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政治地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两周之间,西起岐阳,东至圃田(今河南中牟县),
包括泾、渭、河、洛之地,构成了周王朝腹心地带, 称为“王畿”。
• ⑸分封诸国 • ——周王朝为巩固统治,实现“封邦建国”制度,分 封同姓诸侯大量新征服土地
• • • • • • •
朝歌:武王弟康叔封地,为殷旧地,建卫国。 奄:周公长子伯禽封地,立鲁国。 营丘:武王师尚父封地(山东临淄市北),立齐国。 唐:成王弟叔虞封地,为唐故地(山西省翼城)立晋国。 蓟:召公奭长子封地,立燕国(北京西南)。 随:汉阳诸姬封国,姬姓(湖北随县)。 唐:汉阳诸姬封国,姬姓(湖北枣阳东南)。
• 4.活动范围(南至江汉地区,东近淮、泗流域)
• ⑴活动广阔(山东、河北和苏、皖北) • 大禹后代大康居斟邿(河南巩县西南),相居帝丘 (河南濮阳)、斟邿(shi),杼居原(河南济源),雍 甲居西河(河南内黄西北)等。 • ⑵同姓封国: • ——观(山东阳谷西南)、莘(山东曹县西南)、杞(河 南杞县)、鄫(山东苍山县西北)等。 • ⑶同盟部落: • ——有穷(山东德州)、有鬲(山东省德州)、有仍(山东 济南市南)、寒(山东潍坊)、过(山东掖县)等地。
• 3.历史时期少数民族政区的中国化:
• ——如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在西汉时代分属于西汉王 朝和匈奴政权管辖;北宋时汉族政权控制着中国大部 分地区,但同时存在西夏、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 明朝在中国同时并存明王朝和瓦剌等多个政权。 • ——不同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管治地区,属于不同时期 中国疆域组成部分,因为这些少数民族政权,此前或 以后都陆续纳入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且直 今仍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 1.地域、文化概念:先秦时期
•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先秦时期,所指并不是 一个政权实体、一个国家名称,而是一个地域概念, 或是在这地域内形成的一种文化。 • ——“中国”地域、文化: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在黄 河中下游区域中形成,具有统一特征的一种文化。其 他如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东北及其他周边地区,以 及在这些地区形成文化,都不属于“中国”的概念范 畴,反被称之为蛮、夷、戎、狄。
• ——指一个国家或政权实体境界所达到的范围。


2.特点:非主权归属、非界线明确
——疆域范围不一定具有主权归属。如历代中原 王朝,除拥有主权明确的、正式的范围外,还有 属国、藩国、羁縻单位等许多接受监护的、自治 的附属区域。中原王朝与这些区域或拥有控制权, 或拥有部分控制权,或为名义上的藩国。
• ——疆域是一个平面表层陆地和水域,没有立体概 念,界线不十分明确。
• ②九夷:
• ——指以太昊、少昊两大部落为首的部落群,活动范 围主要在海岱间,洙、泗、淮等沿河地带。
• ③三苗:
• ——活动于今河南西南部和湖北西北部之汉水流域。
• ④越族(粤):
• ——活动在江苏、浙江、福建、两广等省。
• ⑤其他:
• ——诸戎、诸翟分别活动于今陇西及山西高原地区。
• 二、夏朝疆域:我国第一个建立国家的王朝
• 河东:居于夏墟(安邑,今山西西南)。 • 南移:定居于嵩、洛。 • 《周书·度邑篇》:“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无固, 其有夏之居。” • 《国语·周语》:“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 山。”“崇山”即“嵩山”。
• 3.活动中心(嵩、洛地区:今陕晋豫三省交界处)
• “夏桀之居,左河、济,右太华(陕西华阴),伊阙(河南 洛阳)在其南,羊肠(山西长冶)在其北。” • ——“夏之疆域,东似不能过郑州(河南郑州),西似不 能过华山,南似不能过伊水流域,北似不能过今山西 长治县(即羊肠)。”
• ——复原过去疆域和行政区划,很少注意其发展变化 过程、特点、原因和规律,为历史学或其他学科的研 究提供空间依据。
• 4.历史政治地理学:一门独立学科
• ——运用历史、联系、发展的观点和方法,探索历史 时期疆域、行政区划发展变化过程、特点、原因和规 律。
• 二、研究内容 • 1.历代疆域:
• ——形成、特点及发展变化过程、原因和规律。
• ⑵统治与活动中心: • ——统治中心为亳、殷,活动地域包括今河南中、北 部,山东西部,江苏、安徽二省北部,山西、河北二 省南部及陕西东部,这与殷墟甲骨卜辞、《史记·殷 本纪》所记一致。 • ⑶实际控制地区: • ——在武丁时代,商王朝在西北黄土高原,征服土方、 吉方和鬼方(今陕西、甘肃、山西一带)。在南方征服荆楚、 江淮之间群舒和淮水下游东夷。商王朝控制的围西起 汧陇、东达海,南抵江淮,北至阴山、燕山,远大于 夏朝。

