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讯逼供的原因
刑讯逼供的成因及措施剖析
通过建立奖惩机制,激励警察积极履行职责,对表现优秀的警察予以奖励,对存在问题的 警察予以惩戒。
04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刑讯逼供的成因
包括历史原因、制度原因、社 会原因、个人原因等。
刑讯逼供的危害
包括侵犯人权、降低司法公信力 、导致冤假错案等。
刑讯逼供的措施
包括完善法律制度、强化监督机制 、提高司法人员素质等。
法律监督机制不完善
对于刑讯逼供的监督,主要依赖于公安机关内部的监督机构 和检察机关,但这些机构在实践中往往存在监督不力、处理 不及时等问题,导致问题难以得到及时发现和纠正。
执法理念偏差
“以破案为中心”的观念
在一些警察的执法理念中,往往过于强调破案数量,而忽视了对于嫌疑人的 合法权利保护,导致一些警察在破案过程中倾向于采用刑讯逼供等违法手段 。
01
刑讯逼供可能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破坏了政府与人
民之间的互信关系。
对司法体系的信任
02
刑讯逼供可能使人们对司法体系产生怀疑,破坏了司法的公正
性和公信力。
社会稳定
03
刑讯逼供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全感和不信
任感。
03
刑讯逼供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完善法律制度
制定严格的法律规定
制定严格的法律规定,明确刑讯逼供的界限和惩罚力度,为防止刑讯逼供提供法律保障。
THANKS
“口供为王”的观念
在一些警察的执法理念中,口供是破案的重要依据,因此往往采取各种手段 获取口供,甚至不惜采用刑讯逼供等违法手段。
警察素质参差不齐
业务素质不高
一些警察在办案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和办案技能,往往存在对于嫌 疑人的权利保护意识不足、取证不规范等问题。
论刑讯逼供的存在原因和遏制方法
论刑讯逼供的存在原因和遏制方法刑讯逼供一直是司法界、社会舆论甚至国际舆论的热议话题。
在一些国家,刑讯逼供甚至被广泛使用,成为了执法机构的一种“惯用手段”,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和担忧。
那么,刑讯逼供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遏制它的发生呢?刑讯逼供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破案压力。
现代社会中,破案压力越来越大,要求司法机关以最快的速度破案,政府也对犯罪活动的打击有着极为强烈的要求。
然而,在现实中,犯罪者并不总是轻易被抓到。
执法机构为了达到破案的目的,会尝试各种手段,包括过度使用物证、证人证言或者刑讯逼供等方式,为了快速破案而进行牺牲个体权益。
这种做法虽然可能带来一时的功效,但在长期的过程中,必将对人权产生不良影响。
其二,缺乏调查技能。
在一些法律形式先进但执法能力相对较弱的国家中,由于执法机关的技能、方法和工作作风不够成熟,使得执法过程中出现过度使用刑讯逼供等手段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执法机关缺乏调查技能和工具,难以通过其他合法手段得到必要的证据,迫使其不得不屈服于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
综上所述,刑讯逼供存在的原因既有一些外在的环境因素和压力,也有一些内在的技能和方法等层面的问题。
但无论哪种原因,刑讯逼供都是一种非常危险和阴暗的行为,对人权和社会正义产生了严重的危害。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方法来遏制刑讯逼供的发生。
首先,加强执法人员的法律教育和实践技能培训。
为了遏制刑讯逼供的发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和权力观念。
执法人员必须要牢记“依法办案”的原则,遵守法律、尊重权益,不使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
其次,加强对法律规定的解释和宣传。
在社会和法律方面,应当注重宣传法律规定的正确应用和理解。
通过一些教育、宣传的方式,使得公众对法律和司法过程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让他们能够理性、客观地评价司法工作的效果和成果,对遏制刑讯逼供等违法行为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加强监督机制和反腐查办机制的构建。
刑讯逼供的产生及其防范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
刑讯逼供的产生及其防范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刑讯逼供是指刑事司法机关在审讯中对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体或心理上的刑罚、威胁、恐吓等手段,以达到迫使他们供认或作假证的行为。
刑讯逼供是一种严重侵犯人权、违法乱纪的行为,会在司法过程中引起一系列的问题,如冤假错案、信任危机、公众质疑等。
因此,刑讯逼供的产生及其防范机制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研究的现状及不足目前,刑讯逼供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还存在着一定的普遍性和顽固性。
虽然我国对刑讯逼供的立法和行政规定比较完善,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司法工作者采用刑讯逼供的行为。
同时,在严肃追究刑讯逼供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刑讯逼供产生的原因,探讨刑讯逼供防范机制的有效性,从而减少刑讯逼供的发生。
三、研究的内容与思路本文旨在通过阐述刑讯逼供的产生原因、危害后果,结合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刑讯逼供案例,探讨刑讯逼供防范机制的有效性,寻求有效的防范措施。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探究刑讯逼供的概念、形式和危害特点,通过案例析评刑讯逼供案件的特点和影响。
2.研究刑讯逼供产生的原因及其根源。
分析司法实践中引发刑讯逼供的法律制度、操作规范、司法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因素。
3.剖析刑讯逼供防范机制的现状,并从法律、政策、执法机关、社会等多方面角度阐述刑讯逼供防范机制的有效性和不足。
4.针对刑讯逼供防范机制中的不足,提出相应的改进和完善措施。
如加强司法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和培训;建立诉讼监督机制,确保审判过程的公正、公平;完善法律制度和规范操作程序等方面的防范措施。
四、研究的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强调刑讯逼供是一种侵犯人权的严重行为,有助于促进执法机关依法履职,保障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2.分析刑讯逼供产生的原因和危害,有助于提高认识、完善法律制度和规范操作程序,有效预防和减少刑讯逼供的发生。
