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20世纪西方文论的特点
20世纪西方文论述评
20世纪西方文论述评20世纪是西方文学发展中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多变的时期,它见证了文学的多元化和开放化。
在这个时期,许多重大的文学派别和运动出现,作家们的写作风格也变得更加多样和复杂。
本文将从现代主义、新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多个角度来评述20世纪西方文学的发展。
从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文学运动来看,它对传统文学观念进行了彻底的颠覆。
现代主义作家们试图打破文学的传统结构和形式,将个人的心理体验和意识流引入到作品中。
他们追求“艺术的自由”,超越了现实和表面现象,试图探索更深层次的精神性和真实性。
例如,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以其复杂的结构和内心独白体的写作风格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同时,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作品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典范,他通过简练的语言和象征主义的手法,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脆弱。
然而,现代主义的复杂性和内向性也引发了一些作家和评论家的批判。
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新现实主义文学迅速兴起。
新现实主义作家们试图与现代主义的自我追寻和实验性创作相对立,回归到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描写。
他们将重心放在社会问题、人际关系和人性探索上,通过写实主义的手法反映社会上的冲突和人类的困境。
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和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1984》都是新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塑造了真实而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反映出现代社会的不公正和人类命运的困境。
然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出现再次打破了新现实主义的观念和写作方式。
后现代主义作家们试图将世界的复杂性和多维性呈现出来,以非线性的故事结构和破碎的叙事手法来揭示混乱和不确定性。
他们通过文本的自我反思和互文性的构建,打破了作品和现实之间的边界,并引发了读者对意义和真实性的思考。
美国作家托马斯·品钦的《重要性》和英国作家萨尔曼·拉什迪的《午夜的孩子》都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西方文论(现代)
高教版《西方文论史》(马新国)框架:后现代文论
第十九章: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罗兰·巴特、拉 康、福柯、巴赫金) 第二十章:解构主义(德里达、耶鲁学派) 第二十一章:西方马克思主义 第二十二章:阐释—接受理论、读者反应批评 第二十三章:女权主义
第二十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新历史主义
第二十五章:后殖民主义
第二十六章:文化研究批评
高教版《西方文论史》(马新国)框架:现代文论
第十一章:唯美主义(戈蒂叶、王尔德、桑克蒂斯) 第十二章:直觉主义(叔本华、尼采、克罗齐) 第十三章:象征主义与意象派(爱伦·坡与波德莱尔、瓦莱里、 叶芝、庞德) 第十四章:现代心理学(弗洛伊德、原型批评) 第十五章:俄国形式主义(雅克布森、什克洛夫斯基、坦尼亚 诺夫与艾亨鲍姆) 第十六章:现象学与存在主义(英伽登、海德格尔、萨特) 第十七章:英美新批评 第十八章:结构主义
29
1、创作家与白日梦 很可能是蒙娜· 丽莎的微笑迷 住了列奥纳多,因为这个微笑 唤醒了他心中长久以来休眠着 的东西——很可能是旧日的记 忆。……微笑的女人便是他母 亲卡特琳娜的摹本,……如果 吉奥孔多的微笑唤起他心中对 母亲的记忆,那么很容易理解 这微笑如何立即使他去进行创 造,以表示对母亲的赞美,使 他把他在贵妇人脸上的微笑放 回到母亲的脸上。——《弗洛 伊德论美文选》P81-82
8
★高教版《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框架 八、精神分析与原型批评(弗洛伊德、荣格、拉康、 弗莱) 九、现象学(英加登、布莱、梅洛-庞蒂) 十、存在主义与荒诞派(海德格尔、萨特、尤奈斯库、 埃斯林、昆德拉) 十一、新小说派(萨洛特、罗伯-格里耶、比托尔) 十二、西方马克思主义(葛兰西、卢卡契、布莱希特、 霍克海默、马尔库塞、本雅明、阿尔都塞、阿多诺、 威廉斯、伊格尔顿) 十三、结构主义、符号学与叙述学(列维-斯特劳斯、 卡西尔、朗格、巴赫金、热奈特、格雷马斯、巴尔 9 特、托多洛夫)
20世纪欧美文学概说
20世纪欧美文学概说20世纪欧美文学概说一、20世纪西方文坛的特点1、流派纷呈。
虽然概而言之,可以归纳为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含后现代主义写作。
