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古代史常识:古代官吏选拔制度的演变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e9e09cfe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32.png)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周代的世卿制:周代实行的是封建制度,国家的政权被统一的君主所掌握,君主任命贵族作为世卿,管理地方事务。
2. 秦汉的郡县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若干郡和县,设置官员进行管理。
这些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政府官员选拔更加重视能力。
3. 隋唐的科举制:隋朝实行了科举制度,即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和完善,分为殿试、会试和礼部试三个阶段,考试的内容相对繁杂。
科举制度强调文化艺术的学问和教化的作用,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
4. 宋代的制度创新:北宋时期官僚主义进一步加强,贵族阶层逐渐失去了政治影响力。
同时,宋朝也引入了新的选官制度,如均输法、检校职方制等,以提高官员的素质和执行力。
5. 元明清的经世致用:元、明、清三代的政治制度相对稳定,继续延续科举制,但逐渐加强了对士人的思想控制,严格限制士人的权力。
尤其是明代开始,选官制度更加以经世致用为标准,注重选拔实干能吏。
总体来说,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体现出了一种趋势,即从以血缘关系和财产作为选拔标准,逐渐转向以能力和学问为主要考量,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https://img.taocdn.com/s3/m/fa0616c07f1922791688e832.png)
(2008上海历史,共同部分21) 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 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 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 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 “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 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 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 的至少有十六人。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 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 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 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年 曰:‘君赐不可违也。’”
科举的直接结果,是选拔出了 十万名以上的进士,百万名以上的 举人。……就整体而言,……其中 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 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 家。……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从 根本上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 的垄断,使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 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另 一个优点是十分明确地把文化水准 看作选择行政官吏的首要条 件。……由于做了书生才能做 官,……客观上拓宽了社会的文明 面。 ——余秋雨《十万进士》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 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 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 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促织》“邑有成名者,操 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37ed9f5c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76.png)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并经历了各个朝代不同程度的改革和发展。
以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主要历史演变:1.先秦时期( 公元前221年)之前:(在先秦时期,选官制度主要以世袭、贵族血统和推荐制为主。
统治者会根据家族背景、出身贵族以及他们的政治能力来任命官员,而不太重视事实能力和才干。
2.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并建立了九品中正制。
这一制度根据官员的资历和能力将官员分为九品,并设立中正之官来监督官员行为。
此后的汉朝继续沿用了九品中正制,但在汉武帝时期开始逐渐注重学识、才干和选拔人才,设立了九卿、郡守、县令等职位,选拔具备学问和能力的人担任官职。
3.隋唐时期( 581年-907年):(隋朝实行科举制度,在州县设立县试,考取一定分数的人才可以参加国家的殿试。
唐代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设立进士科和明经科,选拔官员。
进士科考试合格者可以担任高级官员,而明经科则可以担任低级官吏。
4.宋元时期 960年-1368年):(宋代设立了科举制度的新科,并引入了考试的编排、题目种类等一系列规定,科举制度开始形成规范和固定化。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制度是进士科考试,通过举人、贡举、进士三个阶段选拔人才,进士科考试合格者被封为进士,可以担任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
5.明清时期( 1368年-1911年):(明代仍然奉行科举制度,不过如今考试范围更广,设立了乡试、会试和殿试。
清代延续明代的科举制度,但进行了一些改革,例如修改考试内容、增加考试科目等。
此外,清代还引入了补贡制度,允许在科举考试之外选拔一部分官员。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经历了由世袭和贵族推荐向注重学问、能力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转变。
科举制度不仅改变了官员选拔的方式,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教育和社会结构。