3.研究刑讯逼供防范机制的有效性,有助于总结经验、广泛征集意见,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促进刑讯逼供防范机制的持续改善和进步。
刑讯逼供和暴力取证犯罪的现状、原因及对策,1000字
刑讯逼供和暴力取证犯罪的现状、原因及对策,1000字
刑讯逼供和暴力取证是指在刑事调查过程中,公安部门的警察、检察官或其他执法人员,使用非法方式,例如胁迫、恐吓、施加暴力等,为获取嫌犯承认罪行或取得证据而进行的行为,也称为“无理折磨、凌辱及虐待犯罪”。
随着刑事法律的不断发展,非正当手段取证的现象日益普遍,已成为促使司法公正性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首先,对司法公正性有害的原因之一是,尽管犯罪嫌疑人有不认罪的权利,但是在实际案件中,许多警察和检察官用暴力、刑讯逼供的手段,不仅伤害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而且还给司法过程带来不公平。
其次,刑讯逼供和暴力取证行为也不利于犯罪嫌疑人依照法律负责,因为它能让犯罪嫌疑人以无实际依据的理由被迫承认罪行。
最后,刑讯逼供和暴力取证行为也易使司法过程产生偏差,如果它们的存在被证明,那么原本被认定的犯罪行为也就不能作为犯罪的证据。
为防止此类行为的发生,我国政府应该采取多项技术措施。
首先,要采取监控技术,在拘留所、审讯室等犯罪嫌疑人可能受到虐待的场所,利用摄像机等器材进行全过程监控,以防止刑讯逼供和暴力取证行为的发生。
其次,要加强对警察、检察官等执法人员的监督,对虐待犯罪嫌疑人以及非法取证行为的案件,应当依法惩处。
此外,要加强法治、尊重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的精神健康,将暴力取证行为归为违法犯罪,以加强司法公正。
同时,政府还应当加大对司法人员的法律教育力度,给予警察、检察官等执法人员更多的培训,以使他们在调查时能够依法办案。
浅议刑讯逼供的成因及遏制方法
.Le ga I Syst e m,and Soci et y ■■圃盈疆I基;竺堡!型!!f苎塑圭垒全浅议刑讯逼供的成因及,遏制方法袁洪摘要刑讯逼供是指司法人员采用肉刑或变相肉刑折磨被讯问人的精神或肉体以获取口供的一种恶劣的审讯方法。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3条明丈规定禁止采用刑讯逼供非法获取口供的手段。
然而,时至今日,这种古老而叉野蛮的审讯方式依然存在,并成为我国司法体制的一颗顽固毒瘤。
本文试对刑讯逼供的存在根源进行分析,并参考借鉴相关做法,以期提出一套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
关键词刑讯逼供审讯方法刑事诉讼中图分类号:D9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0—068-02推进司法改革,切实保障人权,是世界司法文明的大势所趋。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加快和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在刑事诉讼领域,转变司法观念,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权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但长期以来,刑讯逼供行为的屡禁不止,在司法实践中造成了严重危害。
能否有效地遏制刑讯逼供行为,成为影响我国刑事司法文明的重要因素。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结合我国法律和司法实践,就如何遏制刑讯逼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刑讯逼供产生的原因1.封建社会瘤毒的影响。
封建社会公德规定司法官员,可以通过刑讯采用法定刑具和手段来逼取被告人口供。
有些司法人员搞刑讯逼供,是受封建时代刑讯逼供传统的瘤毒毒害造成的。
例如:按《汉律》规定,对犯罪的被告人,如果有充分证据足以证明,而他不服、狡辩的,即可拷打,但应把已予查证清楚的和抵赖的情况在汇报材料中注明。
2.部分侦查人员业务素质较低,缺乏应有的法制观念和人权保障意识,特权思想严重,认为只要能破案就不择手段,况且,侦查是国家的权力,犯罪嫌疑人不过是受讯问的对象而已,施以刑讯是应该的,只要承认犯罪,将案件破获就行,所以侦查人员将破案的希望主要放在逼取口供上,而不是将主要力量放在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运用科技手段收集其他证据上,这是产生刑讯逼供的原因之一。
浅议我国刑讯逼供现象及应对策略
浅议我国刑讯逼供现象及应对策略论文摘要人类文明的进步是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共同进步的历程。
然而随着阶级意识与政治团体的出现,进步的历程中出现了许多与文明相悖的行为。
本文就代表阶级意识形态的司法关系中存在的一个典型的丑恶行为――刑讯逼供进行论述。
文章就刑讯逼供产生的历史根源,现行司法体制中存在的弊端,以及司法人员主观意识的认定,认为取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是控诉其有罪无罪的直接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从执法人员的执法心理进行分析同时对社会行为的监督与司法内控监督的不到位等原因进行论述。
从主观和客观的方面研究刑讯逼供产生的根源。
刑讯逼供产生的社会危害从司法理论的构建形态到刑讯逼供对社会民众的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危害进行剖析,得出刑讯逼供这一违法的代表司法制度倒退的司法行为应该让其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长消失。
从维护公民基本生存权利,维护人权的核心为出发点,证明刑讯逼供在司法实践中对证据取得产生的不利方面进行表述。
得出论证的结果是刑讯逼供是违法行为,是不文明的执法行为,是执法人员知法犯法的表现,破坏了法律在公众心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严肃性。
以维护司法公平、公正的原则,从实际生活的角度对如何克服和杜绝刑讯逼供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刑讯逼供、无罪推定原则、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反对强迫自证其罪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依法治国国策的确立,人民群众生活中法制意识的不断增强,坚持严格执法、文明依法公平、公正办案已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
而刑事诉讼制度做为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明程度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民族整体素质的标尺。