一般的文学史把20世纪50年代后的现代主义称为后现代主义)两大板块(前者是传统的,后者是反传统的),但在每一板块中也有不同的类型,尤其是现代主义文学这一块。
“流派纷呈”说的主要就是现代主义文学。
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现代主义流派有: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意识流小说、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文学在时间上是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一个流派)等。
20世纪是一个科学辉煌的世纪,也是一个文学辉煌的世纪。
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走向和流转嬗变的轨迹,大体勾勒了20世纪100年西方文学的动向和走势。
两大文学主流的演变趋势,又大体规定了21世纪西方文学的基本格局。
流派纷呈体现了20世纪西方文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 二十世纪之前的西方文学基本上是以再现(包括对已然的再现和对应然的展现——前者属现实主义,后者属浪漫主义)为主。
再现是指在艺术创造中将客体世界及人物真实地呈现于作品之中。
表现是指在艺术创造中重在表达主体的情感和理想,以及对客体世界的思考和评判。
2、以现代主义文学为主潮3、复杂、晦涩、难懂成为20世纪西方文学的基调二、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是以欧洲为中心的20世纪西方文艺思潮,也是20世纪在欧美各国相继出现的,与西方文艺传统截然不同的各种艺术流派的总称,包括现代主义文学在内。
现代主义文学是现代各种反传统的文学流派的总称。
现代主义文学之所以激烈反传统,原因恰在于文学的生命植根于创新。
工业文明的急剧发展,现代哲学的兴起,则为现代主义对资本主义弱肉强食剧烈竞争的社会焦虑和普遍的绝望则构成了现代主义的社会土壤。
因而,现代主义文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危机的文学,是资本主义文化危机和精神危机的必然产物。
现代主义文学在思想内容上是表现现代人的困惑,周围世界的荒谬和人的孤独无援;在艺术手段上是采用荒诞的情节和非现实的图景及人物,并用时序跳跃,时空颠倒,语言隐晦等方法,来强化文学作品的表现力,以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流派
前工业时期(国家资本主义,采掘自然资源)——现实主义
工业化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机械制造产业)——现代主义
后工业时期(晚期资本主义,开发信息资源)——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文艺主要是一种后现代社会的大众文艺,部分地体现大众对现存社会的思虑、烦躁、反思、反抗、颠覆、批判乃至失落和玩世不恭的思想情绪。
直觉个别意象美(丑)美学
心灵活动认识
概念普遍概念真(伪)逻辑学哲学
↓
经济个别利益利(害)经济学=美学
真实世界实践
道德普遍利益善(恶)伦理学
四、直觉即表现
1、直觉与表现是一回事,艺术的定义是直觉,也是表现。
直觉=表现=艺术,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
2、直觉充满个性,洋溢情感,“直觉是抒情的表现”。
艺术的直觉=抒情的直觉=情感的表现
文论的本体论转化。
(五)从多元走向边缘
20世纪以前的文论,主要是哲学的演员,文学创作的服务员,作品的广告宣传员。20世纪的文学理论可以与哲学理论、社会理论、文化理论相提并论,文学评论有时比作家、诗人更能脱颖而出,更能赢得知识界和学术界声望。
西方没有相对统一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规范体系,文论出现众说纷纭的多元化局面。据统计,西方文论至少有五十种“主义”。有的评论家,常常从此“主义”跳到彼“主义”,如罗兰·巴特,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
其中第二阶段最重要,所谓表现阶段,即指心灵的审美的综合作用。
五、科林伍德的总体想像论和语言论
科林伍德(1889-1943)英国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和美学家。代表作《艺术原理》。
1.作品既是作者想像的产物,也需要读者的想像力。
2.艺术必然是语言,艺术的情感想像依赖于语言。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
1、胡塞尔涉及美学问题的重要理论有 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完善了意向性理论。 intentionality
• •
•
意向性概念涵盖了现象学的全部问题和 最核心的关键词,它不仅是指人的意识, 而且涉及行为问题,准确地说就是意识行 为与其所意指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意向性 的基本结构由意向行为和意向对象构成, 意向行为决定意向对象的存在,没有前者 就没有后者,一定的意向行为必然伴随着 相应对象的呈现,同时意向对象的存在总 有意向行为,两者相互关联。
二、基本观点
• 第一、文学的总体性
•
第二、审美反映论
•
第三、坚持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强调文 学的历史性和真实性、典型性、人民性、 政治性。