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存在了千年之久,直到清朝末年才逐渐被废除。
三分钟了解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的演变,干货值得收藏
![三分钟了解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的演变,干货值得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f94d9f9b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85.png)
三分钟了解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的演变,干货值得收藏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大体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世袭制亦称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
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破坏后,出现了“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
世袭制的特点是王权与族权统一。
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
凡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
世卿世禄制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在两汉时期是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
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袭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所谓“察举”,是丞相、列侯、刺史等推举的人才经过朝廷考核后,任以官职。
所谓“征召”,就是朝廷征召那些有一定能力而又不肯出仕的人才,由皇帝召见,确有才能,即授予官职。
在三国末期,魏晋初期的时候,李密被征召为太子洗马,由于家中有祖母需要供养,于是写《陈情表》来推辞。
古代察举考试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隋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废九品中正制,设秀才科。
隋炀帝时又建进士科,以“试第”取士,并创立了以公开考试、择优选才为特征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创于隋代,形成于唐代,发展完备于宋代,强化于明代,衰落于清代,先后绵延1300多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官吏主要选拔制度。
科举制总之,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由世家门第演变为学识才能,由地方品评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由不公平,人性化演变为制度化,公平化。
古代官吏选拔的演变趋势。
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演变
![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6221c058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e7.png)
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演变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全面回答这个问题:1. 世袭制度:在古代,最早的官员选拔方式是世袭制度。
这意味着官职由家族内部世代相传,官员的地位和权力主要取决于他们的家族出身,而非个人才能或能力。
这种制度在早期的王朝中较为常见,如中国的商朝和周朝。
2. 任用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世袭制度逐渐被任用制度所取代。
任用制度是指君主或统治者根据个人能力和才干来选拔官员。
这种制度下,官员的选拔主要依靠君主或统治者的意愿,他们会根据个人的才能、忠诚度和功绩来决定官职的分配。
这种制度在中国的秦朝、汉朝和唐朝等历史时期较为普遍。
3. 考试制度:考试制度是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变革。
这种制度首先在中国的隋朝和唐朝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举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成为官员成为一种常见的方式。
科举考试分为明经和明法两科,考察的内容涵盖了文学、历史、政治、法律等多个领域。
这种制度的实施使得社会上的人才得到更加公平的机会,不再仅仅依赖于出身或个人关系。
4. 推荐制度:在一些古代国家中,推荐制度也是官员选拔的一种方式。
这种制度主要依靠官员之间的相互推荐,通过建议和推荐来选拔官员。
推荐制度在中国的明朝和清朝得到了广泛应用,官员们可以通过推荐他人或被他人推荐来获得官职。
总结起来,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经历了从世袭制度到任用制度,再到考试制度和推荐制度的演变过程。
这些制度的变革主要是为了提高官员的素质和能力,使得选拔更加公平和科学,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4c17d49f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67.png)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夏商周时期——世卿世禄制:在原始社会末期,尧实行禅让制,即“天下为公,选贤举能”。
然而,随着大禹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启,家天下的局面开始形成,选官制度也转变为世卿世禄制。
在世卿世禄制下,“世卿”即是指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他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地担任高官。
这种制度意味着子孙可以世世代代沿袭继承祖辈的官爵和财物。
2.秦代——按功授爵: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废除了旧有的世卿世禄制,开始实行“奖励军功,按功授爵”的制度。
这意味着个人的官职和爵位是基于其军功来决定的。
3.两汉时期——察举制与征辟制:察举制: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后再任命官职。
征辟制:这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并再向朝廷推荐的一种制度。
这种制度主要用于选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学兼优的人士。
4.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根据家世和个人品行来定品级的选官制度。