然而就在诉讼文明化日益得到彰显的今天,刑讯逼供这一野蛮的原始司法取证行为,在各国法律规定中属非法取证行为。
尽管许多国家都在法律中废止刑讯逼供。
但在各国刑事司法实践中仍有大量的秘密刑讯和变相刑讯存在。
在依法治国的现代中国,由于传统司法观念的影响以及现行法律制度等方面的缺位。
刑讯逼供的产生原因,危害和遏制
刑讯逼供的产生原因,危害和遏制刑讯逼供是指国家司法工作人员(含纪检、监察等)采用肉刑或变相肉刑乃至精神刑等残酷的方式折磨被讯问人的肉体或精神,以获取其供述的一种极恶劣的刑事司法审讯方法。
刑讯逼供的产生原因是多样的,是历史和现实,国家与个人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亦或说刑讯逼供是法治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必然而又暂时的产物。
以下,我将以中国为例,来说明其的产生原因。
1:中国自刑罚产生依赖,就伴随着刑讯逼供。
古代的严刑峻法,实行高压政策,从连坐法就可见一般。
加之官府的刑罚权没有限制,官员肆意妄为,为了自己的仕途,提高自己的办案速度,不惜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惨无人道的刑讯工具。
中国的封建思想余毒未消,对现在的司法工作仍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2:国家法治的不完善。
虽说当前中国已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但毫无疑问的是其中仍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对人权的不重视,刑讯逼供严重侵害了人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但几千年来人治思想的盛行,司法工作人员乃至于整个社会群体思想僵化,漠视人权。
3:当前刑事诉讼法的不完善。
我国的刑事诉讼工作有许多鲜明的特点,如意侦查审讯为中心。
也就是说整个刑事诉讼过程过多的依赖前期公安检察机关的侦查成果,后续的工作都像是对侦查结果的一次次重复叙述。
所以导致侦查阶段的压力增大,司法工作人员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口供,保障后续刑事诉讼的顺利。
不惜超越法律,滥用私权。
4:思想工作人员自身的素质。
法律在完善,最终也是靠人去实施。
所以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非常重要。
几千年来,司法工作人员都是公平正义的化身,打击犯罪是她们的天职,再加上本身工作就具有一定暴力性质,久而久之,他们就产生了一种偏激的情绪,只要有嫌疑,一定是罪犯,一定要其受罚。
再加上上级的压力和盲目追求破案的指标,他们就自觉或不自觉的超越法律进行刑讯逼供。
那么刑讯逼供的危害有哪些呢?1:刑讯逼供容易造成冤假错案。
犯罪嫌疑人在刑讯逼供之下,精神和肉体收到双重打击,意志薄弱,很容易说出与事实相反的话以避免严刑拷打。
浅析刑讯逼供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刑讯逼供产生的原因及对策作者:徐春阳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11年第03期刑讯逼供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行肉刑、变相肉刑或精神折磨等方法逼取口供的行为。
刑讯逼供严重侵害了公民人身权利,影响了司法公正,与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背道而驰,为广大人民群众和司法界有识之士所深恶痛绝。
尽管刑讯逼供早已被法律明文禁止,但在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仍屡禁不止。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现笔者结合司法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刑讯逼供产生的原因1.刑事诉讼制度的缺陷是刑讯逼供产生的直接原因(1)我国一直未承认无罪推定原则。
“无罪推定”是指任何受刑事控告者,在被证实和判决有罪之前,应推定为无罪。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
”此条尽管吸收了无罪推定的合理内核,但还不能认为是无罪推定原则。
也就是说,我国立法并未真正确认无罪推定原则,从而为刑讯逼供留下了隐患。
(2)我国尚未确立沉默权制度。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规定:“……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
”这一“如实回答”的法定义务,是对被告人沉默权的一种绝对排斥。
这一立法上的矛盾,不仅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面对指控时无权保持沉默,而且也给了侦查人员以强迫犯罪嫌疑人自证其罪的权力,从而诱发刑讯逼供的发生。
(3)我国法律没有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2.尚无完善的犯罪嫌疑人保障与证人保护制度犯罪嫌疑人经拘留依法逮捕后,一直处于司法工作人员的控制之下,甚至有些案件律师会见嫌疑人也要经过相关部门的批准,这就使得他们的权利难以得到保障。
现行法律有关证人保护的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具体、操作性强的保护措施。
我国刑事诉讼法及相关的司法解释只原则性地规定保障证人及近亲属的人身安全,却没有详尽地规定保护证人的具体措施和经费来源,可操作性一般。
3.实践中刑讯逼供难以认定,使这一行为有了存在的空间虽说我国《刑法》已将刑讯逼供作为一种犯罪来调整,但在实践中查证困难。
浅议职务犯罪案件中刑讯逼供存在的原因危害及预防对策
浅议职务犯罪案件中刑讯逼供存在的原因\危害及预防对策作者:张言李玉涛来源:《活力》2011年第16期[关键词职务犯罪;刑讯逼供;危害;对策一、职务犯罪案件中刑讯逼供发生的原因刑讯逼供在我国之所以难以消除,有其多方面原因,除司法体制、制度方面存在的缺陷外,笔者认为职务犯罪案件中刑讯逼供还有着特殊的原因。
1.政绩观扭曲,有急功近利甚至受经济利益驱动办案的思想。
近几年来,检察机关加大侦查办案力度,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批批大要案得到立案查处,一批批作奸犯科者、贪腐者受到了法律的严惩,成绩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部分检察机关盲目追求办案数量而不注重办案质量,不惜采用刑讯逼供等严重违法手段来查办案件。
2.有罪推定的思想在作祟。
现实中,部分检察干警长期存在着一些错误的思想,凡是检察院拿进来讯问的职务犯罪嫌疑人,从办案人员的心理上,都先入为主认定其肯定有罪,肯定有贪污受贿行为,主观上认为“被讯问者就是罪犯”,当讯问进展得不顺利时,办案人员便怀着对犯罪分子不打不招的心态,实施刑讯,要么连续超时限讯问,要么连续剥夺其睡眠权摧残,有的索性直接就动手殴打或体罚。
3.缺乏有效监督。
检察机关是宪法赋予的法律监督机关,但在司法实践中更多地体现在对公安机关、人民法院的监督,检察机关的侦查监督部门、监所检察部门对同为检察机关内部的侦查机关反贪部门、反渎部门的监督则较为宽泛,这为职务犯罪案件刑讯逼供提供了生长的土壤。
4.职务犯罪案件中刑讯逼供的低成本是屡禁不止的诱因。