三、原典阅读
• Georg Lukács,Realism in the balance • 卢卡契《现实主义辨》
F:/%E4%BA%8C%E5%8D%81%E4%B8%96% E7%BA%AA%E8%A5%BF%E6%96%B9%E6 %96%87%E8%AE%BA20100901/%E6%9C%A C%E9%9B%85%E6%98%8E.ppt (2 February 1882 – 13 January 1941) was an Irish writer and poet, widely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writers of the 20th century. Along with Marcel Proust, Virginia Woolf, and others, Joyce was a key figur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ist novel. He is best known for his landmark novel Ulysses (1922). Other major works are the short-story collection Dubliners (1914), and the novels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张隆溪.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评述 重点要点整理
管窥蠡测——现代西方文论略览1、背景①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的灾难→文明和理性遭到破坏和怀疑②战后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加剧人的异化的精神危机↓导致对常识、理性和客观真理本身的怀疑在荒诞的形式中表现出来↓决定现代文学的特点2、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总趋势①以创作为中心→以作品本身和对作品的接受为中心②传统作品中的英雄越来越具有讽刺性③强调批评的独立性3、批评的时代“文评”成为一种独立的学科,从社会各学科吸取观点和方法4、现代西方文论的发展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5、形式主义文评注重作品的语言文学【本义&肌质】传统文评注重传记和历史【背景&身世】6、新批评:以作品为中心,强调单部作品语言技巧的分析,忽略了作品之间的关系和体裁类型的研究结构主义:把每部作品看成文学总体的一个局部,透过各作品之间的关系,去探索文学的结构。
为结构主义文评奠定了基础。
7、语言&言语:二者是抽象规则和具体行动的关系——【瑞士】索绪尔↓影响作品之间的界限被打破,批评家的兴趣转移到作品之间的关系以及同类型作品的共同规律8、结构主义文评的特点①把语言学的模式应用于文学,研究文学的规律(“语法”)②作品的组织结构完全遵循文学语法的规则③把同一类的许多作品归纳简化成几条原理(删繁就简)9、决定文字符号的意义的超然结构→文字符号本身↓影响追求文学“语法”的枯燥抽象的趋势有所改变10、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特点①注重形式:把分析作品本文当做批评的主要任务或出发点②与其他学科的渗透:在某些方面的玄虚和反理性主义倾向,都与其哲学基础有关第二节谁能告诉我:我是谁一、精神分析的产生1、人类认识自己的历史,是由外及内,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认识外界→认识自己→认识身体肌肤→认识思想心灵2、浪漫主义时代的探索:对个人心理的探索→对个人无意识的探索二、佛洛依德的基本理论1、许多精神病的产生都与医院和情绪受到过度压抑,得不到正常发泄有关↓“疏导疗法”把被压抑在无意识中的意愿和情绪带到意识领域,使之得到发泄2、“疏导疗法”:人的精神活动如同冰山,只有很小一部分浮现于意识领域,具有决定意义的绝大部分淹没在意识水平之下,处于无意识状态3、人格结构:①本我:处于最底层,总是处于无意识状态,本我里包裹着里比多,即性欲的内驱力,成为一切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②自我:在本我要求和现实环境之间起调节作用,遵循现实原则,帮助本我实现要求,既防止多度压抑造成危害,又避免与社会道德发生冲突③超我:人格结构的最高层,代表社会利益的心理机制,总是根据道德原则,把为社会习俗所不容的本我冲动压制在无意识领域4、性本能佛洛依德认为性本能对人格发展起决定性影响,开始于儿童时期的俄狄浦斯情节(每个儿童暗中恋爱异性父母而嫉妒同性父母的倾向)5、自我的保护性措施:压抑&升华①压抑:把这类危险中途和念头排除于意识之外,不让它们导致危险行动②升华:把性欲冲动引向社会许可的某种文化活动的渠道,使之转变成似乎与性欲无关而且十分高尚的行为↓把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人类文化的创造活动,都看成里比多的升华,看成以想象的满足代替实际的满足6、梦在《梦的解释》一书中,佛洛依德认为,才能再现实中得到满足的欲望改头换面,在梦中以象征形式得到表现,梦中的许多形象都是性象征,含有隐秘的意义7、反面影响:泛性欲主义加快了社会道德的沦丧三、精神分析派文评1、“精神分析法的应用绝不仅仅局限于精神病的范围,而且可以扩大到解决艺术、宗教和哲学问题”——《大学里的精神分析教学》①默里对麦尔维尔名著《白鲸》的分析②玛丽·波拿巴论爱伦·坡的生平和创作2、精神分析派批评:作者的无意识通过作品得到象征性表现,获得意愿的满足,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自居作用,同样得到想象的满足佛洛依德透过意识活动表面寻找无意识机动的理论,对结构主义者追寻深层结构的努力很有影响。