效处理的条款时,清晰而系统的文段结构非常重要。
无效合同引发的法律后果(3篇)
![无效合同引发的法律后果(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0828a4d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52.png)
第1篇在市场经济中,合同的签订是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同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合同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然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无效合同的现象时有发生。
无效合同是指不具备法律效力,不能产生合同当事人预期的法律后果的合同。
无效合同的存在,不仅损害了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还可能引发一系列法律后果。
本文将围绕无效合同引发的法律后果展开论述。
一、无效合同的法律后果概述1. 无效合同的认定无效合同是指合同在成立时,因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违背公序良俗,或者因欺诈、胁迫、乘人之危等情形,使得合同自始不具备法律效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四条规定,无效合同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2. 无效合同的法律后果(1)合同无效,合同各方当事人不得依据合同主张权利;(2)合同无效,合同各方当事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3)合同无效,合同各方当事人应返还因合同取得的财产;(4)合同无效,合同各方当事人应赔偿因合同受到的损失。
二、无效合同引发的具体法律后果1. 违约责任无效合同的存在,使得合同各方当事人无法依据合同履行义务。
在此情况下,违约责任无法适用。
然而,合同无效并不意味着合同各方当事人免于承担违约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七条规定,合同无效,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2. 损害赔偿合同无效,合同各方当事人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损害赔偿的范围包括因合同无效而造成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直接损失是指合同无效导致的财产损失,如合同标的物的损失;间接损失是指因合同无效而造成的其他损失,如合同履行过程中的费用损失、信誉损失等。
3. 返还财产合同无效,合同各方当事人应返还因合同取得的财产。
民法典中关于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
![民法典中关于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https://img.taocdn.com/s3/m/49bea80a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55.png)
民法典中关于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在咱们日常生活中,签合同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不管是买房、租房、还是买个大大小小的电器,合同总是离不开咱们的生活。
但是,你知道吗?合同签了不一定就算有效。
对,没错!就像你明明买了双鞋,结果发现脚大了,穿不上了,最后想退货还得看人家的脸色。
这个就叫“合同无效”。
咱们可得聊聊,合同无效到底意味着什么,法律上又怎么规定这事。
合同无效的后果可不少,最直接的,就是你签的那个合同从法律角度来看,根本就没什么效力。
你想象一下,买了房子,结果因为合同无效,你连门都进不了,钥匙也打不开。
可不就是空欢喜一场吗?根据《民法典》规定,如果合同被认定为无效,那么所有的条款都不能再约束你,双方当事人根本就没有履行合同的义务。
这就像你跟人约好吃饭,结果到地方发现约的是个“空气”餐厅,啥也没吃,连账单都没有,轻松得很。
不过呢,话说回来,合同无效也并不是说你可以啥都不管。
比如说,你手上有个无效的合同,跟对方交换了东西。
那这时候,法律上就有规定了,要是你拿到了别人财产,或者是享受了对方的服务,那可得负起责任来。
就是说,虽然合同无效了,但你不能“占人家便宜”。
这不就是个“吃人家豆腐”的警告吗?如果你收到了不该得的东西,最后得还回去,或者赔偿人家损失。
是的,这就是法律里的“不义之财”理论,不能白拿,必须给人补偿。
再说,合同无效了,也不代表你可以“消失不见”,从此不再理会责任。
如果合同无效是因为你自己犯了错,比如明知合同不合法还硬是签了,这时候你要负的责任可不少。
还记得前段时间有个新闻,说某些公司为了快速融资,签了一些不符合规定的合同,结果被认定无效了。
你看,人家一签错,后面可就得“吃不消”了,不仅合同无效,还得赔钱,得对外付出代价。
你可不能想着签了个不合规的合同就当什么都没发生,结果最终要赔钱,自己吃亏。
当然了,合同无效并不都是坏事,有时候它能为我们提供保护,特别是在那些恶意、欺诈或者强迫签合同的情况下。
如果你被逼迫签了合同,或者合同内容不公平,甚至有诈骗嫌疑,那合同无效对于你来说就是一块“护身符”。
《民法典》无效合同处理规则适用要点解析
![《民法典》无效合同处理规则适用要点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6c1a333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e3.png)
《民法典》无效合同处理规则适用要点解析《民法典》无效合同处理规则适用要点解析在商业交易或合作中,人们常常会签署合同以确保各方的权益。
但有时候合同可能存在瑕疵或非法行为,就会导致合同无效。
无效合同的处理需要符合法律规定,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本文将对《民法典》无效合同处理规则适用要点进行解析。
一、无效合同的种类根据《民法典》的规定,无效合同分为以下三种:1.违法合同违法合同指的是盗抢、诈骗、贿赂等违法行为产生的合同,这种合同是无效的,不产生任何法律效力。
2.无效合同无效合同指的是未经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代理人同意、未经必要的书面形式、被错误地认定为合同的行为或是具有错误内容的合同等情况造成的合同,这种合同同样是无效的。