职务犯罪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多是担任国家公职的或是有较高社会地位、掌握一定社会资源和权力的公务人员,长时间的养尊处优的生活环境,使这些人承受肉刑的能力极低,所以对他们刑讯逼供产生的效果会更明显。
二、职务犯罪案件刑讯逼供存在的危害1.刑讯逼供极易造成冤假错案。
刑讯逼供造成的后果往往使一些人被屈打成招,从而形成冤案,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损害司法机关的形象,损伤了法律的权威和严肃性。
刑讯逼供的成因及对策
刑讯逼供的成因及对策摘要:刑讯逼供作为一种非法获取证据的手段而被法律明令禁止。
刑讯逼供不仅严重侵犯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是导致冤假错案的直接原因,另一方面刑讯逼供也使得执法司法机关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权威受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社会秩序。
本文通过了解刑讯逼供的概念及特征,明确刑讯逼供的危害,剖析典型刑讯逼供的案例,对刑讯逼供的原因及预防对策进行深入探讨,希望建立有效机制杜绝刑讯逼供的的发生。
关键词:刑讯逼供;案例;成因;对策目录一、引言 (1)二、刑讯逼供的概念及特征 (1)(一)刑讯逼供的概念 (1)(二)刑讯逼供的特征 (1)三、刑讯逼供的危害 (2)(一)极易造成冤假错案 (2)(二)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利和合法权益 (2)(三)破坏人们对法律的信仰,败坏了司法机关的形象 (2)(四)严重降低了刑事诉讼的效率 (3)(五)造成对执行司法制度的对抗心理 (3)四、聂树斌案件分析 (3)(一)事件经过 (3)(二)裁判结果 (4)(三)案情分析 (4)1、刑讯逼供,过分依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口供 (4)2、有罪推定的司法观念 (5)3、司法不够独立 (5)五、刑讯逼供的原因分析 (5)(一)现行诉讼制度不健全 (5)1、尚未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和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的规则 .. 52、我国法律没有确认沉默权 (6)3、侦查监督相对薄弱 (6)(二)惩处力度不够 (6)(三)刑侦技术手段落后 (6)(四)部分办案人员政治业务素质低 (7)六、遏制刑讯逼供的对策 (7)(一)加强立法,完善刑事诉讼机制 (7)1、确立无罪推定原则 (7)2、增强讯问程序的透明度 (8)3、强化检察机关的监督权 (8)4、加大对刑讯逼供查处力度 (8)(二)提高侦查机关办案人员的综合素质 (9)(三)积极探索对司法体制的改革 (9)(四)扩大律师在刑事诉讼中的作用 (9)七、结语 (10)参考文献 (11)一、引言随着我国司法改革的深入和新闻监督的加强,越来越多的刑讯逼供案件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刑讯逼供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刑讯逼供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内容提要】刑讯逼供是一种野蛮的取证方法,我国刑事诉讼法明文禁止刑讯逼供,但在实践中却时有发生。
刑讯逼供违反人道主义精神以及法律规定,是造成冤假错案的一个重要原因,后果严重。
产生刑讯逼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原因,也有法律体制等原因。
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刑讯逼供,必须针对产生刑讯逼供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方能奏效。
【关键词】刑讯逼供原因对策非法证据无罪推定【正文】一、刑讯逼供的现状在当前执法司法实践中,刑讯逼供行为屡禁不止,致人重伤、死亡的案件时有发生。
近来,随着新闻媒体对司法工作监督力度的加大,特别是随着近几年审判公开、检务公开和警务公开制度的贯彻,一系列司法机关刑讯逼供、致人伤亡的事件被公开曝光。
如:湖南省株洲市公安局荷塘分局民警在审讯涉嫌盗窃的犯罪嫌疑人肖某时,竟将其裸体反铐,用电棒电击其阴茎,致其疼痛昏死。
肖阴茎被击伤后做了手术,但排尿困难,构成轻伤。
办案民警为防暴行败露,还恐吓他不准举报。
据调查,肖被施暴后关在株洲市第二看守所一个多月都无他人知晓此事,直到2003年4月11日,肖受伤的阴茎部位因发炎溃烂不堪,疼痛难忍,被迫向看守所民警要消炎药时,此事才露出端倪。
看守所民警见事态严重,马上将情况反映至株洲市荷塘区检察院驻看守所检察室。
荷塘区检察院对此高度重视,立即着手调查此事,并于4月26日出具了一份《湖南省株洲市人民检察院检察技术鉴定书》,肖被施暴一事才真相大白。
①1996年2月,河南叶县发生一起特大系列抢劫杀人案,公安机关迅即“破案”。
6 名无辜者被抓,2 人因不堪忍受审讯人员采用三角带、木棍、皮带、电警棍以及手摇电话的电击,只好按审讯人员的意图招供。
“人证”、“物证”俱在,冤案遂成铁案。
辩护律师据理力争,真凶突然现出原形,才把这些无辜平民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②1998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报道,某县公安派出所将涉嫌盗窃的一对夫妇抓获,稍后将女人放出,继续审讯其夫。
刑讯逼供的原因
刑讯逼供的直接原因一.历史原因古有“不见棺材不掉泪”的说法,司法官员可以用法定的刑具和手段逼取口供, 他们动辄对嫌疑人施以杖责、鞭笞等手段,使嫌疑人难以忍受痛苦而交代司法官员想要的口供,这也是被旧的司法官吏视为破案的最有效手段。
现在的刑讯逼供的流行有很大一部分也是从历史中“借鉴”的。
二.现在制度不健全和司法体制有缺陷1. 我国刑事诉讼制度中没有确立“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的规则。
我国没有从根本上确立“无罪推定”原则,且也没有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权。
只从一定方面鼓励了办案人员把注意力放在让被告人“开口”上,也就促使了刑讯逼供的发生。
2. 我国刑事诉讼中侦查讯问制度不完善。
在司法实践中,讯问往往只有一个侦查员,一个人又问又记录,对犯罪嫌疑人供述的记录取舍随意性很大,使刑讯逼供有机可乘。
3. 司法体制有缺陷,侦查活动监督不足。
由于警检分离,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的侦查行为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检察机关监督作用的发挥,是一种通过书面审查来发现问题的事后监督。
侦查程序基本上由公安机关进行“暗箱操作”,从而导致刑讯逼供行为。
三.办案人员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1. 部分办案人员法制观念特别是程序法制观念淡薄,业务素质不高。
这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办案人员的素质和观念直接决定了“程序”的实施是否合理合法。