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方法论的转向 2.1 尼采 作为诗人的哲学家、文体论破坏者、学术边 界拆墙者、精神失常的正常人、自封的艺术之神 2.2 弗洛伊德 定义精神世界、定义智能与意识、抽离物质 与社会 2.3 索绪尔 正视语言问题、系统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现代主义各形态 4.1 新批评与原型批评 文学本体论、内部研究;文学人类学、神话学。 4.2 现象学批评 悬置、抽离、平面、滑动 4.3 西马理论集 文学文化化、文学政治化、文学社会学化;反过来也成立。 4.4 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 做为武器、掩体、战场、文本的文学 4.5 结构与解构 元语言与结构的生成 vs.反系统与反阐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前沿成果 4.1 符号学 关于意义生成与语义的问题 4.2 多元文化共和 残留的历史批评方法论、西马不死的灵魂 4.3 跨文明、跨范式的比较文学 统一理论的宏大远景与思维多元的碰撞 4.4 文学人类学 我们赖以为生的语言与社会 4.5 艺术哲学 爱与杀戮——艺术与哲学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形式主义文学批评与文学的本体问题 3.1 俄国形式主义批评 从人文到社科 3.2 陌生化 依赖认知与阅读的语言特性化 3.3 雅各布森 科学地定义文学性
江西省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史》笔记
一战使文论呈现出三种状态:革命化、精神分裂、形式主义。
20世纪西方文论,以五月风暴为标志,进入后现代时期。
后现代文论的重心是意识形态批判。
20世纪西方文坛,号称是“文学理论批评的时代〞,主要由哲学文论、文学理论批评、创作经验谈三大部分组成。
哲学文论、创作谈属于西方文论史的传统项目。
20世纪文论突出的特点是:文学理论批评在独立、自律、自成系统方面取得成功。
20世纪西方文论理论经历了从诗学文化到文化诗学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文论机器在苏联、东欧和波兰的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女性主义的文化诗学是西方文论史上最为独特的景观。
20世纪下半叶的文化诗学,以意识形态为轴心。
20世纪文论的四大系统:作者作品读者世界系统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分析哲学运动、德里达的解构哲学是形成语言学文论的三大来源,标志着20世纪文论的三次重大转折。
20世纪西方文论在其自身展开的四个方面—总体形态、评论家、评论文本、影响—显示出鲜明的个性特征。
20世纪西方文论:1属于一种思想领域2具有明显的文化创造性3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20世纪西方文论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集中体现在三大转折上:1.从文学言论向文学理论的转折,使文学学或文艺学从哲学和创作言论中走了出来,自立门户,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知识话语体系和科学形态;2.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有了自己的结构规模、名牌作品、广泛的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效应;3.实现了从一般专门知识话语向边缘的学科诉诸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转折,取得相应发言权和地位。
作者系统表现主义诗学来自于欧洲浪漫主义克罗齐是浪漫主义诗学的集大成者。
克罗齐的直觉—表现学说,是他整个心灵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他最具个体的文学论。
直觉是起点,属于较低的层次,可以不依赖概念而生存,是艺术的生长点。
克罗齐把艺术分为四个阶段:诸印象、表现、快感的陪伴、由审美事实到物理现象的翻译。
克罗齐的评论方法:剥离方法批判方法历史方法语言学境界象征主义〔保尔*瓦雷里〕:20世纪西方文论最重要四国:法美德苏俄象征—首先是指完整的主体意识。
关于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中精神分析的浅探
关于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中精神分析的浅探海南大学林罗添骥【摘要】本文旨在从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特点、精神分析法的形成与发展、精神分析的解读、精神分析法的缺陷这4个角度出发对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中出现的精神分析法进行一个简单的论述。
以期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从而更好的了解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以及精神分析法。