3.撤销合同撤销合同是指合同签订后一方当事人由于受到欺诈、威胁等原因,请求撤销合同的情况。
被欺诈方可以在撤销合同的时限内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
二、无效合同的处理对于以上三种无效合同,法律规定的处理方式也各不相同:1.违法合同的处理违法合同是完全无效的,其效力为不存在。
如果违法合同涉及到的合同标的属于违法行为,那么双方必须无条件地返还该标的物;如果违法合同涉及到的合同标的属于合法行为,那么可以按照法律规定和协商解决。
2.无效合同的处理无效合同虽然无法产生法律效力,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有一些影响。
这种情况下的处理方式是进行部分无效或全部无效的判定。
如果这个合同涉及到课税的问题,那么合同的收入和支出将不予承认;如果合同属于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那么可以进行合理的解释和推理。
3.撤销合同的处理在被欺诈方申请撤销合同后,法院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处理。
如果欺诈行为没有被认定为有效,那么合同中表示的内容将被取消;如果欺诈行为已经被认定为有效,那么法院会根据双方的意愿,对双方的利益进行平衡。
三、无效合同的预防预防无效合同的发生是重要的,合同的签署需要遵循法律和规定。
以下是一些预防无效合同的方法:1.注意合同的内容签署合同前,需要认真阅读合同内容,并进行必要的修改和澄清。
无效合同会引起法律后果(3篇)
![无效合同会引起法律后果(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d45237c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45.png)
第1篇一、引言合同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种基本法律形式,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然而,并非所有的合同都是有效的,无效合同的存在不仅损害了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
本文将探讨无效合同的法律后果,以期对相关法律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二、无效合同的定义及情形1. 无效合同的定义无效合同是指不具备合同成立要件,或者虽然具备成立要件但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因而自始不发生法律效力的合同。
2. 无效合同的情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三、无效合同的法律后果1. 恢复原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
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2. 返还财产无效合同中,当事人因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合同标的物已经交付的,应当返还标的物;(2)合同标的物尚未交付的,应当返还合同标的物的价款;(3)合同标的物已经部分交付的,应当返还部分标的物及其价款。
3. 赔偿损失无效合同中,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
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直接损失是指合同无效给当事人带来的实际财产损失;间接损失是指因合同无效而导致的合同当事人其他合同关系的损失。
4. 追究刑事责任在无效合同中,若存在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或者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等情形,当事人可能构成犯罪,需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 恢复市场秩序无效合同的存在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市场公平竞争。
民法典无效合同法律后果(3篇)
![民法典无效合同法律后果(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bb8ac8c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df.png)
第1篇一、引言合同作为市场经济中最为常见的民事法律行为,其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然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无效合同的现象时有发生。
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无效合同是指因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者违背公序良俗而导致的合同自始无效。
无效合同的法律后果是指因合同无效而产生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本文将围绕民法典无效合同的法律后果展开论述。
二、民法典无效合同的法律后果(一)民事责任1.返还财产根据《民法典》第五百四十七条规定,因无效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
返还财产是无效合同的首要法律后果。
返还财产的范围包括:合同标的物、合同标的物的孳息、因合同取得的利益等。
2.赔偿损失《民法典》第五百四十八条规定,无效合同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赔偿损失的范围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直接损失是指合同无效给对方造成的实际财产损失;间接损失是指合同无效给对方造成的可得利益损失。
3.支付违约金《民法典》第五百四十九条规定,无效合同当事人约定违约金的,应当支付违约金。
但违约金数额不得超过实际损失,当事人可以协商确定。
支付违约金是无效合同当事人承担民事责任的一种方式。
4.解除合同《民法典》第五百五十条规定,因无效合同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解除合同。