部分人员的低素质使得刑讯逼供得以滥用。
2. 公安部门的“严打”、“命案必破”等政策的负面影响。
现在媒体力量的强大给了办案人员很多压力,再加上“人民力量”的监督,使得办案人员破案心理强烈,以至于有了刑讯逼供的想法。
3. 口供的重要性使办案人员铤而走险。
口供是“证据之王”,有了口供可以节省很多人力物力,财力,所以办案人员会愿意冒险。
10117109:林璐盈。
刑讯逼供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刑讯逼供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刑讯逼供,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在办案中使用肉刑或者变相使用肉刑,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身体进行折磨和摧残,以逼取口供的行为。
一、刑讯逼供产生的原因1、深刻历史原因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基本实行的是“口供决狱”的诉讼制度,认为犯供至关紧要。
封建社会实行“罪从供定”,“无供不录案”,把口供当作“证据之主”。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为了维护其权力,对待革命者大肆采取刑讯手段。
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在法律上刑讯逼供被加以严禁,但是“口供是证据之王”的思想依旧存在。
2、司法实践中错误认识一是“刑讯逼供必要论”;二是“刑讯逼供利益论”,认为刑讯逼供虽会造成一定后果,但却有利于快速破案;三是“口供论”,认为没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刑事侦查将很难进行。
3、有罪推定思想的影响在司法实践中,办案人员对一些案件的认识存在不合逻辑的观念,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被先入为主的推定为有罪,当不能如愿破案时,就会认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老实”,进行程度不同的刑讯逼供。
4、刑事诉讼制度的缺陷(1)尽管刑事诉讼确立了一系列证据规则,但是审判时仍然会以口供为中心,将破案的希望寄托于嫌疑人的交待。
(2)侦查活动未能受到有效的监督。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侦查机关除了侦查取证的职责外,还有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的权利。
这使得犯罪嫌疑人在被讯问期间,不仅与亲属、律师无法见面,就是检察机关也无法对此进行现场监督。
所以犯罪嫌疑人是否遭到过刑讯,外人根本无法知晓。
(3)对刑讯逼供的处罚不力。
对有刑讯逼供现象的人往往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有的领导甚至认为刑讯逼供是因工作需要,处罚太严会挫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5、司法投入的普遍不足,国家给予司法机关可支配资源相对有限。
由于刑事案件任务重,公安机关侦察人员数量又较少,同时随着犯罪组织技术性及隐蔽性的提高,刑事侦查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因此,在人少、案多、任务重的情况下,办案人员因急于完成任务,在办案时采用刑讯逼供的方法逼取口供。
论刑讯逼供及其原因及对策的开题报告
论刑讯逼供及其原因及对策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刑讯逼供是指刑讯手段(如酷刑、暴力等)来迫使嫌疑人或被告人认罪。
因为刑讯逼供剥夺了嫌疑人或被告人的人权和合法权益,同时也可能导致错误认罪,严重影响司法公正和社会稳定。
刑讯逼供是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中国也不例外。
虽然我国刑法已经明文禁止刑讯逼供,但在一些地区和案件中,刑讯逼供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和普遍。
因此,对刑讯逼供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解决刑讯逼供问题。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刑讯逼供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以期为减少刑讯逼供问题提供指导和参考。
三、研究方法本文将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从多角度对刑讯逼供进行研究。
四、研究内容1. 刑讯逼供的概念、种类和法律规定2. 刑讯逼供的原因分析(1)司法体制不健全、审判失据(2)刑讯逼供的经济和政治背景(3)审判人员的意识和素质问题3. 刑讯逼供的影响分析(1)人权和合法权利受损(2)司法公正和社会稳定受到威胁(3)错误定罪率上升4. 刑讯逼供的对策措施(1)加强司法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素质教育(2)严格落实刑讯逼供禁止规定(3)建立完善的证据保障体系(4)加强检察机关和辩护律师的监督和参与5. 案例分析:刑讯逼供问题的调查、揭露和处理五、研究预期成果本文将从刑讯逼供的定义、原因和影响入手,深入分析和探讨刑讯逼供问题,给出刑讯逼供问题的应对措施,并通过案例分析方式全面解析可行的实践方法。
本文研究成果有望促进司法公正,促进社会稳定,为预防和打击刑讯逼供问题发挥积极作用。
刑讯逼供现象几点原因分析
刑讯逼供现象的几点原因分析刑讯逼供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进行讯问时,采用肉刑、变相肉刑或者精神折磨等方法逼取口供的行为。
[1]刑讯逼供已经不是个别侦查人员的个人行为,而是一种社会公众行为。
不仅在我国存在着刑讯逼供的现象,西方发达国家也存在刑讯逼供,它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
找出刑讯逼供现象产生的原因,也只有弄清楚因果关系,我们才能找准对策。
刑讯逼供现象的产生不仅仅是制度的问题,下面,笔者将从传统文化、法律因素和实践因素等三个方面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一、传统文化根深蒂固任何一种社会现象都不会凭空而出,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渊源作为其生长的土壤。
刑讯逼供现象在文明的时代还有生存的空间,是由于受到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刑讯逼供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是合法地存在着。
在我国古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以及欧洲的中世纪时期,刑讯逼供被认为是一种合法的诉讼方式。
在我国,刑讯逼供发端于奴隶社会,根植于封建社会,自秦以后,各个朝代的规律中基本都有规定,法律上的肯定和认可,使刑讯逼供成为判案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