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但由于士族势力的影响,后来这一制度逐渐演变为仅凭门第出身来选拔官员,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5.隋至清时期——科举制:隋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建立了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形成。
唐朝时,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增加了考试科目,并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之后的朝代,如明清时期,继续沿用科举制,但形式和内容有所变化,如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科技和思想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从世袭到军功、从地方推荐到中央统一考试等多个阶段,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变化。
这些制度不仅影响了古代官僚体系的构成,也对当时的社会流动和阶层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高中历史知识点:我国选官(才)制度的演变
![高中历史知识点:我国选官(才)制度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424d9a28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be.png)
高中历史知识点:我国选官(才)制度的演变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历史知识点:我国选官(才)制度的演变》,供大家学习参考!四、我国选官(才)制度的演变1、世袭制;战功受爵;2、察举制度两汉时期,为适应****主义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朝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拨人才的选官制度。
包括察举和征召等内容。
选官标准:前期是才能和品德,后期却变成门第望族。
九品中正制3、科举制度(1)、隋唐时期:创建和完善:A、隋文帝开始采取分科考试的办法提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B、唐朝时:①、贞观时,增加了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②、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③、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了定制。
C、评判:科举制的创建是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起到了抑制门阀、扩大封建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等作用。
(2)、北宋时:发展:①、北宋早期:A、考试分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B、严格规定了科举考试的程序,殿试成为定制;C、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考试科目;D、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②、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时又改革科举考试:废:…;改:…;设:…。
(3)、明朝时:八股取士:科举试卷只能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
(4)、清朝时:A、戊戌变法时: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B、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4、高考:1977年,我国复原高考制度。
五、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1、御史大夫:秦朝所设的“三公”之一,(职能)2、刺史制度:西汉武帝在全国设十三个州,每州设刺史1名进行监察。
刺史级别不高,但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东汉刺史权利进一步加强,并逐渐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成为州的主座。
3、通判:北宋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地方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两者相互牵制。
4、御史台:元朝设立的监察机关。
5、提刑按察使司:明朝设立提刑按察使,分管地方监察和司法。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60c02e31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11.png)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
1.先秦时期:世官制,又称世卿制,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秦朝和汉初时期:
①军功爵制: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商鞅变法时实行二十等爵制。
这一制度有利于国家选拔军事人才,满足了国家统一的社会需求。
②察举制:官吏察访适合的人才向中央举荐,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
在实行之初,按人口比例举“孝廉”,并加以考试选用,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提供了参政机会。
3.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中央选择德才兼备的官员兼任原籍中正官,查访本州士人,然后依据品行、门第等将士人评列九品,作为中央选官的依据。
4.隋、唐、宋、明、清时期:科举制,废除九品中正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
这一制度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同时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9ab7e4a6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3e.png)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在先秦时期,封建制度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
封建制度下,国家权力主要被贵族家族掌握,封建君主通过选拔人才来担任重要职位。
而在秦朝统一中国后,秦始皇实行了以皇权为核心、严格的选拔制度,不再依赖封建贵族来选官。