合同解除后,当事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二)行政责任1.行政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无效合同当事人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可能受到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的种类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等。
2.行政强制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规定,无效合同当事人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可能受到行政强制措施。
行政强制措施包括: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
(三)刑事责任1.刑事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无效合同当事人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无效合同的情形及法律后果是什么
![无效合同的情形及法律后果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5d634b04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17.png)
无效合同的情形及法律后果是什么在实践中,合同的成立要保证合同内容不违法、当事人适格、双方意思表示真实这三项生效要件才可以生效。
如果已经签订的合同被断定为是无效合同的,那么无效合同的情形及法律后果是什么?阅读完以下我为您整理的内容,一定会对您有所帮助的。
一、无效合同的情形及法律后果是什么无效合同的情形:根据《合同法》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认定合同或者部分合同条款无效: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的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注意: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的合同,属于意思表示不真实的合同,一般属于可变更或撤销的合同,只有在损害了国家利益时,才属于无效合同。
2、恶意串通,并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合同;3、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5、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6、对于造成对方人身伤害或者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免责的合同条款。
7、格式条款一方免除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条款无效。
另外,根据《民法通则》,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为无效民事行为。
因此,主体不合格也可能导致合同无效,例如:(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合同且法定代理人不予追认的,该合同无效。
其例外情况是:纯获利益的合同和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而订立的合同,不需追认,合同当然有效。
(2)法定代理人不合格且相对人有过失而成立的合同,该合同无效;(3)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超越权限订立的合同,且相对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超越权限的,该合同无效。
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合同法》关于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规定了两个条文。
第58条规定:“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
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民法典视角下的合同无效及法律后果
![民法典视角下的合同无效及法律后果](https://img.taocdn.com/s3/m/6e035939b9d528ea80c77903.png)
民法典视角下的合同无效及法律后果一、《民法典》中关于合同无效的规定《民法典》中合同编的变化是民商事主体重点关注的内容。
合同无效,作为合同法领域的一项重要规定,在民法典的修订中颇具亮点。
《民法典》未制定前,对合同无效的相关规定主要集中于《民法通则》(2009年8月27日实施)、《合同法》(1999年10月1日实施)以及其他的一些单行法中。
其中《合同法》第52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民法通则》第58条也对合同无效的情形作出了规定。
《民法典》对原有的法律条款进行了整合,《民法典》生效后,认定合同是否有效,应该援引《民法典》总则第一编第六章第三节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的相关规定。
以下为笔者对《民法典》中合同无效情形的梳理。
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法条指引:《民法典》第144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非纯获益的、与其年龄、智力、精神状况等不相适应的或未得到法定代理人追认而实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法条指引:《民法典》第145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实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为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有效。
3、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法条指引:《民法典》第146条第1款,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虚假意思表示又称虚伪表示,是指行为人与相对人都知道自己所表示的意思并非真意,通谋作出与真意不一致的意思表示。
