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阻串并联教案设计(优质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阻的串联与并联》项目教学案例
姓名:吴春丽
单位:禹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能识别简单的串并联电路,知道串并联电路的工作特点,并
能区别生活中的实例。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动手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重学生对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难点】
知道串并联电路的工作特点,能连接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并能识别生活中的实际电路。
【教学用具】
1.实验模拟电路板
2.电池两节
3.小灯泡两个
4.导线若干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类比法
【教学用时】
2课时
【教学设计】
首先让学生对串并联电路有一个字面上的认识,引出学生容易理解并且在初
中可能接触过的串联电路基本知识,并且进行简单的讲解,让学生利用实验电路板摆出串联电路的模型。
然后通过小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到本节课的重点部分,电阻的并联电路。通过形象的例子,让学生从主观上对并联电路的特点进行认识,能够很好的解决难点部分的知识传授,进而引入到让学生能够完成实际电路的连接,并能识别生活中的串并联电路的实际例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电路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哪些?
答:电源、负载、连接导线、控制和保护装置。
2.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的内容?
答:I=U/R(在此要重点强调三个字母代表什么?I、U、R分别代表电流、电压、电阻,此式表明了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引入教学
拿出准备好的实验电路板和小灯泡等实验用具,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独立的进行实验探究,更好的让学生融入到学习中去。
三、串联电路
1.定义
在电路中,若干个电阻依次连接,中间没有分岔支路的连接方式,叫做电阻
的串联。
2.特点
①电流:不论各电阻的数值是否相等,通过各电阻的电流为同一电流。
即:I=I1=I2
②电压:串联电阻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个电阻两端的分电压之和。
即:U=U1+U2
③电阻: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
即:R=R1+R2
④分压原理:各电阻上的电压与它们的阻值成正比,即电阻越大分配到的
电压越大。
即:U1/U2=R1/R2
四、并联电路(重点)
1.定义
将若干个电阻的一端共同连在电路的一点上,
把它们的另一端共同连在电路的另一点上的连
接方式,叫做并联电路。
2.特点
①电压:加在各并联电阻两端的电压为同一电压,即各并联电阻两端电压相等。
即:U=U1=U2
②电流:电路的总电流等于各并联电阻电流之和。
即:I=I1+I2
本部分的讲解可以给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线来画
出电流流向,很形象的就可以看出总的电流分成了两部分,从而很容易理解并联电路的电流关系。也可以把电流比喻成河流的主干道和分支,让学生从感性上学习知识,避免公式推导的复杂。(如右图所示)
③电阻:电路的总电阻R的倒数等于各电阻的倒数之和。可通过推导得出
即:1/R并=1/R1+1/R2
也可以让同学们联想学过的知识:
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把几个导体并联起来,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横截面积,所以几个导体串联后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串联导体的电阻都小。
④分流原理:各电阻上的电流与它们的阻值成反比,电阻越大分配到的电流越小。
即:I1/I2=R2/R1
(难点解决措施:在此部分讲解中,可以给学生举以形象的例子,例如把电流比喻成水流,把电阻比喻成河道的砖瓦石块和管径,砖瓦石块多电阻就大,阻力大流过的水流就小。引出电阻越大的支路,所分配到的电流就越小。)
五、课堂小结
利用图表类比法让学生对所学的串并联电路进行比较理解。
六、课堂练习与讨论
1.让学生会画基本的串并联电路图。
2.利用学习的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串并联电路的实例。
(例如:节日里的小彩灯,教室里的日光灯、家用电器的连接等等)。七、提高部分
让学生能用已有的实验器材连接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并能在实验室通过实验的方式验证串并联电路中的特点及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八、作业安排
1.课后习题
2.2;
2.实践作业:在实验室进行串并联电路特点的验证。
【教学反思】
我们经常提到一句话,“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我的这节课开始以提出实验要求,并让学生展开探究学习,最后让学生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完成实验目标,前后形成一条鲜明的线索,形成一种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
从而实现了教好学生的愿望,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本节课中,我已经努力提供了实验探究教学的有利条件,为学生提供了一条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这样也更有利于培养出新时代所需要的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