• •

第二篇
历史政治地理
第一章 历史政治地理总论 一、研究对象、科学性质 1.研究对象:
——历史政治地理研究的既非自然地理现象,也 非社会经济地理形象,而是研究历史时期国家疆 域、行政区划形成、特点,及发展变化过程、原 因和规律。


2.学科属性:
——历史政治地理:历史人文地理学组成部分。
• 3.传统沿革地理学:历史学辅助学科
• 四、周朝疆域 • 1.兴起与迁徙:
• ——周夏同族,兴起于渭水中游,以后东渐发展。 “传称后稷即邰(陕西武功县),而公刘邑豳(陕西邠县), 公亶父、太王居岐(陕西岐山东北)。 • ⑴周文王时: • ——在泾、渭水间建立毕邑(陕西咸阳北阪)。灭崇(嵩) 后,在沣水西岸建丰邑(陕西鄠县东)。
• ⑵周武王时: • ——迁都沣水东岸的镐,号曰镐京(陕西长安西南)。武 王灭殷后,计划在东方建立新都—洛邑(王城)。 • ⑶周成王时: • ——周公、召在今河南洛阳湹水西岸,建成镇抚东土 的军事重镇,称为成周,与西周的“宗周”(镐京)构 成犄角之势。 • ⑷周朝王畿:
• 2.当今致用价值:
• ——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疆域及行政区划研究,了解 不同历史时期一个国家政治形势、经济人口分布状况, 为当今国防、行政区划建设和制定人口发展规划提供 依据发展演变规律。
第二章 中国疆域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 “疆域”、“领土”、“中国”和“中 国疆域” • 一、疆域: • 1.定义
• 二、领土(领土:对国家而言) • 1.定义
• ——指以明确主权为根据确定的范围。
• 2.特点
• ——主权属性:在一国主权之下的区域。 • ——界线明确:领土涉及一个立体空间,包括陆地、 地表水的底床、底土和上空,界线明确。即使是未 划定的,双方有争议区域,争议双方都有各自的明 确界线。
• 三、中国
• 4.正视少数民族独立政区的历史事实
• ——强调少数民族政区属于中国疆域一部分时,并 非人为扩大中原汉族统治范围,将少数民族管辖地 区划入汉族政权的统治区。 • ——如西汉时代,汉族政权北部边界在长城以内, 长城以外为匈奴活动地区。秦、汉修筑长城,就是 防止匈奴对汉族领土侵犯;唐代吐蕃活动地区(今西 藏、四川和甘肃部分地区)不属于唐统治范围。 • 中国历史疆域:指在一定时期内汉族政权和少数民 族政权管辖或活动范围的总和,指中华民族大家庭 中的每个成员在历史时期活动或其是所建立的政权 管辖范围。
• ⑷“畿内”和“畿外” • ①畿内: • ——“邦畿”、“王畿”,畿内封地与王室保持君臣 关系,接受商王册封,为商王朝直接统治区域。 • ——畿内有“大邑商”、“天邑商”和“中商”。大 邑商为王畿政治中心。 • ②畿外: • ——“诸侯”、“多伯”、“邦”,为方国管理辖区, 为王室臣属之邦,达3000多个,分布在“畿内”周围。 • ——“畿外”各方国存在明显等级关系,大者为方伯, 小者为其附众。
• 三、商朝疆域 • 1.起源东方:
• 《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 ——商始祖契,是由上天命燕贻卵,简狄吞之而生, 契为卵生者。
• 2.类似传说:
• ——秦始祖大业,夫余始祖朱蒙,清始祖布库里雍顺 等,这些民族皆发源于今渤海湾等沿海地带。
• 3.殷墟遗址:
• ——发现众多贝壳,及断发纹身像,此种遗物与习俗 证明殷人是沿海民族,与其它东方发源部族相类。
• 4.活动范围:
• ——据文献记载、商王朝多次迁都及其方国所在得知, 商活动范围较夏广:东至今山东、江苏等省沿海地区, 南及湘、鄂、赣等省,西抵陇山,北达阴山、燕山一 线。 • ⑴十三次迁都 • “自契至于成汤八迁,成汤至盘庚五迁,治亳殷。契 居蕃(山东藤县)。契子昭明迁于商(河南商丘)。昭明子 相土仍居商,但东过泗水,在泰山下另建东都。相土 四传为振,游牧于大河之北,为有狄所袭杀。子上甲 微伐灭有狄,势力扩及黄河以北。自成汤以后,商仍 屡屡迁都,自东向西北扩展,如仲丁迁于嚣、隞,河 亶甲居相,祖乙迁于耿(邢),南庚自庇迁于奄,盘庚 自迁于北蒙曰殷,至纣灭凡733年不徙都。”
• 3.地理文化概念:汉、唐、宋、元、明 • ——区域扩展:经历代扩展、融合,“中国”涵
盖地域逐渐超越黄河中下游地区,兼有长城内外、 五岭以南、帕米尔高原以及西南边陲。
• ——文化角度:从文化角度考虑,其范围也相应
地扩大,凡接受华夏文化的地区或民族,都属于Biblioteka Baidu“中国”。 • ——由汉至明,“中国”始终是一个地理文化上的 概念,不是一个“国家”或“政权”名称。
• 4. 19世纪末:政治地理名称: • ——“中国”国家意识:受西方文化渗透,致令
“中国”文化和社会政治经济遭受冲击,尤其是“国 家”概念传入,逐步改变华夏族人观念,“国家”意 识日益加强。
• ——“中国”国家观念:“中国”由过去边界不明
确的地理和文化上的概念,演变为具有明确疆界的专 用政治地理名称。
• ——国家与政权代称:辛亥革命后中国民国成立,
简称“中国”。自此“中国”一词完成了由一个地理、 文化的概念,演变成一个政治地理概念。
• 四、中国疆域 1.历史时期中国疆域:
• ——既包括汉族政权(中原统治王朝)疆域,也包括少数 民族政权管辖和活动地区。
• 2.研究中国疆域理念:
• ——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片面地强调汉族政 权,即中原王朝疆域,忽略少数民族政权管辖和活动 地区,认为少数民族地区不在中原王朝管辖内,不属 于中国,不是中国疆域的观点是片面的。
• 2.历代行政区划:
• ——设置、隶属、名称、驻地发展变化过程、原因 和规律。
• 三、意义和作用
• ——疆域涨缩、行政区划:⑴国家社会政治形势、 ⑵地区开发程度、⑶经济发展水平、⑷人口分布特 点和迁移等密切相关。
• 1.正确诠释历史:
• ——疆域和行政区划是历史事件发生、发展及人物活 动的社会背景空间,只有了解这个社会空间,才可能 对历史事件发生、发展原因及规律,人物活动过程和 影响作出正确解释。