他建立了太学和锦衣卫两个系统,太学负责选拔士人,而锦衣卫则负责监察官员。
随着秦朝的灭亡,新的统一王朝汉朝建立。
汉朝采用了“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
这一制度将人员分为九个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三公、九卿、郎中、中正、中郎、郎官、光禄大夫、大辨士和辨士。
而这一制度的选拔标准主要是通过举荐和考核来选拔官员。
随着汉朝的衰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国时期也有所改变。
魏、蜀、吴三国都采用了举荐制,即通过举荐人才来选拔官员。
其中,魏国还设立了明经、七官等机构,用于选拔官员。
进入隋唐时期,官员的选拔主要通过科举制度来进行。
首先是隋朝实行了科举制度,将政府官员分为九品官,将人才分为五经博士、道士、黄门儿等不同职位。
而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设立了进士、举人、明经、博士等职位,开创了科举制度达到顶峰的朝代。
宋朝时期,科举制度继续得到发展和完善。
北宋时,设置了贡生、进士等职位,并通过乡试、会试和殿试进行考核,选拔人才。
而南宋的科举制度则进一步完善,设置了更多的士人职位,以及,中贡、逐客、勾到等新的考核方式。
到了元朝,科举制度开始走向衰落。
元朝当局并不重视科举制度,而是更加注重官员的财富和地位。
因此,造成了科举制度逐渐混乱和失效。
明朝时期,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实行了促进地方官选拔和审查制度。
他建立了专门的机构来负责官员考核和选拔,同时通过严格的考察方式来选拔有能力和廉洁的官员。
到了清朝时期,清朝通过八旗制度来选拔官员。
八旗制度是以满洲人为主体的军事和行政组织。
而清朝官员选拔主要通过八旗制度和科举制度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从封建制度开始,经历了秦代选拔制度、汉代九品官制、三国举荐制、隋唐科举制、宋代科举制、元代科举制衰落,明朝地方官选拔和审查制度以及清朝八旗制度等多次演变和。
详述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详述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0ea9b865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01.png)
详述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商、周、秦、汉等时期。
以下是具体的演变过程:商朝时期,商王任命贵族成员担任官职,这种制度被称为"据官制"。
在这种制度下,官员的职位主要是由血缘关系和贵族身份决定的。
周朝时期,由于诸侯割据,周王权威下降,官员的选拔逐渐由京官(有正式官职的官员)转变为地方的诸侯。
秦朝时期,秦始皇推行了丞相制,即选聘丞相来管理国家政务。
此外,秦朝还设立了守秩官、郡守和县令等官职,通过选拔和委任来任命官员,并从各个地方中选取人才服务于中央政府。
汉朝时期,刘邦建立了汉朝后,实行了郡县制。
郡县制下的选官制度主要有三个阶段。
初期,政府官员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但后来由于中央政权衰落,汉武帝创设了九品中正制,即依照官员的资历和表现,被分为九个等级。
后来,汉宣帝进一步改制,设置了九卿、六部、三公等机构,加强了中央政府的组织管理和选拔官员的制度。
隋朝和唐朝时期,继承了汉朝的选官制度,但是推行了科举制。
科举制是由隋炀帝和唐太宗在进一步改革官员选拔制度的过程中引入的,其核心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科举制分为进士科和明经科,通过考试合格者可以成为官员。
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选拔官员的程序更加公正,并且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政治。
宋朝、元朝、明朝、清朝时期,科举制度逐渐成熟,并且有了完善的科举考试制度。
尤其是明朝,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更加严格和细致,评价制度更加合理。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士子,可以参加乡试、省试、制举等多个层次的考试,最终成为官员。
总体来说,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由据官制到郡县制再到科举制的演变。
这一演变过程体现了社会政治制度的变迁,也体现了对官员选拔过程公平性和选拔人才的不断追求。
官吏选拔制度
![官吏选拔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0782710d16fc700abb68fccd.png)
一、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一)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的历史沿革选拔官吏,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此乃“致安之本、致治之道”也,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极为重视官吏选拔制度,并进行了不断的改革。
从我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发展的历史来看,按其基本特征可以划分为三种大的类型:即世袭制、荐举制、考试制。
世袭制主要是指夏、商、周三代的世卿制以及魏晋南北朝、元朝变相的世袭制。
在世袭制选官方式下,国家政权的主要职位都是世袭的,官职被严格限定在贵族范围之内。
春秋战国时期,是以世袭制为主要选拔方式的贵族制人事制度向荐举制为主的官僚制人事制度的过渡阶段,因此,这一阶段几种官吏选拔方式并存,其中,荐举制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作用。
这一时期出现的一大批彪柄史册的人物大多是由荐举而起家的。
为了确保被荐举人的质量,战国中期还实行了“保任其人不称者与同罪”的荐举连坐制。
这一过渡过程一直延续到汉朝初年。
汉代的以察举制为主要选拔官吏的方式,可以说是春秋战国以来荐举制的进一步制度化和规范化。
它规定察举分常科和特科两大科目,并在两大科目之下,划分出众多的小科目,并规定每科每年应举的人数定额。
这种经常化、制度化的荐举方式为汉代选拔了不少栋梁之刁`,汉代的大多数名臣都由此途而逐步升迁的。
但由于察举制缺乏客观的人才选拔标准,加上有荐举权的官吏营私舞弊,滥用职权,以至于出现了“权贵子弟多以人事得举,而贫约守志者常以穷退见遗”的现象。
到曹魏时不得不以一种新型的荐举方式—九品中正制取而代之。
九品中正制是指由在州、郡设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士人,它建立在察举制基础之上,既是对察举制的继承,也是对察举制的否定。
从继承上来说,它仍然是一种荐举制;从否定上来说,它改进了察举推荐人才的一些具体的标准和办法。