在奴隶社会的初期,由于神权占据主导地位,处罚奴隶不需要经过审讯,种种酷刑主要是处罚手段,而不是讯问手段。
刑讯作为审讯方式是到了周代以后随着证据制度的产生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秦朝的《治狱》和《讯狱》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关于中国古代刑讯问题的法律规定。
从唐律开始,确立了有限度、有节制的刑讯逼供。
宋朝沿袭了唐律关于刑讯的一整套制度的规定,只是在刑讯的条件、工具等方面略有不同。
到了明朝,刑讯的法律规定相对较少,但在实践中,锦衣卫审案可使用夹棍。
清朝虽在法律中允许刑讯,但附有一定的条件,并加以适当限制。
到了清末及民国初,刑讯受到广泛的批评,并被逐步废除。
[2]在历朝中,法官断案最重要的依据就是被告的口供,如果没有被告的供认,即使有其他的证据,也不能定案。
于是,取得被告的口供成为解决案件的关键突破口。
论刑讯逼供的危害、产生原因及预防对策
论刑讯逼供的危害、产生原因及预防对策钟奕摘要:回溯历史,刑讯逼供的现象都一直存在,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刑讯逼供都是合法存在的,虽然立法者深知历代治狱之冤滥,概出于酷吏刑讯之肆虐,并对之表示深恶痛绝,但是他们又感到舍此而别无他途,认为“拷囚乃不得己之事”,对之恋恋不舍。
因而采取禁一面而开一面的含混态度,如此并不是真正禁止,只不过是期望有所限制而已。
刑讯逼供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有历史遗留的原因,也有制度的原因,以及许多其他原因。
而公安、司法机关应从刑讯逼供的本质原因入手,认清刑讯逼供的危害,提出预防其的相应对策。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文化、人权、法制等多方面实现了飞速发展,使刑讯逼供这一现象,得以有效的改变,正在向着好的方面发展。
尤其是去年,随着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的推出,尊重和保障人权越来越被立法者所重视,新增了不少条款以预防和惩罚刑讯逼供现象的产生和实施者。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刑讯逼供将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彻底消逝。
关键词:刑讯逼供危害产生原因预防对策刑讯逼供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①或者变相肉刑②,逼取口供的行为。
刑讯逼供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行刑讯逼供的行为。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七条关于刑讯逼供罪、暴①肉刑是指直接作用于认得身体上,摧残人的肉体的拷问或制裁方法。
具体方法有两种类型:一是行为人用自己身体的某一部位摧残被害人,如手打、拳击、脚踢、肘撞、膝顶等。
详见《刑法学》第二十二章侵害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第二十条②变相肉刑是指除肉刑之外的其他肉刑摧残或者精神折磨的方法。
与肉刑不同的是变相肉刑是间接作用于人的身体,如日晒、雨淋、冻饿、罚站、不让休息的“车轮战”等。
详见《刑法学》第二十二章侵害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第二十条力取证罪的规定:“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行刑讯逼供或者使用暴力逼取证人证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留。
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
刑讯逼供产生的原因以及防治对策思考
人利益 的考 虑 , 了获 得奖金 、 升, 为 晋 办案人 员会 想方设法提高所 谓 的“ 绩” 采用 刑讯 逼供 是一种很 有效 的方 式 。 业 , 有时 为了完成
“ 从供定 ” 罪 是我国封建诉讼 法中的一项基 本原则 , 为获取 口 上 级规定 的任务 , 时间有 限 、 在 取证难 度 大的情 形下, 查人 员就 侦
1关 于刑讯逼 供程序 立法 的缺陷 . 在本文 的开篇 已提 到, 国的刑事诉讼法 明确 规定禁止刑讯 我
中图分类 号: 90 D 2 5
刑 讯逼供具有 隐蔽性 , 果不是 一些 冤案 的曝光 , 如 我们 恐怕 难 以了解刑讯逼供这 一沉疴 之重 。例如李久 明案 : 0 2 2 0 年唐 山
发生“ 7・ l” 2 入室杀人 案, 冀东监狱二 支队原政 治处主任李久 明
蒙冤铍抓 , 山市 公安局 南堡开发 区分局 公安局长 旺建军 、 唐 副局
法行使 , 而遏制刑 讯逼供 。 从
关键 词
刑讯逼供
侦 查人 员 刑 讯逼供 罪
侦查程序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 号 :090 9(09l- 60 l0-5 2 0)0 6 - 2 3 2
罪嫌疑人 要无情 打击 , 他们 的打骂体 罚都是合理 的。 对 同时有 些 侦查人 员的证据 意识 、 诉讼 意识缺 乏 , 自己的法律义 务没有 担 对 当感 , 法纪观念 淡薄 , 为刑讯 逼供不 违纪 , 认 更不用 说违法犯罪
理倾 向, 即查 获~个犯罪 嫌疑人 , 就会努 力证 明这 个人就是 罪 他 为了证实犯 罪事 实, 就必然 要不择 手段地 获取 口供。
犯; 查明一个犯 罪事实 , 他就 会推测 还有其他 罪行 。这 种职业 养 成的心理倾 向性 其 负面 效果就 是对公 民权 利的轻 视 , 表现 出“ 有
浅析我国刑讯逼供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我国刑讯逼供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刑讯逼供是指当公安机关在办案过程中,为使嫌疑人供认实情,采用肉体上的强制手段,使其在不经过司法程序审查,未经过法官开庭审判而直接作出判决的行为。
这种行为的产生主要是源于以下几点原因:1. 手段上的简单暴力在一些被加害者身上,仅仅一些简单的肢体折磨,便足以逼使被害人供出真相。
然而这种物理上的虐待是非常不人性化的。
尽管它可能让人对案情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但这完全是以被害者的权益为代价的。
2. 牵扯到高额奖金有一些公安这样的单位,会给予追捕“全职做底”的民警或刑警,为摆脱工作无效的“压力”,提供了一个挣高额奖金、升职加薪的方式。
在确保自己的“成功”时,公安机关可以采取许多种方法,包括刑讯逼供,来获得所期望的人均破案数,以达到达到额外奖金的目的。
3. 导致不公正的司法在一些未经法官审查的情况下,判刑是不合法的。
刑讯逼供产生的后果是,被害人会在被逼供的同时接受不公正的审判。
这样的审判是不合规的,不遵守法定程序。
在不公正的司法下,案件结果可能不是基于事实的真相,而是建立在被逼供的供词之上。
为避免这种事情的出现,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对策:1. 强调司法程序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公众,以及提供更为严格的法治教育,来增强公众对司法程序的重视。