之所以对通过虚伪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予以否定,是因为这一意思表示所指向的法律效果并非双方当事人的内心真意,双方对此相互知晓,如果认定其为有效,有悖于意思自治的原则。
民法典合同无效的讲义与案例
![民法典合同无效的讲义与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1e84393e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90.png)
民法典合同无效的讲义与案例一、讲义部分。
1. 啥是合同无效呢?嘿呀,合同无效就像是你搭了个积木房子,但是搭的时候就违反了搭积木的基本规则,这个房子看起来是个房子,可实际上它根本就不能算个合格的房子,随时都可能倒掉,一点法律上的效力都没有。
简单来说,合同无效就是这个合同从一开始就不被法律认可,就像一张废纸(当然这是个比喻啦)。
2. 合同无效的几种常见情况。
(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
想象一下,一个还在襁褓里的小婴儿,他要是“订立”了一个合同,比如说要把家里的房子卖了,这可能吗?肯定不行呀。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因为他们缺乏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的能力,所以他们订立的合同那就是无效的。
这就像是让一个还没学会走路的小孩去参加马拉松比赛,根本不现实嘛。
(2)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订立的合同。
这就有点像两个人在演戏,表面上签个合同,但实际上根本不是真的想这么做。
比如说,为了逃避债务,张三和李四假装签订一个房屋买卖合同,把房子“卖给”李四,实际上李四根本没付钱,张三也没打算真卖房。
这种以虚假的意思表示订立的合同,在法律眼里就是无效的。
这就好比两个人在舞台上假结婚,你能说这是真的婚姻吗?当然不能,合同也是同样的道理。
(3)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
这里的强制性规定就像是交通规则里的红灯停绿灯行一样,必须遵守。
要是合同违反了这些规定,那可不行。
不过呢,这里要注意,得是违反了强制性规定中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
打个比方,如果法律规定某些特定的土地不能私自买卖,结果有人签了个这样土地的买卖合同,那这个合同就是无效的。
就像你在马路上逆行,这是违反交通规则的,是不被允许的。
(4)违背公序良俗的合同。
公序良俗这个词听起来有点高大上,其实就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
比如说,有人签合同说要去干违法犯罪的事儿,像雇凶杀人这种丧心病狂的合同,那肯定是无效的,这完全违背了我们社会的基本道德和正常秩序。
再比如说,约定以不道德的方式对待他人,像把人当奴隶的那种合同(当然现代社会这种事情基本不会发生,但可以用来理解这个概念),那也是违背公序良俗的,无效没商量。
合同无效的五种情形,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
![合同无效的五种情形,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https://img.taocdn.com/s3/m/c7a38b0f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0c.png)
合同无效的五种情形,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无效合同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件的合同,不能产生法律效力的合同。
我国的《合同法》对无效合同作了详细的规定,那么合同无效的情形有哪些呢?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是什么?下面我带您详细了解相关内容吧。
合同无效,指的是合同严重欠缺有效要件,绝对不许按当事人合意的内容赋予法律效果。
《合同法》确立了鼓励交易原则,对合同效力不轻易作无效认定,只在该法第52条、53条规定了合同或合同中有关条款无效的情形。
一、合同无效的五种情形1、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根据《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8条之规定,所谓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
因欺诈而订立的合同,是在受欺诈人因欺诈行为发生错误认识而作意思表示的基础上产生的。
根据《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9条的规定,所谓胁迫,是以给公民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或者以给法人的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相对方作出违背真实意思表示的行为。
胁迫也是影响合同效力的原因之一。
依《合同法》第52条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等手段订立的合同,只有在有损国家利益时,该合同才为无效。
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所谓恶意串通,是指当事人为实现某种目的,串通一气,共同实施订方合同的民事行为,造成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的利益损害的违法行为。
恶意串通而订立的合同,其构成要件是:(1)当事人在主观上具有恶意性。
即明知或者知其行为会造成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损害,而故意为之。
(2)当事人之间具有串通性。
串通是指相互串连、勾通,使当事人之间在行为的动机、目的、行为以及行为的结果上达成一致,使共同的目的得到实现。
在实现非法目的的意思表示达成一致后,当事人约定互相配合或者共同实施该种合同行为。
(3)双方当事人串通实施的行为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的利益。
合同无效说明书