【关键词】西方文论精神分析浅探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开始逐步地引进一系列的西方文论。
毋庸置疑,随着西方文论地不断输入,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同时也在一定基础上对中国本身的文学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完善,并对以后产生了一定的铺垫作用。
西方文学理论的引进结束了我国的文学理论自我封闭、自我窒息、自我麻醉的危机状态,推动了我国文论的高速发展,在现代化尚未实现的中国创造了与西方后现代思潮“超前”接轨的文化奇观[1]。
二十世纪的西方文论是各种批评理论流派纷呈、主义迭出的时代。
表现主义、象征主义、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等各种理论层出不穷。
一、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特点。
古希腊是西方古代文论的故乡,它的总称为“诗学”。
古希腊的文学全部以诗的面貌呈现,抒情诗、史诗、戏剧诗是其三大文体,因而关于文学理论的总称便称为“诗学”[2]。
一般来说,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也被称作现代西方文论,它们可以从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算起。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不仅与西方古代文论有着重大区别,也与中国文论有着巨大差异[3]。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特点主要在于其系统性。
因为,相对于古代时期,二十世纪的西方文论和古代西方文论的模式大相径庭。
二十世纪的西方文论主要通过系统的文学批判和独到的分析方式,它摆脱了传统的感悟模式,以系统理论的方式形成了一个简单分析的格局。
二、精神分析法的形成与发展。
在二十世纪的西方文论的批评理论当中,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其临床医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无意识为基本内容的精神分析理论[4]。
这种分析理论在二十世纪广泛地运用到对文学作品尤其是作者生平和作品人物的批评分析当中,形成了精神分析批评的文学理论。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二、基本特征
• 1、20世纪以前西方文论的发展及其基本特征
• (1)古希腊罗马文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 (2)中世纪文论:神学文论 • (3)近代文论:浪漫主义文论、现实主义文
论
• 2、20世纪文论的基本特征 • (1)两大主潮: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
• (2)两次转移:作品中心与读者中心 • (3)两个转向:非理性转向与语言论转向
• a.意识形态:定义复杂多样,伊格尔顿 在《意识形态》一书中列举了16种定义。
• 给我们的事实陈述提供原则和基础的那个在很 大程度上是隐藏着的价值观念结构是所谓‘意识 形态’的一部分,我用意识形态大致指我们所说 的和所信的东西与我们居于其中的那个社会的权 利结构和权利关系相联系的种种方式。(The largely concealed structure of values which informs and underlies our factual statements is part of what is meant by ‘ideology’, by ‘ideology’ I mean,roughly, the ways in which what we say and believe connects with the power-structure and power-relations of society we live in.p13)
There's wailing of wind in the chimney nook, And I vow that my life lies dead.
For the sun may shine on the meadow lands, And the dog-rose bloom in the lanes,
西方文论课件
第一章:绪论——西方文论的发展历史和特点西方文论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
文学理论的历史就是人们的文学观念的演进史。
文学活动包括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即对于文学作品的评论、文艺思潮的研究等。
批评和研究的展开不能离开特定的文学观。
即批评的标准。
历史上不同时期、人们的不同的文学观念,就成为文论的历史。
我们这里要研究的是西方人文学观念的演进史。
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与七个不同历史时期。
一、先看两个阶段的情况两个大的阶段即传统西方文论和现代西方文论。
这个分界线基本上在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约在1890—1915年之间)。
其依据是欧美文学家、文学理论家对现代主义文学和传统文学的界线的划分(见袁可嘉《欧美现代派文学概论》)。