这可以有效地使公众在面临权益被侵犯时不会轻易地接受任何形式的暴力。
2. 采取科技手段政府可以采取更多的高科技手段来收集证据,以支持调查。
这些证据来自公共网络和公众记录,以及现代刑侦设备的利用,可以提供有力证据,更好地维护了公众的权益。
3. 对刑讯逼供行为进行惩罚对于使用刑讯逼供的公安人员,在得到证实之后,应该严惩不贷,使用更高级别的惩罚,例如开除、判刑等来制止此类违规行为。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很好地享有法律权利和司法公正。
4. 加强对执法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我们必须确保执法人员拥有积极的职业道德,并理解他们应经常保持适当的平衡和公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刑讯逼供的原因及如何解决刑讯逼供之我见近几年来,由于人们对于人权的更加重视、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的传播更加方便快捷,使得原来不被人们觉得有什么不好的或者觉得是正常的审查犯罪嫌疑人的途径之一的刑讯逼供,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反省。
随着我国司法改革的深入和新闻监督的加强,越来越多的刑讯逼供案件为媒体曝光。
从2000年辽宁省营口县李化伟14年冤狱案和昆明警察杜培武杀人案,到2005年佘祥林11年冤狱案和胥敬祥13年冤狱案,再到2009年河南省漯河市公安局郾城分局经侦大队中队长钮东升等6人刑讯逼供案件和2010年的赵作海11年冤狱案,几乎每次媒体所披露出来的案件,都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
刑讯逼供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之所以会流传之久、范围之广也同样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去思考它的深层次的原因,去深入的剖析和认识。
刑讯逼供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者变相使用肉刑逼取口供的行为。
它不仅侵害了公民的人身权利,也容易造成冤、假、错案,妨害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秩序。
多年来,我国的司法工作者和法学家对刑讯逼供产生的原因和对策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和研究,国家也采取一定的措施,收到一定的效果。
但是刑讯逼供并未从根本得到遏制,对社会主义法治造成极大的损害。
今年以来先后发生的一系列错案足以引起法学界的深深思考。
一浅析刑讯逼供的原因既然在近几年来我国的司法工作者和法学家都对刑讯逼供的产生和原因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研究,想必对于刑讯逼供的原因已经能够形成一定的共识。
这些原因中有些是值得肯定的,也确实是能够改善刑讯逼供的现状。
但是还一些原因是不可取的,是不能让人信服的。
对于能够改善现状的原因,我觉得有主要以下几点:1“如实回答”义务的不合理。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93条规定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
这明确规定了犯罪嫌疑人有“如实回答”的强制义务,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如果不“如实回答”的话,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
但是“如实回答”的前提是犯罪嫌疑人开口说话,如何才能使其开口说话呢?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即使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问话予以回答,也面临着其回答是否如实的问题,往往犯罪嫌疑人的“如实”和侦查人员认为的“如实”是两个概念,侦查人员最大的愿望就是让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完全符合自己认为的“如实”。
如果侦查人员认为其没有回答或者回答并不“如实”,没有尽到“如实回答”的义务,那么就意味着其必须承担不尽义务的责任,并受到相应的惩罚,否则就是对其他履行义务的人的不公正。
但是这种惩罚是什么?是不理意味着可以进行刑讯逼供呢?同时,按照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犯罪嫌疑人如果尽到“如实回答”的义务,那么他就应该获得相应的权利,但是犯罪嫌疑人有何权利法律却没有规定。
虽然在今年两会的时候修改了刑事诉讼法,但也只不是新增加了“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时候,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自己罪行可以从宽处理的法律规定。
”但并未对我们所关心的刑讯逼供的问题有什么更加明确的解释,所以就目前来说,我国虽然已经前行在了法制建设的道路上,但由于长期以来的对于人权的漠视,使得法制道路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即便有一天法律能够制定的足够完美,但执行下去又是另一个问题了,就如同在《刑事诉讼法》的第五十条,“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
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新增)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
”虽然明确规定了不能刑讯逼供,但现实生活中却并非如此,今年新增加的“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是否能够改善,相信大家也都是能够想象的到的。
2证据制度不完善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第43条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
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方法收集证据……”,却对用非法手段取得的证据是否有证据资格未作明确的规定,而且本条规定的操作性也很差。
因为司法工作人员是否按法定程序收集证据,是否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手段收集证据是被告人难以证明的。
在此情况下,审判人员就难以确定证据收集的合法,特别当审判人员作为收集证据的主体时,即使非法收集,也会被自己采信。
因此,我们在庭审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场面:被告人在法庭调查中对某一事实的内容予以否认,公诉人即当庭出示该被告人在预审口供中曾有相关承认的内容予以反驳,并当庭提请法庭注意该被告人认罪态度不好。
当法庭讯问被告人要求其解释时,被告往往称自己在预审中曾被刑讯逼供,但又无法当庭举出自己被刑讯逼供的确凿证据。