![合同无效说明书](https://img.taocdn.com/s3/m/3e26e57c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e1.png)
一、引言合同是市场经济中最为常见的法律形式,是当事人之间建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然而,在实际交易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合同可能存在无效的情形。
为了明确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特制定本说明书。
二、合同无效的情形1. 缺乏民事行为能力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民事主体独立进行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以下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但纯获利益的合同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而订立的合同,不必经法定代理人追认。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该合同有效。
(3)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实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为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有效。
2. 意思表示不真实意思表示不真实是指合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与内心真实意愿不一致。
以下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1)欺诈:一方当事人故意隐瞒真实情况,或者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
(2)胁迫:一方当事人以即将发生的损害或者以损害对方当事人的利益相要挟,迫使对方当事人作出违背真实意愿的意思表示。
(3)乘人之危:一方当事人利用对方处于危难境地,迫使对方作出违背真实意愿的意思表示。
3.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合同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该合同无效。
具体包括:(1)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禁止性规定。
(2)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3)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
4. 违反公序良俗合同内容违反公序良俗的,该合同无效。
具体包括:(1)违反善良风俗。
(2)违反公共秩序。
(3)违反善良风俗和公共秩序。
5. 其他无效情形(1)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确认合同无效及法律后果(3篇)
![确认合同无效及法律后果(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a7e2c95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ab.png)
第1篇一、引言合同是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法律形式,是当事人之间建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然而,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由于各种原因,合同可能存在无效的情形。
本文将探讨确认合同无效的条件、法律后果以及相关法律适用问题。
二、确认合同无效的条件1.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
这意味着,如果合同内容违反了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该合同自始无效。
2. 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条规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无效。
这意味着,如果合同内容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该合同自始无效。
3. 欺诈、胁迫等手段订立的合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四条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这种情况下,合同虽然成立,但可能被认定为无效。
4.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八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该合同有效,但纯获利益的合同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而订立的合同,不必经法定代理人追认。
这种情况下,合同可能被认定为无效。
5. 违反合同性质、合同目的的合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九条规定,合同内容违反合同性质、合同目的的,合同无效。
三、法律后果1. 无效合同自始无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七条规定,无效合同自始无效,不产生法律效力。
2. 返还财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
3. 损害赔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九条规定,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法律规定无效合同的认定(3篇)
![法律规定无效合同的认定(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7f0c09f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69.png)