• •
• • • •
第二节 中国疆域历史变迁
一、传说时代“帝王”的活动范围 1.部族社会:国家(夏代)出现以前:
⑴部族社会: ——距今5000年前,已有众多部族活动在今黄河 流域的河谷平原和丘陵地区,过着以原始农业为 主的农耕生活。 ⑵古籍记载 ①《帝王世纪》:“神农居陈(今河南周口市),后徙 曲阜;黄帝自穷桑(今山东曲阜北)登帝位,后徙鲁、 曲阜;少昊于穷桑以登帝位,都于曲阜,于周为 鲁,穷桑在鲁北;颛顼始都穷桑,后徙帝邱(河南省 睢县 ),于周为卫。”
• ——根据文献记载及考古发现,虽可勾画夏朝发展 概况,但对夏族起源及活动地区、夏朝建立和都城 所在等问题,学界尚无统一认识。
• 1.起源西北:
• 《周书·王会篇》:“正北大夏”。考“大夏”在今 山西北部或河北西北部。 • 《汉书·地理志》:陇西郡有“大夏县”,“大夏” 亦即“西夏”,为夏部落。
• 2.东南迁徙:
• ②《淮南子·主术训》:“神农之治天下也,其地南 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至旸(yang)谷(日出之地,文登), 西至三危(敦煌)。” • ③《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东至于海,西至于崆 峒(甘肃平凉市西),北至于涿鹿,南至于江。”
• ⑶活动范围:
• ①诸夏: • ——指以炎黄二帝为祖先的姬姓和姜姓两大部落, 他们活动地区主要在黄河下游,即关中平原、汾河 流域、伊洛河平原及太行山东南的卫河平原。
• 2.区域文化名称:秦朝时期
•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中国”并未成为一个政权 实体名称,而是指秦王朝统治区域及在这一区域中形 成的一种文化。 • “中国”延伸: • ——秦统一政权的确立及其控制范围的扩大,为“中 国”与蛮、夷、戎、狄间发展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 合创造条件,“中国”的概念范围随之扩大,由原来 黄河中下游地区渐向四周拓展、延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