它的最初目的在于排除世家大族对政府用人权的干预,显然带有抑制大族的作用,就这一点而言,它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九品中正制出台伊始,确曾选拔了一批人才,但不久就偏离了选拔人才的宗旨而日益变成世家大族垄断政治的工具,以至形成“上品无寒门,正品无势族”的局面。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演变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8b852178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db.png)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演变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演变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考试选拔制度(秦朝 - 隋朝):这一时期,官员的选拔主要
通过科举考试进行。
主要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通过考试合格的士人可以进入官府任职。
2. 推荐制度(唐朝 - 近代):唐朝以后,科举制度逐渐衰落,
推荐制度逐渐取而代之。
这个阶段,官员一般由地方官员或朝廷官员互相推荐,最后由皇帝决定任免。
3. 举荐制度(明朝 - 近代):明朝采用举荐制度,通过士人自
荐或由官员推荐的方式选拔官员。
举荐制度在明朝达到了高峰,考试成绩、品德、行为等因素都成为选拔官员的重要依据。
4. 民主选举制度(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选官制度逐渐向民主选举制度转变。
各级官员的选拔和任免由公民直接或间接参与,例如公民代表选举、党内选举等。
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95a9f96e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e3.png)
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演变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官员选拔制度随着社会的演变和发展不断发生变化。
从早期的世袭制,到察举制,再到九品中正制,最后演变为科举制,这些制度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需求和政治环境。
1.世袭制在中国的早期历史中,官员的选拔主要是基于世袭制。
也就是说,官职通常是由贵族家族的成员来担任,而这些家族通常是拥有土地和财富的大地主。
这种制度的优点是简洁明了,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容易导致权力集中在地主阶级手中,而忽视其他有能力但出身贫寒的人才。
2.察举制为了克服世袭制的弊端,汉代开始实行察举制。
这种制度的核心是通过地方官员的推荐来选拔人才。
地方官员在辖区内发现有才德之人,可以向上级推荐,经过考核后,优秀的人才将被任命为官。
察举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世袭制的弊端,让更多有能力的人有机会进入官场。
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
这种制度的核心是设立中正官,对人才进行评级,然后根据评级结果进行选拔。
评级的标准包括个人的品德、能力和功绩等。
九品中正制的优点在于它更注重个人的能力和品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制度逐渐被世家大族所把持,使得人才的选拔受到限制。
4.科举制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重大改革。
它起源于隋唐时期,逐渐取代了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是通过考试的方式来选拔官员,考试的内容包括文学、历史、哲学、法律等。
这种制度的实行,使得官员的选拔更加公正、公平,也为社会底层的人提供了一个通过努力获得权力的机会。
科举制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教育和社会发展,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文官选拔制度。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演变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需求和政治环境的变化。
从世袭制到察举制,再到九品中正制,最后演变为科举制,这些制度的变化都体现了中国社会在不断进步和发展。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66e03197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85.png)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演变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从最早的部落氏族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
1. 部落氏族社会时期:在这个时期,统治者通常是部落或氏族的首领,权力主要是通过血缘传承而来。
选官制度并不明确,统治者往往根据个人能力和背景来任命官员。
2. 封建社会时期:这个时期的选官制度呈现出明确的等级制度。
皇帝以天子的名义掌握了最高的权力,丞相、大夫、将军等官职也随之产生。
选官的原则是以血缘关系、功绩和忠诚为标准。
3. 筹备文化时期:这个时期开始出现举荐制度,即官员由一定人群推荐或举荐而来。
举荐制度在初期主要由地方官员和有一定地位的士人负责,他们会推荐有才干和德行的人担任官职。
然而,这一制度往往容易被权贵和富豪所操纵,进一步加剧了贵族和富人的特权。
4. 科举制度时期:唐代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阶段。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不再以出身和家族为标准。
进士科、明经科等科目形成了一整套的考试制度,考取进士头衔后可以进入官僚体系。
科举制度提供了一个相对公正和开放的选拔机制,逐渐改变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和社会结构。
5. 中央集权制度时期:宋朝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成为国家选拔官员的唯一途径。
皇帝通过设立门阀官僚、设立专门负责考试的机构等手段来控制官僚体系。
这一时期,选官制度明确固定,选拔官员的依据主要是通过考试来衡量知识和才干。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从血缘传承到科举制度的演变过程。
演变的过程中,选官制度从个人能力和背景的重要性逐渐转向以科举考试选拔才能。
这一制度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
![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101327e0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17.png)
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和改革。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重要阶段:1. 西周时期:西周时期,出现了基于血缘关系的官吏选拔制度——世卿世禄制。
官吏通过继承或者世袭的方式获得官职,体现了当时贵族的统治地位。