第1篇一、引言合同是市场经济中最为常见的交易形式,是市场主体实现经济目的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合同实践中,由于各种原因,可能会出现无效合同的情况。
无效合同不仅不能产生法律效力,还会给当事人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因此,准确认定无效合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根据我国《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对无效合同的认定标准、情形及法律后果进行分析。
二、无效合同的概念无效合同,是指不具备合同生效要件,不能产生法律效力的合同。
无效合同自始无效,当事人不能依据合同主张权利。
三、无效合同的认定标准根据《合同法》的规定,无效合同的认定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合同法》第五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
”这意味着,如果合同内容违反了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该合同即属于无效合同。
2. 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合同法》第六条规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无效。
”这里的“社会公共利益”包括国家利益、社会道德风尚、公共秩序等方面。
如果合同内容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该合同也属于无效合同。
3. 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合同法》第七条规定:“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无效。
”恶意串通是指当事人明知对方存在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意图,仍然与其进行交易。
4. 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合同法》第八条规定:“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无效。
”这里的“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胁迫”是指一方当事人以即将发生的损害对方利益的行为相威胁,迫使对方作出违背真实意愿的意思表示的行为。
四、无效合同的情形1.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1)合同内容违反了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如合同标的违反了国家产业政策、合同标的违反了国家资源保护法规等。
合同无效的规定及适用(含民法典的新规定)
![合同无效的规定及适用(含民法典的新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c4737347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99.png)
合同无效的规定及适用(含民法典的新规定)一、关于合同无效的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了合同无效的法定情形及法律后果等内容。
1、合同无效的法定情形:第五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2、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第五十八条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
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3、合同无效对解决争议条款的影响:第五十七条合同无效、被撤销或者终止的,不影响合同中独立存在的有关解决争议方法的条款的效力。
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认合同无效的司法政策精神1、对合同无效的认定问题采取谨慎的态度。
(1)只能依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认定合同无效。
(2)只有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才能认定合同无效。
(3)《物权法》第十五条规定,“当事人之间订立有关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不动产物权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合同另有约定外,自合同成立时生效;未办理物权登记的,不影响合同效力。
”该条确定了原因行为和物权变动的区分原则,即原因行为的效力不受物权变动要件的影响。
2、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理解在具体适用法定情形第(五)项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四条规定: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规定的“强制性规定”,是指效力性强制性规定。
“强制性规定”作以下区分:(1)效力性强制性规定。
是指法律及行政法规明确规定违反该类规定将导致合同无效。
违反效力性强制性规定,合同无效。
(2)管理性强制性规定。
是指法律及行政法规未明确规定违反此类规定将导致合同无效。
民法典中关于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
![民法典中关于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https://img.taocdn.com/s3/m/0dcc4766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50.png)
民法典中关于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示例文章篇一:《民法典中关于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哎呀,合同无效可是个很重要的事儿呢。
就像搭积木,要是基础搭错了,整个建筑可能就倒了。
合同无效就有点像搭错了基础的积木。