由此法庭就会理所当然地以被告人的预审口供作为认定犯罪事实的重要依据。
被告人在法庭上当庭翻供只是认罪态度不好,甚至是辩护律师“教唆”的结果,而很少有人去关注“供认不讳”的后面是否掩盖着血泪。
应该说刑事案件诸证据中,被告人预审口供的质证是刑事定案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刑事诉讼法中也强调了质证,但司法实践中对口供的质证方式,即只有被告人当庭拿出充分证明自己的预审口供是刑讯逼供使然,才能推翻预审供词。
这在司法实践中,除有被致伤致残的情况外,一般被告人拿出证据的可能性几乎没有,预审口供也就直接成为了刑事案件定罪的证据,刑事被告人口供的质证环节就这样流于形式,讯问笔录和“书面证言”因此而得以滥用。
我国法律没有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虽然我国刑诉法明文规定“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其他方法收集证据”,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也对非法严词证据的排除作了初步规定,但“两高”的司法解释也不够系统全面,并有地位偏低,效率不足之嫌,公安部发布的《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中对非法言辞证据的取舍仍采取回避态度。
在司法实践中尽管是通过刑讯逼供的口供,只要能证明是客观真实的,仍可能被法庭采纳并作为定罪的根据,这就使得侦查人员的刑讯逼供行为更无后顾之忧。
在强调司法效率的口号下,在侦查人员急于破案的热情中,刑讯逼供之风将更加兴盛。
3“有罪推定”思想的残余“有罪推定”是封建司法制度的遗毒,是主观唯心主义作怪的结果。
即被告人未经法院判决有罪之前,即被视为有罪。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主观唯心主义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
在刑事诉讼中,具体办案的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和审判人员也不例外。
他们对有些案件情况的认识和推定往往产生先入为主的思想,凭着个人的认识和判断要求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做出自己有罪的供述。
然而他们并没有清楚地认识到打击犯罪本身是指打击真正的犯罪活动和惩治真正的犯罪分子,而不是使无辜者受冤枉。
他们总是在“无风不起浪”“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和“不打如何肯招”的思想支配下进行刑事诉讼。
一旦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的陈述不符合司法人员的认识时,刑讯逼供随之而来。
4重实体轻程序思想的影响大多数的司法工作人员都认为只要是有利于揭露犯罪,实现国家的刑罚权,完成刑法任务的行为,即使程序有些瑕疵,甚至违反程序也没关系。
对于实体,程序孰轻孰重的问题,有关法律人士对程序公正价值的评价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程序公正是司法追求的目标,程序是诉讼的游戏规则,只有依据程序进行的诉讼才是法律意义上的诉讼”。
而重实体法轻程序法的观念也就成为刑讯逼供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
5办案急功近利思想作崇这一点也可以说是官僚主义作风导致的无奈结果。
侦查的任务,简而言之,就是查明案情,抓获犯罪人。
言之简单,但谁都知道其中的艰辛。
破案需要的时间谁也无法预测,它往往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也许有些案件将成为“死案”。
永无也无法破解。
所以,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审查起诉的期限、审判的期限,对犯罪嫌疑人被羁押的案件的侦察期限也作了规定,以限制长期间羁押犯罪嫌疑人。
在司法实践中,对破案率的强调,以及一旦发案各行政长官往往对侦查机关层层施压催促,要求限期破案就表明国家担忧犯罪得不到惩处会继续为恶,以及害怕案件久侦不破会有损于国家控制社会的有效性和权威性的形象。
而无视犯罪侦查的客观性,对侦查人员调查取证造成很大心理压力,加之某些领导好大喜功,追求破获率、抓获率,使得侦查人员急不择法,就决定走捷径采取刑讯逼供这一非法手段。
侦查人员片面地强调打击犯罪和追求执法的效率,却忽视了执法活动的公正性和文明性。
有人认为效率与公正的关系应该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这种观点似乎有点片面,刑事诉讼不同于市场经济,它并不是以追求最大利益,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为目标。
相反,由于它与个人的生命权、人身权等基本权利密切相关,并且又具有不可逆性、不可补偿性等特点,这在客观上要求刑事诉讼必须以公正为基础。
并且,为了一部分人的权益,而牺牲另一部分人的权益,这在价值取向上也是不合理的。
可见,刑讯逼供在这一点上是站不住脚的。
6目前的侦查设备、技术落后由于我们国家的经济还不够发达,司法投入较少,目前的侦查设备和技术比较落后,特别在西部地区,这种问题更为突出。
而相应的犯罪则开始智能化和高科技化,虽然我国已经多次采用高科技手段来破获某类案件,但设备的更新速度远远不能适应侦破案件的需要。
设备的陈旧一方面降低了破案率,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办案人员对口供的依赖性,从而成为刑讯者实施刑讯逼供的借口。
肯定还有其他的原因,我只是做到了浅尝辄止,面对中国的复杂社会,形成刑讯逼供的原因是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是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影响的,是对于目前中国大背景下的矛盾中一个小小的反应。
中国目前的社会矛盾是几千年来在中国社会一直存在的,只是有时候反抗对象是个人有时候是个群体罢了。
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有些问题不是能够靠轻易地改法律或者是颁布行政命令就能够解决的。
在我看来,立法,行政,司法三者是相互独立的,为什么行政机关却能够督促司法机关赶快办案,这根本不足取的。
在中国行政机关的权力有些过于大了,使得司法的权力大大减少,这种情况持续会产生数千年来中国一直在重复的历史背景。
看看目前的中国社会,有多少小矛盾是人民在于政府作对,而这些小矛盾其实在各个方面反映着中国社会的大矛盾。
想要去解决它们,不从源头上做起事没有意义的。
二如何解决刑讯逼供之我见刑讯逼供的存在固然有其不容忽视的主客观因素,但这些因素不能成为刑讯逼供合理存在的藉口和理由。
因此刑讯逼供所侵犯的已经不只是少数人的权利,而是国家法制建设的根基。
在人类走向高度文明的今天,刑讯逼供现象已经成为破坏司法公正,侵犯人权,进而影响依法治国的严重障碍,到了非消除不可的时候了。
然而,刑事诉讼如何才能既不放过一个犯罪分子,使其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又不冤枉任何一个无辜者;既要实现程序的公正,使广大公民对法律和司法机关信任,又要实现实体上的公正客观,使受害者及时得到合理的司法救济,使犯罪人心悦诚服地接受惩罚呢?1全面贯彻无罪推定原则,赋予犯罪嫌疑人以沉默权。