2. 春秋时期:春秋时期,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建立,世卿世禄制逐渐被打破,以才能和政绩为依据的选拔制度开始兴起,如管仲相齐、百里奚相秦等。
3. 战国时期: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实行变法,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官吏选拔制度的革新。
各国采取了多种选拔方式,如科举、察举、军功等,以吸引人才入仕。
4.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采取了基于战功和血统的官吏选拔制度,即“三公九卿”制度。
同时,秦朝还实行了科举制度,开辟了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新途径。
5.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和分裂,官吏选拔制度出现了混乱和改革。
这一时期,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逐渐成熟,成为后世官吏选拔制度的主要形式之一。
6.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成为了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的主要形式之一。
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官场,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普及。
7.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官吏选拔制度采取了“三甲”制,即科举考试分为三个等级,只有前两个等级的进士才能进入官场,体现了当时对科举考试的重视。
同时,明清时期的官僚制度也更加成熟和严谨。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和改革,从最初的世卿世禄制到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选拔制度,再到以战功和血统为依据的选拔制度,最后到以考试和科举为依据的选拔制度。
同时,不同历史时期的选拔制度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8a9cc764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2b.png)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任命制阶段:在先秦时期,官员的选拔方式以任命制为主。
各个封建国家的国君和王侯通过考察、礼仪、宴请等方式,任命自己认为能胜任官职的人担任官员。
此阶段选拔对象主要以贵族、巨富等社会上层人士为主。
2. 考试制阶段:汉朝开始,通过考试制逐渐成为选官的主要方式。
汉武帝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极为完整的科举制度,对选官产生了深远影响。
考试制度逐渐形成,不再由上层社会的人物直接被任命为官员,而是透过文化、才华和功绩等方面来选拔官员。
3. 预备役制阶段:唐朝开始实行预备役制度,即将选拔出的人员先派到地方或官署担任副职,积累一定的经验与资历。
后来,还出现了以冗员为主、以少数民族为对象的预备役选官制度,延续了近300年。
4. 举荐制阶段:唐代末年至五代时期,由南方士人推荐人才担任官职的举荐制成为主要选拔方式。
在宋代,举荐制度进一步完善,并与科举制度相辅相成,成为宋代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5. 科举制阶段:元朝时期,科举制成为中国选官的唯一方式。
明清两代,科举制度逐步完善,成为历朝历代选官制度中最为完备、最为重要的一种。
科举制度主要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既考察文化、才华,也注重品德、忠诚,只有通过科举考试的人才能得到官职。
总之,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从任命制到考试制,再到预备役制、举荐制和科举制,始终反映着时代对选官方式的不断更新和进步。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 (1)精选全文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 (1)精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e9875440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b8.png)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选士制度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的制度之一,选士制度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汉代以前的玄关制度夏、商、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
到春秋战国时,统治阶层改革旧有制度,更为了富国强兵,破格任用一些地位低下而才干出众的人。
战国时期出现“军功爵制度”,又兴起养士之风,招揽有才干、善言辞的人才,不论出身,为国君、诸侯服务。
到秦代则以“辟田”和军功为选官依据。
但这些都不是完备的选官制度。
二、汉代察举制到了汉代,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选拔官吏的制度,名为“察举制”。
所谓察举,就是由皇帝下诏公开征求人才,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主管官员将本人发现或民间公认的出众人才,向各级政府推荐,经过一定形式的考察后择优录用、授予官职的整个过程。
“察举”也叫“荐举”,“察”就是自上而下考察、发现人才,“举”是自下而上推荐人才。
推荐也叫贡贤,被荐者叫“举士”。
汉代察举的科目,是由少到多不断增加的;增加科目尤以特科为多,是根据对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立。
这些科目,划一由皇帝确定。
按照举期分类,察举的科目可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
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
在上述科目中,以岁科为先,其中又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
特科中则以「贤良方正」为最重要。
(一)察孝廉汉代由孝廉一科选举的人才最多,而且孝廉也是汉代察举中非常突出的一个科目,所谓孝廉,是“孝子”和“廉吏”的简称,于民则举“孝”,在吏则兴“廉”。
汉代统治者认为,孝是“百行之冠,众善之始”,廉则是官之根本,民之表率,因此对孝廉的考察和荐举十分重视。
察孝廉是以儒家孝为立身之本,廉为从政而设立。
“孝”和“廉”在实际的操作难度较大,标准不易掌握;非有实际德行者不能举,又不能谬举,因此荐举者的责任重大。
在西汉,举孝廉无须考试,既可委任,且每岁皆举。
在东汉,孝廉这科在东汉原有的内容上有了较大变化,其主要体现在:(1)坚持按人口比例岁举孝廉,优待边郡。
古代官吏选拔制度的演变
![古代官吏选拔制度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705df7e7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3d.png)