在民法典里啊,合同无效之后,首先那些根据合同已经取得的财产就得返还啦。
比如说,我和小伙伴订了个合同,我给他一个玩具换他的一本书,要是这个合同无效了,那他就得把玩具还给我,我也得把书还给他。
这就像把东西放回原来的地方一样简单。
这是很合理的呀,毕竟合同无效了,就好像这个交换根本没发生过似的。
要是不这样,那不乱套了?有人可能就会靠着无效合同占便宜了呢。
还有啊,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呢,就得折价补偿。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好比我给了小伙伴一个自己做的手工小饰品,这个小饰品很独特,要是不小心弄坏了一点,不能完好地返还了。
那这个时候就需要折价补偿啦。
我这个小饰品值多少钱,就按照这个价值来补偿。
这也是为了保证公平呀。
要是没有这种规定,那对于付出财产的一方多不公平啊。
而且呀,合同无效如果是因为一方的过错导致的,那这个有过错的一方还得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呢。
这就好比两个人一起玩游戏,有一个人违反了规则,结果导致游戏玩不下去了(就像合同无效了),那这个违反规则的人就得为另一个人的损失负责呀。
比如说,我和别人签合同要一起做小生意,我骗他说我有特殊的进货渠道,结果他因为相信我投了很多钱进来,最后发现我是骗他的,合同无效了,那我就得赔偿他因为相信我而投入的那些钱以及可能产生的其他损失,像他为了这个小生意做的准备工作花的钱之类的。
这难道不是天经地义的吗?再说说那些双方都有过错的情况。
这时候啊,双方都得承担相应的责任。
就像两个人都在马路上乱跑,结果撞到一起了,两个人都有不对的地方,那就得根据各自的过错程度来分担后果。
在合同无效的情况下也是一样的呀。
比如说,我和小伙伴都没看清楚合同条款就签了字,结果合同无效了,那我们可能就得根据各自的过错来分担那些因为合同无效产生的损失,谁的过错大一点,谁就多承担一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法典时代的合同无效种类与法律后果一、《民法典》中合同无效的规定:整合与自洽《民法典》实施前,合同无效的规定主要集中于《民法通则》(2009年8月27日实施)、《合同法》(1999年10月1日实施)以及其他的一些单行法中。
其中《合同法》第52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2007年的《民法总则》对民事行为无效的情形作出了规定,合同无效的内涵与外延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民法典》对原有的法律条款进行了整合,《民法典》生效后,认定合同是否有效,应该适用《民法典》总则第一编第六章第三节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的相关规定,具体包括以下条款或内容: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第144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非纯获益的、与其年龄、智力、精神状况等不相适应的或未得到法定代理人追认而实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民法典》第145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实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为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有效。
3、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民法典》第146条第1款,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虚假意思表示又称虚伪表示,是指行为人与相对人都知道自己所表示的意思并非真意,通谋作出与真意不一致的意思表示。
之所以对通过虚伪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予以否定,是因为这一意思表示所指向的法律效果并非双方当事人的内心真意,双方对此相互知晓,如果认定其为有效,有悖于意思自治的原则。
4、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民法典》第153条第1款,违反法律法规、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
关于本条,一是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二是强制性规定。
根据最高院《合同法》司法解释(一)第四条之规定,合同法实施以后,人民法院确认合同无效,应当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为依据。
对于第二点强制性规定应当作何理解,可以参照《九民纪要》第30条,人民法院在审理合同纠纷案件时,要依据《民法总则》第153条第1款和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14条的规定慎重判断“强制性规定”的性质,特别是要在考量强制性规定所保护的法益类型、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以及交易安全保护等因素的基础上认定其性质,并在裁判文书中充分说明理由。
下列强制性规定,应当认定为“效力性强制性规定”:强制性规定涉及金融安全、市场秩序、国家宏观政策等公序良俗的;交易标的禁止买卖的,如禁止人体器官、毒品、枪支等买卖;违反特许经营规定的,如场外配资合同;交易方式严重违法的,如违反招投标等竞争性缔约方式订立的合同;交易场所违法的,如在批准的交易场所之外进行期货交易。
关于经营范围、交易时间、交易数量等行政管理性质的强制性规定,一般应当认定为“管理性强制性规定”。
5、违背公序良俗《民法典》第153条第2款: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和善良习俗的简称,属于不确定概念。
民法学术一般采取类型化研究的方式,将裁判实务中依据公序良俗裁判的典型案件,区别为若干公序良俗违反的行为类型。
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在审理案件时,如果发现待决案件事实与其中某一类型相符,即可判定行为无效。
6、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的合同《民法典》第154条:“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所谓恶意串通,是指行为人与相对人相互勾结,为牟取私利而实施的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