西方传统文论与现代文论相比较,特点是非常鲜明的:传统文论早期的摹仿说、实用说(即古典主义,如古罗马贺拉斯、十八世纪英国批评家菲利普·悉尼、理查德·赫德、塞缪尔·约翰逊等),后来的表现说(即浪漫主义)、再现说(即现实主义),无论是强调作品表现的对象,还是重视表现的主体作者,都是旨在探讨文学究竟是什么,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即本质论文学观。
而现代西方文论,尤其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俄国的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把研究的对象转向作品本身,旨在研究文学文本,强调文学研究与社会(读者感受)和作家(作者意图)没有关系,即本体论文学观(也就是客观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对于文学研究影响的结果是,批评家和理论家在研究文学作品的同时,开始关注读者的接受问题,到六、七十年代随着解释学和接受美学理论的出现,文学研究的重心彻底由文本转向读者接受,出现了接受论文学观。
这是从问题的实质上看两阶段文论的特点。
另外,从传统文论与现代文论发展态势上看,特点也格外突出。
传统文论的兴起和发展都比较缓慢,一种文论思潮和观点一般会成为一个时期的主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现代文论的发展态势是流派多,更迭快,各流派之间是既有对立和矛盾,又有借鉴和影响,一种文论思想成为主流的时间很短,一个文论家会同时成为两个或多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一个流派中也会容纳几个流派的文论家。
文论时刻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概览(系列一)
文论时刻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概览(系列一)西方文论自古至今是一脉贯穿的,且即使在流变中也未见其衰势。
究其因由,西方强劲的哲学传统和思辩精神,以及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独立、质疑反叛精神浇灌了西方文论的底色。
而今天本文要探讨的是二十世纪以来西方文论的推演进程与阶段特色。
首先,梳理一下十九世纪文论与二十世纪文论的各自特点以及二者之间的承接关系:19世纪以前及十九世纪,西方文论是以作者为中心,也即作者中心论,整个文学批评、文学理论都以作者为核心进行运作。
其中,19世纪的实证主义文论和浪漫主义文论影响最为显著。
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泰纳和勃兰兑斯都强调时代和环境对文学的影响。
泰纳提出“种族”、“环境”、“时代”是决定文学的三要素。
泰纳把文学作品视为文献、喻为化石:“这贝壳化石下面曾是一个活的动物,这文献后面也曾是一个活人,若不为重现那活的动物,你何必研究贝壳呢?”言外之意是,文学可以作为历史文献,研究文学的目的是为了重新认识历史或者体现时代精神的作家本人。
于是在十九世纪后期,批评家更关注作家的社会背景和生平传记,也即,以历史的和传记的批判为主,而作品则只是作为路标或引子而存在。
浪漫主义文论注重个人情感、作家才能、想象力和灵感。
比如,华兹华斯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卡莱尔说:“诗人就是英雄。
”雪莱说:“诗人是未经世界正式承认的立法者。
”可见,浪漫主义文论多为创作者自己的写作经验之谈,自己的零散感受或强辩,是比较零散的,缺乏严密性和系统性。
但是浪漫主义文论将文学摹仿转为文学表现,这分明已经显露出对意识和潜意识的关注。
相反,二十世纪文论的总趋势:以作品本身和对作品的接受为中心。
显然批评家的目光从作品整体缩小到作品的语言文字,从阅读的作品缩小到对作品的赏读和品评,以至于研究阅读本身而抛弃作品,使得批评本身成为一种创作,或说文学批评理论独立于文学作品,自成一体。
而批评家也多为学者型、专业性的评论家,而不再是作家自己。
20世纪西方文学
20世纪西方文学绪论20世纪西方文学的几个基本问题一、20世纪西方文学精神的发展形态一部西方文学史,是西方人的自由精神的发展史。
西方文学精神的演进,大约主要经历了人与自然、人与神、人与物三个发展阶段。
1857年法国作家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第一次从新的认识角度和反映角度——亦即作者本人内心体验的角度,反映了近代西方文化的没落和艺术家的精神危机。
20世纪初,社会高度发展的结果是人被物化,人的异化现象日趋严重,在心灵深处切实的感到了人是非人的悲哀。
人的内在情感被现实中的物的关系无情的取代了。
人的丰富的精神世界变成了孤独冷漠、荒芜无序的物的天地。
20世纪西方作家用自己的全部创作表明,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人的本质并不只是异化成了某一种固定的物或仅仅是受某一种物的暴力的戕害。
在他们看来,“自我”丧失使人可以随时随地的变成任何一种物的奴隶。
物变成了与人的本质和自由精神格格不入的“暴力”形式。
人的本质在当代被理解为是超自然和社会、超越理性和意义、超越悲剧和苦恼,去开拓无限物质与精神时空的绝对自由。
二、20世纪西方文学的基本特征1、文学活动和文学作品表现出了原有的看待世界与人之间关系的视点的根本转变。
用现代人本主义取代了传统的人本主义。
2、由热衷于对社会的批判转向对自我深层意识的探讨,即强调对所谓人的真正本质的挖掘。
3、表现人独特的生存境遇是20世纪西方文学的友谊基本特征。
4、20世纪西方文学是对西方近代理性主义文化价值体系的反拨。