古代官吏选拔制度的演变
古代官吏选拔制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从最初的门阀制度到
科举制度再到唐宋制度。
这些制度的推行和改革,在政治、经济、文
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门阀制度是最基础的选拔官吏的方式。
这种制度强
调官员的血统和家族背景,并倾向于选拔门阀家族中的子弟。
这种制
度虽然有其优点,但也存在很多缺陷,例如造成地方官员固执守旧、
贪污腐败等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逐渐发展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
科举制度通过科目考试和人才选拔,让有学问和才华的人有机会成为
官员。
科举制度共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隋代的“九品中正制”、唐
代的“唐科举”和明清两代的“会试、殿试廷试制度”。
科举制度的
推行,不仅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同时也提高了政府官员的
素质和能力,形成了一批政治精英。
到了唐宋时期,官员选拔制度再次进行了调整和改革。
唐宋制度
强调学问和实践的相结合,选拔官员注重官员的政治素质和行政水平。
通过严格的面试和考察程序,唐宋制度选拔出了许多能干、正直的官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古代官吏选拔制度的演变是历史长河中不可忽视的一
部分。
从门阀制度到科举制度再到唐宋制度,每一种制度都有其特点
和缺陷,但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前,随着现代化建设
的不断深入,我们需要寻找一种更加科学、公正、合理的官员选拔机
制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3ac21ec1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3f.png)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1.封建制度时期:早期的中国采用封建制度,政府官员是通过世袭方式继承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君主手中,地方官员常常是君主的亲信或亲属,而非真正有才能的人才。
2.公元前6世纪: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出现一些少数民族国家,其政府官员的选拔采取了君主征召的形式,借鉴了一些较为公正的选拔标准,如个人品德和才干。
3.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秦始皇采用中央统一的思想,实行严格的行政管理。
他设立了三公九卿的制度,其中三公由秦始皇直接任命,九卿则通过考试选拔,这是中国历史上初步实行的公开选拔官吏机制。
4.后汉末年至唐代:汉末的乱世导致了官员任命的混乱。
东汉末年刘备开创了招纳人才的制度,即设立丞相府,选拔人才入仕。
此后的三国时期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推行了文人选拔制度,官员主要由通过考试来选拔。
5.宋代至明代:北宋时期,建立了封建制度的科举制度。
这一制度通过选拔有才能的士人来选拔官员,按照文科和武科分科考试。
南宋时期,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考试科目更加多样化,并设立了专门的刑法和兵科。
明代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普及,参与考试的人数大幅度增加。
6.清代:清朝时期,科举制继续沿用,但考取的官员大多为汉族人,各民族的选拔机会受限。
此外,清朝还设立了乡试、会试等辅助考试,以选拔具备不同级别治理能力的官员。
以上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主要演变历程。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官员的选拔方式逐渐从封建制度向公开公正的科举制度转变,选拔的范围也逐渐扩大,人才选拔机制得到大幅度改进。
这一制度在激发人才活力,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中国政治制度的演进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整)中国古代史常识:古代官吏选拔制度的演变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中国古代史常识:古代官吏选拔制度的演变)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中国古代史常识:古代官吏选拔制度的演变的全部内容。
中国古代史常识:古代官吏选拔制度演变选拔官吏,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关系到统治机器的正常运转,因此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
我国古代选拔官吏制度大约开始于周朝.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争霸图强,纷纷打破原来官爵世袭的制度,按照“选贤任能”“论功赏爵”原则来选拔官吏.汉代在选拔官吏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已经形成明确的选拔官吏制度,即“察举征召"制度。
所谓“察举”,是丞相、列侯、刺史等推举的人才经过朝廷考核后,任以官职。
所谓“征召”,就是朝廷征召那些有一定能力而又不肯出仕的人才,由皇帝召见,确有才能,即授予官职。
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推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
其办法是:州、郡、县的中正官负责考察本籍士人,评定出品级,供吏部选官参考。
所谓“九品”,是根据德才和门第,将士人分成九个等级,从一品至九品。
由于中正官全由士族控制,则形成评定士人品级重门第、不重视真才实学的情况,九品中正制成了士族地主垄断选举的工具。
隋唐时期,科举考试的出现为庶族地主进入仕途提供了条件。
但此时,科举考试及格,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要被授予官职,还要经过一定的考试和选拔。
唐代选拔官吏是通过铨选制度来实现的。
所谓“铨选”,就是通过朝廷主管部门的选拔,授予科举出身、勋官出身、胥吏出身等人担任官职.唐代铨选种类很多,有“吏部选”、“兵部选"、“小选”、“南选”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吏部选"。
参加“吏部选”的应选人要接受“四才”和“三实”两方面的考察。
所谓“四才”,即“身、言、书、判"。
身,“取其体貌丰伟”;言,“取其宏词辩证”;书,“取其楷法遒美”;判,“取其文理优长”。
所谓“三实”,即“德行、才用、劳效”。
“德行”指道德和品行;“才用"指工作才能;“劳效”指在任职期间的考课等级。
唐代以后,选拔官吏主要是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的,也就是科举考试一旦通过,便可按名次授予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