需注意的是,在虚伪表示的民事法律行为中,行为人与相对人所表示出的意思均非真意,二者尽管在法律后果上相同,但不可混淆。
尽管在某些情况下,双方通谋的虚伪表示也表现为主观上的恶意,且同时损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但二者的侧重点不同,不能相互替代。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无效的法律规定,是以意思自治为核心的人文精神的彰显和弘扬,要实现自由法治的自洽----私意与公意的区分、博弈与整合或对立与统一。
二、合同无效的分类和种类:区分与适用上述六项内容,只能说是法律规定的六种情况或情形,还不能称之为分类或种类,因为分类或种类,应该依据一定的标准以达到认识和区分、适用之目的,以揭示其法律意义。
无效是与有效相对的概念,依据《民法典》关于有效的规定,可以对无效进行相应的分类。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该条三个条件,分别是主体表意、主观表意、客观公益或公意,是围绕意思自治生成的内外两个要素设置的条件,主体与主观表意是内部要素,客观公益或公意是外部要素,即主体的表意是受公意约束和限制的私意,意思自治是有限度的,是公意与私意博弈与整合下的意思自治。
因此,结合上述关于无效的规定,合同无效,根据与有效的三个条件的规定,可分为三类;根据意思自治生成的内外要素可分为二类。
(一)根据《民法典》143条有效的法律规定的分类1、主体表意不能的合同无效,是主体在客观上表意不能,不具有表一能力,即行为人不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是上述《民法典》第144条。
2、主观表意不能的合同无效,是行为人或主体在主观意思表示不真实,是上述《民法典》第145、146、154条。
3、客观表意不能的合同无效,是行为人的表意行为在客观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违背公序良俗,是上述《民法典》第153条。
这种以民法典规定的有效要件为分类标准的方法,可以在认识和法律适用中识别和区分无效、有效的原因,以便正确迅速搜索到适用的法律规定,正确区分有效和无效,使有效、无效的理论体系周延和系统化。
(二)根据意思自治生成的内外要素的分类1、内部表意不能的合同无效,包括第一种分类的前两种,是《民法典》第144、145、146、154条。
2、外部表意不能的合同无效,包括第一种分类的第三种,是《民法典》第153条。
这种分类,以意思自治的形成为标准,在认识和法律适用中,便于区分私意与公意,便于明确意思自治的界限和度,便于明确私意的内容主体与主观,公意的内容客体与客观,前者是形成的内部要素,后者是形成的外部要素,更便于理解自由的法律或法治的涵义。
三、合同无效后的法律后果:条件和顺序合同无效,最直接的法律后果是当事人所预期的合同效力无从产生。
但是,此情形下当事人之间还是可能存在其他法律效力---权利义务关系。
《合同法》第58条规定:“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
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民法总则》第157条承袭《合同法》第58条的规定,但将其规范对象扩大为所有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后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的法律效果。
《民法典》为避免条文冗余,仅保留了功能更为齐全的《民法总则》第157条(即《民法典》第157条),未保留《合同法》第58条。
根据《民法典》第157条之文义,合同无效或被撤销后的法律后果可能为财产返还、折价补偿或损害赔偿。
(第一百五十七条【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确定不发生效力的法律后果】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
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1、财产返还---无过错返还财产是指合同当事人在合同被确认无效以后,对已交付给对方的财产享有返还请求权,而已接受该财产的当事人则有返还财产的义务。
返还财产是一种恢复原状的责任形式,并不是一种过错责任,不要求返还财产的当事人主观上具有过错,只要合同被认定为无效,当事人因无效的合同关系取得、占有的对方当事人的财产,因合同无效后丧失合法依据,应当承担返还财产的责任。
返还财产这种民事责任:(1)返还财产的范围应以对方交付的财产数额为标准予以确定,即使当事人所取得的财产已经减少甚至不存在了,也仍然要承担返还责任;(2)如果当事人接受的财产是实物或者货币时,原则上应返还原物或者货币,不能以货币代替实物,或者以实物代替货币;(3)返还财产是以财产在法律上和事实上能够返还为条件的。
如果原物已经毁损灭失,不能返还原物的,如果原物是可替代的物,应以同一种类物返还;如果原物是不可替代物,则应当赔偿当事人的损失或折价补偿。
2、折价补偿----公平本条中规定对于“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
本条规定了以返还财产为恢复原状的原则,但是在有的情况下,财产是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在此种情况下,为了达到恢复原状的目的,就应当折价补偿对方当事人。
不能返还可分为法律上的不能返还和事实上的不能返还。
法律上的不能返还,主要是受善意取得制度的限制。
即当一方将受领的财产转让给第三人,而第三人取得该项财产时在主观上没有过错,不知道或者没有责任知道该当事人与另一方当事人的合同无效,善意第三人就可以不返还该原物,并且该原物也是不可替代的,此时,该当事人就不能返还财产,他就必须依该物在当时的市价折价补偿给另一方当事人。
事实上的不能,主要是指标的物灭失造成不能返还原物,并且原物又是不可替代的。
在这种情况下,取得该财产的当事人应当依据该原物当时的市价进行折价补偿。
3、损害赔偿----过错本条规定“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在合同被确认无效,一般都会产生损害赔偿的责任。
凡是因合同的无效而给对方当事人造成的损失,主观上有故意或者过失的当事人都应当赔偿对方的财产损失。
综上,合同无效法律后果的规则适用是有条件和顺序的。
总之,《民法典》对合同的效力及合同无效的规定,使得合同交易行为更加符合现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规范的需要,有助于我国法治经济的建设与发展,保护和弘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