表现出对资本主义文明的不满和反抗,其中凝结着现代人对自身价值与命运的深刻思考。
西方作家在反映异化状况,并以非理性反抗异化,反抗现代文明,反抗理性主义文化价值体系时,对人的非理性又常常表现出忧虑、恐惧甚至否定。
在这种危机意识和悲观情绪的背后,实则隐藏着作家们对人的处境及命运与前途的理性思考,依然有着更高意义上的追求。
三、20世纪西方文学的基本主题。
20世纪的欧美文坛上存在着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两大文学主流。
(20世纪西方文论)
绪论20世纪西方文论走向20世纪被称为“批评理论的世纪”(Age of Theory)。
批评多元化,研究系统化、专业化正是20世纪西方文论明显的特征。
一、20世纪西方文论的两大主潮是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其根本特点是把人当作哲学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
旨在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索世界的本原。
这一哲学思潮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学批评,因此涌现出了人本主义文学批评流派,如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表现主义、精神分析批评、现象学、存在主义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等流派。
这些批评流派都基本上以人为本,例如象征主义诗论非常重视人的个性、个性的心灵活动和精神活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重视“无意识”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则高扬人道主义的大旗,把人的自由作为人的本质。
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则非常重视主体的艺术和审美经验在文学阐释和艺术审美中的能动作用。
科学主义就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原则和方法来研究世界的哲学理论,强调研究的客观性、精确性和科学性。
20世纪西方科学主义文论中涌现出来的批评流派有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
这些批评流派受科学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强调以科学方法研究文学的内在规律,揭示文学的“文学性”——文学作品本身的语言形式、结构、语义,注重揭示文学文本表层结构底下的深层结构或意义。
20世纪初,西方人本主义者继承并发展了莎士比亚关于“人是宇宙的精神,是万物的灵长”的人人文主义思想,并重新强调了以单个的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观———人本主义,他们在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得到了凸现。
他们重视人的个性、个体的心灵活动并试图重建个体的精神史,并强调文学表现中的“非理性”的直觉对与文学创作的第一性,这在萨特的存在主义文论中就曾提及,但真正丰富人本主义观点的是瓦莱里的象征诗论、庞德关于感情与理性的“复合“,特别是克罗齐关于艺术是抒情的直觉和表现的表现主义文论,甚至是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所剖析的文学中表现的个体精神史的创作理论都是人本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因,20世纪初,科学主义文论出现较早的是俄国形式主义及其后继者布拉格学派,,这一派文论收到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的影响,他们剔除科学方法研究文学的“内在问题“,其目标是研究文学的内在规律,即使文学之为文学的”“文学性,即文学中的语言形式和结构。
20世纪西方热点文学――现代主义文学
20世纪西方热点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第一章绪论一、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根源所谓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对20世纪许多艺术观点和方法并不完全一致的文学流派的一个统称。
也被称为现代派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
广义的概念主要指20世纪出现的以反传统,追求先锋精神,对理性文化有一种悖逆倾向的一切文学流派。
而狭义的现代主义是对20世纪二战以前出现的区别于后现代主义的非理性文学流派。
1、历史时代20世纪人类社会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一方面人类的生存条件极大的改善,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生产力极度迸发,人类创造力空前高涨。
另外,在高度物质文明的社会里,人性的异化现象也突现出来,在巨大的物欲面前,人沦为了物质的奴隶,成了非人。
尼采的话说“上帝死了”,瓦莱里的说法是“万物崩离,中心失依”。
这种“失依”的状态,使得人类生存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引发现代主义文学最直接的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摧毁了西方近代文明的物质基础,也摧毁了其赖以建立的精神支柱,是西方文明传统的一场浩劫。
它迫使西方知识分子对整个西方现代文化和传统进行一场深刻的反思。
2、思想发展史从人类思想发展史来看,20世纪的哲学思潮,文艺理论异常活跃,难以界定。
20世纪西方哲学思潮与文艺理论可以说对是19世纪以及之前的哲学思潮和文艺理论的一个反动。
19世纪以及之前的理论核心是理性,而20世纪哲学、文艺理论尽管难以界定,但有一个核心,就是反理性。
康德的哲学思想,开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在理论上奠定了基础。
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等人哲学思想的产生,非理性主义逐渐取代了理性主义哲学,对西方当代文学发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叔本华(1788-1866)德国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哲学的创始人。
主要理论著作有《世界之为意志与表象》、《论自然意志》、《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等。
其主要思想:生活意志是世界的基础、万物的动力。
强调意志,反对理性。
强调意志既是宇宙意志,又是人的意志。
刍论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特点与局限
自2 O世 纪 8 0年 代 开 始 , 中 国便 开 始 大 量
引 进西 方 文 论 。不 得 不 承 认 , 西 方 文 论 的 大 规
8 6
西
安
建
筑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社会 科 学 版 )
第 3 2 卷
主义文 论算 起 。2 0世 纪 西方 文 论 不 仅 与 西方 古 代文论 有着 重大 区别 , 也 与 中 国文论 有 着 巨大差
异。
他 创作 动 机 。接 受 美 学 鼓励 读 者 去 充 分 调 动 自 己的想 象力 和分 析力 , 用 自己的 观点 去 诠 释一 部
抒情 诗 、 史诗 、 戏剧 诗 是其 三 大 文体 , 因 而关 于 文
学理 论 的总 称 便 称 为 ‘ 诗学 ” , [ 。总 体 来 看 , 与
其他 人 文学科 类 似 , 西方 文 学理 论 在 二 千 多年 的 历史 上发 展都 比较 缓 慢 , 这 与历 史 上 经 济 与社 会 发展 缓慢 有很 大关联 。一 般来 说 , 2 0世 纪 西方 文
On t he 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Pr o b l e ms o f We s t e r n Li t e r a r y Cr i t i c i s m i n 2 0 t h Ce n t u r y
一、ຫໍສະໝຸດ 二 十 世 纪 西方 文论 的特 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20世纪西方文论的特点
一、两大思潮:
(一)人本主义: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其根本特点是把人当做哲学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寻世界的本质及其他哲学问题。
(二)科学主义: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原则和方法来研究社会的哲学理论,它把一切人类精神文化现象的认识根源都归结为数理科学,强调研究的客观性、精确性和科学性。
20世纪西方文论的特点
1、三次重要转移:
重点研究作家
重点研究作品文本
重点研究读者和接受
重点研究文艺的社会文化批评
(二)两个转向
1非理性转向(针对人本主义)
2语言论转向(针对科学主义)
第一章表现主义
一、克罗齐的艺术即直觉即表现论
•克罗齐——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美学家,新黑格尔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克罗齐著述——主要有《精神哲学》
(一)艺术即直觉即表现论
1、克罗齐对直觉的界定:
直觉是一种知识;直觉就是表现;
直觉就是心灵赋形式于杂乱无章的物质世界的活动;
直觉是在内心完成,而不需要外在媒介。
2、克罗齐对艺术的界定:
正反两方面——艺术是什么、艺术不是什么、艺术即直觉
(二)审美欣赏论与艺术批评论
1、审美欣赏与审美创造活动相统一
不同:一个是审美的创造;另一个是审美的再造;审美的再造不过是循着审美的创造程序再走了一遍而已。
2、艺术批评
真正的批评应具备的条件:艺术品、鉴赏力、历史性注释、哲学把握。
二、科林伍德的表现理论
•科林伍德——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美学家,毕业于牛津大学哲学系。
•科林伍德著述——《宗教与哲学》《心灵的思辨》《艺术哲学新论》《艺术原理》。
(一)早期思想:
●关于艺术的本质:
1、一般本质:艺术是一种精神活动;
2、特殊本质:从理论上看,艺术是想象;
从实践上看,艺术是对美的追求;
从情感上看,艺术是作为美的享受的艺术。
(二)后期思想:
●对艺术概念的进一步界定:
1、从否定方面论述什么不是真正的艺术
2、从肯定方面来确定艺术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